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论文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论文论文

教学论文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中,考物理总复习

 

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认识的过程 .初中总复习内容多 ,时间短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 ,使学生在中考中发挥水平 ,取得满意的成绩 ,本人认为以下妙计可以助你闯关成功。

一、利用课堂

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课前应以课本为主,认真看一遍有关内容回顾一下知识要点和解题要领,以及曾经出现过或现仍存在疑点。上课时要注意理解老师是怎样理清知识的条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的;注意老师是怎样处理综合问题的。下课后还须多想,从自己易于理解的角度把知识梳理一下,从而将课堂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二、理解记忆

毫无疑问,复习重在理解知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较好地掌握它,运用它。否则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学习效果就差。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科学的精髓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一定要设法弄懂,并常常记忆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的格式。

有同学认为,只有文科内容需要记忆,理科只需理解就行了。其实物理学科除了理解外,适当记忆是很必要的。如基本公式、单位及换算、基本常数、实验目的和原理等,这些内容只有适当的记忆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解题速度都有帮助。

三、加工整理

现行教材是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的结构形式编烈军属的。到了总复习阶段,应该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去考虑,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并形成知识网络。一般按力、光、热、电学等分类进行,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理后的知识,若把一些基本点、重点、难点、知识间的联系要点、易错点等制成学习卡片,可以节省以后再复习时间。在考试前只要翻一翻,其精华即可尽收眼底,不必对着厚厚的书本而难以下手了。

四、精选参考书

参考文献为课本中的原题或变形题。使用参考书切不可搞题海战术,一定要针对自己的情况,有的放矢,量力而行。

教学论文论文范文2

由于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的交际水平,因此,教师在法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法语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法语文化,熟悉中法的文化差异,如果教师只关注单词和语法结构,会极大地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学生表达自身的法语思想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运用适当的法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指出学生的问题,尤其是文化方面的,适当罗列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法国人说法语的习惯,这样能够更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中法文化差异,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说出法语,避免只讲述法语语音和词汇的情况。此外,教师应该多比较中法文化,增强学生对法语文化的敏感性。

2.教师应持续进行法语教学学习

教师应该不断为自己充电,进行法语学习,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变化,日常积累时不能只上升法语基础方面,应该重视法语文化方面,多阅读这方面的小说、多看这方面的电源、多听这方面的音乐、多关注这方面的网站等等,总之,让自己爱上法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法国文化,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法语课堂上多进行法语语境训练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可以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讨论的范围主要是法国文化方面,这些也是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刺激他们多说,还可以模拟法国的日常生活场景,用法语展现出日常生活,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既掌握了法语,也熟悉了法国文化,此外,还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文化问题,及时纠正,效果显著。

4.要求学生课后多了解法国文化

课上,教师可以播发一些积极向上的法国电影和音乐,提高他们的法语文化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法语学习方法,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学生慢慢领悟,但是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只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由于课后的时间比较多,教师多鼓励学生阅读法国书籍,书籍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等等,还要多看法国电影、多听法语音乐、多浏览法语网站等等,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以组的形式查找资料,并进行整理,上课时按组进行汇报,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对法国文化的了解,并且还提升了表达能力,总之,通过这种多途径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法国文化,深层次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进而提高自身的法语能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语法上比较中法文化

由于两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导致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句子结构不同,汉语中很多句子没有主语和谓语,但是法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这充分显示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尤其法语重形式的特点反映了法国民族文化,因此,教学中比较法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

6.结束语

教学论文论文范文3

1.1对象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1级3个护理班11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第2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对3个班同样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采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进行测量。共发放问卷118份,收回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为98.3%。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在2013年第2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对3个班同样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授课方法主要有理论讲授、电教、案例分析、自学、分组推论5种,每次授课采用1种~5种方法组合。

1.2.2评价工具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由吴艳和戴晓阳教授于2007年编制。该量表以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为基础,可对青少年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包括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3个纬度,共16条目。采用5点评分方法,即“非常符合”计5分,“有点符合”计4分,“不太确定”计3分,“不太符合”计2分,“很不符合”计1分,分数越高,表明青少年的学习倦怠越高。此调查问卷的信度为0.732~0.858。

1.2.3施测课程结束后将上述量表一次发给被试者,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当场发放和收回问卷。为避免被试由于顾虑影响答卷的客观性、真实性,答卷采用匿名方式。

