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舍本逐末的故事

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1

管理不仅是一个实践的命题,更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在一个组织中,各种事务纷繁复杂,各种问题千头万绪,如何应用哲学理念分清问题的主次,处理好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舍本逐末”, 意思是面对一件事物,关注的是它的枝节而把它的根本忽视了。在管理实践中,分不清日常事务的主次对企业的危害还是有限的,最可怕的是管理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往往也会舍弃公司的优势,而去做一些公司短板的事情,这样对公司的损害是致命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司舍弃了自己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盲目转行或盲目转产,结果导致了企业的失败。李宁公司大刀阔斧地进行战略转型就是这类案例。过去的李宁公司“一切皆有可能”,净利润连年增长,曾超过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二大的运动品牌。李宁公司创立21年,形成了跨越多年龄段消费群体的品牌优势,但是后来李宁舍弃了自己的这个品牌优势而转向了年轻人——过分强调消费者的年龄段,放弃了原有的部分品牌追随者,背离了李宁公司原有的优势——去跟别人擅长的领域一争高低,这是舍本逐末。结果使公司业绩下滑、订单下降、股价大跌、高管辞职等等。

还有由于企业过于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不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在处于次要因素的包装上下功夫,结果出现质量很差,包装很精美的“舍本逐末”现象。看看我们每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月饼就说明了这一点。六个月饼成本不过几十元,结果却卖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一盒,就是因为它豪华的包装。这样做,在一个短期内也许企业会挣到更多的钱,但是最后企业一定会出问题的。南京冠生园就是很好的例证。冠生园只是在月饼包装上做文章而把最重要的月饼质量抛在了脑后,月饼馅用的竟然是陈年老馅,结果企业最终难逃破产的命运。当代中国月饼及其他产品不注重质量而只看重外包装的故事其实是在重复着一个古老的买椟还珠的故事。

买椟还珠的典故出自《韩非子》,讲的是一个有一颗漂亮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最终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只见郑人走到楚人跟前,将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的一颗珍珠忘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来的珍珠,哭笑不得地站在那里。

这个故事不仅讽刺买方郑国人本末倒置的眼光,更讽刺了卖方楚国人本末倒置的营销手段所导致的尴尬。我们现在有多少企业在重复着不注重“珠”,而把精力和花费用在了“椟”上的故事。俗话说“打蛇打七寸” “ 擒贼先擒王”,企业管理者一定要仔细分析和研究企业中的事和物,找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管理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有效的管理。能鉴别事务的本末其实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个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础。企业家要想具备这个素质,不犯买椟还珠的错误,必须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企业一定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和长远观念,企业家一定要有把历史、时代、民族和个人价值相融合的情怀,只有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企业家才能走出本末倒置的怪圈,管理才不会买椟还珠。(编辑/小可)

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2

学习型组织是目前非常时髦的话题,而它之所以流行起来,应该归功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但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却没有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有一次参加学生的论文答辩,我无意中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组织不是学习型组织”,学生思考半天竟然回答不出来。这就引发我的思考:既然没有什么组织不是学习型组织,那么学习型组织就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没有意义的。

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再仔细阅读了《第五项修炼》,竟然发现圣吉本人实际上并没有给学习型组织下一个定义,也没有在现实中找到学习型组织的典范。他一面说学习型组织是可能的,该书的五项新技术为构造学习型组织提供了可能,回头又说学习型组织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家公司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但该书的目的又是要指引人们去建立学习型组织,并断言90年代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结果就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以致于《财富》杂志的企管专业编辑看完该书也感到头痛。细读该书,书中的许多观点我不敢苟同,鉴于该书的影响,于是冒昧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关于组织的学习智障

圣吉用煮青蛙的故事来解释美国汽车工业的衰落,认为主要原因是美国汽车工业在20世纪60-70年代忽视了日本汽车的威胁。这刚好犯了他自己所反对的局限思考和归罪于外的错误。美国汽车工业从60年代末开始辉煌不再的原因是复杂的,结构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汽车工业在整个美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因而汽车工业所获得的社会资源(如社会的关注、人才、资金、创新思想等)逐步减少;二是汽车在美国人的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降低,消费者将消费激情转向了高科技产品。因此,美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衰落,并非由于对日本汽车的致命威胁缺乏重视,而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过去所拥有的澎湃动力。

