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课堂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课堂生活范文1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方法;课堂流程
经过了近一年的摸索,几经周折,我的高效课堂虽然有待改善但模式基本形成。最主要的是他适用于我的学生。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下两个月来总结出的一种课堂流程。
一、预习课:下发导学案,组织独学
提前一天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熟读课文,完成基本自测题,如字音字形、课文背景、作者作品等内容,并在课前检查预习完成情况。预习课上,教师监督学生在给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导学案,并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对学、群学,讨论交流独学无法完成的内容,这样学生把讨论的内容可以带到课下继续讨论,也鼓励学生回家可以参考一些工具书、学习资料或者网络资源,这样学生对小组群学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思考。通过做导学案和初次讨论,学生可以解决一部分学习任务,并明确学习难点,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堂课的学习。
二、初批导学案,掌握学情
第二天课前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统计哪些问题学生已经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是无法解决或问题较大的,准确掌握学情,便于抓住第二课时指导重点。关于批改导学案的问题,我认为最好是教师亲自批改,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学情,但有时时间有限,可以灵活机动地处理,选择一两个小组的导学案进行抽查式批改,因为小组是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的,这样的抽查式批阅基本可以掌握全班学生的情况。我不赞同学生对批,这样要把答案公布给学生,学生已经基本知道答案了,那么展示的时候可能会生硬地念答案,而代替自己之前错误的思考和结论,那么学生提出质疑、讨论、争论这样的机会就变少,而这个过程是思想的碰撞,有了碰撞、思考和纠正,学生才会更牢固地掌握教学重、难点。目标明确,学习起来才更有目的性,效率才能更高。
1.分配学习任务
明确各个小组展示的内容。这个问题我很赞同南召中学的做法,将本课所有的学习任务平均分配给各个小组,这样每个小组只承担一部分任务,他们的任务量就相对减少了,这样学生的讨论会更加集中,更有针对性,讨论也就会更加深入透彻,也能为展示节省更多的时间。有些人会担心因为每个小组只讨论部分内容,在组间质疑、补充时会出现冷场,其实这个问题预习课上的首次讨论和课后延伸已经解决了,首次讨论时全班学生是就所有学习任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而且延伸到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家可以借鉴其他材料甚至网络资源,这个做法已经保证了所有学生对全部任务的思考了。这样在其他学生展示的时候,不仅会有收获,而且也会有组间的思想交流。
2.组内讨论
针对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讨论中,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任务的看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小组长最终要整理出小组成员都达成一致的答案,然后派代表书写到黑板上。有分歧或者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在板演的时候写到答案后面,以备展示时组间交流。这样也可以引起其他小组学生的注意和思考,避免有些学生完成自己的讨论后不知所为。其他学校把预习课和展示课彻底分开,为展示准备更多的时间,但是我认为既然学生会有课后延伸的讨论,甚至带回家的思考,应该给学生一个再次交流的机会,这样展示的成果应该有个新的提升。而且课堂展示课毕竟是第二课时,如果直接展示,没有衔接,学生可能会生疏,或者遗忘,这样的一个短暂讨论可以起一个思路接续的作用。
3.班组展示,组间交流
展示课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课堂,是知识拓展生成的课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质疑、点评、拓展、归纳。所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我安排两次展示,先进行组内预展,3分钟时间,中心发言人在组内讲解,成员可以给予补充,帮助完善。这样既可以再次统一答案,也可让班级展示更加顺利。班级展示汇报时可由组内中心发言人通过讲解、问答、上台板演等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答释疑,组间交流无法完成的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形成班上的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最终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后,达成共识,形成明确、统一、标准的答案。这一步要让学生明确答案,解除心中疑惑,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4.归纳提升,整理导学案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学案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内容或者补充内容用幻灯片进行展示,归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知识结构,解题步骤、规律和方法等。
5.当堂检测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当堂测试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课型,我们可能会担忧这样一种情况,展示课时,更多的学生只关注本小组讨论展示的那部分内容,而忽视本课中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那些同样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设置难以适当涵盖全部学习目标的测试题,督促学生关注所有学习任务,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查缺补漏。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此部分最好设置选择题,可以达到预测效果,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三、课后评价与知识巩固
展示课结束后,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对导学案进行复批,检查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答案是否正确,并据此给予评价的分数。课后再辅以课后巩固题,可以利用练习册的习题,也可自选题目,比如一些涵盖课内知识点的高考真题,具有代表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与高考之间的密切相关,了解课堂很重要,提高学习兴趣。完成后上交、批改、评定、讲解,及时巩固。
