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1
关键词:高三;问题复习;方法;指导
本文为甘肃省 “十三五”教育科学2016年度规划课题《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系列研究成果(编号: GS[2016]GHB1606)。
G633.91
对于理科学生而言,理综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故有“得理综者赢高考”之说,高三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理、化、生三门课要面临综合考试,对首次参加“理综” 考试的考生而言,就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三科的时间分配问题,相当一部分考生对三科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其次是对三科的答题顺序不科学,导致成绩不理想。当然,生物作为理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理综试卷中试题量较少,分值较低,但得分容易,在历年高考中三门课的平均分生物最高,故又有“得生物者赢理综”之说,虽然生物在高考中知识覆盖面较窄,考查内容偏少,但是考试大纲规定的生物考试范围非常宽泛,大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在高考中都有可能出题,针对这些特点以及对近几年高考测试试题的分析和高考稳中有变的特点,笔者以为在高三二三轮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 高三后期复习的重点仍然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准确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对概念的提出、建立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和数字的)有清晰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具体地讲就是:以中学生物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同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复习时要做到到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能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去年的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没有弱化,而是要求更高了,高考不再是考查知识的再现,而是考查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有综合性质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刻的理解尤为重要。在后期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回归教材,回归到基础知识上来。因为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从历年生物高考试题来看,考试内容有60-70%左右是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因而在二、三轮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考试大纲》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n本中的知识框架整理清楚,将各章节中类似的、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作好笔记,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理解性记忆和回顾。
二、复习要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加强考点的前后联系
有所侧重,就是时间不能平均,必须向重点章节倾斜,主干知识内容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遗传变异,这三部分知识是高中三册生物书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可以结合复习资料,分析涉及到的题型,并查阅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归纳。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泛滥,无疑都是有害的。
概括起来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物体的结构基础方面,重点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等;二是在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内容方面;三是在生物的新陈代谢方面,重点考查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四是在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方面,重点考查激素调节及与生活相关的免疫知识;五是在遗传和进化方面,重点考查从基因水平上分析遗传学问题以及遗传育种和遗传谱系;六是在生物与环境方面,重点考查应用生态学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要结合教师的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多做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拿高分;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以基础知识点的复习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
四、自已多动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学会梳理归类比较复习,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才能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
五、学会回顾反思。
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生物试题很多,无论如何也做不完,因此要归类做有代表性的试题,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做对的题,以后不会做错,第一次做错的题,以后做错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经常翻阅错题本,在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将原先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整理出来,看看自己试题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可以督促自己去进一步理解知识;如果是审题不严造成的,应提醒自己加强审题,提高正确率。在此基础上,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六、重视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 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 与阅读并乐于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 内容用笔勾勾划划;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 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 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七、要重视每一套练习题。把每一套练习题都看作高考题,当做一次练兵,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升自己的做题技巧。
八、培养应考心理及方法技巧。容易题要小心,中档题要细心,难题要有信心,始终保持平常心。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2
摘要:就业是高校的民生工程,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构建了提升就业质量、实施就业指导及服务的四大体系,立体化、全过程、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指导 服务 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优化就业结构、有效提高就业质量、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及服务,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注重数量到关注质量,从单纯的政策流程指导转变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及服务,促进就业的措施也趋于系统全面。
就业指导服务的立体化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因素与就业环境的影响,涵盖升学与求职两个领域,研究就业质量提升与学生的职业发展两个维度,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就业动员、技能指导、信息建设、过程监控和就业激励的整个过程。
一、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就业工作水平的需要
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目的是推动学生增强就业意识、掌握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结构,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对就业工作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就业意识是指大学生个体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对“就业”的把握并据此所做的观念准备。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趋于保守、缺乏吃苦精神,或者希望通过暂不就业的方式回避压力。早期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意识层面关注较少,也没有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求职意识,因此,需要更为立体和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就业意识的树立。
