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叹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生叹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生叹息范文1

这个时代,什么东西都讲高效,吃饭、工作、写字、甚至爱情,真想回到那个鸿雁传书、红绡寄情的年代啊。可是,现在要我三天不碰电脑不看电视,肯定心慌意乱。哎,快餐文化真是令人失望。

天津保利

余秋雨曾有个形象的比喻,对在竹简上刻字而言,用毛笔写字就是快餐文化;对毛笔字而言,钢笔字也是快餐文化;对篆书而言,行书、草书就是快餐文化。想想看,如果今天老师在台上讲课,台下学生记笔记前都忙着研墨,那岂不乱作一团?其实,只要兼收并蓄、合理利用,进步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是越来越多的美好。应该感谢丢的丢,来的还来。丢了炕,来了床;丢了信,来了E-MAIL;丢了友谊雪花膏,来了资生堂。生活往往在埋葬中翻新,我们仍将继续走我们的路,除了对于曾经的拿来和丢掉有那么一两声叹息。

圆子

■最后一个

没想到,他曾经的信誓旦旦都是假的,那么轻易地就被另一个女孩俘虏了,那是个颇有姿色的女孩。更可恨的是他竟开始躲着我,我倒希望他正大光明地和我分手。我不甘心,可又不知如何是好。

兰州小宁

两年前,圆子的好友说,她的男朋友被人抢了,她有点不甘心,却只能接受现实。她没吵也没闹,她只是冷笑着对那个嚣张的女孩说:你以为你就是最后一个了吗?当然她恨他,不但恨他,还恨他养的那条狗。过了半个月,她发现,她已经恨他到极点,不能更恨了。他已经没什么可恨,况且,无论多恨,他也不会回来,于是,她不在乎他了,走出了这段情伤。后来,她找到了很好的人,过得很不错。

圆子很认同好友的那句冷酷决绝的话:你以为你就是最后一个了吗?是对她,也是对他的嘲笑,更是对自己的解嘲。情伤,对女人,有时是劫,有时是报。

圆子

■公平秤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多了,我越发感到压力重重,抱怨满腹。和昔日的同学聊天,他们好像过得都比我好。我在办公室工作,清闲倒是清闲,可没什么油水,不像做业务的玲,一笔单子的提成顶一年;欣和我的工作性质差不多嘛,可她们公司的年终奖比我的十倍还多;榛榛的男友自己开公司,我的那位,只是个打工仔……郁闷死了。

西安妮妮

看来,身边的人都要被你拉到“公平秤”上过一过,是吗?这种“比较”的价值观如果在生活里被放大,总拿社会或者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原本鲜活而独特的生命将失去自己应有的张力。忽视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你永远不会满足。适当地把目光转向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珍爱自己的风格,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是最智慧的处世方式:第一,保持平常心。第二,不断学习。第三,心存感激。

圆子

■结三次婚

结婚一年多,我突然觉得恐慌起来。我发现他并不像过去那样完美,甚至让我无法忍受,他的父母对我好像也不似以前那般和气了。我有些怀疑当初的选择,也许我的感情、婚姻进入了低潮期?

河北秀秀

婚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的习惯结婚。第三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的习惯、还有他的背景结婚。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白头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结三次婚。第一次是在饭店里,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与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次是在家里,两人经过几年磨合,互与对方的习惯结婚;第三次是在家族里,与对方的各类亲情结婚。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婚与第一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没有隆重的婚礼,也没有亲友前来祝贺,惟一在场的是双方的默契。真正的婚姻,往往都是发生在最后的两次。

圆子

■较真

我是个很较真的人,在公交车站等车,看到大家一哄而上推来挤去很不屑,总是远远站在人群后,结果常常是上不了车;在交通灯前老老实实地听从指令,可旁边的人却争先恐后勇敢闯红灯,只剩下我一个人傻瓜似的站在老地方,我鄙视他们的行为,估计他们也在嘲笑我的愚笨;我的老实,被看成迂腐;我的能干,被理解成会拉关系、钻空子;是我有问题,还是这社会出了问题?

