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教育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教育故事

儿童教育故事范文1

一、交通事故高发原因分析

2007年12月22日,昭-待高速开通3天发生车祸 幸无人员伤亡;2008年09月05日高速公路迤车,昭通方向20公里处,发生一起3车相撞的特大交通事故;2012年7月31日云南昭-待高速会泽县迤车镇境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4人死亡6人受伤。2012年1月5日,嵩-待高速东川到驾车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造成至少7人死亡多人受伤。2013年7月4日,昭-待高速公路江底隧道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2死3伤……

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伴随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疲劳驾驶、不按规定让行、违规占道行驶、酒后驾车”成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驾驶员责任居事故首位,晴天事故的比例高达75%,恶劣气候事故比例为25%左右,其它原因约为5%;事故车速分布为80-120km/h,车型涵盖所有机动车辆。事故特点第一,涉及车辆多,人员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大。第二,二次追尾事故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雾天连环碰撞情况突出。第三,一般事故多为单方事故,车辆碰撞中央隔离护栏或路边护栏侧滑翻车。第四,交通事故一经发生,道路迅速堵塞,大量的车辆及人员滞留在高速公路上,救援车辆及人员无法及时赶到现场……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引发昭-昆公路主要交通事故的成因大致为,多因素和系统性成因造成”。事故具随机性、突发性及不可逆性等一般交通事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车、路、环境等要素配合失调的偶然性事故。

(一)人的因素

人的过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交通动态系统中,驾驶员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也这个动态的系统中唯一的能动因素。它具有主导控制作用,是保证交通系统安全的关键,也是决定和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的增加,驾驶员数量高速增长,驾驶技术由专业的职业技能,逐步转为人们必要的生活技能,各类非职业驾驶人员群体的不断增加,造成“非职业化”驾驶人员的“经常性”驾驶行为。“非职业化”、“经常性”驾驶行为的普遍性化趋势发展,“非职业化”驾驶人员由于无法达到职业化驾驶人员的技术要求,在长途驾驶中注意力常常会出现“不由自主的转移和分散”,特别容易出现“走神”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疲劳驾驶和超载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个体运输经营者虽然都为专业驾驶人员,但为了多挣钱,往往不顾疲劳和安全,认为驾驶技术娴熟、体力充沛,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驾驶技能盲目自信,抱着侥幸心理日夜兼程多拉快跑,最终导致驾驶员“综合性疲劳”的产生,这种全身性的“疲劳”变化,直接导致驾驶人员生理机能的失调,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车辆技术性能因素

车辆分析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昭-昆公路大量交通事故,超载运输往往发生在部分经营者违规使用“大吨小标”、“大吨位车轴小”的车辆。导致车辆技术性能较差,“制动失灵”、“操作不当”是大多数事故的主要结论,而货运车辆大都与车辆超载及超宽、超高有着直接因果关系,小型越野及轿车超速及强超、强会后制动不灵酿成交通事故。最终表现为“制动和转向系统故障”这就构成了交通事故的机械隐患,而这些“车辆因素”实则为人为“超安全性能使用”,造成的车辆因素。频频发的交通事故,也是造成昭-昆公路堵塞的主要原因。

(三)道路通行因素

是昭-昆公路中最应受到关注的因素,昭-昆公路在设计上,全线采用分段不同的技术标准建设,昭阳(麻柳弯)至会泽段长110公里,为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12.0米、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会泽至待补38公里,为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2.5米。期间部分路段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昭通至待补段148公里,海拔从1800米升至2800米,全线共有特大桥和大、中、小桥梁331座。其中,特大桥、大桥占88.1%,桥梁单幅总长54公里;全线有隧道10座,总长5427米;全线设有8处互通式立交,13分离式立交。桥隧占线路总长的33.67%。全线道路等级低、地形、地貌复杂,相对高差达1000m,坡度陡峻、危崖崩塌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造成部分路段路面出现凸凹不平、波纹起伏、坑塘相连;警告、限制标志数量相对不足、标志不规范、符号模糊难辨,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四)交通环境方面因素

