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报任安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范文1

我志愿加入XX志愿者联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并参与到支教实训活动中,在活动期间,我承诺严格遵守本活动协议与本责任书相关管理规定,承担由于自己的过失引起的一切后果和法律责任。并保证严格遵守以下各项规定:

一、自觉遵守四川志愿者联盟助学办和大学生下乡支教实训活动组委会制定的活动规定,严格执行活动内容,听从助学办安排,维护活动次序的正常开展。

二、奉献爱心,坚持到底,不得因主观原因而中途退出志愿者行列,提前时间返校或返家,必须在活动结束日统一接受安排返回。

三、不利用志愿者身份之便利向孩子及家长提出给予过分的要求和条件,不收取教学辅导费用。

四、按照正常的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村家庭过一样的生活条件,不能挑剔,应当充分感受农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氛围,帮助农家搞好家庭生活工作。

五、不得独自下河玩水,更不能带孩子们一起下水,有课程内容的需要安排到河边教学的须事先告之孩子家长,并多人同行,做好安全防备工作。(课程内容不得涉及下水游泳或捕鱼)

六、定期检查个人环境卫生,包括吃、住、教学等条件,注意保护孩子及家长的心理健康,不得做出反常或造成他人无法接受的文化冲突行为。

七、助学办安排的集体活动不得无故缺习,有事情要通过短信或电话提前告之相关责任人。

八、不得做出其它危险性的行为,更不能带领孩子们一起玩过激的游戏活动,制定的支教课程内容需由助学办修改审批后才能执行教学。

九、不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宣传错误的对于助学办不利的言行,要维护XX志愿者联盟及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对外形象,有问题或矛盾冲突请联系即时XXXX—XXXXXXXX解决。

报任安书教案范文2

[关键词]呼兰;旗民;教民;贡罗斯

自中法《》签订以后,法国人获得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力,自此后,法国传教士不断深入中国内地传教,在同治末年来到黑龙江呼兰地区传教,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侵犯到当地旗民利益,偏袒保护教民,造成旗民和传教士、教民间的对立,酿成光绪八年“盗卖土地致使传教士杀人案”。

一、教案起因考

从保存的《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来看,此次教案应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初,天主教法国传教士贡罗斯,购买呼兰窦玉、侯希春、傅永春等人盗卖站丁郭定恒、于财2人土地三段21.2亩,准备修建教堂。地主郭定恒凭地照到呼兰副都统衙门控告,经衙门审讯将地产断归原主。到此,此次案件本为一场普通的土地盗卖的民事案件。但其中涉及到盗卖土地后的对象为法国传教士贡罗斯,贡罗斯不服判决,以“倘误教堂兴建日期,即缴龙票”相威胁,继续备料,修建教堂。四月三十日,旗营领催富森布、来仓等基层官员、士兵不平此事,到贡罗斯寓所前的工地上与之讲理,阻止修建教堂。贡罗斯开枪打死领催、来仓,酿成命案,后传教士贡罗斯又涉及被殴打致伤,此案遂发展成为一场重大涉外案件。

为何与盗卖土地并无直接关联的领催富森布、来仓等人会成为与贡罗斯发生冲突的中方人员呢?查《奉委呼兰查办事件委员德勒色布等,为会讯教案事呈将军衙门文》,此文为中方对呼兰教案的综合调查结论,调查中记录了几位领催聚会时的谈话,可以探究事件起因。“于四月二十八日,有领催富森布……依凌山等七人,在旗丁增福家同席吃饭,全福、常安等言及巴彦苏苏已修教堂,有因躲避兵差之旗人吴成太,关福才们,都已随教,洋人势实豪横……众人闻之,各皆不服。富森布起意向众人商说,此事若使他们如此强横,咱们后世子孙难免受其欺累。”(1)

由此可以看出,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教士的活动与旗人的利益发生了冲突。首先,有人为躲避兵差而入教,若越来越多的人都为躲避兵差而入教,将严重影响旗兵的来源。早在在光绪元年即有“巴彦苏苏天竺堂教民刘士清一名漏税抗不缴纳”(2),时教堂司铎讷依而然为其辩护开脱。传教士招揽民人入教,抗税、躲避兵差的行为应早已严重影响当地旗民利益。

同时,窦玉等人盗卖的是郭定恒、于财的旗产,贡罗斯后来在回忆案件细节时也有提到“我问何事?后来之人说,此系旗人居住地方,不应修堂。”(3)占据旗人旗产而欲强行修建教堂,自然是危害到了旗人的利益,而作为领催的富森布等人,对衙门向洋人妥协,准许其建教堂心怀不满,于是决定采取行动,阻止贡罗斯建堂。

