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生叹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生叹息范文1
这个时代,什么东西都讲高效,吃饭、工作、写字、甚至爱情,真想回到那个鸿雁传书、红绡寄情的年代啊。可是,现在要我三天不碰电脑不看电视,肯定心慌意乱。哎,快餐文化真是令人失望。
天津保利
余秋雨曾有个形象的比喻,对在竹简上刻字而言,用毛笔写字就是快餐文化;对毛笔字而言,钢笔字也是快餐文化;对篆书而言,行书、草书就是快餐文化。想想看,如果今天老师在台上讲课,台下学生记笔记前都忙着研墨,那岂不乱作一团?其实,只要兼收并蓄、合理利用,进步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是越来越多的美好。应该感谢丢的丢,来的还来。丢了炕,来了床;丢了信,来了E-MAIL;丢了友谊雪花膏,来了资生堂。生活往往在埋葬中翻新,我们仍将继续走我们的路,除了对于曾经的拿来和丢掉有那么一两声叹息。
圆子
■最后一个
没想到,他曾经的信誓旦旦都是假的,那么轻易地就被另一个女孩俘虏了,那是个颇有姿色的女孩。更可恨的是他竟开始躲着我,我倒希望他正大光明地和我分手。我不甘心,可又不知如何是好。
兰州小宁
两年前,圆子的好友说,她的男朋友被人抢了,她有点不甘心,却只能接受现实。她没吵也没闹,她只是冷笑着对那个嚣张的女孩说:你以为你就是最后一个了吗?当然她恨他,不但恨他,还恨他养的那条狗。过了半个月,她发现,她已经恨他到极点,不能更恨了。他已经没什么可恨,况且,无论多恨,他也不会回来,于是,她不在乎他了,走出了这段情伤。后来,她找到了很好的人,过得很不错。
圆子很认同好友的那句冷酷决绝的话:你以为你就是最后一个了吗?是对她,也是对他的嘲笑,更是对自己的解嘲。情伤,对女人,有时是劫,有时是报。
圆子
■公平秤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多了,我越发感到压力重重,抱怨满腹。和昔日的同学聊天,他们好像过得都比我好。我在办公室工作,清闲倒是清闲,可没什么油水,不像做业务的玲,一笔单子的提成顶一年;欣和我的工作性质差不多嘛,可她们公司的年终奖比我的十倍还多;榛榛的男友自己开公司,我的那位,只是个打工仔……郁闷死了。
西安妮妮
看来,身边的人都要被你拉到“公平秤”上过一过,是吗?这种“比较”的价值观如果在生活里被放大,总拿社会或者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原本鲜活而独特的生命将失去自己应有的张力。忽视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你永远不会满足。适当地把目光转向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珍爱自己的风格,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是最智慧的处世方式:第一,保持平常心。第二,不断学习。第三,心存感激。
圆子
■结三次婚
结婚一年多,我突然觉得恐慌起来。我发现他并不像过去那样完美,甚至让我无法忍受,他的父母对我好像也不似以前那般和气了。我有些怀疑当初的选择,也许我的感情、婚姻进入了低潮期?
河北秀秀
婚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的习惯结婚。第三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的习惯、还有他的背景结婚。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白头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结三次婚。第一次是在饭店里,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与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次是在家里,两人经过几年磨合,互与对方的习惯结婚;第三次是在家族里,与对方的各类亲情结婚。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婚与第一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没有隆重的婚礼,也没有亲友前来祝贺,惟一在场的是双方的默契。真正的婚姻,往往都是发生在最后的两次。
圆子
■较真
我是个很较真的人,在公交车站等车,看到大家一哄而上推来挤去很不屑,总是远远站在人群后,结果常常是上不了车;在交通灯前老老实实地听从指令,可旁边的人却争先恐后勇敢闯红灯,只剩下我一个人傻瓜似的站在老地方,我鄙视他们的行为,估计他们也在嘲笑我的愚笨;我的老实,被看成迂腐;我的能干,被理解成会拉关系、钻空子;是我有问题,还是这社会出了问题?
成都小宁
圆子觉得,没必要把这个问题看得那么玄乎。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的清晰界限在哪里?实际上,对它的判断时刻在提纯我们的本性和良知。当我们对处境不满,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应该没错:知耻者有耻,有耻就会有所不为,就会无所不为。你的较真,也许可以帮你活得更真实、更塌实。况且,这个社会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很多美好在闪光。
圆子
■数学概念
我觉得,关于婚姻的理论很多,真理很少,那些所谓秘诀,不是江湖偏方,就是老生常谈。有专家分析,婚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门学问,因为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道德学,甚至涉及到精神分析,婚姻到底是什么?
