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学习

大学生学习范文1

【关键词】地学类;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一、地学类大学生的特点

(一)男女比例

地学类专业属于男女比例上严重失调的专业,而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早期留学欧美的学生,无论何专业,并没有这种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应当与我国的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国情密切相关。男性较多,决定了地学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从主观因素方面讲,因为男性往往侧重理性思考,倾向于动手解决,逻辑辨析。而女性则侧重感性认识,在记忆方面有更好的表现。然而,主观的因素离不开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一问题上,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决定作用。从客观因素方面讲,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差异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二)入学年纪和复读比例

在入学年纪上,20-22岁的学生占到了此次调查的29.2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计算,通常的大学入学年纪在18-19岁之间。推迟入学的大部分来自高考往届生,比例占到了此次调查的36.5%。通常意义上,复读对于学生的心里有一定的影响。“高考复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一般高三学生相比,可能面临更多的来自自我、家人和社会的压力,并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对这些长时间面临高考压力的复读生一旦进入高校后,很有可能因为无法适应相对轻松的自主学习环境而导致一些诸如对学习失去兴趣的现象。

(三)思维方式

因为地学研究对象的“大、深、长、杂”的特性,决定了地学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与特性。地学思维是产生于地球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之中,它是表征地学实践和地学认识活动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对地球科学基本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

(四)就业情况特殊

与其他理工类专业相比,地学类专业学生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就业面窄,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地矿类行业,特别是西部的地矿企事业单位,和一些专业相比,就业领域局限性较大且自主创业的意愿较低。其次是地质类行业受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行业人才需求波动较大,呈现一种规律周期性的波动。第三是在就业质量方面,地学类女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

二、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大学生学习状况

(一)学习动机

根据科尔曼报告书,以美国小学生和教师为对象,分析了家庭背景、学校、教师等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的影响关系后指出,决定学业成就的因素很多,但其中家庭背景对学业成就产生的影响最大。家庭背景这一概念可以看作是包括父母的经济能力、智力水平、学历以及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和所投入时间的总的概率。

这一理论在此次学习动机方面的调查,也有所体现。据有效问卷调查显示,选择实现家庭的愿望回报父母的同学人数最多,占52.04%,其次选择对学习或学科内容感兴趣,自我实现的人数为31.63%,这两项总共占到受访者的八成以上,而其中有接近六成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一般和困难。

对于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和前景的看法,在参加调查问卷的同学中选择有时认为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占42.52%;几乎不认为和不认为的同学都在21%左右。而经常认为的同学则占14.29%。比较多的同学都或多或少不满意自己的专业。这与我们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专业选择环境相关,“学生年龄太小,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对未来的发展规划还不是十分明确,没有完全独立选择专业的自。”所以,在大学选择和专业填报上,源自家人的因素和师长的影响普遍存在。“在高考结束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各个学校当年的招生目录、在教师、家长、亲朋好友的共同参与下,并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既能够满足自身需要,又能够最大程度达成的专业。同时,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第一项先是要选择的大学,其次才是专业,学生会根据所选大学对专业有进一步的调整。”我校受访的学生中,进校选地学类专业多由听取家人的意见、建议,或由于分数不足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家长帮助学生选择地学专业的因素也多为就业前景预期看好等,在参加调查的同学中选择专业前景对自己的选择非常影响的占19.73%,选择偶尔影响的人数则过半,占54.08%。这些都反映出地学类学生在选择专业方面受到家庭背景影响的深刻程度。

在关于推动学习的因素中,学生之间的竞争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而认可通过提高学习成绩来保持学生竞争的优势感的问题中,经常这样认为的学生占到了26.53%,有时会这样想的占51.7%,几乎不认为和不认为的仅占13.95%和7.82%。这些都对我们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如何通过强化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来达到。

