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桃花的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桃花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桃花的诗词

赞美桃花的诗词范文1

在文人眼中,桃花并非白璧无瑕,它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缺点。桃花恃春而发,花姿妖冶,可比祸国殃民之乱世佳人,人们认为它轻薄、浮艳。唐代诗人杜甫在《漫兴绝句九首・其五》中感叹:“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陈子昂有《彩树歌》:“红荣碧艳坐看歇,素华流年不待君。故吾思昆仑之琪树,厌桃李之缤纷。”诗中“桃李之缤纷”指的是纷纷攘攘、不思进取的俗世。

桃花是女性的喻体。桃花诗往往折射出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男性是整个社会的主导,无论是平日谈笑,还是吟诗作对,从不掩饰对女性的轻蔑态度,认为女性在社会中处于附属地位。他们有资格作出任何评价。对那些犯了错误的、不守妇道的、品德败坏的女性,其言辞更为激烈,毫不留情。女性的过失行为是社会的主导者所无法容忍的。文人常借嘲弄桃花来表达对她们的鄙夷。桃花是无辜的,被人厌弃,仅因为它与女性有着太多的紧密联系。

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卑微的。有的人逆来顺受;有的人不甘心作傀儡,她们试图反抗,争取生存空间。但是反抗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只能在与外界隔绝的闺房里自怨自哀。“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唐・王建《宫词》)幽闭深宫的宫女,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丧失了追求幸福的权力,心情总是郁郁寡欢,眼睁睁地看着岁月在她身上刻下一道道伤痕。她无法压抑对爱情婚姻的向往,不甘心就这样被埋没。她嫉妒满挂硕果的桃树,因为她那平淡无味的生活永远没有开花结果的一天。于是,她将桃花的凋谢归罪于桃树自身的贪婪,而推卸了外来力量的责任。《红楼梦曲・虚花悟》唱道:“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这是一曲反映封建女性不幸遭遇的悲歌。桃花开得再盛,也没能熬到秋天,养在深闺的贵族少女惜春看破好景不长的道理,她决心皈依佛门来逃避俗世的纷扰,不论她作怎样的抗争,结局还是没“把秋捱过”。

认为桃花邀宠争艳堪比小人的文人,大有人在。诗人常通过桃花与其它花卉的对比描写,来衬托所咏花卉的高洁,反衬出桃花的卑微。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告诫人们要作傲然独立的松柏,不作邀宠争艳的桃李,桃李的盛世是维持不了多久的。诗人还在《桃花开东园》中写道:“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再度将桃李与青松并举,赞美松柏的高雅之姿。以转瞬即逝的桃花比喻达官贵人稍纵即逝的权势。

唐代处于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期,社会生活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成了蓬勃向上、自由奔放的社会文化心态。唐代统治者不仅热爱文学,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极大地振奋了唐代文人吟诗作对的热情。因此,在唐代诗歌中,虽然也有作品流露出抑桃倾向,但那只是沧海一粟,多数作品张扬着诗人的信心与斗志,诗歌的格调是积极向上的。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也有抑桃倾向。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箝制了人们的思维,控制着人们追求理想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宋人更加难以抑制对桃花的反感。苏轼在《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中说:“天教桃李作舆台,故遣寒梅第一开。”他把桃花比作地位低贱的奴隶,以此反衬梅花超凡脱俗的气质。“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赞美海棠的高雅名贵,却直指桃李为粗俗之辈。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史湘云作《供菊》诗: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流”。表明自己的情操如同秋菊,而对在春风中摇曳弄姿的桃李不屑一顾。春风桃李用以比喻的是追求世俗荣利的人。曹雪芹选择桃花的轻薄之意来丰富作品的内涵,这句诗不足以证明他怀有抑桃倾向,但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深受中国桃文化的影响,他善于运用各种桃花意象,为小说创作增光添彩。

中国古代文人对桃花褒贬不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人们的审美情趣必然会受到社会生活、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前所述,在洋溢着积极进取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大唐盛世,人们眼中的桃花,大多是生机和活力的象征。而在思想受到禁锢、言行备受制约的明清时期,主体意识的觉醒促使富有反抗精神的人们迫切要求获得个性解放,他们懂得自我欣赏,更着重对情感的表达。桃花作为“情”的载体,深深地吸引着那些至情至性的文学家。其次,人们对桃花的态度与个人的生活境遇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男儿,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找不到施展拳脚的舞台,空有雄心壮志,眼见得理想化为泡影。他们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更痛恨那些蒙蔽君王的奸贼佞臣,又没有机会直接表露心迹,唯有借题发挥,拿嘲讽桃花出那口郁积在心的怨气。桃花太招摇、太脆弱、太平庸,迫使它游离于追求完美的文人审美标准之外。任何花卉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对它作出怎样的评价,还要视个体当时的心情。有些厌弃桃花的诗人并不是看不到桃花的可爱之处,也许他们的心早被其它美丽的花儿占据了。

赞美桃花的诗词范文2

――摘自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学生的写作有如化妆,起初是一张白纸,一尘不染,每个人都希望在上面画上最美的花纹,着上最靓的色彩,构出一幅精致的图画。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学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写作时却语言平凡,内容空洞,朴实有余,文味不足,就像一张干瘪蜡黄的脸,毫无生气和美感。

化妆前的原型――

原型一:

道路的两旁,栽着很多樱花树,樱花盛开着,走在路上,一阵香味扑鼻而来。

(评点:语句单调,见“香”字却不能闻其香。)

原型二:

春天来了,桃花盛开,红红的颜色,有的粉红,有的深红,好看极了!

