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垂直与平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垂直与平行范文1

2?郾发展空间概念;

3?郾培养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数学味浓,而且要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情想象,用数学魅力感染学生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比如,启发学生想象:在广阔的大地上,一条铁路笔直地伸向远方;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让学生把所想象的铁路及两条直线的样子画在白纸上。因为学生对直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学生的丰富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对新知识展开研究,为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研究的浓厚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和感染学生。

二、以分类为主线,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想象画出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对“作品”进行分类。通过小组汇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班上展示并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的争论,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从复杂多样的“作品”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并指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中又根据两条直线相交所组成的角的度数有成直角 和不成直角 两种情况;如果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值得注意的是:1?郾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看似不相交 ,根据直线的性质,把两直线延长以后却相交了

。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学生认识平行与相交的本质特征,深入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里,需要教师特别强调的是“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可以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郾无论是垂直还是平行,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3?郾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不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摆放的方位没有关系。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画出各种不同方位的垂直情况,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梳理、分类理解,再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实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研究兴趣。

三、动手操作,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在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后,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从而巩固对垂直与平行的认识。画垂线分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两种情况;教学时,教师要简要介绍直尺、三角尺的功用以及画图对铅笔的要求。画什么,先想象要画图形的形象。可以先让学生试画,根据学生画的情况进行指导。如边示范边强调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方法及步骤:1?郾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2?郾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或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外的已知点重合);3?郾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通过学习画垂线来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一般步骤是:1?郾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2?郾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上、下)平移三角尺;3?郾再沿移动后的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事实上,这只是最基本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尺的其他角画平行线,通过画平行线量量平行线间的距离(两平行线的公共垂直线段),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哪条最短,进一步理解垂线段的重要性质: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在平行线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并量出长度,感悟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折痕互相平行;用不同的方法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折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趣,使获得的概念清晰深刻,空间观念真正得到发展,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垂直与平行范文2

“垂直与平行”是现行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首学内容,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的知识基础上来学习的。教材共安排了一幅主题图、三个例题的教学任务,主题图的设入意在让学生初感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原型,激起学生想闯入学习这部份知识的情境;例1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画不同的两条直线,来体会、发现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不相交,相交后两条直线又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认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相关概念;例2例3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怎样用直尺、三角板等学具,根据“垂直与平行”的有关概念画出垂线、平行线、长方形。达到应用“垂直与平行”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教学“垂直与平行”之我见

纵观这部份内容的编排,其整个教学思路为:初感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原型操作中发现、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依据概念讨论、掌握垂线、平行线的画法综合运用“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按照这一教学思路个人将教学中的一些意见和做法简介如下,以达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目的。

2.1主题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原型

主题图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其次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组成部份,请学生说说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物件?这些物件在生活中起哪些作用?经过引导和提问学生很快说出了主题图的图意:一个运动场里有许多学生在锻炼身体,有的在练单、双杠,有的在跳高、有的在跑步。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单杠、双杠、跳高架、跑道、垫子等体育设施,这些设施都能帮助我们健身。学生能列举出单杠、双杠、跳高架、跑道说明他们对“垂直与平行”的原型物件已有了认识,如果我们再问学生跑道、单杠、双杠为什么要画(做)成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想探究的欲望。

2.2从操作中理解四个概念(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垂足)

例1的教学多以学生的操作为主,为了让学生从操作(画直线图)中认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相关概念,我共设计了三次操作:操作一,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请各小组同学均在白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相互观察、交流所画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分组汇报后,老师综合学生的汇报概括性的讲明: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只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老师的这个结论可能有的同学不认可,为此又安排了操作二即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出更多的两直线摆放图,再观察这些图有不有第三种关系?直到所有学生都肯定只有两种关系后,随及进行操作三即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有两种情况的多种不同形式的摆放图,并观察思考:(1)二直线相交有几种情况?(2)二直线不相交又有几种情况?同时特别提醒学生可用学具量角器量二直线相交后组成的角的大小,也可以根据直线的定义延长你所画的两条直线,在学生多次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发现认同的情况并说明其理由,当绝大部份同学已形成共识时,老师作出归结性讲解:(1)二直线不相交即使延长两条直线也只有一种情况永不相交,象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二直线相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后组成的角不是直角;一种是相交后组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象这样相交后成直角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经过操作、讨论、交流再由老师肯定而建立起来的概念学生易理解易掌握。不过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者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学生对“互相”一词的理解;(2)一定向学生讲清不能孤立的说某条直线是平行线或垂线;(3)两条直线垂直或平行的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或永不相交,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