(二)学习态度

目前的各种社会调查均反映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正在逐步的下降,令人担忧。此次调查中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不得不做的事,近一成的人认为学习是无聊甚至是讨厌的事,仅有30%的同学能够把学习看作是快乐的事情。在自主学习的问题上,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够经常主动学习,还有15%的同学几乎不会或根本不会主动学习,部分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有不少的学生消极地看待学习。2006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对于三所院校共500名工科学生的抽样问卷显示:有4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他们的兴趣,49.3%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学的课程,38.3%的学生上课积极性高,有一半的学生学习不是发自内心的兴趣。46.7%的学生得知不上课会很高兴,23.8%的学生拿起书就想睡觉,还有36.9%的学生当老师拖堂时就心不在焉。我们对比发现,我校地学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和喜欢专业的比例中表现更低,当然,诱发这些现象的因素有很多,这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学生一线进一步探析。

在消极看待学业的情况下,逃课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关于学生逃课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的统计中生病旷课的占25.85%,因为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占30.61%,因为不适应老师风格的占7.82%,因为客观原因的占33.67%,因为其他原因的占17.01%。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表示几乎不旷课的人仅仅占到46.6%,偶尔有旷课的学生比例高达49.66%,经常旷课的占3.74%。2012年3月,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显示:武汉市三所重点大学的综合逃课率在56%左右,统计结果表明,自学课程和睡觉,上网玩游戏、以及学生活动占到了学生逃课走向的一半左右。认为老师讲得很无聊或课程本身不能引起自己兴趣,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占到总数一半以上。另有20%以上的同学是确实有事而不能来上课。以上的调查和我们的调查数据反馈的情况基本一致,且我校受访学生对于逃课现象更为宽容:认为无所谓的占30.27%,认为可以原谅的占31.29%,认为有道理的占4.76%。这些都反映出来现在的大学生的学习心态浮躁。

缺乏稳定的学习状态,在一门课程面临考核的时候,可能会学生作弊的行为。引发作弊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功利化的影响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学位、就业等学生利益挂钩,如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当学生干部,不能入党,甚至没有学位,成绩好的学生就业时可优先推荐,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这种利益的驱动也是促使许多大学生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作弊认识的偏差以及从众、侥幸的心理等主观因素。考试作弊,其害无穷,对考试作弊现象,调查学生认为其影响公平公正,深恶痛绝的占34.01%,持我不作弊,不管别人的态度的占39.8%,认为这是整个的社会现象的占12.59%,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事的占11.9%。

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是我校学生获得学位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每年总有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四级不过关而无法取得学位证,也有学生因此铤而走险。在关于四级的调查中,58.5%的同学表示为了拿到学位证必须通过考试,认为四级考试是强迫学习英语的手段的占27.21%,认为是令人反感的考试的占14.63%。可见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认识更多的是作为获得学位证书的必要条件和当成强迫学习英语的手段。

(三)学习策略与效果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阶段进行过渡,学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育水平下滑是客观存在的。当前大学生学习效果差是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愈加成为制约大学教学效果的深层次因素,绝大多数还不具备应有的学习策略和素养。课前的准备阶段,每学期开始有41.84%的同学对自己的课程安排没有自己的计划,43.2%的同学制定了计划但没有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只有一成的同学完全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上课前基本上不预习课本的同学达到67.35%,而且只有27.89%经常记笔记,主要集中在高等数学和专业课,比例分别占64.63%和 62.93%。而课后对所学的内容经常及时复习的同学只有16.33%,课后能及时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的同学只有37.41%,可见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意愿不强。

在学习方式上,调查中显示在课堂上经常参与讨论的同学只有12.59%,有时参与讨论的同学比例为42.18%,通过和学生的具体了解,主要和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有关,部分课程并没有提供参与和讨论的机会。课后经常与老师交流的学生只占8.84%,“有时”与“偶尔”与老师交流的学生分别占28.23%与37.76%,而不与老师交流的学生占25.17%。一些学生认为平时和老师见面时间很少,有些问题就直接问同学,有些就在网上查询资料。“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单方面要求学,而忽视了教对学的适应。许多研究表明,当教师了解学生认知风格使用特点,并采用适合这些风格的教学活动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有所改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偶尔去图书馆的同学占42.18%,从不去图书馆的同学达到13.61%。由此看来,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关于手机使用的调查中,该校拥有具备上网条件的智能手机的大学生占 61.2%,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有 5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学生学业也正受到这一新兴事物的冲击。根据此次调查,学生在课堂上手机经常保持开机的同学的比例达到79.25%,而选择在课堂上会玩手机的同学比例竟然高达85.71%,在手机功能中有49.66%的同学表示上课玩手机主要是上网看新闻,有25.85%的同学是为了看网络小说。其中大约有68.31%的同学认为上课玩手机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

三、结语

地学类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持续创新的过程。高校的教务部门以及学生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问题意识淡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欠缺的局面,提高学生管理综合水平,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初设定的,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目标,为我国地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邢维琪,潘哲.从社会化角度浅论高校男女比例失调问题[J].现代交际,2012年08期.

