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范文1

【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教学

一、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思考的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告诫学生在学习时把“学”与“思”紧密结合。同时他还强调在老师的教学中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不到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开导他;学生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启发他。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思考的重要性,老师不要包办代替搞一言堂,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发言的机会。现在我们经常倡导的“精思

博学”、“先学后教”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体现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

二、学习和笃行相结合

孔子反对那种表里不一的人,批评那种光说不做的人,讨厌那种口是心非的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即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了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他对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他要求学生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言必行,行必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对弟子颜回粗衣淡食,刻苦好学,少说多做,一再给予表扬,孔子的言行告诉了我们学习和笃行相结合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提倡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相统一的原则,并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说:“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即对嘴里垂涎美味、心里想着安逸的人,要用仁德进行教育;对心里想着安闲身体却忙得不止的人,要用恭敬进行教育;对于喜欢与人辩论但遇事畏惧的人,要用勇敢进行教育;对眼睛看重女色、耳朵好听音乐的人,要用正义进行教育。可见孔子非常注重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出发来教育学生。循循善诱是说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老师要善于引导、重于启发,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主动获取知识。据《孟子》记载:有个小孩唱到沧浪河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带;沧浪河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到后随即给学生说:你们听着,水清则洗冠带,水浊则洗双脚,这都是有水自己造成的啊。在此,孔子意在启发学生要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自我成才。他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一直到今天还被我们奉为珍宝,视为经典。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非常重视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他曾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为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坚持温顺、善良、恭敬、简朴、谦让,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他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为后来的教育家所重视和推崇。美国的教育家布尔纳鲁说:“教师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而我国教育界对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用更是强调有加,提出了“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可见各国各代的教育家是多么看重老师的表率作用,也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思想流派所无法比拟的。

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育思想范文2

一.有关主体性和主导性

在教与学的双向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国语》中,我们会读到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篇章。《国语·晋语四》中记载:晋文公问晋臣说,“我想叫阳处父做讙的老师来教育他,能教育好吗?”晋臣回答说:“这在于讙本人。对本质好而又有贤良的人教导,就可以期待他有所成就。如果本质邪恶,教育他也听不进去,怎么能使他为善呢!”这次对话从一个层面上,让我们认识到学生的起点特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价值。

《国语》中不乏与教师主导性相关的文字。《国语·晋语四》晋文问胥臣:“然则教无益乎?”对曰:“胡为文,益其质。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胥臣还进一步阐释了教育的作用,这位古代思想家,把教育的本质阐释得形象具体。在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前提下,肯定教育的作用,就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者不能代替学生,不能完全决定学生的成长,关键是发挥指导的作用。

二.有关教育的手段方式

在《国语·楚语》上,我们看到古代教育家,已经注意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开展教育活动。一曰积极性引导。教育经常用正面教导的手段,使青年按照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成长。二曰养成教育。让青年参加各种礼仪,用以礼相待的行为影响他,制订一些节义准则,约束他的行动。让他在符合古代道德准则的活动中,逐渐养成好的品德。三曰身体力行。让他们诵读《诗经》,接受古代思想精华的滋养;做老师的身体力行,按照古代道德规范去做,从而影响他。四曰正面激励。当他们做了好事以后,用好的声誉表扬,肯定,达到鼓励号召的作用。

三.有关思想品德教育

《国语》用大量的篇章,论述帝王、大臣以及后代子孙优秀的品德,与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关系。纵观全书,与《战国策》相比,讲谋略权术少,更着重强调“德为福之基”。

《国语·晋语九》中《智果论智瑶必灭宗》一章,智果是这样评论智瑶其人的:“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使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一个“不仁”,使“五贤”不仅不能成事,反而促其败事。《国语》就是这样看待道德品质与才能的关系的,从中可见当时的贵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礼仪实际是古代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国语》中记载礼仪典章制度的文字俯拾即是,如《王孙满观师》《曹共公不礼重耳》《郑文公不礼重耳》《楚成王以国礼享之重耳》《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等等。《国语》中把个人的行为规范与自我的成败,乃至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可见其对个人行为礼仪的重视。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都相继制订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又何尝不是当代的“礼”呢?