2.3从举例释例和变式练习中深化垂直、平行的概念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平行”、“垂直”的实例,本身就是知识传授中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一种体现,也是知识升华的表现。学生举出生活有关“平行与垂直”的实例很容易,但要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清楚实例中谁与谁平行?谁与谁垂直?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在什地方?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我们应加强举例中解释概念的训练,在学生每举一个实例上都要坚持要求学生准确指出实例中,谁与谁平行,谁与谁垂直,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在哪里。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树立起“对应”关系,使学生在举例中既能用概念举出实例又能用“对应”关系加以解释说明。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多做一些有关“垂直与平行”的变式练习,如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5页上的“做一做”第2题,68页上的2、3题。这样才达到了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

2.4以教师范画学生自画来掌握垂线的画法

教学垂线的画法时做好三点:(1)老师在范画直线上一点作垂线的画法时,要边画边叙述方法,做到动作规范、叙述简明、作图标准;(2)学生观察老师的范画试纳画法,老师订正确定画法:①边线重合(三角板的一直条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顶点重合(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的已知点重合);③从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就是垂足。 学生按画法画垂线的过程中老师要提示学生:①三角板的底边是沿着直线移动的,互相重合着不能离开;②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要稍留空隙主要是考虑笔的粗细,使画出的垂线正好过已知点;③左手按住三角板不能滑动,右手握笔画出垂线。(3)学生独立作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老师要鼓励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大胆去尝试,学生在试画中老师只作好引导、点拨就行了,如可提示学生画时注意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点,对画得好的同学可抽上黑板作范画例2(2)中两条直线外一点的垂线,老师先肯定并表扬他的画法,然后请下面的学生对比自巳的画法,纠正画得不好的地方,从中掌握垂线的另一种画法,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请学生完成教材68页4题的(1)、(2)题。

2.5借助电教媒体的演示突破“距离”的教学

当学生画出教材例2(3),A点和直线上任意很多点连起来的线段后,让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去量一量这些连线段的长度,再请同桌交换量,小组多人交换量,量后互相询问自己所得结论与同桌、小组其他同学的是否相同,若相同思考为什么会有相同的结论?在同学们感到疑惑不解时,老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演示用定长线段去度量,过直线外一点连直线上任意点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得出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老师再次利用多媒体采取拆合、动化度量线段长的方法,完整的演示一下,让学生清晰看到并确认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确实是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在此时老师再点出“距离”的概念,即点直线的距离是指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长。

学生学好了例1例2,再学平行线的画法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学生只要按教材上的图示去画平行线是完全能画出来的,也能说出具体的画法,至于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同学们只要多量一量所作的垂线段长是能理解这个概念的。

垂直与平行范文3

关键词:水平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厂商数目;外国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3-0011-08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迅猛,成了国际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国际经济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正经历着由生产的分工向研发与生产的分工发展,由产品分工向零部件组件分工、生产工序分工发展。国际分工的这一形态变迁使得产业内贸易的地位更加凸现出来。由此,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大量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形成因素的考察,考察对象多为水平异质产品。水平异质产品指同时进口和出口的商品质量上是相似的,但在特色、属性或花样设计上有差异,而下文将提到的垂直异质产品是指不同质量档次的相似性商品。

但在Falvey(1981)模型、Falvey-Kierzkowski(1987)模型出现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关于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水平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命题相悖,不符合不完全竞争理论的预期。计量结果的相悖可能归因于产业内贸易的度量不当,因为常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既包含了水平产业内贸易也包含了垂直产业内贸易。有鉴于此,如果将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分别来考察,计量结果应该会有所改善。本文将运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样本来分别考察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因素。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理论研究