天津夏夏
有个婚姻专家的说法,圆子很是认同,他说:婚姻其实很简单,它不过是个数学概念。首先取决于两点:一、找个好人。二、自己做一个好人。如果这两条做不到,那就变成四条:一、容忍,帮助。帮助不好仍然容忍。二、使容忍变成一种习惯。三、在习惯中养成傻瓜的品质。四、傻瓜,永远做下去。如果这四条做不到,还有以下十六条:一、不同时发脾气。二、争执时,让对方赢。三、争吵后回娘家或外出不要超过八小时。四、批评时说的话要出于爱。五、随时准备认错道歉。六、对方不让你打扰,坚持不去打扰。……十六、谣言传来时,把它当成玩笑。如果这十六条也做不到,就只有做好下面的256条了,总之,两人相处的理论是一个级数理论,它总是在前面的那个数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方,而婚姻到了要遵循256条法则的时候,通常已经很危险了。
圆子
■失败的机会
儿子十五了,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什么都靠我。还好,他学习不错,可看着他身边的同龄人独自料理生活,独自旅行、探险,有的甚至还要担负家庭的重担,我有些为儿子担心。尝试着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可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我又忍不住想替他做好一切。我的教育方法也许真的有问题。
兰州一位母亲
一生叹息范文2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在“一战”中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赴前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传记《三大师传》等。他的作品构思巧妙、情感激越、语言极具艺术魅力,在着重描绘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穿插了自己的欢乐与兴奋、忧伤与哀思,使我们不由自主随他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并为之激赏、为之赞叹。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经典分享】
读书人语
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近地表明了茨威格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茨威格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流畅的文字,叙述了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他以诗人的感情,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融哲理于抒情,使历史事件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描写了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披露了在那个时期他所交往的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我今天几乎无法重复这样一位非凡的人物当时是如何使我们这些已学会追求真正价值的人入迷的。因为对年轻一代的人来说,知道在自己的身旁,在自己一代人中间,就有着这样一位卓越、纯正、天才的诗人――对于他,始终只能用荷尔德林、济慈、莱奥帕尔迪的传奇形式去想象,可望而不可即,一半犹如梦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使人陶醉的呢?所以,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楚记得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霍夫曼斯塔尔的那一天,当时我16岁。由于我们悉心注意我们这位理想中的良师益友的一切行动,因此当报纸的一角登出这样一条不起眼的简讯:他将在“学术俱乐部”作一次关于歌德的报告,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我们简直不能想象,这样一位天才竟在这么小的范围内作报告;按照我们中学生崇拜的程度,我们原以为,当霍夫曼斯塔尔公开露面时,那间大厅必然爆满)。