法国方面分析此次教案却将其称为一场“暗杀事件”,1883年出版的《传信年鉴》第54卷中认为“这些官府普遍的对所有欧洲人都怀有仇视心情,特别是与传教士们做对。”(4)“这次谋杀案也应该被记在地方官吏身上”(5)文中多次提到此次案件为地方官吏指使,认为这种仇视情绪是此次事件爆发的原因。早在光绪元年,有法国传教士何兰欲在阿城建教堂传教,时阿勒楚喀副都统便将此事以咨文形式汇报将军衙门,内称“第以阿勒楚喀系我朝根本重地,凡属旗仆俱以骑射国语为先,向无随入外教以乱纲常。”(6)可见,当时地方官吏确实对外教传入“满洲根本重地”心怀戒备之心,不希望外教进入本地“以乱纲常”。

二、教案经过考

对于此次事件经过,中法双方的文件中对于“贡罗斯伤人过程”和“贡罗斯受刑讯虐待”可谓各执一词,中方的《奉委呼兰查办事件委员德勒色布等,为会讯教案事呈将军衙门文》中对案件过程的调查结果较为详细,现整理如下:四月三十日未刻,富森布,常安,来仓等相约去教堂工地阻止教堂动工,在去工地途中,“来仓甚觉得意,声言平毁教堂,捉拿鬼子等语”(7),众人从教士寓所正房门前路过,奔到工厂,见堆有木料,并未动工。来仓大喊趁人多,前去恐吓教士,不让他动工。于是众人返回教士寓所门前,贡罗斯站在门里往外看,常安近前作揖,教士未理,来仓挤上前去,高喊:鬼子在此,何不捉拿!看热闹众人高喊:拆毁鬼屋。此时贡罗斯转身走进东屋,来仓尾随进屋,张扬扑殴,常安嚷说:不可动手。此时贡罗斯已拿起洋枪,向来仓放枪,击中来仓,随即倒地殒命,众人看酿成人命,德成阿,全福等先后由门窗跳进。此时,教民黄自翰欲拿墙上洋炮,德成阿等将其扯到,将其拖拉至门外。此时,关成阿从背后将贡罗斯两膀连身抱住,依凌山上前抢夺贡罗斯手中洋枪,扭抢之中,贡罗斯扣动扳机,中伤自己左腿。随后众人将贡罗斯,黄自翰捆绑装上一辆马车,送往衙门,看热闹众人大嚷:将他们投河。送到衙门后,等候询问间,“瞧看热闹人众拥挤,乘便持用木棍掷打,致把贡罗斯,黄自翰,头面、身上、腿脚殴伤。适甲兵富春在彼殴打贡罗斯,德成阿随即赶前吓走。”(8)帮办司印佐领乌尔卿额等到司,进行审讯。

黑龙江将军的咨文中记载了当时贡罗斯的供述,“据司铎贡罗斯面称,四月三十日……正说着,又有三、四人奔来抓闹,我瞥见窗户有人跳进,急忙拿起装子的六响洋枪向着进来之人施放,即将一人打倒,又欲施放二枪,即被一人由我身后将右手拿住手腕,弯回枪响,打伤自己左腿。我复放出三枪,亦未伤人。”(9)在此贡罗斯自己的供述中,与中方调查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先有人从门窗跳进,致使贡罗斯心生疑虑,拿枪自卫,开枪打死来仓。还是由于见人多势众,来仓殴打贡罗斯,贡罗斯开枪自卫打死来仓后,众人从门窗跳入。

此后,光绪八年八月十二日《法使宝海为呼兰城贡教士被殴案处理办法事致奕照会》中,则将案情重点放在了贡罗斯伤人被捆后受到毒打虐待情形的描述上:“教士即被群殴倒地,用脚蹬踢。群殴情形,未忍详述。……沿途唾骂,并用木棍石块随走随殴……拉到衙门院中,要将其二目剜瞎,故将烟叶抹在二目内揉擦,另有为人所不忍为之虐待三四时之久,此等实难形诸笔墨。……后官令教士画供,此时贡教士二目已昏,头面伤甚重,人尚未苏。此等招供,无论何处,难为凭证。”(10)

而后,光绪九年八月二十日,法使德里固为此案再次照会奕,其中可谓言辞激烈,颇有苛责之意,案发后,法使派领事狄隆赴黑龙江调查此案,德里固根据狄隆的调查开列可疑处十层,列于照会之中,除前已说到的问题,他们认为“然肇端之首,即呼兰兵司乌尔卿额,设法不令该法国人在呼兰居住。”(11)又指责黑龙江将军办案蒙混袒护,新任呼兰副都统阻碍狄隆调查。