(评点:词汇贫乏,没营造出“可爱深红与浅红”的意境。)

原型三:

从小到大,我有很多好朋友,他们曾和我一起游戏,一起学习,我真忘不了他们!

(评点:话语笼统,朋友间的情谊不能见其笔端。)

给文字化妆――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词不达意,文章如同嚼蜡,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闪亮有光彩,如同好的妆容一样,使文字焕然一新。

妆容一:

轻轻漫步在樱花大道上,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香味,但当你猛吸空气时,却又什么也闻不到,只有像品茶一样轻轻一抿才能捕捉到身边萦绕的花香,樱花的香味就像孩子一般调皮地跟在你的身边,若隐若现。这时,徐徐的风拂过樱花,或许是樱太留恋风吧!跟着追了出去,变幻为无数只粉蝶在身边翩翩起舞。

(评点:平凡的“脸”――樱花的香味。着上了“比喻、拟人”的粉底,如“像孩子一般调皮地跟在你的身边,若隐若现”“或许是樱太留恋风吧!跟着追了出去,变幻为无数只粉蝶在身边翩翩起舞”,塑造出樱花娇羞的嫩脸,迷人的香味和妩媚的姿态。)

化妆重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

妆容二:

你看,那桃花,含苞欲放,一点点的红,浅浅的,淡淡的,柔柔地抹在了袅袅娜娜的树枝上,为幽静的湖畔增添了唯美的色彩。徜徉于这桃花丛中,恍若置身于铺锦流霞的桃花仙境之中,如诗如画……

(评点:平常的“脸”――桃花的色彩。打上了“叠词”的腮红,如“点点、浅浅、淡淡”是桃花待放的色彩,“柔柔”的形态配上“袅袅娜娜”的风姿更显其绰约,寥寥几笔,却能使普通的事物焕发出别样的神采。)

化妆重点――叠词、动词等穿插使用,贴切生动。

妆容三:

朋友,是春风中伴我嬉戏林间的伙伴。朋友是夏天荫蔽下纳凉的伙伴。朋友,是秋天金黄田野中赤脚奔跑的伙伴。朋友,是冬天银装素裹的大地上堆雪的伙伴。朋友,你出现在我欢乐的每一幅画卷之中。

(评点:平凡的“脸”――朋友的几个生活画面。运用“排比”装点出了动人的淡妆,表达颇具力度;四个季节,勾起了对许多温馨场景的美好回忆,加上“整齐划一的句式”使画面更具有立体的精致感。)

化妆重点――整齐句式,用画面勾勒,节奏鲜明。

给文字披上优美的外衣,使语言具有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让人耳目一新,更深地感受到文字传达出的魅力。这样的妆容恰到好处,相宜的“浓妆淡抹”使语言灵动畅达,丰富凝练,尽显文章风采。

给精神化妆――

叶圣陶先生说:“如果要说明的话,要使它显豁;如是指象的话,要使它最妙肖……”失去情感的事物,只不过是美丽苍白的躯壳,有如一幅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不免单调。当语言发挥它的形象功能与情感功能时,它就由一般语言变成了艺术语言,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妆容一:

小时候仰望星空,觉得月亮就像母亲,皎洁的月儿是你恬静的笑颜,那如纱般柔和的月光,像是你的絮语,天上的星星是你众多的儿女。

长大后,我第一次远行,无言中你又将衣服整好,连同你一个月亮般无私的心,一同装进我的行囊,在那星星般闪烁的梦里,你多少次为我盖好掉在一边的被子。

我挂念的泪敲着脚下的路,每一颗泪都是一首赞美母亲的诗……夜深了,月静了,可对母亲的爱却久久不能平静。

(评点:对母爱的感受表述颇为细腻,“月儿”是母亲的笑颜,“月光”是絮语,“月亮”又是无私的心,语言隽永,形象生动,颇有韵味。这样的“妆容”恬静而淡远,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母爱传达到位。)

化妆重点――情景交融,意犹未尽。

妆容二:

思念是力透纸背的深厚;是冰冻三尺的沉淀;是滴水穿石的积累;是千年轮回的长久。思念是昨夜闲潭梦落花的哀怨;是脉脉不得语的寂寞;是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悲凄;是肠断白洲的惆怅;是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唯美;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奈;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评点:语言唯美,富有意蕴,用形象的文字表达了对“思念”的感受,思接千载,诗词中的众多意境的“涂抹”让人目不暇接,感慨万千,使“思念”这一对象充实有厚度,极具文学性。此种“妆容”充满诗意,让人遐想。)

化妆重点――借助诗词,情为之切。

妆容三:

