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1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备考 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与传统的测试手段和管理模式相比,“机辅测试”和测试管理信息化优化了测试手段。规范了测试程序,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统一了测试标准,体现了国家级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一、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
1.测试系统本身存在的不足
(1)测试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不强
各高校目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发现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比如,测试软件在调试过程中对硬件的依赖比较苛刻。一方面,各高校用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经费一般都比较紧张: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标准的“机辅测试”机房,如果所有相关设备都需要配置比较高档的新设备,成本就较高。而尤其是像计算机这类的电子设备的保值率非常低。更新换代又快,而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测试系统对声卡、耳麦等语音采样设备的兼容性不够,在测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识别异常和测评失败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测试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影响了考生的情绪。其次。在人工复审时,系统的交互界面也不很友好,极大地增加了复审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2)机测系统对语音的评判模式不佳
目前,各高校引进的测试软件,理论上都是根据《大纲》要求来设计的,但是实际评分过程中却并没有完全根据评分细则来实现。比如,目前机测试题的第1题和第2题90对读错但没有读出下一个字词前,以第2次读音为准的规则;宇词读音缺陷和错误的扣分规则;第3题朗读中根据回读次数扣分,增、漏、错读字音每一个音节0.1分的扣分要求,朗读中自然流畅、语调错误等重点考查项目上的评分细则,测试软件不能完全详细反应出来。
2.高校在“机辅测试”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1)“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不达标
学生众多,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包括: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足够数量的“机辅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以及固定的测试场地;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
(2)“机辅测试”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
普通话“机辅测试”不同于以往的人工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线测试员大多不能熟练操作测试系统;而多数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又不高。特别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测试人员,由于其本来对计算机的使用就不是很熟练,更别说让他们排除故障了。
(3)对考生的针对性培训不够
由于各高校受设备、场所、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对考生的考前培训多是以开考前培训会的形式进行,给考生讲测试流程及测试注意事项等,而考生很难有机会上机操作体验,从而在上机测试的时候多数考生依然感到不适应。
(4)“机辅测试”增加了对考生监管的难度
由于测试过程中没有了面对面的测试员的监督,考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些考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作弊。或者在测试时过于放任自己,比如替考、说话题带资料进入测试室,在说话的过程中肆无忌惮,说脏话、无效语音、重复、背稿等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测试中考生常见的作弊行为是在第四题说话测试中,有部分考生是直接拿出手机来照着手机上存储的内容读。过于放松的测试环境,让一部分学生觉得有机可乘,导致不重视普通话训练课程的学习。
二、应对策略及思路
1.加大组织合作力度,进一步优化软件性能
优良的软件性能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政府层面来讲,研发和升级这个项目,光靠招标方式委托一两家信息技术公司进行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般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研发人员,都不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线测试员以及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他们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户的各种需求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开发出来的软件自然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之处。因此,对于这么重要的一项科技攻关项目,应该由国家权威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在语音处理技术上顶尖的专家和研究机构,协同语言语音问题专家,包括各地长期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骨干联合攻关,尤其应吸纳一些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十分熟悉普通话理论以及测试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进一步优化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和软件系统测试的准确性,从而使普通话测试工作从管理、测试、培训到研究都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是一次性就能完全完善的,各高校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存在的相关问题,同系统研制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及时反馈实测的情况,让系统研制部门阶段性地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高校“机辅测试”的顺利实施。
2.规范考前培训
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二是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三是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
