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转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转换范文1
(2013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答:
【技法指导】
“图文转换”类题目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题型。它要求我们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挖掘其中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分析,然后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出来。试题中的图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漫画
漫画主要由标题、注释和图画构成。其命题角度有:
1.描述画面。用说明或描述性的语言把画面的内容描摹出来。我们描述漫画时,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即可,不可以超越漫画所给的图文信息添枝加叶。
2.揭示寓意。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做题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
3.拟写标题。标题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写标题。
4.编拟公益广告。拟写要遵循正面宣传为主、提醒规劝为辅的原则。答案必须涉及画面的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
二、徽标
对于此类题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果有色彩的话先看它的色彩,然后分解图标组成部分,明确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2.着眼图标的出处,整体考虑图标的寓意。
3.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4.说明(介绍)画面时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
5.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
6.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能随意想象,要紧扣图中的关键点来联想。
7.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
三、图画
这里的图画主要是指摄影作品或剪纸作品等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在图文转换时要凸显艺术的形象性,要尽可能地使语言鲜明、生动。挖掘图画的隐含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
四、图表
图表的种类很多,有列举表、统计表、流程表、柱形图、曲线图、扇面图以及圆面图等。解答图表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整体把握题旨。
2.适当运算,化繁为简。正确处理图表中的相关数据,通过恰当的运算,找到数据之间的关联,要特别重视数据变化的细节。
3.宏观考虑,完整答题。答题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从纵横两方面去考虑,以免顾此失彼。
4.锤炼语言,简明答题。依据试题的字数要求,反复斟酌,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归纳概括出结论性的话语。
【同步训练】
1.写出下面图画的内容和寓意。
语言转换范文2
关键词 语码转换 语言学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de-switching in Linguistics
WANG J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Abstract Code-switching is inevitable in a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 society linguistic phenomenon. When peopl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communicative purpose, code-switching is often at this time is a rare choice. Code-switching since the seven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in the field,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its direction.
Key words code-switching;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1 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转换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者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直至今日,研究者对语码转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Wardhaugh认为语码转换从广义上是交际过程中人们所用到的任何符号系统,这样的符号系统既包括语言,也包括方言、语体或语域。Scotton也指出语码转换是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所使用的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者语言变体。Verschueren则认为语码转换是指语言或语码交替使用情形的术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
2 语码转换在语言学中的研究方向
2.1 社会语言学方向研究
此种方向研究目的在于试图分析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向的研究中心论点是“语言选择是如何反映权利和表现出不平等,或者说显示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团体的权利和义务”。于国栋也指出这种方法旨在讨论语码转换发生的动机是什么。