综合分析中法双方的调查,可以看出双方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实则明显各有袒护,这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中方的调查来说,其中涉及多名满洲旗兵领催,在调查结果中只说了“看热闹众人,乘便持用木棍掷打,致把贡罗斯,黄自翰,头面、身上、腿脚殴伤。有甲兵富春在彼殴打贡罗斯,德成阿随即赶前吓走。”并未说前往官府衙门途中对贡罗斯等施暴,其叙述过于简略,似乎有法方认为的“偏袒之嫌”。而法国方面的调查,极力的渲染了贡罗斯持枪杀人后,被押送至衙门途中和审讯之时遭受众人施暴和虐待,这种说法虽不排除其中有夸大渲染之词,但分析当时情形,贡罗斯杀人后必然激起人们的愤怒,在押送过程中出现殴打情形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法国方面之所以极力渲染贡罗斯被施暴虐待的过程,是为了转移矛盾的重点,为其开脱罪责。

三、教案影响考

教案发生后,法国派驻天津总领事狄隆赴黑龙江查办此案,黑龙江将军文绪要求先议生命之抵偿,而后议财产之抵偿,双方激烈辩论数十次,磋商数月,最终结果是“领催富森布枷号六十日,甲兵依凌山等九人笞四十鞭责发落,窦玉等盗卖有主之产,杖八十枷号两月,追出卖价给还教堂,收领地归原主郭定恒等备价抽赎,贡教士枪伤来仓身死,应由该国照约办理。”(12)贡罗斯酿成命案,枪杀来仓并未受到应有之惩罚,反而多名旗兵受到惩处,宣统二年,黄维翰在编纂《呼兰府志》时提到此案,仍痛心疾首曰“呼兰旧时交涉案,至可悲痛,几于耳不忍闻,口不忍述。”这实际上反映了晚清国运日衰,备受外国侵略者欺凌,以至于连国之根本的旗人利益在“龙兴之地”的东北都无法保全。此次教案必然对当地旗民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法国天主教教士的到来挑战了旗人在呼兰的特权,遭到了当地旗民的强烈反对,此次教案的发生也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天主教在江省内部的传播,此次教案对当地旗民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几次涉外事件造成的耻辱感以及反抗意识,在被压抑了十余年之后,终于在1900年之时爆发,形成了黑龙江省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参考文献:

[1]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清末教案[M],第四册,中华书局2000

[3]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七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4]清末教案[M],第二册,中华书局,2000

[5](清)黄维翰编.呼兰府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注释:

(1)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25页

(2)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七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48页

(3)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21页

(4)清末教案[M],第四册,中华书局2000:第434页

(5)清末教案[M],第四册,中华书局2000:第435页

(6)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七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53页

(7)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26页

(8)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27页

(9)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21页

(10)清末教案[M],第二册,中华书局,2000:第363页

报任安书教案范文3

    【摘 要 题】近代人物

    【关 键 词】清末民初/传教士/李佳白/尚贤堂

    【正 文】

    学界对在华基督教传教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晚清时期,研究重点是前后至这段时间里传教士的文化活动,而对于清末至民国初年传教士的活动则较少论及,这是传教士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方面。

    清末民初,或者说20世纪的前30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有什么新的变化?有什么新的特点?无疑是传教士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美国传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 1857~1927)及其创办的“尚贤堂”为例,试图剖析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中,在华传教士活动的性质和特点,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一

    李佳白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1857年11月2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的一个牧师家庭,其父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兴趣。在父亲的影响下,李佳白青少年时代曾学习儒家经典。1882年,他从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便自愿要求到中国传教,受美国北长老会差派来华,于当年秋季抵达山东,在烟台、济南从事传教活动。在山东的最初几年,他采用宣讲福音的方式向民众布道,但收效甚微。

    与其他传教士一样,宣传基督教教义、传播基督福音、使中国基督教化是李佳白来华的主要目的。然而,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遇到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的顽强抵抗。当李佳白以传教士的身份踏上中国国土时,正是中国社会抵制传教活动、教案频频发生的时期。李佳白在山东亲身经历的一次教案促使他调整传教方法,将传教对象转向中国的上层社会。

    1887年8月,李佳白在济南为教会购置一块地产,但遭到士绅的阻挠,11月28日,李佳白试图强占民房,结果与民众发生冲突。在美国驻华公使田贝的干涉之下,最终地方官府以济南城外一块更大的地产拨给教会作为补偿。在这次纠纷中,山东道台告诉他,官府可以弹压民众,但不能弹压士绅,这引起李佳白对士绅阶层的高度重视。他认识到士绅阶层在中国社会具有强大的势力,而且大多数官僚出自士绅阶层,只有争取他们的支持,传教事业才可以畅行无阻;在某种程度上士绅阶层是儒家学说的化身,传教士与士绅阶层的严重对立,将影响传教事业的发展;要使中国人更易于接受基督教和西方文化,传教士有必要吸收儒家教义,使传教活动与中国文化相适应。因此,李佳白在孔子的故乡,“着华服用发辫,一如华人仪式也”,[1] 同时,“一手握圣经,一手持四书,如听众不愿听基督教则另讲以孔教”。[2] 这样做是为了结交华人朋友,以消除中国人的反教和仇外心理。

