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明威老人与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明威老人与海范文1
海明威是美国文学中硬汉派的作家,在阅读中我们发现,他尽管是要写人与困难的斗争,但是似乎,这个环境并不是那么的恶劣,这些和很多中国的作家有了不同,全文几乎没有发现环境恶劣的句子,能够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宁静和诗意,可以看以下几例:
“通常一闻到陆地上刮来的风,他就醒来,穿上衣裳去叫醒那孩子。然而今夜陆地上刮来的风的气息来得很早,他在梦中知道时间尚早,就继续把梦做下去,看见群岛的白色顶峰从海面上升起,随后梦见了加那利群岛的各个港湾和锚泊地。” [1]
“偶尔有条船上有人在说话。但是除了桨声外,大多数船只都寂静无声。它们一出港口就分散开来,每一条驶向指望能找到鱼的那片海面。老人知道自己要驶向远方,所以把陆地的气息抛在后方,划进清晨的海洋的清新气息中。他划过海里的某一片水域,看见果囊马尾藻闪出的磷光,渔夫们管这片水域叫‘大井’。” [2]
“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象山岗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深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他仔细俯视着海水,只见深蓝色的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这时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 [3]
海明威的海上描写就像是一副宁静的笔墨画一样,这里有着绿色的海岸线、群岛的白色顶峰、马尾藻的磷光、深蓝色的海水,一切都是充满着诗意和安详,很难让我们联想到那些凶残的鲨鱼,联想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海洋对于海明威来说是一个诗性的原乡所在,是一个梦想的天堂,陆地在本质上没有这种功能和属性。诗意的获得主要原因就是海明威小说的那种对风景描写的渴求,他的很多小说都是立足于大海的真实图景,他的小说中往往会有大段大段的描写景物,并经过内心的提炼,再加上海明威那种独特的感受和静穆的感觉,让他的小说散发着别样的美感。同时非常注意笔法,运用意象和色彩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叠加,而是靠艺术手法来加以美化,加以提炼修剪,使之生意盎然。在使用颜色和意象的时候更注意搭配的比例,注意选择合适的表现角度,注意涂抹的量的大小。在取景的时候注意近景和远景相互结合,注意动静有序,和谐诞生生机。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有着一种非常明确地意念指向,那就是主张一种略带不可征服的进取审美风格。在他的风景描写中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海明威的景物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崇高的,而是气质上的感性的淡雅之美,这也是海明威独特的个人气质所决定的,海明威有一种征服之后的松弛感渗入其中,而是靠一种温暖包裹着的,痛苦总是和幸福交织在一起,惊涛骇浪和平静如水二者相互依存才形成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领会到生命的可贵,才能强化大家对美的认知。正如有的研究者说的那样:“老人把大海、群星、风、鱼当作自己的朋友。他爱大海,把大海当作一位女性,在内心深处也一直把马林鱼、鲨鱼、海豚放在自己同等的地位和同样的处境里。文中反复写了马林鱼的力与美、它的高贵仪态,老人把它当作自己的新兄弟,甚至想到自己不配吃它,虽然还是下定决心把它弄死,但又为它的失败而感到伤心。” [4]
这种与海洋为伴的描写,似乎不同于中国传统中的描写,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总是有一种二元对立的思想,自然作为客体出现在了作为主体的中国人面前,几千年来中国的劳动者总是需要面对着强大而厚重的土地,土地是生育一切的东西,然而却又是不可征服的,主客对立使中国人总是把人和自然截然分离。自然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压,几千年来黄土地上的苦难太多了,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强大的自然,只能顺应自然,自然就像神一样的存在着的。自然一旦过分的侵蚀就会激起人们强烈的求生意志,表现为对自然决绝的反抗。巨大的生活阴霾和严峻的客观形势形成了一个包围网,压的人们透不过气来。
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透漏出来的自然观则是相对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海明威和中国的作家一样对于自然充满着一种挑战的力量,有一种征服自然的冲动,体现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古希腊思想中,认为人是最优先的存在物,例如亚里士多德给万物规定等级关系,人是世界金字塔的顶端的,其他物种都是作为人们的美味,为人们提供食物以及各类器具而存在。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中心主义的盛行,在一次次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让人们体会到了胜利的快乐,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人类对于自身的行为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海明威作品里还有着强烈的生态视点。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海明威总是能够从一个比较写实的角度对生态进行描写,同时人击败大马林鱼,大马林鱼被鲨鱼所吃也是符合生态内循环的,海明威的自然观也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尊重之上的,强调自然的有序发展。而且海明威身上有着浓厚的基督教的倾向,他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他的小镇上也是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每天饭前必作祈祷,读圣经和唱赞美诗。外公霍尔的宗教精神也传递给了海明威,这点也对海明威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明威对自然进行征服时候也是怀有着一种虔诚之心,对万事万物背后总是相信一种基督教的神意,他的海洋世界拥有着神性一样的包裹,是一个略有美化的世界,尽管有着鲨鱼等各种困难,就像耶稣受难一样,主人公还是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坚强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海明威老人与海范文2
[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特色 现代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
简介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
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 。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 。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something. 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
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
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
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m.
