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贸易壁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贸易壁垒范文1
摘 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按照中国与东盟所签订的相关协定,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关税将逐步降低,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技术贸易壁垒的抬头,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CAFTA间的贸易往来。
关键词 技术贸易壁垒 频数比率 覆盖率
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双方经贸关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将技术贸易壁垒单独分开,系统的说明技术贸易壁垒的特点、分类及其对双边货物贸易往来的影响程度。本论文将以技术贸易壁垒的量化分析作为切入点,以东盟主要成员国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对东盟整体技术贸易壁垒的强弱程度进行测量与分析。
一、技术贸易壁垒量化方法介绍
在技术贸易壁垒测量方法中,频数比率和覆盖率是主要的方法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覆盖面指数是反映一国在某一时间比如某年对来自他国的进口商品采用的非关税措施情况,即非关税措施覆盖的进口商品在所有进口商品中占的比重有多大。假定:i为某进口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号;t表示进口国对来自j出口国的商品采用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的那一年;T表示作为进口权重的年度;j为某一出口国; 是一个哑变量,其值在有出口商品遭受技术贸易壁垒时为1,没有时为0; 则指i税号进口商品价值在该进口国所有进口商品价值,则覆盖面指数公式为:
如果关税税则号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虚拟变量 为1,否则为0;如果有来自于任何出口国的进口产品,虚拟变量 为1,否则为0; 表示所要考察的商品类别中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税则号产品数目。
二、东盟对中国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频数比率和覆盖率
1.据选取、计算说明
在数据选择方面,本文主要选用2007年、2008年两年的中国对东盟主要国家按照HS4位码出口量的数据,然后根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网站提供的东盟六国的截止2008年对外通报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信息,从整体上来估算中国出口商品遭受东盟技术贸易壁垒的情况。
本文利用之前介绍过的指标,来对中国出口东盟的商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作出度量,其覆盖率为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出口的商品的出口额占行业内所有商品进口额的比重,频数比率为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出口的商品的税目数与该工业行业所包括的税目总数的比率。
2.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两项指标的强弱分布来看:
(1)频数比率:2007年指标超过45%的为第85章(电机、电气设备等);2008年指标超过45%的为第85章、第21章(杂项食品)和第95章(玩具、游戏用品等),其中07、08两年的第85章指标均超过55%,所遭受相关技术贸易壁垒政策约束相对较强。从壁垒措施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第2类(植物产品)、第4类(食品、饮料、酒、烟草等)、第6类(化学品)、第16类(机电及音像设备等)、第20类(杂项制品)等五大类产品,除第16类的产品的频数比率平均超过45%,其余的平均在20%左右。
(2)覆盖率:2007年指标超过45%的同为第85章;2008年指标超过45%的为第85章、第84章(机械、机器设备等)、第21章和第95章;其中第85章商品仍然遭受最大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约束。而在壁垒措施分布方面,与频数比率的情况一样,其中,第16大类的商品遭受最严重的技术壁垒措施。
通过观察两项指标:
(1)从整体上来看:东盟主要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仍然主要针对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例如农产品、食品等,这也是由于东盟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东盟也一直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地区;
同时,像玩具、轻工艺品等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也是东盟的主要出口产品,并且长期保持着与中国同类出口产品的竞争关系,因此,处于对本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考虑,也将主要的技术壁垒集中在这些方面;
而交通运输、机械电子、电气等设备方面,虽然东盟在这些方面的进口量一直占据很大比例,但随着各国政府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通过对外的技术交流,尤其在电子、通讯等方面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出口水平大大提升,因此出于对国内优势产业及国内市场的保护,各国往往对此类组别的商品进口设置了内容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从东盟六国上来看:泰国是实施技术贸易壁垒最为严格国家,所涉及的大类商品超过12类,截止2008年所通报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累计超过300项,在对第4类、第16类、第20类的商品所实施的壁垒措施最为严格,多数两项指标均达到100%,其原因可能是泰国受壁垒措施保护的产业,尤其是农业,属于国家的基础产业,其产品在国际上也具有竞争优势,因而政府会对其进行特殊保护;相对较弱的国家是新加坡和越南,其原因主要是新加坡和越南绝大多数的技术标准均是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制定,而“中国制造”在技术标准上也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
三、如何应对东盟的技术贸易壁垒
1.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1)继续倡导、推进企业提高自身生产质量的政策,通过立法执法、科技创新提高质量。
(2)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利用WTO规则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条款
在中国与东盟签订的争端解决机制框架协议中也提到,当双方无法就争端达成一致时,可将问题提交到WTO,由其判断、裁定双方各自责任所在。
(3)加大同东盟国家的谈判力度,努力减少双边在技术贸易壁垒的摩擦。
2.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1)增强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创新力度。产品的内涵就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东盟各国中,很多技术贸易壁垒所涉及的内容均是采用国际标准,如果企业的产品在出口东盟遭遇壁垒,换成是另一个出口地,也一定会发生同样状况,因此,只有不断强化产品,才是主动解决贸易壁垒的途径。