你我漫步在布满彩鹅卵石的林间小道上,呼吸着那由千万棵参天大树吐纳出来的清新自然的空气,吮吸着那杯颇受彼此深爱的可乐,吸入口中,凉丝丝的,那甜滋滋的味道也随着凉爽的微风一同沁入心脾,彼此之间的美好祝福也就深深钻进那可乐中,无须搅拌,便完美无暇地融合在了一起,那份真挚的情谊随着可口的可乐的凉爽飞溢四周。

(评点:选择典型的生活情景,即两人散步,普通的情景中却融进了深厚的情意,用具体的语言表达了“友谊的甘甜”,滴滴可乐,意犹未尽,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香甜的滋味极好地“装扮”了无形的友情,“妆容”显得实在而让人回味。)

化妆重点――化虚为实,品“情”有味。

“情感是语言的内在标志”,表情达意是作文的真正目的,“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是作文评价的重要方面,“言能达意,语能传情”是语言文学性的基本要求。作文的基本内在动力是激越的情感,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写作中,巧妙发挥情感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作用。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摘自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赞美桃花的诗词范文3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

    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3.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课堂抢答,以赛促趣

    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对此,我尝试了“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为该组记分并当堂公布每组得分结果。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巩固知识。

赞美桃花的诗词范文4

【关键词】张大千;题画诗;传统文化;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4-0103-5

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张大千同时又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古典”诗人与词人,其诗词创作量大,题材丰富、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立意深刻,往往与诗画交融,蕴含着张大千的主体人格精神追求,将儒、道、佛传统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既有屈原般的爱国情怀,又有苏轼的旷达飘逸,还有佛道的清丽渺远,其诗词的精神文化内涵对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张大干诗词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内蕴可以理解张大千作为一代画坛宗师的主体性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激励更多的人去研究张大千、热爱张大千、学习张大千,在潜心阅读欣赏张大千的诗画中更好地获得精神陶醉和美的欣赏,从而铸造自己优秀的文化品格和纯洁人格。

中国历代名人绘画,都喜欢在画面上题写中国传统诗词。李白、王维、杜甫都十分热衷绘画,创制了题画诗歌。宋代苏轼、米芾、黄庭坚等精于书画,擅长书法,倡导“诗画一律”,促进了诗、书、画三者的融合一体。而在近现代绘画大师中,没有人能够超过张大千的绘画题诗。张大千几乎达到了每画必诗的境地,其题画诗词从时间上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从题材上分为咏物、感怀、思乡、览史、赠友之作;从主题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追求、佛道自然的生命体悟、山水花草与风物的赞美、宇宙生命的本体性哲学精神追求等;从风格上表现为或清丽优雅、或沉郁怅惘、或豪迈旷达,不同诗风呈现不同时期的个人情怀、人生境遇和精神追求。

一、张大千诗歌道家美学心理结构

中国诗歌追求的是意境,作为山水画大师,张大干艺术创作心理更加精妙和独特,他谙熟中国传统美学,其作品在技法表现上追求传统文化心理,其音乐性、节奏性、韵律性及语义性都自觉遵守传统美学原则,体现出古典诗歌中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通过张大千的“山水画”及山水画中的“山水诗”、“咏物诗”予以表现。张大千特立独行,超然飘逸,胸怀广阔,不为物累,不为相扰,正如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之气势,亦达到苏轼《前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境界。无论是其画还是其诗,最主要的艺术心理是道家的审美心理结构。超越功利,超越世俗,其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以心观景,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作百里之迥,以笔墨韵味达到无限的意境。其诗也是以心作诗,遁世修身,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得意忘言。张大干以山水画为主,其画面有多首“题山水图”为名的诗歌。

《题山水图》之一:

霭霭岚光欲压眉,溶溶云岭接天低。到头不用回兰棹,绝胜王猷访剡溪。——乙丑之春写并题,大千居士爱大风堂下。

这是张大千早年之诗画作品,即1925年,张大千26岁所作。非常简洁的一首四言七律,却生动地表现了画面内容及张大千的人格精神追求。画面春色满山,风景秀美,高耸瘦削的山岭逶迤绵延,薄雾犹如轻纱笼罩山际,忽聚忽散,一缕缕金色的阳光穿过雾霭,垂照万水千山,此刻云蒸霞蔚,景色迷人。在江中画舟,流连忘返,无需调转船头,前面的佳境胜过王子猷常常观光的仙境剡溪。“到头不用回兰棹,绝胜王猷访剡溪”集中表现了张大千从青春年少时期,就对名士、洒脱、自由、放浪不羁,钟情于山水自然的道家或魏晋风度的人格追求和向往。剡溪,江浙胜景,魏晋以来一直是名士沙门隐逸栖遁之地。王羲之第五子王子猷曾访之,后来成为众多名士的仰慕之地。王子猷个性张扬,行为乖戾,任达放诞。国学大师钱穆说:“至如子猷之访戴,其来也,不畏经宿之远,其返也,不惜经宿之劳,一任其意兴之所至,而无所于屈。其尊内心而轻外物,洒落之高致,不羁之远韵,皆晋人之所企求而向往也。”李白是写剡溪最多的人,“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李白《淮海对雪赠傅霭》)。剡溪因而成了古今文人墨客、诗书画家追求的一种心灵符号,是一种道家自由境界和人格理想的桃花源、乌托邦理想的寄托之地。1925年,张大千完成了著名精品画作《后赤壁赋》,构图上,巨石斜亘,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画面平远、深远、高远的场景,浑然一体,小中见大,含蓄地表现了赤壁的雄奇壮美。东坡在山崖前端严而立,须髯飘洒,表情凝重,若有所思,与山水融为一体,既表现了其博大的胸襟和磊落的性格,又体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道家对人生与生命感悟的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张大干的绘画心理,在其早期都已经定型,具有浓厚的传统道家文化的浸染,后来,其青城山的隐居生活,则更加深了其文化心理的构成。

