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大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大课堂

智慧大课堂范文1

【关键词】小学英语 打造 智慧课堂

本文结合多个教学案例,详细地为达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目的出谋划策,提出了关于如何打造英语智慧课堂的几大措施。课堂是智慧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时间内充分发挥智慧教学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寻找到学习英语的技巧,提升英语阅读与写作两大能力,同时它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释放,学习生活得到饱满的填充。就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学并没有真正掌握打造智慧课堂的精华,导致学生日益对英语失去耐心与信心,然而当代教育的前沿是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内涵,英语教学也必须跟紧时代的脚步,争取早日为打造智慧课堂的目标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为了保证小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平稳发展,力图培养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树立起创新学习的意识,开发英语智慧课堂的步骤绝不能省略,教师要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照顾到全体学生学习进度,因为每个学生的领悟吸收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具有天赋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而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难于上青天”,所以面向所有学生培养他们善于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也是打造智慧课堂的主动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方位名词”这一内容时,in front of、behind of、turn left and right等描述前后左右的名词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鲜明的概念,因此极易容易混淆。遇到这种学生迷糊的情况时,教师不能因为赶个人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些方位名词的加强巩固,否则会产生不可弥补的恶效。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比如可以用自己的手势比划前后左右,并让全班学生集体说出自己的比划方向,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进了师生感情。相反,教学也可以说出其中任何一个方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一旦发现个别学生比划失误就可以及时纠正,如果能够长期将这种顾虑全局、面向全体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广泛提高。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学生的玩心还比较重,让学生一整节课坐在课堂上不开小差的几率几乎趋于零,因此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多媒体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幻灯片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投影到白板上供全班的同学看,学生既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也可以寻找出不足之处,这样一览无余、完全的投影显示出一定的真实性;其次,多媒体技术以书本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声音、图片、音乐带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

例如:在学习《My favourite season》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典型代表的景色在班里内部展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考试知识的课堂,更是教会学生生活的智慧课堂。然而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限度,不能利用大部分的宝贵课堂时间播放多媒体,这样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一节没有意义的智慧课堂。

三、设置小组合作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生已经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为了实现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师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机制来体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活跃程度、学习成绩等将学生进行有机分组。

例如:在学习《My birthday》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和同学分享自己心目中的生日派对。通过小组讨论机制前面避免了学生由于大课堂的现代模式而无法倾听每一位学生想法的弊端,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巡视。首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解决学生遇到的英语语法问题,让学生在提问中提升;其次,避免学生利用讨论环节交流无关紧要的话题,保证课堂纪律;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度决定结束时间。

结语:随着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被社会淘汰,教师必须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智慧教学。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融入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课堂小结、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师以书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课堂环节都是环环紧扣课文;另外,让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智慧大课堂范文2

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仅要设计课堂提问,也应该重视课堂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追问。

教师要注意追问的有效性。追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追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是否“问得其所”。无效的追问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别无它用。

一位老师上了一节《石壕吏》的公开课,听完之后感到老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课堂在师生愉快的交流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其中问题的提出和教师的追问恰到好处:

师:文章题为“石壕吏”,文中写到石壕吏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两句。

师问:这首叙事长诗题为“石壕吏”却只有两句写石壕吏的,大量的篇幅在写老妇人,如果把题目改为“石壕妇”,可以吗?

讨论片刻。

生:还是原题目比较好,因为文中虽然只有两句写石壕吏,但通过“夜”一词表明时间紧迫,老百姓没有安宁,写出了前线战事紧张、百姓生活的痛苦。

生:通过“一何怒”这个词写出了态度蛮横,突出了官兵对普通老百姓的横征暴敛。

师:请同学们两位一组,模仿石壕吏和老妇人的对话。对话完请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生合作交流。

生:通过对话,我发现其实作者省略了石壕吏的大部分语言。

生:作者采用了详略安排的方法,这也体现了诗歌“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的特点。

师:所以本诗的题目还是“石壕吏”更好。

教师提出题目所出现的表面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学生之间合作探究,逐渐分析出本诗的写作特点和写作的主题,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要生动形象,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追问的方式是跟踪式追问,追问时要有层次,一般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追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层面。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教师要注意选择多种追问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的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常用的方式有辨析追问。其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信息,去伪存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维轨道。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提问:

师:“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到底做什么讲?

生1:强迫。

生2:勉强。

大家意见不一。

师:“强”作强迫和勉强讲均可,但关键在于这里的强迫和勉强是完全出于被迫还是情愿所为呢?