1.2.4统计学方法调查完成,主试回收问卷,剔除无效答卷后对测试的资料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使用教学方法数量(1种~5种)与青少年学习倦怠总分相关性研究结果教学方法组合数量与青少年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789,P=0.001,显示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3讨论

3.1《护理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原因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原因与学生对伦理学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伦理学就是给他们讲道理,没有现实意义,同时很多学生认为该门课与将来的执业关系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懂得《护理伦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该门课的现实意义。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的意义结合现实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该门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3.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丰富程度与学生学习倦怠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明示,在每一次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采用的丰富程度与学生的倦怠成反比,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方式越丰富,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学生越不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倦怠。本研究与崔文香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出现该结果,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关。要求在今后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方法,每次课的授课过程中应该至少有3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对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倦怠有很大作用。

教学论文论文范文4

显性的数学教学文化浓郁厚重,比较直观、直接,容易使学生振奋;隐性的数学教学文化淡雅,讲究委婉、逐渐渗入,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两种数学教学文化相辅相成,变换运用则能使得数学教学文化有内容、有内涵,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可以利用显性文化,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从中品味其厚重而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从中国周代商高的“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勾股树”;从三国时代赵爽的“勾股弦方图”到西方欧几里得的演绎推理;从清代的梅文鼎证明到美国总统加菲尔德的“构造法”证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勾股定理发生、发展及不断丰富的历史文化图景,使其深深感受到其中浓郁而厚重的数学文化气息。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形平移”这一知识点时,先重点教授学生以坐标轴为参照系平移直线图像,然后把原来的参照系移动,让学生思考直线函数关系的变化。在动与不动的矛盾中,学生发现:图像向左(右)移相当于y轴向右(左)平移,图像向上(下)平移相当于x轴向下(上)移,实际上它们的相对位置并没有改变。这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加深了其对“辩证意识”“数形结合”等思想的认知。这种认识文化的培养是隐性的,润物无声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样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持续渗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通透的数学教学文化感悟,让学生体验其美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等诸多方面。如在研究三角形、函数时,会更加关注等腰三角形、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这体现了轴对称的美;在研究四边形时,会更加关注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这体现了中心对称之美;对于最完美的图形———圆来说,我们则更加关注垂径定理……这种对称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最直接地表现在数学符号上,它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每个人都能从简单的表达式中读出其确切的含义。比如一些常见的数学符号及公式定理:圆周率π,三角函数sin,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h,勾股定理a2+b2=c2等。这些符号公式言简意赅,学生可以从简洁的符号语言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数学之美包罗万象,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一定的数学之美。比如列方程解决问题,要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象出一个简单的等式,这既有抽象之美,又有简洁之美,还有逻辑之美。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这些美。

三、孕育严谨的数学教学文化精神,让学生改革其新

数学教学文化具有理性思考、客观认知、不断追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孕育就是在课堂上、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先设计了“量一量”这个环节:让学生利用量角器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通过测量学生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大致在180°左右,这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一个定值,但是还难以达成一致。笔者接着让学生进行“拼一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按照顺序拼在一起。学生经过“拼一拼”就会发现三个内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认识。但这样同样具有局限性,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过一个顶点做对边的平行线,利用内错角互补的原理,将另外两个内角等量转换出来,使得三个内角成为一个平角。“拼一拼”“量一量”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同时也让学生对此操作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操作的粗糙性,测量和拼图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严密性不足;操作的特殊性,测量和拼出某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一结论难以推至其他三角形,普遍性不足。因此,适时恰当的推理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的精神及思维的严谨性,并使这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四、提高数学文化的素养,使学生内化于心

教学论文论文范文5

“识解”最初被叫做“意象”。“意象”是源于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其意指人们在于客观世界互动之时形成的可以长时间存储与大脑中的抽象表征。“意象”被引入认知语言学之中,被认为是获得语言意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即概念内容与心理意象。虽然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与认知心理学里的“意象”具有渊源,但也不尽相同。为了将此两术语区别开来,Langacker(2002)将“意象”改为“识解”,并将其定义为“我们拥有用众多不同方式来识解同一情景的能力”。Langacker(1987,1991,1999)将其分为五个方面进行探讨:辖域、背景、突显、视角以及详略度;Talmy(2000)从四个方面来叙述了识解:构形系统、视角系统、注意力系统以及力动态系统;Croft&Cruse(2004)认为Langacker与Talmy对识解的认识不全面,因为Fillmore的框架以及Lakoff&Johnson的隐喻没有包含其中。故提出其识解观:注意/突显(选择、辖域、程度调节、动态注意)、判断/对比(范畴化、隐喻、图形、背景)、视角/场景化(观点、指示语、主观性、客观性)、组合/完型(包括大部分的其它意向图示)以及结构图示化(力动态、相关性)。