至于从经验中学习,我并不认为是一种智障。常言道“实践出真知”,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者如韦尔奇、斯隆等都是从实践中学习如何管理的。他们没有修炼,却造就了卓越的公司。戴尔、盖茨等也是如此。拿破仑也说过,战争的艺术只能从战例和卓越将领的经验中学习。当然,如果迷信经验,或者只看重自己的经验,也会犯错误。

关于系统思考和系统基模

该书之所以叫第五项修炼,是因为圣吉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中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最为重要。作者系统思考的立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但是系统动力学在应用中遇到了巨大的障碍,因为现实中许多因果关系并非那么明确。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成长的极限》曾经轰动一时,但其基本结论被实践证明是完全错误的,系统动力学的鼻祖佛睿思特关于美国经济90年代中期跌入低谷的预言也被现实击得粉碎。因此依靠系统动力学来说明系统思考缺乏说服力。作者还用著名的啤酒游戏来说明系统思考。但啤酒游戏只是线性思维的复杂形式,因为啤酒游戏中的问题可以通过纯粹的数学公式求得线性解。另外,啤酒游戏的结果似乎鼓励以不变应万变,那么系统思考岂不是与学习产生了对立?当然作者会说,有些时候惟一的对策是“反直觉的”,但在另外的地方作者却大谈直觉的重要性。作者还一面说系统边界原理是系统分析的基础,但又在其后大谈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和没有绝对的内外之分,这就破坏了真正的系统分析。

作者认为美苏军备竞赛是缺乏系统思考的悲剧,认为军备竞赛使美国经济力量流失,前苏联的经济被压垮。但时至今日,美国仍然要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持其世界地位,而且也因为军备竞赛发展了高科技,使其在高科技领域无人能敌。而前苏联放弃了军备竞赛却迅速解体了,俄罗斯现在仍然靠军备竞赛时的遗产来维持其大国地位。没有军备竞赛,美国可能陷入孤立主义,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没有军备竞赛,就不可能使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如此大的领先优势,当然也不可能在政治上控制欧洲、中东和日本。同样,没有军备竞赛,也就没有前苏联的大国地位和对东欧的长期控制。因此,从整体上看,美苏的军备竞赛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只是前苏联最终失败,使得美国目前能够横行天下。片面地看,军备竞赛是恶性竞争,是没有系统思考的结果,但从整体上来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军备竞赛正是系统思考的结果,而圣吉的分析刚好是一叶障目。与此类似,最近几年我国家电业竞争激烈,有人称之为恶性竞争。但竞争迫使这些企业走出国门,并进一步提高效率,最终必然会提高我国家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决不会像作者所臆测的那样因为恶性竞争而使一个好产品退出市场。

作者认为通过系统思考可以发现以简驭繁的艺术,并发展了自认为是该书精华的系统基模。但所谓的系统基模既不是什么新东西,也缺乏深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系统基模都有相反的实例,而且他们在应用过程中都会遇到实际困难。

我们先看作者认为最常见的两个系统基模:成长上限和舍本逐末。成长上限的现象随处可见。拿破仑曾经说过,每个士兵都有其提升的最高限制,超过这个限制就会出问题。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来确定这些人的成长上限,也许表面上的成长上限刚好是一个假象。《成长的极限》虽然轰动一时,但世界经济并未在80年代受资源制约而达到成长上限,今天我们仍然看不到世界经济成长的极限。在某些领域如百米纪录,理论上的极限是存在的,但我们并不知道极限在哪里。

舍本逐末虽是常见现象,但不同的人对本末的看法并不一致,而且现实中的本末关系也是变化的。前苏联的改革是先从解决根本问题如政治改革、私有化等入手,结果是国家解体、经济滑坡,十几年来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对于高技术公司来说,似乎科研就是本,但联想却靠贸工技路线取得了成功。我并不想说舍本逐末就是好事,但现实是复杂的。也许对别人来说是舍本逐末,而对你来说刚好是最正确的选择。

其他几个系统基模,如反应迟缓、恶性竞争、富者愈富、共同悲剧、饮鸩止渴、成长与投资不足等,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作者举例说人民航空公司就是因为投资不足导致最后崩溃,但2000年前,许多高科技公司如朗讯、北电网络、Cisco等在市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增加了人员和设备投资,结果导致了最近几年的巨额亏损和大规模裁员,使士气和公司的形象大受影响。另外这些系统基模之间还相互冲突。例如富者愈富可能受到成长上限、恶性竞争、成长与投资不足的制约,而反应迟缓又与舍本逐末、目标侵蚀有内在矛盾。如果在系统分析中同时应用这些系统基模,所得结论不是牵强附会,就是莫衷一是。

