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掉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掉期范文1
预微调措施与之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区别
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提出了“保增长”的口号,实施了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2009年人民币贷款新增9.6万亿元。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和引擎。可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没有4万亿和9.6万亿,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的快速企稳反弹,就不能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也就没有当前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2009年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其中主要的方面就是通胀抬头。根据情况变化,2010年的货币政策虽然继续适度宽松的提法,但已明确要求平衡好速度、价格、结构的关系,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回归,当年人民币贷款新增约8万亿元。由于货币投放具有滞后效应,通胀率自2010年开始持续走高,在这种环境下,2011年的货币政策定调稳健,强调把管理通胀预期放在重要位置,并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抑制贷款过快增长,当年人民币贷款新增额进一步回落至7.5万亿元。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物价涨幅见顶回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2012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同时,把稳增长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要加强预调微调。总的来说,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既受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化的影响,也是国家主动实施调控的结果。所以,这一次的情形不同于2008年,经济虽然持续回落,但速度较慢、幅度较小,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通胀水平逐渐走低,房地产价格稳中有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结构调整也在稳步推进。由于预调微调和适度宽松的政策目标不同,因此政策措施也有显著区别。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实际上从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公司以后开始,各种政策工具出台非常密集,力度不断加大,到2008年底逐渐稳定下来。本轮稳健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则从2012年年初开始,到三季度告一段落,无论从政策出台频率还是从政策力度上,都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较大不同。但是都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功能,都是当时环境下的优化选择。
对逆周期调控政策的一些思考
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在实施紧缩政策时比较有效,在推动银行放贷时效果相对差一些。这是因为在推动银行放贷时,既要解决信贷供给问题,又要解决信贷需求问题,两者不能或缺。但是,经济下滑时期也是风险暴露时期,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下降,另一方面银行体系规避风险的偏好上升,倾向于提高贷款标准,囤积安全资产,流动性往往沉淀在银行体系中而进入不到实体经济,这也是当前欧美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形下,为了扩大贷款需求,财政政策有配合的必要;而推动信贷投放则要引入对银行行为的激励机制,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政策储备。再贷款在2003年以前曾是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外汇流入和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其流动性供应作用逐渐淡出,目前主要发挥定向支持功能,占比相对较小,使用范围较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外汇储备增速放缓,外汇占款在某些时段已不能满足流动性投放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球经济失衡逐渐改观,未来我国外汇流出流入可能会更加均衡,依靠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并利用央票、准备金进行对冲的流动性管理格局可能会进一步改变。这为再贷款工具的扩大使用创造了空间。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扩大再贷款使用范围和额度,根据外汇形势变化和逆周期管理需要,适时推出“以贷款换再贷款”的政策,根据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总量和结构,给予一定的再贷款支持。既要发挥好流动性管理作用,也要利用好再贷款对信贷资源的引导功能,把再贷款投向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领域。同时,灵活调整再贷款利率,在贷款和再贷款之间形成合适的利差,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无论是再贷款还是公开市场操作,都牵涉到央行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问题。当前人民银行开展逆回购或再贷款操作,为了确保债权安全,一般以国债作为抵押品,这也是主要国家的通常做法。