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性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差异性能力(个性化能力、创新与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自身职业期望、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等)。目前多数学生对专业性能力掌握比较扎实,但对基础性能力尤其是就业动机和应聘能力不够重视,需要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予以推动。
有效的就业指导应该以合理的就业结构为导向。调研不同专业的就业市场,对其发展前景、对人才种类的需求、学历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流向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结构目标,对学生升学、出国、重点行业单位就业和一般行业就业的比例进行预设,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因此,就业指导与服务并非只是在毕业年级的招聘高峰期开展,而是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应配备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咨询队伍,在就业资本积累、升学求职选择、求职动机、求职技能及礼仪等方面进行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咨询;加强在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流程等方面的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二、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是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而非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他们对未来的职业世界有模糊的期望,但是对于自身的探索和了解并不足够,缺乏实施个人发展计划所必需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持。
网络化信息时代使学生更容易获取职业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在不同导向的舆论中迷失方向。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在做出职业选择时往往是“随大流”或者“凭直觉”,更多的是在面临选择时逃避压力,随意决定。因此,就业指导和服务需要给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职业选择的方法,帮助学生明晰个人求职意愿和发展方向,规划职业发展的步骤。
三、四大体系立体推进,提升就业工作效果
1.突破难关,搭建稳固的升学促进体系。升学率是就业工作的突破口。升学分为推免和报考两种途径。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升学意识树立较晚、升学动机不清、动力不足、复习计划不合理等问题。就推免学生而言,动机过于功利化、随意性大、准备不足等问题日益暴露。对考研学生而言,报取志愿时比较盲目,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和对志愿学校、专业的了解。其学习动力、学习环境和氛围也需要更有力的营造和保障。在突破升学难关这一环节中,需要学生工作队伍与任课教师队伍的思想高度统一,在动机引导、专业教育、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各个环节狠抓升学率,力求全过程保障及推动升学工作的进展,解决就业工作中升学模块的问题。
2.因时因势,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学生的主观意愿和能动性的发挥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其就业能力和技巧则是保证学生求职成功率和提升就业层次的关键。就业意识和动机源自于对就业市场的基本认知和个人发展的意愿,对就业形势的客观分析和对自身就业能力的真实评价则是确立职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按照针对的时段和作用的时效,就业指导可以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指导两个模块。职业规划是一套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它按照认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确定目标-行动的逻辑顺序将职业能力、职业选择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解,是辅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职业目标、指导求职行动的有利工具。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发展阶段,将职业规划的教育层层推进,辅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潜在方向,做好自我定位、调整就业预期。就业技能指导多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是一种“周期短、见效快”的途径。通过就业形势解析、简历制作指导、模拟面试实战、求职礼仪培训和用工制度介绍等途径为学生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提升求职行动各个环节的质量。两个模块长短结合,远近并举,合力提升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满意度。
3.动态管理,组建严密的就业监控体系。合理的就业计划的制定和学生状态的保持是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的基础,就业信息的搜集、传达和签约信息的统计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制定就业计划就是要将就业看作战场,根据不同阶段就业特点和主战场确定就业率的增长点,从战略的角度制定阶段性任务,并定期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摸底,及时调整就业工作的重点。在就业推进过程中,学生骨干的核心作用和网络平台的高效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成立就业信息员队伍并进行培训,明确细化工作职责:对招聘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对就业数据进行统计更新,开拓立体交叉的网络途径加速信息传递,关注求职学生的整体状态和主动性,接待招聘单位,提供建议选择合适的学生去单位应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机能的发挥可以为就业工作的推动提供极大的助力。
4.整合资源,建成有效的就业激励体系。发挥就业典型的激励作用是保持群体就业动力的主要途径。激励作用的发挥有内在、外在两个途径,有精神、物质两种载体。从内在、精神的层面,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可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就业案例编辑成册,并在学生中发放,通过学生主体的榜样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从外在、物质的层面,通过就业扶持基金、企业捐助等途径筹集资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就业学生发放补贴、解除后顾之忧;为就业成功学生报销路费;对就业比例高、层次高的集体进行奖励等;可以有效鼓励学生积极外出就业,解决就业动力的问题。
此外,发挥校友资源优势,积极联系就业实习基地,开拓订单式联合培养等新的载体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就业口径的有效措施。
总之,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就业指导部门的核心力量,通过学校顶层设计-就业部门指导-学院领导支持-任课教师配合-学工队伍主抓-学生骨干助力的层层辐射,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实现学生“高就业率”和“高质量”的兼顾。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明显急剧扩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学校的生存发展。然而,为保障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各高校必须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顺利满意地就业。
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内容单一,覆盖面窄,很难满足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第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涉及的工作内容大多是非常宽泛而笼统的技术性或经验性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各个问题未能有效引导和处理,老师们常常是有劳无功,表面文章,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择业就业的个性化需求。第二,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健全,甚至有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是由学生管理部门来代负责,效果可想而知。即便是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但部门的工作重心却基本都是停留在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上,比如说:招聘接待、就业推荐、办理就业手续等等;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就业政策、就业心理、求职技巧以及职业发展等问题的指导、辅导明显不足,这就使得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显得非常无助。