事实上,那些系统基模不过是中国传统智慧早就发现的现象,他们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真正发挥作用,并非一般规律。作者认为Digital公司善用系统基模进行决策,而系统动力学的大师佛睿思特还是该公司的董事,但Digital目前已不存在。那些从未用过系统基模的计算机公司如Dell却在八九十年代获得了突破性发展。

总体上看,系统基模只不过是一种直觉思维和线性思维的混合。实际上系统思考也好,直线思维也好,都是相对的。表面上看起来是系统思维,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是直线思维;表面上看是直线思维,可能刚好是通过直觉获得的杠杆解(以不变应万变)。而系统思维和直线思维的有效性本身是受目标制约的,当目标单一时,直线思维往往更有效。而要使组织更有效,就要使组织的目标明确而单一。实际上,五项修炼的目的也在于使组织的目标更明确单一;而在目标明确而单一的组织里,系统思维难以有存在的土壤。

关于修炼

除了系统思考之外,还有四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体学习。这些修炼本身看起来很美,但他们既缺乏实际案例的广泛支持,应用起来也并不方便。我们先看自我超越。圣吉认为,自我超越的核心是建立个人“愿景”,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有差距,形成创造性张力,而创造性张力则构成实现愿景的动能。但对于个人来说,树立目标的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实现这个目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自我超越的典型例子是运动员。前苏联有位撑竿跳高运动员,每次比赛都打破自己的纪录一厘米,即使能创造更高的纪录,他也不再创造,因为每破一次纪录都有奖励。这个人能够自我超越,并非因为他的修炼有多深,而是因为他是撑竿跳高的天才。许多运动员在能力鼎盛时可以自我超越,能力下降之后却不能如此。因此自我超越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力量,不如说是一种物质力量。对专业运动员来说,如果没有某种天分,再有创造性张力,也难有所成。圣吉列举的卡普兰中年学习乐团指挥成功的故事,的确是一种超越,但仅仅是特例,也是机运使然。但企业的经营不能企盼和依赖这种机运。

五项修炼中最不清楚的一项内容就是改善心智模式。尽管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是可以改进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并不清楚什么心智模式是更好的心智模式。因为没有一个判断心智模式好坏的绝对标准,只有在就事论事时(如特定市场环境下的营销观念和销售观念)才能略加分别。实际上心智模式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思维的效率,它本身就是学习的结果。检视心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但并非改变了心智模式就会获得进步或提高效率。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80年代所写的《改革与新思维》轰动一时,得到了舆论的一致好评,他本人也身体力行,致力于公开性和改革事业,并将所谓的保守派一个个清除出领导集团,结果却是前苏联的解体。在很多情况下,心智模式之所以出现问题,并非因为思维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利益和动机在起作用。而由于利益和动机本身会有内在冲突,因此心智模式中才会出现矛盾和各种问题。

建立共同愿景应该是争议最少的一项修炼,现在也非常时髦。但有许多拥有共同愿景的企业并没有因此而成功。作者列举的施乐奥图研究中心的电脑愿景和Digital公司的网络愿景,早在该书出版时就已成为明日黄花。虽然愿景最易为大家接受,也最容易实现望梅止渴的效果,但企业毕竟是要长期经营的。如果愿景不能实现或者已经实现,都将面临痛苦的现实。圣吉要求把建立共同的愿景当成领导者日常工作的中心要素,似乎很有道理。但根据《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和波拉斯的研究,最成功的公司靠的恰恰是核心理念而非像阿波罗登月计划那样的愿景。建立共同愿景可以激发组织的短期热情,但也有一种危险,即员工的情感投入会产生过度认同,形成作者所说的学习智障。

