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江城子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江城子赏析范文1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2、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来源:文章屋网 )
江城子赏析范文2
【导语】
查询时间
江西上饶2019年4月自考考试成绩于5月下旬在“江西教育网jxedu.gov.cn”或“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jxeea.cn”查询。或者考生可直接登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search1.jxedu.gov.cn/searchProject/lookZkSearchVm.action)或者直接通过点击以下链接进入江西自考查分入口。
查询入口
江西上饶2019年4月自考成绩查询入口 点击进入
江城子赏析范文3
关键词:悼亡诗 弥尔顿 苏轼
引言
语言文体学也被称为风格学,在现在的文学批评中,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语言文体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当下的各类文学批评中,语言文体学主要用来研究文本题材的相关特征、本质以及规律等等,它是介于美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等学科之间的文学批评方式,可以说语言文体学是较为综合的边缘学科。当下通过运用语言文体学从而对诗词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研究手法,然而通过语言文体学对更为独特的悼亡诗歌领域的研究还较为浅显。在悼亡诗歌的独特领域中,弥尔顿与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有着十分有趣的元素对比。就西方诗歌领域来说,对于表现爱情和死亡共融的诗歌元素是比较罕见的,而苏轼的悼亡诗则大多是我们所熟悉的。其中,弥尔顿的《悼亡妻》和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同样表现出了一种十分深沉的、充满了诗人个人真挚情感的对亡妻的怀念与哀悼。这种元素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文体学的批评方式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进行进一步的对比,从而体会到中西诗人对于悼亡诗歌的审美把握和表现元素。
一、语言文体学及其相关批评方式
语言文体学也被称为风格学,在当下的各种文学批评中,语言文体学主要用来研究文本题材的相关特征、本质以及规律等等,它介于美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属于一种交叉式的边缘学科。在语言文体学的具体分析中,通常运用到了语言学理论和相关的方法来研究文本及文体中的包括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我们在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文体学的分析过程中,通常是从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性质来入手,从而进一步结合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作品的审美把握和批评理论等等加以分析。在语言文体学的研究过程中,往往都能够注重兼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主观性和文学批评理论两个大的方面。
在对弥尔顿和苏轼相关悼亡诗词的研究中,语言文体学被运用到诗歌的领域,诗歌以一种全面和深切抒发作者感情的、表达丰富的想象的文学体裁,它常常以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出语言的特定排列,抒发思想情感。在对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歌的欣赏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体学的相关介入,在赏析中能够避免局限在理解诗歌的内容,而同时兼顾了文体学批评的视角。同时,通过语言文体学的运用,进一步分析出诗歌篇章中的语言表达、意向、篇章等等主要的构成元素,从而能够帮助我们运用语言文体学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和结构上做出较为细致的对比分析。
二、文体学下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歌对比研究
(一)语音层面
在语言学相关理论中,语音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也是构成语言学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文本中,语音和语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能够使得阅读的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者情绪上的起伏。在诗歌的语音方面,主要通过对音韵和节奏的相互结合而形成一定的表现。在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中也常常有意安排一些富有韵律的语音来表达诗歌的语义和主要内容等。
在弥尔顿的悼亡诗歌《悼亡妻》中,通过对重音方面的把握和具体的运用,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悼亡诗歌的具体风格。弥尔顿在自己的悼亡诗歌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了十四行诗的表现方式,在英国十四行诗的表现中,较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是采用五步抑扬格的特征。五步抑扬格运用在十四行诗歌中往往能够让诗歌显得更为工整,在节奏和韵律上朗读起来也十分流畅和上口,从而通过对具体音节的安排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情绪起伏。在具体的诗歌中,弥尔顿在《悼亡妻》中的前几行就加入了相对较多的长元音,同时通过配合和辅助双元音的运用,共同使诗歌的表达更加有节奏感,在对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运用上,口型表现为较大而圆。弥尔顿通过运用长元音和双元音的特色,使得整首诗歌在朗读过程中显得较为洪亮,发音较为圆润清晰,从而很好地表达出一种抑扬顿挫,尤其是表达哀悼情绪的悲伤情绪,从而表达出诗人的悲痛之情。同时,在诗歌的表现中,诗人弥尔顿也注重运用了较为短促的音节来表达一种即将要离去的激烈的感情和不舍的情愫,从而体现出一种哀悼的沉重主题。
在苏轼的悼亡诗歌中,则是通过中国古诗所特有的韵律来表达语音上的一种悲痛的情绪。例如,苏轼在《江城子》中,通过对韵脚的选择和对平仄之间的巧妙运用,比较贴切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情绪。在《江城子》中,苏轼很好地运用了声调之间的平仄配合,同时在声韵方面,也注重了一定的重复和运用。在声韵上,苏轼主要体现出了一种反复和相间的特色运用,使得整首诗在表现中体现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哀婉复返的美感。在整首诗歌中,苏轼运用了一些独特的韵脚,加入对相同韵脚的运用,特别是在“行”、“妆”、“冈”等字的韵脚的运用中,形成了一种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自然关系。在这些字的相同韵脚中,往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口型较为圆润扩大的状态,能够体现出悲伤的情绪,仿佛哀婉的哭诉一般,从而体现出苏轼悼亡词的悲伤内涵。
(二)语言风格的比较
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词除了基本的语音上的比对之外,我们可以在语言风格上做出一定的解析。在语言风格方面,弥尔顿的诗歌是比较典雅的,尤其是采用了传统的工整的十四行诗的写法和排列方式,使得整个诗歌在形式上显得十分富有文采,这种文采同时体现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诗歌传统的古典美感,同时也使读者体味到一种十分雅致的诗歌感觉。对比之下,苏轼的悼亡诗词显示出的是另一种语言的美感,从语言风格的方面来分析,是一种接近朴实和真挚的状态。可以说,苏轼在自己的诗词所要表现的风格方面,更加突出地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直接的、类似于陈述和白描一样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由此形成的风格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生活化的共鸣,对于苏轼想要表现的最朴实的对于亡妻的哀悼之情来讲,无疑是比较适用的,能够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在表现各自语言风格的过程中,弥尔顿和苏轼也分别注重运用了自己想要体现自我语言风格的词汇来构建其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所以就构成语言风格的基本单位来讲,两位诗人在词汇的选用上也是比较用心和精致的,弥尔顿的悼亡诗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典雅的整体感,相对应的,弥尔顿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比较典雅和注意的,通常选用了一些十分雅致的词语,包括十四行诗中的一些古英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在风格的呈现上表现出了古典雅致的基本特色;苏轼在悼亡词中所用到的词汇则是平易近人的,在这样的词汇运用上,苏轼的词汇呈现出一种真切深刻的特点。这种真切深刻和平易近人,很容易使读者生发出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苏轼的词在表现上具有了一种亲和力,读者在阅读到《江城子》的时候,总是会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十分亲近而又充满了伤感气息的词句所深深触动,从而理解作者内心深处最悲痛的情愫。