技术贸易壁垒范文2
目前,发达国家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膨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再如日本,从前设定的进口农产品残留物限量标准是63种2470项,而今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则新增了51392个限量,涉及264类食品中的734种化学品残留,同时禁止使用15种农药、兽药,这使得农产品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大市场,占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出口技术门槛,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额,涉及到6000多家出口企业。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动物福利问题则尤其为欧盟所重视,例如,鸡场饲养密度一般为12只/m2,欧盟却提出每平方米只能养10只,理由是密度太大,鸡会感到不“舒适”。由此养殖成本增加,形成贸易壁垒。
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呈日益升级的趋势。例如,日本自2003年起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大米身份认证制度”推行之后,日本各地又对新制度“层层加码”,把认证范围推广到蔬菜,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本地蔬菜都必须有认证标志。对中国蔬菜等农产品来讲,今后进入日本市场将更趋困难。
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直接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探析
1.国内自身原因:(1)农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农产品的生产及其加工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政出多门,监管不力。我国农产品安全管理涉及经贸、工商、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由于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造成权威不足,收效不明显。(3)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检验技术和检验手段也有待改进。(4)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为主体,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实力不强,战略经营的理念和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向知之甚少,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
2.国际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需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此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和市场准入方面也逐步放松,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关税门槛因此随之降低,这就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2)消费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保护环境。相应地,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就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健康型”转变,对营养、健康、卫生、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消费正成为世界性的消费潮流。(3)国际标准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都在积极援引WTO协议和国际标准进行贸易交涉。但是,迄今为止,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占据主导地位。
3.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当务之急是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全过程监管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保证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生产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农产品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投入物的控制来对农产品进行品质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2)建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专门机构
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必要设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相应机构。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实施重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我国技术性贸易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与交流中的重大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承担建立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工作等。这有利于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企业形成合力,联合作战;有利于部门间、行业间、企业间加强沟通,在应对技术贸易型壁垒上收到良好效果,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障碍的技术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组织专家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修改、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水平,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加快发展速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4)加大WTO/TBT、SPS人才培养力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众多企业及中介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自身。所以,要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熟悉WTO规则,尤其是WTO/TBT、SPS协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标准、指南、争端的人才梯队。因此,必须依据新的形势,尽快培养相应地专门人才,立足长远,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英祝,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技术贸易壁垒范文3
