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文1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③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⑦,是,仆与君奕世⑧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yù)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注:①清称:有清高的名称。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③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④仆,对自己的谦称。⑤仲尼,孔子的字。⑥伯阳,即老子,姓李。⑦师资之尊,指礼尊对方为师的敬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⑧奕(yì)世,累世。⑨了了,聪明、懂事。⑩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判断画线词语解释的正误。
A.诣门者——登门拜访的人( )
B.乃通——(看门人)才肯通报(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文2
无数次站在窗前,看着路灯下走过的人群,不知道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通往何处,有的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更不用去猜测他人的心思了!
今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实的一天吧!最起码要求自己完成的任务都完成了,对于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无论是好是坏,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每天晚上回来万年不变,辅导孩子做作业,有的时候感觉辅导作业真的是一件折寿的事情,不知道是自己要求太高,还是孩子真的太过差劲,总之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真的是相差太远了!
有的时候想一下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让爸爸妈妈操心过,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可是尽管如此,长大以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都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如果反过来说的话,那么小时候稍微弱的那些孩子,长大以后应该会很优秀吧?如今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了!
心血来潮的想要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饭菜,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文3
也许是古人生活的环境没现在这么复杂,他们没有我们这么多的戾气;也许是古人交流的手段没现在这么丰富,他们无法躲在幕后假装侠客。所以他们说起话来,聊起天来,总那么温文尔雅,那么知书达礼,即时吵架干仗也让人觉得像是禅家清谈,语言文字间充满了机锋智慧。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个3岁就晓得让梨的孔融孔文举了。
刘义庆《世说新语》里说,孔融小时候,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在洛阳一带名声很大,登门拜访的人很多,而且都是些皇亲国戚、社会名流,一般人想见他一面很难。孔融听说此事后,就径直到了李元礼家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门人通报后,孔融到前厅坐下。李元礼一见来的这个孩子自己根本就不认识,于是问:“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友好的亲戚。”此话一出,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称奇。正好,有位太中大夫陈韪来晚了,别人把孔融的话转述给他,他很不屑地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小时候看上去很聪明,长大了不一定就很能干。谁知,孔融听后笑了笑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你看,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吵架,词锋犀利,却又不带脏字,绵里藏针。不像现在,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动不动就爆粗口、开国骂,很丑很无聊。你再看那魏晋牛人嵇康与钟会,即时最终嵇康因此而丧命,但吵架的当时,二人还是儒雅得让人嫉妒。
《晋书》上说,权倾朝野的钟会听说稽康很有才华,专门屈尊去拜会他,不巧碰上那天稽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另一个大名士向秀向子期在给他打下手拉风箱。换了一般人见到钟会这种大人物,肯定是战战兢兢受宠若惊,可嵇康“杨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也就是自顾自打铁,老半天没跟钟会打个招呼。钟会感觉很没面子也很没意思,不得不起身离去,可偏偏这个时候嵇康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话实在是撩人,按道理,此时的钟会火气应该是旺得不能再旺了(事后证明钟会确实火气很旺,因为他最终要了嵇康的命),但此时他却并没有像现在很多人一样直接问候对方家庭的女性成员,而是很有涵养的给嵇先生对了个下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当然,你或许会说这些都是读书人的事,自然从序言到尾声都充斥着温文尔雅,那么好吧,让我们再看看那些草莽英雄吵架斗狠的当口是如何说话的。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水浒传》第三回
“张飞挺枪出马曰:‘是我夺了你好马!你今待怎么?’布骂曰:‘环眼贼!你累次渺视我!’飞曰:‘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飞亦挺枪来迎。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文4
一、例证法――征引事实,议而不空