结论

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中国,最接近于圣吉所说的学习型组织。当时的计划经济,要比圣吉的系统思考考虑得更为周到,人民因为获得解放、做了主人而热情迸发,都有建设祖国的共同理想,唯物史观改变了人们的心智模式,共同学习和相互帮助蔚然成风(圣吉所提倡的深度汇谈颇像50年代的领导谈话)。50年代也的确创造了一系列的人间奇迹,但最终还是迅速走向经济体制的僵化。50年代人民的热情、创造性和社会风气是令人羡慕的,但那毕竟不是一个常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界对日本、韩国以及亚洲的崛起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也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兴趣。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天然就有系统思考(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基因,但缺少的却是逻辑分析和对个性的充分尊重。这种文化反映到经营实践中,就是缺乏对管理规范的应有尊重和个人对组织的依附。虽然这使企业有极大的适应性,但很难使企业成长到世界级的规模,而个人对组织的依附必然限制个人创造力的持续发挥。因此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学习如何修炼系统思考,而是要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行为,明确自己的战略和盈利模式,塑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修炼如果真有实用价值,那么奥运赛场上获得金牌的就不会是运动员,而是道行高超的出家人。同样,企业的成功也决不能依靠修炼和建立学习型组织,而要靠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艰苦努力。现实是复杂的,没有哪一种组织可以确保成功,学习型组织也不例外。企业家就更不能为自己贴上标签,作茧自缚。

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主题班会;大学成长;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43-02

一、班会背景及创意

大一生活渐行渐尽,曾经无比崇敬的大学生活的种种味道也已一一品尝。在象牙塔里,学生渴望自由、渴望知识、希望友情、幻想爱情,盼望充实这四年无比美好的青春岁月,但自身的不成熟伴着接连到来的成长问题使他们或疑惑、或迷茫、或悲伤。所以,学生需要在师长的教育引导下,携起手来坚定地向着更加成熟的道路迈进。

本次班会的创新点在于,首次以名著《西游记》为背景,性格迥异的师徒四人穿越千年来到现代成为大学生,他们代表着四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师徒四人的生活经历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自信、情感、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实践等五个成长方面的问题。正如取经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大学生活亦困扰重重。班会的过程,如同《西游记》里师徒四人在象牙塔里由青涩走向成熟,由迷茫走向坚定。

二、班会流程

开场(插乐《西游记》主题曲):四人以对话的形式,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并以学生的身份开始班会。

第一回:初来乍到,悟空不思学习

(1)故事情节。剧情介绍:初入大学,悟空紧绷的学习弦一下放松。上课时间玩手机,放学后又忙着泡吧,玩游戏成瘾,忽视了学习。尽管师傅和师弟都三番五次好心相劝,可悟空依然我行我素,认为临时抱佛脚就能应付考试,结果考试挂科成为必然。悟空悔恨自己当初不该把师傅和师弟的话当成耳旁风。

(2)菩萨点经(插乐《heaven on earth》)。教师:“刚刚踏入大学的你们,也许都会有一些不适应,大学里到处充满了自由的气息,再不会有谁整天在你耳边唠叨要好好学习了,你可以整天泡在网吧,可以上课玩手机,可以翘课去约会……但是,你是否想过,你是为了什么来到这里?你是为了打魔兽、为了斗地主、为了谈恋爱而来到大学吗?我想大多数人的初衷应该不是这样吧!学习才是一个学生的本分,而娱乐只是大学生活的点缀,切不能舍本逐末。”

(3)活动。通过播放信息委员精心制作的PPT和视频,展示2010级中药制药班各位学生入学以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军训生活、假期旅游、宿舍生活到运动会、辩论赛、挑战杯,回顾大家一起走来的难忘经历。

第二回:丧失自信,沙僧前途堪忧

(1)剧情介绍:不论是班干部竞选还是社联竞选,师徒四人都积极参与,唐僧、悟空由于其充满自信的竞选演说词,都如愿竞选成功。可是沙僧由于不自信,屡战屡败,一次又一次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最后在师傅和师兄弟的鼓励下重塑信心,成功竞选为学生会生活部干事。

(2)菩萨点经(插乐《one day in spring》):教师:“说过:‘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亲爱的同学们,请回想一下,进入大学这一年来,你是否也曾像沙僧一样因为不自信而一次次地错失机遇呢?看到你身边的同学都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你是否也会心动,是否想过要去改变?人们都说青春时代是有资本犯错的年龄,现在的你们做对了,就继续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做错了,则吸取教训为日后的成功积累经验。放开手脚大胆去追逐心中的梦想吧。”

第三回:为情所困,八戒难以自拔

(1)剧情介绍:八戒在校园偶遇一女生后便开始短信轰炸,每晚都聊得很开心,使得八戒不由得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的美好生活。接触一周后,八戒终于决定约这位心仪的女生到咖啡馆,并借机向她告白。可是当他鼓足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却遭女生的婉言拒绝。八戒悲痛欲绝,不思茶饮,其他三人好心相劝却遭八戒白眼。最终经过八戒的深思熟虑,一个月以后八戒的生活又回归了正常......