在这种研究方向中,以Blom和Gumperz、Myers-Scotton的研究最为突出。Blom和Gumperz以语言和它的社会限制为基础,对个人在如何选择不同的说话方式上很感兴趣。他们在挪威北部的一个小镇做了为期两个月的实验,发现社会因素在诸多方面都可以影响人们的语码转换,比如种族、性别、年龄等。Myers-Scotton提出了标记模式来概括双语或者多语社会里经常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认为对语码转换的基本动机解释应该以说话者为中心。
总的说来,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功的把社会因素考虑在内,但是它的缺点很明显。交际者的心理、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对整个动态的交际过程都没有半点涉及。
2.2 语法方向研究
语法方向是一个很传统的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方向。研究者发现社会语言学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解释了语码转换为什么会发生,但是没有说明他们会在哪个语言的哪个地方发生。这种方法的中心是,语码转换不是随机交替地在两种语言结构中发生,而是一种由规则支配的行为。换句话说,语码转换受语言的句法和语法约束。在这种方向中,许多研究者都想给出一些所谓的模式或理论,其中Poplack于八十年代提出了语法制约原则,深受欢迎。他提出的自由语素限制和等价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向人们展示了句法层面上语码转换的规约。
语码转换的语法学方向的研究揭示了语码转换在句法和语法上的一些限制,但这种方向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这种方向仅仅说明了语言本身的句法和语法对其语码转换的限制,但严重忽视了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对语码转换的造成的巨大影响。
2.3 心理语言学方向研究
就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而言,研究目的是理解双语者在做出明显的语码转换时大脑的活动状态。这种方法因为涉及说话者的心理活动,研究难度很大,所以以这种方法研究语码转换的成果并不多。
在这种研究方向下,研究者尝试提出一些基本的适用于语码转换的心理学理论,如:Clyne的语码转换激发理论和Giles的言语适应理论。Clyne认为语码转换划可划分为两种:外部调节的语码转换和内部调节的语码转换。顾名思义,前者指由外界因素引起的转换,后者指由使用者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语码转换。而言语适应理论认为说话者为了赞同或讨好对方或者有意突出与对方的差别,来适应性地调整自己的言语或者语体。
心理语言学方向研究语码转换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分析了语码转换使用者的心理过程。但是,研究者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具体可操作的语码转换模式。
2.4 会话分析方向研究
会话分析方向研究语码转换是一个较为精确和系统的方法,因为它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框架,这种方向把语言行为的动态性加以考虑,注重会话行为的序列研究和话轮间之间的影响。这种方法把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方向可以看作是从语用学方向研究语码转换的一个分支。Auer认为会话分析方法旨在详细地解释语码转换和语言选择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会话分析方向研究的作出巨大贡献的是Auer 和Li Wei。在他们看来,语码转换的意义与其在会话序列中的位置密切相关。
会话分析有很多优势,它把语言行为的动态性考虑在内,但是,它仍然有弱点。它只注重微观层面上的语码转换,描述语码转换,但是却没有给予心理、社会、文化等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加以考虑。
2.5 语用学方向研究
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方向,是在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上,由中国学者于国栋提出的。Verschueren 在《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顺应论,他从一个全新的语用综观的角度重新理解和诠释了语用学。他提出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而正是这三个特征,才能够让其使用者有许多选择,在这些选择中灵活变通,最终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因此顺应论可以用来研究语码转换。
所以,于国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模式。他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顺应语境因素的具体体现,应该把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都考虑在内。语码转换者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才会使用语码转换这个策略来完成交际。
语用学研究方向的特点是考虑了语言的动态性,而且不仅仅是对语码转换现象作出描述,更解释了为什么要作出语码转换,提供了一个集语言、社会、心理和文化在内的理论研究模式。
3 总结
现今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有五种方向,但是这五种研究方向在作者认为语用学方向与前面四种方向不是一个并列的关系,而是包含关系。语用学研究方向从一个综观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把语言、社会、心理和文化都考虑在内。而前面的四种方向,都各自都自己的优点,但是都存在不足。语用学方法研究语码转换相当于其他几种方法,确实优点明显,但这种方法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及探索。
参考文献
[1] Auer.Bilingual Conversation[M].Amsterdam:Benjamins,1984.
