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长育儿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长育儿心得范文1
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交流范文1:经过三位老师一个学期的细心教导,我明显感觉女儿长进很多,借此机会向老师们表示谢意。
老话说,“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这话虽然也有它的不科学性,但足以看出这段时期的教育对孩子人生的重要意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丝毫不敢怠慢,就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今天,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向各位家长请教、学习。
女儿总的来说,还是很懂事,但偶尔也会有些小问题。前一周的周五,我来接女儿放学,才得知女儿在学校吃饭很慢。这里也有我的缘故。因为平时工作忙,孩子吃饭这一块基本都是由婆婆管。女儿不吃,婆婆就喂她吃。那天放学回家后,我就跟婆婆商量好,今天不能喂她吃饭,饿了也不给她吃点心。等开饭了,我给女儿把饭盛好,夹上她喜欢的菜,让她像大人一样上桌吃。她开始吃得挺带劲儿,后来就不想吃了,干脆央求奶奶喂。婆婆很配合,说还有一个菜没炒,得去炒菜。没了救兵的女儿,只能自己吃。没吃几口,她又不吃了。我向她亮明规则,等大家吃完饭我就把碗收了。她丝毫也不留恋地说,收走吧!我知道她一定想着肚子饿的时候奶奶会给她做好吃了。当然,她的小算盘打错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女儿就喊饿了。
第二天中午吃炒年糕。平时女儿吃年糕总是磨磨蹭蹭。但那天中午吃得又快又干净。我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居然是,我不快吃妈妈会把我的碗收走的。
这个小家伙,可是精着呢!这段日子,她不但自己很快吃完,还当起了小小监督员呢!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很少用强硬手段,更多的是鼓励。我从不吝惜“你真棒”“你干得不错”这样的语句。我们可能只是顺口一说,对于孩子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
刚开始做手工制作时,我总是嫌女儿剪得歪了,没有按要求剪了。这样一来,她干脆就不剪了。后来,我换了思路。做手工前,先跟她商量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向她示弱说,妈妈剪得没有萌萌好,萌萌愿意教妈妈一下吗?女儿满口答应。并且一边剪一边认真地讲解,俨然是一个小老师了。在这过程中,我又时不时地夸奖她,她就干得更卖力了。一次手工制作下来,我和女儿都收获很多,远远超过手工制作本身。
女儿的成长,给了我们全家莫大的快乐。但在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要不要上兴趣班的问题,希望能与各位家长交流探讨,让孩子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谢谢大家!
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交流范文2: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一直是在摸索中前进,一边汲取前辈们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开展教育。儿子上幼儿园后,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正茁壮成长。他的每一个进步都令我们为人父母者深感骄傲和自豪。首先要求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就要做榜样. 主动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爱好. 孩子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都是孩子的权利,父母应顺其天性,顺其自然,在沟通中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对孩子的兴趣进行正确的保护和培养,让兴趣成为孩子走向成注意聆听,鼓励孩子多谈关于他自己的事。家长关心孩子,不仅要用眼睛“看”, 而且要用耳朵“听”。
这个“听”,就是要鼓励孩子多谈谈自己的事情。尊重孩子的发言权,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人际交往中,我们知道这样的一条原则:尊重他人发言权。但在亲子交流中,家长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很多家长习惯以自己的意识领导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发表言论的时候,或者驳斥说“不懂就不要乱说”,或者毫不在乎地敷衍这样做会减低孩子的存在感,让孩子产生“我的观点一点也不重要”“我不值得尊重”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忽略孩子的想法.. 孩子也是一个有自己需要和情感需求的独立个体,对于孩子的要求,一些父母都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吃的、用的、穿的、玩的完全满足,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一概应允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拥有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或其他方面的请求时,我们会和孩子约定好,如果每天能好好吃饭,在幼儿园能好好睡午觉,上课时能尽量认真听讲,需要时能帮妈妈收拾整理.或者约定只能买一样. 那末到时候我们就会给买;而呢,也会很乐意并很努力地表现自己.