[2] 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supplement 95: S95-S120.

[3] 韩丹.关于大学专业选择与课程设置方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5月第23卷第5期.

[3] 张俊珍,魏小艾,崔瑞锋.工科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4月第25卷第2期.

[4] 高怡宁.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的探究——基于武汉地区重点大学的调查分析[J].学术探讨,2012年03月.

大学生学习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压力 压力源 特点 影响

一、学习压力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Hans Selye将压力定义为“身体对于任何加诸于它的要求时,所产生的非特定性反应”。据统计,目前大约有30多种压力的定义。

将心理学中“压力”的定义运用到学习情境中,便是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殊压力,研究者们在界定学习压力时,提出了不同的学习压力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主要包括:(1)《心理学大辞典》将学习压力定义为“由学习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如面临决定前途的考试等;二是内部,如学生个体感到与社会期望差距甚远,又不愿意或无能力实现社会期望。”(2)世界卫生组织将学习压力描述为“一些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事件意识为挑战甚至威胁, 同时会导致一些诸如焦虑、抑郁或恐惧的不良心理反应”。(3)Convingtion 认为“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为达成学习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负性、不适的感受, 它可以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学习压力源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的环境刺激

早起研究倾向于把导致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因素归为外部环境刺激,即各种学业任务和要求。Archer等人研究发现,应对指定的考试、学分竞争以及时间不够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压力。Schafer调查指出,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学习时间紧缺、期末考试临近、任务作业、前程规划和刻板乏味的教学,都是引发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因素。

(二)个体的内部因素

进入21世纪后,研究者们开始转向从学习主体、压力情景等多维度上研究学习压力的成因。在所有关于导致大学生学习压力因素分析的研究中,王鹏的研究算是最全面的。他将大学生学习压力源分成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的内部因素两部分。外部环境因素分为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其中宏观环境因素是指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大学生群体的小环境,包括学校的政策、同学之间不恰当的社会比较、学校任务繁重、父母的补偿心理。个体的内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同张维佳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导致大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两部分,是内外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三、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分析

由于所用的评定工具和被试取样的不同,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分析调差结果并不一致。

邓琪在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研究较为全面,其研究结果指出:(1)在年级差异中,大学生学习压力感不显著。(2)在性别差异中,女生总体学习压力感要显著高于男生。(3)志存高远和悲观失望型的大学生总体压力感都显著的高于安于现状型大学生。(4)在不同家庭条件比较中,家庭条件较富裕的大学生在学习压力感上显著低于家庭条件一般和较贫穷的大学生。

徐曼主要从院校、专业、性别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1)从院校来看,师范类和综合性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处于较为正常的态势,外语类、政法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学习压力普遍小于以上两类学校,理工、农林、医学类学校学生学习压力一般较大,特别是中医学类压力普遍较大。(2)从专业来看,文科类压力普遍小于理工类。(3)从性别来看,男生与女生在大学生学习压力感上基本无差别,这与邓琪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不同。

总的来看,大学生学习压力在性别、年纪、专业、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研究者们针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并没得出统一结论。

四、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

一般认为,压力是把双刃剑,既对人类的活动和健康具有消极的影响,也兼具积极的意义。但纵观研究,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消极意义的探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学习压力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和学习压力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对于学习压力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与大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Felsten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水平与其学习成就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当学习压力过重成为消极压力时会损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有研究发现当大学生感到压力时部分会出现“易烦躁”“忧郁”“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心跳加快”“失眠”等症状。徐曼通过问卷调查指出,压力强度过大是会损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学习工作效率下降,食欲不振、易疲惫、胸闷、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