昭-昆公路全程372公里其中二级双向混合车道203公里,各种机动车均在车道内同向、逆向行驶,动力性能不同、行车速度相差过大,特别是小型车辆与大型运输车辆的混杂通行,加之昭待高速公路多处设有加油站和服务区,提供餐饮、修理服务,吸引了部分车辆停留加油和就餐等,同时因公路两侧服务区的功能不对称,特别是会泽县驶往嵩明县方向的加油站仅能提供加油服务,部分驾驶员停车加油后就强行横穿公路到对面服务区用餐。而该路段为高速公路向二级汽车专用线过渡路段,从嵩明方向来车的车速普遍较快,加之该路段的道路线形起伏较大,线形复杂,驾驶员和横穿公路的行人视线均受限制,有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行驶的,交通信息只能通过驾驶员的视觉、听觉、触觉获得信息,做出识别、分析、判断和选择。公路信息及车辆运行状态的错综复杂,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常常造成驾驶员识别判断的错误,这也是昭-昆公路常见的交通事故。

二、预防措施

事故往往并不是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单独所致,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安全管理又涉及众多部门,工作责任分散,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维护、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分属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交通安全指导目标,各环节之间的不协调增加了道路潜在的安全隐患。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呈现出“面上管理多,源头管理少;上路执勤多,深入到单位宣传少;经济处罚多,实际教育少”现象。管理严重滞后于道路交通存在,必然导致交通事故的重化趋势。这些问题间接增加了交通事故的源头。

(一)综合分析昭-昆公路事故形成原因,不难看出,诱发昭交通事故的原因具有多样、随机性和偶然性

往往并不是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单独所致,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人的交通教育、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和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提高安全监管、监控和安全设施设备的运用,对于减小事故、降低事故严重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道路安全性能

应实施道路年度安全审查制度,在道路投入使用后,要按年度对运行的道路进行安全年审。对于出现安全隐患的,要责令管理部门进行维修。

(三)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通过交通管理部门,加强从业人员的交通安全知识和文明行为教育。强化加强完善道路设施、安全管理制定预防措施。特别要加强破损路面的警示和修复管理,确保路面安全通行。

(四)完善交通安全设施配置

“安全的行车环境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完善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能够为车辆行驶提供有效保护。”合理配置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防眩和诱导等设施,要加强安全护栏、隔离设施维护保养。

(五)完善汽车安全设施

增强车辆的安全性。积极鼓励机动车安装行车安全装置、汽车自动自限制装置、行车自动监控装置以及交通情报通信装置等。

(六)尽快实行机动车检验社会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规定,对登记后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车辆用途、载客载货数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七)对超载车辆坚决卸载,杜绝罚款收费后放行的做法

这是制止超限的有效措施。同时应追究相关单位的连带责任,拉运工矿企业货物的车辆一理超载,不但要处罚车主而且要处罚该企业。各部门要协调一致,加强省际之间的联系避免重复执法、重复处罚。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做到行政执法主体合法,认定违章事实确凿,执法依据和执法程序正确,执法文书齐全,归档及时,确保超限运输的查处质量。

(八)改善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救援

儿童教育故事范文2

【关键词】交通安全;灰色马尔可夫;安全预测;模型

1灰色马尔可夫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是部分信息不充分、不完全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即在部分已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完成对系统行为的控制以及优化。马尔可夫预测理论则相对适用于数据序列随机波动性较大的问题,考虑道路交通事故预测其呈现非平稳随机变化过程,因而可以利用马尔可夫理论进行事故的预测,且可以将灰色系统理论以及马尔可夫理论相结合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预测可靠性:灰色系统理论可对道路交通安全时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而马尔可夫理论则可用于转移概率的确定。马尔可夫理论对于随机的动态系统的评估依据是系统状态间的转移矩阵,通过转移概率反映的状态间的转换规律来对系统发展进行评估预测。

