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范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
(板书)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 优点 缺点 石器时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难,不坚固 青铜器时代 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铁器时代 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易氧化生锈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板书)二、改革的潮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板书)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板书)三、商鞅变法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板书)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课堂总结)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板书设计
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三、商鞅变法
看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及答案
2.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最新版
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思维导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7202
成功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养,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我国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众多问题,思维导图的引入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及应用原则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是一种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重点应用于培养、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之所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是因为思维导图有别于其他思维工具,是用图文并重的方式,结合关键词、图像、颜色,将各级主题的关联以及细小知识要点,形象地展现出来的。思维导图还能利用左右脑的机能,联系记忆、阅读、思维等规律,试图让人们达到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间的平衡,以此激发人们的无限潜能。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第一,目的性原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应用思维导图时,都要以应用目的为出发点,并将此作为选择合理应用途径的依据。第二,逻辑性原则。因为思维导图是以某个关键词为思维发散中心,再通过联想或者想象的方式,将与其有关联的各个知识点绘制出来的思维工具,所以,为了确保思维导图的正确性,就必须保证关键词与各思维分支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第三,美观性。为了确保思维导图能清晰、直观地表现各知识点间的关联,必须保证思维导图的美观性。而这里的美观性指的是用不同的颜色、图形,突出展示思维导图的直观性与清晰度。
二、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意义
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将思维导图用于做笔记,而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思维习惯与认知水平,独立、自主地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其实,绘制思维导图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明确的关键词,需要具备一定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善于收集、分析、整理信息,所以,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思维导图对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意义
以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通常会要求学生将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为了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默写。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而新课改之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开始转变教学理念,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个关键点出发,结合教材要求,通^旁敲侧击、举一反三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师形成个人风格,提升教学魅力。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师为引导,启迪思维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尤其是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中,倘若教师一开始就全然放手,学生势必如盘散沙,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先认真
备课,预先设计好思维图,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思维扶持。以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我的家在哪里》一课为例,笔者事先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以“地图的语言”为关键词,
由点到线,由线发散成面,
形成如图一的树状思维导图。图一这样的板书跟当下抽象化的板书相比,既生动,又能突出重难点,增强知识的整体性,关键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的方法。
(二)学为中心,探究实践