成都小宁

圆子觉得,没必要把这个问题看得那么玄乎。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的清晰界限在哪里?实际上,对它的判断时刻在提纯我们的本性和良知。当我们对处境不满,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应该没错:知耻者有耻,有耻就会有所不为,就会无所不为。你的较真,也许可以帮你活得更真实、更塌实。况且,这个社会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很多美好在闪光。

圆子

■数学概念

我觉得,关于婚姻的理论很多,真理很少,那些所谓秘诀,不是江湖偏方,就是老生常谈。有专家分析,婚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门学问,因为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道德学,甚至涉及到精神分析,婚姻到底是什么?

天津夏夏

有个婚姻专家的说法,圆子很是认同,他说:婚姻其实很简单,它不过是个数学概念。首先取决于两点:一、找个好人。二、自己做一个好人。如果这两条做不到,那就变成四条:一、容忍,帮助。帮助不好仍然容忍。二、使容忍变成一种习惯。三、在习惯中养成傻瓜的品质。四、傻瓜,永远做下去。如果这四条做不到,还有以下十六条:一、不同时发脾气。二、争执时,让对方赢。三、争吵后回娘家或外出不要超过八小时。四、批评时说的话要出于爱。五、随时准备认错道歉。六、对方不让你打扰,坚持不去打扰。……十六、谣言传来时,把它当成玩笑。如果这十六条也做不到,就只有做好下面的256条了,总之,两人相处的理论是一个级数理论,它总是在前面的那个数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方,而婚姻到了要遵循256条法则的时候,通常已经很危险了。

圆子

■失败的机会

儿子十五了,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什么都靠我。还好,他学习不错,可看着他身边的同龄人独自料理生活,独自旅行、探险,有的甚至还要担负家庭的重担,我有些为儿子担心。尝试着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可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我又忍不住想替他做好一切。我的教育方法也许真的有问题。

兰州一位母亲

一生叹息范文2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在“一战”中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赴前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传记《三大师传》等。他的作品构思巧妙、情感激越、语言极具艺术魅力,在着重描绘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穿插了自己的欢乐与兴奋、忧伤与哀思,使我们不由自主随他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并为之激赏、为之赞叹。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经典分享】