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摆出典型事实论据,道理不言自明。运用例证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可优先考虑名人事例;二是叙述事例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详略不分;三是事例要丰富全面、兼顾古今中外,忌单一狭隘,同类事例较多时可用排比句简单列举;四是举出事例之后要做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以透过现象揭示出深刻的道理,而不能以叙代议或就事论事。
如,佳作《掌声响起》中的片段:
掌声响起,功成名就,万人瞩目,鲜花似海,赞语如潮,多么美妙的一刻!然而我却不禁要高呼一句,别让掌声成为你奋斗的绊脚石。有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叫“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套用一下,掌声也可以埋葬一段本该更辉煌的人生。王安石笔下那个神童方仲永,就在掌声的轮番“轰炸”下,终于做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最生动的注解。乡里邻人,渐渐“宾客其父”,可以想象,仲永单纯向学的心就是在走邻串舍时不断响起的掌声中渐渐泯灭的,直到最终“泯然众人”,空余后人一声长叹。
作者为了证明“掌声也可以埋葬一段本该更辉煌的人生”的观点,在简述方仲永的事例之后,分析了方仲永“大未必佳”的原因就是掌声使其泯灭向学之心。由于做到了叙述与分析、议论有机结合,使得文章既富有理性,又不失感性生动,情理并茂。
二、引证法――名言名句,引理论事
引证法,是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名句、俗语谚语、格言警句证明观点。因为所引的名言名句是世人公认的,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的智慧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引证法需要注意的是:一、所引的名言名句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所表达的观点应与主题高度契合,不能断章取义或生搬硬套;二、引用要简洁,不宜拖泥带水、一味堆砌前人言论,从而埋没自己的意见。此外,若是直接引用,务求文字以及标点准确无误;若是间接引用也须准确表达其意。
如,季羡林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中的片段: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作者由“人人争取完满的人生而不得”引出自己的观点“不完满才是人生”,而后引用苏轼和方岳的诗句来佐证,诗句与主题完全相符,引用恰当、精练而准确,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三、喻证法――设喻类比,鞭辟入里
喻证法,是借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的事物作比喻、以论证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运用喻证法可以使说理更简单明了,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更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运用喻证法需要注意的是:一、作比喻的事物要力求浅显、通俗而贴切,使得道理显而易见,不应用比原事物更为艰涩难懂的事物作比;二、可比事物较多时,应选择最为生动有趣的事物作比,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以增加阅读的趣味;三、比喻应与说理紧密结合,切忌只拿喻体作分析,结论不归结到本体,使说理流于肤浅,不够透彻。
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论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时,以“大宅子”作比喻展开形象的议论;在论述拿来主义的“占有,挑选”的原则和方法时,又以“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作比喻,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的“占有,挑选”的原则和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情趣盎然,也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
四、对比法――正反对比,说理深刻
对比法,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证明论点正确的目的。在对比论证中,可比的因素很多:一种是纵比,即对比历史和现状、过去和现在;另一种是横比,即把甲事物和乙事物在美与丑、深与浅、先进与落后等方面,面相对照,在双方相互的映衬、对照中,观点即可得到显豁的表明。在进行对比论证时,一要注意确立合适的对比点,即比什么,对比双方必须具有可比性;二要注意对比量的对应,正面讲几点,反面也要讲几点,针锋相对,辨明是非。
如,佳作《好奇心》中的片段: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文5
一、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学”“师学”。现在的考试模式也限制了“个性化阅读”的充分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和教学参考资料上总结归纳出的“标准答案”背诵记忆就可以应对考试。“个性化阅读”在中国既缺乏历史渊源,又缺乏现实动力,现在突然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一时还难以适应,不知从何处入手,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开展“个性化阅读”的首要关键是教师的启发引导。