3.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报名信息处理;考试过程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考试完毕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成绩评判,规范证书管理,规范测试档案管理等。如制定候测室、备测室、测试室规则和考务工作人员职责,并根据现场测试流程分别制定测试入口处、预备处、备测室的考务工作人员职责与工作流程以及监控台技术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2
【关键词】幼师 普通话 策略
前言
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学习语言的启蒙时期与关键时期正是幼儿时期。专家研究得出,幼儿大多能在6岁之前,在其生活的相对较正常的生活环境里学到母语。就幼儿而言,除了其生活的家庭给创造的语言环境,更重要的环境,是在幼儿园里,是幼儿教师所口传的。因此,幼儿教师的普通话直接影响了幼儿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学前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从而对于幼师要求也相应提高。作为教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它是用来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幼师,更应该将语言的艺术传授给幼儿,使其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博大精深,以此激发幼儿学习语言以及其它知识的兴趣。
一、幼师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从落后拉回,愈发重视幼师教学,幼师职业炙手可热,从传统的以女幼师为主到更倾向于男幼师,从单纯的照看幼儿到引导幼儿认识语言、启蒙智力发展,因此,对幼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幼师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幼师里学生偏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甚至不愿接受知识;幼师教学方法单一,完全按照教材大纲走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幼儿大都在3~6岁进入幼儿园学习,语言智力的开发成了此阶段教学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有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幼儿教师的普通话其实根本是不达标的,甚至有些幼师出现过口齿不清、说话含糊的情况,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被误导。国家教委、国家语委虽然有明确规定将普通话水平纳入幼师考核之中,重视考核普通话听说读写能力,但是也仅仅局限于此,只要求幼儿师范生通过普通话考试,并没有对其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以致幼师普通话水平有限,从而限制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幼师普通话水平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幼师普通话水平相关策略
1.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试和评定,是汉语标准语测试,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根据行业规定,幼师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这就要求幼师从事人员必须重视该测试,详细了解测试的内容及目的,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并熟悉掌握普通话理论知识及发声练习,从容应对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是应试者必须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是对应试者个人口才的界定,仅仅只是评定应试者掌握普通话程度的考试,这就需要幼师在取得优异的普通话水平考试之余继续深入学习普通话知识,尤其在发音方面下功夫,从而使自己普通话综合水平更上一层楼。
2.增强普通话及心理学理论基础
毫无疑问地,要提升普通话水平首先要掌握好普通话理论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只有扎实的语言理论才有可能培养出更高深的普通话水平,才能使普通话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普通话学习阶段,应充分透彻了解在幼儿师范学院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并不间断的反复学习,为幼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幼师,有必要深入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想法,同时也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的发挥,从而将所学普通话知识尽数教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幼师应加强自身语音的训练,规范发音标准,注意避免方言混淆造成读字的错误,时刻做到“咬文嚼字”,将声、韵、调及音变结合起来,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并将这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吸引力,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语言,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在提升自己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一起进步。
3.培养时刻说普通话的习惯
孟母三迁,只为给孟子寻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现如今,全国各处都推广普通话交流,这为学习普通话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在中国,几乎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方言又与普通话的发音存在着差异,作为幼师,应该减少方言交流甚至抵制方言,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面向社会,带动周围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更应该注重语言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课时还是课后交流都应该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普通话,在无形中提升普通话水平。同时,作为幼师,应积极参加演讲比赛、绕口令活动等语言活动,通过此类活动锻炼自己的发声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的语言发声技能。熟悉了解此类活动的流程及意义为今后幼师教学也铺垫道路,在幼儿园里面开展诗词朗读、读书大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休闲之余体会到语言的乐趣,并且提升普通话水平。
三、结论
普通话作为教师授业解惑的工具,不管在哪一教育阶段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学生接触学习的初始阶段,幼师的教学任务更加严峻,提升普通话水平也迫在眉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普通话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不断进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时刻说普通话的习惯,以普通话测试为指导,探索学习普通话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今后完成幼儿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敏菊.有效培养幼师生职业口语素养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2013(7)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3