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理论将系统将来所处的状态归根于系统现在所处状态:假设对于随机过程M(t),过程中t0时刻状态已知,则系统后续过程的状态均只与t0时刻状态有关,因此马尔可夫理论具有较强的无后效性。

马尔可夫理论中,状态转移概率指的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从某一状态至另一状态转变的可能性。若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n个可能状态,记作M1、M2、M3、…、Mn,则系统状态转移概率即指系统从任一状态Mi出发转移至下一状态Mj的概率,记作Pij,若经k步转移至Mj,则其转移概率可记作Pij(k),此时与初始时刻无关,对于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通常采用频率近似概率的思想进行。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结合了灰色理论以及马尔可夫理论的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能够提升对于过程分析的预测精度。其模型预测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模型的基本思想:首先基于GM(1, 1)模型算得原始序列M合值及残差(相对值),然后对于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状态划分,计算状态转移概率,得到残差相对值序列中分别对应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图1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流程图

2道路交通事故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2.1建立道路交通事故GM(1, 1)模型

考虑到交通事故发生的随机性以及不确定性,因此交通事故各项数据也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可采用累加或累减的统计方法进行初始数据的处理,寻找其数据内部规律。假设t序列的交通数据原始序列为x(0),则{x(0)(k)}=

{x(0)(1)、x(0)(2)、…x(0)(n)},对于原始数据序列进行累加统计处理,可得到如下数据序列:

然后在处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建模计算:首先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的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中系数a、b依据最小二乘法确定。对于上述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可获得相应系数,对其还原处理,得到:

文章对于近10年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10万人口死亡率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在获取原始数据序列的基础上,通过最小二乘算法计算道路交通事故GM(1, 1)模型中的a及b,算得a=-0.04,b=3.89,将数据分别代入上式,计算得:

2.2状态划分

状态划分需依据实际系统进行数据序列的合理划分,传统分析方法如均值―均方差分级法等对于数据序列的数据量要求较大,目前应用的方法包括样本均方差法以及聚类分析法,这两种方法较符合统计建模特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分析数据较少的情况可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其类间评价分析可利用欧式平方距离的方式,相较于传统分析方法更为可靠、高效。

根据本实例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近10年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10万人口死亡率,采用层次聚类法进行状态划分,划分依据为实际量与拟合量的相对百分比值,得到的划分结果如下表(见表1)所示:

表1 道路交通事故10万人口死亡率状态划分表

状态编号 M1 M2 M3

实际量与拟合量的相对百分比值 0.89―0.97 0.97―1.06 1.06―1.15

2.3状态转移概率计算

在状态划分的基础上,计算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2.4道路交通事故灰色马尔可夫预测

依据所得状态转移矩阵,即可进行道路交通事故的预测,同样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例,对于道路交通事故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检测。依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所致死亡人数的逐年统计表,对于未来几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进行预测,首先需依据状态划分确定待预测的时间处于何种状态,并依据状态转移概率的确定方法,对于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进行分析研究,在确定好转移时长的基础上,可预测特定时间内的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通过对比发现,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于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的精度以及可靠性均优于GM模型。

3结论与展望

灰色模型以及马尔可夫模型均有其各自的特点,实际应用过程中均有其局限性。本文在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预测过程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使得优化后的分析数学模型更符合客观实际,并且实际预测应用中也发现,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应用可体现预测对象的实际波动特性;

道路交通事故为白色信息与黑色信息的统一体,考虑其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可应用灰色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但此类分析方式仅适用于简单、短期系统预测,而对于长期的事故预测需考虑事故的波动因素,因此,作为一种有效的建模分析方式,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于事故的预测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儿童教育故事范文3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 古诗文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优点及与语文教材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这一18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生动地强调了儿童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但是很可惜,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和小学语文连接起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所以儿童文文学和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体验中华汉字的艺术之美,并且让他们接下弘扬传统文化接力棒的重要责任。