综观上述研究,已有研究主要是对学习压力的消极作用进行的探索,少有对学习压力的积极作用进行考证研究。在我国,徐曼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52%的学生认为自身所受的压力能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可以看出,学习压力对大学生来说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大学生学习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观;重构

作者简介:刘玉成(1984-),男,山东临沂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6-02

大学生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的直观认识。[1]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不仅是大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前提,而且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活观、自我认知观和师生观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大学教育是学生形成科学学习观的关键阶段,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学习观教育的忽视,致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观方面存在缺失,以致于使大学生形成了一些狭隘的学习观,如当前很多高校已经普遍把大部分学生打造成只知道考取各种证书的“证人”,他们一直是在被动低效的应付,还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银行储蓄式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在我国由来已久,而且至今势头不减,其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2]大学应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高深学问的殿堂,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机械的灌输某些脱离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工厂。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观的重要使命,因为只有使学生树立了科学的学习观,大学教育才可以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切入点,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还原大学教育本真的教育。由此可以推言,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不仅是大学生个人有效学习的关键,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教育改革的理性诉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由经济全球化催生的知识经济促使“经济智力化”的趋势也在迅猛发展,学习成为完善个人发展和创新生活的重要手段。而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等基本学习问题还缺乏较深刻的认识,正确的学习观还未形成和确立,部分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还缺乏深层次的自觉性认识,总是急功近利地用一时的记忆换取考试的通过,根本没有去用心思考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它的价值在哪里,就这些知识本身而言,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用途,对以后的工作有哪些帮助,几乎更不存在对教师和书本的怀疑态度。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面对新时期的诸多挑战,他们能否深刻认识科学学习观对国家和个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特殊意义,这都是值得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反复深思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观的认识还处在“二元分化”阶段,即把学习和生活分的一清二楚,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拿起书本来背书,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还未注重以健康科学的生活观为着力点来建构学生的学习观,还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观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还不能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外在的行为表现。

很多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就是通过书本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知识传递给学生,接受教育就是在学校内认真记忆书本内容。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忽视教育、学习与生活、社会和自然的联系,忽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来说,教育与生活紧密相关,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又是大学生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有效前提,因为培育科学的学习观是大学生形成美好的人生观、生活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大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观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大学自身的使命决定的,也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实然要求。

二、大学教育重构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观的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即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教,而是在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前提下追求自由的创造性发展,因而学习观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大学教育是人接受教育的较高层次阶段,它所倡导的学习观首先应该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能够开启大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热爱之心,能够为构建学生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积淀新的方法论思维,即大学教育的本真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为当前和日后的生活参与以及生活构建提供认识论支撑。正如约翰・怀特在《再论教育目的》一书中所言,教育是为生活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为生活的教育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创造生活的教育。因而,大学教育应该以重塑学生科学的学习观为使命,虽然人的学习观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大学教育对学生学习观的直接促进作用更大,而且学生学习观的完善会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进而改变大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状况。大学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观,就应该使学生树立新的学习意识,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还需营造优良的校园学习环境,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1.引导大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意识,为重构大学生科学学习观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要深入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就应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不只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和应用,因为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相通相容的。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兴趣思维的前提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即把自己要学习或解决的问题与教材或时空范围内的知识广泛联系起来,完成当前学习任务,解决当前问题,丰富自身学习、生活经验,形成新认识,并获得新的好奇心和问题兴趣的学习过程。正确的学习意识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生活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它能够启发学生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达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大学生协调学习与生活关系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既能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意识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既是个人生存、成长与进步的前提,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为个人与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3]

另外,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的理想追求,因此,大学生还需意识到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知识素质,还能培植健全的人格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大学生积极的学习意识应该是涵盖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等在内的学习意识形态,大学生不能只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而是应该注重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和谐发展,发现自己独特的生活和学习品质,不能只为眼前的分数而忽视了自我价值与潜能的发挥。

2.调整大学教师教学方式,为重构大学生科学的学习观提供有力支撑

大学教师应该掌握精湛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仅是大学教师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外在体现,而且是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独特的灵活的创造性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塑造大学生的学习观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大学教师合理娴熟的教学方法是大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学习方法和生活理念的前提条件与根本途径。因此大学教育者以及管理者应该切实树立对大学教师教学方法的正确认识,以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促进大学生实现科学合理的学习观和科研观的重构。有效的教学方式应当能为课堂学习营造一种能够自由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能在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构建一种共同探讨的平等合作关系,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式的灌输,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掌握情况。