四.有关青年成长的环境

《国语》古版本二十一卷,其中《晋语》九卷。占二分之一的篇幅。《晋语》中,主要记载了重耳的出奔、流亡和复国。《国语》中对重耳这段经历的重视,正是发现了外在环境对青年成长有重要的影响,逆境中出人才。

《国语》还注意到在青年成长的过程中,性情品质行为会受到朋友、辅臣的影响。读到重耳必能返国为君,人们都提到与他一起出奔的三个辅臣。《晋语四·宋襄公赠重耳的马二十乘》章中有:“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孤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孤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御戎,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伦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此三人者,实左右之。”

教育思想范文3

(一)所树立的榜样缺乏层次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1.榜样缺乏层次性、多样性。榜样教育的对象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文化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同时人的思想意识本身也有层次,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崇拜对象。而以往高校树立的榜样,形象过于完美,缺乏多样性、层次性,缺乏感召力,难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认同。这样的榜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榜样缺乏时代性。榜样是时代的产物,其价值在于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的榜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强大的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然而,当今时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教育者树立的榜样差异太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而我们今天宣传的榜样很多仍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进典型,这些榜样多为“高、大、全”式的优秀人物,他们的事迹太突出,让学生感到他们离实际生活太遥远,使其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同时,由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现实性、亲切感,甚至真实性,所以难以使榜样产生激励作用。

(二)榜样宣传模式化

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对于榜样的宣传趋于模式化,具体表现在榜样形式单一,内容刻板、空洞,政治色彩浓,由此造成学生的反感心理。在榜样宣传上,应景性宣传多,经常性宣传少,如在“学习雷锋月”各种宣传报道层出不穷,一旦时间过去,相关报道便消失殆尽。对此,人们讽喻为:“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同时,榜样宣传缺乏深度,大多流于一般的口号和说教。对榜样的学习停留在纯知识灌输的层面上,使榜样脱离现实生活,没有让人真正从内心对榜样产生认同,也就更谈不上把榜样的人格品质内化到思想行为中。

(三)传统榜样教育边缘化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榜样文化出现了由民众自我认同和推崇而形成的新形态,我们称其为偶像文化。如今各类媒体所塑造的明星偶像,时代感很强,与学生年龄相当,且明星偶像的事迹多为近期发生的事情,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映射他们的困惑和矛盾等心理,于是得到了他们的心理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认同逐渐上升至偶像崇拜。传统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虽同时存在,但却鲜有重叠,结果传统的榜样教育逐渐趋于边缘化,而明星偶像崇拜则逐渐趋于主流化。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化榜样教育效应的对策

(一)树立榜样:讲求层次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1.注重榜样的层次性、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不断趋于多元化,对榜样的需求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树立与其生活相近的榜样和偶像,例如,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让其效仿学习。此外,还应注意到,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有榜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育者在树立榜样时,应兼顾榜样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注重榜样时代性。榜样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英雄都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榜样教育,不能脱离榜样所处的历史时代,既要宣传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因为他们的高尚情操、伟大精神永不过时,又要把握榜样教育应有的可学习性和可模仿性,突出其时代性。“当前随着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榜样崇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树立榜样时,应注意时代精神与时代需要,要突出时代性,使榜样符合时展的需求。”

(二)宣传榜样: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进行广泛宣传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教育者在进行榜样教育时,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分析榜样。要使学生不仅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先进行为,更要学习榜样的先进思想、崇高品格,促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升华个人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对榜样进行宣传教育的活动中,切忌“应景性”“突击性”“一阵风”的形式主义。我们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讲求实效,广泛宣传,让榜样教育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学校方面来讲: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其具体的思想、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榜样教育计划,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平等的对话和讨论,而不是单向灌输,表层效仿;另外,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强化榜样教育。荀子曰“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就是强调教师必须起典范作用。从社会方面来讲:要搭建一个具有更大效力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形式多样的与社会公众互动的平台,即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开辟榜样文化专题论坛,让社会精英、普通大众、政府部门领导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民主、平等的对话,各抒己见,。