在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如Balassa,1967; Grubel and Lloyd,1975),异质产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形成因素。基于Dixit-Stiglitz (1977)模型与Lancaster (1979)模型在水平产品异质体现方式上的贡献,Krugman在1979年提出了第一个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Lancaster(1980) 将水平异质产品也引入了产业内贸易模型。两个模型都论证了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与多样化偏好、规模经济密切相关。实证的立足点在于验证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相互作用及其各自的形成因素。Helpman-Krugman (1985)模型的突出贡献是以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和水平异质产品来解释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并存,模型中提出了关于国家特征因素(需求偏好、地理距离和贸易壁垒等)的可检验命题,同时也包含了关于产业特征因素(产品异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的可检验命题,即水平异质产品因最低效率规模的不同而异:最低效率规模越小、厂商数目越多,水平异质产品就越多,水平产业内贸易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多厂商模型(Large numbers Model)。

从已有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来看,前期研究中重要的是Falvey(1981)模型、Falvey-Kierzkowski(1987)模型和Shaked-Suon(1984)模型。在前两个模型中,Falvey在一个2×2×2经济中阐释了垂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并存: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质量高的产品,而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质量低的产品,模型中的产品都没有规模经济效应,由此成为一个多厂商模型。Shaked-Sutton模型则更强调市场结构因素,认为垂直产业内贸易形成于规模经济。这就是所谓的少厂商模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垂直专业化分工和跨国外包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如Bhagwatf&Dehejia(1994),Davis(1995),Krugman(1996),Amdt&Kierzkowski(2001),Grossman&Helpman(2002)的研究。Fukao,Ishido和Ito于2003年率先创建了FDI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经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源于FDI的垂直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即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切片式地分布于若干个生产环节。

(二)实证研究

学术界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形成了大量实证文献。已有的研究从实证方法上看可以分为3类:一是对跨国或跨地区的研究,通常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国样本的截面考察以估算产业内贸易绩效与国家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二是对一国或地区的跨部门截面研究,主要通过回归分析来考量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特征之间的关系・三是跨国(地区)跨部门的研究,其中回归分析的一个隐含假设是产业内贸易绩效既依赖于国家特征又依赖于产业特征,以期验证产业内贸易与国家和产业特征之间的关系。鉴于本文对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进行经验分析,这里就主要回顾考察产业特征因素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对上述理论模型的经验验证。

大量实证结果都显示了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生产及市场特征之间的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大多没有将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分开来估算,而正如前面的理论模型所指出的,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因素并不相同,因此这些实证研究在检验总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因素方面计量结果往往不一致:在Lundberg(1982)、Toh(1982)和Sharma(2000)的研究中,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在Loertscher&Wolter(1980)、Greenaway&Milner(1984)、Caves(1981)、Chow et al.(1994)的研究中,影响显著为负。产业集中度在Toh(1982)、Greenaway&Milner(1984)和Chow et al.(1994)的回归结果中为负,而在Marvel&Ray(1987)、Clark(1993)和Aturupane et al.(1997)的结果为正。FDI因素在Caves(1981)、Balassa&Bauwens(1987)、Lee(1989)和Martin&Blanes(1999)的检验结果是显著的正向关系。而在Sharma(2000)的研究中却为负,但估计系数很小。产品异质因素在Loertscher&Wolter(1980)、Havrylyshyn&Civan(1983)、Balassa&Bauwens(1987)、Sharma(2000)的结果为正;而Caves(1981)、Lundberg(1982)和Chow et al.(1994)的结果为负。

有鉴于此,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利用价格对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进行区分,率先运用了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计量模型考察了英国两种类型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因素。回归结果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大大改善,由此说明了细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性。其研究结果显示,产品异质与垂直产业内贸易负相关、与水平产业内贸易正相关,厂商数目与垂直产业内贸易有正向关系。跨国公司对水平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规模经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市场结构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些结果均符合理论预期。只有跨国公司与垂直产业内贸易之间的负相关性与理论预期相悖。在此之后,学者的实证研究大多区分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如Lisbeth HeUvin(1996)对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Clark&Stanley(1999)对发展中国家和美国之间、Giuseppe celi(1999)对1990年英国制造业、Crespo&Fontoura(2001)对1997年葡萄牙、Fontagn6&Freudenberg(2002)对欧洲制造业以及Sharma(2002)对澳大利亚的经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新型模式,使得有些学者集中于FDI与垂直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研究均验证了FDI的正向作用。