至于是否扩大和如何扩大合格抵押品的范围,采用什么样的管理制度,需要考虑外汇形势变化、资源优化配置、债券市场深度、危机应对需要等因素。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是在抑制贷款过快增长的背景下推出的,通过对金融机构征收一定数量的差别准备金,增加贷款成本进而抑制贷款投放。实践证明,这个政策对抑制投放比较有效,但是在鼓励投放方面,效果则要差一些。对于不愿意放贷或没有贷款需求的金融机构来说,通过降低准备金率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而是以超额准备金或其它安全资产形式存在。因此,要完善差别准备金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使之不但能有效收紧,而且能推动扩张。在经济下滑时,可以根据逆周期调控需要,对有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的金融机构,根据其贷款增速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程度,在法定准备金的基础上下调一定比例作为“奖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也就是“用贷款换准备金”。为此,有必要对现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公式进行完善,变单向调整为双向调整。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对有利于增强信贷政策的有效性。当前,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力求全面客观反映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合适渠道评估结果,并将评估结果和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政策联系起来,强化信贷政策的激励作用。可以探索先专项评估结果(如涉农、中小企业等),并将结果和专项再贷款或再贴现联系起来,待成熟后再综合评估结果的做法。
本文作者:黄敏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货币掉期范文2
很多像戴巧琳服务的这类出口加工企业,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出口又是公司主要业务,人民币升值无疑压缩了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
另一家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财务部陈鸿章对记者说,公司主要销售汽车零配件,人民币汇改前,这家公司产销两旺,不愁接不到订单。可现在,公司面对很多订单开始犹豫不决。陈鸿章说,现在其公司出口的放账期限一般是三个月,按目前的中间价,每出口一美元的货物,和以前相比,就会有几角钱的损失。
对于出口、进口、国内外经济合作的中小企业,汇率的变动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特别是人民币升值给一些出口企业带来了风险。通过金融渠道和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在国际外汇市场已非常普遍。但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实行两年多以来,这一避险方式在中国出口企业中的认知和使用度仍很低。其实,善用金融渠道和工具,中小企业也可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跑道一:改变结算货币
浙江一家石材出口销售经理麦腾上月刚刚从美国回来,他说,现在对进出口企业影响最大的是,进口用欧元,出口用美元结算。“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他说,现在人民币兑美元在升值,而兑欧元则有小幅贬值,用欧元进口、美元出口做生意,无疑是在高买低卖,做赔本生意。
以往,中小企业都盯着人民币兑美元,只知道人民币兑美元处在单边上扬的市场之中,其实,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人民币对日元和港币出现了大幅升值,而对欧元以及英镑贝《出现了小幅贬值。
事实上,不光是人民币,亚洲主要国家货币对美元都有一定升值,其中泰国铢、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吉特的升值幅度还高于人民币,而韩元和印度卢比则和人民币的升值幅度相当。
现在的中小企业在出口业务中,即便有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不敢轻易涨价,不过如果进出口中小企业改变以美元计价的传统的话,也能规避一些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尤其现在,人民币对于欧元、英镑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并且还处在一个贬值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商在贸易谈判中,应该尽量力争出口合同中,尤其是在欧洲订单中使用欧元和英镑等计价货币,避免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
跑道二:借美元贷款
“借美元贷款”是进出口贸易公司常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按照上海一家中小型纺织品公司的年出口额计算,人民币每升值两个点,这家公司就会损失数十万元人民币。
据该企业负责人透露,他们在国外的客户订单一般都数额较大,基本上不肯在价格上做出退让,因此,他们无法以人民币升值为理由而提高出口价格。对于利润率并不高的纺织行业而言,规模巨大的纺织品出口公司面临的汇率风险不言而喻。为了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影响,公司在最近的一个500万元项目贷款中,向境内的外资银行借了部分美元贷款。
“借美元贷款”,这是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就是向银行借美元,当一段时间之后公司需要还清美元贷款时,因为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贬值,企业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币来偿还美元贷款。
虽然美元的贷款利率较高,但综合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完全可以抵消美元比人民币利率高而带来的损失。实际上,“借美元贷款”在进出口贸易公司中是常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相当于“提前结汇”。也就是说,当一段时间之后公司需要还清美元贷款时,公司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币来支付。