[2] Verschueren,Jef 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语言转换范文3
>>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习语转换问题 浅谈英汉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差异 汉语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语言学分析 浅谈英汉语言中“耳”的隐喻趋同性 简述英汉语言中的互借词 关于homophone在英汉语言中的使用 英汉语言中植物词语的不同喻义 英汉语言中“色彩”的表情性探究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 英汉语言中“火”的隐喻分析 英汉语言中“眉”的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及转换 浅谈英汉语言的变化 从顺应论角度看大学校园的英汉语码转换 报刊广告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分析 浅析中文流行歌曲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英语课堂学生英汉语码转换的动机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从例(2)中明显可以看出,主体语是汉语,而嵌入语是英语谐音单词。嵌入语入到了主体语中,实现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码的转换。
2.网络语言中英汉语码转换中的单词和词组插入
英汉语码转换中的单词和词组插入最基本的特点是嵌入语以单词或词组的形式插入到了主体语中。这种转换通常发生在某句话内,相当于Myers-Scotton提出的句内语码转换。Myers-Scotton认为,提供相对较多的语素的语言是主体语。所以,在网络语言中,汉语自然就成了主体语,作为插入成分的英语单词或词组是嵌入语。如:
(3)马上要海龟了。回想四年前差不多这时候还在办理签证,满心欢喜地准备到米国来。回想这四年,碰到了不错的老板,然后Quit了PHD,Quit了工作。感觉米国确实是个很发达的国度但是毕竟不是我们的家园。(选自)
这里的语码转换既有词汇插入也有句子插入。嵌入语英语入到了主体语汉语中,使整个汉语语篇显得更富有弹性。同样,两个例子中的英语句子构成的是嵌入语语言岛,汉语部分构成的是主体语语言岛。
4.网络语言中英汉语码转换中的篇章插入
网络语言中的英汉语码转换除了谐音、单词、词组、句子插入等几种类型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语码转换,那就是网络语言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的篇章插入。所谓篇章插入,就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整个篇章入到了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中。如,
(7)有什么聊天室可以和外国人聊天练习英文的?
moon狼狼:推荐一下!
moon狼狼:我听说过 不过需要注册……可不知道怎么的怎么都注册不了……郁闷……所以谁还有好的推荐吗?
moon狼狼:I have heard a place called “my space”, but people need to register first...however,i don’t know why that i cannot register no matter what...gloomy...so who else have a better recommendation?
竞学家教网:我记得有一个 等会找找看
内婆:原句:so who else have a better recommendation?
翻译:(除了我)难道还会有其他人有(比我)更好的建议吗?
(选自http:///p/103525155)
以上例子中的英语篇章是嵌入到汉语中的。因此,例中的主体语是汉语,嵌入语是英语,语言使用者在汉语和英语语篇两者中实现了英汉语码转换。此外,汉语和英语分别形成了主体语语言岛和嵌入语语言岛。
三、结语
作为信息时代的网络载体,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可以说是铺天盖地,随处可见。网络语言中的英汉语码转换模式大概可以分为轮换式语码转换和插入式语码转换两种,后者又包括谐音插入式、单词或词组插入式、句子插入式和篇章插入式等几种类型。这些语码转换中都存在主体语和嵌入语。在汉语网络语言中,主体语是汉语,嵌入语是英语,符合Myers-Scotton提出的主体语言架构模式。
参考文献
[1]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语言转换范文4
关键词:MDA;Atlas;模型转换;Web应用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20-126-05
Research of Model Transformation Method Based on Atlas
RAN Chuan,WANG Pu,LI Yafen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 Control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Abstract:OMG has proposed a kind of new method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named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 (MDA).Based on concepts about model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merits and drawbacks of features of the Atlas are analysed,and improving design by adding models validation step.How to use the proposed method through an example,its feasibility and utility in a certain extent are proved.