读书人语

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近地表明了茨威格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茨威格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流畅的文字,叙述了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他以诗人的感情,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融哲理于抒情,使历史事件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描写了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披露了在那个时期他所交往的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我今天几乎无法重复这样一位非凡的人物当时是如何使我们这些已学会追求真正价值的人入迷的。因为对年轻一代的人来说,知道在自己的身旁,在自己一代人中间,就有着这样一位卓越、纯正、天才的诗人――对于他,始终只能用荷尔德林、济慈、莱奥帕尔迪的传奇形式去想象,可望而不可即,一半犹如梦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使人陶醉的呢?所以,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楚记得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霍夫曼斯塔尔的那一天,当时我16岁。由于我们悉心注意我们这位理想中的良师益友的一切行动,因此当报纸的一角登出这样一条不起眼的简讯:他将在“学术俱乐部”作一次关于歌德的报告,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我们简直不能想象,这样一位天才竟在这么小的范围内作报告;按照我们中学生崇拜的程度,我们原以为,当霍夫曼斯塔尔公开露面时,那间大厅必然爆满)。可是,在那次报告会上,我们再次证实,我们这些小小中学生的评判能力和对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的那种已被证明是正确的直觉,都已远远超过广大公众和官方的评论;因为在那狭小的讲堂里总共只有一百三四十人,所以我为了保证坐到座位而急不可待地提前半小时出发,实属毫无必要。我们等候了片刻。忽然,有一个不惹人注意的瘦高个青年穿过我们这一排座位,向讲台走去,并且立刻开始演讲,以至我几乎没有时间把他仔细打量一番。霍夫曼斯塔尔动作灵活,蓄着还没有完全成形的稀软的上髭,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一张轮廓分明、有点儿像意大利人的黝黑的脸,绷得紧紧的,显然有点紧张。他的一双漆黑、柔和而又高度近视的眼睛流露出来的不安,更加深了这种印象。他仿佛一下子就全身投入到滔滔的演讲之中,就像一个游泳者投身于熟悉的洪流一般。他愈往下讲,举止愈自在,态度愈镇静,一旦思路展开,开始时的那种拘束全消失了,只见他轻松自如,侃侃而谈,就像这位灵感丰富的人平时一样(我以后在同他私人交谈时也常常发现如此)。只是在他讲最初几句话时,我就发觉他的嗓音并不悦耳,有时候简直近乎假嗓子,很容易变得尖锐刺耳。不过,当他的演讲使我们感到十分兴奋和忘乎所以时,我们也就不再去注意他的嗓门和面孔了。他讲的时候没有讲稿,也没有提纲,甚至没有详细的准备。然而,由于他有一种天赋的讲究形式的神奇感觉,所以每一句话都十分完美。他令人迷惘地提出那些最大胆的反命题,为的是紧接着用清楚而又出人意外的措词来加以解答,使听众不禁感到,他所讲的,只是他从丰富得多的内容中随手拈来的一部分,他对内容的驾驭就像他本人一样的轻松自如,倘若要深入展开,他还可以这样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而不会使内容贫乏和水平降低。我在后来几年和他私人交谈时也感觉到这种魅力,诚如斯蒂芬・格奥尔格赞誉他时所说:“他的话犹如气势磅礴的歌咏和妙趣横生的对谈。”他性格急躁、马虎,对什么事都十分敏感,在私人交往中常常容易激动和怏怏不乐,不容易和他接近。不过,当他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的那一会儿,他就像一团火似的,把任何讨论迅速而热烈地引入到他自己的和只有他才能达到的领域。除了有时和考虑问题比较稳重、想法比较明朗的瓦莱里以及脾气急躁的凯泽林的谈话以外,我还从未遇到过一次谈话有像和霍夫曼斯塔尔谈话时那样的思想水平。在他真正灵感勃发的时刻,他所接触过的一切:读过的每一本书、见过的每一幅画和每一处风景,都会在他的精灵一般清醒的记忆中复活。他用的比喻是那样自然、妥帖,就像用左手比喻右手似的;他的观点是那样突出,就像兀立在远方地平线尽处的背景――在那次演讲会上,我第一次在他身上真正感到这种“气息”,即:一种令人振奋鼓舞、难以用理性完全理解、不可捉摸的气息;我在以后和他个人的接触中也感到这种气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霍夫曼斯塔尔再也没有超过他在十六至二十四岁时所创造的无与伦比的奇迹。尽管我同样赞赏他后期的某些作品――优美的散文、《安德烈亚斯》的片段(这部未完成的作品或许是德语中最美的长篇小说)和戏剧的部分段落。但是,随着他日益束缚于现实戏剧和时代趣味,随着他的创作具有明显的意图和功利目的,那些充满稚气的早年诗歌创作中的纯粹的灵感消失了,梦游者似的那种描绘消失了,从而也就失去了对我们这些好挑剔的青年人的魅力。我们以一种尚未成年特有的神秘知觉预先就知道,在我们青年一代中,像他这样的奇迹也只能出现一次,在我们一生中不会重演。

读书人语

回忆与他交往过的欧洲文化名人,是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手廖廖数笔,那个时代文化名人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少年成名的天才诗人霍夫曼斯塔尔,满怀才情的抒情诗人里尔克,“一战”中与他一起掀起反战运动的罗曼・罗兰,还有高尔基,平凡而庄严的托尔斯泰,流亡英国的犹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们犹如一颗颗闪耀在黑暗夜空中的明星,点点亮光,抚慰着人们痛苦的心灵。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上午。我默默地从收音机旁走开,收音机传来了一条将会历经数百年的消息。这条消息肯定会全面改变我们这个世界,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默默倾听这条消息的那些人中间,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对我们大家来说,那条消息是悲哀和不幸,绝望和危险,也许多少年后,那条消息才会有另外的意思。战争又降临了,一场比以前世界上的任何一次战争更可怕、范围更广的战争。一个时代又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又开始了。我们默默地站在那间突然变得鸦雀无声的房间里,互相回避着对方的目光。外面传来鸟儿无忧无虑的啁啾声,它们在和煦的软风里轻松愉快地作着亲昵的嬉戏,树枝在金色的阳光里摇曳,树叶像嘴唇一样在轻柔地互相舔舐。可是那古老的母亲――大自然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她的造物的忧虑。

