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学原理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学原理试题范文1
2010年6月6日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培养,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也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新生接触的入门课程,是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学习会计学其它后续专业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的基础。该课程理论严谨、系统性强,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如凭证、账簿和报表的会计处理的基本流程,更重要的是掌握会计处理的原理和思想,具备加工处理基本会计信息的能力,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一、传统会计教学方式的缺陷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会计学原理》课堂讲述,很多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铺陈与掌握,运用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务的演绎方法,课堂教学沿用理论讲解或者理论穿插一些实务案例。但是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和板书(多媒体教学下就是PPT翻页),学生在讲台下面听课记录(往往被称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死记硬背的内容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更多是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导,从学生向教师传导少,从而不可避免存在着不足,而且在素质教育和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尤其显得突出:
1.思考不足,创造性被无形中抹杀。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是老师在课堂上频繁持续的发出信号,学生在下面疲于接收老师的信号,对老师讲授的知识点缺乏必要的思考时间,对于老师和教材上的观点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对论点的质疑与争鸣,因此,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专业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裂变和升华;同时又由于课堂被教师主导着,时间久了,学生也就习惯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讲什么内容,就听什么内容,“要我学”的色彩浓厚,也逐渐放弃独立深入思考,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力也在悄无声息中被抹杀了。
2.缺乏互动,学生不及时反馈的学习状况。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教师讲得透彻明白,学生是边听边记,教师讲得不透彻,学生还是边听边记,甚至有些学生完全听不懂,却心存课后通过自学的方法弄明白的想法,也还是选择静静地作笔记。因此,某些重点难点讲授之后,教师在讲台上看到的是学生们的奋笔疾书,然而,这却是学生没有及时向教师发送真实信号,使得老师误以为学生都理解领会了,从而没有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整。
3.注意力易分散,教学效果不佳。心理实验研究发现,人只能持续精神集中的时间只有15分钟,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40~50分钟,学生难免出现精神疲乏,注意力分散,逐渐地与主讲教师的思路出现脱节,等到精神重新集中回来,可能需要几分钟时间,就很可能错过了帮助理解整节课的关键要点。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组织好教学,即使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忘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王晓红,2006)。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环境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人的创造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已有的传统会计教学方式由于限制学生创造性的缺陷面临着剧烈的挑战;与此同时,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把中国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有了更多的财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素质教育已得到大力的推广,甚至有些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已经得到素质教育的充分锤炼,如果进入大学后还是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这部分学生而言,相对基础教育无疑是一种倒退,是难以被接受的。
教学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互动式课堂教学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孙德兴,2004)。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因此《会计学原理》教学必须打造互动式课堂,激发新时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二、关于打造互动式课堂的设想
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与教师就讲课内容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摸索,打造互动式课堂的主要设想有:
1. 科学地设问,是互动课堂效果的基本要求
设问是一种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互动课堂效果的基本要求。设问是《会计学原理》课堂中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在充分研究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综合教学目的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恰当的设问具有诊断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但是如果设问把握不恰当,则容易导致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赵莉,2004)。比如设问太频繁,没有留下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回答,课堂表面热闹实际学生收获不大;设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设问太笼统,针对性不强,没有给出足够的前提,要么给出的回答也与教师的设想也有很大的差距,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设问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回答,教师往往只好自问自答,互动就变成“单动”。教师的提问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形成新的认识,让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提取它来建构新的知识。一般而言,《会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提问,是学生可以从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或者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后可以获得答问的思路。因此,教师尽可能提类似于“为什么”、“请说出理由”、“你是怎么想到的”、“你从哪几个角度来考虑的”这种启发性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不断从简单到深入前进,能力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2. 恰当地导入讨论,是提高互动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