[关键词] 技术贸易壁垒;食品贸易;GTAP;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99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04- 04
1 引 言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以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为由,不断提高进口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一方面达到确保本国食品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保护本国食品产业的作用,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相关食品产业和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发达经济体的食品安全技术贸易壁垒进行分析,评估它对我国食品产业及贸易的影响效果,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这会对自身的高附加值食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既可能成为贸易壁垒,也可能成为提升自身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契机,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但因不同的产品、国别、标准及企业,作用力有所不同。樊瑛(2009)指出完善食品完全体系可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Bernd(2013)则补充了完善国内的食品安全法案能够起到提高国内食品安全水平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关注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性,区域性食品安全标准的演进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国内研究比较关注国外食品标准动态变化以及各国食品安全技术标准比较。有学者比较了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标准中存在的差异,以及日本、美国、韩国与欧盟等国采用的食品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近期一些学者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如王平(2004)采用计量方法研究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模型中变量的系数大多不显著,朱玉春(2007)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型改进。涂涛涛(2011)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拟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可知,国外实施食品安全技术壁垒导致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处于劣势地位,多数文献关于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技术贸易壁垒的定性分析,近期有学者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不足之处在于这些实证研究缺乏经济理论支撑以及影响效果评估。本文运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研究并比较不同技术贸易壁垒情景对我国食品产业与贸易的影响。
2 国外食品技术贸易壁垒现状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根据GTAP8历年贸易数据,中国食品出口贸易额从1995年的69.92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246.77亿美元,蔬菜、水果、坚果、肉制品、与植物油籽及制品所占出口比重较高。根据2009年统计,我国食品出口目的地主要包括日本(25%)、美国(17%)、欧盟(15%)、其他东亚(13%)及东南亚(10%)等区域。我国蔬菜、水果、坚果等食品主要输往东南亚区域,肉制品主要出口至日本、欧盟等区域,渔业及水产品主要出口至日本及东亚其他国家。
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过提高入境食品安全标准与更加严格的质检监控措施,降低进口食品安全风险,导致一些在我国已经符合标准的食品无法通过检验而失去出口机会,对我国食品产业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扣留中国出口食品2 329次,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中国出口食品882次,日本扣留中国出口食品880批次,通报主要集中在水产制品、花生、蔬菜水果、肉制品上,主要原因多为微生物超标、重金属超标、药物残留超标、抗生素滥用、添加剂滥用及转基因食品等。国外主要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食品产业出口影响,见表1所示。为了进入发达经济体市场,我国食品产业需增加对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力度。为了应对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变化,我国食品产业还需要不断更新工艺流程、设备仪器、以及进行相关人员培训等。
3 模型设定
3.1 模型设定
GTAP模型由美国普渡大学全球贸易分析中心开发的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主要应用于农业、税收、贸易、能源、资源、环境等政策模拟分析。选择该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①GTAP是一个事前分析模型,可以事前模拟经济政策可能导致的经济效应,并可考虑不同经济政策变量同时实施的全面效果;②GTAP作为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分析产业政策时,可以方便地分析该政策对其他产业造成的溢出效应,并比较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可避免政策制订仅考虑单个部门影响的局限性。
根据我国食品主要类别,将GTAP8数据库中的57个产品部门加以总结为以下10个大类:①稻米及制品;②小麦制品;③渔业及水产品;④蔬菜、水果、坚果;⑤植物油籽及制品;⑥制糖作物及制品;⑦肉制品;⑧生乳及乳制品;⑨饮料及烟草制品;⑩其它制成品和服务。根据我国食品贸易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将134个区域加以总结为如下9个区域: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25国、东南亚、南亚、其它东亚、以及世界其他区域。
3.2 模拟情景设定
美国、欧盟、日本等食品安全政策调整,一方面是出于确保本区域食品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对部分食品出口国构成了贸易壁垒。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农药残留限量和检验检疫标准、食品标签和包装要求、环境和生态要求等限制食品进口。为反映食品技术壁垒对食品进出口贸易影响,本文采用AMS作为冲击变量,在GTAP模型中AMS用于度量非关税政策所造成的价格扭曲。设商品i从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国内有效价格为PMS'(i, r, s),表达式如下:
PMS’(i, r, s) = PMS(i, r, s) / AMS(i, r, s) (1)