我走进自己的房间,把我的东西收拾进我的小箱子。如果以前一位有地位的朋友对我说的话应验的话,那么我们在英国的奥地利人应该算是德国人,所以等待着同样的限制;也许当天晚上我就不能再睡在自己的床上。我又降了一级。自从消息传来一个小时以后,我在那个国家已不仅是外国人,而且还是一个“敌邦的外国人”,即一个敌对的外国人;我将被强行放逐到一个我搏动着的心不愿呆的地方。因为对一个早被赶出“德国”的人来说――由于他的种族和反德意志的思想方式――现在在另一个国家,根据一项的法令,硬把他划在一个他身为奥地利人从来不属于的集体里,这种处境岂不更荒唐?大笔一挥,整个生命的意义变成了荒谬绝伦。我还一直用德语写文章、想问题,但我脑子里想的每一个念头、我感觉到的每一个愿望,都是属于为世界自由而战的国家。我的任何其他联系都被扯断了,所有过去的一切,曾经有过的一切,被粉碎了。我知道,在那次战争之后,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为我内心深处的愿望已成泡影,四十年来我把自己信念的一切力量都献给了这个愿望:实现欧洲的和平统一。我害怕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现在战争第二次发生了。我整个一生热烈追求人性与精神上的团结一致,我在那个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需要牢不可破的团结的时刻,由于那受到严重排挤的处境而感到无能为力。我感到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孤独。

…………

骄阳普照着大地。正如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注意到我前面自己的影子一样,我也看到了在现在这次战争后面另一次战争的影子。战争的影子将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它的暗影大概也蒙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页。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读书人语

一生叹息范文3

2000年,冯小刚执导电影《一声叹息》,女主演刘蓓和主摄影张黎有了第一次合作的机会。有一场戏刘蓓和男主角张国立正对词时,张黎捡起张国立掉在地上的剧本,对着刘蓓来了句,“如果这个剧本是你的就好了。”刘蓓仔细一看,张国立在剧本上把他自己的台词用红笔标上了记号。刘蓓有些不明所以,张黎接着说,“作为一个演员,更应该清楚戏中的对手,把对方的台词吃透了,演技才能有飞跃!”刘蓓恍然大悟。

张黎一度被称为冯小刚的“御用摄像师”,曾先后担任《喋血黑谷》《大腕》等的摄像:参与执导了影片《红樱桃》《红色恋人》,独立执导了《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8》等引人瞩目的电视副。生活中他不修边幅,但工作起来可以像疯子一样,有时几天几夜不睡觉。刘蓓对他心生敬意。

2003年3月,刘蓓刚刚拍完电视剧《红色康乃馨》回到北京,张黎就把电话打来了,开门见山地邀请她主演他正筹拍的《军人机密》,听说是国内最长的当代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投资数千万元的大制作,刘蓓不免怦然心动,但工作的疲累加上离婚的阴影挥之不去,她还是婉拒了。

张黎急了,通过在《一声叹息》《忠诚》等影视剧中的合作。他对刘蓓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技巧十分欣赏,而且刘蓓有别于圈内大多数的女演员,在性格上十分真诚朴实,令他由衷的认可和信赖。他下定决心女主角非刘蓓莫属,几乎每天一个电话,看刘蓓还是有苦衷,他干脆使出了“绝招”,“你以前没有演过军人角色,这部戏对拓宽你的戏路、提高你的演技肯定会有好处的。一个优秀的演员就要能够驾驭各种角色,我觉得这对你是个很不错的机会。”这一番话果然见效,正说到了对艺术执著追求的刘蓓的“软肋”,性格爽直的她马上把话接过来,“张导,什么也别说了,我相信,就跟你走了,什么时候出发?”

《军人机密》开机之后拍摄进程很顺利。不料“非典”来袭,剧组不得不停工两个月,留在拍摄地青岛待命。这下子大家难得的放大假,刘蓓说:“这可比我每年休息的时间都多啊,可以尽情的放松一下了。”剧组有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试探”她,“没准还能趁这个机会收获爱情呢!”刘蓓嘴上没吭声,心里却有同感。在这段日子里,爱热闹的她张罗出去吃饭,本来大家纷纷响应,等她到了饭店才发现只有张黎是以实际行动响应,结果聚会成了两个人温馨的“烛光晚餐”。她感冒发烧了,张黎二话不说,毫无顾忌的急忙打车陪她上医院,医生马上给刘蓓打了针,并让她在医院里观察一段时间。看着她忧心忡忡的表情,心为她悬着的张黎故作镇静的安慰她“放心吧,你不会被感染的,肯定不会有事的。最终医生确定刘蓓是一般的感冒发烧,张黎的笑容从未有过的灿烂。回到剧组驻地,张黎特意去药店为刘蓓买来煎好的瓶装中药,每天提醒刘蓓按时服用。刘蓓对这份热诚的照顾心里十分感动,感到暖洋洋的。她觉得这是自己拍戏多年来在剧组从未享受过的厚待,而张黎是一个和她的心贴得越来越近的男人。

