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1

一、班主任实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响应当前社会的需求,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当前素质教育也有积极的作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中职学生的作用。未来社会中许多技能型人才都是中职生,如果中职生心理素质不过关,会对各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中职生处在生理的发育期,其思想波动比较大,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有可能被挫折打垮。因此,班主任必须从各个角度了解中职生,时时刻刻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指导,为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保障。

二、班主任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1. 有针对性地发挥中职教育的作用

在班主任进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心理变化,制订相应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中职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中职教学的作用,发挥每一个集体的功能,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部分中职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这样就会很难与集体融合,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中职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集体,感受集体的力量,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采取这种方式,也能够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许多中职生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召开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恒心和毅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中职生的自信,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一直保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注意发挥家庭因素对学生的作用。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是很复杂的,学生很有可能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班主任就需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

2.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班主任实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勇于直面困难。在实际的中职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多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各种挫折的时候也能够迎难而上。除此之外,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当前中职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更有自信。因此,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现阶段自身的情况和心理变化,能够真正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够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日常学习中,班主任一定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这对塑造学生的自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能使学生不对当前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3.中职班主任要对自身进行完善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2

关键词: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测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3-0049-05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独自承担抚养义务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在认知、人格、情感等方面与双亲家庭子女比较,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张志群和郭兰婷(2004)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beck抑郁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等对139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子女较少体验到情感温暖和理解,而且比双亲家庭子女有更多的抑郁症状[1];王玲和赵玲(2005)对263名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研究显示,离异家庭初中生明显感到安全感缺乏,高分组初中生对家庭有更多的抱怨和怨恨[2]。李学容(2005)等对187名单亲家庭子女和931名完整家庭子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差,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有显著差异性,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广泛,在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几个方面表现得较为广泛,并且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身体症状也非常明显[3]。李春华(2008)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家庭中女生对生活适应优于男生,男生相对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4]

以上研究发现的种种不良心理特征,对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人际交往、自我发展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等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单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广州市某中学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新生进行测试,有效样本1191人(见表1)。

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下称MHT)量表对中学生进行测查,对照分析单亲中学生与非单亲中学生MHT各个因子的差异。测查采用团体上机测试的方式对被试进行施测,被试的问卷测试结果直接录入电脑。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MHT量表共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维度量表构成,各维度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任一维度量表总分大于8分则表明该维度上有明显的问题存在。全量表总分是除去10题效度量表的项目后,剩下的90题得分累加得到的总分,是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的强弱以及焦虑范围的广泛性,一般认为总分如果超过64分,即该学生各内容量表大多数超过8分,即可表示其总体心理问题非常严重;需要关注和指导。本次测查结果如下:

1. 单亲家庭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较

由表2可知在恐怖倾向这个维度,存在心理问题的非单亲家庭中学生所占比例要稍高于单亲家庭中学生,但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恐怖倾向是指有恐惧心理,如害怕关灯睡觉,怕高等等,有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家庭变故的中学生对恐惧的承受能力更强,或者说因为经历过更大的情绪波动而对这些具体情境恐惧承受力更强。其他维度则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中学生所占比例高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这说明家庭稳定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各心理维度上的焦虑程度更强,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同时,经过卡方(x2)检验发现,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及全量表这四个维度,两组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分布达到了极端显著性差异(P

由表3和图1可知,单亲家庭中学生在量表中各个维度的平均数(M)都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且除了学习焦虑维度外,其他维度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P

2.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两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交互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两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2(性别:男、女)×2(家庭类型:单亲家庭、非单亲家庭)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

表4显示的是性别和家庭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身体症状、恐怖倾向这两个维度性别的主效应显著(P

表5呈现的是的不同年级的主效应以及年级和家庭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全量表等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存在显著性或极端显著的差异(P

3. 两组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为了进一步讨论不同家庭类型的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别,经(LSD)平均数检验发现,单亲家庭的男生在各个维度的平均分(M±SD)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男生,在冲动倾向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

另外,就单亲家庭而言,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在其他维度上单亲家庭女生的平均分(M±SD)都要高于单亲家庭的男生,不过都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5),只能说明,在单亲家庭环境下,女生受到的冲击要比男生大,心理健康水平稍落后于男生;而非单亲家庭下,除了在孤独倾向维度上男女生平均分(M±SD)持平外,其他维度上女生的平均分(M±SD)都比男生高,并且在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都有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P

三、讨论与分析

1. 单亲家庭中学生比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

这个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似(王挺、沈永健,2010;李春华,2008),单亲家庭中学生在许多维度上占的人数比例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另外,经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单亲家庭中学生在除了学习焦虑这个维度外,其余维度的平均分(M)都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存在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Kilmann等(2006)对来自完整家庭的147名女大学生和157名父母离异家庭的女大学生进行评估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安全感更差,自尊水平更低[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结构缺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稳定的三角形关系已经变得淡化、脆弱,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亲的抚爱,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单亲家庭中学生更容易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出现相对严重的问题。