可是,在那次报告会上,我们再次证实,我们这些小小中学生的评判能力和对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的那种已被证明是正确的直觉,都已远远超过广大公众和官方的评论;因为在那狭小的讲堂里总共只有一百三四十人,所以我为了保证坐到座位而急不可待地提前半小时出发,实属毫无必要。我们等候了片刻。忽然,有一个不惹人注意的瘦高个青年穿过我们这一排座位,向讲台走去,并且立刻开始演讲,以至我几乎没有时间把他仔细打量一番。霍夫曼斯塔尔动作灵活,蓄着还没有完全成形的稀软的上髭,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一张轮廓分明、有点儿像意大利人的黝黑的脸,绷得紧紧的,显然有点紧张。他的一双漆黑、柔和而又高度近视的眼睛流露出来的不安,更加深了这种印象。他仿佛一下子就全身投入到滔滔的演讲之中,就像一个游泳者投身于熟悉的洪流一般。他愈往下讲,举止愈自在,态度愈镇静,一旦思路展开,开始时的那种拘束全消失了,只见他轻松自如,侃侃而谈,就像这位灵感丰富的人平时一样(我以后在同他私人交谈时也常常发现如此)。只是在他讲最初几句话时,我就发觉他的嗓音并不悦耳,有时候简直近乎假嗓子,很容易变得尖锐刺耳。不过,当他的演讲使我们感到十分兴奋和忘乎所以时,我们也就不再去注意他的嗓门和面孔了。他讲的时候没有讲稿,也没有提纲,甚至没有详细的准备。然而,由于他有一种天赋的讲究形式的神奇感觉,所以每一句话都十分完美。他令人迷惘地提出那些最大胆的反命题,为的是紧接着用清楚而又出人意外的措词来加以解答,使听众不禁感到,他所讲的,只是他从丰富得多的内容中随手拈来的一部分,他对内容的驾驭就像他本人一样的轻松自如,倘若要深入展开,他还可以这样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而不会使内容贫乏和水平降低。我在后来几年和他私人交谈时也感觉到这种魅力,诚如斯蒂芬・格奥尔格赞誉他时所说:“他的话犹如气势磅礴的歌咏和妙趣横生的对谈。”他性格急躁、马虎,对什么事都十分敏感,在私人交往中常常容易激动和怏怏不乐,不容易和他接近。不过,当他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的那一会儿,他就像一团火似的,把任何讨论迅速而热烈地引入到他自己的和只有他才能达到的领域。除了有时和考虑问题比较稳重、想法比较明朗的瓦莱里以及脾气急躁的凯泽林的谈话以外,我还从未遇到过一次谈话有像和霍夫曼斯塔尔谈话时那样的思想水平。在他真正灵感勃发的时刻,他所接触过的一切:读过的每一本书、见过的每一幅画和每一处风景,都会在他的精灵一般清醒的记忆中复活。他用的比喻是那样自然、妥帖,就像用左手比喻右手似的;他的观点是那样突出,就像兀立在远方地平线尽处的背景――在那次演讲会上,我第一次在他身上真正感到这种“气息”,即:一种令人振奋鼓舞、难以用理性完全理解、不可捉摸的气息;我在以后和他个人的接触中也感到这种气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霍夫曼斯塔尔再也没有超过他在十六至二十四岁时所创造的无与伦比的奇迹。尽管我同样赞赏他后期的某些作品――优美的散文、《安德烈亚斯》的片段(这部未完成的作品或许是德语中最美的长篇小说)和戏剧的部分段落。但是,随着他日益束缚于现实戏剧和时代趣味,随着他的创作具有明显的意图和功利目的,那些充满稚气的早年诗歌创作中的纯粹的灵感消失了,梦游者似的那种描绘消失了,从而也就失去了对我们这些好挑剔的青年人的魅力。我们以一种尚未成年特有的神秘知觉预先就知道,在我们青年一代中,像他这样的奇迹也只能出现一次,在我们一生中不会重演。
读书人语
回忆与他交往过的欧洲文化名人,是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手廖廖数笔,那个时代文化名人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少年成名的天才诗人霍夫曼斯塔尔,满怀才情的抒情诗人里尔克,“一战”中与他一起掀起反战运动的罗曼・罗兰,还有高尔基,平凡而庄严的托尔斯泰,流亡英国的犹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们犹如一颗颗闪耀在黑暗夜空中的明星,点点亮光,抚慰着人们痛苦的心灵。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上午。我默默地从收音机旁走开,收音机传来了一条将会历经数百年的消息。