一、比赛时间:xx年5月20日
二、比赛地点:三号教学楼501教室
三、比赛对象:1001班全体同学
四、邀请评委:学生会主席马凯、广播站成员
五、|主要负责人:1001班全体班委
六、主持人:李子亚
七、比赛流程:
(1)普通话:同学们依次按学号抽选朗读内容(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进行朗读,评委打分;
(2)粉笔测试:将黑板上的已有通讯内容进行抄写(自带小黑板),评委打分;
(3)钢笔测试:将黑板上已有通讯内容写到稿纸上;
六、评分标准:
分数为十分制,评委打分需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精神面貌(20%)
自然大方、出入有礼有序、精神饱满、衣着得体。
2、朗诵能力(30%)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节奏韵律明显。
3、艺术处理(30%)
感情充沛,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格调。
4、表现风格(20%)
能代表不同时代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
七、奖项设置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4
关键词:人机共生;智能语音;信度;语域;效度;动态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188-005
一、“人机共生”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1.“人机共生”概念与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被用于智能研究。1960年,美国科学家立克里德指出:“人机共生是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合作互被期盼的发展。它将涉及伙伴关系中人与电子成员之间非常密切的耦合。”[1]与立克里德对人机交互关系的乐观态度相反,1960年,Bar-Hillel对理论基础项目强烈不满,特别是那些研究中间语的方法,他还证明了全自动高质量翻译(FAHQT)在原则上的不可行性。他拒绝所谓的FAHQT这样的理想目标,提倡开发基于计算机的翻译系统,为人类译员提供帮助,即所谓的“人机共生”环境,将机器发展为人工的最佳助手。[2]
“人机共生”概念从出现至今,相关研究充分证明了Bar-Hillel主张的人工为主导、计算机为辅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立克里德盼望的人机之间密切耦合远未实现。以机器翻译为例,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机器翻译研究者碰到的语言问题比他们预想的要多得多,研究结果令人失望。1966年美国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建议有关FAHQT的机器翻译研究应该停止,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应该转向为翻译人员提供水平比原来所定的高目标要低一些的辅助系统。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机器翻译得到改善,但除天气预报、旅游等窄领域外, 通用意义上的机器翻译产品仍不实用,译文质量远不能达标。目前,国内外自然语言翻译公司多数仍以人工翻译为主,机器为辅。[3]
2O世纪末,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语言测试的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电脑化测试手段开始逐步普及,并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测试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计算机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题库建设、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以及计算机自适应语言测试等方面。然而,鉴于现阶段技术瓶颈,计算机给出的测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语言能力测评的唯一标准。
“人机共生”研究与应用,体现研究者致力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最大辅助功能、不断缩小人机之间差距的努力。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使用者对其应用价值的审视越来越客观,不再过度理想化设定目标,而是致力于人机交互应用性与科学性研究,研究的应用价值由误差率大小和使用者对误差的容忍度来决定。
2.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与应用现状
2004年11月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研究目标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的指导下,建立实用化的计算机辅助智能测评系统,将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语言学习系统结合起来,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智能普通话口语学习系统,2006年1月18日项目通过国家鉴定。2007年普通话计算机智能化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机测”)开始使用并逐步推行。以2010年为例,全年参加机测的人数逾160万人次,占当年测试总人数的50%以上。[4]
机测系统承续了人工测试时期的目标,旨在以测促推,从测试过程、测试结果、成绩等各个方面试图以其高效、公正、客观促进普通话推广。“机测的推行使得普通话测试逐渐从繁重的人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从报名、评测到归档均大大提高了效率。机测也使得测试的公平性得到了极大保证,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科大讯飞公司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全国主要方言区进行的现场人机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计算机测试的结果在分数和等级上已经达到了和高水平测试员高度一致的水平。”[5]
机测从2007年推行至今,其成果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许多值得业界探讨的问题。本文有鉴于PSC机测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从“人机共生”的角度分析该系统的信度、效度与深层影响。无论是人工还是机测时期,高校在校生都是受测主体,高校生的测试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因而本文数据主要采用安徽某高校的大学生测试数据。
二、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的信度、效度与影响
2005 年Bachman提出的“评价使用论证”[6]是测试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式。 Bachman认为,有用性是测试的重要性质,包括信度、效度、真实性、交互作用、影响、可实践性六大属性。
