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诗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1

关键词:《枫桥夜泊》;张继;江村桥;枫桥;半夜钟

中图分类号:H319

唐代诗人张继,是唐代诗人中的及普通的一个诗人。诗作流传也不多,由于一首诗的缘故,张继享有极大的声誉,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我想把我对这首诗的点滴体会介绍给大家。

这首诗写的景物都很平常:一座桥,一条水经过诗人的题咏便成为流传古今的胜迹,也是我们想不到的。

一,张继此诗流传以后,到了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此诗:“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半夜不是大钟时。”欧阳修以为诗是好诗,但半夜三更,却不是打钟的时候,这不符合事实。他的引文,把“城外”说成“台下”,“夜半”说为“半夜”,不知是记忆之误,还是欧阳修所见为别的版本。对于这样一种说法,许多人都表示了异议。《王直方诗话》引于鹄诗:“定知别往宫中半,遥听维山半夜钟。”又有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复斋漫録》引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这些都是唐代不同的诗人写到不同的地方都有敲钟的习惯。其实,唐代还有许多诗人都写到了半夜钟。可能是张继也感觉到了这一习俗很特别,特地写入诗中。欧阳修作为一大诗人偶一发问,引来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来讨论。特别是南宋诗人宋觌专门写了一组诗,就叫《枫桥三绝》,其一云:二十年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依枕犹闻半夜钟。”则表明到南宋时寒山寺还有半夜打钟的习俗。

二,地名的改动,枫桥原来并不叫枫桥,而是叫做封桥。自从张继做了《枫桥夜泊》诗以后,于是世人改封桥为枫桥。至于张继为何改“封”为“枫”,可能不是因为有枫桥而这样做了,可能是枫字没有枫字有诗意啊什么的。但人们不管这些,由于《枫桥夜泊》的广泛流传,人们也就以讹传讹,不深究是封桥还是枫桥了。

三,关于枫桥夜泊的另一种解释。诗人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是孤寂愁苦的心情。首句“月落”点明时间是在夜半,在满天浓霜的深秋,漆黑寂静的夜晚,只能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次句写伴着不能入睡的诗人的是那死寂如坟丘的江村桥、枫桥和暗淡的渔火,三、四句写诗人愁绪万端,难以入睡,直到夜半寒山寺的钟声响了,仍然不能成眠,这首诗入选各种唐诗选本,但各种选本都把江枫解作“江边的枫树”。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中认为:“江枫,江边的枫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新版《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先生为《枫桥夜泊》写得该诗的词条中的见解和金先生也一样。其中喻先生《详析》中把“霜满”、“江枫”注为隐指时令为秋也含有“江枫叶满之意”。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云:“这一夜的睡眠又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的火光和旅人相对。这一句本来并不难解只是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其实,这是人们想当然理解的大误会。从诗题来看,《枫桥夜泊》明言“枫桥”,实则可以看出“江枫”之“枫”是指“枫桥”,并不是指枫树或枫叶。“月落乌啼霜满天”霜字已点明时令为秋,不必要再用“江枫”来点明时令为秋,可以知道到“江枫”二字是指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张继写这首诗时题目就叫做《枫桥夜泊》,枫桥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江村桥有没有呢?江村桥的始建代无从查考。但据寒山寺的创建年代(南北朝代天监年间)大略可以推知此桥不会比寒山寺晚的太多,至迟到隋代就应该存在,隋炀帝开运河是人所共知的有河就应该有桥,江村桥正对寒山寺,若无桥僧人和道士、善男和信女来往一定不便。故张继写这首诗时江村桥是应该存在的。寒山寺里有张继诗碑,碑侧有陈夔龙识语说:“------中关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可依据。”可是“江”乃江村桥无疑“江桥”并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江桥和枫桥的合称。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2

那么,这座佛塔缘何享有如此高的声誉呢?这固然与其气势磅礴雄浑,又是玄奘译经之地有关,更重要原因还在于它记载了唐朝新科进士放榜时的盛况,见证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兴盛。科举制度,使唐政权的大门向民间开放。虽然只是窄窄的一条缝隙,但却让处于社会下层的士人有了用武之地,而唐王朝也因此扩大了统治基础。

隋唐开科举取士之先河,科举。即分科考选人才。唐朝科举主要是常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和明算(算学科)等科目。武则天时还增加了武举和殿试。殿试即由皇帝在殿上亲自考选士人。在众多科目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尤其是进士科,到后来一枝独秀,几乎成了科举的代名词。在唐朝,进士及第者(经吏部“试选”通过后),往往得以平步青云,晋升为朝廷显贵,自然更使得士人趋之若鹜。据统计,唐朝369名宰相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进士出身。若是士人一旦蟾宫折桂,其扬眉吐气、欣喜得意之情是难以掩饰的。

有诗为证: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第后》)

[注]①龌龊:指处境的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意指自由自在,无所拘束,和“放达”义近。