这条消息肯定会全面改变我们这个世界,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默默倾听这条消息的那些人中间,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对我们大家来说,那条消息是悲哀和不幸,绝望和危险,也许多少年后,那条消息才会有另外的意思。战争又降临了,一场比以前世界上的任何一次战争更可怕、范围更广的战争。一个时代又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又开始了。我们默默地站在那间突然变得鸦雀无声的房间里,互相回避着对方的目光。外面传来鸟儿无忧无虑的啁啾声,它们在和煦的软风里轻松愉快地作着亲昵的嬉戏,树枝在金色的阳光里摇曳,树叶像嘴唇一样在轻柔地互相舔舐。可是那古老的母亲――大自然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她的造物的忧虑。
我走进自己的房间,把我的东西收拾进我的小箱子。如果以前一位有地位的朋友对我说的话应验的话,那么我们在英国的奥地利人应该算是德国人,所以等待着同样的限制;也许当天晚上我就不能再睡在自己的床上。我又降了一级。自从消息传来一个小时以后,我在那个国家已不仅是外国人,而且还是一个“敌邦的外国人”,即一个敌对的外国人;我将被强行放逐到一个我搏动着的心不愿呆的地方。因为对一个早被赶出“德国”的人来说――由于他的种族和反德意志的思想方式――现在在另一个国家,根据一项的法令,硬把他划在一个他身为奥地利人从来不属于的集体里,这种处境岂不更荒唐?大笔一挥,整个生命的意义变成了荒谬绝伦。我还一直用德语写文章、想问题,但我脑子里想的每一个念头、我感觉到的每一个愿望,都是属于为世界自由而战的国家。我的任何其他联系都被扯断了,所有过去的一切,曾经有过的一切,被粉碎了。我知道,在那次战争之后,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为我内心深处的愿望已成泡影,四十年来我把自己信念的一切力量都献给了这个愿望:实现欧洲的和平统一。我害怕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现在战争第二次发生了。我整个一生热烈追求人性与精神上的团结一致,我在那个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需要牢不可破的团结的时刻,由于那受到严重排挤的处境而感到无能为力。我感到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孤独。
…………
骄阳普照着大地。正如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注意到我前面自己的影子一样,我也看到了在现在这次战争后面另一次战争的影子。战争的影子将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它的暗影大概也蒙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页。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读书人语
一生叹息范文3
1、简单地说,以正牌老婆的胜利结束。梁亚洲回到了家,一家三口搬了新居。
2、影片以男主在沙滩上看着妻儿戏水时接听一个电话结尾。男主那一脸惊慌之色成为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悬念。茫然的张望使人感受到婚外恋给当事人的不仅是迷惘,而且在以后生活中会不时地给人一个措手不及。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生叹息范文4
民族村那老者所制的埙,并非都是通常的椭圆形。其中有三枚,如蹲踞的小猴,一个用两手捂住眼睛,一个捂着耳朵,一个捂着嘴巴。意思想必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我一见,就买了下来。埙,其声浊而喧喧然,悲而悠悠然,具有一独特的音乐品质,音色幽深、哀婉、悲凄而绵绵不绝,埙的演奏更有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被形容为立秋之音,她使我们体会到一种朦胧而令人神往的艺术画面。落叶飘零,伴着埙的韵律,使听者不由平添几缕愁绪,体会一种天荒地老的感觉。
据老先生说,埙还是一种练功乐器,如方法得当,可满口生津,宁神静志,可达到万事皆空飘逸如仙的境地。在吹奏上吐纳气息中,达到调节阴阳,是一种健身益寿的乐器,所以值得推广,让这有7000多年历史的远古乐器音袅袅,受益今日。