二、体验识解观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体验识解观。识解,作为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是语言表达式意义的重要来源。Langacker(1987)将语言的意义看作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其贡献是巨大的。概念化是一动态过程,表明意义是人构建的。但王寅(2009)认为Langacker过于强调人本性与主观性,客观层面考虑不够,应该将体验二字加于概念化之前,及体验性概念化。同时,认为识解是观念化的最主要部分,因此其提出体验识解观(EmbodiedConstrualTheory),旨在分析对《枫桥夜泊》40个译本不同的原因。体验识解观分为两个部分:体验与识解,这里的识解采用的是Langacker对识解五方面的描述。此术语充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并明确表现出语言意义来自人与现实的互动体验及其认知加工这一核心观点。

2.体验识解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写作是人与现实互动体验及其认知加工后意义表达的产物,而体验识解观正是人们得以认识世界以及获取意义的方式,故将体验识解观用以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实为从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我国众多教师所忽略的,因而这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从现实、认知与语言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可得到两点启示英语写作教学中:(1)要将体验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好地认知;(2)将识解的五方面内容用于英语写作中,是英语写作真正实现对认知方式的外在化。体验识解观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如下所述。

(1)体验互动:话题熟悉与分析。英语写作实际就是语言表达,就是认知方式的凝化。而认知内容从何而来?无疑来自人与现实的互动体验。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方式与活动让学生互动体验。体验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有直观的视频、音频及图片呈现,可以有相关话题的文字阅读,也可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拓宽知识面、增长百科知识,以达到帮助学生有效分析话题、获得全面与准确信息的目的。

(2)辖域激活:信息获取与罗列。辖域激活实则为话题相关的百科知识激活。激活百科知识或背景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话题相关的信息。信息分为关键信息与次要信息、原型信息(众人普遍接受的信息)与非原型信息(非众人普遍接受的信息)等等,用头脑风暴写下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基于自己的视角与立场,选择相应的中心论点。选取论点时可以是众人接受的观点,也可以是非主流的看法,基于自己需要,任其选择。罗列中心论点之后,写下其各方面的主要特征,不是所有的特征都符合自己立场,这就需要用突显原则将符合自己或能最好体现自己立场的特征保留,将不符合自己的观点省去,将其隐显。

(3)语言表达:认知内容的凝化。英语写作,其实就是用英语书写人们识解的客观现实。换句话说,英语写作就是将认知方式凝化。在英语具体表达时,怎样将认知内容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词汇及句型结构选择与表达的单一。学生词汇上的问题首先体现在词汇贫乏、单一,缺少变化,并且概括词(generalwords)使用更多,缺少一些精确的具体词。例如,在表示打击碰撞之时,学生多会选择hit。虽然hit有打、打击、碰撞之义,但它不能够表示所有方式的打。突显打的不同方式,含打之义的动词也会有不同选择。当突显用皮鞭打时,whip是合适的选择;当突显用物体敲击、攻击及撞之时,最好选用strike;而表两物相撞或碰撞的动词非collide不能传达其妙;smack突显打的方式为用手掌掴;beat表示连续击打。由此可见,突显打的不同方式,动词的选择绝非仅为hit一个。

学生在词汇上体现的问题还有动词使用过多,不能将其灵活地转化为与其具有同样意义的名词或介词结构等静态表达。王寅(2007)在其《认知语言学》一书中叙述了ICM与辖域、认知域、图示、框架、脚本等术语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用约等于连接,所以辖域可以用框架来表示。框架在词性转换上能起到极大的作用,用一雇佣框架能够很好的说明:在雇佣框架中,必定有参与者(雇佣者与受雇者),也存在雇佣这一动作以及这整个事件。参与者及这一事件是Taylor(2002)所说的事体(thing),雇佣动作为其所言的关系。因此,对不同方面的突显可以获得不同词性的词汇。如若突显参与者,employer与employee将会出现在句中的主语位置;如突显雇佣这一整个事件,employment会被选用;而若要突显雇佣这一动作,employ能被选择出现在表达中。