(2)菩萨点经(插乐《情书》):教师: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大学生,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是学生,不能因为恋爱忘了学习,舍本逐末;其次,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学会尊重对方的意见;第三,树立正确的男女关系很重要,不能把正常的朋友关系与男女朋友关系搞混,也不要因为对方微妙的行为而折磨自己。恋爱的感觉是美妙而幸福的,大家都希望能在大学里邂逅自己的爱情,但是校园毕竟只是人生历程中一个很小的圈子,迈出了这个圈子,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大、更精彩!

(3)活动:“5毛1块”游戏。男生代表1块,女生代表5毛,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合出要求的钱数。使学生了解男生和女生之间不是只有爱情,还有友情和同学的真情。

第四回:缺乏经验,唐僧兼职被骗

(1)剧情介绍:唐僧外出做兼职,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对人没有防心,以至于白白地为别人干了一整天的活,没有拿到工资不说,还落得一肚子气。

(2)菩萨点经(插乐《春野》)。教师:“大学生出去兼职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诸如唐僧师徒遇到的问题。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常常会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利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太简单,做什么事情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

(3)活动:邀请做过兼职的学生谈一下心得体会,以切身经历告诉同学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在兼职期间更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第五回:宿舍冲突,人际关系危机

(1)剧情介绍:师徒四人在宿舍,悟空晚上打电话,八戒晚上打呼噜,沙僧脚臭,唐僧话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得四人出现感情危机,不能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战争”一触即发。

(2)菩萨点经(插乐《童年》)。教师:“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臭味相投!你们四人,穿越千年到此,来体验大学生活是你们的福气!一生的时光不长,大学的四年更短,愿你们好是亲热,同室同眠,不可相逼,给谁难看!”

第六回:修成正果,四人取得真经

众人同心,齐力断金!唐僧师徒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终于修成了正果。鉴于唐僧师徒四人在大学期间的突出表现,有请如来佛祖为他们封佛。

通过此次极富创意的班会活动,使学生重温初入大学的生活,也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扰形象地展示出来。旨在帮助他们正视问题,消除迷茫,对今后学习、生活有更清晰的认知,以便树立起对未来人生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崔璨,张玉敏.关于大学生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的思考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0,(4).

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4

一顿午饭的时间,忙里偷闲观看了一部名为《调音师》的微电影,影片结束但午饭还没有吃完,可笔者已经无法下咽了。对比近两年国内刮起的微电影风潮,无论从内容、创意,还是表现手法、制作工艺,笔者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阿德里安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事实上他只是戴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因为是盲人而抵消了客户的众多顾虑,得以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面对眼前的一幕,倒在沙发上浑身鲜血的尸体,等待他去调音的高档钢琴,以及身后手握凶器等待他露出破绽的杀手,阿德里安默默地重复告诉自己:“我是个盲人,我什么也看不到,我只要一直弹琴,她就不会杀我……”影片并没有公开化的结局,时间就停留在这样一个画面,留给观众无尽的猜测与遐想。

看过的悬疑类电影不少,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制作。短短13分钟可以说是尽显世间百态,而在观赏影片结束后,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与反思绝对大大超过13分钟。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短小的微电影可在手机、电脑上随时免费观看,填充着现代人细碎的休闲时间,成为“微时代”的新宠,为众多网民所喜爱。无需专业设备或名导大腕、无需大场景大宣传,微电影降低了拍摄成本,有利于让更多人加入到这一艺术的创作中来。

然而相较而言,国内许多微电影仅仅是有一定观赏性、艺术性的“加长版”广告,而非一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电影,如《极光之城》、《一触即发》、《爱在线》、《四夜奇谭》、《不跟随》等。作为电影艺术新成员的微电影,归根结底要保持自己的艺术属性。世界上难有千年的广告,却有千年的艺术。太过注重广告效益的微电影,随着所展示的商品的“过时”,自己也多半昙花一现,如此创作微电影无异于舍本逐末。

微电影诞生的初衷旨在造福更多有精力、没金钱的“艺术缔造者”,希望这一电影家族的新贵能够更多地展现自己应有的光彩而不仅仅是沦为廉价的商业手段。

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5

你想让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迈阿密先驱报》前总编辑大卫•劳伦斯曾说过:“我认为每个记者或编辑都应设身处地,把自己视为报道中的当事人。这是学习客观公正的极好方法。”

《华夏时报》记者在欺骗遇难者同学而挖掘“独家”新闻的时候可能不会思考,要是自己是遇害者的同学,当噩耗传来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会对记者的行为做何感想?此报一位记者在其博客中说,“我们的报道比别的报道强在了人性上,有很感人的恋爱故事描述……”真是让人有些糊涂了。而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当然会有不同的评价。记者作为社会的一员,首先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其次更应该遵守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新闻采访违背了这些规范,即使编发的报道多么有人情味,难道不都是舍本逐末之举吗?