讨论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案例或者一个故事导入到就某个主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教学手段;恰当地导入举例,是互动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是课堂互动中教学环境最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广的互动方式。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要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又要高于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设计讨论的内容应该选择那些前沿的、热门的、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学生会感兴趣的、贴现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主题;而一些常识性、直白的、没有争议的、对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启发价值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的过程中,结合学生自我表现欲的情况,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支持学生的主动表现自己,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鼓励不同观点之间进行争鸣与交锋,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把握住讨论的主题方向,对于偏离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尽快修正;还可以提醒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趣味地抽查知识,是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保证
抽查知识是对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如果课堂抽查发现有些学生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可以督促这部分学生及时学习跟进,而不是等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的总复习才把相关问题吃透;抽查中如果发现多数人对知识点的掌握有偏差,可以及时修正教学的教学安排,进一步把相关知识讲透。笔者使用的抽查办法叫“男女接力回答问题”。这种方法的流程为:(1)教师在上一次课结束前给学生布置了需要回答的几个关键知识点。(2)下一次课一上课就开始随机抽某个同学(男女生皆可)回答第一个问题。(3)如果该生回答不出给定的问题,则指定一个同性同学帮助回答,自己则自动在下一次抽查中成为第一个回答问题者,若还是回答不出,顺延到再下一次抽查,直到把正确回答一次问题为止;如果该生能够基本正确回答给定的问题,则由其任意指定一个异性同学回答下一个问题,同理该异性同学如果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则任意指定一个异性同学回答再下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回答,顺延到以后的抽查,直到能正确回答为止。(4)所有问题抽查结束,表扬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激励未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总结一下同学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男女接力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事无巨细的知识点都要抽查,一定要是关键的知识点,影响以后章节理解的逻辑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方便后续章节的教学,因为《会计学原理》的特点逻辑严密,前后相连,如果前面的重要知识点没领会,以后的很多重要点也难以理解。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吹响了素质教学的号角,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响应国家的号召,大胆对传统的《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着眼于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培养未来会计人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出色的成绩完成这个时代和国家赋予给会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孙德兴,谭羽非.“交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4(6):5-6
会计学原理试题范文2
摘 要:目的:通过对学龄期住院患儿实施快乐护理模式,使患儿达到最大限度的快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对实施快乐护理模式前和实施快乐护理模式后患儿父母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快乐护理模式后患儿父母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快乐护理模式前患儿父母的满意度。结论:快乐护理模式更能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求,更能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关键词:快乐;护理模式;学龄期;儿童;心理需求
童年的本质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内核就是快乐。 “快乐”情绪可激发免疫功能,利于疾病的康复.河南医药信息,2002,10(21):41.
会计学原理试题范文3
湖北民族学院校级一般教研项目“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JY02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法对赋予社会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不断优化会计学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在日后考证、就业和职称提升的需要。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会计学原理试题范文4
关键词:会计学;教育问题;改进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235-03
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财务决策成为了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会计信息作为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和素质,会计学成为了商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然而,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获得的会计知识和能力与课程所期望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课程学习之后,大多数学生仍然不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分析能力,不会运用复式借贷记账法进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为此,笔者针对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改进会计学教育问题的办法,以使会计学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创新能力。
一、当前会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会计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会计视野受限
当前,《新准则》正引导着会计学理论教学进行知识更新,《新准则》体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会计国际趋同、等效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企业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影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规范操作制度与要求。讲解《新准则》,解析会计学基本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原则原理,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去思考和构建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然而,如果教师的会计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则不能实现上述教学效果,也不能帮助学生开阔会计视野,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商科素质与能力培养,导致商科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不到实现。不幸的是,当前应用性本科商科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甚少,准则和法规的文字条款让人产生封闭和孤立的感觉,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谈不上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课程目标把握不准,教学重心移位
会计学课程是商科专业学生学习财会知识的启蒙性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会计价值观念、会计职业品格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其具体目标是为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是不同的,会计学侧重于会计价值观与会计职业品格的社会成因、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构成和会计实务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财务会计则强调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指导,其教学重心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实务分析能力培养,因而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