对于高效课堂,很多老师苦恼的是,总是有一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事做,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始终无法真的动起来,无法真正参与其中,就像一个看客,一个旁观者,一切似乎与他无关。即使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理想,他们似乎不在乎得分多少,不在乎成绩。尤其像我们这样的普通高中,这样的学生为数着实不少,很让人头疼。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思考。查阅很多资料,我发现西方教学中的奖励机制非常实用,开始时我采用了一些小的物质奖励,但物质刺激久了效果变得不理想,而且经费也有压力。我又开始加入精神奖励,开始施行奖票机制,我自制一些盖有印章的奖票,然后对学习上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比如回答正确一个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质疑、笔记完整、两次优秀的作业、一次满分的小考,两次补考满分、大型考试百分以上等等,凡是在学习上有优秀表现的都给予奖励,然后用奖票换取奖励,可以换取小奖品,也可以换取精神奖品。比如,一定数量的奖票可以换取一次减免作业的机会、一次在我的课堂上按自己意愿换座位的机会,甚至减少寒暑假作业量的机会等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对学习无碍的方面,我们都可以利用。也有惩罚措施,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就扣一分,在学生领取奖励时扣上一票。这样的奖励机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而且不会过期,实行起来也很简单,奖票也可循环使用,事实证明对学生还是很管用的,现在的课堂纪律基本不用操心,学生学习的热情日渐高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才刚刚是一个开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永远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课型,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时时更新,我们还将吸取各种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希望我们能够探索出更适合我们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我的课堂生活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12-01
政治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少年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而由于初中政治课大部分都是理论的灌输,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们感到这门课程十分的乏味无趣,为了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即高效又有趣,应融入生活化元素到初中政治课堂实际教学中。确保政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从而让每位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努力学习的同时,充分的把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本文概述了现阶段初中政治课的现状,其次着重对创设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 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
我们经常说到,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初中政治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以及教育者的关怀与鼓励中,进一步获得人格上的尊重,获取学习的进步与快乐,帮助学生对政治自身具有的意义加以掌握与了解,从而享受初中政治给学生心灵带来的安慰,可以说,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由于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政治学习的特征,初中政治课涵盖了理论、思维等各方面抽象的概念。而初中阶段学生具有的特殊心理特点直接的决定了在这一阶段中,其不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使得政治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有所提高。那么,如何改变初中政治课教学的乏味现象,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对于教育者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创设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
2.1 重视师生沟通交流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的与学生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给予学生一定的话语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尤其是与同学不同的意见。学生的观点主要是在对有关知识与问题联系自身实际生活经验、细致的思考基础上而最终形成的,所以,非常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老师和同学,教育者应予以一定的保护与支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发言时间,并认真的听取他们的发言。初中政治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学过程中通过心与心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师生间、生生间的良好合作探讨,以丰富自身的政治知识。在这一教学中,教育者不再像以往那样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逐渐的演变为了学生们发挥的舞台,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政治知识的认识程度,利用交流的方式彼此间学习与进步,这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得以实现,从而拉近政治教学与生活间的距离。