“以学定教”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以生为本。探究教学法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思维导图正符合了这一理念,可让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点,展开想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已知领域延伸到未知领域,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为例,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黄土高原的独特文化(三)应用复习,巩固提升
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的,复习巩固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可怎么复习才有效呢?复习方法应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符,而思维导图是符合这一理念的。它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身思考,领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图形的形式画出知识结构,既能梳理知识,又能提升学生能力,使学生体会快乐与成就感,那是学习的高境界。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范文3
随着冬天的到来,这一年也即将过去,大家除了关心2022年节假日的安排,也关心着2022年放寒假的时间安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河南2022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河南2022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一年级到九年级于1月22日、高中于1月26日进入寒假,都于2月20日准备开学。
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注意事项1、饮水机的热水键要注意
冬天的话热水用得比较多,但热水的温度很高,如果孩子自己去倒水的话很容易被烫伤的,所以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热水会烫手。
2、打火机/火柴不要放在孩子可接触到的地方
有关火源的问题也要着重注意,比如打火机和火柴,这个是比较细小的东西,相对于其他大的物件来说,小物件比较容易被家长忽略,放在抽屉等地方,很容易被孩子找到。
3、热水器要记得关
热水器同样是有热水出现的,如果你的热水器没有关,那么24小时都是有热水的,孩子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放水,不小心就会被烫伤。所以热水器不用就立即关掉,不但安全还省电。
假期学习计划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寒假已经开始,也是时候制定一个寒假目标了。为了防止之前大多数假期中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情况再次发生,特制定此假期目标。
语文:在语文上,我要付出更多努力,以弥补自身原有的缺陷和不足。每天练半张字,争取在一个假期内是自己的字体得到较大的改善,改正写字的不良习惯,把因为作文而失的不应失的分争回来,每天坚持随笔上传,预习下册课本。
数学:预习下册内容,争取做到对知识点熟练掌握,在开学前做到自学完整本书。同时对上册内容重点与薄弱点进行复习。
英语: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自己也要制订一些额外目标。把下册单词记完之后,再把接下来的单词记几个单元,多多益善,同时加强阅读多阅读英文书籍,多积累词汇,让英语积累本发挥起自己的作用,学唱几首英文歌曲。对上册内容要进行总结
政治:多看《新闻联擂》,了解国家大事;提前预习,通读课本了解课本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学习。
历史:对历史来说,任务主要是复习,因为历史可以看作我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科目,在假期中,我要进行复习,背记知识点;多做题以此来锻练自己的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
地理: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开始对从七年级上册开始的所有内容进行复习,争取不落下一个知识点,备战中考。
生物:有选择性的完成作业,对自己薄弱点进行回顾,同时对四册内容进行复习。
信息技术:利用软件多做题,确保操作题与打字题不失分。将题库中的选择题与判断题熟记于心。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范文4
一、学生分组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个组,一般每组9左右人。这6个组就是本学期各科所需要建立的学习小组,也就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这样的小组,要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要对本组成员进行编号管理。小组一经建立,其正副组长、组员编号在一个学期内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同一小组的成员,在编排座位时应当尽量靠近,以便课堂学习时小组内能就近互相合作交流。学期中座位变动时,也必须是整个小组的移动,不要拆散。
二、课文到组
新学期的第一堂历史课,我把全册教材的查
找、归纳、讲解等自学主讲任务分配到各小组,以便提前准备,能够及时上讲台当“老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共24课,除去4课活动课外,剩下20课需要讲解。第1课、第2课,我按照将要由学生讲课的模式讲,使学生掌握今后自己将要当“老师”讲课的模式和程序。从第3课起余下18课教材,我就将其一一分配到组,每组3课——
第一小组:第3、10、18课; 第二小组:第4、11、19课;
第三小组:第6、13、20课; 第四小组:第7、14、22课;
第五小组:第8、15、23课; 第六小组:第9、16、24课。
这样分配课次,有几大好处:一是都有任务,锻炼机会均等;二是任务明确,便于早做准备;三是三周一轮,负担不会很重。
三、提供提纲
对于交给各小组学生主讲的每一课,教师都应当提前两周向该小组组长提供预习提纲。因为学生的学习经验不够,对教材难以驾驭,把握不了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也不知道教学要求的高低层次及三维目标如何体现,教师通过提供预习提纲,使上述各项得到较好的处理,弥补学生主讲之不足,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
例如,第一小组将于第三周的第一课时主讲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我在开学第一周周一就提供了该课的预习提纲:
第3课 神奇的远古传说
预习提纲
第一目 炎帝、黄帝和蚩尤
1、人物简介
⑴炎帝 ⑵黄帝 ⑶蚩尤
2、问题探究
⑷什么叫部落?什么叫部落联盟?
⑸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⑹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⑺黄帝为什么被尊为“人文初祖”?