其中,AMS为技术系数,AMS增加导致由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商品i的有效价格降低,这表示非关税壁垒程度削减;AMS降低导致有效价格上升,表明非关税壁垒程度增加。
在引入有效价格PMS’之后,为保持数据平衡,还需要引入由r区域出口到s区域的商品i的有效数量QXS’(i, r, s),如下式所示:
QXS’(i, r, s) = QXS(i, r, s)×AMS(i, r, s) (2)
由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自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监控力度较高。假设技术贸易壁垒对发达国家的食品贸易负面扭曲程度较轻,而对中国、东南亚及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负面扭曲冲击较重。政策模拟情景如下:情景1,我国食品主要出口地(欧盟、美国、日本)实施更高的食品技术壁垒,导致出口至这些地区的食品有效价格提高,反映食品行业为适应更高的标准需要花费更多成本,但设定该扭曲程度对不同国家存在不同,对美国、 欧盟、 澳大利亚、 日本的食品贸易负面扭曲为1%,而对我国及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扭曲冲击为5%;情景2,相比于情景1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欧盟、美国、日本实施食品安全技术壁垒,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的食品贸易负面扭曲为1%,而对我国及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扭曲冲击为10%。情景3~5,分别设定为欧盟、日本、美国实施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冲击幅度与情景2一致,目的是比较不同国家实施食品技术壁垒的影响差异。
4 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模型方程采用线性化处理,模拟结果部分将以变化率表示,即各模拟情景下各变量相对于基期的变化幅度,运用Gragg算法进行模拟计算。
4.1 我国食品出口额变化
由情景1~2对比分析可得,在发达国家(主要包括日本、欧盟、美国)提高食品安全技术标准情景下,除小麦制品外,我国其他食品出口量出现了下降,我国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量降幅尤其明显。在情景2中,我国肉制品出口降幅为20.8%,生乳及乳制品降幅为9.7%,油籽及制品降幅为8.4%。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壁垒进一步提升,对我国食品出口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越大。情景3~5对比分析可知,欧盟实施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将主要对我国肉制品与生乳及乳制品造成负向影响,如情景3所示,我国肉制品出口下降6.6%,生乳及乳制品下降6.7%。如果日本实施更进一步的食品技术壁垒,将对我国的肉制品、油籽及制品、稻米及制品出口造成较大负向冲击,程度分别达到11.2%、4%和3.4%。而在美国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情景下,我国肉制品和生乳及乳制品出口将下降3%与2.1%。
从我国分国别贸易额变化看(见表2),在情景2中,以肉制品为例,我国出口至技术壁垒实施地区(美国、日本及欧盟)的出口额受到较大的负向冲击,出口至美国的肉制品下降了26.4%,至日本下降了25.5%,至欧盟降低了26.7%,但我国出口至澳大利亚、其他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等地区的贸易额有所增加。这反映了我国食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的转移效应。
4.2 我国食品产出变化
见表4,反映了国外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产业产出量的影响。发达经济体实施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食品部门产出造成了不利冲击,以肉制品最为明显,在情景2中我国肉制品产出减少0.34%。我国食品产出量变化幅度小于出口变化幅度,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国食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出口受阻转而向国内市场供给。发达经济体实施食品技术贸易壁垒造成了我国食品部门附加要素投入降低,对居民收入和资本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4.3 贸易转移效应
欧盟实施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对不同国家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在该模拟中,欧盟提高食品技术标准,对不同国家产生的作用程度不同。由于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自身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监控力度较高,设定技术贸易壁垒对发达国家的食品贸易负面扭曲程度较小,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负面扭曲冲击程度较高。
从表5可得,中国肉制品、乳制品和植物油籽及制品的出口额分别下降了6.6%、6.7%和4%,其它食品出口额出现小幅度下降。由于欧盟、日本、美国及澳大利亚受到负面冲击较小,这些国家出口到欧盟的某些食品不降反增,欧盟各国内部食品贸易增长尤为明显。这反映了由欧盟食品安全技术壁垒所导致的贸易转移效应,欧盟食品进口也将从标准较低的国家与地区,转移至标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5 结 论
运用GTAP模型对实施食品技术贸易壁垒的5种情景进行模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食品技术贸易壁垒通过提高我国食品出口有效价格,对我国食品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国肉制品、乳制品与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量下降较为明显;②食品安全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产出造成了负向冲击,以肉制品下降最为明显。产出下降导致我国大部分食品部门缩减要素投入,进而对居民收入和资本收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③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将导致贸易转移效应,技术壁垒实施国家和地区将更多地从食品安全技术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
我国需要高度重视食品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缩小与发达国家食品技术之间的差距,积极应对发达经济体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应加强食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引进和研究。加强食品标准的立法和各项食品标准法规的简化和修订,增强标准的强制性,减少和避免标准过多或标准不一致导致的食品安全技术壁垒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Spencer Henson, Steven Jaffee. Developing Country Responses to the
Enhancement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C]//New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Labeling, 2007.