由此看出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价值本身就与小学语文教育十分相似。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分析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还要注意到其在儿童认知、审美、寓教于乐等方面的作用。儿童通过欣赏儿童文学可以对人生、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窥探,还会激发求知欲,萌发出学习的欲望。以上种种同样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本质要求。另外,此处还另引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即“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要素和条件”,而儿童文学恰好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资源。

小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识字量都存在不足,然而儿童文学有着语言质朴易懂、表达准确、充满童趣等一系列适合小学阶段儿童阅读的特点,所以选择儿童文学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更容易吸引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儿童文学中,童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是一种丰富儿童想象力的很好形式。童话中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故事,这使儿童更加有代入感,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苏教版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入选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1年在全国发行以来广受好评。那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递减,体裁也多为故事和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成长学习规律,很好地为他们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择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材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采用生活化、简洁化并且贴近儿童用语、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使他们产生兴趣。应这一点的要求故事、科普类的文章正呈现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综上,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上有着较好的成果。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

1.苏教版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现状

(1)选编古诗文的意义

传统古诗文是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中国自古丰富多彩的文明几乎都在古诗文中孕育而生。而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忽视了这一宝贵财富。因此,在教育领域更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古诗文。

(2)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仍存在一些不成熟,诸如:非出自名家的古诗词不具典型意义;部分古诗词题材离生活较远;古诗文的课下注释不够全面,学生预习理解困难等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观点

(1)从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出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前提到,古诗文是一种承载了千年深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捍卫华夏民族的尊严,并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智慧。

(2)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

学生对于古诗文意境的体会和理解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加强教师对于美学的讲授和点拨,就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将美学理论融入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去。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

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另找一种更加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呢?这的确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3.古诗文教育中现有的不足及未来发展

(1)缺乏系统的研究方向

就现状来看,苏教版小学古诗文中的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的研究都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尽管一些论文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并且不是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一些具有真正建设意见的观点。所以现阶段更应该总结出一套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案,让教师群体对于古诗文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2)“以诗释诗”的创新方法

儿童教育故事范文4

【关键词】中国幼教工作者;国外图画故事书;情感教育;儿童发展;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该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201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则指出,要“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要阅读一本图书”,有效措施就是要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宜的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

实践证明,幼儿园教师对图画故事书的了解与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阅读质量。为此本文以《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分析我国幼教工作者对国外优秀儿童图画故事书的了解与评价情况。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爱尔兰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与英国画家安妮塔·婕朗共同创作的一本图画故事书,1994年、1995年相继在英国、美国出版,后来风靡全世界,被译成了37种语言,全球销量高达1500万册以上。2005年被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发行。

二、研究的过程

(一)制作评价资料

把《猜猜我有多爱你》〔1〕一书翻拍成7张照片,编成PPT1~7,文字内容则编为PPT8。

(二)设计评价问卷

针对该书设计评价问卷,共设计了6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每题有5个等级判断答案(从A到E,强度渐弱);把评价问卷编为PPT9。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向G省、H省、J省、S市、S省、Z省的幼教工作者发放评价问卷72份,回收有效评价问卷56份(其中教师16份、园长25份、教科研或师训人员15份)。问卷调查过程均为先要求他们看完PPT1~9,然后完成评价问卷。研究者还分别对这些省(市)的幼教工作者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喜好程度

调查发现,97%的幼教工作者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其中77%“很喜欢”,20%“较喜欢”,4%“一般”。没有人“较不喜欢”或“很不喜欢”。

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主要原因是:(1)“书的名称很吸引人”“让人感到惊喜”“‘猜猜我有多爱你’这句话虽很普通,却让人感到非常温暖”。(2)“书的内容很有意思”“很有趣”“很浪漫”“很感人”“很温馨”。(3)“书中表达爱的方式很独特”“很巧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书里表现爱的形式很丰富”“很精彩”“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把自己对别人的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真没想到爱还可以用这么多的方式来表白”。(4)“书的语言简单朴实”“这样的睡前谈话活动,使人感到无比温暖”。(5)“书的图案很精美”“颜色好看”“平和”“养眼”。