在张大千题画诗中,表现“清静无为”,怡然自得,逍遥于山水之间,遗世独立精神的诗歌非常普遍,如《题听泉图》:“世缘空尽身无缚,来去悠然似孤鹤。有耳不令着是非,挂向寒岩听水落。”此诗表达了一种解脱尘世束缚后的逍遥自在,犹如闲云孤鹤,毫无羁绊,清静自然,在山泉涧鸣的溪流淙淙的流水声中难得的人生享受。《题山水图》“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多情只有闲鸥鹭,留得诗^作钓翁”则更是抱酒归去,隐居山林,山溪垂钓,自得其乐。此诗让人联想到早期题画诗南唐李后主为《春江钓叟图》的题诗:

其一为: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依有几人。

其二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缕茧篓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这首词描述非常清朗优美的自由意境,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江岸美景如画。渔父腰挂一壶酒,手撑着一根竿,任意泛舟,漫无目的,喜时畅饮几口,感时高歌一曲。多么自由,多么快活,多么逍遥!张大千“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就是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逍遥么?张大干在敦煌的时候,作《梦蝶》一诗,犹如庄子梦蝶,慨叹光阴飞逝,人生虚幻。梦里蝴蝶是青城山之蝶,亦为道家之蝶。“广漠荒荒万里天,黄沙白草剧堪怜。从知蜂蝶寻常事,梦到青城石洞前。——辛己年夏日来敦煌,忽忽四月矣。每思青城旧游,则有梦为蝴蝶之感。大千居士爰。世重阳又三日也。”

二、张大千诗歌禅韵荷花审美意象

禅是超越自然的大智慧,直指人心、启悟本性,通过禅宗彻悟宇宙与人生的真理。张大干曾经打算学佛,他一生有着浓重的佛禅情节。在他的佛学理念中,人皆可学佛,众皆可平等,因此,他画出了大量生动的佛教画像并配有诗歌,不仅仅彰显出佛的博爱与普度众生的精神,更体现出张大千作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内心反省和思考。张大千佛学诗词中充满了典型的禅宗意境和意象。

古代诗人画家大多有习禅之举,通过诗画表达禅悟。在题画诗歌中,用具体的大自然生动境像为象征,表达自己的禅解,塑造禅宗意境,阅其诗画,禅境、心境、意境及画境融合起来,空灵澄澈,让人顿悟明了0疏淡渐远,心灵空澄的诗风画意,常常体现出的是“意境高超洁莹,具有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王维的辋川集组诗、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孟浩然《宿建德江》、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韦应物《滁州西涧》、柳宗元《江雪》等,无不散发出一种禅宗韵味。张大干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禅意传统,十分注重画中之禅,禅意之画。

张大千青年时代与二哥张善子齐名,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因怕头上被烫九个香记,才别了师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但是,佛的理想和境界却影响着张大千的一生。他的荷花、仕女、敦煌画像,无不散发着缕缕佛的禅香。张大千先生擅长画花卉。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花等。而他平时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张大千的禅宗文化精神追求集中表现在他对荷花的情有独衷。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而“莲”就是“佛”的象征。张大千从33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连住5年,颐和园池塘中婷婷玉立、千姿百态的荷花,让他陶醉,他画荷花无数,题诗数十,使他成为画坛千古荷花第_人的“荷痴”,素有“古今画荷的登峰造极”之誉。张大千的画中,有朱荷、粉荷、黄荷、白荷、墨荷、金壁荷,风荷、晴荷、雨荷、没骨荷、工笔荷、写意荷……题字多为“三是鸥世界凉”、“水殿风来暗香满”、“君子之风其清穆如”,娉娉婷婷,雍容高贵,清纯超绝,冰心洁白。张大千通过“荷花”,实现了自我与大自然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佛我合一”的高度超然的人格境界。

张大干所画荷花与众不同,正、奇、俯、仰,或静、动、离、合,或大、小、残、雅,“风吹荷叶十八变”,取法自然,观察精微,情感细腻,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以瞬间写永恒”,达到一种灵通而空明的彻悟,犹如《泼墨钩金红荷》的题诗“疏池种芙蕖,当轩开一萼。暗香风襟袖,凉月吹灯坐。”在此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立地成佛。在题画诗中,张大千主要通过荷花系列,来表达他禅意的心灵世界。《题荷花》“袖月飘烟袅袅身,淡浓梳里总清新。江妃自惜凌波袜,肯受人间半点尘?”这首诗取自苏轼诗文“塘上钩帘对晚香,不知斜日已侵床。江妃自惜凌波袜,长在高荷扇影凉。”(《同景文咏莲塘》)张大干与苏轼,都对荷花的昂首挺展姿态、清新雅洁的荷Ⅱ十及清高不俗的个性都予以高度的欣赏和敬慕。