[2]Spencer Henson, Steven Jaffee. Understanding Developing Country
Strategic Responses to the Enhancement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EB/OL].http://, 2008.
[3]樊瑛,张炜.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及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与展望[J]. 北
京社会科学, 2009(2): 26-22.
[4] Bernd van der Meulen, Harry Bremmers. Eight Commandments for
Securing Competitive Food Supply Chains in the European Union[C]//
Better Business Regulation in a Risk Society, 2013.
[5]马爱进. 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体系状况及
对策建议[J]. 食品工业科技, 2009 (2): 274-275.
[6]赵雅玲.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J]. 经贸法规,2010,
26(8): 65-69.
[7]潘红青, 贾晓川, 安奉凯, 等.食品安全与食品技术壁垒[J]. 食品研究
与开发, 2009(5): 156-158.
[8]王平. 中国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9]朱玉春, 种胜兵. 我国农产品遭遇他国技术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J]. 国
际贸易问题, 2007(1): 18-22.
技术贸易壁垒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 技术贸易壁垒 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困境
目前,发达国家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膨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再如日本,从前设定的进口农产品残留物限量标准是63种2470项,而今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则新增了51392个限量,涉及264类食品中的734种化学品残留,同时禁止使用15种农药、兽药,这使得农产品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大市场,占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出口技术门槛,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额,涉及到6 000多家出口企业。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动物福利问题则尤其为欧盟所重视,例如,鸡场饲养密度一般为12只/m2,欧盟却提出每平方米只能养10只,理由是密度太大,鸡会感到不“舒适”。由此养殖成本增加,形成贸易壁垒。
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呈日益升级的趋势。例如,日本自2003年起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大米身份认证制度”推行之后,日本各地又对新制度“层层加码”,把认证范围推广到蔬菜,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本地蔬菜都必须有认证标志。对中国蔬菜等农产品来讲,今后进入日本市场将更趋困难。
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直接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探析
1.国内自身原因:(1)农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农产品的生产及其加工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政出多门,监管不力。我国农产品安全管理涉及经贸、工商、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由于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造成权威不足,收效不明显。(3)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检验技术和检验手段也有待改进。(4)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为主体,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实力不强,战略经营的理念和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向知之甚少,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
2.国际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需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此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和市场准入方面也逐步放松,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关税门槛因此随之降低,这就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2)消费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保护环境。相应地,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就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健康型”转变,对营养、健康、卫生、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消费正成为世界性的消费潮流。(3)国际标准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都在积极援引WTO协议和国际标准进行贸易交涉。但是,迄今为止,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占据主导地位。
3.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当务之急是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全过程监管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保证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生产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农产品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投入物的控制来对农产品进行品质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2)建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专门机构