在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教师对会计学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对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致使现行会计学教育以会计业务分录编制为重点,并把财务会计课程的业务分录编制大量挤进会计学课程,从而使会计学课程严重增负,导致学生强烈反响会计学课程学习难度太大,会计知识浩瀚博大,会计学习苦海无边。
(三)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方法不当是普遍现象,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学理论概念太多,且不是生活中的常见名词,需要依靠记忆才能牢靠掌握,教师讲授名词概念的法宝就是誊写教案,并要求学生笔记,学生课堂作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复习笔记,实在是枯燥乏味,厌学之极。
(四)结果型教学范式流行,学生学习能力受挫
现代会计强调以会计理论指导下的职业判断为先导,企业应该在准则和制度的规范下采取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会计核算制度,即企业会计核算是在职业判断与会计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在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会计业务分录编制的教学活动,使会计学变成了一门财务技术学,然而,教师在把握技术学的教学尺度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教师讲授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时,往往注重于借贷方向、金额和会计分录的技术规范,对会计业务处理的原理缺乏分析,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性质不能深入剖析。这种“书本式”的“技术规范”教学指导,使学生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来理解,而是死记硬背,当面临经济业务和事项时不是首先进行分析判断而是执迷于寻找标准答案,与此同时,学生滋生了对会计的高深莫测之感,认为每个数字都是金钱,每笔业务稍有疏忽就要流失资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会计学课程最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创新思维派不上用场。由于学生采取过于审慎的态度学习会计学,学习极为变动,难以举一反三,课程“学习到哪里就只会到哪里”的现象十分普遍,束缚了商科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
(五)忽略实作教学环节,技能训练缺失
会计学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作技能训练,“凭证――账簿――报表”的业务处理流程,需要通过模拟实作才能加深学习印象,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原理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真正的技能。但是,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课程普遍没有进行会计业务流程实作教学,学生误以为学会了编制会计分录就等于掌握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运用技能,从而降低了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质量。
(六)考试命题设计对会计学教育产生导向偏误
由于会计学学历教育考试暂无国家统一标准,应用性本科通行的做法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主阅卷,自主评定学生的成绩。考试是课程学习的指挥棒,应考合格取得学分的驱动必然使学生关注试卷题型设计和考察内容。现行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试卷命题特点主要为:(1)从试题题型看,名词解释、简答题达到30%以上的试卷居多;(2)从试卷内容看,概念记忆和会计分录编制是考察的主要内容。很显然,这样的命题设计不能很好地覆盖会计学课程的知识点,也不能很好地测试学生技能实作水平,必然误导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方式的泛化。
二、当前会计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
会计具有社会属性,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当重要管理者的角色决定了会计理论必然根植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大环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即: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准备阶段,1992―2001年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后,经济体制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阶段[1]。在此过程中,会计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对会计的认识由“工具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发展,会计制度和规范几经修订,1985年颁布实施《会计法》,1992年颁布“两则”、“两制”,1999年修订《会计法》,2000年颁布《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6年重新修订《会计准则》[2],这就使得会计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底蕴更加丰富,加快了会计理论知识的更新频率。随着会计经济管理职能的扩大,会计教育更加普及,同时也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会计理论修养,加快知识更新,以此提高会计教育质量。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改良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改革发展,使商科专业为主的应用性本科大学迅速膨胀,商科专业普遍开设会计学课程,由此促进了会计学教育的需求扩张,致使会计学教师一度紧缺,于是,其他学科的教师纷纷改行加入会计学教育行业,一些刚刚毕业的非财会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加入了会计学教育行业,这样一来,会计学教师队伍庞大了,然而,教师的素质并不胜任会计学教育工作。教师本身就缺乏会计理论造诣,仅凭懂得会计实务的分录编制原理就从事会计学教育,必然导致会计教学不联系社会经济现实,因而很难驾驭教学,再加上没有从事过财会工作,从来不做账,自然就不能教会学生做账,教师没吃透会计学知识,自然无法从教学方法上改进教学,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学生不具备职业素质
应用性本科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学校,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不懂得企业管理,从来没有接触过财会知识,因此,会计是个新概念,会计学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就更加新鲜,这就决定了学历会计学教育不同于职业会计学教育,学历会计学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造诣。
(四)实验室教学硬件资源有限
由于应用性本科商科专业学生膨胀太快,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只能满足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会计实作训练,其他非财会商科专业以及低年级财会专业则不予考虑会计实作课程安排,会计学是所有商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会计学课程都是在低年级进行,因而,会计学课程实作训练就没有实验室作为教学保障,加之任课教师有意忽略会计学技能实作训练,致使会计实作教学环节被迫删减。
基于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会计学教育现行问题应以学历会计学教育特点入手,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会计学课程质量控制和改进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提高对会计理论重要性的认识
学历会计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学教育必须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帮助学生树立受托经济责任观、社会诚信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的理论体系,懂得会计是对原则和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基础上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运用。会计核算离不开理论指导,为此,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拓展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追踪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对比研究新、旧会计准则变化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以此提升自己的会计理论修养。