(三)实施“偶像—榜样”教育,力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合理重叠

教育思想范文4

关键词:成功教育;教育思想;促进;发展

“成功教育”中的教学思想:

(一)成功教育的含义及其在中外教育史上的运用模式

成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的教育方法。

“成功教育”的教学思想,是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成功的教育思想,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是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的桥梁。“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一点进步、一点成功,尽可能帮助学生,让学生在多方面获得成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功教育促使学生获得成功,改变消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成功教育”的发展模式:

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地改革,成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1.我国“成功教育”思想的模式

我国是由刘京海教授提出的,“成功教育”的教育信念是三个相信的教育信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他探索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这三个模式既有纵向的发展次序,也有横向的交互作用。

第一阶段为“帮助成功”。这是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反复失败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出的一种具有矫治性策略的模式。教师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期望自己能取得成功,对学生有信心,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学生积极模仿、反复操练,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通过反复成功,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得到恢复,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阶段为“尝试成功”。是变单纯的教师传授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五个一”方式,即“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尝试成功”是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

第三阶段是“自主成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使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明白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看到失败中的成功之处,找到不足和教训,要鼓励学生争取成功,让学生逐步做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自我鼓励。

2.外国“成功教育”思想的模式

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斗争。因此,在教育儿童,特别是缺点、错误较多的学生时,必须采取正面教育,充分调动起儿童的积极因素,使优良品质在他们身上占支配地位,这样才能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上进的信心,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尝试成功。成功教育的核心是要有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学校应又浅入深、由近及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他断言,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他会爱自己的祖国吗?爱出于奉献,奉献中生出情感美。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思想最能体现赏识教育思想,教师的赏识是学生成功的关键,重视学生自信的培养。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她的自由和纪律的协调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她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工作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工作,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她促进孩子的成功。成功教育需要有爱,她晚上也跟儿童住在同一幢楼里,她敏锐地感觉到他们的需要、兴趣,把他们置于自己生活的中心。她爱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她能耐心细致的观察儿童,对儿童机智及时的指导,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成功,让儿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成功教育”在当今我国中、小学各学科中应如何运用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强化阅读,“四能”并举。“阅读是教育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说写结合。没有丰富的语文材料和积累,也就没有准确生动的表达,阅读在思想情感、人格气质、审美修养等方面对学生精神境界都会发生潜移默化作用。(2)承认特点,发展个性。阅读和表达是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心智活动。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时总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和意志品质。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总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作品的思想。同样的作品,不同的阅读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读自己喜欢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就可以满足他们参与、发表的欲望和引人注意、获得成功的心理要求,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鼓励参与,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起点要低,使他们产生学好的信心;步子要小,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时时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活动要多,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各种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馈要多,因为学习困难的学生遗忘速度比一般学生要快,所以要进行多次反馈,这样可以巩固知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矫正,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爱心、耐心、细心让学生树立信心,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老师一次交心的谈话,一句中肯的评语,一回无意的表扬、鼓励,甚至一次善意的“欺骗”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最棒的,这种成功的心理暗示会一直激励他们前进;(2)因人而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在课上都想发表自己见解并且有的可说。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鼓励,使学生真正成为推动课堂的主体,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成功的体验对他们尤其重要;(3)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在求知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组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即可以同学间取长补短,认识自己的差距,又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技压群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领头羊”;(4)在测试中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在平时的测验中,采用“易-难-易-难”的循环命题策略,通过简单的测试,让学生感受前所未有的“高分”,通过难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能正确审视自己,即树立了信心,又克服了盲目自傲。学生只有不断体验成功,才能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发掘潜力,才能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只有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后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三)“成功教育”的意义