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必要设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相应机构。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实施重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我国技术性贸易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与交流中的重大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承担建立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工作等。这有利于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企业形成合力,联合作战;有利于部门间、行业间、企业间加强沟通,在应对技术贸易型壁垒上收到良好效果,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障碍的技术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组织专家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修改、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水平,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加快发展速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4)加大WTO/TBT、SPS人才培养力度 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众多企业及中介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自身。所以,要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熟悉WTO规则,尤其是WTO/TBT、SPS协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标准、指南、争端的人才梯队。因此,必须依据新的形势,尽快培养相应地专门人才,立足长远,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英祝,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2]石广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技术贸易壁垒范文5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 温州外贸 发展 对策
[综述正文]
目前技术性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措施,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它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有必要对贸易壁垒发展的、现状及其对温州外贸发展的的研究进行一个概况性的综述,并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些许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策略或,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进一步的。
技术贸易壁垒范文6
“贸易技术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一词,正式出现于WTO〈贸易技术壁垒协定〉中。所谓贸易技术壁垒是指那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的某些特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商品质量及其适应性能的认证、审批和实验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简言之,就是由国与国之间对产(商)品进行管理时,由于其实际的法规、技术标准、制度和检验制度带来的差异所形成的贸易壁垒,称之为贸易技术壁垒,这是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标准和技术条例的本意,或是确保国际交易中货物质量的一致性,减少由进出口货物的规格、质量和服务引发的争端,或是保护消费安全,维护各国消费者的权益,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从GATT到WTO,一直在努力使各成员国的产品标准国际化、统一化,减少和取消贸易技术壁垒。但是,基于技术条例和技术标准的贸易扭曲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呈现出覆盖率高、冲击力强、手段隐蔽和复杂化的趋势,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技术标准和技术条例具有促进与扭曲世界贸易发展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呈现出双重性的特点。正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的《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一书中指出:这种贸易的技术壁垒是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好庇护所,是调节当今国际贸易的杠杆。形成贸易障碍的技术壁垒扭曲了技术规则的本来面目,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利手段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进行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贸易壁垒的整体发展趋势使这种双重性越来越显现出来。自从1948年GATT生效以来,经过一次次的多边贸易谈判,关税壁垒已经得到很大的遏制和削弱,相形之下,各国更注重采用各种“披着合法外衣”的非关税壁垒,尤其是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以及名目繁多的进出口商品包装、标志、检验和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构成了更为隐蔽、更难对付的贸易技术壁垒,成为国际贸易新的障碍。近几年来,随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进一步上升,高灵敏检测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商品选择性的增强,贸易技术壁垒占贸易壁垒的比例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已经达到80%,其二重性也相应的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技术条例和技术标准本身的特性使其作用具有二重性。其一,技术条例和技术标准之所以能够构成贸易壁垒,是由于他们往往被以歧视的方式对进出口产品实施,既对进口产品提出特别的技术要求。其二,技术条例和技术标准都是各国自己制定的,由此产生的国与国之间技术条例和技术标准的种种差异导致了贸易的障碍。其三,与这种规格、标准相伴随的检测、检验手续也是技术条例与标准构成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进口国采用复杂的、旷日持久的技术检验、调查、取证、裁定等程序往往使商品的销售和成本大大增加,往往会延误交货期或者错过季节,从而失去市场。
二、TBT的“典范”——美国TBT体系