由此可见,基于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因素不同,在进行经验分析时将两者区分开来可以获得比笼统分析更为理想的回归结果。纵观国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实证方面来分析,而且集中在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分析,如鲁明泓(1994)、周戈、任若恩(1999)、史智宇(2003)、张小蒂、郭爱美(2004)、王云飞、朱钟棣(2005)、林琳(2005)、马征、李芬(2006)和沈国兵(2007)的研究。关于产业内贸易形成因素的研究比较少,徐娅玮(2001)通过时间序列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回归,发现规模经济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影响较小。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2002)的结果显示,规模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明显受产品异质的正面影响。陈讯、李维、王珍(2004)的研究发现产品异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有正向作用,而FDI的影响为负。这些实证研究在检验各形成因素方面的结论之所以不一致,就是因为没有区分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两种类型来具体分析,而只是进行整体笼统分析,为此,本文主要对中国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各自形成因素进行考察,以验证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二、基于中国的跨行业面板数据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指标与研究对象及数据说明

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其中1975年由Grubel和Lloyd提出的Grubel-Lloyd指数是迄今为止度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为权威的、采用最为广泛的指数。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Xj、Mj表示某国j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j表示某国j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j在0~100之间变动,该指数越接近100,其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高,当Gj为100的时候,说明j产业的商品交换完全属于产业内贸易,而Gj越接近0,说明j产业的商品交换属于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越低,等于0时,说明j产业的商品交换完全属于产业间贸易。

关于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我们采用Greenaway,Hine and Milner(1994)提 出的以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来划分的方法,该方法以按质论价的定价原则为假定。如果商品进出口 相对价格满足1-a≤UVx/UVm≤1+a时,该商品的进出口属于水平产业内贸易,若满足UVx/UVm<1-a或UVx/UVm>1+a时,属于垂直产业内贸易。其中,UVx、UVm

分别表示贸易品的单位出口价格和单位进口价格,实证分析中一般是基于商品的进出口单价,并结合考虑运费和保险费,折算得出。a为离散因子,通常取值为0.15或0.25。鉴于在价格范围偏差较小时垂直产业内贸易的份额会过大,因此本文采用的度量标准为0.25,也就是说,当0.75≤UVx/UVm≤1.25时,就将其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当0<UVx/UVm<0.75或UVx/UVm>1.25时,就将其视为垂直产业内贸易,进出口价格之比趋于上升则认为垂直产业内贸易趋势增强,反之则为减弱。

我们利用中国30个细分工业行业2000~200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中国统计年鉴》从1994年开始依据国际工业分类标准(ISIC)将工业目录下制造业行业部门细分为39个行业。我们选择其中30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另外将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合并为一个行业,即食品加工和制造业来进行考察。各工业行业的经济特征指标如各行业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厂商数目、职工人数和FDI等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行业的进出口量、值是通过将《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上协调编码制(HS)统计体系下的进出口商品数据依据工业行业分类标准计算和集结而得到的,其集结加总的转换过程采用了盛斌(2002)所整理的HS与中国工业行业之间的对应表。

关于采用的计量方法,由于混合数据模型并不能反映经济现实中一些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其他因素,由此降低了模型的现实解释力。而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就可以将一些确定性影响因素归并到混合数据,以反映产业内贸易中切实存在但不可观测的影响因素。为此,这里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我们将使用Eviews5.0软件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

(二)计量模型的建立

根据前面回顾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我们将进行跨行业经验分析以考察以下产业特征因素对中国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形成的作用。

1 产品差异(DIFF) 由于同一产业的差异化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而一个国家又不可能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全部产品,这样就出现了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作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形成因素,几乎已有的所有计量经济模型都涉及到了产品差异因素,但衡量指标的选取并不一致,主要有4种方法:SITC 4分位产品种类数,SITE 5分位产品种类数,广告支出一销售额比,R&D支出一增加值比。其中前两种方法比较常用。这里我们将使用第一种方法,也就是国内马剑飞等(2002)采用的方法,即按照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目录下4位SITE的数目,根据行业分类来进行归类计算。我们基于前面的文献回顾预期产品差异在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中系数为正,而在垂直产业内贸易模型中系数为负。

2 规模经济(SE) 产品差异因素是从需求角度来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而规模经济则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根本性基础。我们采用行业增加值与行业内厂商数目(三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单位数)之比来衡量规模经济因素。基于Helpman-Krugman模型,我们预期规模经济与水平产业内贸易负相关。而