老者是大理宾川人,奶奶辈时已是大理有名的音乐人。大理历有对中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古南诏国更有自己的高堂庙音,只是不知何时由宫廷流落到民间,倒在民间找到了生生不息的土壤,听着这恍若来自远古的一声叹息,耳朵仿佛被叫醒了。在云南制作埙最好的泥在建水,其它的泥在7000至18000度的高温下容易开裂、变形,音质自然受影响。而建水泥烧制成的陶埙则陶质温润光滑,音质上乘。所以云南不少制作陶埙的民间工艺人不顾长途跋涉,舍近求远地奔波到建水,在那里挑选心宜的窑和烧窑人,把自己苦心孤诣创新出的造型变成活生生的作品。
埙是很好的乐嚣,也是绝佳的礼品,我就把刚买的猴型陶埙送给了一个美国的朋友,那人如获至宝。那人是个中国迷,只身一人跑到中国来,读书,然后留校,教书闲暇之余,便在各地漫游。最后终于娶了个中国女子做媳妇儿,在老粥庙会搞了个热闹的旧式婚礼,吹吹打打地用花轿把新娘子抬进了门。“大功告成”之后,很快就双双移居美国,一去不返。我起先很怀疑这家伙是一个国际骗子。但他们倒也不是杳无音信,逢年过节打个电话过来,或者发个电子邮件,报告一下他们在美国的幸福生活,并且,看在他老婆是我同学的份上,我这疑虑也就慢慢地打消了。
没有风的傍晚,我慢慢地踱在大街上。经过一家电影院时,一张灰旧的海报映入眼帘:抱着布熊和盆栽的小女孩,戴着墨镜神色冷漠的男人――是《杀手里昂》。我呆呆地看着它,原来蒂达的短发和我的一样;里昂的墨镜上折射出一个人影,慢慢地变模糊,但我仍看清楚了,是凌枫,我的弹木吉他的凌枫,我的微笑着叫我小鬼的凌枫。
我和凌枫初识于一间朋友的酒吧。那天我一进门,便看见一个长发的男孩站在酒吧中央的圆形舞台上,没有伴奏,只有一把木吉他他边抽烟边自弹自唱,那是一首忧郁、颓、废有着破碎节奏的歌:“有一个谜语/你来问我什么/我说不出什么/有一种记忆你要看清什么我记不起什么/有一把木琴/你要弹出什么/我唱不出什么……”
他越唱越游离,声音里有一种穿透金属的纯净,很具毁灭性的纯净。烟丝像一条条小蛇在他的长发、指间缓缓游动。他的脸在一种神秘的氯氤中微笑,他的眼睛像水里的碎玻璃:湿润/闪闪发亮,看起来冰冷,美丽。天哪,我轻轻呢喃。
当晚,我就在后门的走道上踱来踱去,朋友说他通常会走后门。终于,他背着吉他出来了我的神经马上绷紧了,很紧张,手心满是汗湿温的,凉凉的。喂!你唱得真好!我大声地说。
他转过头――那是一张与他身高完全不相配的娃娃脸,只是他的眼神很很深沉,并不天真。他身上有种令人很难抗拒的烟草味。他淡淡看了我一眼,继续低着头走。
喂一我叫冷艳,你呢?我不气馁,紧跟着他,他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着我。就这样跟下去,我还是幸福的。心里竟莫名地轻快起来。他的嘴角似乎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微笑。小鬼。他说。什么?你叫小鬼?我不放过他。”快回家吧,小鬼。”他轻轻地说。你不说,我就一直跟着你。我认真地说。他认真地看着我,像在研究一棵罕有的植物。凌枫。说完便走进夜色中了。凌枫――凌枫――明天你还来吗?我对着夜色喊。记住我叫冷艳冷艳冷艳―――他没有回答。淡淡的烟草味还在空气中弥漫。似乎传来一声轻轻的笑。
原来他和他的音乐一样有故事,我后来渐渐知道了。他本是邻市一家音乐学院的学生,后来,他受不了学院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学院也容忍不了像他这种“自由散漫,离经叛道”的学生。终于,在大二时他休学了。他父亲只顾忙着他那间濒临倒闭的小工厂,母亲更是老早就不把他当回事了。于是,他背起心爱的木吉他,一路唱到这里来了。
他开始是在一家星级餐厅当钢琴师,有一天,一个客人侮辱性地把酒倒在钢琴上叫他继续弹,他想也不想就一拳抡了过去……结果工作没了,他便到这间酒吧来表演了。
这些,是他边抽烟边断断续续告诉我的。他常抽烟,而且很凶。他右手食指和中指永远夹着一支烟,弹吉他时也不例外,我笑说他是大力水手。他身上永远散发出一种甜蜜而芬芳的烟草味,那似乎有一种令人心安的魔法。凌枫却说他其实并不喜欢抽烟,烟草味使他想起放在电冰箱里的腐败的玫瑰。只是尼古丁可以使他的神经和耳朵更敏感,他可以从中找到他所需的乐感。我说凌枫我喜欢你抽烟啊!他轻轻地笑了,说冷艳你还是个小鬼。你现在是很尴尬很矛盾的,你像所有小孩一样,急着要长大,但潜意识里又在抗拒成长――我低下头,沉默。我找不到驳回他的理由。
冷艳,你小时候有试过故意把大人的钥匙藏起来让他们找不到吗?我不解地点点头。那有试过把课本撕掉然后说搞丢了?还有常常诈病不上学,不走斑马线,喜欢快速的东西?