1.信度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信度是指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程度的指标。高信度是高效度的前提。
目前,学界对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中高分段的机测结果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体现在:(1)等级越高,测试差异越大;(2)机测前三项对自然度、贴合度、表现力没有评价;(3)前三项与第四项评分割裂,导致第四项评分容易过细过严。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导致一级以上的通过率很低。
笔者(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核定成绩为一级甲等)曾经上机测试前三项,机器给予的分数只有55分左右,如果结合第四项评分,最终成绩至多达到一级乙等中低分段。“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期间, 对该系统做过多次试验:请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已经获得过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认定的一级甲等成绩人员来进行试验测试。”“同时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试验人员事先全部都对测试试卷前3题的正确读音进行过正音。结果前3题测试完之后,机器打出的分数最高的为57.2分,最低的为53.8分。按照这样的结果,即使应试人最后一题只扣一分,最终成绩都达不到一级甲等。”[7]
由于测试结果与实际听感差异大,考生对考试结果质疑也越来越大。以表一、表二为例,无论是否接受过培训,一级乙等以上的通过率都极低。一级通过率严重影响应测者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对普通话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很不利。
2.效度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效度是“对测验分数所做的特定推论在恰当、有意义以及有实际实用价值几个方面的程度”[6]。在语言测试领域,效度比较多地被理解为测量理论、构成和分数有效。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重点测评受测人的语言标准度,涉及字音准、词音准、句音准、语篇音准。机测系统不仅测评音准,对词汇、语法、语用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的效度主要体现在对受测人口语测验的分数推论较为妥当,在语言使用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值得斟酌探讨的是,当话语表达发展到语篇阶段时,语篇的语域风格与说话人的表达策略使得语流出现多种音变,停顿、重音、语气、连贯等均对音节音准产生较大影响。以第三项朗读的语篇为例,机器只能标注出显性音变,而对于因语域风格与表达策略造成的隐性音变不可能也无法处处设定评测标准。第四项说话题的语料则由于过于开放,机器无法完成评测,只能交给人工,而由于人工与机器测评的连贯性被切断,对有限语料的独立评测(说话项时长3分钟)容易造成评分过苛,影响总分的客观性。
3.真实性、交互作用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是指受试者在测试中使用目标语完成测试任务与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相似程度, 也就是语言测试与语言交际的统一程度。交互作用是指受试者与测试内容和过程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受试者的语言能力、专门知识和情绪。
以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第四项评测为例,第四项主要测试完全独立的话题性单向口语表达,其特点为:单向表达、无人工引导与提示、围绕选定话题展开表述、表达流畅自然。以上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差异甚大。日常口语基本是双向或是多向交流,话题可以散漫无拘束,表达无需流畅性,达意即可。因而,评测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因不了解、不适应这种表达方式,受测人在第四项中会出现诸如缺语、重复、语言表现僵硬呆板等诸多问题,有些受测人因此错误使用背稿、朗诵、读秒等应试方式。二是受测内容与受测人日常交际口语内容相去甚远,受测人对语言标准与语言应用能力概念的认知与掌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近些年很多受测者表现出口语篇章能力薄弱,话题涣散、框架紊乱、词汇贫乏、言之无物。三是由于机测评分体系已经智能化,全程只由程序提醒受测人测试内容,受测人在测试过程中缺乏心理调适与语言引导,情绪容易紧张,不少测试点出现过很多受测人迟迟不能进入系统进行测试的情况。四是受测人因不了解评测方式,在各项中出现不同的问题。
4.影响、可实践性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影响”指对社会、教育制度以及个人的影响。“可实践性”指测试付诸实施的方法。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实施影响上文提及高效、公平、客观等积极效用,“系统基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准确地对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并可以自动检测发音者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使用者高效提升普通话口语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系统应用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当中,不仅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和组织难度,同时也可以开展目前无法开展的考前模拟测试,为考生提供针对性的考前指导。”[5]
除却积极效用外,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1)评测研究趋弱,评测专家流失。一是机测前三项不需要测试员评分,使得第四项人工评分缺乏前后比对依据。二是测试员独立听测,又不能占有考生语料,因而无法就一个语料展开评测交流。三是因语料匮乏、研讨稀少,测试员尤其是专家测试员流失相当严重,对普通话测试研究是极大的损失。
(2)母语标准模糊,应试趋于功利。机测时期高校受测者语言标准度较人工测试时期明显提高。为便于考生参考,各省市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网页上都对考试流程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因而,主测单位、考生、考生所属单位都普遍认为考前培训并不重要。以安徽省某高校09年受测情况分析为例:
表一:受测总人数324人,教育系,未经考前培训
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即使未经普通话培训,拿到合格证书也并非难事。因此,普通话培训工作难以得到考生重视,很多考生对标准母语的认知很模糊,仅凭语感应考。
Bachman提出“反溅作用”[6],指测试对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评价及个人等的反作用力,比如以考试为准绳制定教育策略与评价标准等。由于机测系统测评语言标准化,对连续语流中的隐性音变无法逐一标注,语音的语用效果不能在成绩上有效体现,因而,部分受测人会放弃语用效果,刻意强调音准,追求分数最大化,部分受测人也会因追求表达的流畅、话题的完整性而背稿应试,这种现象屡禁而不能止。
近年来,市场在不断提高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在校大学生对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考生也认识到普通话测试等级与语言能力并不构成正比关系,拿到了较好的普通话成绩,不一定就具备良好的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既然普通话考试并不能代表实际语言使用能力,受测者参考目的仅为获得证书,迎合体制,这种功利性应考趋势严重限制甚至削弱了普通话测试的社会影响力。