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自由殿堂,大学教师理应做催生新观点和新意识的“助产士”,做到教学相长,要积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问,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看法,不唯书、不唯上,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人”。当然,大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出发点,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兴趣点的关注上,也不能仅表征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熟练掌握层面上,还应表现在大学教师能够自由熟练地对学校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性的调整、重组,实现课程的自我构建。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从专题走向综合,从综合性学习走向专业性知识的拓展,而且还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既能感受到大学知识学习的人文精神,又能体会到进行大学研究所必备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大学生形成独立生活和学习的特异品质开拓广阔的空间。

3.创建优质的大学校园学习环境,为重构大学生的学习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定程度上,宽松且赋有自由、民主气息的学习环境是塑造大学生学习观、形成科学思维方式的有效前提,因为这种自主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大学应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优质舒适的育人环境,特别是要摆脱官本位的教学色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使大学本身和大学教师真正成为为学生服务的组织机构。学校在更新教学设施的同时,要从学生的渴望和诉求出发,不断探究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培养其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4]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2]李壮.关于大学生学习观的思考[J].期琼州大学学报,2002,(5).

大学生学习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05-04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掌握本领是大学生的重要职责。肩负起学习职责,完成好学习任务,需要有主客观条件的配合。从主观方面说,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刻苦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从客观方面说,大学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控制和消除妨碍学生学习的不合理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他们对大学影响其学习的因素的评估,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策分析,以期实现当代大学生内动力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和预测。同时,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调查使用的问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效能与感受”、“目标与动力”、“理念与困惑”、“资源与管理”、“途径与方法”五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展开,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统计时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差异检验等统计方法。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校本科生,采用的是完全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1093份,回收有效问卷1085份,有效回收率99.3%。1085份样本中,男生494人,占45.5%,女生590人,占54.4%,1人未填性别;大一至大四学生比例分别为28.2%、28.1%、26.8%和16.9%;党员占11.7%,团员占85.7%,群众占2.5%,1人未填信息;校级学生干部占2.6%,院级学生干部占7.9%,班级学生干部占29.4%,非学生干部占58.7%,15人未填信息,占1.4%;上海生源占40.2%,外地生源占59.6%,2人未填信息;农村户籍占27.0%,城镇户籍占72.9%,1人未填信息;曾获过奖学金占55.8%,正在申请奖学金占9.5%,未获过奖学金占34.6%,2人未填信息。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效能与感受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表现,指学习者能否利用一定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对个体的能力增长及行为操作具有重要的动机作用。综合调查数据,当代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及相关因素具有如下特征:

1.学业自我效能感整体较好,部分偏低。对于调查问卷“大学的学习生活让我感到充实”这一描述,大学生认同度较高,选择非常符合、符合、基本符合自身情况的学生,占到88%。对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的描述,92%的学生表示非常符合、符合、基本符合自身情况。对于“我感觉能够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的描述,以及“我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的反馈,调查结果与前面两题类似,仅有约7%-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感觉自己不能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或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这说明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整体较好,对完成学业的信心普遍较强,但也可以看到有少部分学生自我效能感偏低。

2.不同群体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差异性。各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异比较,以大学四年级与其余各年级差异较为显著。大四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最高,其次分别为大一、大三、大二,大二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明显偏低;由学生政治面貌分类,学生党员与团员、群众的差异均较为显著,学业自我效能感由高至低依次为:学生党员、团员、群众,其中,学生党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其他政治面貌的学生;由学生担任职务分类,班干部与无任何校内职务的学生相比,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其中,学业自我效能感最高的是院学生干部,其余依次为校学生干部、班干部、无校内职务的学生。

(二)目标与动力

学习目标是个人所希望达到的学习成果,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综合调查数据,当代大学生的目标与动力呈现如下特征:

1.整体学习目标明确、计划具体。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动力总体状况良好。对于“我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一描述,学生认同度较高,选择非常符合、符合、基本符合自身情况的学生,占被调学生总数的90.1%。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导下,80.9%的被调查学生对于“我有具体的学习计划”这一描述做出肯定判断。