Keywords:MDA;Atlas;model transformation;Web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0 引 言
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是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于2001年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模型组织管理框架。在MDA中,定义了PIM(平台无关模型)和PSM(平台相关模型)及其转换规范[1]。其中,模型转换定义了不同模型元素的对应关系,是实现MDA的关键环节。
模型是系统的抽象,它比实现系统更容易获取、理解和计算[2]。人们试图准确地建立模型之间、模型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模型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1 模型转换流程
在MDA中主要包含三种模型转换,即PIM到PIM的转换,PIM到PSM的转换,PSM到代码的转换。
如以开发Web信息系统为例,在MDA框架下模型转换系统首先将按照用户输入的需求建立一个系统级的PIM模型,系统级模型包括Web系统的相关信息(如包含信息、用户管理等模块),之后是一系列细化PIM模型的工作,将系统级的PIM模型分化成若干个模块级的PIM模型,再转化为操作级的PIM模型。最终可以将细化后的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系统静态结构的模型,这类模型可以表示为UML的类图,反应Web系统的静态特征;一类是描述系统业务操作等动态结构的模型,这一类模型可以表示为UML的用例图,反映Web系统的动态特征。
下一步要进行PIM到PSM模型的转换工作,模型转换系统按照对应的转换规则,分别将PIM静态结构模型转换为PSM静态结构模型,将PIM动态结构模型转换为PSM动态结构模型。PSM静态结构模型为生成Web系统中数据访问层和持久层以及数据库提供关键字段和属性值,PSM动态结构模型为生成Web系统中业务逻辑层提供关键字段和属性值,Web系统中的视图层的关键字段和属性值将由这两类模型共同提供。
在模型转换中,最后将对应特定平台的PSM模型输入代码生成器,通过部署和,用户将得到所需要的Web系统。在这三种模型转换中,PIM到PIM转换目的是是细化用户需求,将一个大模型分解成若干的小模型;PSM到代码的转换,主要由代码生成器完成。这两种模型间变换比较具体,因此比较容易实现,在此将重点集中在PIM到PSM的转换。
2 基于Atlas模型转换设计
当前MDA还属于一种早期的有待发展技术,其模型转换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手动转换方法(程序员使用可以访问和操作模型的API对源模型进行转换,从而得到目标模型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模型转换[3]、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技术(如AndroMDA等方法)、基于关系代数的模型转换[4](将“模型转换”表达为一个二元关系或者一组二元关系)、基于元模型间映射的模型转换[2]、基于模式的模型转换[5,6](使用设计模式定义转换规则,从而得到更加符合设计的目标模型)等。这里所使用的是基于Atlas模型转换框架的一种改进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展开实现研究。
2.1 Atlas模型转换框架与语言
Atlas是属于开源的项目,单向的混合型(描述性和命令行并存)模型转换语言,使用OCL来描述约束,描述规则的能力较好,易于应用。
Atlas转换框架较为主流[7],如图1所示。其中源模型符合元模型a,目标模型符合元模型b。元模型a和元模型b都符合惟一的元元模型。模型转换实例,它也是一种模型,它符合模型转换的元模型。模型转换的元模型也符合惟一的元元模型。
图1 Atlas转换框架
一个完整的Atlas模型转换程序,需要四个文件:元模型a、元模型b、源模型、模型转换实例。通过转换生成的目标是目标模型。
2.2 Atlas模型转换的优劣与补充
除了功能相对较强和用户较广之外,Atlas语言的语法相对简单容易理解,使用较方便,对于编程人员来说容易应用。此外,Atlas使用者不需要很强的数学功底,编程人员上手应用相对较容易。
Atlas也存在一些不足。MDA技术初衷就是尽量使开发过程自动化,减少开发人员工作量。目前Atlas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功能单一,当模型复杂时需编写繁多转换规则,模型转换精确性还不高。由于转换过程是单向的,所以没有数据类型验证功能,模型转后前后数据一致性不能保证。
为了增强处理复杂模型系统的能力,通过下面两个办法改进现有转换模块。