可见,幼教工作者喜欢该书不仅是因为书的图案、色彩、语言等很优美,还因为书的名称、内容等很吸引人。精美绝伦的图案、好看养眼的色彩、激情四射的语言、新颖独特的书名、深切感人的内容使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该书喜爱备至。“爱”是个美丽动人的字眼,很能吸引人的眼球,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爱,都渴望去爱和被爱;“爱”虽然难以计量,但“母爱”总是远远大于“爱母”,这就是生命的传承与爱的奉献。接受调查的幼教工作者皆为女性,且大多已为人母。所以,她们能和这本书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儿童对《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喜好程度

调查得知,96%的幼教工作者推断儿童会喜欢该书,其中认为儿童会“很喜欢”的占55%,认为儿童“较喜欢”的占41%,觉得儿童“一般喜欢”的占4%。

进一步访谈得知,幼教工作者认为儿童喜欢该书的可能原因有:(1)“小朋友喜欢猜想、猜东西、猜谜语”“小朋友会对书名中的‘猜猜’很感兴趣”。(2)“小兔子活泼可爱”“小朋友会对小兔子的故事感兴趣的”“两只兔子相互较劲的故事会对小朋友产生很大的吸引力”。(3)“两只兔子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小朋友会感到快乐”“小兔子的动作很简单,小朋友会很有兴趣地去模仿”“插画很可爱,小朋友会喜欢看”“这样的睡前游戏,小朋友会喜欢玩”。

访谈记录反映出幼教工作者比较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知道:(1)儿童喜欢猜测、假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故事的名称“猜猜我有多爱你”正好可以引发儿童的兴趣。(2)儿童喜爱小动物,喜欢听故事,“拟人化”的主人翁小兔子可以发挥“同伴”效应,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3)儿童容易兴奋、喜欢模仿、爱好分享,两只兔子不断攀比的话语和动作,使故事妙趣横生、童趣盎然,可以强化儿童继续阅读的愿望。(4)儿童喜欢较劲,好胜心强,而故事中的小兔子坚持不懈地与大兔子“比爱”“拼爱”的灵气和勇气以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锐气和霸气,给故事“火上浇油”,并使“战火越烧越旺”,很能吸引儿童把书读完。

(三)《猜猜我有多爱你》对儿童的教育效果

儿童教育故事范文5

[关键词] 《功夫熊猫2》中国文化 儿童教育寓教于乐素质教育

自2008年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上映以来,引起了全球观众的热议和评论,导演詹妮弗接受《功夫熊猫2》的执导,2011年5月,《功夫熊猫2》在观众的热切期盼中再次席卷而来,憨态可掬的熊猫阿宝和他的盖世武侠朋友,带着他们的中国功夫和搞笑的功力为世界观众奉上了一份饕餮盛宴。东方文化在西方思维诠释下并没有失去其原本的味道和感觉,可见《功夫熊猫2》的创作团队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才孕育了这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动画电影佳作。[1]

一、《功夫熊猫2》所映射的儿童教育意义

儿童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都离不开科学而有效的儿童教育观念和方法,《功夫熊猫2》折射出关于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整体构型,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一)儿童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儿童教育不能忽略掉儿童生活与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中国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能束之高阁,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传授齐头并进,这对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涵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弥足重要的作用。《功夫熊猫2》在第一集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画面、音乐等形式上升到情感层次,中国功夫的完美展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深奥抽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观念在天真烂漫的动画形式下被具体化为可爱的熊猫、老虎、孔雀等银幕形象,整个影片流程轻松诙谐,观众更容易接受,尤其是对知识掌握不全面、缺乏对世界的整体认知的少年儿童。

(二)儿童体育教育与精神教育相结合

《功夫熊猫2》以动画的形式对中国功夫进行刻画和展现,吸引了世界观众的眼球。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体育学的精粹。中国功夫强健体魄、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是显而易见的,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哲学、医学、美学等的相互渗透与融入,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整体观。[2]《功夫熊猫2》中阿宝寻求内心平和找到了中国功夫的精髓最终打败了沈王便是身体与精神合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儿童的身体素质需要通过体育运动来不断加强,在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应与精神教育相结合,不能厚此薄彼。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有利于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乃至凝结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