举例而言,人民币汇改后一中小企业从银行借入100万美元,贷入美元后按当时1美元兑换7.86元人民币就兑换成786万元人民币。在借款期间,人民币升值,1美元只能兑换到7.12元人民币了,这意味着企业只要花712万元人民币就购买到100万美元即可偿还银行本金,这中间企业净赚了74万元。
跑道三:远期结售汇
利用时间差来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还不止这些,远期结售汇无论对进口企业、还是出口企业而言,都是一个行之有效并值得考虑的保值手段。
对于有远期收汇的中小企业来说,三到六个月的收汇期承担着较大的升值风险,所以它们可以采取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的方式向银行融资,提前将预期的收汇进行结汇。
远期结售汇是指银行与客户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客户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售汇或套汇,双方必须履行合同。
举例而言,若公司预计在三个月之后将有一笔美元收入,为规避汇率风险提前锁定财务成本,则可与银行进行一笔美元兑人民币三个月的远期结汇交易,将汇率锁定在经财务测算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三个月内人民币加速升值,企业的盈利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由于国内各银行的定价机制和水平存在差别,使得一年期远期结售汇报价(中间价)存在差异,企业在进行远期结售汇避险的同时,需要根据不同银行的报价进行选择。
跑道四:货币掉期
而对于一部分“两头在外”的中小企业,则可以选择货币掉期来规避汇率风险。
货币掉期指的是买卖双方在一段时间内用一种货币跟另一种货币交换,然后再交换,是一个“交换、再交换”的过程。企业和银行在交易近端交换两种货币,按另一种汇率在指定日期再进行交换。实际上,货币掉期相当于一笔即期交易再加上一笔方向相反的远期交易。利息支付可以采用固定利率,也可以采用浮动利率,于是有固定对固定、固定对浮动、浮动对浮动三种基本形式的货币互换。
例如,某出口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500万美元,该企业需将货款结汇成人民币用于国内支出,但同时该企业需进口原材料并将于3个月后支付500万美元的货款。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三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500万美元,取得相应的人民币,三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入5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该企业可以轧平其中的资金缺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货币掉期范文3
连日来,希腊债务危机因卷入华尔街而再次升级。高盛等主要投行因涉嫌帮助政府设计掉期工具以隐瞒资产负债表真实数字,再次成为舆论中心。这是华尔街继安然事件和次贷危机之后,再次面临利用大范围欺诈手段进行牟利的指责。更有舆论惊曝“华尔街投行‘谋杀’欧元”!
对赌汇率,希腊被逼向绝境
负债3000亿美元的希腊,其主要债权人正是华尔街各大投行。希腊曾与15家银行达成货币掉期协议,且其中一些协议可能帮助希腊掩盖真实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真实水平。这一货币掉期协议使得希腊在2008年前得到过预付款项。
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高盛曾帮助希腊秘密借款以粉饰其高额负债以及赤字。该交易对当时的希腊政府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因为这类交易不为公众所熟知,而且被视为外汇交易而非贷款,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从而被公众从资产负债表中忽略。直到希腊政府日前公布该国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达到12.7%,远超欧盟要求的3%的上限标准,关于希腊筹资弥补预算赤字以及偿债能力的担忧才猛然敲醒全球金融市场。据称,期间交易价值超过100亿欧元的美元、日元希腊国债计价单位被置换为欧元。由于交易采用的是历史汇率,并没有准确反映欧元的市场价值,高盛事实上是向希腊预付了28亿欧元的贷款。付息时间被延续到2019年,希腊通过将债务负担转嫁给未来实现了2001年1月成功加入欧元区的梦想。
但是,正如投行参与的其他无涉现金的衍生品交易合同一样,作为掉期对手的高盛,并不需要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2005年,高盛通过信用证成功对冲了它在这笔交易中的风险敞口,而开具信用证的正是希腊国民银行。2008年,希腊国民银行又将这一掉期产品转移给了一家特殊目的公司,财务顾问也是高盛。
看似在协助希腊解决债务困难,实则步步紧逼其走上最终的坏账绝境。其间,高盛针对希腊国债的连续几笔交易大赚佣金,光是起初的掉期交易,高盛已从希腊政府拿到了3亿美元的费用。根据对希腊债券发行公开说明书的审视,高盛在给希腊政府安排货币互换交易后,先后为希腊政府承销了10次债券发行,但至少6次都未提及该互换交易,而欧盟金融监管机构对此表示一无所知。
本次欧盟财长月度例会因此要求希腊政府就其涉嫌与高盛等华尔街投行串通、掩盖高额财政赤字的做法做出解释。该会议称,华尔街通过此类交易帮助欧洲一些国家政府隐瞒债务,进一步加剧了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以及欧元危机。
悲观情绪,欧元的真正“杀手”
说“华尔街投行‘谋杀’欧元”未免有些牵强,但欧洲市场的悲观情绪对欧元却有着巨大的杀伤力。
进入2010年以来,伴随危机的蔓延,去年后三个季度始终走势强于美元的欧元终于告别坚挺。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欧元对所有主要货币全线下跌,累计跌幅超过10%。其中2月19日对美元更是惊天跳水,创下1欧元兑1.3444美元的9个月低点。全球各主要外汇交易机构正以空前的悲观情绪看跌欧元。
首先,本次债务危机暴露出货币一体化模式的固有顽疾,即处于同一经济体中的核心国家与国家经济结构不同,却需要统一的货币政策。这样,后者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提振经济渡过难关,财政政策又需受区内《稳定与增长公约》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当与核心国家经济走势不一致时,统一的货币政策就需要以牺牲经济体为代价。当欧元区应对不对称冲击的能力遭到质疑时,投资者本能的反应当然就是看跌欧元。