2.2 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有着较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特征,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将初中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干精神进一步增强,并且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的是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真正让学习成为在教育者指导下的主动的、具有个性的一个过程,让每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更加的深刻,才会有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才会进一步增强。就像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的那样:“所有的道德教育课程如果仅仅局限于”。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家庭以及社会。教育者经常在课前或者课后要求学生们进行采访、调查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比如,在上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后,要求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对自己所生活的村庄或者小区存在的卫生死角进行调查,并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与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笔者发现,同学们设计出了诸多的方案,有的是通过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的则是共同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等等,通过学生们参与社会生活,在深化他们认识程度的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取材生活丰富教学
我的课堂生活范文3
关键词:课堂提问 活动 教育理念
教师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实施生本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提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猜想,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在分析论证中发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设计问题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选择合适的角度
当代教育大师魏书生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创设问题情境,就起到了导语的作用。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可以创造悬念,可以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冲突,可以为下面的问题做铺垫,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合适的情境设置要起始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可以有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我力求采用新颖的方法,找到合适的角度去创设情境。
如“大气压强”一节中:
方案一:用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引入课题。
方案二: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塑料吸盘挂钩不仅能挂在墙上,还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用吸管能喝饮料等生活情境引入课题。
方案三:用小实验,如纸片能托起倒扣在上面的盛满水的杯子;量筒中盛满水,量筒口倒扣并没入有水的水槽中,量筒中的水不会溢出等的实验情境引入课题。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内容的需要和45分钟时间的安排,分析找到更合适的情境设计,使问题情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贴近学生实际,把握课堂提问的难度
课堂问题要避免过于简单。如果提出的问题只是引导学生简单地在课本中寻找答案,通过回忆、再现就能解答或者通过观察现象,用“是”“不是”“对”“不对”就能回答,那么这些问题不富有思维性,没有启发性。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学生思考、讨论,也不需要探究。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仅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更容易养成思维上的惰性。而难度过大的问题又会让学生不知思考的方向,打击了学习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只有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问题,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只有经过思维劳动取得的成果才会让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压强”一节中,当学生认识了压力,教师引出压强的概念时:
方案一问题:压力有作用效果吗?
方案二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方案三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方案一的问题过于简单,思维含量很小;方案二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方案三问题的难度介于两者之间,既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又在学生的解决能力范围之内,并且还为下面的问题做了铺垫。
三、把握认知规律,合理设置问题的梯度
也就是说,课堂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学生直接思考无法取得成果的问题,可以系统地设计出一组有梯度问题,降低难度。
如“压强”一节中直接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很难,教师可以分两个梯度,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问题二:手用不同的力气挤压气球,是什么影响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大拇指和食指分别压在铅笔的两端,两端一样吗?什么影响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三:综合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二”的一组问题是建立在“问题一”的思考结果之上的,又引入了新的情境降低难度,在学生的解决能力范围之内。“问题三”在“问题二”的思考结果之上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多设置几个过渡问题,这样层层推进,最终突破难题。
对于多角度的问题,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事物。
如“汽化和液化”一节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学生很难猜想全面。在这个问题之前铺设三个小问题:
问题一:湿衣服晾干,阴天快还是晴天快?
问题二:湿衣服晾干,有风时快还是无风快?
问题三:晾衣服时,要把衣服展开还是叠好?