“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happily.
“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him.
“T hat means nothing. 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again. ”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team. ”
“Naturally. But he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rooklyn. 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park. ”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Therewasnothingeverlike them. 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seen. ”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现代叙事手法—冰山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
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com 2menced to haul it in. 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boat. 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com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stern.
(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内容。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
三、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著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
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
结语
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 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Donaldson,Scott. ErnestHemingway.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戴金喜. 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 [J ]. 南平: 南平师专报2006 (1) , 63-66.
[3] 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4] 刘瑛.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J]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报. 2005 (12) , 116-118.
[5]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
海明威老人与海范文3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独特;悲剧观念
1945年,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因他最后一部力作《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the Sea,1952)“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讴歌了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不怕失败的大无畏精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这位20世纪最具天才的作家以其独具匠心的笔触描绘出现代社会对人精神的深度挤压和人与环境抗争而终归失败的悲剧,在他短小厚重的(《老人与海》中洋溢着一种雄伟壮丽的悲剧精神和一种昂扬奋发的美学意蕴。
加缪说过,小说历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老人与海》用形象化的语言完美再现了海明威独特的悲剧观念。在两希文明熏陶下成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的海明成在他强悍、充满阳刚的外在表象下,是他挥之不去、排遣不开的深深的悲伤与绝望。海明威把悲剧看做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境界,要成为人,必须沐浴在悲剧的风雨中,这是人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小说一开篇就向读者展现一幅令人绝望的画面:“他是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到”,小船的“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面临着严重生存困境的老渔夫还必须面对巨大的心灵孤独,海明威用看似不经意的“独自”一词将老人孤独凄凉的现状活化出来。老人的妻子早已故去,老人简陋的窝棚的“墙上一度挂着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来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它如今在屋角隔板上,在他一件干净衬衫下面”。海明威一向以其“冰山风格”为人们所称道,在这里就是最好的体现,没有夸张,没有渲染,妻子去世之后给老人留下的孤独和悲伤只这寥寥几笔,就让读者刻骨铭心,而那件干净的衬衫也绝不是闲笔,须知老人自己是没有像样的衬衫可穿的,他用他最好的东西盖在了他妻子的遗像上,可见老人在其不动声色的外表下潜藏著对妻子深沉的怀念和依恋,惟其如此,他妻子的亡故对老人的打击之大,老人内心承受的苦痛之深才会来得更加猛烈,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和深厚的悲剧凝重感。只有小孩曼诺林从五岁起跟老人学习捕鱼,与老人一起天天出海,成为老人孤寂生活的惟一安慰和伴侣。但是一连四十天一条鱼都没有钓到,孩子的父母逼迫孩子登上了另一条船,把老人孤零零地留在那条象征失败的小船里。孩子的离去无疑对老人又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海明威构思出这样一个孩子作为老人的伙伴和助手,然后又毫不留情地将他从老人身边带走,正所谓“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这一予一取,老人的处境就越发显得凄凉了。何况孩子去后,老人独自一人又是四十四天空手而归,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绝望的感觉。