(二)当前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指导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作统一的执行标准和考核要求,所以当前从事指导服务工作的从业人员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就业指导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缺乏规范性、专业性和系统性,仅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毕业生的个性化需要,不能真正帮助毕业生解决择业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另一方面,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员中很多是兼职的,基本都是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各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来组成,这些人共同不足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培训,大多数不具有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过专业的就业咨询服务工作,也缺乏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知识,这样的师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形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了解,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简单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职业指导课、毕业前就业动员大会喊口号或对毕业生笼统讲解的就业注意事项,对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仅限于告知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服务模式经常被我们的老师使用去统一指导和服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而没有很好地去认识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差别,也未能从市场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去指导和服务学生。这种没有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整个大学的全过程,并且脱离大学毕业生就业现实的指导和服务是严重缺乏针对性的,当然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探索研究
(一)构建有着丰富实践内容的就业指导服务课程体系
对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和途径就是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化”,而且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以我院为例,开设了“高职生职业指导”、“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必修课,“职业素养提升”、“职场典型事件与行为优化”两门选修课,分别在一、二、三年级中开设,课程教学标准按照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来实施,贯穿于整个大学全过程,而且每个年级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鉴于当前高校基本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构建起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着手:首先,开设知识相对宽泛的就业指导理论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课程主要针对一年级所有学生,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讲解;其次,二年级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毕业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将就业指导内容融合到专业教育课堂上,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学习兴趣;第三,高年级通过求职实例和技能实训对择业前毕业生的思想准备、就业心态及求职技能等进行重点培训指导;第四,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讲解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和剖析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每个层面的授课方法要用案例教学,这样才能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二)不断构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日常服务体系
根据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日常工作。具体来讲,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要更新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彻底走出毕业前搞突击的就业指导模式。要从大学新生入学后开始实施指导服务工作,重点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性向测评,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第二,要完善好日常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咨询工作。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都在校园,与外界全面接触机会较少,对社会、职业认知不多,难免会在就业中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学校要重视加强日常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第三,要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搭建就业信息互动平台,实现校企、毕业生三方互动,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毕业生就业上迷茫的现象;第四,有可能的话,尽量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融入到日常实习实训教学工作中,因为实习实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还可以培养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职业工种、正确定位职业发展方向,这种效果要比纯粹的理论指导强得多。
(三)构建全校联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网络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果只靠极少部分人去做,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因此,学校领导要重视、人人要参与,才能构建全校联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网络。首先,要充分发挥好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要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整个大学全过程,组织好就业指导课开展,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就业指导、生涯辅导、政策宣传等工作,举办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论坛、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其次,努力构建以院系学生工作人员为重要力量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网络。因为院系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平时联系最为密切,特别是辅导员群体,他们能够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就业意向有较准确的把握,发挥好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将各项就业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指导服务的工作效果和满意度。
(四)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培训体系
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和服务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由专业人员来进行,这些人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生涯咨询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我们国家近年来也提出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路来开展。由此看出,要想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老师们必须要有着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水平。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应出台政策和制度,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教师去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或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培训学习,鼓励教师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力争做到就业指导持证上岗;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心理咨询、人才测评、创业教育培训;安排人员到人才市场、人力资源部门挂职锻炼;同时,还应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到校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或举办院系间的就业指导服务经验交流研讨会……。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就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服务师资团队,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和先进性。