(三)儿童哲学与伦理教育相结合

《功夫熊猫2》中渗透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的元素,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的大量融入使得影片鲜明艺术化而不失厚重质感。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教的创造性哲学思想中熠熠生辉。儒家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追求仁义道德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笨拙憨厚的熊猫阿宝不仅有超强的功夫,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最有力武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单靠科学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哲学伦理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儿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内部思维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儿童伦理教育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儿童的道德认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为儿童智力的发展和智慧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二、《功夫熊猫2》对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功夫熊猫2》从画面到情感都凝结了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可爱憨厚的银幕形象和画面场景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尤其是阿宝寻找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过程中对阿宝小时候的回忆,小阿宝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着欲罢不能的可爱与天真,孩子在享受欢乐的同时又受到了教育,这是其他动画电影所不能及的,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儿童教育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一)儿童教育不单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人文素养的培育

《功夫熊猫2》中的情感路线和人文关怀给我国儿童教育提供了一定启示。儿童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是他们以后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顺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作为儿童教育的人文性价值取向,教育的人文精神表达的是人类教育对于人的自我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照,由此而诠释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人的心灵与人格的完整、自由与和谐。[3]儿童教育也应本着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崇尚,挖掘儿童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诉求,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和感悟,对人类本身发展的认知和体会。人文化的儿童教育注重对儿童天性与心灵的关怀和释放,这是21世纪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最佳路径。

(二)儿童教育应注重孩子天性,教育方式应寓教于乐

《功夫熊猫2》的制作充分考虑到了儿童观众群体的接受能力和偏好程度,憨态可掬的熊猫,机灵活泼的猴子,刁钻恶毒的沈王爷,聪明威风的虎妞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整部影片基调轻松诙谐,让儿童沉浸在欢乐与开心的世界里,同时又感受到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教育。这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儿童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自主、自愿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儿童教育的共同着力点,创造良好而愉快的儿童教育环境。[4]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轻松的教学模式是进行良好的儿童教育的有效手段,儿童教育的根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培养,“乐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化知识与情感教育的落脚点,达到形式与内容统一。

(三)儿童教育是发展孩子个性的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旨在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让没有受教育的儿童受教育,把儿童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二是让受教育的儿童自由发展,把儿童从束缚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两种状态是我国当前儿童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目标转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5]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推广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孩子个性和爱好,保障和维护儿童综合发展的自由和权利,是解放儿童,帮助儿童更好地走向成人和社会的有力助推器。儿童是一个国家最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是担负着国家富强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后备军,儿童教育问题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与衰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充满活力的主体性教育是改善我国当前儿童教育现状的重要手段。《功夫熊猫2》里的中国文化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仍然阻止不了美式思维和西方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阵营中的地位。中国的教育改革道路是漫长的,美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塑造德、智、体、美、劳综合协调发展的新生力量,创建科学文化、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共举的现代儿童教育模式。

课题项目

红河学院博硕课题——西南民间工艺的儿童教育价值研究,课题号:10BSS219;

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效路径研究,课题号:2011Y291

红河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号:ts201003;

参考文献

[1] 孙志逾,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之旅,2010年第1卷。

[2] 王安琛,中国功夫,民族精神——《叶问》折射的民族精神,电影评介,2009年第4卷。

[3] 丁海东,论儿童教育的人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5卷。

[4] [5]涂艳国,中国儿童教育30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儿童教育故事范文6