1.“成功教育符合教育本质特性,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成功教育适应学生自身需要,评价因人而异,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因此,学生心里充实,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的实践。”成功教育“把激发形成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过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2.”成功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它包括人格、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功点,从而使之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成功教育是一种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它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成功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成功教育是以人的成功心理为心理依据的,所谓成功心理,即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等的总称。成功教育的本质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成功者,使每一个学生在多方面都得到主动地发展。

5.成功教育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思想。我们在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失败。我们还要让学生体会困难、挫折教育。并且,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对象,不能无论优差生,都给予相同的评价。优生在教师的过多鼓励当中很可能会骄傲自满,不思上进。所以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01]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0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03][英]洛克。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04][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00

教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康德;教育;教育思想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所创立的批判哲学体系在西方哲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康德也是一位具有重要教育思想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其哲学体系具有密切的联系并集中体现在《康德论教育学》这本著作里面。《康德论教育学》分为导论和正文两个部分,而正文又分为“论自然性的教育”和“论实践教育”。

一、对《康德论教育学》导论部分的探析

在导论中,康德开篇即言:“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这句话有几重涵义:首先,康德肯定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成人价值,即塑造人的价值,亦即将人区别于动物,使人之为人的价值。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并且始终在使人成为人尤其是成为完美的人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要依次经历婴儿、儿童和学生这样几个成长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具有连贯性,它存在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由教育对人之为人的决定作用可以知道,教育是伴随人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与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次,康德肯定了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即教育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力。康德认为教育是能够给人以影响的,肯定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规训或训诫把动物性变成人性。”第三,康德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即人需要接受教育,正是教育使人区别于动物并且朝着完美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在导论中,康德对保育、规训、教育理论的筹划、人性、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艺术的原理、学校组织、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义务等分别进行了论述。

二、对《康德论教育学》正文部分的探析

(一)对“论自然性的教育”的探析

在正文的“论自然性的教育“中,康德将自然性的教育分为塑造和培养两个方面来论述。首先康德对塑造部分的母乳喂养、饮食、温度、襁褓、摇篮、哭闹、牵引带和学步车、缺陷儿童的教育、嗜好、习惯、心灵等内容分别进行了论述。康德主张母乳喂养并且是母亲亲自给新生婴儿哺乳。“自然所规定的喂养孩子的方式乃是母乳。”康德认为母乳符合人的发展的自然性,主张婴儿的母亲亲自给她的孩子哺乳。“哲学家康德劝母亲要亲自给新生婴儿哺乳而不要雇佣奶妈。”康德认为不能用诸如酒、调料、盐之类的刺激性的食物来喂养断乳后的孩子。他认为这些东西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展不利,而且由于这些东西对感官具有刺激性作用,因此还容易让孩子上瘾。应该尽量让孩子少接触那些刺激性的东西,如酒精、烟草等,因为“一个人的嗜好越多,他就越不自由和独立。”他还反对让孩子接触温度过高的食物和饮料,也不主张让孩子穿的温度过高。“进一步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穿的太暖。”康德还反对用襁褓、摇篮、牵引带和学步车等外在的工具来对孩子进行塑造,认为这些东西违背了人发展的自然性,也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和独立发展。康德对孩子的哭闹、嗜好和习惯也做了独到的论述。他认为对于孩子的要求应区别对待,合理的要满足他们,不合理的就不能满足他们,绝不能纵容他们。因为一旦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他便会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如孩子以哭闹的方式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成年人因不耐烦满足了他的要求,那么孩子将会以此作为他的有效手段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使用。从而产生霸道和放肆等不良习性。康德认为要让孩子按照自然性培养习惯,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是很有好处的。因此,康德主张艰苦教育,如睡硬的床铺等,这样不仅能促进身体的健壮,而且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实例证明,务必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注意。关于心灵塑造,康德认为不应该嘲弄儿童,同时也不能溺爱儿童。嘲弄会让儿童无所适从,逃避父母;溺爱会纵容儿童,使其娇气、放肆,难以规训,不利于向完美的人发展。