之后,在老人与大鱼的生死搏斗中,老人曾九次提到“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更让读者感觉到孩子走后给老人留下的巨大孤独。老人希望孩子在身边,希望有一个交流的对象,当这个愿望只能成为一种奢望时,他在海上不得不自言自语,时而跟鱼说话,时而跟鸟儿说话,时而对自己大声嚷嚷,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沉重的孤独感,也影射了人类的处境,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是孤立无援的。而事实上,老人身上所承载的悲剧性还远不止如此,老人在第八十五天再度出海,在好运似乎已经光顾老人时,紧随而来的却是更大的厄运。老人在孤独与绝望中,用生命和意志与之奋战了两天两夜的大马林鱼最终被俘获时,海明威一再提及老人觉得这“简直等于是一场梦”,“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暗示老人的好运是梦一般的不真实,是不可能持久的,老人的悲剧命运才是切实的,是不可改变的。果然,在第三天,饥饿的鲨鱼就将老人的战利品吞噬殆尽,只剩下一幅庞大无比的鱼骨架。留给老人的只有对那条与老人同样悲壮、同样背运的大马林鱼的无尽的歉疚,老人的一切努力终归化为乌有,人生注定是悲剧性的。
在悲剧意识不断浓重的20世纪,对人的认识在现代文学中陷入了根本的危机,在现代作家的眼中,悲剧再次成为人无法逃避的现实。悲剧审美也成为现代作家的普遍的共识,但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海明威悲剧意识,是在对悲剧的深邃体验基础上的强烈反抗精神。虽然悲剧是注定的,但人不能在悲剧的命运面前低头。这与中国儒家的思想精髓“知其不可而为之”有着殊途同归的文化内涵。海明威主张勇敢地面对生活,越是环境恶劣,越是困难,越要顽强拼搏,宁可失败也不可失去尊严,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男子汉,具有“精神不败”的风度,这里渗透着海明威的生命体验,是海明威悲观与阳刚气概的矛盾统一,这正是海明威作品的独有特征,所以《老人与海》一方面极力渲染桑迪亚哥悲剧性的特征,一方面又淋漓尽致地描绘他的硬汉行为,小说企图表现人在注定失败面前如何保持优雅的风度,即海明威所谓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老人与海范文4
【关键词】《老人与海》 海明威 精神分析
发表于1952年的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帮助海明威获得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多个重要文学奖项。《老人与海》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以简单的故事情节、极短的篇幅表现出了多层次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自问世以来,众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笔者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理论对《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进行分析,以发掘海明威的精神世界,探寻海明威如何将他的无意识通过语言的曲折方式寄予这部小说中。
精神分析学简述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由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二十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论、本能论和梦的理论,其中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一种划分。他把人类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或称下意识、潜意识)等三个部分。意识是自己能够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受到压抑、自己平时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它代表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动机和感情等内在心理。前意识存在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相当于被遗忘的旧意识,可通过回忆予以恢复或召回。弗洛伊德认为,这三者共同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中,但无意识是心理更为原始的领域。正如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如果把人的精神活动比喻为冰山,浮现在水面上的小的一部分冰山属于意识领域,而大部分的冰山都淹没在意识的水面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精神分析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意识的压抑力量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力量互相冲突互相妥协的结果。压抑的力量和被压抑的力量同时存在于人的身上,睡梦中这两种力量也同样存在,但睡眠中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比不同于白天。在睡眠中,前者的力量相对于白天较弱,而后者则相对强一些。因此在梦中,人们在白日中因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原因而受到压抑的欲望可以得到宣泄,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得到欲望的满足。无意识的冲动是梦的真正创作者,为梦的构成提供所需要的心理能量。但由于意识对欲望仍有抑制作用,无意识的愿望一般不会在梦中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能以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出现。因此,梦可以说是无意识愿望的伪装,是无意识的象征性满足。
精神分析学与文学评论
精神分析学从创立伊始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开辟了新的视野。精神分析学之后的文学评论不再拘泥于意识和常规的心理结构,而是越过意识层,向无意识层掘进,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描写的心理世界。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现实生活中很多欲望经常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或宗教法律的,因而常常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欲望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通过压抑的方式沉淀到无意识中。这种压制的方式会造成精神上的焦虑。缓和这种焦虑的方式之一是升华,即把欲望和冲动以一种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过程类似于做一场白日梦,作家通过梦幻形式,把无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自然流露出来,在创作中得到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换言之,文艺创作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缺失的一种想象性、替代性补偿,作家借此获得情感宣泄和心理平衡。艺术创作的目的就在于发泄被压制在无意识深处的欲望或冲动,而艺术作品则成了作家无意识中的欲望的替代品。