孟郊(751―814),中唐诗人,字东野,浙江武康人。他家境贫寒,多次赴京应试,皆落榜而归。从浙江武康到长安。有几千里之遥。可以想见诗人往返于两地。要遭受多少凄风冷雨,饱受多少艰难困苦。现在(诗人现已46岁)居然金榜题名了,诗人满怀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过去的穷困潦倒和局促不安不值得一提了,如今蟾宫折桂,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里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在春风中,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一日之间和同榜的进士们将长安花看尽。孟郊的这种真切感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新进士们的心态。

诗一开篇就直抒自己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诗人多次进京赶考,皆无功而返,这次居然高中进士,颇出意料。诗人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解脱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一片光明坦荡,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按唐制,进士考试每年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的春天。此时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杏花盛开,晴空万里。大唐皇帝要亲自在长安东南隅的风景胜地曲江池赐宴。之后新科进士要到慈恩寺塔题名留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曲江大会”和“雁塔题名”。长安城真是万人空巷,百姓都汇聚于此来一睹新科进士们的风采。此时诗人身为其中一员,其心花怒放、春风得意之情,自然要喜形于色。因人山人海,诗人于长安道上策马奔驰,一日之内要将长安花看尽,似乎不妥,然而,联想一下诗人此时惬意、超爽之心情,这样的夸张自然在情理之中了。此外,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在唐朝,进士科极为难考,每年各地到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者常有上千人之多,得中者却不过二三十人。当时有谚语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远比明经难考,30岁考中明经已经算老的了,50岁考中进士却还算是年轻的呢!难怪白居易29岁中进士时,还得意地吟道“十七人中最少年”。

然而,有金榜题名者,必定就有名落孙山者。张继、黄巢等人就曾有过如此坎坷的经历,两人的诗作《枫桥夜泊》和《》就是落第之后的心声。现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来阐述其落榜后的失望、落寞、愁苦和郁郁不得志的心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樊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可见,此诗当作于753年之前。《枫桥夜泊》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半夜时分),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清廖的景色,让这位落第的异乡客子,不仅没有缓解愁苦,却更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愁绪和落寞,整诗意境清幽深远。

“月落乌啼霜满天”写了三种紧密相关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时分,月亮已悄悄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栖息树上的乌鸦因月落时分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寒意不时地从四面八方侵袭过来,泊舟江面的诗人敏锐地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霜满天”并不符合自然景观实际,却是诗人真切的感受。诗的起句就为全篇定下了幽寂、清冷的调子,这和诗人失落、愁闷的情绪不无瓜葛。

“江枫渔火对愁眠”仍接着描绘“抵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客子的感受。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枫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在周遭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引人注目,令人遐想。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客子。“愁眠”当指怀着愁苦躺在船上的诗人。这落第的孤孑客子,伴着船外幽清、寂寥的夜色(霜夜江枫渔火的清冷景象),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叫他怎能不郁郁满怀?此时的情与此时的景,已融为一体。

相比诗前半篇布景密度之大(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后半篇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夜半时分,人的听觉对外界事物景象的感受已升居为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人的印象自然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出了夜的深永和清廖,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愁苦、落寞、不得志的郁郁情怀),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至此,前文所提到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都是为这夜半钟声的到来作铺垫,只有它才能将此诗的神韵传达出来。

寒山寺,中国佛教寺院,在苏州市西枫桥镇。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朝寒山、拾得两僧曾居此,遂改今名。今寺为清末重建。寒山寺悠扬的钟声。不仅给《枫桥夜泊》增添了历史感,还让诗人郁结的愁绪穿透历史重重的迷雾,来到了我们周遭,引人共鸣。张继“诗体清迥”“比兴深矣”(高仲武语),确是中肯之语。

孟郊登第后的春风得意,张继落榜后的愁苦落寞,还是反映出了唐代士人科考后的普遍心态。然而,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特例,但那毕竟不具代表性。唐昭宗龙纪年间进士韩(844-923)的登第诗这样写道:清寒着背雨凄凄,九陌无尘未有泥。

还是平日旧滋味,漫垂鞭袖过街西。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3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3.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

2.师范读。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的感受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师: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在诗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出笔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生批画读后汇报。)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为什么明明是深夜诗人却写乌啼,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师: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指名读)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的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江枫与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孤独、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把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小诗。

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为什么对张继来说“夜愈深愈难眠”?

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

师: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吗?孩子在吗?朋友在吗?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生答

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在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风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那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怎么办?那我们就读吧!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4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教学方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表达内心的文学体裁。如果把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比作浩瀚的苍穹,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因孕育着彪炳千秋的古诗词而享有“诗国”的美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感受鉴赏”中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思考和领悟”目标中指出:“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然而中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再加上古今文化差异,造成学生对古代诗歌意义层面理解的阻隔,如果说能理解的话,那么只是一知半解,并且这一知半解还是停留在课堂上的老师讲解的内容,根本谈不上个性化鉴赏。因此,不管是新课标的要求,还是高考应试的要求,古代诗歌鉴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是笔者在中学古诗词教学探究中的几点心得,与教学同仁共享。