刘蓓的母亲来剧组探班,张黎在百忙的拍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老人聊家常,去海边看风景,品尝青岛当地的小吃。老人对张黎的印象非常好,临行前和女儿说悄悄话“这个张黎真是很不错,哪个女人找了他一定会很幸福。”十分孝顺的刘蓓从小就特别听妈妈的话,这让她内心不再平静。

2003年10月,刘蓓生日那天是个令她难忘的日子。剧组到湖南拍摄一场山里的戏,张黎不顾拍了一天戏的劳累,在傍晚的时候驱车20公里外,从长沙给刘蓓买回了一个生日蛋糕。礼物虽小情义太深,吹蜡烛的瞬间,刘蓓决定接受张黎爱的追求。

随着2004年夏天《军人机密》剧组到全国各地巡回宣传,刘蓓和张黎的恋情开始公开了。

2004年9月28日,张黎和刘蓓喜结良缘。低调的他们只邀请了少数的亲朋好友,见证了激动人心的时刻。

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两个人的婚后生活经历了一段蜜月期,很快的却并不像他们设计和设想的那般幸福美好。

约法三章纯属空谈矛盾加剧夫妻成陌路

张黎和刘蓓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姻缘。甚至为了对方都心甘情愿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刘蓓习惯于早睡早起,而张黎偏好睡懒觉,为了不影响妻子休息,张黎改变了作息时间,早晨陪刘蓓一起出去跑步健身。刘蓓以前很少干家务,现在有时间就亲自洗衣服打扫卫生,把小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们像两个小心翼翼的刺猬,生怕扎着了对方。

身处演艺界,耳闻目睹圈内很多人因为聚少离多的生活影响了婚姻和家庭,两人都有些担心,新婚伊始就有一个“秘密”的约定,即使各自去拍戏,分开的时间也不能超过十天。

然而,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罢了。张黎筹拍大型历史剧《锦衣卫》时,投资方原本打算到一些影视基地进行拍摄,他说服了投资方投资数百万元在北京搭建摄影棚拍摄。由此《锦衣卫》的大部分拍摄都在北京进行,张黎每天收工后都可以回家和妻子团聚了。那段时间,刘蓓脸上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动情地表达心声,“不管你曾经遭受过怎样的情感挫折,只要你心里涌动着爱,只要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就一定能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张黎婚后事业更加顺风顺水,不仅担任大制作电影《夜宴》的摄像,自己执导的电视剧也是一部接一部,有的戏要到外地一拍就是几个月。刘蓓心疼他的身体,更无法忍耐思念的痛苦。张黎看出了她的心思,开诚布公地逢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对我来说是做导演黄金期,容易出成绩,我怎么可以不抓住机遇呢!再者多年来一帮兄弟跟着我走南闯北,我如果总也不开戏,大家怎么养家糊口?我也不可能每部戏都要求在北京专门建棚,为了我们的小家而背上骂名啊!”刘蓓沉默了。张黎的话句句在理,她无法反驳。尽管心里有些失落和无奈,

尽管身为国内一线女星,刘蓓手中有大量的戏约,可她还是希望和丈夫组成“夫妻档”,再次有精彩的合作,外界也很盼望看到张黎和刘蓓婚后能联手奉献新的精彩作品。有的媒体听闻张黎在筹备执导古装大戏《大明王朝1566》,自作聪明猜测女主演肯定是刘蓓,还像模像样地刊发了类似的消息。

张黎看到报道,脸都黑了。此前刘蓓也多次求他让她出演该剧,但都被他婉拒了。他认为媒体报道的东西是刘蓓有意放的风,颇有“先斩后奏”来逼他的味道。刘蓓也很生气,她没曾想张黎会这样不信任自己,她感到非常委屈。两个人“冷战”了好几天没有说话。