不仅文学评论家使用精神分析学理论考察文学作品,连弗洛伊德本人也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工作。弗洛伊德对文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文学造诣也很高。他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的文学作品包括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文学评论带来新的启迪与角度。我们可以概括出精神分析学的文学评论思路为:批评家总是从作品的某些情节中看出作家隐藏期间的隐秘情绪;作家的才能并非来自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与文字表述能力,而是善于借助情节表达出他们压抑于无意识内部的欲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海明威其人及《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
海明威是一位个性极为鲜明的作家。他从没上过大学,这在美国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但他酷爱阅读,加上游历颇丰,眼界开阔,也许正是这些生活经历使得他的个性中有着自大及争强好胜的一面。我国研究海明威的学者董衡巽曾指出:“他(海明威)只能居人之上,不愿在人之下,有时不惜伤害他人以突出自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对自己的文学地位给出了十分自信、甚至称得上是自负的评价,认为自己能把屠格涅夫、莫泊桑、塞万提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坛大腕给比下去,而他唯一害怕的是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两人。海明威喜欢以强者或胜利者的姿态出现,总是给人一副精力充沛的形象,他喜爱斗牛、拳击、狩猎、捕鱼等力量型运动。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打不败的“硬汉”形象。
尽管海明威旺盛的精力使其在很长时间内都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但英雄也有迟暮时。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明威历经多次战争、不稳定的婚姻状态耗费了他大量精力,其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影响。1949年他发表的小说《过河如林》遭到史无前例的“恶评”,被视为海明威的“败作”,尽管海明威将其称为“这辈子写得最好的书”。因为这部作品的失败,海明威开始受到质疑,评论家认为他已经才思枯竭。对于一向争强好胜的海明威来说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评论。
海明威这种好胜的性格也导致了他与一些同时代的作家之间的争执,其中与福克纳之间的是非最为引人注目。海明威曾在1932年发表的小说《午后之死》中对福克纳进行揶揄,说他作品写得太快因而有粗制滥造之嫌。小说发表后,福克纳对海明威的这些评论并没有发表过意见。不过,福克纳于1947年在一次讲话中称海明威“没有勇气”,又说当代美国小说家如以五人排名,海明威应排在最后。海明威立即作出回应,请自己的好友兰哈姆将军给福克纳去信,证明自己在战争中如何英勇。福克纳对此进行了解释,并给海明威发了一封道歉信,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在不同场合下表示在美国小说家的五人排名里,海明威排在末位。这些争论给两位作家的关系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福克纳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海明威向他表示祝贺,但没从福克纳处得到回应。这令之前有所缓和的两人关系再度紧张起来。海明威在1952年的一封信中说:“只要我还活着,他就得靠酗酒才能保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良好感觉”,甚至在1956年的信中称“我讨厌福克纳”。作品遭到恶评,而文坛老对手先于自己斩获大奖,《老人与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精神世界的理想国
小说家的语言世界是其外化的精神世界,小说也就是小说家精神王国的透明体。“许多批评家认为,探寻作品和作品人物的潜意识活动是破译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有效方法。”董衡巽认为海明威的小说始终不能离开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包括精神经历,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拔高了的自传。吴然也指出,“海明威不写自己,似乎就写不出作品来”。与以往许多作品不同的是,《老人与海》的故事并非海明威亲身经历,因此,如果从精神经历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可能会更好地理解海明威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与小说的深层含义。阅读《老人与海》过程中,细心的读者总能从老人身上看到海明威的影子。老人的形象既与以往的“硬汉”形象一脉相承,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有评论家曾认为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只是四肢发达,头脑却过于简单。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善于思索,是更为成熟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其实早在海明威动笔创作这部作品的十多年之前就出现了。他将其搁置多年的原因也许可以从他给友人的信中洞知一二。在信中,海明威表达了要将《老人与海》的创作素材写作成书的意图,称“如果找到感觉,我能写得很精彩,可以写一本书”。这从侧面说明,海明威迟迟未能动笔的原因是他没有找到写作的“感觉”,或者说,没有找到创作素材的切入点。而在十多年后,这个写作的契机正好出现了。文坛老对手福克纳早于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已令海明威妒火中烧。《过河如林》又遭到评论界的一片恶评,要强的海明威想必对批评是很不服气的,因为他极力维护这部作品,称“这是一部好书”,“好得不得了”,但在一片批评声中,海明威只能把自己的不服气抑制住,把这种争强的欲望及对福克纳的妒火压抑在无意识中。在创作《老人与海》时,海明威的这种无意识正好找到了发泄口。透过语言,我们从小说中老人的身上窥探到了海明威的无意识。老人身上处处体现了一股不服输、不言败的劲头。海明威如此描写老人的外貌:“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老人认为自己“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即使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没消失过”。老人认为他自己也有一颗像海龟那样强壮的心脏,死后也还要跳动好几个钟点,认为自己“如果一心想要做到的话”,“他能够打败任何人”。这些描写无不折射出海明威无意识中不愿承认失败的心理。