其次,要弥补赤字,未来欧洲各国势必会通过发债来度过危机,从而推高债券风险溢价。在此背景下,欧央行在加息问题上难免投鼠忌器,担心加息会进一步推高风险溢价,进而推高发债成本。
最后,欧元区实体经济仍然疲弱,无力支撑欧元。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成为欧元走低预期的又一个关键要素。
货币掉期范文4
[关键词] 金融工具 国际承包工程 汇率风险
一、引言
当前我国国际工程合作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正在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使得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在整体业务和规模上都有了快速的进展。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企业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0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5.5%。到2007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完成营业额已连续7年实现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8.8%。这样快的增长速度,在提高我国承包企业整体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汇率风险在国际承包工程中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各国汇率波动日益频繁,波动幅度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好汇率风险对承包商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际承包工程中汇率风险的表现
汇率风险是指企业未了的债权债务在进行外汇交割清算时由于汇率的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及发生这种可能性后企业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可能产生汇率风险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企业的流入、流出资金币种不匹配,金额不匹配,以及时间不匹配。(见表1)
国际承包工程汇率风险普遍存在着涉及金额大、种类多等特点,种类多是指国际工程涉及到了汇率风险的各个方面。这是由国际承包工程本身的合同金额大、合同工期长,涉及币种复杂的特点决定的。国际承包工程汇率风险具体表现是:
1.资金收支的汇率风险
国际工程项目的资金支出十分庞杂,主要分为人工费、机器设备费、材料费。国际工程项目资金的回收大多都是根据合同规定由业主事先向承包商支付一笔预付款,此后按照完成的工作量按月向承包商支付工程款。大多数的工程款都是以美元或是以工程所在国的货币计价。当与工程相关的各项支出与收入之间产生币别差异和时间差时,就会出现汇率风险。如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承包商用取得的以美元支付的工程款在国内采购设备、材料,支付国内分包人员工资,当用美元收益回国结算人民币时,就会产生汇兑损失,使成本增加。
2.融资成本的汇率风险
国际承包企业“带资承包”的现象比较普遍,按照国际惯例,一些大型工程往往需要承包方为业主提供信贷支持。我国的对外承包商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即承包商承担了还本付息的责任。如果在取得和清偿贷款期间贷款的货币与工程合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发生变动,承包商就要面对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
另外,对于目前在国际工程承包方式中越来越被工程承包企业热衷的BOT,BOOT模式,由于其投资回收期长,承包商面临的汇率风险将更加突出。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在对外承包工程中利润缩水的可能性和比例加大。
防范国际承包工程汇率风险的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一是通过与业主谈判争取签订有利于承包商减少风险的合约或是在合同中加入保值条款。二是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将外汇风险有效的转移。第一种方法对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谈判能力要求比较高,甚至还有可能影响企业的中标。第二种方法需要企业与商业银行建立联系,商业银行根据企业承包工程的具体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做规避外汇风险的具体方案。
三、几种常用金融工具在国际承包工程汇率风险中的应用
1.应用远期外汇和掉期锁定收支汇率风险
远期外汇是指企业与银行约定在未来某日依照约定的汇率进行交割的外汇交易。承包商与商业银行签定远期外汇合约,可以将未来要交割货币的汇率提前锁定,不必再担心签定合约后到外汇结算日之间汇率的任何变化,将有风险转化为无风险。远期外汇的交割期限最短为3天,最长为一年,这期间承包商可以选择除去法定假日的任何一天作为交割日期约定在合约中。预计超过一年期的外汇结算承包商可以与银行签订超远期外汇合约。远期外汇合约一般要求承包商在与银行签订合约时能将未来交割外汇的具体日期和金额确定下来,否则如果到期不能按时交割,承包商将承担违约带来的损失。由于国际工程项目施工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各方面原因,工程款不能按时支付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承包商依据工程进度款的收入情况与银行签订的远期外汇合约常常很有可能不能按时交割,这时便可以通过掉期交易调整交割日期或办理展期。
掉期交易是企业与银行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内相互交换现金流的交易。也就是在前次交易中,企业用A货币按照相应汇率从银行换入B货币,在后一次交易中,企业再用B货币按照约定汇率从银行换回A货币。利用掉期交易承包商可以调整远期交易合约的交割日。例如承包商收入以美元支付的工程款,为防止美元对人民币下跌,与银行签订美元对人民币的远期外汇合约,约定交割日为2007年4月25日。由于某种原因,工程款在2007年3月30日提前26天收到,为了不使资金闲置和为了防止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汇兑损失,承包商与银行叙作期限为26天的货币掉期交易。具体做法是在2007年3月30日承包商按照当日的汇率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随后在2007年4月25日又将相应的人民币按约定好的汇率从银行换回美元,完成远期外汇合约的交割。这样做承包商既避免了违约情况的发生,还有可能从两次交易汇率的点差之中获得利差收益。