(三)各有侧重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的构成中,通过结合语言文体学的相关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在弥尔顿和苏轼的相关诗歌中,通过各有侧重的修辞手法,从而表现出各有侧重的诗歌风格。在弥尔顿的《悼亡妻》中,诗人充分运用了有关于《诗经》中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于亡妻的无限哀悼之情,弥尔顿在诗歌的表达中,运用了关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传说,从而将自己的妻子抬高到了一种较为明显的高度,表现出自己妻子的一种十分纯洁的、至高无上的爱情。同时通过引用经典的神话故事,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对于诗人的妻子做出一种将其置身于神话故事中的深层的想象中,使得诗人的妻子发出一种圣洁的光芒。由此来分析,在弥尔顿的诗歌中,作者更多地运用了一种“用典”的修辞手法,从而使自己的情愫和妻子的形象达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展现。
在苏轼的悼亡词中,相对弥尔顿喜欢用典的修辞表现,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将来图景的构建等等,我们可以称这种修辞手法为“示现”。我们在阅读苏轼的悼亡妻的诗歌《江城子》的时候十分容易被打动,不仅仅是因为苏轼善于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亲切的感情共鸣,同时也在于苏轼通过特殊的修辞手法,让那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和图景展现在自己的眼前。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出:“小轩窗,正梳妆”等十分详细的细节再现,加之配合了自己较为平易近人的语言,使得整首词在表达上显示出了一种将往昔的美好日子跃然眼前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使读者更随作者一起回忆往昔,再回到现实,从而将词所表现出来的十分深刻的悲痛更涂上了一层无以复加的哀婉。同时,“示现”的修辞方法中,词也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拥有了常人所习惯的回忆与感伤,从而使得整首诗的悼亡主题得到升华,达到独具特色的效果。
三、结语
弥尔顿和苏轼在其各自的诗歌表现中,都不同程度地对悼亡诗倾入了自己的独特表达。在弥尔顿的悼亡诗《悼亡妻》中,更多地使用了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语音配合,同时加上了古雅的语言风格和用典的修辞手法;而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中,则体现出了诗人苏轼一贯的风格,在语言上体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在修辞上则更多地运用了“示现”的手法,从而形成了具有苏轼特色的悼亡诗歌。通过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在语音、语言风格和修辞等几方面的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悼亡诗的主题和中西两位诗人的异曲同工之妙。语
参考文献
江城子赏析范文4
一、关键词1: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通过朗读,学生方可体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阔悲壮,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反之,如果对于诗歌一味地进行语言拆解,则会诗味大减,因此,对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是最适宜“朗诵欣赏”的。
笔者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常以名家配乐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而诗歌又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在赏析诗歌之后,笔者常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以此将学生带人诗人的情感世界,使诗人的情感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以达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当然,进行诵读方法指导也很重要,如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诗眼”,把握诗歌的节奏等等。总之,读是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二、关键词2: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凸显其独特的美与魅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拆解或是单纯的字词句的分析,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诗文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这确实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面对诗歌的意境展示,一方面可用文学性的语言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以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走进诗歌;另一方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声与画的效果,以声传情,以形传意,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如笔者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大部分同学对蜀道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更谈不上对“难”字的理解了,如果单纯靠教师的描述又过于单调与空洞。于是,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蜀道的介绍片,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蜀道的难行,也为鉴赏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三、关键词3:整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散落于“必修”与“选修”之中的,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学习体系,增补与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借此,既让学生对诗人、诗歌有更全面的理解,又为高三总复习做了一定铺垫。
首先,通过“增、补”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解。主要是以语文必修教材为核心,适当增补学生熟悉的或是配套辅助练习中的相关内容,对诗歌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类诗歌主要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如在学习了《诗经》之后,除了课本中的《氓》和《采薇》之外,笔者还补充了《蒹葭》、《木瓜》、《无衣》、《子衿》等诗,这些诗内容涉及婚恋、思乡、战争等各个层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和现实主义风格。
其次,进行专题教学与探究。知人论诗,以诗知人。笔者常以课文选诗为主,结合诗人生平、思想和个性特点,开设诗人教学专题,让学生对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先后开设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陆游”等诗人专题,让学生对诗人的生平与思想,创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歌。如在“苏轼”专题学习中,以《念奴娇》和《定风波》做基础,又增加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等诗词,加上其散文《赤壁赋》,将这些作品放入词人一生的历史沉浮中去感悟、去品读,感受到时代留在诗人身上浓重的烙印,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江城子赏析范文5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