我觉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耐心地等待,增强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学到了一些做事的技能;而且还懂得了要想得到什么东西,需要自己去努力,并付出相应的劳动或一定的代价;也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仅是孩子,我们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给孩子做榜样.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交流范文3:贺今年4岁了。这几年也积累了一些育儿心得,以下我就从五方面谈谈自己几年来的育儿心得:
一、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忧无虑。不仅要帮孩子走过这段时刻,而且帮助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气、失望、尴尬、伤心这些情绪,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关键的。先是应该多倾听孩子,确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当军师,这样孩子会学会在困境中和他人沟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会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每天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
我跟好好爸爸约定好,每天都要跟好好说一次“我爱你”,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行,有时候是她刚睡醒,有时候是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有时候是去接她放学的路上。这时候,孩子也会笑眯眯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说“我也爱你”。我们总认为爱是应该用行动来表示的,但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怎样去表达,我们还是应该要常常虚实结合一下。
三、善用表扬和鼓励
由于好好吃饭有包饭的习惯,而且吃一口饭要非常久的时间,以至于吃顿饭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每次喂饭都催她要吃快点,不能慢吞吞的,再后来我就只有夸奖她了,她吃进一口我就表扬一下。可是到现在已经夸成了习惯,她也不以为然,无所谓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好好的胆子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她做,这样什么事都指望我们怎么行呢?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她,她平时在家也喜欢画图画剪纸,可她拿着笔又不知怎么画,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画”,我就把笔拿在她手上,鼓励她说“你一定会画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她会很快的画好。现在她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画,画圆呀,三角形,还会一一把画的图案剪出来。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她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她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五、让孩子帮忙做事
家长育儿心得范文2
关键词:患儿家长 焦虑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15-02
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2 由于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在患儿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
1.2.2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的预后感到担忧,尤其是急、危重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使心理负担和恐惧感不断加重,由此产生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1.3 不信任
1.3.1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还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
1.3.2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从而产生歉疚感,于是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容忍或支持孩子不配合治疗,这种就医过程中的矛盾态度,会更加重其心理上的紧张和缺乏安全感。
2 心理干预
2.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2.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应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项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对疾病不了解及病情变化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示范讲解,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护士应耐心解释疾病可能造成的后果或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取得家长信任。
2.1.2 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治疗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2.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2.2.1 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而引起的恐惧,提前向家长说明检查步骤和方法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为使患儿减轻痛苦,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
2.2.2 对因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我们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病情治疗中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应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正确面对疾病。
2.3 对家长不信任的心理护理
2.3.1 对医疗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可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任,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对患儿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家长育儿心得范文3
1、首先表达老师对孩子辛勤付出的肯定和感谢。如:首先感谢老师这一学期对XX同学的辛勤培育和教导。
2、针对老师的评语中提到的孩子需注意的地方,诚恳地提出作为家长以后具体如何做。如:XX上课不够专心我会严加管教,在家注意培养他做事专心的习惯。
3、提出自己在家如何教育孩子的,也就是自己的教育心得。如:在家也尝试让他做一些家务活扫地等,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并且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同一本书,将亲子阅读落到实处。
4、表达积极配合之意。如:希望老师严格要求,针对孩子的不足来教学,不用手软。我们一定会积极配合老师,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家长育儿心得范文4
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扩张型心肌病患儿6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超声心动图资料,其中49例存活患儿作为研究组,19例死亡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超声心动图中的测量指标。结果: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肺动脉瓣、房室瓣病变产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小儿 预后 超声心动图