货币掉期交易还可以解决承包商资金流入与流出之间币种不匹配造成的汇率风险。例如某承包商一个月后可以收到一笔以欧元结算的工程款。但目前有一批进口设备按照合同约定急需支付欧元货款。承包商现在只能从银行借款到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可以选择与银行开展即期对一个月掉期交易。交易约定,企业先将借到的美元卖给银行换作欧元用于支付货款,一个月后再将收到的欧元按照约定好的汇率兑换为美元,还美元贷款。采取货币掉期方案,承包商既将汇率风险锁定,又满足了自己的资金流动需求,还在同一笔业务中完成了两次外汇买卖,简便了交易手续。
2.选择合适的贷款币种减少财务成本,降低汇率风险
承包商在承揽国际工程时“带资承包”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进口原材料、设备时常常需要向银行贷款,到期承担还款责任。由于不同的币种有不同的贷款利率,再加上收益和债务的币种之间不匹配给企业平添了一层汇率风险,所以承包商在贷款时选择适当的贷款币种不仅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甚至还有可能获利。在目前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的背景下,承包商可以选择用美元贷款置换人民币贷款,同时通过远期或掉期交易锁定还款汇率,美元贷款到期时用人民币购汇还款。这样既有效降低了汇率风险,同时承包商还可以节省大笔财务成本。
举例:假设某国际承包商要进口一套设备,需要支付1000万美元,承包商申请向银行贷款支付这笔货款。第一种方案:承包商向银行申请人民币贷款7736.4万元,用所贷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汇率即期购汇1000万美元,一年后还本付息8230万人民币。第二种方案:采用美元贷款置换人民币贷款,先贷款1000万美元对外支付,同时叙作美元远期售汇,锁定远期购汇还贷的汇率,贷款到期后根据约定的远期汇率购汇还款,仅需人民币8032万元。两种方案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利用美元贷款加远期售汇的方式,承包商可以节约财务成本接近140万元,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了1.79%。
四、结语
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中,汇率风险是承包商必须面对的。承包商除了在合同签约,工程实施和后续管理中应采取措施规避风险,还应该积极利用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对预计可能产生的汇率风险进行提前的转移和对冲。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承包商处理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承包商的资金管理,使其有可能在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的过程中获得盈利。
参考文献:
[1]王优玲朱一彬:商务部: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逾2000亿美元[N].国际商报,2008-04-11
货币掉期范文5
关键词:汇率风险;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我国商业银行对汇率风险的认识与管理理念仍有待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还有待完善。如何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外汇业务风险管理能力,适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来源和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的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银行表内外业务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风险可以划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折算风险三类。根据目前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汇率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汇敞口风险。外汇敞口风险是交易风险的主要形式。银行的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币种头寸不匹配、外汇资金来源与外汇资金运用期限不匹配均会导致汇率风险。外汇敞口主要来源于银行表内外业务中的货币币种、期限等的错配。在某一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就形成了外汇敞口。在存在外汇敞口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从而形成汇率风险。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刺激下,国内企业对外汇贷款尤其是中长期外汇贷款有着持续旺盛的需求,同时企业和居民个人持有外币意愿的降低,抑制了外汇存款的增长,整个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比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这将造成银行外汇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上的失衡,在汇率波动时带来较大的汇率风险。目前,除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外,外汇资产最大持有者就是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最新年报披露,这些上市银行手里有近400亿美元外汇资产处于风险敞口状态,以7.5%的升值速度和现有人民币汇率估算,这部分外汇资产损失将超200亿人民币。
