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1
这篇文章是鲁迅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事情,在众多的老师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藤野先生,这位老师即是他的良师益友,也是影响了他一生的人。
鲁迅做为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求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中国的落后让海外学子们饱受外国人的歧视与白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遇到了他的伯乐——藤野先生。这位先生虽然其貌不扬,不拘小节,但却是个十分仔细严谨的人,他因为穿着“模胡”而被学生嘲笑,甚至坐火车时被误以为是小偷,可是他自己却从不在意。在面对一个中国学生时,他看到的只是学生的努力与勤奋,没有歧视,没有偏见,更没有轻蔑,甚至仔细的用红笔帮鲁迅批改讲义,“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他会因为一条血管被移了一点位置而与鲁迅争辩,也会因为鲁迅没有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而感到释然;会因为学术想探究中国女性裹脚造成的畸形,也会因为鲁迅放弃学医而感到惋惜。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藤野先生这些细节的描写,把一位的认真探索,一丝不苟的师者形象呈现在我的眼前。
然而,中国学生想在日本单纯的求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封托尔斯泰式的匿名信拉开了一场诽谤闹场的序幕,“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鲁迅就是这样在日本学生的诽谤、质疑与猜忌中进行抗争,相信这个过程是痛苦与漫长的,而藤野先生给予了作者足够的信任与支持。在一次霉菌学上放了日本战胜俄国的幻灯片,“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鲁迅先生忽然意识到自己国民的愚昧与无知并不是可以通过医学手段可以“治”好的,在看清了国外的发达与中国的落后之后,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拿起笔“骂”醍那些被封建制度奴役,蒙蔽了双眼的中国人!
当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时,藤野先生即悲哀,又惋惜,但是他还是支持了鲁迅的决定。最后送了一张写着“惜别”二字的照片给鲁迅,并希望鲁迅也能送他一张,“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而鲁迅先生也把藤野先生给自己批改过的讲义视为“至宝”,将藤野先生的照片一直挂在自己的家里,因为藤野先生是他的人生导师,也是他一生的挚友,更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2
一、积累素材,变被动为主动
素材从哪儿来?当然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是说,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老师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中去获得题材,从而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要我写”为“我要写”。
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了救灾中去,当然学生也尽其所能地捐款捐物。就告诉他们留心周围的感人事情,包括电视中播放的,把一些感动你的人和事,写成小卡片,积累起来,收好,以留备用。学生就从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中搜集了一些事情,记录在卡片上收起来了。事过不久,作文课上出了这样的题目:时值汶川发生大地震,举国同悲,作为炎黄子孙都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在这场灾难中出现了一些感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请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生一看这个题目,顿时沸腾了:“老师,这个作文好写,我们有事可写。”一个个都找出卡片,神情凝重地动手去写了。作文中学生各抒己见,塑造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对于写作文的益处真的很大。
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初中生的生活被定义为三点一线,对他们而言这样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为此,可以搞一些读书活动,每周抽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进行阅读。精选一批好书,如,《骆驼祥子》《名人传》《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等,让学生看,看完后写写读后感。对一些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层次,比如,摘抄好词好句,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读书的感受即可。杜甫有言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相信时间久了,学生拿起笔来自然有话可说,就是再差的学生也写得流畅通顺。
当然也可以播放一些感人心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给学生看,让学生写观后感。例如,电影《暖春》,学生在一片哭声中结束了观看,擦干了眼泪,学生转而对小花敬佩起来。佩服她的懂事,敬佩她的毅力,敬佩她超凡的吃苦精神,更联想到自己现在优越的学习生活和不相称的不思进取。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让学生融入自然,接触社会,从而丰富学生的阅历。如,到野外进行野餐,到街道上打扫卫生,到敬老院陪陪老人,等等。阅历丰富了,自然作文也会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三、教给学生作文的技巧
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作文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审题技巧,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看看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弄清楚了,再立意,确定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去选材,选好材之后,再安排详略;这样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作文提纲,然后着手去写;写时还得考虑文章开头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还是引用式,段与段之间是否要过渡衔接,到了结尾是首尾呼应呢,还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当然,这些技巧不一定非得在作文课上讲授。可以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结合课文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例如,在教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时,在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作者选取了四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学生知道了要从不同角度选材;在学萧乾的《吆喝》时,他们知道了所写内容繁多时要使用过渡句、总领句以及总结句,这样文章才能有条不紊;等等。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实例讲授一些作文方法,再加上作文课上的讲解,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些作文技巧。即使作文能力相对而言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使用一些方法进行写作,不会因为作文方法而苦恼,也能写出有模有样的作文来。
四、多批少改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3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
但事实上,一方面,不少教师看不到名著阅读的长期效应,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闻不问,应付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面窄,所读课外书籍多是一些言情、武侠、校园文学之类。形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少、质量低的局面。
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数量可观的课外书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在推荐时要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书中精彩篇目的推荐或生动有趣的内容的介绍,或通过讲述书刊中的片断,使他们产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在推荐内容、方式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在学习教材中节选的一些名家名篇时,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原著、作者的作品集或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在学习《香菱学诗》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介绍《红楼梦》,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时介绍《朝花夕拾》,学习《小橘灯》时介绍冰心的《繁星》《春水》等等,这样,通过节选的学习和老师的介绍,学生就会有阅读的欲望,趁热打铁去读作品。
1.2针对学生喜欢看电视剧这一“文化快餐”特点,可以结合电视中播放的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来看电视剧改编之得失。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1.3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和时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如《中国青年》、《读者》等;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名篇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 帮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监督阅读进展
由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及学习需求,可结合我们潍坊的“朝阳读书计划”和“中小学生主题阅读”的实施,帮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语文教师应把课外阅读纳入长期计划和常规教学计划中。
在每学期初与学生统览新教材后,针对本学期的教材内容,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依据,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的预设,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实际每天完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及阅读内容了,便于督促。
3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的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
向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如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勾画,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等,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并且让他们借鉴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司马光、朱熹、鲁迅、老舍等人的读书方法,找到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他们学会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才会根据名著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阅读才会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常有的无所事事、收效低微的情况。
4 为学生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培养阅读习惯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是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在诸多评价机制中,考试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名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幸运地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中考试题对课外阅读起了良好地导向作用,翻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既有对情节、人物熟悉程度的考查,也有对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还有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些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培养阅读习惯。
也可以采取活动评价,即在阅读后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得的种种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