2.党员、大四学生学习动力相对充足。从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对于学习目标与动力而言,年级、政治面貌是影响学生学习目标与动力的主要因素。不同年级之间的比较,大四学生的学习目标最明确,学习动力最充足,其次为大一、大三、大二。这说明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级显示出各自迥异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动力状况。大一新生主要是适应,重在学习目标的で蠛椭亟ǎ唤入大二适应了大学生活后,一部分学生会在学习目标的寻求和重建中迷失;大三以后,考虑到前途与发展,多数学生会开始继续具有学习目标与动力;大四的来临,马上要面临的新生活使得大多数学生迅速确立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因此,大四成为四年中大学生目标与动力最强的时期。

从政治面貌的角度,党员的学习目标要比团员和群众明确,学习动力也比团员和群众充足,团员和群众之间差别并不显著。(见表1)

3.自我管理能力整体尚可,部分同学有待加强。从时间管理的角度,结合“37题-我每天平均上自习的时间”和“38题-我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38题采用逆向统计并计分,发现学生投入自主学习的时间与上网的时间,两者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如:学生在选择是“平均每天自习1小时及以下”还是“平均每天上网4小时及以上”时,人数较为接近;在选择“平均每天自习2小时”还是“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时,人数仍然相近;但在选择“平均每天自习3小时”还是“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时,人数差异较大;选择“平均每天自习4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要略多于“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及以下”。直接对比两题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选择“每天上网1小时及以下”的人数很少,仅8%左右;而选择平均每天自习“3小时、4小时及以上”的学生,远低于选择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4小时及以上”的学生。这表明部分学生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学业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结合“我每天上网主要在做什么”发现,大学生上网时,48.4%的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娱乐功能,还有11.2%的学生关注的是聊天。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资源管理有清晰的意识,对学习效能的提升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学生的主要关注点容易偏移(与学业无关方向),学业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待加强。

4.学习主动性整体较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调研中“我在学习中有很高的主动性”一题,逾86.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符合及其更高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基本符合”的被调查学生高达45.2%,这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方面整体较强,但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理念与困惑

学习理念是P于学习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学习所持有的理性态度和执着信念。学习困惑(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要受个体承受力的制约。当代大学生能否合理借助网络等资源解决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是本次调查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1.坚定学习理念,肯定课堂知识。调查中,对于“我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文化大潮中保持坚定的人生理想和学习信念”这一描述,作出了基本符合及以上标准肯定判断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9.4%,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学习,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对于“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对我将来发展很有用处”这一描述,84.1%的被调查学生对此作出了肯定回答。

2.运用网络解决学习困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问及“碰到学习困难时,通常借助什么途径解决?”时,34.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同辈群体(同学和朋友)”,37.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的是“网络搜索引擎”,这个比例低于调研预期。通过调研访谈进一步了解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运用网络有效查找学习资料渠道单一,特别对于一些学术资源的查找缺乏训练,因此利用网络解决学习困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资源与管理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调查研究,对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的分类调查分析,可将大学生对资源与管理的看法概括如下:

1.年级、政治面貌及担任职务纵向比较差异显著。根据调查结果,在对学习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方面,外地学生高于上海学生,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高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在涉及到年级、政治面貌、担任班委的分类中,发现各分类内部的差异性极其显著,结果为大一、大四的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评价和利用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党员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学生干部高于普通学生。

2.对课程和宿舍学习氛围评价较低。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对学习软件环境的评价远高于硬件环境的评价,学生对家长和同学的评价最高,认为对学习的影响、关注和鼓励程度最高,其次是对老师的认可,此外,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认同度相对较低,对“宿舍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的评价达到了最低。

(五)途径和方法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将在校大学生认可的用于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归纳如下:

1.自身主观努力度。根据调查结果,约7成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度,对于“我总尝试了解和学习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这一描述,给出“基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肯定选择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0.6%,表明在校大学生重视学习,并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构架知识体系。在被问及“约束课堂纪律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62.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自我约束”。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清楚认识到“自我约束”是保持良好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