小说中的马林鱼是通往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另一条重要通道。马林鱼虽然站在了老人的对立面上,然而海明威并没将其定位为老人真正意义上的敌人,而是在其身上赋予与老人相同的特质:坚韧不拔、不轻言败。马林鱼与老人进行了三天三夜马拉松式的搏斗,老人,或者说海明威,对马林鱼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将其视为同类。借老人之口,海明威表达了这种惺惺相惜之情:“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东西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着、更高尚”。他对马林鱼的描写也不吝笔墨,称“他是一条那样沉着、健壮的鱼,似乎是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的”。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喜欢以强者和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的形象。当海明威开始迈向暮年时,他从理智上已经意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饱受参战、不稳定的婚姻状态等生活经历的影响。然而,在写作状态受到外界的质疑时,他下意识地去维护自己一贯的强者和胜利者的形象,拒绝接受失败。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海明威的内心世界产生了精神上的危机和焦虑。马林鱼身上折射出的正是海明威无意识中对强者的崇敬与对力量的追求,它是海明威对现实生活缺失的一种想象性、替代性补偿,他借此获得了情感的宣泄和精神上的某种平衡。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在睡眠中,意识对无意识的压抑力量要减弱,所以白天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会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在梦中。因此,小说中一再出现在老人梦中的狮子,不过是海明威无意识中对力量的一种渴望。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时已过半百,加上此前《过河如林》的失败,预示着海明威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创作上的确在走下坡路。很自然地,他在无意识中渴望恢复年青时那种旺盛的精力。这种渴望经过伪装,便在他的梦中以“狮子”的形象隐秘地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何老人说“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了狮子”。而小说以老人再次梦见狮子结尾,也体现了海明威无意识中的一种欲望,他意欲向世界宣告自己仍然英雄不减当年,仍然是一个强者,只不过这种欲望是以梦的伪装出现。
尽管海明威拒绝接受失败,但他应该认识到英雄总有迟暮的一天,人毕竟无法抗拒自然规律。因此,他借老人之口说出“我也许不像我自以为得那样强壮了”,“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它们(鲨鱼)把我打垮了”。董衡巽也在他的书里指出,在《老人与海》发表后,“他(海明威)忙于游历,想写虚构性的作品,但因为健康原因,始终未能如愿。”一方面他的身体和写作已露疲态,而另一方面争强好胜的性格使他难以接受这样的客观事实,他仍然希望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众人前。海明威需要找到一种外界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这种欲望,调和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种欲望的驱动使海明威创造出不同于小说素材中的老人形象。真实故事里的老人面对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骨架的马林鱼痛哭流涕,气得发疯,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却沉着冷静,说出了“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正是海明威欲望的升华。身体可以被毁灭,而精神却可立于不败之地。无法维持体能上的强者形象,那么便要成为精神上的强者。至此,海明威对胜利的欲望通过《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得到了补偿与满足。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老人与海》描绘出的场景近似于海明威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国。在海明威所建构的这个理想国里,他自己是不可战败的。人无法违背自然规律,不管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曾经多么耀眼夺目、受人敬仰,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不得不从神坛上走下来。他在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中,从精神上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天命不可违,然而一个人的精神却可以为自我控制。如果一个人在失败面前能够处之泰然,保持一种“压力下的优雅风度”,那么他的精神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海明威尽管承认你可以毁灭他,但他却仍然可以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明威解决了自身的精神危机问题,为自己的精神危机找到了一条出路。