一、吟咏内化,增强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这里的读,不是心里的默读、默记,而应该是出声,甚至是放声的吟读、朗读。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除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外,还离不开学生出声的对这些诗歌的反复吟读、吟诵,学生只有在反复吟读中才能逐渐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所谓的“因声求情”正是这个道理。曾有言:“李杜韩苏之诗,韩欧会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谕纪泽》)俞平伯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可见,吟咏朗读诗歌是追寻诗歌情感理解的源头。除了早读时间外,可供语文老师利用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早读及语文课前三分钟的预备时间。在早读时间里,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每两天背一首课外诗词。这首诗歌可事先让科代表抄在黑板上提早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朗读时,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融入想象,大声读,甚至摇头晃脑地读。全班可以齐读,小组间隔读,同桌互问互答地读,自问自答地读。读的方法自由多变,读出味道、读出声韵,自然悟出诗中隐秘的情感。对于老师提供的诗歌,生字词可查工具书。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学生在诗歌阅读方面就有了自然的延伸和拓展,语感得以增强,文化得以积淀。

二、诗歌音乐,二位一体

诗歌与音乐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诗歌”中的“歌”正是音乐的体现。所以,从本质上讲,诗歌和音乐都是抒情的艺术。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能否在诗歌课堂上融入音乐元素?放眼当下流行乐坛,一首给人以无限魅力的流行乐曲往往正是诗词化用、演绎的结果。比如,我们在诗歌课堂上可播放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台》等流行曲,让学生在回环、柔曼的音乐中体会古诗词意境的柔美,这些流行曲中出现的“东风、荒烟、琵琶、枫叶、流水、铜镜”等正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意象和音乐的结合,使得周杰伦当红不衰。再如在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先播放毛的《涛声依旧》导入课堂。在这深情而略带凄苦的音乐和画面中,立即让学生的欣赏感情有了一个定势,能很好地先入为主地带着这份感情鉴赏《枫桥夜泊》,这样就构成了欣赏的情感铺垫。然后可让学生找出《枫桥夜泊》里和《涛声依旧》相对应的诗句。再次,可让学生体悟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点。学生不难发现《涛声依旧》所抒发的是对恋人的惜别和思念之情,而《枫桥夜泊》所抒发的是游子的羁旅之思,这就包括对亲人、故土的深切思念。这样一比较,显然后者的情怀更加博大和宽广。这样,音乐和诗词鉴赏的结合,课堂就避免了沉闷和死寂,这样的鉴赏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必然使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三、破解矛盾,体悟诗意

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文本分析的难度在于文本是天衣无缝、水融的,而分析的对象是矛盾,矛盾不是显性的,而是潜隐于文本的有机统一之中的。这就要用还原的方法把矛盾还原出来”。基于这一点的启发,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课堂上可大胆使用矛盾解读的方法解读诗歌。遵循的步骤是:发现矛盾―分析破解矛盾―还原诗意。姑且举几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渲染的无疑是悲苦的心绪,而后句“小桥流水人家”就不是悲苦,而是对幸福生命的喜悦,这不就是矛盾吗?为何要呈现这对矛盾呢?对此进行探究,最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小令整体呈现的绝非单纯的极致悲苦的心境,而也有在悲苦心境下拥有的一份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念想。至此,批判性的审美思维确是高人一筹。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小扣柴扉久不开”也有矛盾,“久不开”,诗人还是“小扣”,就显得好像不近生活常理,构成了矛盾。分析得出结论:诗人怕破坏园林主人内心的宁静淡泊(“应怜屐齿印苍苔”可见主人不喜交客)及园林的冷寂,而冷寂和宁静正是为了反衬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命繁华及生命的不可抗拒。至此,诗意豁然。

古诗词是巍巍中华文化的夺目珍宝,中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启迪中学生的智慧灵性、塑造学生个体的灵魂之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古诗词教学的探索的价值也毋庸置疑,其探索道路很漫长。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2].谕纪泽.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5

夜风薄凉,奶白的月光穿过林隙,是问太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愁闷,还是之问先生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迫切。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纯是种登峰造极的笔韵,欢喜略带悲伤,乐观略带消沉,尘世怅惘,不堪回首,唯有清新滤思,浮生半日闲。

“登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泛于江河之上的扁舟境界,把酒临欢,谙诗情画意,林荫漫步,昂首仰望“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一叶渔舟,使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露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塞山前。

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天光山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凝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以纯美的大自然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登临海角。

“登临”是一种惆怅、伤感。塞外大漠,长河落日圆的顶头续写,或是“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的无域疆场,马革裹尸,狼烟飞狐。那种夹杂冰冷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豪装,兴衰千年的激荡,鹿鼎频争。不曾是那种所谓“红纱帐内”,一昧吟诵“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大丈夫屈伸不已“彼可取而代也”。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6

关键词:读古诗;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2.结合图画,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时,通过观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境,想象一下母亲心理活动,很容易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含义。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编故事理解诗意

在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时,出示问题让学生续写故事:诗人陆游临终前究竟放心不下什么呢?他又会给儿子叮嘱怎样的遗愿呢?请你熟读古诗《示儿》续编一个故事。学生很容易明白诗人放心不下的是国家没有统一,诗人的遗愿是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

四、悟诗情

“借诗言志”“借诗抒情”。古诗不仅有优美意境,还能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赞美祖国壮美河山,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另一类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流露,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昌龄的《凉州词》。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