看着妻子确实伤心了,张黎明白误会了她,主动开口打破了僵局“拍古装剧要很早起来化妆,太辛苦了,我不也是心疼你嘛……”刘蓓觉得张黎的话中有一半是托词,既然他有自己的想法又不肯讲出来,她也不用再探讨这个话题了。沉默半晌她淡淡地说了一句,“算了,以后我们还是各干各的,在事业

上互不干预,免得为难。”

刘蓓从小就喜欢唱歌,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和一帮姐妹去KTV尽情演唱。很多朋友觉得她嗓音条件很好。纷纷劝她也进军歌坛出唱片专辑,跃跃欲试的刘蓓专门到录音棚录制了几首歌曲,回家后给张黎播放,想听听他的建议。张黎在草草听了之后,反应只有一句话,“挺好的,不过你还是好好拍戏更好。”把刘蓓本来十足的热情一下子全浇灭了。刘蓓越来越觉得张黎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个家上,也不在她身上。

2006年秋天,两人有了爱情结晶,可儿子的可爱依然抵不过张黎对事业的狂热付出。他更多关注的还是工作拍戏。尽管张黎没有明说,刘蓓隐隐觉得她若是能干脆退出娱乐圈,专心做家庭主妇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但演戏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完全放弃她做不到。

张黎长年在外,刘蓓像一个单亲母亲,什么也借不上丈夫的力。为了让自己活得充实,走出心理寂寞的困境,刘蓓生完小孩不久就接拍了电视剧《左伟与杜叶的婚姻生活》,她扮演的县长是个带有“大女人”色彩的强势女性,因此与同样个性很强范伟饰演的警察丈夫有不少矛盾。两人最后离了婚。本来拍摄很顺利,可天有不测风云,在内蒙古拍摄一个驾驶摩托车镜头时,范伟不慎摔入路边沟里。造成胸椎骨折,得休养几个月,男主角不得不临时易人。在电话里她告诉了张黎发生的事情,临通话结束她仿佛自言自语冒出一句,“怎么拍得这样不顺利呢,剧情也是最后离婚了。但愿生活中不是如此。”张黎在电话那端没有言语,轻轻叹息了一声。

第三者说法扑面而来,低调结束前方是晴空

不久,张黎又开拍百集电视剧《中国往事》,全剧跨越了清末、民国、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也是一部重头戏。他变得更忙碌了。刘蓓经常一个月也难得见到他一面。为了能让张黎在百忙当中看到儿子,为了给他打气,刘蓓在自己拍戏之余只要有时间,就带着儿子去探张黎的班。和刘蓓相熟的主演张国立忍不住对她说,“大家都没少受苦,你看导演,一天天消瘦,都是累出来的。”看着瘦了15斤的张黎,刘蓓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心疼中又夹杂着丝丝的哀怨。

刘蓓心中莫名地产生了恐惧感,两个人既没有任何争吵,也没有心灵的沟通,婚姻发展的轨迹不言自明,甚至连拯救挽回的机率都为零了。自己再次成家是希望过正常人的家居生活,而张黎还是依然故我把事业放在绝对第一位,并且她自己也不能完全放弃演员的职业,这样的矛盾引发的感情裂痕是无法弥补的。女人和作为妻子的直觉告诉她,现阶段连维持都谈不上,这份感情结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为期不远了。

在《中国往事》中,近年来在影视圈异军突起的小宋佳饰演女一号。拍摄期间很多关于张黎和小宋佳的事情传到刘蓓的耳朵里:张黎为小宋佳增加了大量的戏分并且照顾有加;小宋佳学习十年专业民乐柳琴出身,张黎特意临时增加柳琴片段,让她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艺:两个人关系看起来相当密切,简直形影不离……刘蓓听了之后每每淡淡一笑而过,对她来讲,无论是事实还是流言蜚语都不再重要,即便没有任何的外在因素,她和张黎的婚姻结局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2007年5月,刘蓓为主演的电视剧《死去活来》进行全国宣传,她和著名演员冯远征在剧中是一对“婚姻已死、真情尚在”的离婚夫妻。她扮演一位经历坎坷的中年女性,丈夫背叛,女儿叛逆。在会上她由衷地感叹:“这部剧给我的婚姻生活敲响了警钟,夫妻之间真的要多一份沟通,少一些猜疑,婚姻才能幸福持久。”没有人知晓,此时她的心境和剧名是一样的“死去活来”,只不过她无奈地相信现实生活更加糟糕,自己与张黎婚姻已死,真情恐怕也不可能存在了。