美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强国,也是各种贸易壁垒(如贸易地位限制、关税配额、数量限制、反倾销、技术性贸易措施、政府采购限制等)最繁多、体系最复杂的国家。
1.美国TBT的基本情况。
基于技术标准、法规的贸易技术壁垒。美国在要求进口商品满足ISO9000系列标准之外,附加了许多对进口商品制定的条例。仅从1980年至今,美国已制订了约2300个技术性法规和条例。这些复杂的法规和条例本身构成了对国际贸易的极大障碍。
关于合格评定的技术壁垒状况。美国目前有55种认证体系,如产品安全认证体系UL、军用MI(1)、电磁兼容FCC等具有较大影响的认证体系。其中,美国为了对商品的安全性能进行认证,设立了代号为UL的“保险商实验室”,外国商品必须通过UL认证后才能顺利地进入美国市场,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很难达到UL标准水平。这种假借保护环境,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安全健康之名,对商品中的有害物含量制定较高指标的做法,有效地限制了商品的进口。
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设置技术壁垒。美国决定,从1992年起将全面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方式办理海关业务,不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方式的,海关手续将被推迟受理。
以上提到的是美国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方面,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原因而形成技术壁垒。正是这些贸易技术壁垒,导致外国产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美国的“入门费”看涨。
2.美国TBT体系的主要特点。
法律地位重要。美国的技术性法规或标准大都以保障消费安全、保护环境及国内市场秩序、维护国家安全为出发点,几乎涉及到美国社会及公众生产、生活的每个层面,成为美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多属强制性法规或标准之列。
覆盖领域广泛。美国针对每一种产品,包括其生产与进口行为,基本上都订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标准;并以标准、检测、标识及认证等手段,为进口产品设置高门槛及繁杂的检验手续。
法规体系复杂。呈现出立法部门众多,立法层次有别,措施性质多重,法规数量庞杂等特征。
执法体系复杂。美国负责技术性法规及技术标准执法工作的部门很多,从大的层面上分,既有联邦政府部门,又有联邦独立机构;从小的层面上,针对同一产品,在同一部门内,设立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项目的执法工作。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相辅相成,筑起了一道复杂而有序的执法体系。
美国主义特色鲜明。美国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非常严格、也非常高,检验手续复杂,批准时间冗长;而且,美国很少使用国际标准化机构订立的标准,其有些标准甚至直接与国际标准矛盾,一般也不承认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的检验标准,在对外交往中,我行我素,一切以美国利益与意识为中心。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论是作为合理的技术贸易措施,还是作为抬高门槛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有一点是无疑的,他是维护国家基本安全的重要手段,处于设置与超越不停顿较量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批着合理的外衣,手段隐蔽,冲击力强,与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和主动地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三、关于动态条件下如何应对TBT的理论思考
如何有效地突破别国的贸易技术壁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损失,保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如何有效地构筑本国的贸易技术壁垒,以在合法的外衣之下,保护本国产业,增强本国的竞争力。是世界各国重点考虑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分析超越问题。
1.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措施的一般理论分析。
(1)从贸易技术壁垒作用的基本机理来看,技术上的超越是最根本的应对措施。贸易技术壁垒作用的基本机理是,贸易技术壁垒一旦形成,并且实施,就会产生明显的数量控制机制和价格控制机制的双重作用,从而对进口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进口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也产生递进影响。具体来讲,随着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新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出现和进口产品对壁垒的跨越。因此,进口产品超越贸易技术壁垒,实质上是依据贸易技术壁垒的要求,改进产品,使其达到要求。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途径。但是,要依据进口国家的规定要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就需要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新的投资,从而使改进后的产品具有相当高的成本,进而削弱了产品的比较优势。当进口品的进入还是初步的,数量不多时,壁垒主要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和价格内涵控制机制的结合。而一旦新的进口品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大量地跨越了贸易技术壁垒,从理论上说这时壁垒主要表现为价格外在控制机制,其数量控制机制作用下降或者不再存在,此时壁垒对进口产品的作用又相当于零配额。可以这样讲,如果改造后的产品能尽快的以规模经济的方式跨越壁垒,就可能具有竞争优势。反之,则不可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一国产品能否跨越,或者在多长的时间内跨越,取决于跨越的成本收益分析。
(2)从经济实践中各国对市场规模的限制以及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考虑来看,单纯技术上的超越不能解决所有贸易技术壁垒问题。国际贸易中的国家都是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一个国家出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和保护国内产业的考虑,即使进口品已经满足了壁垒的技术要求并交纳进口的检验费用及其他相关的费用以后,也不可能无限制的输入。这时东道国可以通过对检验过程的控制相应地调整进口品的数量和进口速率。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新的技术标准会不断的出现,并被采用于新的技术法规之中,这就对进口产品形成新一轮的控制机制,从而形成新的贸易技术壁垒。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的技术上的跨越不可能解决所有贸易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扭曲问题。所以,在跨越贸易技术壁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进口国作为经济人的特性。