(二)客户外汇风险。客户外汇风险是经济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汇率变动不仅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敞口头寸,也会通过影响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影响。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外向型企业的整体效益,本币升值会导致出口企业的盈利水平降低、竞争力下降,进而影响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而内向型企业则在本外币利差较大的情况下,倾向于以银行的外汇贷款替代本币融资,从而造成较大的货币错配风险。
随着近两年人民币升值,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出口产品中的大部分都是利润率不高的制造加工品,这使得很多出口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同时,美元的不断贬值,也推动了各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无论是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还是国际市场上石油、金属等产品价格高位运行,都导致我国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它们也推动了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一起构成了出口企业的现实成本压力。
(三)折算风险。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些外汇项目全额变动的风险,其产生是因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外币折算为本国货币计算,而不同时期使用的汇率不一致,所以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的损益。如银行为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将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这时就会面临汇率换算的风险,从而影响银行的财务报告结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折算风险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外汇资本金面临的汇率风险。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及在境外上市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均形成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来源。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这些外汇资本金折算成人民币资本数额也会发生变动,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会对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
目前,国内银行业外币资本金主要来源有三部分:一是境外所募集的外汇资金,如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IPO募集资金总额715.8亿港元,折合为92亿美元,中国银行在香港IPO募集资金总额100亿美元,交通银行募集资金总额146.4亿港元,折合18.8亿美元;二是由境外战略投资者认购部分股权形成的外币资本金,如美洲银行以30亿美元购入建行9%股份,多家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引进外资股东,主要有荷兰国际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德意志银行”高盛集团和安联保险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三是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形成的外汇资本金,如中行、建行和工行累计接受600亿美元的储备注资,这部分注资对应的资本权益由汇金公司享有。当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时,将由汇金公司向它们转让股权,银行这部分外币资本金总额不会改变。粗略估算,上述三部分加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外币资本金有900多亿美元,只要汇率稍有变动,总的资本金将有较大变动。
二、商业银行应对汇率风险的手段
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就是对冲风险,利用有效的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既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和盈利增长点,同时也对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银行业的资产和负债对汇率和利率的波动变得更加敏感。利用外汇衍生产品则是规避外汇市场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一)即期外汇市场。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远期交易工具的基础,外汇远期合约的定价需要即期汇率,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如,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维持市场均衡的职能,使即期汇率逐渐市场化;放松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的头寸限制,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以及进行保值或投资行为;逐步允许投资项目参与即期外汇交易,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