2.辅导员和班主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交流。调研中在对“辅导员、班主任抓学风建设,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5.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的是“多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惰性”,16.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的是“积极发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作用”,另有13.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进行纪律教育,抓课堂考勤,杜绝逃课现象”是辅导员、班主任抓学风建设最重要的措施,“以各项评优为导向,引导优良学风的形成”(7.4%)、“多开展相关的班级活动”(4.0%)比重较低。这表明学生自身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惰性,辅导员、班主任在抓学风建设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起到督促引导的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创建优良学风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从学生主体入手,培养其自主、自理、自治的意识和行动。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观念,并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增强学习能力;其次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打造品牌化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有效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加强朋辈引领

高校学生干部尤其是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者,具有榜样导向、凝聚团结等作用。首先,高校应转变学生干部的培养观念,由主导型转向引导型,引导学生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同学。其次,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立志培养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好、工作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

(三)积极开展学术专题性教育,增强学习效果

高校应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学术专题教育活动。比如针对大三年级可集中进行专业前沿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学术,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等。专题教育突出每个阶段的学业重点,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学习范文5

关键词:学习兴趣 动机 大学生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是学习得以发生、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联系起来,自主学习,提高效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即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学生学习上的求知欲;三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地位、荣誉、自尊或他人的认可。学生的学习既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个人意义。当学生确定学习目的时,常常会把自己的个人目的与所属的社会目的进行权衡和比较,从而对学习目的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动机,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现在大学生应有的紧迫感。有了压力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心理学理论认为,需要是主体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某方面缺乏而引起的一种攫取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了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依据。马斯洛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需要的激发。

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与大学生的需要直接相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大学生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在学习活动结束时的成功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成就感;另外,还应让他们走进社会,了解时代对他们的要求与期望,认识到在经济时代只有知识才是发展的核心,从而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

三、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培养学习动机,是教育一贯的追求,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需要,是完善学习心理结构、促进学习心理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1、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语言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师运用具有启发、感召、趣味性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激起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扎实的专业知识,课堂上旁征博引、谈吐不凡而又不乏风趣幽默,必定会有极高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寓教以情,以情感人,使学生以热爱的心态来进入学习。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融合进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其结果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设置合理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有适当的难度水平

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目标的趋势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成就需要或渴望成功的动机(Ms),成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Ps)和成功的诱因值(Is)。这些成分存在相乘的关系,即Ts=Ms×Ps×Is。此理论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在任务属中等难度的时候,动机作用达到最大值;同时,一个人的成功欲望越大(Ms值越高),中等难度的任务对他越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任务。

3、重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已基本形成,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性格的养成、兴趣的培养等方面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的思想情感倾注在教学内容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师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的情感,倾注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感染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炳吉 论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大学生学习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因而感到厌烦,从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成就感低落的心理状态。

在大学里,每个专业的学科种类众多,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自然会有不同的偏好。会不会出现课堂倦怠症状,就表现在课堂出勤率上。一位教师如果真能通过自己教学的独特之处吸引学生,使之不论刮风下雨都能不迟到不早退,享受每一节课, 那就真正达到了专业学科以及精神层面的教学目的。

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英语双学位2012-2013年度下学期一共开设了7门科目, 笔者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观察课堂出勤率,明显感受到学生针对出席科目的选择是大体一致的。以下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二、案例分析

1.教师个人讲课风格独特、激情饱满情景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A老师现在教我们写作,我发现几乎每堂课他的学生总是能够乖乖地出勤, 迟到早退者很少,甚至都希望早点来占个前排的好座位,好好享受课堂上每一分钟带来的新鲜知识、妙趣横生的解说以及老师丰富的经历。这个老师知识渊博毋庸置疑,但他能够吸引学生,还有以下几点:首先,他总是散发着一种正能量,一种本不属于他的年龄的朝气,学生对他有着莫名的亲近感。其次,他总是能够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谈到自己的国外经历,深深地牵引着我们的好奇心。再次,无论是不是一门难度较高或者考试重要的学科,他总是能让我们忽略这一层,达到了真正用兴趣来让我们享受这一门学科。

结论:若教师本身富有激情,散发“正能量”,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带动学生并与学生产生共鸣。若教师能够注意到现在大学生价值目标的转换,就应该从现实出发,讲解时多涉及一些考研、就业、入党等现实问题,这可以抓住大部分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降低倦怠程度。若教师能够多多引入一些新鲜未知的事物好比“大圆小圆理论”,就能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减少疲劳感。