【关键词】增强现实;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5-02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此之中,增强现实又被称为广增现实,是一种实时的计算机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视频、图像、3D模型的技术,目的是借助屏幕把虚拟世界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现当代,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军事、古迹复原、娱乐游戏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中,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提高了儿童对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儿童的教育中是新媒体技术质的飞越,改变了传统教育领域中以读物、玩具、绘本等产品为对象的教育形式,让儿童可以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将立体动感的虚拟形象实时叠加到真实的场景中并显示出来,给人以强烈的沉浸感。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智能科技,在儿童语言学习、艺术启蒙、科普百科、历史文化、智能游戏方面应用广泛,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科技的力量,给予儿童趣味性的互动学习新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加拿大一家公司联合Layar公司,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为儿童设计出可交互性世界地图,通过智能识别获取音频和视频,让儿童可以认知不同地区的著名地标和不同种类的动物,促进儿童的好奇心。同时,增强现实技术作为与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型科技结合的纽带,实现了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教育新模式,交互方式的体验效果也更加的便捷自然。

一、传统儿童教育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教育主要以游戏、玩具、动画的方式给孩子传递语言、情感、思想,教学过程中以知识导向来组织游戏为主,忽略了儿童在他们兴趣中的重要元素。这种方式让儿童处于被灌输知识的位置,没有互动性,从教学上看降低了学习效率,也间接地削弱了孩子的积极性。在如今新媒体技术发展下,儿童教育需要与新技术相结合,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和内容的趣味性。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在印刷的书籍中,句子、段落、章节、页码按顺序排列,由作者决定,也由书籍本身的物理结构所决定”。传统的书本教育方式在三维空间上受到限制,而增强现实技术将教科内容以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二、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特点

儿童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思想能力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教育模式是儿童教育的关键要素。教育模式下的增强现实具有沉浸性、趣味性和交互性。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发展。首先,增强现实技术利用三维立体模型让儿童学习的内容可视化和形象化,即沉浸性。儿童可以通过AR移动设备来体验增强现实中的情景物体,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达到教学的有效目的。在教育中,老师和儿童可以利用白板、虚拟3D模型、增强现实空间去了解被还原的史前生物。在Google黑科技中就展示了生物还原的一个例子:用AR的移动设备在森林中对树叶或动物足迹进行扫描识别,通过数据资料的整合追溯到史前时期,探究恐龙生物和环境地貌的变化,让参与者可以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有所体验,同时也可以提升儿童的认知意识和趣味感。在教育中加入具有增强现实元素的可视化效果,可以增强孩童在概念意义上的形象化的理解,还可以让儿童实时地与场景中的事物进行互动,使参与者沉浸在虚拟的环节中,体验各种绘本内容的奇妙经历。增强现实拓展了传统纸质书本的感官沉浸,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形成了一种多感官教学的方式。在科教兴国的中国,实现增强现实技术教育化,开创教育环境新路线,进而使教育内容具有沉浸性。其次,增强现实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结合在一起,在教育类游戏和虚拟空间以增强技术为载体使儿童可以体验增强现实媒体技术的趣味性,让他们可以直接接触,感受到某种意义上的存在感,这种直观的存在感可以提升儿童在知识层面上的认知度。

最后,增强现实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技术上,是先在动画模拟中设定了好了参数,继而以机械单调的模式来展示学习。但AR技术就可以精确迅速的记录下需要传达的信息,并可实时地与参与者进行互动。增强现实实现了虚拟场景的自然逼真性,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儿童和事物间的接触和互动。所以,在AR中利用显示设备、注册定位、虚拟结合和人机交互技术将教学信息联系起来使其形象化、音频化、可视化,让儿童在增强现实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取学习的内容和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通过互动交流来与小伙伴分享。

三、数字化儿童绘本

在儿童教育领域,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创造出虚拟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种新颖的形式。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儿童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与环境交互,而且能够有效地得到反馈效果,并根据反馈效果对绘本读物做出下一步操作,以此来建立知识与儿童之间的链接关系。AR虚拟学习场景中包含了便捷的工具栏目和形式内容,儿童学习中有更多的控制权。在数字化儿童绘本教育中,传统绘本结合多重类型的技术,发挥了更大的潜能。基于数字化形态的快速发展,儿童教育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书本之上,处于生理、心理、情智急速发育阶段的学龄儿童,更多的是对以肉眼所观看到的具有趣味性的事物。而数字化绘本把纸质书本上的内容虚拟化通过智能设备以动画、视频的形式给儿童传播科学知识,在虚拟互动中阐释科学原理。