多方面给学生提示,学生自然猜想得很全面。
问题和问题间的梯度不要过大,又要避免过于琐碎。既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又不能将思维限制得过死,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过小。
四、抓准热点问题,拓展课堂提问的宽度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在学习了物理科学领域中的最基本概念、规律和科学方法后,又以最新信息为补充的一门学科。因此,适当地拓展课堂提问的宽度,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仅会让学生更加感兴趣,也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如,在“重力”一节中,认识了重力的概念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若没有了重力,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答案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争议或共鸣,也有可能会有学生联系“神舟十号”升空或太空授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学生对重力的理解,更使学生拓宽了知识的宽度,联系了科技的发展。
五、落实分层教学,挖掘课堂提问的深度
对于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优等生),课堂提问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有时候一个课堂追问就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升华,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提一些促进他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火候”,这样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我的课堂生活范文4
一、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是关键
开学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想办法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喜欢你、敬佩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才没有抵触情绪,才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我在开学上第一节课时,并没有上来就急着开始上新课,而是和学生拉起家常,先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我的姓名、学历、教龄、职称、家庭住址、手机号码、QQ号码、我的办公室地点、我的办公桌的位置,等等。将学历、职称、教龄这三个方面也告诉学生,一方面,让学生看到了老师的自信,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心底对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有一个初步的推测和判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告诉学生我的家庭住址,让他们有空到我家做客。学生会感觉到老师把他们当作朋友。告诉学生我的手机号码,让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打电话给老师,老师一定会尽力帮助他,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告诉学生我的QQ号,是让学生知道老师不是一个落伍的人,老师和他们一样,喜欢上网聊天,以此来填补我和学生因年龄差距而产生的代沟。接着,我会告诉学生我今后在课堂上会怎么做:我不会当众批评犯错误的学生,不会当面给学生难堪、尴尬,我会在课下再处理问题。给学生足够的尊重。我会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论你的基础怎样,也不论你八年级时的成绩是好是坏,现在,你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有好成绩。我还会告诉他们,我将努力钻研教材,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喜欢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听了之后,脸上露出微笑,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老师,不是一个一上来就对他们提出这样或那样要求的老师,而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面对这样的老师,哪还有学生再去扰乱课堂纪律,再不严格要求自己呢?这样师生的情感在默默地交流、融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共识。事实证明,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师生拧成一股绳,密切配合,真是事半功倍。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是啊!这样做理想课堂离我们还远吗?
二、亲其师,信其道——信任是基础
我在教学中,从正面刺激学生:思想品德课将是你们学得最出色的科目之一。我们不占用自习课时间,一门心思追求理想课堂,形成高效课堂。事实证明,学生成绩出色,他们也就非常相信老师。有的学生还积极总结学习思想品德的经验,例如有的学生在班级里打出广告语:每天早晨十分钟,学习思品好轻松!看,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
三、学以致用——教学生活化是突破
我的课堂生活范文5
关键词:以人为本;快乐课堂;以真为乐;以趣为乐;以智为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49-02
教育的新观念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所有学生及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尽可能的发展,教师要把成“人”教育放在首位。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首先获得知识,在用知识装备自己的生活的同时,让快乐充满他们的人生,这就是我的梦想。可是,现在的课堂有多少是快乐的?学生是感觉轻松的呢?有多少学生不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被灌输着和被分数压迫着呢?我们把知识与分数用本不该等同的符号相连了起来,使学生被一道道分数的痕划得体无完肤。关注现况,新课程一再要求解放学生的手学生的心连同几千年的传统理念,把本该属于学生的东西释放出来。所以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而不是为学生制造分数大比拼的试验场。
一、我的以人为本观:快乐是以人为本的真谛
三字经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以善为生的人应该是快乐的,所以刚刚跨入学校大门的学生是快乐的,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快乐里,泡在幸福中。回顾学生的成长,学走路是快乐的,学吃饭是快乐的,连会叫一声妈妈都是快乐的。那么,为什么以后学生的学习要不快乐呢?课堂上橡皮变成了子弹,书桌变成了图画本,目光发呆的,窃窃私语的,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我们不禁要问,快乐从哪里丢失了呢?细细想想,是我们没有给他们罢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怎能吸引学生的目光,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呢?所以,我认为,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快乐融入课堂,使快乐遍布课堂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是新课程实施与扎根在课堂的根本。课堂是人生的小站,走过这一个个小站,学生从幼时走到了少年,青年,成年。在这么许多的课堂里,把快乐还原给学生,是我的追求。我坚信,以人为本,让快乐回归课堂。
二、动态链接:走进我课堂与走进新课程
1.课堂上,以真为乐。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我告诉我的学生老师没有见过蒙古包,所以画不像。我的学生笑了,笑得可放松了。于是他们教我画,把他们从电视上、图书中所看到的、听到的绘声绘色地讲给我听。他们告诉我,蒙古包是圆圆的,在蒙古包的有些什么。要让蒙古包稳稳扎住脚,外面还有桩子,还有绳索稳固蒙古包呢。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还边说边演示,我心里充满了欣慰,同学们也特别兴奋,他们成了老师的小老师。我不是圣人,所以不可能保证一定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无过,但我要学习圣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知道的要讲出来,我不知道的也要讲出来。我向学生学习,学生懂得了尊重我,理解我,信任我,和与我同乐。
2.学习中,以趣为乐。学习不是游戏,不可能一直都在轻闲与嬉戏中。学习常常更直面地体现了枯燥和辛苦。在学习中,我总是寻找些许有趣的东西,与学生相符的经历与经验,制造快乐的元素,让学生获得快乐。比如低年级学生学到生字是枯燥的,一个个生字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记住它,我和学生想出来各种办法,换部件,拆字法,笔画加减法等,最感兴趣的还是猜字谜编儿歌了。如:大海的每个角落都有水记住“海”;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两“多”三口“品”,水无两点不成“冰”。如:‘参“字,我编的字谜是:私字头,中间大,三撇从上写到下。让学生学会回去考考家长,个个学习得很起劲。这样的字谜儿歌很多很多,虽然不一定很精当,但是趣味性浓,有趣的东西总是能吸引孩子的眼光。因为有趣,所以乐学。
我的课堂生活范文6
法宝一:“活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学生学习“斗志”,让课堂充满活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活力呢?