如在讲授《咏雪》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先让同学们讲古代机智聪颖少年的故事,有的同学讲司马光砸缸、有的同学讲孔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我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咏雪》这篇文言文。这时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活跃起来。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回答问题的顾忌消除了,胆量增大了。在讲授过程中同学们对“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一词的翻译不太理解,这时,我启发学生:“本课出现了几个人物?”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无奕女。”同学们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儿女”在本文的意思是“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称呼。”
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之间开展平等合作的前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双方的平等合作,最终取得教学活动的成功。
二、 教师应严格控制讲授,留给学生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现”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主体认识世界观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因而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发现”留下充分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每有一次正确的发现,兴趣就会提高;每获一次启迪,信心就会增强。这样,独立思考的意识就会渐渐形成。教师应该在教会方法、培养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大致限制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明确方向,二是纠正错误,三是传授方法,四是启发创造。其余的方面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发现。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渐渐发挥出来,他们“发现”能力渐渐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这一过程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三、 培养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少的教师经常抱怨,说孩子们“死脑筋”,这里刚讲了同样的问题,到了别的地方就不会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老师没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工作有关,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从传授知识这一环节来分析,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培养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追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境界。
例如讲授《咏雪》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我鼓励学生逆着文章思路,从正反两方面开拓新的观点、看法。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开始思考、讨论,于是新的观点、看法诞生了。 有的同学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飘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所以他认为“撒盐空中”这一比喻好;有的同学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就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词好在有意象。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文6
上期我们谈到,要做不跟自己较劲的父母,有时需要对孩子的所谓“坏习惯”“睁只眼闭只眼”,同时允许孩子一时“落后”,耐心等待他们成长。本期我们进一步讨论父母可以如何给自己减压。
拒绝夸耀
想做不较劲的父母,你必须给自己减压。
你首先要做的是,培养一个不炫耀不比较的环境。
都说谦虚是美德,但谈到自己孩子的时候,谦虚的妈妈很少见。什么都可以拿来夸,宝贝生出来就睁着眼睛可以夸,两个月就知道对着镜头笑可以夸,换尿布时一泡尿射到爸爸脸上了也可以夸:“射得多准啊!”
能夸自己的孩子当然是因为他比别的孩子强。但不幸的是,3岁以下的孩子个体发育相差很多。洋洋得意于孩子一时一事的优势的话,在给别人添堵的同时,你也在给自己施加无形的压力。
别的孩子话还说不清楚,你的孩子可能已经开始背三字经了,但你根本不知道,下次别的母亲会说出什么惊人的话来。因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显现的,一生很长,“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很多。如果你热衷于夸耀和比较,就总会有焦虑的时刻:为什么她的孩子会了,我的孩子却不能?
想做轻松不较劲的父母,就不要跟别人比较。不要跟女孩去比你家男孩的语言能力、精细动作以及专注程度。男孩女孩天生是有差别的,你强求不来。跟同龄同性别的宝宝也没有比较的必要。鼎鼎妈妈夸她儿子已经会使用筷子的时候,她可能忘了说鼎鼎半夜总是尿床。
同时,避免在你的圈子里培养一种互相夸耀和比较的氛围。你不夸耀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跟着别人去夸人家的孩子。你可能不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但是不用替自己的孩子去谦虚,不要贬低自己的孩子。别人夸耀的时候,不要接口,不要去助兴。没有听众的积极反馈,通常会有效地扼杀发言者的热情。
实在避免不了比较的时候,闭上眼睛自我安慰一下来换取心灵的平静大概也无可厚非。
周围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已经会弹钢琴了,于是,每个周六下午我也带弟弟去上雅马哈音乐课。他一般来说是一个好奇好学的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音乐课不久就变成了一件令我头疼的事。
他的班里有两个女孩子,真是优秀得不得了,老师一叫,背着手就上去了,唱得响亮极了。弟弟可以出其不意地冒出几句来,却总是躲在钢琴的后面。我咬紧了牙关才没有对他说:你看,别人多专心,唱得多好!