2.教师知识与学生知识不对称情景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B老师教我们英语精读,她讲课十分细致,讲起课来温柔细腻,以至于每一道题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落下,因而课堂上专业的知识确实足够多。但是相对来说,课外知识的引进以及与学生的亲密互动便减少了,学生虽然认为这门学科很重要,但是听起来难免会觉得乏味,因而注意力不太集中,兴趣不浓厚。也不排除有些学生还是很喜欢这种教学风格,尤其是一些内向文静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静静地、慢慢地输出式教育。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老师的外向、开朗更能让我们在课堂上精神倍增。数据表明,当老师与学生的知识圈处在有交叉但老师的知识范围又明显大于学生的知识范围时,教师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若教师总是按照陈旧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教学,照本宣科,没有一点自主创新,那么势必会挑战学生的忍耐力,了无新意的东西总是会淡然逝去,因而学生的倦怠程度就会加深。若教师的知识领域完全大于学生的知识领域,则学生的无聊疲倦感会增加。

3.教师丰富的教学手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反应

C老师教我们听力,他教学有个特点就是每次切入正题前,他总会用英语讲述一些国际时事新闻,或者告诉我们今天是西方历史上的哪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乐于接触新鲜的事物和谈及目前的热点话题,这些话题融入英语知识时,英语学习更加轻松简易,大家听课的精神头也都很足。接下来的听力教学就明显没有之前的“前奏”那么引人入胜了。这个老师很聪明,先是抛出一些大家乐于关注的新闻让学生乖乖地出勤,然后讲述课堂的专业知识,课下还会播放有趣的电影或电影颁奖典礼的视频,让学生不会因为枯燥的外语听力而受挫,反而因为期待这些“小片段”而更愿意上课。这位老师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了讲堂,带入了趣味的聚集地。

结论:若教师能够用积极的手段巧妙地引入一些新奇的教学模式,就好比兴奋剂一样,会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并且抑制疲倦感的潜入。大部分学生表示,多媒体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兴致,若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讲解知识,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师的教学也更能夺人眼球,抵制倦怠来袭。

三、针对性建议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与学生听课出勤率成反比,其中波动因素为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表现。下面我将针对这三个典型的实例,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1.散发人格魅力,点燃学生激情 。一般来说,一个在学业上取得较大成就的学生是与他对学习活动的满腔热情分不开的。事实证明,周围的人和事物影响着一个人的决断与看法,富有激情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程度,老师的言谈、表情、动作都决定着学生内心是否会有更多的互动。组织教学中流畅的语言、博学的知识以及高尚的品行,都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门学科的印象,这些无疑对于克服学习疲倦具有积极作用。

2.关心学生的期望,引入实际的讲解 。古语有言:“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学生关注自身前途利益问题本是人之常情,因而如果教师能够多多提及入党、考研、就业等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打消疲劳感。

3.激发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推动个体进行探索性地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案中应当多引入一些新鲜未知的事物,以适应学生的求鲜与求知心理。比如:当下的热点话题就不失为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总之,课堂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方式新颖独特都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而兴趣毋庸置疑是击退疲劳倦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4.大圆交小圆,信息不完全对称。老师的知识面广于学生的知识,又与学生的知识面有交叉,即处于信息不完全对称的状态,一方面,使得教师总有新鲜的未知的知识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对称的信息好比大小圆交叠的部分,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共享的知识领域中有所共鸣。这种情况既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避免因为类似平面中完全相离的两个圆的情形,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情绪的衰竭。

5.推陈出新,避免死板单调的固有模式。教学内容了无新意,按部就班的讲解,势必使学生热忱丧失,消极抵制,身心俱疲。因而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比如:多媒体教学、班组讨论教学方法等,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习倦怠。

四、小结

大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倦怠厌学,主要是与学习动力不足相关,不仅大学生自身需要明确目标、调整需要、激发学习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学会了解并接纳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而且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上扮演主要角色,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实行不同的教学对策。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这是促使大学生自发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以此来克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韩翼祥,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适应·发展·超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