1.让语文课堂充满童趣味
游戏,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评论家班马先生说,游戏精神其实也是“玩”的精神。语文学习首先要给学生乐趣,要让学生在语文中找到欢乐的元素。心理学认为:“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儿童的本能。”把活动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动中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出乐趣,让学生“动”出感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T台”。
影子虽然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低年级的学生在没有人提醒下,对这种自然现象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更多的时候只是从眼前一晃而过,不在记忆中留任何痕迹。教学《影子》一课时,我带学生们来到操场上玩“追影子”的游戏:“学生们,站在阳光下,我们的身边就又多了一个小朋友――影子。”学生们互踩着影子地喊道。“现在,你们玩玩‘追影子’游戏,看看会发现什么?”话音还未完全落下,学生们个个已跳跃欢呼。在我的引导下,学习任务在学生们的游戏中轻松、愉悦地完成了。
2.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人主要通过语言交流进际,在这种交际过程中,人既内化以前已有的文化,又创造出新的文化。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人对于文化的交际与创新,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或隐或现的展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牵引课外内容而合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充分展现自我。在教学《黄雀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对“孤”的理解,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江上只有一只船,所以孟浩然孤单”“孟浩然已远去,所以李白感到孤单”“孟浩然离开朋友,肯定孤单”……学生个个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扩散学生求异的思维,尊重学生感受,使封闭的课堂得到开放,使封闭的思维得到活跃。
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味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中,增强体验、促进感悟。在教学时,学生找出了表现父母间互相关心、体贴的语句后,我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这种情感。“爸爸对妈妈的关心是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爸爸的关心是进病房时轻轻的脚步。”“爸爸的体贴是小心翼翼给妈妈盖的被子。”学生抢着表达自己的理解。我抓住时机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妈妈的爱是洗干净的衣服”“妈妈的爱是我生日时的蛋糕。”一位残疾的女孩说:“妈妈的爱是推我上、下学时转动的车轮;妈妈的爱是我受委屈是抚摸的手;妈妈的爱是下雨天背我的脊背。”全班学生震惊了,随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由于有真实的生活积淀,有自我的体验铺垫,这位学生表达出了真实的感情。
法宝二:“兴趣”
1.使学生能够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兴趣是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那么该怎样培养他们的兴趣呢?新课程提供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与现在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学生所关注的生活相贴近,这就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好的导语、悬念的设置、课内外的衔接、实践活动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想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抓好语文课堂教学。针对我班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特点,我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我坚持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去获得知识,尽情地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我认为决定课堂气氛好坏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在于老师。因此,我总是想方设法使我的语文课变得更有趣。
在课堂上我时而像一个资深的导演,策划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时而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演绎着课文中每一个动人情节,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时而又像一位煽情的演讲家,为学生娓娓道来一个个动人故事,使学生产生求知若渴的愿望;时而又是一位机智的引路人,在我的点拨下把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时而又像一位虚心的求学者,投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
2.通过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