最后,我们把课程转给了哥哥。哥哥不是很爱上,但还可以接受,而我坚持不去看别的母亲得意的眼神。我心里只想:明年,明年,也许弟弟就会对音乐有感觉了。即使明年甚至永远他都不要弹钢琴,也还是有多种音乐形式他可以选择,比如非洲鼓,比如吉他――大学里的女孩子最喜欢弹吉他的男孩子了。
让孩子闷闷也无妨
不要为你不能时刻陪伴孩子,为他提供一切益智的机会而内疚,老人说“孩子自己会长的”也有它的道理,在没有人提供娱乐的情况下,孩子其实自己可以找到出路,而且往往同样“益智”。
家务事上我超懒,但养孩子上,我高度“勤奋”,现在想来,其实也许过分了。生孩子之后跟老公的第一次争执,就是因为早上起来看到他陪孩子,孩子躺在地毯上手里捏个摇铃自己玩,他也躺在那里,自顾自地看报纸。孩子那时小,清醒的时刻不多,根据书上的理论,正是给他进行各种刺激,激发早期智能的机会,而先生就这样把能让我儿子更聪明的大好时机“浪费”掉了!
几年过去,我意识到,先生所做的,不过是在让孩子自主玩耍。有些能力和技巧,不一定是我们了解和重视的,但对孩子的生存和发展一样重要。自主玩耍,其实就是给孩子一个自己去发现和摸索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宝贵的喘息时间,拥有宁静从容的育儿心态。
时刻给予孩子关照,一天24小时互动的育儿方式,其实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中产阶级中开始流行的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弥漫全球之前,一代代孩子已然成长起来,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有聪明才智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方式,在我们不知道这个“时髦”会持续多长时间而下一个时髦又是什么的时候,顺应自然,偶尔让孩子“闷闷”大概也无妨――毕竟,为给孩子提供经济保障,父母需要不断劳作,本就不可能全天候地陪伴孩子。
而事实上,当孩子觉得无聊又没有人为他解闷的时候,他往往会自己找到花样来消遣。
哥哥和弟弟有两个半月的漫长暑假,而我有一堆稿子压着,是绝没有时间全天候的。跟他们说:不许打开电视机,不许把家里折腾得太乱,不许破坏家具,其他的,随便你们。
暑假生活第一天:先是不断要求看电视,知道无望之后,他们拿出冰箱里的蔬菜,用黑豆做眼睛,制作了一对青菜小鸟;给苹果也加了两个黑豆眼睛,用牙签做了两只耳朵,又用餐刀挖出一张大笑的嘴巴;黄瓜变成了汽车,蘑菇则是开车的司机⋯⋯浪费了一些蔬菜,换来我一个上午的清净,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暑假生活第二天:他们做了一个老鼠窝,四个酸奶盒子接在一起,有一米长。其中有卧室,有天窗,还有长长的游乐天地;过后我看到门口的鞋架上有两个小小的涂成蓝色的四方纸盒子,跟我的高跟鞋放在一起,那是他们给小熊Beary做的鞋子。
第三天:哥哥给自己和弟弟用塑料片和铁丝做了两副眼镜……
完全让孩子自娱自乐当然不可能,但可以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创造消磨时间的方式和内容,从中,他们可以发现什么是创意,而父母,如果不去跟自己较劲,不每时每刻都想着给孩子“益智”或提供完美的家庭教育,也可以发现养孩子其实可以养得轻松和宁静。
毕家妈妈答问
Q让孩子自主玩耍就是撒手不管吗?
A 当然不是,即使你想撒手也不可能,因为一个感觉被忽视的孩子最终会找到某种办法――往往是你不喜欢的――来争取你的注意。让孩子自主玩耍,是要让孩子做主,但需要大人提供条件。有一个安静的空间,可以让他专心,有一些原材料,可以让他发挥。还需要你有坚强的神经和视而不见的风度,任他在一定限度内自由折腾而不时时去厉声呵斥。如果你要旁观的话,保持安静,不要随时评论指导,或者干脆跳进去帮他做。你在场的目的,应该仅仅是确保他安全,并为他提供他需要的帮助――主要是材料。
长此以往,你也许真的可以撒手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