2.改进教学方法
会计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其内容结构体现为知识模块组合,即会计价值基本理论;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基本内容;会计方法体系;企业经营活动与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借贷记账法实作技术;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发展方向。这些内容旨在为学生搭建会计学科基本理论框架和实务操作基础知识。这一结构体系决定了会计学课程的综合性,因而否定了“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 而不是和人打交道”的财务技术观的片面性,说明了不重视会计理论而片面强调会计业务分录编制的教学不可取[3] 。
会计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决定了会计学教育方法不宜采取单一形式,教师应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会计价值观和职业品格教育适宜采取案例教学法,法规和准则学习适宜采取例证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学习适宜采取流程法,借贷记账法学习适宜采取结构法,会计业务流程学习适宜采取实作法,会计发展方向的学习适宜采取分析法等,在课堂组织方面,应改变“填鸭式”灌输,采取“启发式”教学,将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社会生活还原,引导学生贴紧社会经济管理活动,增添学习趣味,并以讲授、提问、讨论、小组协作、实作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激活课堂,促进教学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培训
会计学教育的普及发展,使精品课程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发生变革,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学习和继续教育活动,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双证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除此之外,还应组织校内公开课,加强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与交流,以此提高教学工作的能力。
4.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会计学知识体系综合性强,信息容量大,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这种做法,也是会计职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老师提前把大纲、讲义、资料或相关知识等到网上,便于学生预习功课和免费打印后保存教学资料;在上课时老师采用幻灯或投影,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授课速度快,内容涉及面广、课程信息量大[4] 。
(二)加强课程教学质量控制
1.教学大纲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规范来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从而防止随意增添或删减教学内容的“扬长避短”行为,维护会计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教研室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建立学科教研室,指导教案、课件、试卷制作的规范和质量达标,开展教研活动,探讨会计学“重理论、轻实务”或“重实务、轻理论”的教学弊端,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先进教育理念,推进会计学教育改革。
3.教学检查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组织专家随堂听课,检查课堂教学互动情况,召开学生座谈,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三)改进实验教学
会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会计纸质媒介,学会“凭证――账簿――报表”填制和会计业务流程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加深对会计学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学缺少了实验教学环节,就等于纸上谈兵,苍白无力。但是,会计学实验教学并非是离开了实验室就失去了存续的空间。
会计学原理试题范文5
关键词:会计实验;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5-0082-03
一、构建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意义
1.会计本身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既是会计教育的内容,又是会计教育的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应用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迅速普及,传统的手工会计活动已成为历史,而电子化、网络化甚至是移动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软件被广泛应用。会计专业人才仅仅掌握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会计信息化工具才能胜任会计工作。因此,会计教育信息化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会计实验教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熟练操作会计实务。会计实验教学软件能够非常直观的模拟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在高校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现已成为会计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目前,会计实验教学软件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实验教学水平明显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因此,如何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支撑作用,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3.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会计实验教学效率才能满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
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度低是会计实验教学的顽疾。对于高校,重点大学有更好的资源(包括师资、实验室、计算机设备及社会资源等),而大部分非重点院校,由于资金来源有限,往往面临着设备老化,实验室资源短缺等状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验室环境、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及开发相关的新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给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课程联合范围的扩大,使得课程等软件资源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整合。然而在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之间,各种资源的共享程度仍然有限,硬件资源仍然无法实现整合。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在会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复投入,资源利用率不高,扩大了教学质量的差异。
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灵活的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整合,将有利于减少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二、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系统架构
1.平台的构建以建设会计知识库为基础
会计知识库(Accounting Knowledge Base)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会计知识集群,是针对会计专业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这些知识片包括与会计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事实数据,由专家经验得到的启发式知识,如会计学科体系内有关的定义、假设和业务处理方法以及常识性知识等。