    1892年李佳白回美国休假,期间向长老会提出在中国上层社会中传教的设想,因未获长老会的批准,遂于1894年6月与差会脱离关系成为独立传教士。离开美国之前,李佳白宣布成立一个“上等社会传道会”(The Mission among the High Class)。正如季理斐(Donald MacGillivary)评价李佳白:“一旦认定是真理,他就义无反顾地一直向前。”[3] (p81)中日爆发后,李佳白返回中国。甲午战败,救亡图存、维新改良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李佳白“既抵上海,星驰入都”。他来北京目的,是要劝中国变法图强。经总税务司赫德介绍,他结识了李鸿章、翁同和等清政府的上层官僚,后来又认识了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士。在维新运动时期,李佳白“指陈时政,名闻当道”,[4] (p58)与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注:林乐知(1836~1907),美国监理会传教士,1860年来华。1868年在上海创办和主编《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直到1907年在上海去世。又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编着有《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册》等书。)、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注: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浸礼会传教士。1870~1887年在山东、山西传教,1892年任同文书会(1894年始称广学会)总干事,与维新派来往密切。编着有《新学汇编》、《时事新论》、《西铎》等书。)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山东传教的经历使李佳白对中国士绅左右民意的权能有切身的体会,他感到,有必要设立一个针对中国上等阶层的传教机构。所谓上等阶层包括朝廷大臣、地方官员和士绅。他设想,“苟使吾人得开通一上等人之智识,而使之行吾所见,其功效迥非他种行为所得”。[5] 他希望首先影响上等阶层,进而影响中国社会。鉴于民教冲突的情况,李佳白认为通过建立一个机构,经常与各省官僚士绅联络,“俾与西国通达时务、才德兼优之教士互相交契,日久情亲,共保民教相安,两无龃龉”。1894年,尚贤堂初创于北京,堂址设在城西,名为“中外友谊会”,旨在通过“招集中西善士,凡道德高深,学问渊博者”,“讲一切济世救人之法”,[6] “使外人乐于与华人合作,挽救中国”[7]。李佳白的计划得到了李鸿章的许可。(注:李佳白申请设立尚贤堂时,李鸿章曾建议李佳白辅助建立大学堂,因大学堂之议无效,作为交换,李佳白设立尚贤堂的要求得到李鸿章的认可。参见“尚贤堂总理美博士李佳白演说词”,《尚贤堂纪事》第5期第12册。)在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总税务司赫德以及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扶助下,1897年2月,经清政府批准,“尚贤堂”在北京正式成立。“尚贤堂”之名出自《周易》,李佳白解释道:“《周易》有之:佑者,助也。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兹堂之设,既协于天理人情,又本乎履信思顺。”既体现崇尚圣贤、劝善从德之意,也是为了赢取中国人的信任。它的英文名称是“中国国际学会”(The Int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na),主要是强调中外友好之意。李佳白自任尚贤堂总理,依照尚贤堂章程,由数名中外人士主持日常工作,其入选条件是:“华士必谙西语,长于新学,西士必在华数年,熟悉民情,方充其选。”[6] 当时在北京的一批清朝官员和士大夫被邀请成为会员。

    尚贤堂成立后,在国内得到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注:丁韪良(1827~1916),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1850年来宁波传教,第二次时任美国公使的翻译,1865~1894年任北京同文馆英文教习、总教习,1898~190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着有《中国的觉醒》、《花甲记忆》等,译着有《万国公法》等。)和中国招商轮船公司等清朝官员、传教士、商务机构的捐助,这使李佳白大受鼓舞,翌年即赴欧美募捐。李佳白在欧美各国宣扬中国的维新运动和尚贤堂的宗旨,得到美、英、法、德、俄、荷等政府和人士的赞助。然而,1899年秋天李佳白返回北京时,已经失败,适逢爆发,堂舍被焚毁,尚贤堂的工作被迫中断。