在拟数字化绘本的展现中,注重交互形式的多元化,能够增进读者的知识点,又可以带给读者不同层次的趣味感。儿童绘本可以通过立体虚拟事物的展示来激发儿童的参与与互动,AR增强现实儿童绘本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在传统的绘本教材上构建立体结构、孔洞、附加装置可以作为绘本虚拟展示的触发标志。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读者回顾过去、直观地体验知识要点与美学特征,甚至可以重现经典的人类历史故事和宇宙的变化形态,而这一切能够借助于先进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便能虚实结合地营造出学习气氛与环境。数字化儿童绘本将纸质书的阅读感受与虚拟环境的特点结合起来,能提升阅读体验,提供信息支持,实现丰富的互动学习。据相关研究表明,具有沉浸感的增强现实读本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意愿,高效地展示学习材料与成果,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巩固长期知识的记忆与凝练。2008年,Freitas和Campos开发了SMART(system of augmented reality for teaching)系统,应用于儿童的概念数学上,例如运输方式或动物种群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200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的Edris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设计了“地球、月球与太阳的互动游戏”,通过对10岁儿童的教学观察与体验,证实了增强现实技术是有效的教学认知工具。在儿童绘本中,增加增强技术的使用,实现增强现实立体书籍,内容形式上的转变会让儿童在观看绘本内容和学习上由被动转化成主动接受知识内容,提高了他们的趣味意识和知识的扩展。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在绘本中的应用主要显示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使用3D显示屏、智能手机、智能眼镜设计的应用程序来整合展示多媒体的教育形式。数字信息化的推动使得AR技术涉及军事、农业、工业、娱乐和教育领域,其中在儿童绘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绘本的结合,展现给观看者多维度的互动和虚实结合的效果,并加上声音效果,增强了读本的趣味性。因为增强现实又具有沉浸性、趣味性和互动的特点,适合儿童课外学习。增强现实在儿童绘本教育中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主流形势,它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3D建模、数字编程和交互技术设计促进传统纸质教育在多媒体时代下的融合。随着移动媒体技术的发展,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平板电脑拥有领先的技术,有多点触摸屏显示,能够高清地观察影像信息,移动了增强现实在儿童绘本展示上的便捷度。儿童绘本在增强现实产业上的比重还是比较重的,设计者用智能游戏、历史故事、科普等内容来吸引大量的儿童,也正是这种教育模式的智能化,儿童在视野和知识储备上有了新的变化。

四、总结

增强现实技术在当今儿童教育上有很大的前景,但同时增强现实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虚拟现实内容的制作和呈现方式上过于单一,并且在绘本教育中对于虚拟事物的制作由于设备硬件的限制不能够完全普及到儿童教育中。这需要经过周期性的完善来重塑传统的教育理念,用虚拟化的方式传递给儿童知识内容,保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增强现实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崭新的模式,由原先的单一机械地从书本上获取信息,转变成孩子可以主动地去从不同角度观察学习知识内容,这是互动技术在教育中的突破。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建立,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诞生。

参考文献:

[1]牛俊祝.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195.

[2]高燕.提高图书馆借阅服务质量[J].大文艺:学术版,2014,(3):198-199.

[3]陈向东.增强现实教育游戏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5):68-73.

[4]张静.虚拟现实技术在广告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2(30):273.

[5]张帆.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27,(1):331-331.

[6]洪震.增强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期刊[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7):120-122

[7]汪星荷.基于android终端的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3.

[8]邵伟德.杜威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0):93-99.

[9]张迪.增强现实(AR)应用介绍[J].上海工艺美术,2012,(3):95-97.

[10]冯琳.试论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的数字媒体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4,(24):298.

[11]齐立森,皮宗辉,徐苗,王树国.增强现实的技术类型与教育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1):18-22.

作者简介:

陆 凯(1992-),男,江苏常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