Value of ultrasonic cardiogram in 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Zhao Huimin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Anyang City,Henan 455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nic cardiogram in 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Methods:68 case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were selected from November 2009 to November 2013.The clinical ultrasonic cardiogram data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49 cases of surviv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19 cases of death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measurement indexes of clinical ultrasonic cardiogram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the produce situation of pulmonary artery valve and tricuspid valve lesion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lated cardiomyopathy;Children;Prognosis;Ultrasonic cardiogram
本文主要对超声心动图在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扩张型心肌病患儿68例,收集其临床超声心动图资料,其中49例存活患儿作为研究组,19例死亡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4.5±3.6)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4.3±3.7)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年龄2~12岁;均符合WHO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②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随访过程中失联者;资料不完全者。
仪器与方法:患儿在诊治期间均应用彩色Doppler超声诊断仪检查,患儿取仰卧位。选择患儿的左心室长轴、心尖五腔及心尖四腔等切面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心脏部位的二维图像及心动图。
评价指标: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记录患儿的左室舒张末直径 (LVDD)、左室收缩末直径 (LVSD)、左心房直径 (LAD)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通过肺动脉瓣及房室瓣膜情况评估患者病变情况[2]。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
结 果
两组患儿的心脏超声测量值情况:两组LVDD、LVSD及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儿瓣膜返流情况:研究组肺动脉瓣及房室瓣病变产生瓣膜中度及重度返流概率26.53%(13/49)明显低于对照组84.21%(16/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扩张型心肌病可引发小儿心力衰竭,在临床诊治小儿扩张型心肌病过程中多采用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依据。本研究过程中对本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LVDD、LVSD及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DSM患儿的左室指标均出现问题,根据患儿的左室指标相关数据可判断患儿的心功能状况。同时根据两组LVEF显示表明,其中研究组LVEF分值(38.02±17.15)cm/mm明显高于对照组(35.41±12.41)cm/m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同时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由于心功能病变过程中,其肺动脉瓣与房室瓣发生病变后会直接影响其超声检查的结果,即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瓣膜返流情况[3]。本研究过程中分析研究组生存患儿与对照组死亡患儿的超声图发现:研究组肺动脉瓣及房室瓣病变产生瓣膜中度及重度返流概率26.53%(13/49)明显低于对照组84.21%(16/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过程中,患儿的LEFV值及三尖瓣返流情况可作为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根据其具体反映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涛.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82-183.
家长育儿心得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工作规程;社会主义建设;便利;核心内容;主要任务
【Abstract】Suggest that "the kindergarten is that parents feels at ease participating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oviding convenient conditions " , not only so-called at the same time in "kindergarten job directive rules " , push down the market economy law, parents spends money giving a child the entrance kindergarten , have authority to enjoy first class of service also right away.
【Key words】Kindergarten job directive rule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Facilitate; Core content; Major task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46-01
当前幼儿园在对孩子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幼儿以孩子的发展为主体,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个性,并利用各类游戏等形式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早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家庭教育中却仍普遍地存在与素质教育相距甚远的问题和误区:如家长普片存在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忽视全面发展;溺爱,保护多,包办多,过高期望,有些幼儿园也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家长,导致在幼儿早期教育上违背了规律;随意性大,缺乏明确的目标与方向;重生理、轻心理;忽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还有家长之间在教育孩子上的不一致等等。这些问题与误区的存在既限制了家庭教育优势的发挥,也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然而在家庭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难度更大,对家长的要求更高,必须对其进行指导。
一、指导家长科学育儿
即通过我们幼儿园不定期的家长学校、家长会等结合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宣传与介绍,帮助和指导家长,使广大家长在树立了正确的家教观念的基础上,根据学龄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育儿。其核心内容有两方面。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而家教观念又影响和制约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所以,在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方面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如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等。
(2)帮助家长全面正确地看待孩子,在对孩子适度而合理的期望中找到适合儿童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
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和评价孩子是当前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的家长把孩子在某一年龄阶段的一般表现看成是特有的奇才;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已显示出来的天赋或特长视而不见;较多的家长则容易简单地从孩子会背几首诗歌、会数多少个数、会算多少道数学题、来评价孩子的聪明与否,甚至以此来决定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等等,或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小小年龄学多少知识,写多少字,孩子哭闹反抗,有些脾气暴躁的家长不是打就是骂。