(五)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后跟踪反馈体系
不少人认为只要送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就算完成了任务,很少会去主动建立必要的制度去了解学生毕业后的状况。其实,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很有必要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后跟踪反馈体系,目标是为了主动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继续为毕业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现母校的人文关怀;二是通过对毕业生的及时跟踪和情况反馈可以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了解到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情况等等,从而不断优化和调整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使今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总之,构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借鉴,才能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校情、切合实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门路。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
[2]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3]李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4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辅导员;全程化;就业指导
一、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中的责任
第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成长中直接的引领者,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辅导员对学生三观的引导,学生人格健全地培养,就业心理的调整要渗入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可以以“大学生素质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为辅助,以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如何去做人、做事。
第二,就业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间接影响到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这个时候就需要辅导员为学生掌握社会的需求状况,做到教会学生就业的技巧,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和发展方向,为学生解读社会需求现状,帮助学生就业,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国家和社会的相关就业信息,加强和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利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帮助学生就业。
二、影响就业指导的各种因素
第一、不够重视。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工作范围广泛,目前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形势以及内容也较为单一,而且一些辅导员认为就业是学校或者学生自身的事情,疏于指导,使得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流于形式。
第二、就业指导方式过于简单。我国高校辅导员每人大约负责200名左右的学生,这样一对多的方式使辅导员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及精力受到限制,而就业指导又不能以每个学生单独开展的形式,所以大部分都会以开展就业指导课,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等等缺乏针对性的形式,这样一来,肯定就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专业、兴趣、意向等具体情况,而且开展这些形式的次数也极为有限,所以效果都并不理想。
第三、就业指导能力不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受各种新型的思潮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在飞速转变,基于这一客观情况,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根据形势随时有针对性的改变指导方式。对学生求职失败可能出现的挫折感甚至是自卑情绪,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指导。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给每位毕业生带来了压力,也给辅导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面对学生的困惑与心理的各种问题,辅导员也会常感到力不从心,就业指导能力亟待增强。
三、高校辅导员实施全程化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桥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教师,工作内容涵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具备这样的优势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以及就业方向,做到为每位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引导他们走上与自身素质相符合的职业道德,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有的放矢地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央16号文件的出台,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辅导员作为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一线的骨干力量,在工作实践中,更应该把握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深刻内涵。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一般是由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技巧以及心理和创业指导等四大部分构成,它包含了大学生的四年生涯,同时,还应结合各个专业特点,训练学生的就业技能,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5
【关键词】职业导向 高职 餐厅服务与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67-02
当前,随着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高职教育需要以终身职业教育理念丰富“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促使“就业导向”向“职业导向”发展。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可应用“职业导向”的理念,构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餐厅实践技能与职业岗位素质能力的对接,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较强的餐饮人才。
一、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职业化的教育模式。以地方与行业为背景依托、以技术技能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实践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等环节,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力求突出旅游专业的特色,是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本文以贵港职业学院的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例,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构建了“课岗证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课证融通”的实践教学指标。“课证融合”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考证相融合。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也是如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餐厅职业考证相关“中级餐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餐厅服务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理论和技能各项目的比重表等作了详细介绍,并在教学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日常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从而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