《老人与海》是一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的作品,其中讨论最多的当属小说中的象征。海明威对此进行反驳,表明小说中“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结合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都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这样的事实来看,海明威的反驳自有他的道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老人与海》是当时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外化。这部作品既是海明威对因《过河如林》受到的批评的反击,也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思索。在小说中,他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虽然他不得不接受因年老而带来的身体上的衰退,以及这种身体的衰退给其文学创作带来影响的现实,但他仍然可以拥有精神上的力量,成为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海明威老人与海范文5
关键词:《老人与海》 象征手法 老渔夫 海明威
引言
《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巅峰之作,在世界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海明威并不属于象征派的作家,而在其成名作《老人与海》中却普遍采用了象征手法,但是由于《老人与海》问世,后来的国内外外国文学研究者认为海明威应该也属于象征主义作家,因为海明威擅长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老人与海》表达出了海明威内心世界和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塑造的老人硬汉形象符合海明威对待生活的方式,反映出他想表达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海明威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勇敢、坚强、执着的优秀品质,这品质也都生动形象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整部作品的创作埋下伏笔。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熟练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捕鱼老人、小男孩、大马林鱼、大海、鲨鱼、群狮以及其丰富的寓意,深刻地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精髓,体现了作者广阔的思想境界,使得表现出来的主题和现实意义远远高于题材本身的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地分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详细分析了老人、大海、小男孩、鲨群的象征意义,研究象征手法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人物特征。
一、作品标题象征意义
作品标题《老人与海》通过完美衔接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读者展开无穷的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捕鱼老人桑迪亚哥独身一人在浩瀚无穷、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驾驶着一艘“弱不经风”的小船,毫不畏惧海上肆虐的狂风,毅然决然地驾驶着船只前进。我们可以看出,面对一望无边际、凶险难测的大海,我们的主人公老人桑迪亚哥不是一个普通的渔夫,他勇敢坚强,不畏惧大海、面对命运不甘于屈服、积极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象征。大海正是老渔夫坚强勇敢、敢于与命运斗争的舞台,老渔夫桑迪亚哥的生活离不开大海,他只有为了生存勇敢地与大海进行斗争。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老渔夫桑迪亚哥失败了,没有斗争过大海,正如人不管进行怎样的努力都斗争不过命运一样,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徒劳的、可笑的,这些人显然是浅陋的,他们没有看到桑迪亚哥的伟大之处,没有发现老人永不磨灭的坚强意志力,老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因为面对命运他的成功希望是渺茫的,遥不可及的,桑迪亚哥的成功在于他与命运斗争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勇敢与自信。在与生存和命运斗争过程中,老人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敢于与一切作斗争,将老人的勇敢和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老人的经历映射出的生活哲理是人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败,但是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强勇敢地去面对挑战,我们就会在不断的斗争中磨练意志,变得坚强伟大。正如作品中写到的“你可窥见他额上的血迹,却永远也看不到他眼眶里的泪水”。《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宣传的理念是桑迪亚哥在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即便是成功遥不可及,他也坚强面对,永不言弃,长期坚持,不断地靠近成功。这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赞扬的精神,也是《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真正想表达的真实意蕴。
二、作品中主要人物象征手法分析
(一)老人的经历正是作者海明威人生的写照
老人桑迪亚哥是一位撑着小船独自在湾流以打渔为生的普通渔民,但他也是最不普通的。无情的岁月和困难重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折磨着老人,作品中形象地写到“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老人显得又瘦而且憔悴”“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显得年迈了”“但是老人那双眼睛却跟大海一样蓝而且清澈,毫无失望和沮丧,而且充满了愉快”。作为贯穿全文的关键人物,在作品的一开始,就通过生动形象的语句塑造了老人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文章开始就介绍了老人正处于背运阶段,在大海上捕鱼84天一无所获,对于一个以打渔为生的年迈渔夫而言,这无疑是最为痛苦、最为倒霉的。84天一条鱼也没钓到,连跟他一起的小男孩也失望了,在40天的时候就早早地离开了他。老渔夫桑迪亚哥悲惨的命运正是作者海明威悲惨命运的生动体现,海明威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将自己的命运折射出来。海明威生活在一个战争的年代,他曾亲自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战争,亲身经历过战争,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且海明威还经历了战后社会面貌凋敝、一片混乱的景象,残酷的战争和混乱的社会现实正是海明威面对的悲惨命运,而海明威在此期间也有十年的时间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人们认为他已经没有创作的才能了,根本写不出东西来。