三、“人机共生”环境构成分析
鉴于上文对PSC信度、效度以及影响的分析,本文认为,理性评价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建构“人机共生”测试环境,机测与人工相互辅助,是PSC测评系统进一步完善的必要途径。建构良好的“人机共生”环境,可由以下策略实现:
1.机测与人工分级并行。囿于现有技术水平,机测中高分段的测评结果存在较大争议,而在中低分段的争议较少。实行分级评测,高分段恢复人工测评,既弥补机测评分之不足,也可进一步完善考试体系。中低分段评分相对准确、高效,使用机测。因此,如考生已经取得二级甲等以上的证书,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参加高分段的人工测评。分级测试可以进一步鼓励并促进普通话的高水平发展,培养更多的语言爱好者;分级测试也利于专家队伍建设,能够评测高分段的测试专家,不仅语言标准度高,还具有较高的语言专业分析与研究能力,专家队伍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测试的发展,中高分段出现的存疑语料研讨也可以进一步丰富测试研究。因此,分级测试高分段人工测试可以弥补机测评分弱点,使考试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2.专家团队普及标准认识。现阶段母语标准度普遍提高,即使标准度很好,表达能力也未见得好。受测者认为普通话测试只是完成测试工作,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热情并不高。由于上文提及的诸多原因,目前高校对普通话培训重视程度很不够。但通过下表可见,经过相关课程培训后的考生,二级乙等以上的通过率合格率获得极大提高。
表二:培训后(2010年教育系整体受测情况,总培训34课时)
上表体现,一是总达标率为97%,较未培训前的92.8%有明显上升;二是二甲合格率达到了57.2%,大大高于未培训前的21.4%;三是培训后,二甲57.2%的比例大大高于38.5%的二乙比例。经过培训,语言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各省测试中心应存有高水平测试员组成的培训队伍, 普及对标准母语规范的认识,端正考试目的,强调语言应用。指出并分析高分段考生的语言表达问题,在专业层面上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可使高分段的受测者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还能纠正这类人群对普通话测试体系的错误认识,能够培养更多高分段高质量的语言爱好者。但普通话考试仅提供母语标准度的测试,不可能解决受测者语言交际问题。在语言标准度已经达到顺畅交流的基础上,受测者应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语用能力。如无特殊目的(如志在向传媒业发展或将语言作为职业能力等),则不必将普通话高分段作为考试目标。
3.软件开发与语言专家合作,动态推进语料库的建设。现阶段机测前三项的封闭式评分与第四项的开放式评分既需要动态熟语料库,也需要测评者对动态的测评理论的把握,以及对语言动态发展的观察和正确评价。
机测封闭式评测软件所需的熟语料,还需要标注的进一步细化。动态语流中的隐性音变标注,尤其是第三项朗读语篇的处理,其标准需要与语言专家合作、研讨,不断细化、修正。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前三项对语音的语用能力的体现。
对第四项说话题的开放式语料的评分,则需要评测团队自身建立对语言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动态认识。
首先是现时期语言规范中还存在大量需要细化并落实的工作。如书面语语篇的语域规范、语句衔接的规范、字词规范的动态考察等,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如语音标注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严格界定、甄别,分属不同语域文本的语音标注(如普通话教材、儿童读物、汉语对外推广读物等)使用严式标音还是宽式标音,轻声、儿化、一和不等音变情况标注是否在同一文本注音中做到统一,编者是否要做出语域说明以更正确地指导言语发声等等。以上都需要评测者有一定的认识和评析能力。
其次是评判说话题中的言语规范需要建立以下两个认识:
一是分清“公众言语语域”和“个体言语语域”。本文把在考量公众接受度的前提下对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典雅性作出一定的调整的语域称为“公众言语语域”,说话题的语域趋于“公众言语语域”。相对的是“个体言语语域”,较多的语言表达者只存在非公众公开平台下的个体交际言语观念。个体言语只追求语用效果的最大化,私属领域里的言语交际往往不过度追求准确、生动、典雅,允许出现语用失当,其语域风格常常亲切、随和甚至使用俚俗。说话题项目的绝大多数语料处于“公众言语语域”和“个体言语语域”中间状态,如何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分值,需要细心谨慎。[8]
二是尊重并科学对待语言创新。“语言建立维持社会规则,包括由语言本身造成的交际角色……通过此功能……社会团体被划分,个人也得到识别与强调,因为通过人们之间的语言互动,自身人格得到了表达和发展。”[2]语言创新突破交际常规,因其新颖而获得倾听、关注,因其语用效果良好而获得社会认同、赞赏,是凸显社会自我能力的标志之一。动态的语言创新既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的常态,也是语言发展的动力。语言创新的目的旨在凸显,为达到凸显的目的,言语主体往往突破常态表达,追求即时语境下的准确、生动的传达,使用创造新词新语、曲变惯用句式、悖逆惯常逻辑、违反语用常规等手段。
鉴别创新与谬误,需要树立说话题的良好样本。好样本不仅语音自然标准,有效传递语码信息,还能体现良好的语用效果,同时也遵循伦理规约。
标准与规范的认识、评价与执行为的是树立语言典范,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构建良好的社会语境,这也是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推行的最终目的。
四、结 语
机测虽已实现极大的社会价值,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实现了公平与透明,但也要理性地认识到,机测作为新兴测试系统,必然有自身的不足。部分不足可以通过自身完善补足,部分不足是目前技术能力无法实现而不可避免的缺陷。由于自然语音往往基于语境和语域灵活而又随机地处理,使得现阶段智能语音测试的目标过于理想。
机测单一推行以来所体现出来的利弊,凸显了人工参与测评、完善测试体系的重要意义。“人机共生”的研究历史证明了,那些以小样本为基础,在最初实验中取得成功的新理论,最终都被证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检验一切有希望的方法并鼓励修正。因此,本文结论如下:
1.理性思考Bar-Hillel主张的人工主导、计算机辅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承认现阶段计算机对自然开放语言评测的不确定性,建立“人机共生”的PSC测试智能与人工并轨机制,实现对高分段、低分段语音测试的人工参与,从而弥补缺憾,提高标准母语的质量与社会影响。
2.通过专家团队普及对母语标准的认识,培养更多的语言爱好者。
3.软件开发与语言专家合作,动态推进语料库的建设,不断细化、修正机测封闭式评测软件所需熟语料。前三项的评测是进一步体现对语用能力的鼓励。
4.评测团队需要建立对语言规范的动态认识,尊重并科学对待语言创新,推动良好的社会语境,树立语言典范,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1]Licklider, J.C.R.Man 2 Computer Symbiosis[J].IRETransca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incs.Volume HFE 21 March.1960:4-11.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5,9.