张大干《题荷花》诗歌有多首,如“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向天涯寻画本,不知人世几升沉”、“勾仙池水近三堂,凉月初生独倚廊。身无兰梅同馥郁,肯教小字二分香”,“船入荷花里,船冲荷叶开。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等诗歌,多是荷花高洁品性的赞美。张大干有多幅荷花画作品都引用唐代郑谷《莲叶》一诗的意境:“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诗中荷花的色彩、香味、形象,莲叶在风中的动态都栩栩如生,舟行荷塘、风摇荷叶、荷塘浣纱、鸳鸯戏莲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其另外两首诗歌题画荷“百里平阳荡画桡,绿房翠佩暗招邀。羲之解作南门赏,余韵余风定未遥”、“轻松兰舟隔远天,鳞鳞波漾画楼前。月明南浦西风急,惊起鸳鸯不并眠”表达了同样的禅趣与意境。

三、张大千诗歌儒家情怀与乡恋情景

张大千虽然走遍世界,通览五洲,但其骨子里在飘逸、洒脱、遁世、悟道之后,灌注在其血脉里的更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永不停息的儒家文化血液。后半生虽然侨居海外,时时不忘故土,念念不忘亲友。身在巴西,而家居“八德园”完全是中国风格的庭园与景致,遍植松竹、梅花、杜鹃、玉兰、佛手等。写诗作画,恋乡之切,曾慨叹“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虽然张大千的艺术思想涉及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艺术观等等,但儒家文化熏陶出的人格修养是他艺术精神及艺术成功的保障。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在具体表现上,儒家非常注重人伦、爱国与道德规范。张大干从小受传统文化影响,他噱慨尚义,人情练达,襟度高胜,是文人相亲的典范。张大干的儒家精神人格表现在爱国、爱乡及对亲情人伦的真诚关怀。

首先,对祖国及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张大千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高度统一的优秀典范,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一生致力于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整理、发掘与创新工作,徐悲鸿先生称他“五百年来第一人”。他生前曾两度跋涉敦煌,抢救性临摹敦煌壁画,使敦煌艺术重放异彩。冯骥才撰文高度赞扬了他的不可磨灭的功勋,“敦煌的文化抢救是我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抢救行动。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觉醒,显示了我国学术界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文化意识,以及一一种浩荡的文化正气。”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永翘也同样认为,“正是由于张老抢救性临摹敦煌壁画,才能促使兰州、成都、重庆成功举办临摹敦煌壁画展,政府的保护工作才能随之开始。”张大干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情感伴随一生,即使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他在巴西生活17年,却从来没有申请加入外籍,始终保持着华夏儿女的身份。他_直飘零海外,遥望大陆。在国外永远都是一袭长衫,时刻标志自己是中国人。在八德园,他天天喝中国茶,吃中国饭,每年按照中国农历过大年,全家人说着四川话。他始终以“大汉天声”的炎黄子孙而自豪,从无奴颜媚膝。他对民族文化的由衷热爱,使得他虽然是“百年诗酒风流客,一个乾坤浪荡人”但他从来没有将艺术全盘西化,让自己在中西艺术碰撞的时代,甚至当西方写实主义成为一种风潮时,也始终与西方保持着“优雅而从容的距离”,“张大干自学生时即确立从容传承国画的信念,他从日本归来又旅居阿根廷,他与毕加索对话,但从来不认为中国画是弱的,需要向西方学习,他的高度恰恰是从容地与西方艺术对话。张大千的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努力宣扬中国文化,是一位真正的中国“文化大使”。张大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其诗词情感真挚朴实,以情生文,诗兴缘起于民族文化的深厚情节。他的《水调歌头》据东坡《赤壁赋》意所画而题。“横槊发浩唱,酾酒忆临江。武昌夏口相望,山水郁苍苍。何处舢舻千里,当时英雄—世,敛手避周郎。成败渺千古,人物费平章。纵一苇,凌万顷,沂流光。盈虚消长,如波逝水一何长。唯有清风明月,耳目取之无尽,物我足相忘。洗盏与子酌,枕藉向东方。”全诗慷慨悲壮,意蕴深沉,情感浓烈,构思精巧。“洗盏与子酌,枕藉向东方”抒发了他对祖国的缱绻缅怀之情。

其次,对家乡及父老乡亲的怀念之情。张大千有着最为浓烈的乡情,故土内江是他生命的摇篮,伴随着多少美好的回忆、亲情、友情与乡情。去国远游,何处是家?寄身异域,天遥地远,万水千山,处处乡关处处情。张大千多首诗词表现了赤子无限的乡愁相思。“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垂老可无归国计,梦中满意说乡关”,“投荒乞食十年艰,归梦青城不可攀!万里故山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这些诗句字里行间流溢出浓浓的思乡、沉痛、忧郁、惘怅的情绪。1958年于张大千在八德园为自己六十自寿时填词《浣溪沙·六十自寿》:“弹指流年六十霜,故乡虽好未还乡,人生适老更何方?挟瑟共惊中妇艳,据鞍人羡是翁强,且容老子饮壶觞”,把一个长年漂泊异国他乡的老人心境,写得如此感伤而无奈。