这一生活经历与其作品中老人的经历是如此相似。老人桑迪亚哥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毫无畏惧的勇气,终于又有了巨大的收获,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也无法替代的任务,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老人下定决心一定要捕获一条大鱼,而且老人也最终实现了目标,虽然在与大海和群鲨作斗争的过程中失败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而且让自己伤痕累累。海明威在竭忠尽智完成这部作品之后,直到最后自杀也未曾发表过任何作品,与老人的悲惨遭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悲惨的人生命运。不屈的斗争精神超越了失败的灰暗,坚强刚毅、乐观勇敢的品质得到了升华,老人的人生经历正是海明威想表达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赞赏了渔夫虽败犹荣的不屈精神。
(二)小男孩起到了侧面象征作用
在文章的开始小男孩与老人为伴,从他5岁起就共同出海捕鱼,当两个人一同出海40天还是一无所获的时候,小男孩失去了信心,在父母的命令下回家。小男孩的行为特征从侧面衬托出老人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性格。小男孩曼诺林对老人桑迪亚哥充满了信任,老人也将小男孩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帮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的体现,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尽管老人在前84天一无所获, 没有捕到过一条鱼,但是小孩没有对老人失去信心,仍然认为他是最好的渔民,小孩看到的是老人优秀的捕鱼品质和熟练的捕鱼技巧,而不是捕鱼的数量。从最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小男孩的离开是那么的不情愿,是无奈之下的选择,这也正体现出了老人桑迪亚哥内心痛苦的挣扎和无奈,但是老人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当老渔夫载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来的时候,小孩充满了悔恨,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他感受到老人性格品质是多么的令人尊敬,自己跟老人之间的差距,象征着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三)大马林鱼的象征
作品中的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坚持不懈获得的收获,是老人不断追求的理想,老人经过84天的努力,终于在第85天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象征着人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经历重重困难和阻碍。老人心中坚定的信念,决定了他第85天的航行,看到大马林鱼的时候老人就决定要征服它,尽管老人意志坚强,但是年迈的身体已经力量不足,身强力壮的大马林鱼曾经向老人挑衅,甚至想要掀翻他的小船。但是老人毫无畏惧,朝着大马林鱼怒喊:“我要与你决斗至死!”在坚定的信念支撑下老人胜利了,老人在与大马林鱼三天三夜的斗争中,大马林鱼精疲力竭。而老人在坚强的意志支撑下取得了成功。大马林鱼正是老人所要追求的理想的象征,老人坚持与大马林鱼斗争象征老人为了追求理想表现出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意志坚强的品质。老人坚持84天出海却没有捕到过一条鱼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象征着虽然命运坎坷但是只要坚持努力,总会出现希望和转机。
(四)鲨鱼的象征
庞大的鲨鱼象征的是现实社会的冷酷、邪恶、人性缺失。老人与鲨鱼作斗争象征着人为了守护住自己的幸福毫不畏惧与邪恶力量进行斗争,表现出老人敢于与命运斗争、敢于挑战强权的高贵品质。作品中老人收获大马林鱼返航时出现的鲨鱼并不是意外,而是作者为了丰富剧情特意安排的。老人将大马林鱼视作生命,老人在收获的时候感觉到喜悦,象征着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回报而感觉到高兴,然而鲨鱼却想要跟他分享这一胜利果实。老人为了保护自己胜利的果实而与鲨鱼进行斗争,凭借着丰富的捕鱼经验和坚强的意志最终取得了胜利,杀死了鲨鱼,但是却没有保住自己收获的大马林鱼。鲨鱼象征着社会上可怕和冷酷的邪恶力量,反应出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情、缺少人性,他们毁灭了人类原本幸福的生活,让人们陷入悲惨的命运,生活没有希望。老人的行为象征对现实中人的美好期望,人类在面对邪恶时表现出的勇敢坚强,毫不畏惧地与邪恶作斗争,这种精神和品质值得赞扬。
(五)马林鱼骨架的象征
虽然老人在与鲨鱼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大马林鱼已经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马林鱼骨架正是老人的胜利成果,马林鱼骨架象征着老人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大马林鱼骨架象征着老人敢于与坎坷的命运作斗争,而且并不畏惧失败,是对老人高贵品质的赞扬。老人在成功打败了大马林鱼之后载着丰厚的收获返航的途中遭遇鲨鱼,在几番周折之后将老人的战利品抢食一空,仅剩下了骨架。为了保护奋斗成果,老人以生命为代价与鲨鱼斗争,已经远远超过老人的本意,成为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大马林鱼的骨架也并不是一堆废物,而是老人精神意志的象征,老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却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因为他敢于面对死亡,敢于面对坎坷的命运。他杀死了与他斗争的马林鱼和鲨鱼,象征着他敢于与命运作斗争,敢于挑战社会上的邪恶力量。
结语
《老人与海》在那个“迷惘时代”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代表作品,海明威也成为了信仰和意志的代言人。海明威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高贵品质的赞扬,也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深入地理解了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语
参考文献
[1]周海艳.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J].新西部(下半月),2010(7) .