“自然性教育的肯定方面是培养。”康德主张让儿童尝试一些诸如登山之类的运动,并认为这些运动对孩子而言并不危险。孩子与成年人相比具有体质方面的某些优势,如不易骨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尝试运用他们的能力并发展自己。康德认为跑步、跳远、举重、负重、投掷、赛跑、荡秋千等运动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而“儿童喜欢那些制造噪声的器具,比如鼓和号这类的东西……是不好的,因为会干扰其他人。”康德认为游戏可以让儿童不顾其他的需要而在游戏中学会其他一些东西。这样一来,儿童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忍受匮乏的状态,学会为某个目的而持续工作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学会的不仅仅是游戏,他们还学会了努力去实现游戏的目的,为目的而奋斗。这样,他们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力,从而克服娇惯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康德认为在自然性教育中“首先要进行的是规训,而非知识传授。”他认为儿童应该有儿童的特点,有儿童的言行举止和心智不宜过早学习知识或者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举止。儿童早熟或者提前具有成年人的心智特点就像成年人具有儿童的心智特点一样是不符合自然性的。“没有什么比儿童那种早熟的故作端庄或冒失的自傲更可笑的了。”另外关于灵魂的培养,康德认为灵魂的培养和身体的塑造一样是自然性的。康德认为必须不断深入地对人的心灵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养的重点必须是关于高等能力的,如判断力等,低等能力如记忆力只能是服务于高等能力。康德认为灵魂的培养不能是单独的和孤立的,要和其他的培养联系起来。康德比较重视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的培养,并且强调了记忆力对于服务高等能力的价值。“知性是对各种普遍物的认识,判断力把普遍的东西运用到特殊的东西上,而理性则是那种发现普遍和特殊间联系的能力。”虽然康德认为记忆力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也肯定了记忆力服务于高等能力的特殊的价值,并且伴随高等能力一起受到培养。“记忆力必须及早地与知性一道加以培养。”康德还论述了一些具体学科的学习机制。

(二)对“论实践教育”的探析

康德认为人具有两重性,从而决定了人的教育也具有两重性。人的两重性即动物性和人性;教育的两重性即自然性教育和实践教育即道德教育。教育首先要通过规训去除人身上的动物性进而培养人性,主要是道德性。“归属于实践教育的有:(1)技能,(2)世故,(3)道德性” 。“所谓‘实践的教育’则是指根据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所开展的道德教育,包括宗教教育。”现在就道德性进行分析。道德性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的品格。康德的道德教育是以其义务论为哲学基础的。为了培养儿童的道德性,在其身上确立道德品格,康德认为必须尽可能多地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所负有的义务,这可以通过榜样和规定完成。具体而言,这些义务包括:(a)对自身的义务。在这方面,“一个人要内在地具有一种特定的尊严,这种尊严使他比其他一切受造物都更高贵”,也就是说人要有自尊。人的义务就是不要从自己的内部否认自己的这种人性的尊严。(b)对他人的义务。“必须让儿童尽早懂得敬畏和尊重人的权利,而且要特别注意让他们将其付诸实行。”实践教育,即道德教育,它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实践是道德教育极其宝贵的品格。所有的道德规范或者道德准则只有运用到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人的道德性也要在道德实践中逐步得到提升。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人的行为要时刻注意不影响他人权利的充分行使。一个人不仅要有尊重别人权利的意识,更要将这种意识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表现出来,即付诸实际行动。

三、结语

康德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康德所言,“教育中的一切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在各个领域确立正确的根据。”希望对康德教育思想的探究能够为当前教育发展之正确根据的确立有所帮助,为教育思想的不断演进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46.

[2] [苏联]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侯鸿勋,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7.

教育思想范文6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4、表率示范法

上一篇感动在身边

下一篇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