赞美桃花的诗词范文5

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表达自己最真实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是他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女子是青年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因此也有《氓》这类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军旅生活是艰苦,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是无边无际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消息,心是空!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开头几句试形容就是他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思想性,提高学生们思想深度。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二

五百年诗词之沉淀,三千年历史之光阴,传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嚣世间,如一弯清泉,净姝心之空灵。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没有直白的文字,对不起《诗经》原初的情感冲动,没有含蓄的表达,难以让《诗经》的爱情委婉动人。本书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诗经》的田野中,采撷两千年前田园牧歌里的快乐与甜美,那里有纯真无邪的爱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诗经》,找回自然的和美与生活的快乐。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这种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在这个夏天,梧桐这种《诗经》中就有的远古植物,在和风中落下清凉的树荫。

年少时候,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遥望先古河流两岸的男女,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幸福与怨恨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诗经》中那么多的爱情真挚而生活化,没有呼喊着伟大与高远,但那些朴实无华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关雎》中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热切追求;《汉广》中男子对游女的盼望与留恋;《击鼓》里流传千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还有《木瓜》里不分贵贱的真爱馈赠,都是凡人真实的恋情,字里行间,朴素之美尽现。

爱情之外,还有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经》的言辞是一幅幅质朴淡雅的国画中最美的注脚。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的田园,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诗经》的艺术形象,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应该感谢《诗经》这部诗歌总集。在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开卷深读《诗经》,一下子就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过三千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依然可以感触到先秦诸民的生活。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有鸡鸣狗吠,也有男女谈情说爱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墙的“仲子”,贻我彤管的“静女”。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妇留下望穿秋水的悲凉,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诗经》中的男女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最朴素的地方。推门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让人心旷神怡。这片广阔的精神天地弥漫着清香,和风习习,人们采摘着植物,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与希望。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能够唱出歌来,成为歌谣,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诗经》这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总是以其独特的力量打动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感人的琴弦。而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不是那些华美的辞藻、绚烂的景致,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如果时间的跨度也要征税,那么诗经乐府中“清养的纯爱”,唐诗宋词里“公然的感情”,魏晋骈文中的人生心事,渗透古卷,扑面而来时,我们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税”,才能换回诗词中最真挚的生命感悟。“阅读大中国”系列从内到外,莫不“蓄意征服”当下小资和都市白领的心思。柔美的文风,个性化的情感解读,清新优雅的封面,时尚的版式,精致的彩插无不俘获着读者们亢奋的阅读欲望。笔锋所及,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一一融化在字里行间。这里,关乎他年风月、关乎人生风流,关乎幸福的过去式。悠游于最美的诗词,在诗词中开释心灵,静享当下的愉悦。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三

品读诗经,除了其诗歌字面上关乎体裁言语的一种欣赏,还有的就是对于其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思考。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难能够以学者专家的高度去评判它,毕竟对于这部传世的经典之作,那些所谓文人骚客的研究也已经够多也够完善的,而我只能以一位普通读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讲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毕竟从一开始选择这一部书便是缘于自身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喜欢。

就是古代诗歌,也正因为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才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赏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过喉咙来表达,欣赏也需要一种探索和实践。

因为诗经一书本身就摘录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固有“十五国风”之称。也许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异及其古今文化的改变,,有的诗歌读起来并没有那么流畅,甚至于有些绕口,一些陌生的字词难以理解或是表达。但这在思想内容的含义上却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反应了一个社会在那个时代形形的思想文化内涵。因此除了来自于民间各个地区“风”,还有作为当时王畿之乐,亦为典范的音乐的“雅”与表现当时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关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我们称之为“颂”。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合流,融汇成这一部记载了当时社会风土民生的“史书”。

众所周知,《诗经》有“六义”,除了展示诗歌内容的“风雅颂”之外,“赋、比、兴”便是常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这三种手法塑造了诗经的灵魂,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它就如一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对于“关关之鸠,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写,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致的刻画,甚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窈窕淑女,在水一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简单的话语透露着古朴真挚的情感。

被誉为中国招隐诗之祖的“鹤鸣”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对君王隐晦的讽喻进谏,对于国家的忧思,对于贤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用灿烂盛开的桃花表达对新娘的美好祝愿。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论用哪种方式都能表达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从诗经中除了这份直白,尽管不变的是真挚而动人的情感,更多的却是一份克制,平和与淡淡的抒情。《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化的开端,虽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诗经蕴藏了当时社会的多少悲欢离合,沉沦与得志,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赞美生活的美好。诗经亦是“思经”,用诗意的话语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思考。

诗经,读得太过仓促,只读得一点皮毛,闲时多多品味几遍不定能寻得些许相同的感触,毕竟之于情感是千年不变的。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四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这两个字就好,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探求,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虽然古人都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我觉得,好的诗,也是硕果仅存。吟诗对赋的成百上千,但我却钟爱《诗经》,它如同彼岸花,一直存活于心。

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个繁华的新世纪,却没有几个人记得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只是,在历史的鸿沟中,被我们无声地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投入历史的洪流之中。于是,我们渐渐习惯唱着“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而不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但我尤其偏爱《诗经》。

——也许《诗经》更暗合了尘喧中隐逸着的青青翠色。

《诗经》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你以为寥寥几言便能铸就《诗经》吗?世间的诗甚多,或因发泄太尽而流于刻薄;或因随波逐流而流于浅俗。《诗经》是心,一颗古色古香又温润如春的少女心,明媚,带着烟花绽放的绚烂,很迷人,很美好;是雨过天晴时的彩虹,是青色藤蔓上开出的雪白的花;《诗经》出自忧伤,纵然纠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艳。

在某种意义上,《诗经》就是心的追求与寄托,是一种哲学意味上的诗意与缠绵,是大爱无声的震撼与感伤!