    《》签订后,清政府极力表示与外国敦睦友好,对尚贤堂被毁表示同情,总理衙门王文韶等官员劝李佳白将尚贤堂迁往上海。由巨商盛宣怀、银行家严筱舫等中国商绅捐资,李佳白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购地14亩作为堂址,1903年,在上海重建尚贤堂。迁沪仪式由美国驻华总领事主持,英、日等国领事和中国驻外公使伍廷芳、外务部尚书吕海寰等社会名流到会演讲,成为当时影响颇大的一件盛事。同时成立了尚贤堂董事会,聘请吕海寰任会长,伍廷芳、英美纸烟公司总理汤默士、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维尔德等为董事,各省总督、巡抚,各国驻华公使、洋行总理、商界名流为兼任董事。此后,尚贤堂进入发展时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其机关刊物《尚贤堂纪事》于1910年正式发行。1912年,李佳白征集尚贤堂会员“达到二十国人,十宗教”[8] (p272)之多,一时盛况空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李佳白力主中国保持中立,反对参加协约国,谴责主张中国参战的言论。1917年,他在《尚贤堂纪事》发表大量时政文章,警告“中国加入欧战旋涡为有百害而无一益”[9],因而激怒了美国及协约国公使,经美国驻华公使要求,李佳白被中国当局驱逐出境。一段时期里各种流言和攻击影响了他的声誉,一些会员退出尚贤堂。此后,尚贤堂的活动几乎陷于停顿。

    1921年,李佳白再度来华。此时的中国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由于反对参战,李佳白在上海的声誉有所下降。1922年李佳白到北京恢复尚贤堂的活动,但参加的人数屈指可数,举办活动“有时来客无多,状至冷落”。[10] 李佳白坚持不懈地奔走于京沪两地,苦心经营,维持尚贤堂的局面。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日益高涨,李佳白也转而关注中外关系,每有中外重大事件,便在报刊发表一番议论。在大革命烽火燎原之时,李佳白“始终主张以和平的会议式的统一中国,以缓进的消没外人在中国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及其设施”[10]。(赵士骏,本报对于故李佳白经理)这种谨慎保守的言论已无法引起更大的反响。北京尚贤堂门庭日趋冷落,1926年秋李佳白又一次将尚贤堂回迁上海。1927年9月30日,李佳白在上海去世。尚贤堂由他的儿子李约翰勉强支撑到前夕。

    二

报任安书教案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教师激情;感染力;培养方法

一、激情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没有激情的讲课淡而无味,无法吸引和征服学生,也就不能使学生信任你、欢迎你、敬佩你。众所周知,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能打动人心的法宝。同样,笔者认为,激情也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讲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站稳讲台、提升教学力的重要一环。

前不久,时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助理的彭思毛教授在给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师作题为《远程教学与教学管理摭谈》的专题讲座时很有感慨地说:“有的教师教了多年,授课气氛还是那样的沉闷。若教师讲课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因为一切艺术都应倾注情感,讲课一定要激动,要制造,这表明你对所讲的内容很信仰,很有感情,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

教师只有动真情,才能引导学生成才。彭教授的这番话启示我们:老师讲课最忌平淡乏味,一定要投入巨大的热情,认真对待,决不可糊弄学生,敷衍塞责,而要把课讲得生气勃勃、引人入胜,不能像一杯白开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道。

我们在多次的教学检查与督导活动中发现一个极具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讲课缺乏激情,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丝毫也得不到触动,更不用说被感染并产生共鸣了。有的老师上课,虽然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内容科学准确、条理明晰、板书规范,但学生却是“一双双冷漠的眼睛,一张张板着的面孔”,总觉得不感人,觉得教师缺少激情,因而也就不能被吸引和感染。须知,教师仅讲得清楚明白还远远不够,讲得动人,讲得绘声绘色,能深深地吸引、打动和影响学生,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如果教师只会“念教案”或“背教案”,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声音的机械传送,它绝不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闻一多的弟子、著名演讲学家伍大希曾经说过,没有感情是上不好语文课的,因为语文课不像数学课中的x、y、z 不带任何感情,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是极其丰富、复杂的。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人的情感活动左右着精神世界的全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机能的基础和动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 情到理方至,情阻则理难通。”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了只有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可见,教师的激情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口头语言或广播员的播音语言,它是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语言,激情四溢地把课上起来,而不是始终用一种平淡的语调讲下去。

总之,教师讲课特别需要有感情投入,该释放激情时绝不可吝啬。一次精彩的讲授,除了要求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讲授的艺术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讲授者情绪是否饱满,精神是否振奋,感情是否诚挚、浓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假定有两个教师知识水平和其他素养相当,讲课时一个感情淡薄,而另一个善于动用感情,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去上课,效果显然有别。[3]

在这方面,汉语言文学课教师则体现得更加明显。激情是诗歌的生命,屈宋陶谢、李杜苏辛,他们诗中的感情因素无须多说。就是散文,传统的名篇中以情动人者也不在少数。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林觉民《绝笔书》

等,披肝沥胆,情见乎词。我们读后,便可看出作者的人格、胸襟及其高洁的灵魂。它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所蕴涵的感情是纯真的、热烈的、美好的。讲课时,教师如果不能再现作品中的感情因子,不能把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趣、理趣、象趣、谐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可恼、可恨、可鄙、可弃、可笑、可怜或啼笑皆非、悲喜交集,学生自然会觉得干瘪、刻板、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