如果为了所谓的“独家新闻”“眼球经济”“收视率”或“发行量”,媒体记者可以不择手段的话,那么具有社会示范作用的媒体将给各行各业树立多么恶劣的榜样。对于媒体所处的位置,记者应该有清醒的价值判断。换位思考也仅仅是让记者替当事人想想,远没有上升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

美女记者没有在灾难现场冷眼旁观,而是冲上去给落水女孩做人工呼吸。也许她忘记了自己并不是医务人员,但作为社会的一员,任何人都不应该在别人需要救助时袖手旁观。面对灾难时也许来不及换位思考,但记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而后才是肩负新闻报道使命的从业者。

记者面对被救助者的跪谢大礼,也跪下采访,引发诸多争议。说其“表演秀”的有之,赞其人格高尚的有之。然而崇尚公正,对没有机会或没有声音表达希望的人充满同情,本来就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品格。对被救助者施以同样的礼遇本无可厚非,也不必扣那么多帽子。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多一份理解和尊重难道就成了自我炒作吗?

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6

快到下班时,一个20岁的小姑娘来到我的门诊。主诉是便秘一个月,胃肠不适10天。通过检查和询问发现,她肚子也不疼。但是平时生活很不规律,非常喜欢吃冰激凌,喜欢吃辣。我仔细分析病情后告诉她,你主要的病因就是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便秘是一种身心疾病,和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很有关系。

我给她的治疗处方是:第一,禁止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水煮鱼之类的。第二,每晚用热水烫脚10分钟以上,最好请别人按摩脚底15分钟;同时按照消化道的顺序按摩腹部15分钟。第三,早晨起来,首先饮用凉开水(蜂蜜水更佳)一杯,立刻奔向厕所,有没有便意都在厕所坐着或蹲着,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第四,参加体育运动,每周3次为宜,每次一个小时。按照这个疗法坚持下去,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姑娘很惊奇地看了我半天,忍不住说,今天来医院看病,也不抓药,这就算是看过病了?她的惊奇和说法似乎得到了周围病人的认同,医生为什么不开药呢?

我知道,对于患者的疑惑,沟通是非常必要的。看病,诊疗并不等同于开药,很多的治疗并不是唯药物的。病人来医院看病就是抓药,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这样,医生岂不是变成了卖药的,医生的价值在哪里体现呢?

我认为,医生的价值在于把握患者的状态,进而找出最适合的诊疗方案。我用简练的语言,给姑娘举了一个例子。电机专家斯坦门茨曾经给一家著名的公司修理电机。这个电机的停顿,给公司带来千万美元的损失。斯坦门茨认真询问了这个设备的各项参数,阅览了安装时的相关文件,并查阅了大量的运行数据和维护记录。随后,回到办公室,经过三天三夜的测算和研究给出了方案:他在这个机器的外侧用粉笔划了一道,告诉维修工人,从这个地方进去,把电机的匝数减少16匝,就可以了。按照斯坦门茨的指示,电机迅速恢复了运转,公司老板非常高兴,询问需要给他多少酬劳。

斯坦门茨平静的举起了拳头,1万美金。所有人都非常奇怪,大科学家没有开玩笑吧,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用粉笔划了一道,这一道就值1万美金?!斯坦门茨依然平静,他给在场的所有人上了一次生动的价值观课:画出这一道就值1美金,而知道应该画在哪里,价值9999美金!

我们医生所开的药或者医疗建议就是这1美金,病人知道的是我们简单地写了一个处方,开了一个化验单。而在诊疗过程中的细致的询问、检查、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开什么药,如何服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药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医生的处方才能得到体现。而医生的价值在于根据病人的情况,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制订诊疗方案,提出医嘱建议以及开出药方。在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总是想知道,什么药物可以根治这些病。实际上,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把握病人当前的状态,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提出恰当的治疗方案,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事情,也是彰显医生水平之处。而这些往往被许多人所忽视。人们似乎仅仅重视开出的是什么药,并不在乎医生的建议和交谈。是否有些舍本逐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