生:“余强饮三大白”即是余与金陵客同饮。

生:两人“大喜”即是余大喜。

生:他人言余“痴”也是作者的默然自许。

师:在文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蕴含在这篇小品文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雅洁和高逸,又隐隐流露出淡淡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感慨。

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作为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一个“错”字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越俎代庖地说出正确答案,而应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追问,在学生思维断层处进行正确思维的链接,引导学生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把握时机让学生揣摩正确的纠错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即便错了,也有收获”的愉悦感。

还有发散式追问。这种追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及时地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

师:我们读懂了课文,现在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什么?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师: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凄清”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生:“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师:还有“清凉”的味道。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清幽”。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了景物的“清秀”。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

发散式追问主要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思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

智慧大课堂范文3

喧闹的操场安静了,我踩着铃声进了教室。今天要上的是作文课,由于昨天准备充分,今天心情很好,有一种急切想上课的欲望。

“报告。”门被推开,一个头戴鸭舌帽,帽檐压得低低的学生出现在教室门口。又是他,一个平时不好管教的学生。他总是我行我素,无视老师和班规。我不能让他破坏了课堂气氛。“进来吧,把帽子脱下好吗?”我尽量保持自己的和气。这个学生微微昂起头,用半个下巴对着我,崩出一句话:“我戴我的帽子,关你屁事!”他不屑的语调,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分外清楚。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我难堪极了,一阵愤怒。这个学生啊,平时没少关心他。作业不交,我宽容对待;上课不听,我善意提醒;有一点小进步,我热情鼓励。今天,尊重了他,他竟如此无礼,如此对待一个曾对他施以爱心、耐心,施有教诲之恩的老师!我盯着他,与其说与他对峙了一分钟,不如说我发呆了一分钟……“冷静,冷静!”一个声音不断地提醒我。“进去吧,你可以不要脱帽。”说完这句话,我好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在五十多个学生面前,宣告了我的退却,宣告了我的失败。

“今天的作文训练是写一段自己印象深刻的情感历程,字数300左右,三十分钟后一起交流,其他不限。”也许是学生可怜我这个失败者吧,也许是……总之,学生比平时安静多了,不管是真还是假,都低着头在写。我心有感触,拿出本子也写了起来:“陈老师,请笑一笑。笑就像春风,可以感染别人,更可以感染自己。我看过有关资料,当老师的大多容易衰老,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一本正经地对着学生,保持一种教育者的尊严,因此他很少笑。所以不管妙龄少女,还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他当了几年教师后,都会变得刻板甚至古板。当老师的每一天都会面对学生,懂事的与不懂事的,乖巧的与鲁莽的。高兴与不高兴构成了孩子的世界,更构成您的情感世界。您不能遇到懂事的学生就高兴,就有好心情;碰到不乖的学生就生气,心情就一团糟,那样您就会有无尽的烦恼,会很快就老的。更重要的是,您如果不笑,那么学生与您的距离就越拉越远。学生不喜欢您,就会不喜欢您的课程;学生不喜欢您的课程,他的成绩就不会好,这样就会影响到您的教学热情的。所以,不管碰到多么不乖的学生,您都要笑一笑。请您相信,我们只是一时的不懂事。我们有口无心,有许多事情我们说过就算了,但在我们心目中,会永远记住那些爱我们,曾经为了我们成长而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的老师。您在教《笑》这篇文章时,不是对我们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吗?您不是还说过,‘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也要说,老师,只要您笑了,我们的快乐也就有了。陈老师,笑一笑,十年少,那您现在就笑一笑。一、二、三,开始,笑!”

三十分钟后,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文章。当我把自己的心路展示给学生时,很多学生笑了,但有一个学生哭了,那个学生就是他。

智慧大课堂范文4

一、关于“集体回答问题”

所谓“集体回答问题”,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集体来回答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参与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节省时间,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有利于师生的双边活动。但不足之处是:如果使用不当,对一些带有思考性的,有难度的,特别是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也让学生“集体回答”,就会出现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众说纷纭的现象。其结果是师生双方根本听不清哪一个说得对,哪一个说错了;教师无法评价学生,学生无法评价自己,双方都得不出一个最终的结论来。可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犯这个错误的很多。

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如何运用,在什么时机运用,却是值得研究的。用得好,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用不当,则适得其反。

二、关于“个别回答问题”

智慧大课堂范文5

一、追问性理答,提升学生思维

追问性理答,就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进行的二度提问,旨在让学生把握知识本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追问性理答,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引领,促使学生进行严谨而周密的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让课堂真正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舞台。

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我在大屏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5个连续偶数的和是5的倍数吗?5个连续奇数的和呢?”在学生理解题意后,动手探究,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大多用列举法解答,然后算出所举5个连续偶数或者奇数的和,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判断是不是5的倍数,这显然是最直观而有效的办法,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正当老师准备进入下一道题目时,突然有个学生欣喜地说:“老师,不要那么麻烦,有更简单的方法,不管是5个连续的偶数还是5个连续的奇数,它们必定都是5的倍数。”这个学生说完后,其他学生都觉得吃惊,因为举例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此时,教师没有放弃这个生成性资源,追问道:“能不能把你的方法和我们分享一下呢?”那个学生满怀信心地说:“5个连续的偶数,中间的那个用n表示,那前面一个就是n-1,再前面一个是n-2,后面一个是n+1,再前面一个是n+2,5个连续的偶数和是5n,肯定是5的倍数。同理,5个连续的奇数和也必定是5的倍数。”其他学生恍然大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追问性理答,让学生的思维在追问中飞扬,使其他学生在追问中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打开解题思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轻松掌握新知并学会熟练运用,真正实现数学学习的本质。