首先,分析系统内各种模型,提高系统中模型的转换精度和完整性。针对系统静态结构模型,把有共同结构属性的模型进行提炼,设计具有普遍性的“抽象父类模型”;针对系统动态结构模型,对这些操作进行归纳和分类,总结出“抽象操作模型”,针对这些模型进行更进一步细化或者编写转换规则,最后把各种类的抽象模型整理集中在模型转换库,供转换框架调用。
其次,为了提高模型建立和转换的一致性,可以在模型转换的前后建立模型转换前置和后置检验环节。在操作中,在确定转换平台后,可以针对源模型和目标模型这两个文件进行操作。前置检验主要检查作为输入的源模型中指定字段是否符合转换规则的要求,在转换前进行检查,避免造成转换失败或者转换不完全;后置检验主要检查作为输出的目标模型中指定字段是否符合要求,与其他字段间是否满足设计需要,并且对于异常情况予以更正并告知用户。模型转化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模型转换模块示意图
3 模型驱动开发Web应用系统
下面将通过Web应用实例具体的分析,说明在Atlas框架下进行模型转换所需的各种模型和转换规则的分析和设计思路。
3.1 源模型设计
源模型来自于用户需求,用户可以通过具备可视化开放功能的交互页面将需求提供给模型转换框架。
在作者研究的模型转换实例中,用户的需求将以形式化的文档,存储为XML文件格式。如图3所示,在文档中包含若干业务对象的属性特征和业务逻辑描述,在转换框架中,源模型经过转换规则处理最终会生成目标模型。
3.1.1 设计思路
通过人机交互页面获取用户需求,可以看作是系统按源模型结构对用户需求逐步细化的过程。通过逐步的模型定义和建立,分层次地将需求的粒度从大变小,同时将它们作为输入进行模型转换。
图3 源模型生成流程图
(1) 包含模块定义。这里指系统中明确的对象以及对其进行的操作集合。捕获用户Web应用需求,首先要明确在Web应用中都包含哪些对象,因为此后的操作都将和这些对象有关。如果是信息系统,它所包含的对象可能有栏目、文章、用户、部门等;如果是票务系统则可能包含剧场座位、演出场次等。一些基本常用的对象可以储存在Atlas库文件中,供用户选择,用户也可以在满足模型规范的范围内自定义模型。
(2) 模块功能定义。明确系统包含的对象之后,下一步就是明确与之相关的操作,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在这一层,用户需要对操作进行定义,例如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或者自定义操作名称。这一层的信息包含了系统内所有用户可以点击执行的操作集合。
(3) 操作功能定义。在这一层中,将对之前定义操作进行更详细的描述。经过分析,系统中的操作都是由数据库操作添加(Create)、查询(Query)、更新(Update)、删除(Delete)这些命令组成的,不同顺序的CRUD命令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操作,因此这一层的工作是用形式化的格式将操作描述出来。当然由于参数和处理对象不同,本层中会允许执行内容不同CRUD命令存在。
(4) 详细操作定义。在这一层中将具体定义系统数据库操作的参数和返回值。例如,若之前定义过两个增加命令(add_one和add_all),在这一层里需要为这两个具体的数据库添加(Create)命令进行定义,明确这两个命令传递的参数和返回值,保证系统对数据库操作准确有效。
(5) 页面内容定义。为系统视图层的页面定义具体属性,包括页面处理的业务类型,包含的对象属性,提供的操作接口,显示的风格样式等信息。
3.1.2 源模型结构
依照上述设计思路,首先设计源模型对应的元模型a。在元模型a中,定义了源模型的组成结构,属性和相互联系。如以信息系统的栏目模块为例,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源模型中定义了Column对象包含了一个type属性和Static对象和Action对象,同时明确了它属于Webpim对象。Static对象和Action对象分别对应用户需求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操作两部分,具体需求在其中定义即可。
图4 元模型a片段
图5所示,是按元模型a定义规范得到的源模型。源模型储存为XML文件。文件中包含了系统内全部模块信息,每个模块信息又由表示对象的静态结构和表示操作的动态结构组成。这些信息由概括到具体,分层次将用户需求表示出来。在模型转换中编写的转换规则是以元模型a和元模型b的结构进行映射的,所以源模型必须依照元模型a的格式规范。否则在转换中就会出现所定义的转换条件和输入值不符合,发生异常错误的情况。
图5 源模型文档片段
3.2 目标模型设计
模型转换框架中,目标模型由源模型经转换规则处理后得到,将以形式化文档作为代码生成器的输入,储存为XML文件格式。
3.2.1 设计思路
不同于源模型,目标模型在转换规则处理后,其内容将按用户的需求或适合目标系统描述的层次结构,描述出其中的关键元素信息。目标模型具有如下特点:
(1) 目标模型与目标系统对应。目标模型设计根据的是目标系统,将目标系统中的关键信息元素整理集合成能表示目标系统内各层次结构关系、业务逻辑关系,形成目标系统的元模型b。经过转换规则定义元模型a与元模型b的映射关系[8],最后将由源模型生成目标模型。