(二)银行间远期外汇业务。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约定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日期交割的人民币对外汇的交易。国际业务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是各家银行都无法回避的,银行在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中会持有远期外汇头寸。远期业务的推出为银行回避汇率风险提供了相应的避险工具。当前我国银行间远期外汇业务仍有诸多问题:首先,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单一是制约中资银行参与远期交易的原因。目前,各银行的外汇经营模式相似,头寸方向也一致,在对汇率预期存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找到交易对手比较困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与远期交易的积极性;其次,人民币远期业务发展还很不够,成交金额太低。2003年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尚不足90亿美元,仅为当年贸易总额8,520亿美元的1.06%。2004年、2005年这一比例不超过1.5%,2006年也不超过2%。而全球外汇远期交易金额是全球贸易总额的150%;第三,市场推出速度快,银行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不充分,各方面配套不完善也是造成远期市场冷清局面的原因。一旦相关配套环境完善,市场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掉期交易。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更为准确地说,掉期交易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等价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交易。较为常见的是货币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交易,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交易,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两种货币资金的本金交换。利率掉期交易,是指同种货币资金的不同种类利率之间的交换交易,一般不伴随本金的交换。掉期交易与期货、期权交易一样,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金融衍生产品之一,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规避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就我国外汇市场而言,目前掉期(互换)交易几乎已经占到了整体衍生交易规模的半壁江山。
对商业银行而言,除了代客交易职能外,外汇掉期交易亦能解决银行自身货币错配的问题。比如,随着澳元汇率在过去半年多巨幅下跌并逐渐企稳后,客户将外币资产配置于澳元的动机逐渐加强,这导致银行澳元存款水平随之大幅提升。不过与此同时,境内外币贷款的主要币种仍是美元,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近期银行外币存贷业务的货币错配状况。这时候掉期交易又可以发挥作用了,银行往往会通过银行间市场执行即期卖出澳元买入美元(匹配美元贷款)、对应澳元平均存款期限去买回澳元卖出美元(匹配收回美元贷款及澳元存款到期)。
目前,掉期交易的套期保值功能还体现得不多,而头寸结构调整的功能已充分显现。掉期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参与机构的积极参与,当前参与掉期交易的绝大多数是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中资机构只有15家,主要是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进出口银行和国开行两家政策性银行,城商行等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则被排斥在外,与五大行等相比,城商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布局小、网点少,又不能开展外汇理财产品,自我调剂外汇头寸的能力十分有限,更需要借助银行间外汇市场掉期交易调剂外汇头寸。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掉期市场在总量上还需要扩容,在结构上也要调整,要允许更多的中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掉期交易将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成为主要的汇率风险规避工具之一。
(四)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外汇期货是指签订货币期货交易合同的买卖双方约定在将来某时刻按既定的汇率相互交割若干标准单位数额的货币。外汇期货交易作为外汇远期交易工具的一种,与远期外汇交易相互补充,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外汇期货市场的存在,使套利者能够在外汇远期市场和外汇期货市场这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活动,从而有助于保持两个市场的价格联系,有利于价格形成的合理化。外汇期货市场具有保证金交易、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等特点,可以吸引社会公众参与。
以上四种汇率风险防范的手段,由于交易方式各有不同,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存在差异,各自所适用的环境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应循序渐进地推出远期外汇产品。商业银行也应建立起与所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从系统开发、会计核算等方面积极配合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业务发展,为外汇衍生品的运用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完善即期外汇市场的同时,应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外汇远期市场,积极开展掉期交易,随着外汇现货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在恰当的时机推出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外汇衍生品,以满足银行越来越强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
(作者单位:1.河北政法职业学院;2.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正庆编著.《证券知识读本》(修订本).