二、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教师讲课如果不激动不过瘾,学生就不被感染不满足。然而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形象内容的;它是教师抛弃了虚伪、浮夸、做作的感情之后而产生的真情的一种升华和凝练。

1. 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1)激情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珍爱。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态度。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三尺讲台是神圣的,是与真理同行的,是能出成就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教师能体会到这些,就会体味到快慰与满足,就会爱岗敬业并倍加珍惜,就会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同时,还应热爱生活,否则,生活中懒懒散散的教师,授课时也会松松垮垮;生活中对外界冷漠的教师,授课时也会平平板板、毫无激情。

(2)激情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挚爱。须知,学生满腔热情地选择了教师所在的学校,又不惜交许多学费,目的是希望自己学业有成,成为可用之才,以便将来能报效祖国和人民。如果教师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到这一点,就绝不会辜负学生,不会让学生失望,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为学生排忧解难,付出真爱。即使教师生活或工作遇挫或不如意,也不要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因为学生是无辜的。

2. 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教师的激情还出自于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如果教师平常注意主动学习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讲究教学艺术,并且对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信心百倍,授课时也就自然能做到激情迸发、绘声绘色、生动抓人。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调研学生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并且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脱稿讲述,信心也必然倍增。相反,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甚至对自己所要传授给学生的观点都没有把握,那必然闪烁其词、断断续续,也就不可能酣畅淋漓、激情洋溢。

三、激情培养的基本方法。

1.正视现实,调节情绪。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不少学生显露出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清形势,积极组织、开展教学,严明上课纪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笑对人生。须知,再好的电视或节目看久了观众也会分心,一台晚会所有观众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长久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具备了这种审时度势、笑对人生的平常心态,教师自然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不至于因学生开小差而大发雷霆、影响情绪。如果教师受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厌教,上课只是为了勉强完成任务,没精打采,给人一种带病授课的感觉,学生对你的课就更会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课,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无奈、一种负担,也就不可能达到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有机结合的效果了。教师该如何调节情绪呢?方法有很多,例如,暂时回避,学会宣泄,培养幽默感,善于从光明的一面看问题,冥想,练气功,等等。

2.平时或课前注意改变自己。

平时或课前,同事之间开些玩笑,亦可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孤独感,优化情绪。同时,运动可以解忧,调节情绪。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打打球、跑跑步等,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应付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的能力,使人忘记不快,消除精神紧张、焦躁烦闷、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

避免夫妻争吵、单位矛盾,也可以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与松弛。此外,教师平时还要多读有益的书,不断地充实自己,避免生活空虚。

3.养成站着讲课、大声讲课的习惯。

教师应站着讲课,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因为坐着讲课,教师巍然不动,四平八稳,激情自然出不来。另外,站姿有利于交流,有利于反馈。大声讲课容易调动教师的情绪,学生也容易感受到教师魅力四射的激情,一节课也就能在师生双方兴奋、收获、欢乐中结束。

4.掌握讲课艺术,放得开,不拘谨。

灵活调控教学语言的节奏。假如一位老师的讲课,其音速像机器的运转一样,总是一个速度,总是一个节奏,那不仅不利于表情达意,而且还会令听者感到枯燥呆板、索然无味。当讲到热烈、兴奋、激动、愤怒、紧急、呼唤的内容时,速度就需急骤,滔滔汩汩;在讲述情感平静的内容时,速度就需舒缓。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需要声音上的夸张,有时则需要动作上的夸张。有情的地方抓住不放,苍白的地方一带而过;有时几个字、几句话一块儿讲,有时一个字就要拖上好几个拍节;有时抑制住感情如同生活中的耳语,有时又需大声疾呼声撕力竭也在所不惜。有时,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课上,需穿插一点口技,比如鸟兽声、马跑声、风声、雨声、摔倒声、枪炮声等。

总之,激情是文科类教师尤其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是当好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而要让情感流泻,该笑则笑,该惊则惊……从而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课堂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学生激动了,课堂才会生动活泼,老师才会被学生悦纳、欣赏。宁愿教学中有一次失误,也要把课讲得自然,不要为了不出错而把课讲得索然无味。因为教师的情绪与学生是互相流通的,教师情绪高涨,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而一旦学生感到兴奋,受到鼓舞,进入境界,听得入神,教师也会忘情,因为学生听课的状况也会影响教师情绪,双方是互动、交融的。一个有远大理想的教师,应重视“激情”的培养与绽放,决不可漫不经心,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 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3.