2. 单亲家庭结构对男女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相比,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在量表的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前者,尤其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和总分上面。单亲家庭女生在大部分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单亲家庭男生。原因可能是男女生对单亲因素的耐受性不同,男生固有的个性特点更容易使他们克服消极影响,而女生则会受到较多不良的干扰[6]。但也有研究指出,离异家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女生[7],认为这与抚养者有关。本文暂时并未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后续若有进一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

3. 单亲家庭结构对不同年级的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初一和高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全量表等维度存在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除了恐怖倾向外,其他所有维度上,高一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初一学生的平均分,这说明高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初一学生。这结果与李春华(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但这与Allisom(1989)、smith(1990)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文化背景和年代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四、建议

1. 提高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度

周敏娟等(2003)认为,单亲家庭中学生青少年的个性未定型,可塑性大,给予他们及时、多层面的干预,可以改善不良心理和偏差性的个性[8]。同时,她们探讨了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和社会支持度的干预问题,显示了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度与SCL-90各因子分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对单亲家庭中学生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从家长、教师到同伴都积极关注,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尤其在他们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以减少具体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其人格健康发展。

2. 提高与单亲家庭家长的家校联系

单亲家庭结构的残缺是造成亲子关系不良,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将生活中的不满和工作压力等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否定或过分严格要求孩子,又或者无暇顾及孩子,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反而让孩子产生怀疑、否定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单亲家庭家长的心理健康亟待关注,作为学校和老师,在与这部分家长联系的时候,应该做到共情和教育相结合,从家长的情绪以及孩子的角度综合考虑,使家长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配合学校关注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5).

[2]王玲,赵玲.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

[3]李学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李春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研究——以东莞市寮步中学研究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Kilmann P R,Carranza L V,Vendemia J M.Recollections of Parent Characteriatics and Attachment Patterns for College Women of Intact Vs[J].Non-intact Families,J Adolese,2006,29(1):89-102.

[6]王挺,沈永健.单亲大学生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测试结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

[7]王畅、陈庆良,等.三类型中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节策略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而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

一、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

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中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

1.“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社会的变化,源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快,大量的农村农民由于来自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作为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少年”的数量越来越多,或把孩子送入打工当地的学校就忙着打工而无暇关心孩子,从而给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加上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少年”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离家出走,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比如:有些中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放学途中进入网吧、游戏厅的普遍存在。

2.学习上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中学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从一些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

二、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当前许多中学生身上已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心理缺陷,认识偏颇、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等现象,甚至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或自杀等问题,都足已使我们教师忧心忡忡的同时,需好好反思,如果待真正发展到精神分裂以至自杀犯罪时,才矫正与治疗那就为时过晚了。综上所述的客观现状,都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抓紧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重要关注,这对提高素质教育及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难怪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1.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中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中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中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中学生的表现欲,让中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中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中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中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中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2.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中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中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中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所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失败的,更难经受住诱惑或压力,以后也就难立足于社会。因此,进行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中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耐挫折能力,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中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中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中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中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中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中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中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因此,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务必注意以下三原则:

(1)保密性原则。教师必须对中学生讲诉的内容保守秘密充分尊重中学生的隐私,这样方可对来访中学生消除重重顾虑,不辜负中学生的信任。

(2)交友性原则。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中学生,与中学生成为朋友,才会使中学生感到亲切,真诚、热情,没有顾忌,解决心理困惑。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4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症状自评量表

中学生由于其生理及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学校、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作为研究工具,对江苏省北部五座城市农村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赴江苏省地处苏北的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和徐州市,分别选取2个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年龄(±s)为16.14±1.47岁)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指导语统一。调查组共发放自评量表(SCL-90)6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6份,其中男生342名,女生264名。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作为研究工具。测试时,由调查员按班级集体分发SCL-90量表,并将指导语向被调查者作了解释和说明,待被调查者明白后,被调查者才开始填写。

1.3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WJZ心理测量软件系统和Excel2000进行平均数和标准差分析,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江苏农村中学生与国内青年组相比,除人际关系敏感与国内青年组常模[2]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均高于常模(P

2.2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606位被调查的中学男生(n=342、年龄=16.27±1.42岁)与女生(n=246、年龄=15.98±1.50岁)的[WT]心理健康差异较大,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共5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3 农村中学的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初中男生(n=358、年龄=15.18±0.90岁)与高中生(n=248、年龄=17.54±0.89岁)除强迫症状、附加项外,另外8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见表3)。

2.4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4中可见:606名中学生中,有366名因子分≥2分,占总数的60.40%;有108人因子分≥3,占总数的17.82%;有15人因子分≥4,占总数的2.48%。

3 讨 论

3.1 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SCL-90的各项因子都比国内青年组常模高,除人际关系敏感与国内青年组常模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均高于常模(P