2.会计知识库的组成架构
会计知识库的架构包括按会计学科实验教学培养体系建设起来的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题库(含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实验教材以及在线互动实验平台。
内容包括六个模块平台、四项内容、三个层次。六个模块平台为:财务会计模块、管理会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审计与内控模块平台、税务管理模块平台、会计信息化模块平台,以上六块功能模块只是代表了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单元,在教学实践中,不是仅限于以上几个模块,而是根据教学资源的规模,扩展和覆盖更多的会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四项内容为: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实验课程题库(含习题库、试题库)、实验库、案例库、电子课件。三个层次:每一个基本模块平台均包含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基础认知与实训、专业综合实验、集成与创新实验。具体来说:
(1)基础认知与实训:结合会计学科主干课程特点,结合最新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在知识点基础上,筛选出能体现会计专业培养要求的单项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和原理、掌握每门实验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六个基本模块的基础性实验项目合计约100个左右。
(2)专业综合实验:是在基础单项实验的基础上,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并通过实验教师收集各种实验素材、实验数据,整理成专业综合案例。六个基本模块,各组织3~5个专业案例,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模块交叉的综合案例。
(3)综合与创新型实验: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设计完成一个“企业仿真”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能够模拟企业内部环境、职能部门业务流程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根据企业类型不同,可以将自动化、电工电子、机械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入生产流程仿真;职能部门仿真以财务、会计、审计内控、税务、资产管理、人力成本等为主。通过企业仿真平台,会计、经济、管理、工科学生可以开展跨学科实验,特别是工科学生可以参与成本管理、税务、审计、会计信息化等方面的实验项目,打破会计实验室只为会计师生服务的局限。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在线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
在线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是构建在会计知识库之上的应用系统,是联系会计知识库与会计学习者的“人机接口”。在线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对企业组织会计业务的模拟和仿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仿真,企业会计工作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行使的职能不同,这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应得到体现;
(2)业务仿真,会计实验应与会计实务紧密接合,建立不同业务场景,将其从时间、空间上进行串联或并联,形成完整的实验业务流程;
(3)数据仿真,基础数据是实验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在仿真化的会计实验教学中,这些数据不再是凭空捏造,而是来源于会计知识库。通过对会计知识库中的题库、案例库、实验库等进行抽取、组合、微调,形成完整的、贴近于企业真实业务场景的数据集。
4.考试及评价系统
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中的考试与评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电子化试卷。会计专业的考试与评价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不同知识点的组合、不同业务场景下,实验的结果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加之实验目的不仅考察知识点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考察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甚至可以存在有学生提出错误观点,但是观察的角度创新,老师也是应该给予肯定。这样的考试与评价方式,体现了经管类实践教学的特点: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等重要。
在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上,根据实验课程的特点,需要建立一套综合性、系统性的实验考核体系,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综合的应用能力两方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包括观察与判断、实际操作、结果分析、设计方案以及分组讨论等,重点突出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式是把团队业绩考核和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小组考核与单人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由小组业绩考核指标与单人业绩考核指标综合而成。小组业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与沟通交流;财务决策、内部控制、业务完成情况、税务筹划、成本控制、部门或者公司经营报告等;个人业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数据、实习报告、模拟业务处理情况、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等。从以上考评内容来看,过程考评更为重要。考试与评价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四、会计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架构
1.建立会计知识库为主体的数据中心,并通过虚拟化技术接入教育云,实现数据共享、社交化学习
会计知识库的构建依赖于数据仓库技术,建立数据中心来集中管理海量数据是必然的选择。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应用模式。在SaaS模式下,由专业的知识库管理团队进行会计实验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平台软件的更新,能够更好地解决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和维护问题。
教育云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扩展,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包含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软硬件计算资源,将会计知识库中的教学资源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提供以计算资源形式的服务。通过教育云接入,将会计知识库与对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到云端,可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平台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支持不同类型终端的接入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4G网络等的普及,浏览器的跨平台性能飞速提高,使得基于B/S架构的实验教学平台应用更加方便、灵活。在B/S架构下,实验平台扩展了实验的时间、空间和使用对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会计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训练的灵活性,也解决了传统专业实验室教学无法惠及众多的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问题。
3.平台应用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技术,强化前端开发
通过RIA相关技术,可以在会计实验平台上“仿真”企业会计工作的大部分功能,比如:编制凭证、审核、记账、完成会计报表的填制、进行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通过图片插件、图表插件展现高仿真的电子化原始单据,多种多样的图表模型,灵活的考试考核管理功能。良好的前端开发能提供更好的交互性和用户体验,提升人机互动,扫除技术性的使用障碍,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管理、维护效率。