报任安书教案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提质增效;教学模式

减负提质增效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苦,对语文学习比较被动,好像除了背诵还是背诵,顾名思义,减负提质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我们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定教,研究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从备课入手,让我们的教学能力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提供脚手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塔桥。

一、抓好课前的预习预设

上课前,我们备课时根据教材,编写预习提纲分发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提纲中的习题。

在预习《前方》一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曹文轩个人生平,识记字音:迁徙( )袭( )击 按捺( )不住 颠簸( )外,我们还提出了两个开放性作业:

(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富有文采与人生哲理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理解或理由。(至少两处)

(二)请根据文中的3―7节,说说在文章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我想这样安排就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自主查漏补缺,完成主动探寻的角色转换,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在预习案写下自己的心得、经验,老师在课堂上一推广,学生自然兴奋异常,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价值。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孩子,经不起挫折却好表现,预习案正好给予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有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推广他的学习经验或心得,其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自然就提升了;有了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效率也就高了。通过预习,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老师知道了学生的困惑,就让老师学生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效率不高也难。

我们发现,学生在预习也会争辩,他们常常为预习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辩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赋予文本新的注释,我们也发现,学生更喜欢亲近老师了,他们会有针对性来在课前来询问问题,这让我们课堂更充满魅力和期待。预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预热过程,是提质增效的蓄势储存能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效果很好。

预习,就是帮助明确了探究学习的目标,语文预习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落到了实处,提前点燃了学生学习文本,解读文本,探究文本的热情,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预习提纲与预习作业上新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次日收齐,然后,我们老师逐步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并把学生困惑修订到我们教案里,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生成做好准备与预设。

二、抓好课中的训练与巩固

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互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当堂训练的巩固实践操练,尽量减少我们指导与讲解,争取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我们的老师更多的对突出问题做补充性讲解、对疑难问题做拓展性讲解,让位于学生,给学生主体性参与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环节,主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结构的理解与反馈,二是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解析,通过这样的处理,活化了课堂学习语文的氛围,给学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声声慢》的学习上,对于文本解读,我们这样设置问题: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绪?词人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词人哪一首词中也说到雁?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会伤心些什么呢?我们通过这样的引领,把学生带入了词的意境中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接着,我们把学生带入小组讨论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深化学生的认识,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构建美好的向往和福祉。在讨论环节,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这首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情感内容?

在讨论环节,我们老师少讲或不讲,由学生互动,相互讨论,不规定答案,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去参悟,依靠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抓好课尾总结与延伸

学生交流环节之后,我们要适当对学生所学进行当堂检查,不留尾巴,突出方法的指导,意在让学生能够及时记忆和巩固,我们的检查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以基础性和知识性为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看到自己的记忆与巩固的情r,在此基础上,我们适当拓展。

比如学习《阿房宫赋》后,我们让学生自学杜牧的另一首《过骊山作》诗,请学生找出《过骊山作》中的后两句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哪句内容一致?简要概括《过骊山作》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通过这样比较与延伸,我们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课外,突破课本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以课本为母本,去尝试学习相近的文本,这样,让学生根植于课本的方法有了用武之地,让学生的思维有突破性的发展和领悟。

报任安书教案范文6

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本人自Xx学区中心校成立之时起主持中心校工作,现对一年多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公开述职,敬请批评指正。

一、提炼学校精神是我面临的最为紧迫的工作

Xx学区所处环境偏僻,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尤其是中心小学硬件建设的标准化程度低,学区内缺少特色学校,龙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亮点少,文明创建水平低;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薄弱学科缺少专业教师;由于各小学在办学规模、条件、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差距,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差异,在适应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在思想观念层面上进行整合,统一办学理念,明晰发展思路,提炼学校精神是我主持工作后最为紧迫的工作。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诸多困难,中心校行政班子、党支部成员,认真研究,理清发展思路与目标,落实以中心带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管理方式,确立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家长向往的学校,育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学生成长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努力创建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快乐校园,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对学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校风;“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教风;“志存高远,勤奋好学”的学风;培育品学皆优,身心俱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校精神的提炼、丰富,有利于统一思想,端正方向,凝聚力量,规范行为,一致步调,为学校的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

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蒙以养正关系到孩子终身发展与一生幸福。为此,我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追求自主学习,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提出了教学工作“12345,大家起步走”的总要求。

“1”指不放弃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把学生贴上好、差的标签,相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2”指转变教学工作方式。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坚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3”指教学任务做到三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让学生当堂消化,不吃“夹生饭”。

“4”指课堂结构四部曲——讲,练,评,收。教师讲一讲,学生练一练,师生共同评一评,收齐学生的课堂作业。

“5”指认真抓住教学五环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设计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检测。

为了落实教学工作总要求,使之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与主动追求,中心校以贯彻落实县教育局【2010】94号文件为抓手,建立了教学质量月查制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学困生辅导制度等八项教学教研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督查,保证教学总要求、总目标的实现。

在开展教学常规检查中,我带领班子成员坚持听课评课,与授课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为了及时了解掌握教学情况,中心校统一组织期中期末考试,采取教师对调监考,集中阅卷,统一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2009年,我校获得县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三等奖。今年毕业班考试成绩较去年有明显提升。