3.2 家庭忽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有关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理解、不尊重他们。要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针对农村中学的特殊情况,可以让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回家探望关心子女,或定时与子女、老师电话联络,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

3.3 中学生对自身生理变化产生烦恼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自身性生理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烦恼,第二性征的出现会使其产生羞涩和不安等,尤其表现在与异性的接触上,要经历疏远期、亲近阶段、恋爱阶段等3个时期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过程,即由童年时对同性的好感转为对异性的好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过程。老师和家长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他(她)们建立良好的友情,不能一味地粗涉,以免造成心理伤害。寻找较好时机,多谈心、多做心理指导,使学生最大限度走出困惑,排除烦恼。学生最好对比的对象就是身边的同学,由于中学生自我认识比较差,必须要让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别人在心理上的差别,还要让其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别人在某一方面的优劣及原因,来加强对自身的认识,老师就要对其给予适时指导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3-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济源市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同来源(城市或农村)、家长素质等因素,共选择有代表性的11所初、高中在校中学生1450人进行测试。

2.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道题并进行选择。该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匿名答卷,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验,收回141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81人,女生732人;初中生772人,高中生641人。对各项目进行数字编码,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101人,占总体的7.15%;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719人,占总体的50.88%;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466人,占总体的32.9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127人,占总体的8.99%。以上情况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水平与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58.03%(轻度心理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41.9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8.99%,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1 任一因子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2.中学生各单个因子心理健康水平

表2 单个因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与百分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单个因子总均分上轻度以上检出率为44.73%,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尤其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比例最高。在各因子上存在中度问题的比例约为5%~17%左右,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

3.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3 女生与男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但从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比较来看(见表3),女生各因子上的平均值都要比男生高,且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等因子上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在总均分上也存在均值显著差异。这表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抑郁程度上,女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困扰。

4.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看出,在任一因子心理问题上高中生的检出率比初中生的多,且差异显著;从表4可知,在单个因子得分上,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经过t检验后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除强迫症状因子以外的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其中适应不良、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因子的均值差异较大。这表明更多高中生比初中生要面对诸如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表4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比较

四、结论与讨论

1.总体检出率处在中上等水平,中度问题多集中在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本研究施测表明,济源市中学生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检出率为41.97%,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

中度问题检出率较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等因子,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仍然是学习压力感、焦虑两个因子。这与这次所调查的样本人群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处于紧张的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是第二次生理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对父母、老师、同伴、学校、学习等生活构成的态度也在剧烈变化,从初中到高中的新环境、新任务、新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少年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如均值最大为2.8的项目“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均值为2.72的项目“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均值为2.67的项目“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各学段不同性别皆有反应的项目“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等,都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在提高,情绪更敏感更易波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中学生更多细心的、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减少其学习的焦虑,培养自我调节、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提高其学习成绩,使其能对学习压力形成较为合理的认知和情感。

2.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感等方面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这一差异与其他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些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

3.年级差异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且在多个因子上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高中生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学习负担更重,高考的目标越来越近,紧迫感十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年的高中生在思考学习之余,也逐步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就会受到各种复杂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对高中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代表着进入大学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这也是一次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人经历了友谊、师生、学习、环境、自我的分离。许多人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宿舍,时时刻刻面对同学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压力,高中生受到新的环境、学校、教师、父母、同学、学习任务、学习课程、学习目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及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一开始进行“高中入学心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应对新的学习压力、适应新的学校环境、调节不良情绪、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等方面;在高二阶段,可以进行学习习惯、情绪控制、减少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三阶段,可以进行高考前激励、放松、目标确立等方面的心理教育。

五、建议与对策

1.学校要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形势的需要,所以消极对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专家的引领,工作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还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跟形势,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我们要真正使之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在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教师考核、奖金发放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并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的设施和投入一定的经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重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落实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积极从在职教师中选拔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有条件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经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获得心理资格认证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中去。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多样化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三是学科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四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作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强迫、适应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4.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让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稿件编号:091127001)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刘敏岚,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

[3]姚丽芬,刘莹,刘敏岚.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2.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健,吴运友.中学生心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

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6

一、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学生很容易民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中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漠视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里着重指出,可充分利用初一政治教材:这门课程是从德育的高度,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品德和心理知识学习、培养能力于一体,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的课程。

2、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要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奍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3、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可利用各种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如某日报《谨防“黃”从口出》一文告诫人们不应看黃色书刊和录像,更不应嘴巴扩散黃色病毒,败坏社会风气。这对一些爱说粗口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或利用报刊杂志上的心理测试韪,进行测试,使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②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可由各年级优秀学生组织成立年级的咨询小组,共讨成长中的烦恼,也可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的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成绩等方面产生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可以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学生们如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反把自己的心里话或疑问以书信形式投入信箱,并很快能得到咨询回复,引导学生、疏导学生,或接受个别咨询。

上一篇贸易赤字

下一篇研究生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