一生叹息范文4

所谓问题学生,主要是指那些养成了不少不良习惯,学习成绩差,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和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障碍的学生。

谈话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谈话的艺术。

与学生谈话要做到“六要六不要”,一要充分了解学生,不要下车伊始,叽里呱啦只顾自己说话;二要“弯下腰”与学生对话,不要搞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下属;三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四要语言真挚诚恳,不要挖苦讽刺,尖酸刻薄,使用刺激性语言;五要以事论事,实事求是,不要上纲上线,夸大事实;六要向前看,不要纠缠旧账。

了解学生是谈话的前提,也是谈话是否成功的关键。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平时表现,更重要的是了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本人的气质类型,本文主要想就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气质类型,谈谈与学生谈话的艺术,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找到谈话准确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谈话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正如有千万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一样,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这千差万别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学生的不同习性,出现了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了解家庭环境的目的就是找到他们形成种种不良行为的背景,便于找到谈话的切入点,只有找到了好的切入点,才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进行有效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小吴和小许是九年级学生,一次,本班的同学与同一年级的另一班学生发生了矛盾,本来与他们无关,二人带着十分浓厚的“哥们义气”,带头帮着本班同学打所谓的“抱不平”,与另一班的同学发生了冲突。

在听完他们对事情发生经过的叙述之后,老师嫣然一笑,对他们说:“看到你们,就看到了我的中学生时代,你们的做法与我当年一模一样。”(这样说有两个效果,第一,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谈话能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第二、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容易让学生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老师这样一说,小许问:“真的吗?”小吴接着说:“老师,你说我该不该帮忙?”这时,老师说:“当年我跟你们的想法一样,也认为那个班的学生该打。”(这样说,你就和学生站在一起了,起到说话投机,心心相印的效果。)但随后老师话锋一转:“但后来的事实告诉我,当年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小许小吴等着大眼看着老师,老师心里明白:他们在问为什么。于是,老师接着说:“后来,与我发生冲突的那位同学在另一个单位当了干部,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是需要他帮忙,可我就是不好开口,结果事情没有办成,损失很大。”(这样,聪明的学生就可能要考虑一些问题了:山不转水转,我今后会不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呢?)这可能是撒谎,但为了教育学生的善意谎言是允许的。到了这一步,继续教育学生,效果就出来了。

小李,初一下学期来到一所封闭式的寄宿制学校,由于不习惯学校管理,到校的第二天便翻墙逃出去了,母亲再次把他送回学校之后,老师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谈话前,老师首先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因一次车祸丧失,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二人,母亲在一家工厂上班,在与他谈话不久老师发现小李对他母亲有一定感情,了解到这些,老师很高兴:找到了谈话的切入点。老师指着他母亲手上的一处伤疤说:“小李,你父亲走的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你带大,有送你到封闭式学校来,目的是什么?是希望你成才。你看看母亲手上的伤疤,我想你也知道,她这是为了你更好地生活,在劳动中受伤的……”“这是我上班时被机器搅伤的,那天上午……”他母亲讲了她受伤的原因是因为前一天晚上,由于小李生病她没有休息好,第二天精神状态不好,工作时大意造成的。说到这里,小李哭了,他母亲也哭了。老师乘势追击教育小李,收到很好的效果,从那以后,小李逐渐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

二、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是为了高效率地转化学生,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脾气、爱好和处事的方法及接受教育的观念,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这些习性之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多偏外向,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多偏内向。胆汁质的人为人豪爽、热情但脾气火爆。抑郁质的人感情细腻、敏感多疑、情绪冷漠。多血质和粘液质多处于情绪稳定性。多血质的人活泼、幽默、反应敏捷。粘液质的人机智、冷静、沉稳,做事有条不紊。

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的产生。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谈话)时,如果我们用急风暴雨式的方法处理,那肯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宜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轻声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这些方法对胆汁质的人来说教育效果是较好的。