(二)构建“课岗融通”的实践教学内容。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与组织教学实训项目,并合理安排课时,突出餐厅岗位的核心技能的训练。具体见表1。
(三)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采用全过程、多维度的实践考核,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核过程动态化,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一方面,我们对各技能项目进行单独考核,学一项考一项。同时又将托盘、摆台、折花、斟酒等核心技能项目融入到“中餐宴会摆台”中,在期末进行综合考核。并形成科学的考核比例:过程性考核(采用项目化考核)占70%,结果性考核占30%。总评=过程性考核成绩(项目化考核)×70%+结果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0%;另一方面,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即核心考核项目内容(托盘、折花、摆台、斟酒)之中只要有一项表现欠妥,则该项目考核成绩即为不合格,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后重考。第二,实践考核主体多元化。贵港职业学院构建由教师、企业、团队成员等组成的多元教学考核主体,如课内考核以教师和学生所在小组为主体,而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训、顶岗实习等成绩由企业方在学生的实训报告、实习报告中进行评定。第三,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学生实践教学的总成绩结合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
二、职业导向视角下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行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行为导向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它由教师创设新颖的学习情境,提供课题和相关信息资料,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行为导向教学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
因此,在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中,我们紧紧围绕餐厅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首先,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在实训中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做”方式,尽量使其任务化、项目化。通过“确定项目—分组讨论—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验、控制计划—展示、汇报结果—评估总结”完成某一项目的某一实践项目的教学。其次,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意识作为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是一个社会职业者必备的条件。因此,在餐厅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如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等设置职业情景,将迎宾、点菜、餐间服务等餐厅服务中常见情境教学放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实施,使学生能更形象、具体地理解各项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也使学生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其职业意识。对托盘、斟酒、餐巾折花、铺台布、中餐摆台等餐厅服务基本技能的教学,可以与中餐宴会服务的各个服务流程中进行模拟训练,并通过到饭店定岗实训、实习加以巩固提升,从而培养其职业能力。
(二)以人为本,坚持“三主”育人的联动作用。职业教育也应该和其他教育一样,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的目的回归到“育人”,而非就业或其他。因此,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发挥餐厅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的“三主”作用至关重要。“三主”是指教学活动的三大参与主体即教师、学生和企业。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餐厅技能的准确示范、学生技能操作的及时指导、技能比赛积极指导等,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向。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因此,要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贵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此做了一系列尝试:一是实施由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本课程,并进行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共同考核等措施。二是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餐厅职业技能。三是选派教师参加酒店管理师、餐厅服务师等考证师资培训,提高专任教师职业考证培训能力。第二,发挥学生的核心主体作用。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应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第三,发挥企业方的职业强化作用。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及其他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平台。并利用自身在师资、技术、管理、情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培养,同时通过在企业将学生“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校内餐厅实训平台。为了保证餐厅实践教学的展开,应配备设施完备的校内餐厅模拟实训室,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行业实际,以保证中餐宴会摆台、西餐宴会摆台等实训需要。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产学结合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试行“学院监督、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经营管理、教学与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锻炼,也使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通过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在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认知实习—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使学生与酒店全过程接触,实现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双结合。
综上所述,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应该在“职业导向”下紧紧围绕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饭店餐厅服务与管理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从事饭店餐厅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通过实践训练,成为适应餐饮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成棉.浅议行为导向教学与模块教学的整合[J].教育与职业,2006(29)
[2]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3]彭宜佳,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二五”第一批立项项目研究课题(2012JGB 398);贵港职业学院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0201)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胜任力
一、提升职业认同感