三、保障学生安全是我的第一要务

今年3月份之后,外地少数学校突发严重的不法侵害学生案件,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全体教职工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学生安全,预防不法侵害,优化育人环境。我把保障学生安全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重点开展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加强学校门卫工作。学区内各小学都确定专、兼职门卫,明确门卫职责,建立门卫登记簿,所有外来进入学校的人员、车辆等必须出示有效证件、在门卫登记簿上签名后才能进入。教学时间,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挤出经费,新建两个门岗。计划村小再建两个。

二是加强值班巡查。学校每天安排一名领导、1-2名教师值班,值班人员提前40分钟或1小时到校,在学生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前巡查,组织学生疏散。中午放学后,留守学校值班。我自己也参与校本部、幼儿园值班。

三是成立校园安全应急小分队。全学区共有7支小分队,25名队员,主要负责突发校园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预防与制止不法侵害、干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等事件。小分队统一配有警棍、手套等器械。

四是加强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日志》,做到天天查,月月报。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置。并以“校安工程”实施为契机,扩建众兴小学。

五是加强校园摊点治理。严禁流动摊点进入学校,封闭了3处沿街门面经营户直通学校院内的后门。

六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把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做到有教师、有课时、有教案。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安全教育“一月一主题”活动,并及时上报活动情况。加强学校的晨检、午检,对未到校、早离校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并作登记、统计,填入《班级日志》、《晨、午检汇总表》等。还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宣传栏等宣传安全知识。

七是落实岗位责任。与各小学校长签订《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小学校长与班主任也签订了《班级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把安全责任分解到各个岗位,层层落实,个个负责,人人尽力。一年多来,我校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意外伤害案。

四、带好队伍是学校工作的制胜法宝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核心力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没有学生的素质发展。我始终把依靠全体教师兴教办学作为学校工作的制胜法宝,增强队伍的向心力与战斗力。

中心校成立后出台的每项制度,都经过教师集体讨论决定。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绩效工资分配、职务聘任等方面,必经教师集体表决通过。尽管在讨论过程中有着激烈的争论,但最终都能从公平公正中求得统一。有了群众基础,被广泛认同的制度,才能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作用。在财务收支方面,也即时公示,接受教师监督。我觉得,只有教师的民得到充分尊重,有了管理学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整个队伍的主人翁意识才会增强,老师才会积极主动地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一年多来,我校在事关教师利益、公用经费管理、班子成员廉政等方面没有一起投诉。

知人善任,我未必能做到,但让每个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的确是我心中的渴望。2009年暑期,从配强班主任队伍,推进教师专职化,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出发,经中心校多次讨论研究,调整了10名教师的工作岗位,校本部的班主任通过竞争上岗,安排少数专业教师走教,调配、充实了三所村小的班子。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成效是显著的,不仅充实了村小师资,加强村小班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绝大多数教师工作的热情,改变了工作作风,给老师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我始终把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育人团队作为带好队伍的重要抓手。借助课题带动、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开展“有效研修”课题中,我校教师摸索出“四相式”磨课的研修方式,在“相约课前——集体备课、相聚课堂——授课听课、相会在“问题树”下——议课评课、相约上课——二度授课”的流程中,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获取专业经验。我校还通过教学开放周、学习汇报课、集体备课、集体学习、外出考察、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的学习、研究常态化。

始终不放松师德建设。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风”整顿以及“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活动;建立了师德考核机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一年多来,我校教师无一例违纪违法。

从严要求班子。我经常与班子成员交流,希望大家都能“三高”、“三平”、“三爱”:“三高”是待遇荣誉上的高姿态——不与教师争名争利,质量上的高标准——工作要做就做得最好,不敷衍;作风上的高效率——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敢于负责。“三平”是平凡之中有追求,平静之中有热情,平常之中有责任;“三爱”是爱校之志,爱教之情,爱生之心。班子成员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三个三”,这个班子老师就信服,就有感召力。中心校成立一年多来,我校班子全体成员能做到以身作则,平时加班加点已成为常态。

五、让每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是我的最高追求

我常常想,如何让走进我们校园的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终身受益的启蒙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幸福快乐的种子,真正把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中,这是学校的使命,也是我的最高追求。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前提下,开展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主要是“两操一舞一戏”——广播操、眼保操、校园集体舞、五禽戏。我们本部二年级的学生也能完整地演练一套“五禽戏”。

培养学生的兴趣。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象棋、阅读、乒乓球等兴趣小组,学生自由选择参加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都有特长老师进行指导。

开设校本课程——诵读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等)。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从中汲取心灵成长的养分。

关爱留守儿童、特困儿童与学困儿童。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联系爱心企业捐资助学(70人获得长效资助),建立了学困生辅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