小李,男,13岁,六年级学生,这名学生表现为性情刚烈,脾气暴躁。一次,他妈妈给他送裤子到学校来,他嫌裤子太长,不喜欢,他母亲答应给他改短点,几句话不投机,便与母亲发生冲突,他把气愤地把裤子扔给母亲,还给母亲几拳头,他母亲气不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他几耳光。事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先了解家庭情况(他父母在一岁零两个月的时候离开他到广东打工,他跟着他爷爷,他与母亲严重缺少交流,缺乏感情基础,加之母亲在分家时跟爷爷发生了矛盾,平时对爷爷不太好,这样,他的感情天平更加倾向爷爷),待他冷静下来后,我分析了他不对的地方,指出了母亲爱他的具体表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乐意接受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母亲的敌视态度。

多血质的人善于外交,善于表现自己,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他会感激你而听你的话,但这类人思想变化大,要注意他们见异思迁。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刚柔交替”,在他们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在他们对错误能冷静对待时,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与这样的学生谈话要生动,你表述如果太单调干巴,他就会丧失兴趣。有时一句格言、一句俗语,往往比直接的论证更有用处。你在与这种人沟通的时候,最好先做一些准备,多找些与你的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寓言、哲理故事,要准备好使用,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与这种类型的人沟通时,最好选择私下场合,以私人的口吻进行交谈,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与抑郁质的学生谈话时,要少批评,多鼓励。抑郁质学生不善言谈,批评时不要强迫他表态,说到某种程度后就放心让他去,相信他会有转变的。

一生叹息范文5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的世态炎凉,是那贫富悬殊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缩影。而造就这样的社会黑暗的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昌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并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词丽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怨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音。小小的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的“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这个“世外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世界的各样清寂。大观园的“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高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在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若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看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一梦里集结了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对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点评

一生叹息范文6

宗庆后是娃哈哈的总裁,也是创始人。把杭州一个校办工厂能办到娃哈哈今天这样的地步,宗庆后不是一般人,说他是娃哈哈之父恐怕没有谁会反对。但是,现在这个不是一般人的强人在媒体面前扮演的却是一个受尽委屈的令人同情的弱者,因为如果不这样,他一手扶持养大的娃哈哈就有被人强行抢走的可能。

坦率地讲,第一次读到法国达能强购娃哈哈的报道时,水皮的感觉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什么话?老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事实是很清楚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达能均在合资企业中占据着绝对控股的地位,尽管这种控股地位是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在股权转让的时候,娃哈哈怎么就没有任何反应呢?这难道用一句没有经验就能解释得了吗?或者当初还有其他约定?

同样很清楚的事实还有,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娃哈哈是很清楚自己商标的价值的,更清楚达能和自己合作的重心其实就是对商标的处置权。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三番五次地配合达能形成绕红灯式的商标使用协议呢?这样的做法,对政府部门是一种欺骗,对达能同样是一种欺骗。怎么解释呢?因为如果当时娃哈哈是真心配合达能,那么,实际上是违规:而如果当时娃哈哈只是逢场作戏,那么,就是玩弄达能。

达能进入中国的谋篇布局,连一股的财经记者都看得清楚,想必瞒不过老谋深算的宗庆后,一边在和广东的纯净水乐百氏合资,一边又和浙江的娃哈哈合资,如果达能是为了扶持娃哈哈,岂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答案只有一个,达能在中国打的是行业通吃的算盘。控股娃哈哈决不是他的目的,控股中国整个饮料行业才是达能的如意算盘。宗庆后和达能的游戏是虎口夺食的游戏,搞得好也就是为虎作伥,搞不好则以身饲虎。

水皮无意对宗庆后的选择说三道四,更没有丝毫指责的意思。宗庆后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选择和达能合作,自然有他的道理,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许也是权宜之计,或许就是无知者无畏,但是,最终宗庆后能够不怕大家笑话而公开站出来,不惜以否定自己的方式而和达能决裂以维系娃哈哈这个民族品牌,勇气可嘉!正所谓取大义而舍小节。

达能和娃哈哈的争议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有关商标的约定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更不用说民族情绪这样的因素影响,达能还想在中国发展,那么就会选择退让,何况,退一步的结果或许还是海阔天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娃哈哈就是胜利者。

外资并购要不要规范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话题了,但是,在2006年的徐工案中大家并没有形成共识,否则就不会有那场大讨论,论背景,素有“总统俱乐部”之称的美国凯雷基金比达能只强不弱,但是,即便如此的背景,即便有鲍威尔的亲自游说,即便有美国商务部长的亲自关照,中国的商务部至今都没有对50%对50%的徐工并购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