(3)从世界经济两极分化的趋势来看,南北方在贸易技术壁垒的设置与超越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构成世界经济两大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南方)经济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北方)经济之间,贫富两极分化在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和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和制约地位。表现在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拥有绝对的优势,南北国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贸易技术壁垒本质上是国家间技术差异的具体表现,尽管它还受到其他的因素制约。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在贸易技术壁垒的设置与超越方面总是处于主动与支配地位。如何缩小这种差距,是减少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根据熊彼特的发展理论,通过技术转移(表现为技术模仿或者扩散),可以缩小这种差距。技术转移,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是指技术引进。通过技术引进可以对产品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跨越贸易技术壁垒。但是,由于贸易技术壁垒的动态性,能否缩小技术差距,不断跨越贸易技术壁垒,不仅取决于引进国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壁垒设置国的创新能力,以及国内产业的创新能力。
2.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的措施是多层次、有多种选择的。
措施的多层次。应对TBT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企业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使得可以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在GATT/WTO框架内等多层次的回旋空间内解决问题。首先,在GATT/WTO框架之内。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GATT就在关于贸易技术壁垒的确认及其管制与取消两个方面开展工作。1974年在东京回合谈判中达成了《标准守则》,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了《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对技术条例与技术标准的制定、采纳和实施、技术条例和标准的检验程序、信息和援助义务等做出了规定,旨在使标准国际化、统一化,减少和取消贸易技术壁垒。另外,WTO设立了对各成员开放的贸易技术壁垒委员会,以提供磋商机会,监督协定的执行。其次,可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解决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一体化是指经济联合、调节的机构和行为。区域集团为了统一内部政策,减少贸易壁垒,或者采取直接制定贸易法规,或者在法规中引用标准,达到区域内标准的协调一致,克服彼此之间的贸易技术壁垒。如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在1985年5月的一项决议中决定,在有关的行政法规中参照使用欧洲标准的原则,从而铺平了欧洲标准化的道路。第三,国与国(地区)之间的协调也是克服贸易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加大多、双边对外协作力度,以争取能逐步彼此承认各有关机构的检验、检疫证书,也有利于简化手续,便利出口。例如,由于美国与许多欧盟国家同为1979年罗马《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成员国,美国向欧盟多数国家出口农产品时,可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按照公约的统一规定制定的《联邦植物卫生证书》为准,到岸后不必要再接受欧盟国家的检疫制度,从而非常便利美国的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措施的多选择性。各国有各国的国情,有各自相对固定的对外经贸关系,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在采取何种措施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方面,也是有多种多样的措施可供选择的。主要包括技术上的超越、合作协商以及反击的方式等。这种方式本身也有多种选择,如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技术上的超越,其本身就有多种选择。其一是技术转移和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先进技术供给有限,必须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国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跟踪,以及本国的自主开发,通过技术外溢和后发效应的协同作用,将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提高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并尽快的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变。其二,运用FDI跨越贸易技术壁垒。单纯利用技术的购买手段往往是难以得到较为先进的复杂技术。这是因为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中,所以需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利用FDI跨越贸易技术壁垒也就是本国产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主要表现为,FDI所带来的技术转移的溢出,可以激发东道国国内企业的协同效应,竞争模仿效应和当地化效应等,使其以比较便捷的途径取得比较先进和复杂的技术。其三,采用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跨越贸易技术壁垒。根据国际惯例,跨越贸易技术壁垒,应当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国外的先进标准。将本国的标准制定成国际标准,或者是将本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是协会标准推向世界各国并为各国所公认,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先声夺人。
3.发展中国家应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主动应对贸易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