会计实验教学平台的网络架构如图3所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形成包括题库、案例库等的电子化会计知识库,并建立与之集成的在线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该实验教学系统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的平台,还能够向工程自动化、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教学平台集成,构建更为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1]杨莹.基于SaaS模式的会计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11(4).
[2]章泽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
会计学原理试题范文6
关键词:会计教学;非会计专业;迪克―凯瑞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13-03
管理的关键在决策,而决策离不开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成为企业经济行为的基础。随着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日益旺盛,会计教育已成为高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非会计专业培养的毕竟是各自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对会计知识需求的面和度都不同于会计专门人员。因此,应传授给非会计专业学生什么样的会计知识,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会计,怎样培养他们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考量
“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杨纪琬)。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许多院校的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课程,开展了会计教育。考察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发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开设范围广泛。目前,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纬度逐步拓展,除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际贸易、经济学、财政、金融、统计等相关专业外,法律、社会学等专业也相继开设了会计课程。在这些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会计已成为学生的必备知识,它们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会计知识和会计提供的信息分析相关经济行为。
2.课程定位一致。在非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本上都将会计课程作为专业(学科)基础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出。从重视程度看,甚至超过了某些专业课(随着学分的压缩,一些专业课不得不调整为选修课)。
3.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在开设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中,该课程有“会计学”、“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等不同名称。从教学内容看,虽然体系和安排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有别于会计专业的教学。
4.课时安排各有差异。在开设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中,讲授学时并不相同,有36、48、54、64学时等不同规定。但从历史数据看,各专业的会计教学课时呈逐步增加态势。
5.教师队伍呈专门化趋势。从实践中看,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一般都由本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承担,且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为适应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在会计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许多学校都提出要建立两支队伍,其一就是基础会计教育队伍,以适应不断增长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需要。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迪克―凯瑞模式分析
迪克―凯瑞模式是“系统设计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迪克和凯瑞所提出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它包括十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即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行为、编写教学具体目标、设计标准参照试题、开发教学策略、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调整、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用线条加以连接,如下页图所示:
迪克―凯瑞模式认为,教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该过程中的每个要素对于成功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因此,必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和吸引力。近年来,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按照迪克―凯瑞模式的主旨思想和评价体系,我们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裁、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缺憾和不足,尚需进一步努力和改进。
1.教学目标尚不明确。教学目标决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方向,并直接或间接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等教学过程中。非会计专业不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非会计专业本科生职业目标主要是各类单位的管理部门,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因而他们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需了解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涵义和生成过程,而不需精通如何记账、算账。因此,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但现实中,相当多的授课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对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采用了无差别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忽略了所学专业的特点,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授课教师并没有按照各专业的不同特色及侧重点来设计授课内容,其课程内容只是会计专业课的简单拼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教学内容覆盖会计专业的多门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部分。二是基本类同会计学原理的内容,主要介绍会计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如按第一种形式授课,由于教学内容大而全,加上受学时的限制,只能是蜻蜓点水,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按第二种形式授课,侧重点是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将会计与经济管理活动联系起来,学生普遍觉得会计学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且与自己的专业相容性差。