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前提是重新认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这一职责也是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当充分意识到辅导员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以大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学生工作的要求为依据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辅导员一方面要明确其工作任务,同时也要改变自身被多头领导的局面,减少其一些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真正使的辅导员的工作一直紧紧围绕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体现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职能以及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同时,能够胜任辅导员岗位的应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鼓励那些能力较强的教师或者管理干部来兼任辅导员,让他们通过实际工作来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艰辛,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所在。这样可以改变部分教师和管理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对辅导员工作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能够增强他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进而提升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归属感。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应该正确把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其重要价值,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门学科来学习,切实做到理解、尊重学生工作者的劳动,积极营造学生、教工、学校、社会关心、关注辅导员的良好氛围,认可辅导员工作,才能极大改善辅导员的人际环境,从而提高其职业声望及心理满意度。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提升辅导员胜任力,能够改善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环境,保障辅导员的自我发展与胜任力水平的综合发展。教育部在2005年发文对如何加强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将辅导员定位为党政干部未来人才的候选人和储备力量,明确了辅导员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之一可以成为高校党政干部队伍中的一员。此外,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意向,通过考核发展,也可以成为教学、科研岗位的专职教师。可以说为辅导员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了引导,明确了辅导员的发展走向和职业定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工作队伍和教师集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双重身份和发展路径。因此,高校在辅导员职业发展选择时应该在党政干部管理人员及专业教师两方面都设置晋升机会和渠道,将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工作绩效等作为考评标准,制订合理的辅导员晋升发展的测评标准和制度。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个人特征和个人需要,结合环境中的机会而制定的个人在职业领域未来发展计划的活动。”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在辅导员岗位上通过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努力后自己可以做到什么、得到什么很重要。辅导员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全面提升自我,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辅导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个人发展意向,结合自身优势,设定职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提高自身知识、能力,锻炼意志品格。高校也应当站在整个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宏观、全面的指导辅导员的发展,为辅导员进一步提其能力和综合发展提供各类培训、交流及发展的机会,为辅导员指明和开通一条通往职业目标的生涯发展道路,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相结合,实现人校共赢。
辅导员自身要做到结合学校需求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需求特别是越来越细致的社会职业分工制约着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组织目标实现相一致的职业规划理论出发,辅导员在制定自身未来发展规划时,应注重对自身技能、知识等综合因素的分析,探讨自身的胜任力是否可以担当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担,并将此与具体实际工作相结合。高校辅导员进入岗位角色后,应迅速制定或调整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明确了解个人的能力兴趣弱点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进行自我评估,选定今后的职业发展通道。辅导员若选择行政管理岗位作为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可从事学生评奖评优、助学管理、日常管理、社团指导、党团建设等方面的业务工作,若选择向专业技术岗位方向发展的辅导员,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业务工作。
三、提升综合素质
现阶段,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教育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辅导员更应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胜任力和组织管理胜任力。
由于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服务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项工作职责,其职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需要辅导员具备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等。知识与能力素质具有辩证关系,知识能够促进能力素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因此,辅导员要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修养和研究能力,将学习研讨和工作创新相结合,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理论学习,武装头脑,做到全面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理解分析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政策。
高校辅导员胜任工作的重要砝码是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其未来的进步和发展。首先,高校辅导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过程中,将其转化成实践性知识,逐步累积转化为经验和方法。实践性知识反映了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成为其胜任力特性中稳定的个性因素,是辅导员能否对事实状况及时解决并认真总结的能力,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起点和基础。辅导员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点是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辅导员未来职业发展的快慢同时也受其个性特征和综合素质的制约和影响。
其次,辅导员应积极提升文化素养,用最新的知识文化武装自我。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胜任力水平,以及为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高校辅导员需具备发展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可以保证辅导员胜任力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在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下,高校也在不断注重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形式,以更好的促进教育成果和效果。高校辅导员作为改革的主力军,只有在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性知识,掌握了最新的理论成果,才能助力高校教育改革。
再次,辅导员要学会规划学生工作的发展进程。辅导员需要掌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管理学等和学生工作相关的知识,以促进胜任力的提升。学生工作虽然不具有稳定和固定性,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有其发展重心和关键,辅导员只有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把握好学生思想状况和发展动态,做好整体规划,认识每个阶段学生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步骤,才能准确把握其活动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工作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辅导员自我规划能力的提高促进了辅导员组织管理胜任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格.高等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其素质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顾倩,杨继平.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5).
[3] 陈正芬,谭群英.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调整[J].高校辅导员,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