(2) 保证系统顺利生成。为了保证不同技术背景用户的输入都能够生成出Web应用,并且保证生成的Web应用能够顺利运行。在目标模型中添加默认信息,这些默认信息将通过转换规则自动添加到目标模型中。
(3) 信息完整性。源模型中缺省的属性和值将被默认值取代或由系统自动生成,以确保模型完整性。另外,重复的部分也将被合并,避免出现模型缺失和冗余。
(4) 根据需要,计算得到模型数据。目标模型的一些属性值在源模型建立时还未产生,需要对源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和逻辑处理才能得到,这些属性值将保存在模型结构中指定对应的位置。
(5) 平台相关性。目标模型是平台相关的模型,将作为代码生成器的输入生成整个目标系统,因此在目标模型中,各种类型的对象除了相应的值以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平台类型与之对应。
3.2.2 目标模型结构
从设计思路出发,首先设计目标模型对应的元模型b。元模型b的设计要与目标系统的关键元素相符合。例如,目标系统采用MVC的架构设计,目标模型可以分为视图(View)、模型(Model)、控制(Control)三部分结构来表示目标系统,这样设计使目标模型与目标系统层次一致,可以更好地表示对应关键信息,如图6所示。
图6 元模型b片段
以此类推,如果目标系统采用SSH框架(Struts+Sping+Hibernate),目标模型也可分别对应这三个框架进行描述,最后组合成目标模型。
在确定元模型b之后,经过转换规则中定义的与元模型a的映射关系,就能从源模型得到目标模型。如图7所示,因为由转换规则映射得来,生成的目标模型的结构组成严格符合元模型b的规范定义,包含目标系统的结构层次和关键信息。之后,目标模型将作为代码生成器的输入,产生最后的目标系统。
图7 目标模型文档片段
3.3 转换规则设计
模型转换就是读取源模型,通过一组转换规则,将源模型转换为目标模型并输出的过程[9]。其中元模型a代表源模型,元模型b代表目标模型,在设计转换规则时首先需要保证能够实现目标系统;其次,要尽可能扩展转换规则内容,能够提高模型转换的粒度要求,以满足能够对表示系统细节特性的功能进行处理;最后,要保证源模型到目标模型的信息不会丢失或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覆盖。
如图8所示,源模型到目标模型的转换中,模型结构和模型数据都会发生变化。模型转换规则就是要为这些变化建立对应的映射关系。
图8 模型转换规则说明
语言转换范文5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求得乐趣,寻得一种成就感,通过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达成从具体情境抽象出符号语言的目的.
如:商场销售一批衬衫,每天可售出10件,每件盈利50元,为了扩大销售,减少库存,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假如一件衬衫每降价1元,每天可多售出2件. 问降价和盈利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何将这段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呢?
1. 进入情境:让学生理清买卖之间的关系,明确:每天的总利润等于每件利润乘以一天的销售数量.
数学符号常可诱导思维,刺激联想,简约思维过程,因此,我们应充分使用远比文字语言优越的符号语言,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二、化繁为简,数形互转
追求简捷是数学思维的特征,在初中数学考试及竞赛中,我们发现越是复杂的考题往往背后暗藏着越多的玄机,总有化繁为简的法子,当我们有这样的意识之后,总会主动地去思索如何转换,如何把复杂的问题变为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以便从中找出突破口,解出原题. 有些问题,初看上去似乎一头雾水,繁杂无比,一时难以入手,这时,如果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暂时增加一些辅助条件,开拓思路,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朗. 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以“形”助“数”,以“数”解“形”. 它们既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发挥“形”的直观生动和“数”的简捷严谨的优势,使思路更宽广. 数形结合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做完这道题之后,再让学生找一些图形转换成数字的题目,进行逆向思维,两相对比,学生的思维会豁然开朗的.