可见,在辖域中突显不同实体(关系或事体),不同词性将被选择,这有助于解决学生词汇选取单一,动词使用过多这一问题。在句子层面,也可以用识解观解决学生表达单一这一问题。每个句子其实就是一个事件域,Ungerer&Schimid(2011)在运动事件域中列出了六个构成要素,即图形、背景、路线、运动、方式与原因。在这一运动事件域中有三个要素必不可少,即图形、背景和路线。其它三个成分基于表达的详略度选择呈现与否。因此,表达运动事件的句子就可能包含这六个要素。在这一事件域中,突显不同要素会产生不同句子结构。倒装句是将突显成分提于句首而产生的句子非常规表达。例如,Myfatherstandsintheroom(我父亲站在此房间中)因突显成分的转换将导致句子结构的变化。要是对背景intheroom突显,这句话就会转换为Intheroomstandsmyfather.倒装句的出现显然就是对不同要素的突显所致。句子不同要素的突显会丰富句子的表达形式,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表达过于单一这一问题。

三、结语

教学论文论文范文6

最早提出图式这个哲学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上世纪初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进一步发展了图式,并赋予了图式新的概念。1980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哈特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把图式这一概念发展成了完整的一套理论,为完善图式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Carrel和Eidtelheld认为,任何文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要理解文章,读者就必须启用已有的图式,再结合文章所输出的信息,不断构建语篇知识,才能完成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背景知识就是指读者在阅读前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这种背景知识也被称为图式。彭聘龄把图式称之为“心理图式”或“心理组织”,认为图式是个人已有类似经验的一种组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事阅读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图式理论就是众多成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阅读理论。自德国哲学家Kant在1781年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以来,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期间Anderson,Rumelhart,Carrel,Johnson,Hudson都曾把图式概念引入英语阅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在英语阅读领域中,尝试应用图式理论进行研究实验,并认为图式理论在指导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也日益增多。顾晔通过研究,得到这一结论:图式理论不仅在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学环节和教学重点上起着指导作用,同时对教材编写有着导向作用。李慧敏指出图式理论能帮助读者掌握文章中所蕴含的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和背景知识,同时揭示了这些知识与英语阅读的关系。吴学容在研究中之处怎样激活图式,并介绍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式的方法。温焜用实验的手段来证明,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只有分层次运用图式理论,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

按照内容来划分,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是读者先前已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句型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读者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对文章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语言图式是进行英语阅读的基础。根据语言图式,学生的语言知识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的熟读和正确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词汇量,教授基本句型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能力。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讨论的主题、内容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拥有的内容图式越丰富,对文章本身的依赖性就越少,阅读时难度就越低,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的正确率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除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特别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敏感性和鉴别力。修辞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具备篇章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阅读效率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文章体裁、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阅读理解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对文章中语言符号进行解码,需要语言图式参与,而要对文章内容加以辨析、推测和验证,则需要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的运用。要进行有效阅读,读者就得依靠这三种图式,缺一不可。

三、研究实验

为了证实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有效提高的可行性,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高一(2)和高一(3)为实验对象。两个班级总人数均为40人,每个班男生20人女生20人,出生于1997至1998年之间。两个班的英语入学成绩相差无几,分别为87.56分和87.42分。在我进行阅读前测前,两个班级的阅读课时一致、内容和作业统一。(2)班作为实验班,采取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3)班作为对照班,继续采取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实验前,我进行了前测,以比较两个班的差异。前测测试题是在英语学习辅导报高一2013-2014学年中,5套英语考试卷中精挑细选的阅读理解题,四篇阅读,总分30分。为了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班主任监考,测试时间一致,测试内容、容量及分值相同。从表中不难发现,实验班在前测中的平均成绩为18.6分,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18.4分,均分相差无几,三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也都差不多,所以,两个班级的阅读能力在实验前是相当的。后测使用的试题也是从《英语学习辅导报》上精心挑选的,跟前测相比:题量一样,分值一样,难度相当,参加测试对象不变,同样均由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监考。表中数据表明,在后测中实验班均分比对照班的均分高整整2分,阅读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班。由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分布得知:实验班的高分段人数远远多于对照班,同时低分段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低分段人数的减少说明学生的阅读成绩在提高,甚至已经进入高分段了。所以,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四、结论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