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全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木兰辞全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木兰辞全文范文1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全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课文解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兰辞全文范文2

公交车上,一小学生拿着暑假作业本对他妈妈说:“妈妈,我暑假作业太多了!”然后他妈妈就把作业本撕了扔出窗外,还潇洒地嘱咐儿子说:“老师问,你就说爸爸妈妈打架,妈妈撕了作业本!”

神回复:小学生看着电视里的画面目瞪口呆……忽然听到一句:“没写完作业就看电视,又想挨揍吗?”

(小米饭)

Memo:这样的老妈,只能出现在电视里。

在淘宝上看了一款心仪已久的净水器,昨晚怀着激动的心情准备看看买家评价后就拿下,没想到我看到了这样一段:买家说,东西还没用,不知道好不好,先给个差评吧。而卖家回复说:警察抓住了嫌疑犯说,不知道犯了什么罪,先枪毙了再说。看完之后瞬间决定下单,店主太犀利了!

(站着的鱼)

Memo:OK,以后上淘宝,不看产品看评价!

提问:为什么白头发拔一根会长十根?

神回复:因为周围的黑头发看见亲人被人连根拔走,脸都吓白了。(猫头鹰)

Memo:如果黑发坚定地认为只有与自己同种颜色的头发才是亲人,可能就不会发生此等惨剧了。

提问:为什么猴哥在《西游记》里一吹人或者妖怪他们就晕过去?

神回复:他都五百年没刷牙了。(MM斗)

Memo:哇哦,终于知道齐天大圣的小秘密了。

提问:我家小狗走丢了,怎么办啊?

神回复:用搜狗。(冰蓝star)

Memo:可以换58同城吗?

刚拿到身份证的弟弟很苦恼,指着上面的照片说,姐姐,为什么身份证上的照片都照得那么丑呢?我微微笑了笑,说:“身份证照片普遍拍得丑,其实这是公安部一个人性化的小设计,为了让你把它藏好了不轻易外露,以防丢失……”弟弟恍然大悟。(柠檬羽)

Memo:答得精辟,我也恍然大悟了。

有人发帖《以前上学时课文里读过的最伤感的一句话是什么》,很多人提名“庭有枇杷树,吾妻死时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有人说《出师表》《木兰辞》《雨巷》等等。但我记得最神的回复是:“背诵全文”。(豆子明)

Memo:果然好伤感,让我想起来学生时代苦背课文的辛酸历程。

我问同桌:“为啥每次运动会都下雨?”同桌幽幽转过身说:“没见‘运动会’这三字里都有云吗,不定哪片就藏着雨!”我瞬间石化。(金属心)

Memo:你同桌是语文课代表吧?对文字结构掌握得这么熟悉。

提问:老师要我们几个班干部提供生日信息,我估计是要根据星座来安排班上的工作方向了,我是狮子座,你们觉得我会被安排干什么?

神回复:在教室门口拿着一只球趴着。(周瓜瓜)

Memo:早都说过不要轻易透露你的星座信息嘛,否则连班上的“要职”都难保。

上地理课老师提问:在地球外面那一层是什么。班里有很多人举手,连平时考试不及格的我也举了手,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老师跟同学们说我难得一次举手,由我来回答问题,也让他们给了我掌声,我站起来后回答:香飘飘奶茶。

木兰辞全文范文3

鲁迅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我们今天再次走进这一凄婉的爱情悲剧时,都不禁唏嘘不已。是啊,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和万事兴这些字眼总是充斥在我们美好的愿景中。那么是什么让这“精妙世无双”、“伶俜萦苦辛”的女子不被婆婆所容?面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诸如无子说、恋子说、门第说等此类占多数。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到了东汉时已经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渐渐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传习。如此一来,如果真的是因为兰芝久嫁无子而被休的话,那么婆家休掉兰芝应该是休得理直气壮、合乎情理。然而当焦仲卿询问母亲为何要休掉刘兰芝时,老妇人一脸怒色,只是愤然抛下一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话语,而非大义凌然地向焦仲卿抛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慷慨之词。所以兰芝被休原因的无子之说确实有待斟酌。

同样的,门第一说的证据无外乎就是兰芝在向婆婆告别时所说的“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然而从后文的县令和太守相继派人到刘兰芝家求亲可知,门第一说实在有些牵强。要知道焦仲卿只是个小小的府吏,其身份与地位怎能与县令和太守同日而语。焦家讲究门当户对,难道县令家和太守家就不顾忌?更何况焦家娶得是一个大姑娘,而县令家和太守家娶的还是一个“弃妇”,这也从侧面证明婆婆休兰芝实在是休得没啥道理。

关于“恋子说”,乍听是不错的。想想也是,一个寡妇,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成人,其中的艰辛自然不必多说。等到儿子成家立业了,终于可以享受儿子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时候,兰芝的出现几乎夺取了儿子所有专注的眼神,其失落的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通观全文,似乎并不能找到一处有关焦母对儿子的畸形依恋,反而只是见着一个家长对晚辈的多次训斥。所以恋子一说也就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凭着我们后人的揣测而得出的结论。

那么,兰芝究竟是因为什么被休呢?笔者认为,兰芝被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婆媳之间性格的不相容,在于“婆婆”那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容挑战。

《礼记・内则》中记载:“妇事舅姑,如事父母……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涕,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由此我们可知,媳妇在婆婆面前,只能“下气怡声”,甚至于在婆婆面前不可以打嗝,不可以打喷嚏,不可以打哈欠,冷了不敢加衣痒了不敢去搔。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婆婆在儿媳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威。媳妇在婆婆面前只能是低声下气,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正因如此,才会有“天下没有不是之父母”的说法。