在这类代数最值问题中,我们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其转化为几何中动点最值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上例可以看出,适当增加辅助条件,有助于以此为媒介,把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方法在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课堂教学,把“学生”与“知识”这两个主体,通过全新的学习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努力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教给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三、纯洁语言,潜移默化
文字语言、图像语言、符号语言是数学语言的三种不同形式. 重视三种语言的互译,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尤其是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正确、科学、简练. 作为数学教师,应注意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连贯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语言教学中,文字语言是核心,对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是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培养,是保持教师主导地位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作为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而且要使师生思维产生“同频共振”,增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语言转换范文6
关键词: 本土文化 油画艺术语言 洪凌 意象山水
“保罗・克勒认为,艺术创作要考虑到四个环节:‘我’(Ich)、‘你’(Du)、‘大地’(ERDE)、‘世界’(WELT),‘我’指艺术家,‘你’指对象。‘我’和‘你’都是站在大地上的,大地是中心。整个世界是一个宇宙的共同体,它以一个大圆的方式把‘我’、‘你’、‘大地’包容进去。‘大地’象征着我们的生活世界,象征着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创作活动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传统,要在我们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和获得力量”。[1]因此,在这里我借用保罗・克勒的“四个环节”来引出本土文化下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如何实现艺术语言的转换这一论题。
如今身处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无不受西方的冲击,作为“舶来品”的代表西方视觉艺术形式的油画,更是在进入20世纪以来,受中国这片热土的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抵制,经历了翻云覆雨般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价值体系是油画艺术语言转换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画家洪凌意象山水风格特征的分析与研究,论述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如何把“我”“你”“大地”“世界”四者的关系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实现“油画本土化”,成功实现艺术语言的转换。
画家洪凌是油画“本土化”领域内的佼佼者,他的意象山水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引领人们不自觉地转向本土传统文化的思考。洪凌意象山水是画家洪凌融中国山水美学和笔墨意识于油画风景的创造性风格,是对西方油画的吸收与改造,在现代风景油画史上的文化现象中颇具一定意义。
一、从“山水”与“风景”时空观念差异的角度分析
以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为依据的美学思想和西方艺术,为油画风景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西方艺术家忠实、客观地描绘大自然的源头。“模仿说”与“透视原理”被普遍运用在西方绘画艺术中。而中国受儒、道思想的影响,绘画的时空观念与西方大相径庭。“三远法”所构的空间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2]不是“真”的情景的再现,而是“道”的观念的体现。“西方人是以人为主体,采取以内向外的关照方式。中国古人则是由对自然大化的内省而导致的以外向内的观道体验”[3]。
“洪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意象山水的创作中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了山水画创作‘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肇自然之灵性,成造化之功能,于咫尺之图,写画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下,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生于笔下’的艺术理念、艺术思维和创作方法”。[4]抛弃了西方风景画惯有的“焦点透视”法则,采用了“散点透视”,画面平面展开,没有了中心式的定点取景,而形成了极具东方式的构图上的连绵感;撇弃了艺术“模仿论”,而是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寻找自我精神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和心物相应,像中国古代卜居山林的山水画家那样“饱游绕看”、“走遍山川读自然”,在体静心闲的状态中观察体味、静思冥想。他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灵魂,他在创作中“搜尽奇峰打草稿”。