3、知识拓展
⑻“华夏”一词的来历
4、热点链接
⑼涿鹿之战
第二目 尧舜的禅让
5、问题探究
⑽禅让是怎么一回事?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⑾传说与史实有何联系和区别?
6、热度链接
⑿尧舜禅让
像这样的预习提纲,一般只需要提供一轮就够了。学生通过第一轮的训练,加上知识的增多,经验的增加,他们会很快从中感悟到许多,自己编写出预习提纲来。只是他们拟出的预习提纲不那么全面,不那么完全符合教学目标与要求,所以需要也必须有教师的及时提示、指导与修改。定稿后的预习提纲,应当一式十份,使该组成员都人手一份,以便于他们做课前准备。
四、小组准备
小组得到老师提供或审定的预习提纲后,就进入小组准备阶段。具体步骤有五:一是任务到人。即由组长将预习提纲中的探究题(如上面提纲中的⑴至⑿)根据本组同学的自学能力、自学条件等情况恰当地分配给本组同学去探究。每个同学都应当至少有一个题目的自学探究任务;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应当分给的任务多些,难度大些;自学条件好的同学(指方便上网查找、家里有资料可查或附近有人可请教),应当分给涉及面广些、难度大些的任务。二是个人探究。
本课,我为学生设计的作业有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主要取自教材中的课中题和课后题,卡通资料框里的部分也常做课内题处理。课外作业采用“分层练结”的方式命题,一般分为基础巩固题和综合应用题两部分。基础巩固题一般是对本课内知识的巩固练习,适应于学困生;综合应用题则偏重于知识的前后联系、拓展、深化,适应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设置作业,能使上中下学生各得其所,都有收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面向全体”。
历史课,我让学生当“老师”的做法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实施一个学年了,效果很不错。开始的第一轮,师生都很忙,那是因为没有经验使然。经过第一轮训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他们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准备很早且充分,主讲者讲得头头是道,听讲者听得津津有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和轻松学习。如果不是亲身实践和体验,我还不相信我的学生们能够当好这“老师”哩!看来,新课改提出的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转变,在教学中恰当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效果好极了!为此,我将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
学生得到组长分配给自己的探究题后,就应该着手个人探究。探究办法一般是:读懂教材、上网查找、图书室查找或向他人请教。总之,要求尽可能获得关于本题的最详尽的资料。三是自写答案。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得了比较多的资料后,根据探究题目的要求编写出此题的答案。此时的答案还是草稿,可用任意纸书写。以上第二、三步必须在下发提纲后7天内完成。四是老师审订。学生将自己编写出的答案草稿于第8天交给老师,老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其进行审订,在第9天将审订稿反馈给原学生。五是制作卡片。学生收到审订稿以后,将其用碳素墨水笔工整地书写在卡片上,一式七份(课后发给每个组长一套,其他学生可借去抄写或者复印)。卡片的大小、用纸要统一,第一行居中写上课题,课题后标明题号,以便于装订收藏。这一步必须在第10天完成。第11至第14天,有任务的学生要进一步熟悉自己的探究题答案,并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图表、影象资料等教具进行模拟讲课(一般在双修日模拟,老师进行全程指导),直到充分熟练为止。
五、师导生讲
学生准备两星期后,就进入老师导讲学生讲课阶段了。仍然以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为例,我是这样导讲的——
㈠、老师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然后老师指出:原始时代的生活除了从古迹和遗物中能了解到,还能从许多神奇的远古传说中得到印证。板书课题。将预习提纲用投影打出。
㈡、导学第一目炎帝、黄帝和蚩尤
A、老师讲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踞今4000多年,大致在原始时代的后期;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时间和地域上来说,有关他们的传说资料可以和现代的考古资料互为印证,互为钩洹?
B、学生默读第一目教材,思考问题⑴至⑺。
C、老师投影展示《炎帝》、《黄帝》、《蚩尤》图,
学生1简介人物炎帝;
学生2简介人物黄帝;
学生3简介人物蚩尤。
老师随机补充或修正学生的简介
D、引导探究:
学生4讲解——什么叫部落?什么叫部落联盟?
师生随机补充或修正。
学生5讲解——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三点:①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九黎族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②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③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
学生6讲解——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学生7讲解——黄帝为什么被尊为“人文初祖”?
老师提问:为什么不称炎帝为“人文初祖”?(其他学生回答)
E、引导拓展知识
学生8讲讲——“华夏”一词的来历。
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异议,老师随机判别。
F、引导了解热点知识
老师提问: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九黎族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战争?(其他学生回答)
学生9重点讲讲——涿鹿之战 (老师放影视片断配合讲解)
㈢、导学第二目 尧舜的禅让
G、学生自读本目教材,了解主要内容。
H、老师展示《尧帝》、《舜帝》图,然后指出:尧、舜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请其他两位同学分别谈谈他们有什么高尚的品质。
再问:假如你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你将怎样挑选部落联盟的继承人?(其他学生回答)
I、引导探究
学生1讲解——禅让是怎么一回事?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禅”字读音shàn与佛教中“禅”字的读音shán的区别。
其他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哪些关于远古的传说。老师随机引导并判断
学生2讲讲——传说与史实有何联系和区别?