那么,刘兰芝在婆婆面前是一个低声下气,唯唯诺诺的人吗?答案显然不是的。文中有诸多证据。

首先,文章开篇兰芝的主动请遣。兰芝请归的理由有两点:一是焦仲卿作为府吏,不能与之每日耳鬓厮磨,让她经常独守空房故而心生哀怨;二是因为与婆婆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新婚燕尔,经常不能相见,有些怨言自然是司以理解的,所以兰芝就这一点也仅仅是轻轻带过,而说到她与婆婆之间的矛盾之时,则是态度坚决,情绪悲愤。且来看看她是如何说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是一段非常直白的话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婆婆,而且没有丝毫旋转的余地。这要放在今天,也许不足为奇,可这要放在那个年代,那真是惊天骇俗的举措。因为被夫家休掉实在是一件颜面荡然无存的事。这从后文兰芝回到娘家时“进退无颜仪”的举动以及其母亲的“大拊掌”的反应可以看出。可她在明知有这样的结果的情况下还毅然请归,这不能不让人深刻地体悟到其性格中刚强不容侵犯的一面。这也自然印证了兰芝实在不是一个委曲求全的人。

其次,兰芝辞行前的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踏......”无论是被遣还是请遣,都是受人诟病的事。所以,离开夫家时,女子总是“哭着出门”,更有甚者“没脸回家去自尽”,而兰芝却还有心情大张旗鼓地精心妆扮。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应该有性格中倔强和坚强的一面。她的请辞,自然是焦母所乐意看到的。为了保留自己仅剩的一点尊严,兰芝强打起精神,把自己妆扮得美若天仙,目的就是不想在对自己“久怀忿”的婆婆面前示弱,不想让婆婆看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而她的做法显然也起到作用,在与婆婆话别时,婆婆是“怒不止”。由此可见,两人的矛盾实在是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木兰辞全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美育 感受美 鉴赏美 表现美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美育作为人格完善的必修课,重视艺术的教育感化作用。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叶圣陶认为文学欣赏的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使他们辨美丑、知善恶,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从引领朗读入手,让学生感受美

新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优秀之作,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本身就是美的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的美的形象、创造出的境界,是学生接受美感经验的“乐园”。“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的基本形式应当是读,它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必经之路。在吟咏朗诵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少课文如配上图画、音乐创设相应情境,学生可更好地凭视觉、听觉去感受美。

1.在读中感受音乐美

文章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韵、节奏的铿锵和谐、悦耳动听方面。一般说来,诗歌散文的音乐美表现得较为突出。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朗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比如《七律》的明快豪迈,《天上的街市》的恬静婉转。《白杨礼赞》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作者连用了四个排比性的反问,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气势,读起来让人感到慷慨激昂,情感不可抑制。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课文,教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尽情感受到课文的音乐美。

2.在读中感知画面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富有绘画的美感。我们只有细细美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才能感受到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画面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教者可指名学生分小节读,其余学生听朗读闭眼脑中再现文中所绘画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活力。教《济南的冬天》时,可让学生读后描述作者给我们绘就的一幅幅“工笔画”,让学生感受济南的冬天: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特点。其它如《紫藤萝瀑布》、《绿》、《三峡》、《醉翁亭记》等课文都可让学生在美读中头脑再现美的画面,使其进入美的意境,给其带来审美享受。这些课文中的美丽画面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在读中感悟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时可感受到准确精炼的词语、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魂的情韵、整齐优美的排比、精彩和谐的叠句、精炼睿智的格言、机智含蓄的幽默带来的美的享受,感受到我们汉语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美。如教《绿》时,可以针对“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感受比喻的新颖巧妙,向学生讲荷叶的绿有什么特点,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大脑中很快出现了荷叶那种鲜润水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的形象,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梅雨潭的绿的特征,且从中受到绿的感染,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儿的孤烟的“直”,落日的“圆”,诗人用高度凝练的两个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奇伟壮丽的塞外画卷。教者只要引导学生细细地美读,认真地去品位,定能体会到作者忠于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二、从探索意蕴着眼,让学生鉴赏美

在审美教学中,教者应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感受形象,进入意境,通过亲身情感体会,着眼于探索文章意蕴,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引领学生探索美、感悟美,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1.披“文”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独到地把美育叫做“情育”。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文本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之通过亲身情感体会,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文章的每一个表象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语文教学中如能披“文”入“情”,往往便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美育乃至全文的教学目标。在教《最后一课》时,教者应紧扣文中先后四次出现最后一课这一艺术构思的激情点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所表现的亡国之恨、爱国之情。同样我们可抓住《荔枝蜜》中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总不喜欢――有点喜欢――梦中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朱自清的《背影》的四次流泪,以它们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在情感的波涛中,学生既探索了文章的意蕴,也受到了审美教育。

2.依“形”悟“神”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语)。可见,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育,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捕捉文章中的形象,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文中所绘之“形”。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少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崇高形象。例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浩然正气的文天祥,代父从军的木兰,爱生如子的蔡芸芝,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身殉职的白求恩,热爱祖国的韩麦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更深层次地理解领悟文章的思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摒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在依“形”悟“神”中得到提高。

三、从说写训练着力,让学生表现美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造美、表现美,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吸取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材料,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和规律,以及表现“美”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成为创造美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从说写训练着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首先,应重视“说”。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再现性复述、想象性描述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将自己深入文本后感悟到美并通过“说”表现出来,再现文本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意蕴美,使学生说中做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