[3]浑洁絮.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2.
[4]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概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9.
[5]科大迅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技术手册[M].安徽:科大迅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8:2,3.
[6]张凯.语言测试理论与汉语测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 ,203,4.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5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技能竞赛;专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
专业技能竞赛是当今许多大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之一,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如何将它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得更有成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师范生基本功的不足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教师职业,从目前在校的一些师范生来看,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他们作为一个准教师,许多人做教师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口头表达能力差,普通话很不标准;(2)书法水平差,不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离一个教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板书没有章法;(3)尽管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但课件与教学切合得不够紧,有的课件内容与教学无多大关系;(4)说课和模拟讲课容易紧张怯场,其心理素质和对课堂教学的掌控有待提高。
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之所以在教师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这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实习实训与实践锻炼。目前,许多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给学生提供锻炼各种师范生技能的机会很有限。各种技能竞赛本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经费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得太少。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实习也不重视,放任学生“自主”实习,有的不到教育岗位实习。
全国许多省份开展了师范生技能竞赛。一些设有师范专业的职业院校,也纷纷参加这类比赛。如在2010年举办的浙江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3个优胜奖。有的省份(如湖北)在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时,高职高专单独设组,不分学科类别。为了参加省里比赛,各个学校自己经常性地举行师范生技能比赛,而且将此作为一个传统项目保留下来,定期举行师范生技能竞赛。
江西省教育厅师范处2008年举办了江西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基本功比赛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写字、二是演讲、三是课件制作。纵观其他省份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书写、普通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上。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少实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对师范生来说,在正式上讲台之前锻炼一下从教的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书写比赛对提高板书水平的作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书法水平不断下降。据调查,书法水平在师范生中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书法和板书普遍要好一些。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内部,书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从小练字书法较好,有的缺少练习书法较差。从整体来看,硬笔字明显又要比软笔字好,学生的毛笔字普遍较差。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现在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很不够,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的板书非常差。一些学生到中小学教育实习,他们在板书时不但字很差,黑板上所写内容安排得也杂乱无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板书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举行板书比赛也是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惜现在这方面的比赛开展得不够广泛,作为师范生技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提高师范生书法水平的办法之一,是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比赛可分为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具体一点说主要是“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通过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板书比赛,可使广大的学生在书法上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演讲、辩论比赛对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促进
普通话过关是对一个教师的起码要求,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此有明确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普通话测试水平要达到二甲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教师,除了普通话要标准,口头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不少师范院校在平时便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大多是演讲比赛或辩论赛。
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江西省的师范生技能赛,其中就有演讲这一项,第一届比赛的演讲主题是“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在练习和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什么不足,可以通过有经验的老师加以指导,以克服自身的不足。如演讲时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演讲时的语速、语调以及节奏的把握等等,都可以在指导老师的点拨之下得到校正。同时,演讲比赛还可以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演讲比赛通常要写演讲稿,为了演讲得更精彩往往还要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
除了演讲比赛,还可以举行辩论赛。围绕一个辩论主题,将参赛者分为正反两大阵营,然后进行辩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辩论赛。自从著名的“狮城舌战”后,这种方式大受人们欢迎。参与辩论的辩手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转贴于
(三)课件制作对教材把握能力的检验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教师从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智能水平与学习现状,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以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方式来调配课程资源,按教学环节与流程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位老师基本的教学技能。作为将来要走向教学岗位的学生,自然也应重视这项技能,在实训过程中熟练掌握它。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和Flash等等。这些制作工具,都可以在每门学科中运用的。每个软件都有优点与不足,其关键处在于体现学科教学特性与适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媒体的运用恰当与否,是对课件制作者把握教材能力的一种检验。通过课件制作比赛,可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要通过课件制作比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体,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第一要切合课文的题旨情境。例如,有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欧化”(现代气息太浓)的金边相框中播放衣衫褴褛的战士在草地跋涉的场面,这是不妥当的;第二要准确地表现出课文或语句的意思来。例如,有一个《沁园春·长沙》的课件给“百舸争流,鱼翔浅底”制作了一幻灯片,画了几只帆船在航行,水中有几尾鱼不时跃出水面。这没有准确地表现出“鱼翔浅底”的意境来。“翔”是形容鱼在清澈的水里自由游动,绝不是跃出水面。这样的画面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对诗句的形象理解,反而会导致学生误解。