这样做对孩子的危害性我们老师是知道的,在今天的家庭教育别是那些来自农村而生活在特区城市经济收入低,孩子多的家长,经常会因为工作或对其他的不满把愤怒发在孩子的身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去引导家长正确全面地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创设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是孩子不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幼儿园除了家长学校、不同的讲座对家长培训外,我们老师还针对问题对孩子的家长一一走访,与家长推心置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与家长沟通、探讨、研究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家庭教育,最后我们班级的家长被我们老师一如既往的工作责任心所感动和我们老师达成了共识,使我们的家长对孩子改变了教育观念,形成了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特点的家庭教育模式,做好每位家长工作使每位家长都能够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也是我们开展家长工作的关键。
二、家园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即通过教师与家长经常的联系与沟通和不同水平上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体化,其核心内容包括:
1、幼儿教师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家长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教师与家长因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才临时结成一种特定关系。而这种密切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孩子,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可以说是双方良好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家长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的感情基础。
因此,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能够不受幼儿本身的原因或问题和幼儿家庭的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影响,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二是能够用客观、准确、家长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其沟通有关孩子的教育教养问题。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教师才能得到家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幼儿园的家长工作才能得到广大家长的真诚配合与理解。
家长育儿心得范文6
关键词 瑞吉欧教育;幼儿家长;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51-03
一、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家长角色”
19世纪中叶,德国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了“教师中心”的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应当始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理论,充分肯定和尊重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发挥儿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强调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儿童都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杜威的主张具有进步主义色彩,实现了传统的“教师中心”向“儿童中心”的跨越,但他仍强调教育的“一元中心论”,过分强调儿童及儿童的经验,忽视教师的相对主导作用,也未涉及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介入。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瑞吉欧教育理念兴起,倡导“教育体制是建立儿童、教师和家长的三主角中心,从过去的个体中心走向团体中心,从实体中心走向关系中心”。团体中心、关系中心的提出,为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人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儿童和教师,把过去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资源――家长,也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使家长有权支持和参与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家长不再是孩子教育的局外人、旁观者,而成为教师的合作者,成为孩子发展的参与者、支持者、研究者、评价者,成为家园共建的联结者、引导者、学习者。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家长角色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儿童、教师、家长三者构成了融洽、合作、研究的互动关系,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瑞吉欧强调的是一种团体中心、关系中心,强调幼儿、教师及家长是“三位一体”的中心,每种角色都是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对象,师幼关系、师师关系、亲子关系、家长与教师的关系都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二、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自身的发展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最早接触和接触最多的人,家长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教育资源,其参与幼儿园课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和创新智慧。
1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家长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关于幼儿的丰富信息,帮助教师全方位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另外,家长还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和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拓展课程实施渠道,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评价,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有助于幼儿的快乐发展
家长能够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分离焦虑,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幼儿在亲子活动中感受爱与乐趣。当幼儿有家长的陪伴时,能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逐渐实现其个性独立而自由地发展。
3 提升自身的育儿水平
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课程,对其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课程,能够为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提供一个实践和检验的平台。家长参与课程,可在与幼儿、教师、专家以及其他家长的互动与交流中,不断提升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增强育儿意识,收获育儿经验,提高育儿能力。
(二)促进家园携手,实现家园共育