[2]葛奇,霍团结,黄小军.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外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货币掉期范文6
[关键词] 金融衍生品 现状 发展战略
一、金融衍生品的定义与功能概述
1.金融衍生品的定义
所谓金融衍生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即由金融基础工具(如股票和债券)衍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各种组合形式的总称,但是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同的是,其本身并没有货币价值,其价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工具进行买卖的货币、汇率、证券等的价值衍生出来的。从金融衍生品的种类上来看,它主要由期权、期货、远期合约和互换交易构成。目前,在世界主要的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品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的主要工具。
从金融衍生品的合约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标准化合约和非标准化合约两类。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物(基础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因此,此类合约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货合约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商品,并且由交易所保证合约的履行。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远期协议,同意以协议价格卖出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空头,同意以协议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它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汇率波动的风险。此外,还有介于这两种合约的其他金融衍生品类型,如期权和掉期两大类。期权既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标准化合同,也有在柜台交易的非标准化合同。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讨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Cash Flow)的合约。较为常见的掉期合约有利率掉期合约和货币掉期合约。利率掉期合约中规定的交换货币是同种货币;是异种货币,则为货币掉期。
2.金融衍生品的功能
从金融衍生品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来看,其产生和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满足企业、机构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演化,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及其交易数额不断增加,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当前国际资本市场上主要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对经济和金融最主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风险管理。具体说来,金融衍生品能够帮助企业或机构投资者规避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等等,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功能对于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风险防范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1.与国际衍生品市场相比尚不够活跃
随着金融衍生品种类的增多和发展日趋成熟,我国银行业衍生产品近年来也步入到高速发展时期。以人民币衍生产品交易为例,截至2006年6月底,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金额为24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利率互换名义本金余额约为171亿元人民币。但是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活跃程度尚嫌不足。2000年以来,国际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较为迅猛,全球场内衍生产品年总成交额从2000年的384.4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08.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9.7%。全球场外衍生产品本金余额从2000年9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6月底的338.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9%。与此同时,境外离岸市场中的人民币衍生产品交易较为活跃,出现了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期权(NDO)、人民币无本金交割互换(NDS)和人民币结构性票据(Structured Notes)等产品,其中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从1996年就开始在香港为主的境外离岸市场上进行,2005年日均成交金额在10亿美元左右。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下的各行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种类与其对行业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通过不断扩大衍生产品的交易种类和客户范围,改变赢利模式与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2.产品同质性较高,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衍生产品设计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产品种类明显偏少,主要是在借鉴外资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基础上推出自己的相关产品,模仿度较高而独创性不足,难以满足中国企业或投资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我国金融衍生品还是以外汇类型为主,其次是利率类型的衍生品,而其他产品做得相对较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发行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而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缺少对产品差异化的发展,也就无法争取到较为固定的客户需求。
3.交易方式单一,复杂程度较高
受到我国金融机构定价能力不足的限制,我国衍生品交易方式比较单一。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是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完成交易后再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盘,或者国内企业与外资移行谈好交易的细节,然后再进行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的交易,最后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完成整个交易。交易方式过于单一一方面限制了交易对象的范围,且过程较为复杂,降低了投资主体的投资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金融机构丧失了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发展的主动性。
4.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设计和监管等环节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说,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拥有深厚知识功底的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具体操作;从商业银行等金融衍生品的业务主体的角度来说,不仅需要金融衍生品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对业务实际操作的经验丰富的交易员、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专门负责人等;从金融衍生品监管主体的角度来看,政府同样需要有金融衍生品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金融市场的监管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时间较短,衍生品的种类少,涉及的交易范围窄,该领域的人才储备尚嫌不足。
三、未来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战略分析
金融衍生品是企业、投资机构、商业银行等参与主体管理金融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稳定金融和经济市场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势在必行。结合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未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种类较少,交易总量也相对较低,尚不足以满足投资主体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因而应当加大对金融衍生品引入及创新的力度,发展出适合中国投资主体需求的产品。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金融衍生品虽然对整体的国民经济有着积极的效应,但不能因为急于发展,而忽视其负面的经济效应。金融衍生品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使得它在吸引套期保值者、套利者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投机者,这些投机者的投资行为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他们可能行使的消极的投机行为,将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剧烈的波动,甚至导致市场风险的积累,而最终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同时,不应当直接放松对衍生产品交易和种类的限制,还应当考虑到中国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控制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与速度,规范投资者行为,防止过度投机现象的发生。
2.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
商业银行是衍生产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衍生品交易的方式及自主性。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均引进了战略投资者,而这些战略投资者的定价能力很强,定价技术也非常先进。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妥善利用发挥这一资源,我国通过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提高自己的市场定价能力,从而达到转变经营模式、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目的。
3.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复杂性,赌气进行风险控制和交易管理需要大量专家型人才进行具体运作。我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应当是一方面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对国内外有丰富经验的衍生品交易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银行员工素质建设,以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玉贞: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思考[J].工会论坛,2007(3)
[2]方 琼 周 昂: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浅析[J].时代经贸,2008(3)
[3]张 颖:权证市场的波动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