海明威老人与海范文6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生态批评;生态思想
注: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ASCX/2016-Z104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等。1930年,海明威在乘船出海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雨,富恩特斯碰巧路过救了海明威一命,之后他们时常一起出海捕鱼。海明威将富恩特斯的经历写成了《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距其问世已经过了60多年,但现在人们谈起这部作品还津津乐道,更有很多学者试着用近代提出的各种不同思想去解读这部作品。
一、生态文学批评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批评体系,它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相互间的联系为最大价值,质疑人类权利,以“自然”为中心,竭力挖掘文学所忽略的自然生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却也最早品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恶果,此时一些学者把生态问题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文学。美国生态批评元老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所有的生态批评仍然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人类文化与物质世界相互关联,文化影响物质世界,同时也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1]
二、海明威的生态思想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生态意识的文学家,他对自然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既想通过征服自然来证明自我的能力,又是如此的敬畏自然。
(一)《老人与海》中体现的自然生态
1.人与自然的交流
《老人与海》中对自然的描写甚多,我们能感受到独特的海洋环境,老人依赖海洋,他在大海上捕鱼,他的幸福感就来自于他在海洋上得到的满足感,老人觉得自己和海洋不是敌人,而是亲密的好朋友,她是温和的,就算有时候她发怒了,变得粗暴,也是不得已的。至此,是老人与自然的交流,也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的交流,老人的活动都是在海上进行的,这恰恰暗示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热爱大自然,好好保护她,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她。
2.人与自然的交锋
但同时,人与自然的交锋也存在,在《老人与海》中,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得非常突出 :“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构成故事的动机和基线,这一层次的关键是显示了杀戮和斗争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海水里,海母被海龟吃掉,而至弱的海母也能喷射毒汁捕获自己的战利品;海面上,老人捕R林鱼,鲨鱼撕咬老人的捕获品,老人尽全力搏斗。
作者通过老人与大自然中存在的马林鱼和鲨鱼的搏斗,告诉我们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是对立的,总要想着征服对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所以说人类与自然的冲锋一直都存在,而且根深蒂固。
(二)《老人与海》中体现的人的精神生态
1. 乐观的精神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有对老人的住所的描写:“The shack was made of the tough budshields of the royal palm which are called guano and in it there was a bed, a table, one chair, and a place on the dirt floor to cook with charcoal......”[2]老人的生活状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艰难困苦,幸运的是有个孩子陪着他,孩子会配合老人的幽默,和老人开一些玩笑,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着,以至于让生活没有那么的乏味和艰难,他们都有非常乐观的精神。
“‘What do you have to eat?’
‘A plot of yellow rice with fish. Do you want some?’”
老人和孩子是忘年交,虽然其他人都嘲笑老人捕不到鱼,但是孩子觉得老人是最棒的渔夫,他们都觉得捕鱼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给自己精神上的安慰,是一种精神寄托,把捕鱼当做一种事业,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从而忘了生活中孤独和困苦。“If the boy were here he could rub it for me and loosen it down from the forearm, he thought. But it will loosen up.”[2]可见老人是多么的渴望和孩子说说话,只要和孩子在一起,他就觉得没有那么孤独。
2. 硬汉精神
圣地亚戈老人的硬汉精神渗透在细节中,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他对孩子说“‘I think perhaps I can too. But I try not to borrow. First you borrow. Then you beg.’”[2]硬汉精神不仅仅是外在的不怕苦,更是精神上对人格与尊严的重视,在这里,老人认为借钱下一步就要讨饭,可见尊严被他看的有多重要,他不愿意向任何人低头,即使在将要失败的时候,他的骨子里仍有倔强,不服输的精神。他认为人类就应该是不会被打败的,是勇敢无畏的。
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左手不断地抽筋,但是他就算肉体上再痛苦也不在心里痛,他不承认这个痛,他会在心理上让自己感到很舒服,尽管这是相对的。“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硬汉精神,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他的硬汉形象永远的定格在人们心中。
三、结论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表现出了一种深层次的生态思想,重新审视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从生态批评视域下重新解读海明威及其作品《老人与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重新构建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合理有计划的利用自然资源,最后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