幼儿教师作为专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具有科学的育儿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能够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家长与幼儿之间特有的血缘、亲情、经济关系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长期性、感染性和针对性。为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加强双方沟通交流,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家长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家长既是课程方案的制定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评价者、实施对象。陈鹤琴说过:“优质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应当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而不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转嫁给幼儿园、教师。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端计划”中也明确指出了家长既是方案的实施者,又是方案的实施对象,倡导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课程中来。
三、幼儿家长角色的新定位
(一)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参与者
瑞吉欧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参与孩子的活动,使家长的发展与儿童的教育整合起来。家长参与幼儿教育课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的提供者
幼儿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资源,鼓励家长与幼儿园合作,为幼儿园提供所需的材料。可请家长将家中的一些闲置物品、废弃物品提供给幼儿园重复使用。有的家长是开设玩具店的,可以请他们为班级推荐一些新颖、独特的玩教具;有的家长在家务农,也可以请他们帮助幼儿园提供适宜的植物和小动物在种植区、饲养角供幼儿观察和学习。家长往往拥有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为幼儿园及班级的活动增添新内容。
2 环境的创设者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由教师全权负责,而今很多幼儿园开始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让幼儿亲手去布置和设计自己的游戏与生活环境。在瑞吉欧家长中心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认为家长也应当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无论是班级主题墙、楼道走廊,还是幼儿园区角的布置,都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家长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参与主题的选择,开拓幼儿和教师的视野;参与材料的提供,丰富环创的内容;参与方案的制作,增加亲子互动;参与难题的讨论,寻求新的视点等。
3 经验的分享者
瑞吉欧学前教育机构实践的是一种“社区管理模式”,即幼儿、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相互分享、共同参与到学前机构的组织与管理中,形成一种开放、互动、民主的管理氛围。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机构“社区咨询委员会”,其融合了来自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的各种教育力量。家长通过这一机构来与教师、专家以及教育管理者交流互动、分享经验、提出建议,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和谐发展。
4 课程方案的选择者和协商者
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定期参观、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亲子合作会等途径来增强家长对于幼儿教育课程方案的选择、协商和制定。如果能将家长的经验、建议较好地融入到课程中,一方面能极大地丰富课程主题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民主,有助于增强家长自身主体教育意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可见,将家长的建议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拓宽了家长参与课程的途径,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做出正确的课程决策。
(二)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合作者
瑞吉欧的家长认为,“因为对自己孩子所付出的关注,而使我们立即投入其中,作为家长,当我们观察到自己的孩子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密切关注时,我们认为也应该更加关心教师和孩子究竟在做什么,关注这些活动背后蕴含的教育观念是什么。儿童中心有很多会议,我们谈论父亲与母亲的角色扮演,为人父母的共同经验,透过彼此的经验做分享与比较,让我们更清楚家长的角色。”在瑞吉欧,家长作为合作者,连接着幼儿园、教师与社区,家长通过与这些力量的合作,能够主动地去关注孩子的教育,关心自己角色的履行,成为联结方方面面的纽带,真正成为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合作者。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合作者主要体现在:
1 活动的支持者
家长应为幼儿的教育活动提供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的支持。从材料的提供到参与制作,从课程主题的选择协商到课程的实施、评价,从家庭教育延伸到幼儿园教育,从物质支持渗透到情感态度的支撑,期间的每次过渡都是家长育儿理念的一次飞跃,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次提升。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关心可以提高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促使幼儿更加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家长与教师的积极交流,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对于孩子的关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还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互动与了解,拉近亲子关系。
2 幼儿身心发展的引导者
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通过社区咨询委员会,与专家、教师交流沟通,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家长还应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和教师一起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成为引领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家园共建的联结者
幼儿教育并非是幼儿园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家园双方共同的责任。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生成多元化的家长参与方式,而并非只采用要求家长主动配合的单一模式。多元的参与方式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情境因素在儿童需要中的作用”,这有利于他们与教师一起帮助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家长作为联结者,不是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作罢,而要以各种方式增强家园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实践中,基于幼儿需要的差异,家长参与课程的方式有:参与式观察、倾听式参与、主动行动的参与。家长应学习与掌握这些有效的参与方式,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教育队伍中去,成为真正的家园联结者。
(三)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学习者
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大教育环境下,家长也会不例外地加入到终身学习的队伍中。瑞吉欧课程将家长参与视为“家长与教师、孩子共同创造的深度信任、互惠联盟”的共建关系,重视家长在参与课程背后的一些经验。如,择校经验、对孩子养育和教育的经验。幼儿教育课程的作用对象不仅仅是幼儿,还包括家长和教师。家长参与幼儿课程选择、计划、实施、评价,这个过程对家长而言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家长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强教育意识,提升教育技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亲子氛围。
(四)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