《诗经》就是为绝美存在而诠释的言语,就像《诗经_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试问能与之媲美的能有几何?只是读起头一句,已教人心头荡起涟漪,迷乱朦胧中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若桃花的女子。

最迷恋的一句,当属《诗经_郑风》中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四个叠字有声有色,情真意切,像一抹春光泻下树梢般明亮生机,仿佛把思念拉至海角天涯穿成情思,寄挂在他身上,绵绵无绝期。

他一袭青衣,将她的思念也莹然染成了青色。思念之情在澄澈溪水上久久缭绕不散,青青的树缀下几点荫蔽。思念如水涣涣,女心似影悠悠。这是怎样艳羡的绝美,尤其是“悠悠”二字,道尽的,是思念若汩汩清泉流淌心上,源源不断,让后来的人无不心有戚戚。因为世间星星点点诱惑太多,我们很难对一个人保持如此心无厌倦而思念至诚,所以,这二字恰好圆满了抽象情感的形象,也圆满了人心的憧憬——希冀着与有缘人缘定三生,在三生石上留下一个完美的笑容,那样诱惑,又那样甜蜜。

像这样驻入心房的'诗,《诗经》中若瀑布一样一泻千里,洋洋洒洒,很多。我几乎就是在它的熏陶下长大。我像初睡乍醒的人儿,一伸手就捉到床头新鲜得能泛出清香的阳光——读到《诗经》,这样心意甜美,却不是韶光一现,仿佛千年古莲盛开在心田,时时有清香缱倦缭绕,这种感觉,很平淡,但很幸福。虽然这是忧伤的诗,字字句句如同伸展着花刺的忧伤就像大风里的玫瑰,一不小心就刺伤人。可它也是脆弱艳丽的诗,就像大风里的芍药花,脆弱与艳丽散落一地,却留下永恒的芬芳。

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并不是迷恋《诗经》,而是迷恋在《诗经》中漫漾的一种女子特有的情调。天气寒了,白霜已降,蒹葭黄了,秋水已瘦,而思念,日夕不收……这种翩翩气质,只属于《诗经》中的女子,只属于那些“在水一方”伊人的灵魂。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五

倾听来自三千年前的远古呼唤,如同曼珠沙华,纵然无法摘取,诗经也一直存活于心。

——题记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赞美桃花的诗词范文6

董一菲曾在自己的文章《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提到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四美,即:诗意美、理性美、素朴美、情义美。这段时间研究了董一菲老师的几节公开课,感觉董一菲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

一、辞采丰美,柔和自然

董一菲老师的教学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辞采丰美,柔和自然。董老师课堂教学时,诗词典故能够信手拈来。比如教学《乡关何处 乡愁诗鉴赏》这一课时,引用于右任的《国殇》后,董老师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回忆一下,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由君主的地位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曾经写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也曾在她的青春岁月的时候,当她的丈夫赵明诚远离家乡的时候,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为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辛弃疾是将那“栏杆拍遍”,想一想那“栏杆”在哪里?有楼的地方,可以望远的地方。岳飞也这样抒发感情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北望中原,还我山河。这一切都是――“登高望远”。那么“登高望远”,结合独特的、生命的感受,家国之感,身世之痛,于右任老人是这样说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然后他运用的在这里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典故,这个典故来自那遥远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乐府民歌,写出了北中国的雄奇壮丽,那就是我多情的国土,六个字怎么说?(师生齐说)“天苍苍,野茫茫”。“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种深痛的家国之思。

在这段话中,董老师引用了四个词人的四首词,还有一首北朝民歌。除了诗词歌赋,我们以《葡萄月令》《我的空中楼阁》《在西地平线上》三课为例统计董老师课堂上引用过的或提到的古今中外的作品,大概有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冰冷长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龙应台的《百年心锁》,贝多芬的《命运》,琼瑶的《我是天空的一片云》,此外还有《论语》《圣经》《一棵开花的树》《史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经》《猎人笔记》《沈从文小说选》等。

而被董老师引用过名言的著名人物有尼采(人,首先要变成骆驼)、罗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而致远)、川端康成(美丽的日本的我)、海德格尔(我们人类诗意的居住在大地上)、余光中(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康德(这个世界上令我们敬畏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周国平(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宗白华(在魏晋时期人们对外发现了自然,对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冯友兰(人的境界分几种,最高的境界是宇宙的境界)等等。

这些统计罗列,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董老师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