垂直产业内贸易,由于Falvey-Kierzkowski(多厂商模型)和Shaked-Sutton(少厂商模型)各自的适用性,规模经济因素的预期符号是不确定的。

3 市场结构(NF) 市场结构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实证文献中一般以产业集中度或厂商数目来近似地代表市场结构,鉴于中国产业数据获取的有限性,我们将采用厂商数目这一指标。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预期市场结构与水平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关系可能为正亦可能为负。

4 外国直接投资(FDI) 我们采用三资企业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Helpman&Krugman(1985)的研究显示:一些水平异质与垂直异质产品的理论模型中,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形成因素。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建立内部市场,进行水平异质产品交易,同时也获得了规模经济。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将每个阶段的生产放在该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引发了大量的中间品与产成品的相互流动,而中间品与产成品属于同一组产品,因此这种投资与垂直产业内贸易有正向关系。鉴于此,我们预期计量模型中这一变量系数为正。

5 产业资本密集度(KL) 将这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是基于新H-O模型(FalVey,1981),该变量只是解释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根据Falvey(1981)模型,产品的垂直差别与其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直接相关,产品的不同质体现了生产中不同的资本和劳动投入比例,越复杂的产品品种在生产中需要越高的资本一劳动投入比。Falvey通过要素禀赋和产品垂直差异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我们预期这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采用每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与职工人数之比来衡量资本密集度因素。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建立两个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进行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与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形成因素的分析:

(三)计量分析结果

基于样本期间30个行业的贸易数据,根据前文的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划分方法,我们得到以下7个行业属于水平产业内贸易: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余23个行业为垂直产业内贸易方式。

1 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

(1)面板数据模型类型的确定。由于面板数据模型是依据不同个体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和检验更现实的行为方程模型,因此,关于模型具体形式设定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将造成较大的偏差,估计结果也将相差甚远。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时,首先必须检验被解释变量的参数是否在所有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是常数,即检验所研究的问题应使用哪种类型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这里采用广为使用的协方差分析检验方法。该方法秉承了Hendry“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思想,用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之比构造F统计量,通过F检验来完成面板数据模型类型的确定。

下面我们进行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的F检验:1)合并年份的残差平方和:RSS1=13004.42,自由度为25.2)各年残差平方和:RSS2=4112.597,RSS3=3692.417,RSS4=2540.841,RSS5=2334.710,自由度都为4.3)各年残差平方和相加得:RSS6=12680.565,自由度为16.4)求出RSS7=RSS1-RSS6=323.855。

结果得到F=RSS7/9/RSS6/16=0.045404,小于5%水平,F临界值约为2.55,表明在给定的显著水平5%下,斜率在不同的个体和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故,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应设定为截矩随个体变化的常斜率面板数据模型。

(2)计量分析结果。模型估计结果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市场结构的回归系数与预期符号相吻合,这与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多厂商模型(如垄断竞争模型)是一致的,只是该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规模经济对水平产业内贸易形成有明显的负向影响,也与多厂商模型相符。由于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两个因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厂商数目减少可能是单个厂商规模扩大的结果),我们剔除统计上不显著的市场结构因素再做模型估计,回归估计结果见表1。

估计结果显示:

第一,产品差异对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有正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拒绝为零的假设。去除这一变量后也未能明显影响其他变量系数。这表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受收入水平所限,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偏好还不很明显,这与西方成熟经济体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第二,规模经济对水平产业内贸易形成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只是回归系数的数值非常小,说明其对我国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体系,尤其是存在着大量的、垄断的、没有完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阻碍了国内规范产业组织体系的形成。

第三,FDI对水平产业内贸易形成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其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在程度上是重要的。这表明我国水平产业内贸易行业中,外资的进入并不是为了替代贸易,而是基于产品差异、消费者偏好和规模经济来考虑的,因此,这样的投资行为促进了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 垂直产业内贸易

(1)面板数据模型类型的确定。同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一样,我们先要进行协方差分析检验以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具体形式:1)合并年份的残差平方和:RSS1=63846.97,自由度为89.2)各年残差平方和:RSS2=17926.92,RSS3=17133.43,RSS4=15601.79,RSS5=13140.67。自由度都为20.3)各年残差平方和相加得:Rss6=63802.81,自由度为80.4)求出RSS7=RSS1-RSS6=44.16