二、探问性理答――深化学生思维

探问性理答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学生还没有把握问题的本质,思维还处于模糊、肤浅之中,甚至错误的认识。这时,需要教师变换提问角度,再次进行发问,降低思维难度,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标,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教师通过讲解,在学生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后,出示这样一个问题:“■的分子加9,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几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不知所措,满脸疑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学生回答,也应该加上9,立即遭到其他学生的反对。显然,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时,思维遇到困惑,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此时,教师放慢授课脚步,及时调整问题难度,教师探问:“■的分子加9,那变动以后的分子是多少呢?现在的分子和原来的分子相比,扩大了几倍呢?”学生很快想到,3加9等于12,现在的分子是原来分子的4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原来的分母要扩大4倍,5乘4等于20,20比5多15,所以分母应该加上15,才能保证分数大小不变。通过对问题的分解,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使学生茅塞顿开。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捕捉到学生的思维困惑后,并没有采用直接讲授方法教学,而是进行探究性理答,有效引导,让学生积极探索,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彰显数学课堂精彩,既巧妙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走出瓶颈,更盘活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活力,使数学课堂更彰显生机。

三、转问性理答――拓展学生思维

转问性理答,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卡克或者错误时,教师不需要直接公布答案,而是通过“其他同学有补充吗”、“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等话语,将问题抛向其他学生,使问题得到解决。让思维出现错误的学生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教学扇形时,教师出示了一个圆心角为90°的扇形,原来圆的半径是3厘米,让学生计算这个扇形的周长。题目出示后,立即有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圆心角为90°,圆周角是360°,90°是360°的四分之一,所以应该先算出原来圆的周长,然后除以4,就可以求出这个扇形的周长。”听了这个学生有根有据的分析,其他学生都点了点头。此时,教师没有一语道破学生出现的错误,而是对其他学生说:“大家都同意这样解答吗?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陷入了思考中,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说:“不对,刚才那样算,求的是弧的长度,而不是扇形的周长,应该再加上2条半径,才是扇形的周长。”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进入计算。

智慧大课堂范文6

一、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体现课堂提问目标性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性的出现大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虚假提问”,无法体现课堂提问服务于学生“学”的功能.因此,教师的提问首先要做到紧扣教学各阶段、各环节的目标,尤其是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恰当的问题对这些模糊点予以澄清,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令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学习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方法时,考虑到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图形中正确的找出这些角是难点,而且对于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一直是学生认识的模糊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1)如图1,∠5、∠4是直线、被直线所截得的.

(2)∠6和∠4是直线、被直线所截得的.

(3)∠2和∠C是直线、被直线所截得的.

(4)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通过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模糊点”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变式图形或复杂图形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寻准“盲点”设计问题,体现课堂提问启发性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由不懂到懂的认知过程,但由于个人经验和原有认知的不足,在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会出现一些思维的盲点,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些思维盲点,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会受到这些盲点的影响,出现思维瓶颈.因此,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看不懂、想不通、吃不透、理不清的知识点,设计恰当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超越.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教学为例:黄大伯想利用家中原本已有围墙(长为25 m)的其中一段,再砌三面墙,围成一个面积为300 m2的矩形花园.目前黄大伯已备足可以彻50 m长的围墙材料,请您为黄大伯设计一下这个矩形花园的长和宽吧.

学生解题如下:假设截取原本已有围墙的长度为x,

根据题意得x(50-x2)=300,

解得x1=30,x2=20.

答:黄大伯可以在自家已建围墙上截取30米长,围成长为30米、宽为10米的矩形花园;或截取20米,围成长为20米、宽为15米的矩形花园.

在学生做到这一步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常常会出现思维的“盲点”,即忽视实际问题中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的情况.随即提问:同学们,到这里是不是算大功告成了呢?在一小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的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开始仔细审视方程解是否存在实际意义,长为30米、宽为10米的矩形花园,显然与题目不符,应舍去,从而突破思维瓶颈.

三、抓住“发散点”设计问题,充分发挥提问教学效能

大多数教师提问时的注意中心,都指向于他所要的答案是否被“启发”出来了,而并非真心实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实情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这样的课堂提问主要是从“教”而非“学”的立场来考虑和规划教学活动的,容易导致学生的认知活动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不前.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很强,知识的链条节节相扣,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应突破传统的固定的答案、固定的解题方法与思路,敢于抓住“发散点”设计问题,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才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运算时,有练习题如下:若分式x+12x-3的值为零,求x的值.对于这道练习题,难度并不大,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答案.为了强化学生对分式的意义中“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的认识,笔者进行了如下变式:

变式1:若分式 x2-12x-3=0,求x的值.

变式2:若分式 x2-1x-1=0,求x的值.

变式3:若分式 x2-3x-4x2-5x-6=0,求x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