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教学做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诗词时不能再单纯的依照以前的“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作者——背景——翻译——主旨——背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在原有的“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作者——背景——翻译——主旨——背默”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1.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用有趣的游戏或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易学、乐学,经过对调查表的分析发现许多学生希望老师能营造出轻松的环境,有一种诗的意境,以诗人当时写诗的心情来分析理解,并且希望老师多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运用多媒体、幻灯片,通过一些典故例子,带领同学慢慢赏析,理解文章,速度不要太快;要灵活些,容易记住,穿插一些有趣生动的历史小故事,最好能适当的插入些跟文言文有关的游戏,如演话剧,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师生拉歌比赛,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和绘画比赛等等。通过学生的这些建议不难看出他们对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是有些厌烦之意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能激起他们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充满乐趣的接受吸收知识。
2. 了解创作背景,为学习古诗词做好铺垫 学习古诗词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的意义,同时还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内容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这就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作了铺垫。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狂”仅是一个县令出猎的意气风发及普通的爱国之情。这样理解并不很全面,如果结合苏轼的生平遭遇则更能体会词中所含意蕴。《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了解了这些,词中表现出的作者的非凡的英勇气质,以及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就更能为学生理解。
3. 重点品析名句,培养学生赏析能力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同时句中所写之景也体现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感情。
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诗人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江城子赏析范文6
一、充分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和张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对待,也不能把它当作课外读物来处理,必须处理好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的内容究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学习它。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法等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选修课虽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但在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上与必修课存在差异,选修课也应有与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
例如,必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很能代表苏轼“豪放”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其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词人豪放风格、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唐宋诗词选读》选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另一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作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内容平实质朴,不过分渲染词采,以情动人,与必修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体现出的风格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婉约风格。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苏轼词作风格是有很大帮助的,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使学生感知到同一词人也可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对宋词两大风格流派有了更深的了解。
所以,我们可以融合选修与必修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把握好详与细(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总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选修课程的教学应与必修课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其具有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取舍,合理剪裁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者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根据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学习研究。教师尊重并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例如,《〈史记〉选读》中《太史公自序》,教材编写人员选此文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艰难历程,学习他为了实现伟大夙愿而忍辱负重、坚韧追求的精神。但文章语言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费劲,即使花许多时间,学生仍然对原文的字词句难有彻底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这篇课文,学生只需阅读书旁的译文,能大致感悟作者的精神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即可。而有些容易把握和理解的课文,如《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则可作为必修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选修课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做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在学习方法选择上要体现多样性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教学方法需呈现多样性。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如开设《史记》选修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
如《太史公自序》《孔子世家》等文史知识复杂,语言晦涩难懂,可由教师讲授。《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开发研究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探究刘邦与项羽得失的根源、性格的差异,李广悲剧的根本原因等。
3.结合影音资料
赏析《史记》故事的相关影视片断。如让学生欣赏《鸿门宴》《刺客列传》等,让学生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原著的异同,从影视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品评其好坏。
4.组织辩论会
如结合《屈原列传》及《报任安书》就“择生”与“择死”话题展开探讨辩论,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谋反篡权,还是被逼无奈,受人陷害”设正方、反方,为自己的结论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精心组织,展开论辩等等。
5.微电影剧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