结果得到F=RSS7/9/RSS6/80=0.0061523,小于5%水平,F临界值约为2.06,表明在给定的显著水平5%下,斜率在不同的个体和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故,垂直产业内贸易模型也应设定为截矩随个体变化的常斜率面板数据模型。

(2)计量分析结果。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除行业资本密集度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符合我们的预期。垂直产业内贸易与厂商数目直接正相关,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两个因素的估计结果都支持了多厂商模型而不是寡头垄断模型。但规模经济的检验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由于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因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去掉规模经济变量之后再进行估计,回归估计结果见表2。

估计结果显示:

第一,产品差异的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符号相吻合,但并不显著,可以忽略,去除该变量后对其他变量回归系数未构成明显影响。这说明产品差异因素对中国垂直产业内贸易影响不大。当然,这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第二,FDI与垂直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符合我们的预期,该变量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

说明外资的引入对我国相应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张小蒂(2004)、马征(200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驱动于以FDI为载体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我国利用大量劳动力资源和跨国公司转移过来的成熟技术,加入到产品内国际分工链,承担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低端生产环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第三,市场结构与垂直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其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表明充分有效竞争的市场对相应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影响。

第四,行业资本密集度对垂直产业内贸易的作用方向是负的,且检验系数不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期相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大量出口档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换取档次较高的资本密集型的同组产品,这样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是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特征的。

综合上述分析,模型估计结果基本上符合我们的期望,表明国际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得到了验证。

三、结论

垂直与平行范文4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

5、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6、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7、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垂直与平行范文5

2、线面垂直性质定理:

(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该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2)经过空间内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已知平面。

(3)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4)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垂直与平行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前概念 调查 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4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建构之前的主观认知,也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教师要准确把握“前概念”,为学生有效深入学习数学概念做好进阶准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推测,往往过于简单、盲目,导致出现不少错误的判断。那么,在教学中究竟应如何运用“前概念”呢?

一、反思原有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前概念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元认知,大多存在着一些误区,有的还保留着原有认知所带来的负迁移。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研究,从中找到前期存在的问题,顺应学生的需求,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通过调查,发现约有31%的学生用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解释平行的概念。也就是说,学生认识的平行概念,是基于平行四边形来建构的,但这个概念又相当模糊,如何才能澄清这个概念呢?为此,教师带领学生反思已经学过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认为,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而平行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相交。两者的区别在于,平行四边形是一个图形,而平行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并且平行四边形还有很多属性,比平行要丰富得多。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前概念,带领学生反思原有认知,不但澄清了原有误区,深入理解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让学生系统建构,从而体现出数学概念学习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大大完善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参考多种版本,重组教学结构

相同的数学内容在不同的教材版本中有着不同的编排结构,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结构,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呢?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比如,“垂直与平行”这一内容,在人教版中,先学习垂直与平行的概念,然后学习平行线与垂线段的画法;在北师大版中,先让学生认识平行,并画出平行线,然后认识垂直,再画出垂线段;在苏教版中,先让学生根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关系,认识垂直并画出垂线段,然后根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并画出平行线。显然,北师大版的编排更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建构平行和垂直的画法。而人教版是先从认知结构入手,然后再动手操作。根据前概念可知,学生在学习垂直之前,并不能将垂直看成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理解“相交和平行是反映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最终可将教学结构调整为“平行与相交”“垂直与距离”这两个方面(如图1)。

以上环节,教师根据前概念,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设计,重组课堂教学结构,使其更加严谨合理,更利于学生思维的生长。

三、顺应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实效

前概念对教师而言,就像是学生思维的DNA,从中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认知误区,使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思维结构,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

比如,在教学“垂直”时,根据对前概念的调查,约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垂直就是一条竖着的直线,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认识,如何进行正确的修复呢?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特例,让学生观察两幅图中哪一幅图是直的,哪一幅图是斜的(如图2)。学生认为图2中左边是斜的,右边是直的。接着,教师又出示一组特例(如图3),学生终于发现,垂直应该是相交的角是直角。最后,教师再出示一组图例(如图4),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垂直哪些是相交,学生的知识由此得到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