J、引导拓展知识
学生3讲讲——尧舜禅让
㈣、课堂小结
K、回顾本课所学
1、老师用投影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回顾与记忆:
神奇的远古传说
炎帝、黄帝和蚩尤是传说 多年前,生活在 中下游的杰出的部落首领。在炎帝部落联盟战胜。
黄帝和炎帝、黄帝部落联盟加上的一部分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蚩尤后人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他为尧舜的尧舜禹时期通过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声称为禅让。
2、学生互相回顾本课所学,加深印象。
L、教师指出:炎帝、黄帝、蚩尤与华夏族的关系,炎帝、黄帝和蚩尤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人文初祖”黄帝是本课的重点知识,要求重点掌握。
在整个新课的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始终唱主角,始终处在主动学习状态,老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只是起着引领、帮助、串联或者主持人的作用。
六、评价与练习
新授部分讲完以后,老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对9位讲课者进行评价:先由其组长组织本组学生互相讨论,形成统一意见,然后由组长谈谈本组同学给9位讲课者的简要评语,并一一打出分数。组长在谈评语时,也可以谈些本组同学的想法或建议。5个组都评价完后,历史学科科代表统计9位讲课者每一位的最后得分交给老师,老师进行简要点评,并表扬有进步的,奖励优秀“讲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范文5
关键词: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
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生活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为了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的能力,笔者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教学。
一、宏观上,改善教学模式
人际互动,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是成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相比,在学习中增加人际互动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人人都有合群的需要,个体在合群的驱使下,当认为自己属于某一群体时,会不自觉的或者潜意识的按照群体的行为方式来左右自己的行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成员间感情好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学生群体之间的互教互学,友爱互助、相互启发,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常常起到达到老师讲解不能达到的效果。” 在我所教的班级,为了更好地践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班主任老师在学生之间实行“师徒结对”,一个成绩好的同学负责帮助1-2位低成绩者帮助预习、复习功课,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要求徒弟态度要诚恳,师傅要认真负责,对于徒弟的请求决不能无故推托、搪塞。这种合作模式的运用使得历史学科也从中受益。在期中期末的复习课上,我通常让学生中的师傅根据自己判定的重点、难点,用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带徒弟复习、背诵,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主要的是让成绩低的同学通过观察、模仿师傅,体验发展了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为这一说法提出了理论依据。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可以区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智力问题,第二种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在成人或高水平同伴的帮助下可以成功解决某些问题。儿童第一种水平和第二种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实际上对什么内容由学生课前预习自己来学,什么内容由老师课堂上后教作出了明确的划分。只有让学生加强课前预习,能够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够自己解决的由老师课上指导或讲授解决,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目标任务不清,教师要对预习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通过通读课前导读部分,明确这节课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并且解决课本中“想一想”提出的问题;自我总结自己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共同探讨等,并且利用课堂的前5-10分钟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课程标准虽然坚持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的理念,但是减少毕竟不是完全剔除,特别是对于逻辑思维不强的初中生、偶尔迸出的抽象概念往往使他们难以理解,教师如果只是做空洞抽象的讲解,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小小的实践活动不仅易于他们理解,更会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涉及到生产力这一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接受这一概念,我在上课时准备了石制、木制、铁制等不同的工具和一支铅笔,让2-3位同学上台试验不同工具的功效,他们很快得知,生产工具左右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一结论。这种做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微观上,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的教育策略,可以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的机会。近年来,我们国家非常提倡“成功教育”,要求老师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一年六班,曾经有一位低成绩的同学,在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期中考中这位同学只考了43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给予他特别的关注,经常检查他的作业,督促他预习、复习,在学习考试中,每取得一点点进步,我都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并且进行言语说服,说一些鼓励的话,比如,“你完全有能力再进一步”,“你如果不成功,就没有人可以成功了,你有别人不曾有的特质。”一学年下来,这位同学的成绩虽然有反复,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呈上升趋势的,并且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初一年结束的那次期末考中,这位同学的考了96分,拿下全班历史成绩最高分。这无非是一个“成功教育”发挥作用的典型例子。老师的鼓励和他成功的经历在他身上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得他自信心满满,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从而在学习成绩上不断实现突破。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范文6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从准备情况看,实验区的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算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自己买一些与历史教育有关的光盘,如有关秦始皇的历史片,有关、及等的大型历史记录片,它们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如讲“不怕远征难”,就播放的诗),播放乐曲式导入(如讲“”,就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图片赏析式导入(如讲秦始皇,就采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华清池、兵马俑的图片),还有的教师讲文化内容时配以古筝曲,效果也很好。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
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感受与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教师已经认识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都明显提高,并敢于向学校领导和教研员提出问题和建议。在平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还写出了很好的论文。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愿意学历史了,会引经据典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确实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学校领导、家长都在关心新课程改革,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四、疑惑的问题
1.有些章节删去的内容太多,出现前后脱节的现象,建议设置成阅读材料,以增强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中,《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提到十六国比较突然,因为以前没有提到过。再如,八年级上册《》一课,对国共战场的叙述不太明了。另外,讲到近代民族工业中的三座大山时,对于其中的,由于之前删去了相关的内容,学生较难理解。在侵略史的内容里,现在去掉了,另外还有香港问题,使得我们有时觉得出题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