二、从“山水”与“风景”色彩观念差异的角度分析
“西方的油画风景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因而追求色彩结构本身的表现力,以反映视觉印象为宗旨。而‘油画山水’则是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精神,将自然风光作为一种人的意象来表达,它不是对自然色彩的摹仿,而是自然色彩的再创造”。[5]可见,西方油画是以色彩见长,油画对色彩的研究是其他任何画种不可比拟的。这是“油画山水”与油画风景在色彩运用上的本质的区别。
洪凌意象山水体现了他把中国传统绘画对色彩的理解,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他意象山水的创作中,是意念的色彩、主观的色彩。打破了传统西画所谓“固有色”的先入之见,不再拘泥于严密的色彩推论,更注重于整体的色彩把握和对色彩的感性体悟。再加上引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念,运用了中国山水画的笔法,洪凌画面中色彩符号的意义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单一的色彩中寻求丰富的层次美,在含蓄中寻求变幻的色彩韵味,达到了“以虚写实,含蓄蕴藉,而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这也充分说明了洪凌在意象山水的创作中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创新表达。
三、从“山水”与“风景”形式语言差异的角度分析
“题材是不同文化心理作用下形成的图式的投射结果,而材料与媒介只是这种投射所依附的物化形式。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和西方人眼中的对象,如山水和风景、花鸟和静物,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式,此导源于‘意境图式’和‘实境图式’的差异和分野,而在各自相应的投射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趋于完整的材料使用和操作系统。中国绘画以笔墨为材料核心,并附以纸、水、砚、印等为配套的材料,通过心理结构的虚实关系,集中体现于提、按、勾、描、缓、急、收、放等多种技巧,与‘意境图式’相呼应;而西方绘画则以油彩为材料的典型,通过物态结构的纵深关系,集中反映在明暗、透视和解剖等造型手段之中,讲究色彩的立体化和层次感以及构图的整体和均衡等要素――这就相应造成了‘点线结构’和‘块面结构’的两种心理投射”。[6]因此,便形成了中国的“山水”和西方的“风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画种。
洪凌意象山水在图式、取材、造型、用色、笔意到最终画面意境的表达,都与中国水墨山水画有诸多亲缘关系,构成了油画材料语言自身的精神传达。图式上,他渐渐撇弃了西方固有的焦点透视,物象在二维画布上平面展开,似有迎面扑来之气势;天空大面积的色彩平涂,似有中国画家“惜墨如金”之喜好。造型上,不是西方惯有的如实描绘,而是写“胸中丘壑”,使画面景致在“似与不似之间”穿插交汇、或隐或现、或有或无。色彩上,在深刻理解了中国画中的“积墨法”之后,色彩的处理上,发挥了油画色彩可以厚涂可以覆盖的特性,色层之间相互掩映、相互叠压,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效果。其中有“泼墨”似的大面积的底色,也有最后“点彩”似的点睛之笔。“中国书法式的用笔,‘高远’、‘深远’、‘平远’的布局与透视效果,仿佛是西方表现主义的力作,又仿佛是古趣盎然的宋元山水。中国式的笔情墨趣间充分表现出华夏大地的山魂水魄。他将现代化的油画语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对九州山水的体悟,水融般的糅合到了一起”。[7]洪凌在油画材料语言与造型语言、色彩语言之间寻找到了适合自己艺术发展需要的切合点――西方风景油画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与创造。
通过对洪凌意象山水风格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在油画“本土化”的领域中,画家在创作中要使得这些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当代艺术的可视图像,需要付出艰辛的语言转换工作,并以此来完成建立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只有如此,中国当代艺术才有可能重构西方主流现代性,才能切身地参与到全球性的历史变动中,成为新文化形态的生产者,最终将会在国际性展览上与全球当代艺术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
参考文献:
[1]孙周兴,高士明.顺其自然[G].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50.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1.
[3]赵兴红.山水画 风景画――略论概念的文化差异[J].书画艺术,2005,(6):19.
[4]刘利霞,白晓剑.民族文化精神与中国油画的融合[J].美术大观,2007,(12):201.
[5]谭天.论油画山水[J].美术学报,1999,(1):66-67.
[6]李超.中国油画和山水意境[C].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