(四)说课、讲课对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许多省份办理教师资格证时,都有“说课”这一环节。而一些中小学招聘教师所进行的考试,也都要过“说课”这一关。2010年笔者曾担任过本校附中招聘语文教师的评委,当时就有“说课”这一关。从应聘者说课的情况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起没有经验的硕士生来,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显然要强得多。由此可见,多“说(课)”、多“讲(课)”对师范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即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其实就是要谈谈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通过说课,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例如,说课人是否把握重点难点、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作为师范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说课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客串讲课在当今的教学中经常会被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借以提高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训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不可能在课堂中占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通过讲课比赛来促进学生课后自练,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西南大学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中就有讲课比赛。
现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建立了微格教室,创建微格教室是十分必要的。在微格教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按自己的构想去进行讲课,然后再反笔观看自己讲课的录像,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许多学生到外面的学校实习,开始总是会胆怯,紧张时说话的节奏太快。在微格教室多训练几次,多参加有关说课、讲课的比赛,有利于提高他们教学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对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首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问题。过去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只开设《教材教法》方面的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过去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现在有的更名为《语文教育学》,实际上讲得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为了弥补学生在从教实践方面的不足,我系曾开设了《普通话教程》、《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后来修改教学计划,又将上述两门课取消,新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课。《教师职业技能》课包括普通话、书法和课件制作等方面内容,每周三节共54课时。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课时是否太少,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各占18课时是否合理,还有应当放在第几个学期开更科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反映这门课的课时偏少,有必要将《普通话教程》和《演讲与口才》作为选修课加以恢复。
其次,竞赛内容的再拓展问题。就竞赛内容来说,还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只进行书法、课件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中文系毕业生将来当语文老师,要教学生作文,有的还要指导学校文学社,写作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写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参加江西省写作学会举办的“大学生写作比赛”。除了比赛内容的拓展,赛后的拓展也很重要。如课件比赛,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要重视把课件建立在网络上。赛后可模仿网络聊天室进行设计,如利用网络聊天室的“大厅”和“独立窗口”进行研讨,发表意见。“大厅”供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独立窗口”供学生讨论有关问题,学生在讨论时可以同时打开浏览窗口,调用网上资源供自己研究讨论用。或在课件中设置供网络笔谈的特殊交流版块,如供表达的写作板,供别人发表意见的意见板等。
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范文6
关键词:汉语教学 民航 飞行学员 构建
为确保飞行安全,国家民航局对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语言能力提出了要求,并初步设定了应达到的汉语水平标准。因此,民航飞行员应具备良好的汉语语言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行业词汇,适应和熟悉飞行工作语境,确保陆空对话的顺畅。现阶段,民航高校的汉语教学几近于空白,汉语课程的开设也很局限,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匮乏,因此,针对民航飞行员从业特点,结合汉语语言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要求,并在全面借鉴业内外的汉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针对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教学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针对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教学体系的构想理念
汉语语言教学是中国教育体系下最传统、最基础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然而,在对民航主力院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民航大学等)的调研中发现,目前针对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语言教学经验几近于零,汉语课程的开设也仅仅局限于乘务、空保、安检、英语等专业,且学科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因而,对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语言教学提出构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教学与培训相结合
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每年民航飞行航空器驾驶从业人员的人数逐年增加,高达2000余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作为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的主力院校,现阶段每年飞行员培养人数高达2000人,占飞行员总人数的80%以上,而该校从事汉语语言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仅为6人,且缺少针对民航飞行学员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全面面向飞行学员教学的需求。
鉴于民航高校汉语教学的现实状况,民航高校应循序渐进的积累民航汉语教学经验和储备民航汉语教学资源的同时,采取主动教学(包括课堂正规教学,讲座培训等)和被动教学(包括自学等)相结合,正规教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培训可试行“先测试,再培训”的方式,也就是对民航飞行学员进行校内摸底测试,根据学员成绩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包括小班教学,集中培训,课下引导,网络教学等等,从而达到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基础汉语教学与民航汉语教学相结合