而且董老师课堂上的教学用语中,儒佛道三家用语都有。佛家的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道家的如“这个感觉很有庄周的感觉了,庄周梦蝶之后不知道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这是著名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真有境界!”儒家的有“其实人的生活想起来很简单,大圣人颜回有一箪食,一篮子食物,一瓢饮,一瓢水,住在陋巷,就可以足以。”另外,我们纵观《葡萄月令》《我的空中楼阁》《在西地平线上》这三课,董老师课堂用语中涉猎的学科除文学外,历史、政治、美学、音乐、哲学都有。

正是这样广泛的涉猎,使得董老师知识储存丰厚,底蕴实足。正是这样广泛的涉猎,董老师才能根据教学需要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练就辞采丰美的教学语言。

董老师的课堂用语句式富有变化,句法参差有致,产生了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和谐的节奏。加上董老师柔和自然的音质,更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诗意唯美,情深意长

董一菲老师的课堂语言优美蕴藉,饱含着深情,她的声音柔而不媚,像钢琴中音部琴键上发出的乐音,脆而不尖,质地纯正、悦耳,听起来舒服却不催眠。例如在教学《边城》时,有这样一段话: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的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为她不要碾坊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痕、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惊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

这样一段话,字字句句包含深情。对翠翠的喜爱,对翠翠命运的怜惜,对《边城》作品的由衷赞美,对作者沈从文的崇敬随着董老师口吐莲花一般轻徐送出。这些情感也如花瓣一般落在学生心田上,融化了、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再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她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张爱玲三字当中纷红骇绿,影响大半个世纪,她是一个世纪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那么就让我们回眸,回眸那绝美的瞬间。”

最后,她又余韵袅袅地收束了全文:“影影绰绰的桃花的绯红零落,我们读月光下温婉的故事,艳异悱恻,氤氲不绝,无数的海晏河清,千般的柔媚宛转。那是滚滚红尘不了情,那就是张爱玲――民国女子,不老的临水照花人。”

这些句子伴着董老师柔美的声音舒缓的吐出来,这种感染力是无与伦比的,听这样的充满诗意的语言,还有哪个学生不受感染而不去喜爱文学呢?还有谁不受到感染不去喜爱张爱玲呢?这些诗意唯美情深意长的句子如一颗颗种子种到了那些青春懵懂的学生心坎上,就等春风一到,它们就会生根发芽。

三、谦逊温润,启人心智

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一味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结果导致问题表述不清,要求表达不明,评价点评不到位。董老师在课堂上不盛气临人,不炫技,不卖弄口才,不把学生当猴耍,说话谦逊平和,但往往能启人心智。

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有导入提示用语,问题用语,提要求用语这样三种;第二类有评价用语,对话用语这样两种。对于第一类,我们前面谈的比较多了,下面我们重点谈谈第二类。

关于对话用语,我们来看下面一段师生对话。

师:就是尘土,我还不适应倒着说的习惯。黄沙飞舞的尘土,非常细腻的感受。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这位女同学。

生:人都说大漠的月亮很漂亮。

师:这词很耐人寻味,应该说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圆的,但人们爱说他乡月更圆,或者说大漠月更圆,很有哲理。以后我在研究边塞诗时,要想想为什么大漠边关的明月是天下最圆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

师:接着说。

生:还有沙漠里的骆驼。

师:这是沙漠里的驼铃。

生:还有敦煌。

师:那是我们祖先飞天的梦想,最绚烂的华夏梦――敦煌,人文景观。

生:古代诗人写边塞诗的很多。

师:边塞诗独特的美属于西部。这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我想到了大漠、孤烟、戈壁、胡杨和百草。

师:大漠、孤烟还不够,还要戈壁连着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艰难生存的地方,却有两种植物,它们的名字叫胡杨和百草。它们比天下最美的诗还要美。你很有想象力,非常好!我们可以继续去想象,去感受西部。

董老师的对话用语或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进行补充使学生的答案更加完美,如“那是我们祖先飞天的梦想,最绚烂的华夏梦――敦煌,人文景观。”或引申学生的回答,如“大漠、孤烟还不够,还要戈壁连着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艰难生存的地方,却有两种植物,它们的名字叫胡杨和百草。它们比天下最美的诗还要美。”这里董老师引申了学生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关于评价用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点评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时,往往只是廉价的表扬与鼓励,什么“你很棒、非常好、太好了、真聪明”这些用语满天飞,让人感觉很虚伪。还有些老师模仿一些演员的表演,说什么“此处应该有掌声”,这些让人很反感。

董老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有的帮学生补充,使答案更加完美;有的是引用实例或引用名人名言帮学生答案做进一步证明;还有的就是引申学生的答案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上面列举的师生对话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当然董老师对有才华学生的精彩回答,也不吝啬赞美之词。如“这简直是语言的盛宴了,说得非常好!”再比如“很生动,鬼斧神工,很有想象力!掌声!李白是天才,李贺是鬼才,我们这位孩子是天才加鬼才。第一个概括就叹为观止了,因为老师想了很久了,一时难住了。”从这句话还可看出董老师的谦逊平和。关于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如“这位女同学的发言让我无法评价了,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读”。

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董老师毫不掩饰自己不如学生的一面。对学生的才华,总是禁不住由衷的赞美,而这种真诚的赞美对学生来说肯定是莫大的鼓舞。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