3.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目前,该课程总体上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加上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的思想,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其结果是学生只能被动地成为理论知识的接受器,缺乏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未得到有效运用。近几年,尽管很多高校在会计学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尝试,以多媒体取代了“粉笔+黑板”。但目前许多多媒体教学只是单一地运用PPT课件,由屏幕替代了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仍不能从根本改变灌输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教材建设不相匹配。现在许多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学教材与其专业特征不适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特征。有些教材其内容侧重于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讲解,而忽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应用的介绍,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因此,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缺乏专业特色。二是不能体现非会计专业之间的特征。尽管有些教材具备了非会计专业的特征,但难免顾此失彼,往往兼容面过大,通用性过强,常常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多样化和创业的需要,缺乏针对性。
5.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非会计专业虽然开展了会计教学,但由于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和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从教学检查的情况看,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较少互动,缺乏沟通,难以相长,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冷漠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上课、背书本、参加考试、取得学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革新之路
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具备一定的会计理念和知识,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非会计专业中开展会计教育,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课程是符合人才市场选才、用才风向标的。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效果看,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现行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根据迪克―凯瑞模式的主旨思想,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明确会计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迪克―凯瑞模式重视教学目标分析,强调要清楚、准确地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之后能做什么。经济管理类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具备会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能运用会计信息解决企业实际战略管理问题的经济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即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管理工具,并充分运用此工具。
2.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迪克―凯瑞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其制定依据主要是当前的学习理论和关于学习研究的成果、用于传递教学的教学媒体的特征、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习者的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前的活动、信息呈现、练习和反馈、考试以及延展活动几个部分。教学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就须考虑设计好每一步应怎样引导学生。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应该保证案例的多样性、全面性和适合学生本专业特点性。这就要求我们精心选择和认真分析所选用的案例资料:在案例的选取和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地反映会计类课程的基本问题、知识要点;同时,案例应该使用真实的资料,既体现我国企业经营的特点,又体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案例设计讨论的主题,并就初始问题的提出方式,后续问题的呈现时间加以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纠缠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最后,老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以上三环节作为教学策略的内容: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机会,使其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到了综合知识对解决问题的益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
3.优化和开发教学材料。迪克―凯瑞教学模式崇尚以“学”为中心的开放性教学,主张教学材料应尽量宽泛,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材料的优化和开发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改造现有会计学教材的内容,重视对学生会计管理理念和能力的培养,将财务报告的分析、企业业绩评价与内部会计控制纳入教材内容之中,体现会计为其专业服务,为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另一方面,扩充教学资料,主要是增加一些加强理解和促进迁移的材料,包括参考资料、多媒体课件、习题库、案例集以及ERP沙盘仿真模拟和其他类似的材料等。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老师讲、学生听和看,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单纯地接受和储存知识,而忽视应用知识,忽略思考环节。迪克―凯瑞教学模式倡导开放型、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提倡师生平等的交往和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以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达到以上效果,笔者建议:除正常讲授外,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广仿真会计实验(当然不能照搬会计专业的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针对热点问题和典型事件,引入启发式、讨论式方法,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同时,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在教师提供多媒体课件和其他信息化学习材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上浏览或下载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开设网络课堂,开展网上教学。鼓励学生可通过E- mail 、QQ等方式与老师交流。条件许可时,可设QQ群组织全班同学就某一要点进行在线讨论,老师进行在线点评,营造出师生互动、由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的教学情景,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5.改革考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其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需变单一的考核方法为多元的考核方法。除了传统的考核方法即根据平时的作业成绩、考勤以及期末考试成绩考评外,还应当加强对以下几种能力的考评:即会计信息的搜索、组织和处理能力;对典型事件和案例的会计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会计知识的表达、交流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设置的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会计研究,2007,(3).
[2]王丽华.论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置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祝素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财会通讯,2008,(6).
The Reform and Thinking about the Accountant Teaching of Non-accountant Speciality
in the High Education School
WANG Zhen-yi,XU Xue-xia
(Economy and Administration School, Wu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uhan 48007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