确保陆空对话顺畅,确保飞行安全,是民航局提出针对民航飞行学员进行汉语语言能力测试的初衷,因此,在对民航飞行学员开展基础汉语教学的同时,更要开展必要的民航汉语教学,即汉语教学要涵盖民用航空器驾驶人员从业所涉及的行业语言和工作语境,在飞行工作汉语语言环境中去学习汉语基础知识,学习飞行行业专业语言,从而提升汉语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前文中论述得出,目前民航院校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全面面向飞行学员教学的需求,此外,为保证民航飞行学员汉语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应对民航飞行学员的教学试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补充,是飞行学员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和必要媒介,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好网络教学的能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从而持续形成有助行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包括视频、课件、文字资料等等,然而这些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任重而道远。
二、基于网络媒介的民航院校汉语教学平台的构想
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语言教学网络平台的构想,可从网络环境建设和教学任务设置两个方面着手,具体分述如下:
1.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的建设首先是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学习门户网站的建设,具体可分为两部分,即汉语学习平台和管理维护平台,汉语学习平台包括师生交流、作业布置、课程检测、在线评估、自主学习、资源下载、模拟考试等7个板块,管理维护平台包括后台管理、交流论坛、作业批改、学习效果检测管理、在线评估分级管理、自主学习管理、网上考试管理等7个板块。
2.教学任务设置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国内外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的目标、设计、应用、测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语言能力的教学,包括汉语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以听、说的教学为基础,读、写的教学为补充,这取决行学员汉语语言学习的应用价值。
针对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语言网络教学的重点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听说任务型教学,强调通过汉语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汉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来改善网络教学环境,将网络学习要素与传统课堂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并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的构建。新媒体与网络并用,形成适应民航飞行员行业语言环境的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网络汉语学习资源库,从而提高民航飞行员的言语沟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汉语语言交际状况和陆空对话的语境。
Nunan(1989)提出教学任务应涵盖“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五个要素;Richards(1986)提出教学任务应具有“语境的真实性、形势与内容相结合、任务链的阶梯性、在用中学”四个原则;Willis(1996)提出教学任务应包括“前任务、任务循环流程、语言聚焦”三个步骤。面向飞行学员的汉语网络教学媒介的构建就应参照以上五个要素、四个原则和三个步骤,并根据民航飞行员工作所需的实际素材和语境,将重点放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上,如:飞机紧急状况下的通话实操,事故报告中非例行无线电术语和非正常航空请求及事件的通话实操等等。
三、构建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教学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现阶段,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教学体系还处于初步构想阶段,相关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成果甚少,在前期面向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行学员的教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我们掌握了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水平状况和汉语学习状况,以及民航飞行学员对汉语教学的理解和认识、诉求和期许,并在分析借鉴汉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全方位构建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教学体系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1.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评测体系的构建为导向。2014年6月16日,国家民航局局务会通过的《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和地面教员合格审定规则》第四次修订版本中明确,为进一步规范民航飞行员的无线电通信资格,飞行驾驶员执照持有人需通过民航局组织或认可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据调查显示,迄今尚没有针对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评测体系,其它驳杂的评测体系不具备针对性,教学体系应在评测体系出台后再确定,并随评测体系的修订而持续修订,以适应面向民航飞行学员展开教学,满足民航飞行学员的实际诉求。
2.教学体系的实施应以专业的教学机构做支撑。被调研的1000名飞行大学生的高考语文平均成绩为92分,92%的受访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汉语教学(培训),78%的受访人员希望能接受到专业的教学(培训),从以上初步得出的数据不难看出,目前面临的现状是教学对象数量庞大,而要面向如此庞大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就需要相关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而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是支撑教学体系中关键要素教(教师)与学(学生)展开的中枢所在,因此,面向飞行学员展开的汉语教学,需要专业的管理机构、管理团队、管理模式等作为支撑。
3.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教学的开展,需要大量教学素材,尤其是来自民航飞行一线的真实工作语境素材,如:视频,音频,案例等等,这些原始素材稍加处理,就能成为价值很大的教学素材。
此外,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普通话发音准确性问题在非北方方言区的学员中表现的尤为凸显,这方面教学可借鉴普通话教学的相关经验和成果;飞行学员汉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这与学员长期准军事化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有关,鼓励学员参加二课活动,多听、多说;飞行学员对未来工作语境和行业词汇不熟悉,也在调研分析结果中表现出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类讲座、交流会、报告会等,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综上所述,面向民航飞行学员的汉语语言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教研任务,关涉机构设置、教材编选、课程开设、师资建设、教法研究、行业调研等许多问题,教学体系的构建、确定到日趋完善,关系到民航飞行学员汉语语言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民航飞行的安全,关系到中国民航的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面上项目“民航飞行员汉语语言学习与能力测试预研究”[项目编号:J2014-94]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军海.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Bernard Spolsky.Measured Word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Z].edb.gov.hk,2002.
[4]王芳琴.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及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6]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考试大纲[S].北京:现代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