我诧异地看着他。他怎么知道的?我小的时候从来不肯规规距距地走路,就像我画书做笔记时从来不用尺于铺着,不像我同桌一样,画出道道笔直鲜明的横线――我的书本上满是歪歪斜斜的杠,像一条条流血的蚯蚓。
那就对了。他微笑着。艳,我们都是同类人。不用担心的,虽然你现在很矛盾,但你以后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像我一样。
“那是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像你一样?”我急急地问。
“急不来的,而且你永远也没办法像我一样的。”他说。
“为什么?我们不是同类吗?”我问。
“你很快就会明白的。”、他说。 一天, 他突然约我去看一部电影,说那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于是我们就AA制买了情侣座。电影名叫《杀手里昂》,但凌枫说港译名《这个杀手不太冷》比较有噱头,可以吸引更多人来看这部好片子。 ――真是部好片子,我看着最后玛蒂达与里昂分别的镜头,哽咽地说。它的音乐悠然、悲怆,不断刺激我的泪腺温暖我的胃折磨我的神经。我爱你,里昂。玛蒂达说。我也是。里昂说。然后两人松开了手。我把痉挛的脸埋在凌枫的T恤里。
散场了,凌枫买了个巧克力甜筒给我,我抽着鼻子慢慢地舔。我们都不说话。你这个小鬼。凌枫笑着打破了沉默。玛蒂达也是个小鬼,可是里昂也爱他。我模糊地说。是的,里昂爱她――关爱她。他说。“不,不是的,”我急急地说,“里昂一开始就爱上了玛蒂达!玛蒂达也是。”里昂从一开始就充当着父亲、兄长、监护人这样的角色,而不是情人。玛蒂达爱里昂没错,但是里昂却不爱好民。他平静地说。
我警觉地盯着他。凌枫,你想说什么?暗示什么?我问。没什么。小鬼。他微笑着。后来,凌枫不见了,像一缕甜密的烟草味,一尾深海的鱼,一个七彩的泡泡,一个破碎的回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没有去找他,也没有去打听。我成长了,现在过马路都走斑马线,我扎起了马尾,我每个周末会高高兴兴地和朋友去唱KTV――可是,总觉得心里有块地方空空的,冷冷的。
我还是经常看《杀手里昂》,只是,我不再和任何人议论里昂和玛蒂达以外的任何人讨论,也因为纵使再讨论,我的结论也永远只会有一个:他们彼此相爱。记得我和凌枫关于《杀手里昂》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玛蒂达最终将怎样?凌的回答是:玛蒂达将会成长。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凌枫。
一生叹息范文5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的世态炎凉,是那贫富悬殊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缩影。而造就这样的社会黑暗的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昌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并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词丽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怨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音。小小的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的“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这个“世外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世界的各样清寂。大观园的“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高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在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若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看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一梦里集结了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对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点评
一生叹息范文6
宗庆后是娃哈哈的总裁,也是创始人。把杭州一个校办工厂能办到娃哈哈今天这样的地步,宗庆后不是一般人,说他是娃哈哈之父恐怕没有谁会反对。但是,现在这个不是一般人的强人在媒体面前扮演的却是一个受尽委屈的令人同情的弱者,因为如果不这样,他一手扶持养大的娃哈哈就有被人强行抢走的可能。
坦率地讲,第一次读到法国达能强购娃哈哈的报道时,水皮的感觉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什么话?老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事实是很清楚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达能均在合资企业中占据着绝对控股的地位,尽管这种控股地位是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在股权转让的时候,娃哈哈怎么就没有任何反应呢?这难道用一句没有经验就能解释得了吗?或者当初还有其他约定?
同样很清楚的事实还有,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娃哈哈是很清楚自己商标的价值的,更清楚达能和自己合作的重心其实就是对商标的处置权。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三番五次地配合达能形成绕红灯式的商标使用协议呢?这样的做法,对政府部门是一种欺骗,对达能同样是一种欺骗。怎么解释呢?因为如果当时娃哈哈是真心配合达能,那么,实际上是违规:而如果当时娃哈哈只是逢场作戏,那么,就是玩弄达能。
达能进入中国的谋篇布局,连一股的财经记者都看得清楚,想必瞒不过老谋深算的宗庆后,一边在和广东的纯净水乐百氏合资,一边又和浙江的娃哈哈合资,如果达能是为了扶持娃哈哈,岂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答案只有一个,达能在中国打的是行业通吃的算盘。控股娃哈哈决不是他的目的,控股中国整个饮料行业才是达能的如意算盘。宗庆后和达能的游戏是虎口夺食的游戏,搞得好也就是为虎作伥,搞不好则以身饲虎。
水皮无意对宗庆后的选择说三道四,更没有丝毫指责的意思。宗庆后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选择和达能合作,自然有他的道理,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许也是权宜之计,或许就是无知者无畏,但是,最终宗庆后能够不怕大家笑话而公开站出来,不惜以否定自己的方式而和达能决裂以维系娃哈哈这个民族品牌,勇气可嘉!正所谓取大义而舍小节。
达能和娃哈哈的争议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有关商标的约定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更不用说民族情绪这样的因素影响,达能还想在中国发展,那么就会选择退让,何况,退一步的结果或许还是海阔天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娃哈哈就是胜利者。
外资并购要不要规范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话题了,但是,在2006年的徐工案中大家并没有形成共识,否则就不会有那场大讨论,论背景,素有“总统俱乐部”之称的美国凯雷基金比达能只强不弱,但是,即便如此的背景,即便有鲍威尔的亲自游说,即便有美国商务部长的亲自关照,中国的商务部至今都没有对50%对50%的徐工并购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