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赵国的都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赵国的都城范文1
摘要:赵文化和齐文化是先秦时期两大区域文化。此两大区域都是特别富庶的地区,经济发达。赵国邯郸和齐国临淄是当时的大都会。两国因地制宜,走多元经济发展之路,农工商并举。两大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
关键词:赵文化 齐文化 经济
先秦时期,赵国和齐国是两个国富兵强的诸侯国。赵国和齐国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两国的都城是当时的大都会。赵国和齐国灿烂的文化离不开发达的经济做物质基础。
“赵文化”和“齐文化”均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区域文化。我们就先秦时期这两大区域文化的经济进行一下比较。
一
赵国和齐国的都城分别是邯郸和临淄。邯郸和临淄作为政治中心的同时也是工商业经济中心。
至迟春秋后期,邯郸已经具有都市经济的性质。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5]邯郸处于“四省通衢”的要冲,交通条件发达。“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5]公元前546年,卫献公的弟弟“出奔晋,织邯郸,终身不言卫”[1]这是研究邯郸城市经济的最早的一条资料。说明邯郸的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行业分工或行业内部分工较细。[2]“中牟,三国之股肱,邯郸之肩髀”[3]这句话突出中牟的重要性,而邯郸和三晋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又在中牟之上。当时邯郸还不是都城,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应该是依靠经济因素的支持。[2]邯郸之仓库实”[4]先秦时期仓和库是有严格区分的,仓用于储存农产品谷物,库用以储存手工业制品、车马兵甲宝物等。邯郸以仓库富实著称,可推断春秋后期的邯郸,在周围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手工业和商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经济的性质。[2]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6]齐国是沿海国家,“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5]齐国针对“地卤而人民寡”[5]的情况,因地制宜,“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5]变革周的单一农业,农桑并举,开荒种地,重于手工业、盐业和商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农工商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之路。齐地的富庶自古为人称道,“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5]“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5]此种描述,反映临淄的人民生活,发达的经济背景下有着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丰富的精神生活又有临淄发达的物质财富做保障。
二
(一)赵国和齐国都发展了多元化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业非常繁荣。当时人很具经济意识。“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5]。多元经济的发展是使赵国齐国成为了经济大国。
“邯郸之仓库实”反映赵国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富实。说明赵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赵氏在做晋国公卿的时候就有农业上的改革措施,实施经济和税制改革,以240步为亩,将亩扩大了1.4倍,从而鼓励人民开垦荒地。[7]赵国经济发达,邯郸当时是有名的商业大都会。“民俗急,仰机利而食”[5]赵人又多算计,投机取巧,可以看出赵国人很有商业意识。“民好末,侈靡而不务本”[6]“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5]邯郸聚集了不少的商人。“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5]说明了邯郸冶铁业的发达。
齐地因地制宜,发展农工商并重的多元经济。农桑并举,开荒种地。“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5] “商工之利,便鱼盐之利”[5]管仲实行四民分业的政策,是多元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有利的政策。
(二)赵国和齐国工商业的发达是两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
赵国经济繁荣,赵国人的经商意识很强,而且赵邯郸聚集了一大批豪商大贾。吕不韦行商于邯郸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民好末,侈靡而不务本”[6]恰是重商贾的事实。也是商业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赵国的手工业的分工已经很细致。冶铁业尤其发达,“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5]可见冶铁作坊和生产规模之大。
齐国以工商立国,“通工商之业”,管仲的四民分业,使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四民分业政策造就了专业技术人才,使从业者“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弟子之学,不劳而能”[4]然而“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卓”[8]另有“关市饥而不征”的优惠政策。对于工商业出现了“禁末”和“抑商”两个分支:“禁末”是控制奢侈品生产,“抑商”是抑制、打击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祸国殃民的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行为。因此,不但不是对重工商的削弱,反而是对重工商思想的完善和发展。[9]
(三)在农业方面,赵国发展相对不足,而齐国则很重视农业发展。
赵氏在做晋公卿时,采取过鼓励人民开荒垦地的政策,晋国时,“邯郸之仓库实”也反映邯郸农产品富实的状况。但赵地“民好末,侈靡而不务本”[6]赵人不事农桑。就使得赵国的农业发展相对不足。与齐国相比也缺少一些农业政策。
齐国农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先是姜太公时,农商并举而重工商,这是当时地理环境决定的。第二阶段,到管仲时,国土拓展,国力强盛。农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四民分业”把农业摆在首要位置。管仲认为“民事农则田恳,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地广”第三阶段,由重农思想发展为农本思想。
参考文献:
[1]春秋谷梁传.见:胡广文、康香阁.赵文化资料汇编及注释[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8.
[2]孙继民,郝良真.西汉邯郸经济试探.见:先秦西汉赵文化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10。
[3]韩非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
[4]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盐铁论,见:诸子集成[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4.
[7]张润泽.赵文化与秦文化之比较.
赵国的都城范文2
1、李皓镧,原型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御史之嫡女,电视剧《皓镧传》中登场的人物,由吴谨言饰演。
2、帝太后赵姬:真实姓名失载,“赵姬”这一称呼、始见于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所以史学家也依此称呼她为赵姬。赵姬是秦始皇嬴政的生母,秦庄襄王的王后,生在当时的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太后”。
3、她原本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后来成为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嬴子楚,成为嬴子楚的夫人。于公元前259年生秦始皇嬴政。后来,嬴子楚成为秦国国君,即“秦庄襄王”,她成为秦国的王后。
(来源:文章屋网 )
赵国的都城范文3
毛遂自荐,汉语成语,读音是máo suì zìjiàn,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作褒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毛遂自荐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毛遂自荐成语解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二、毛遂自荐成语典故战国后期,公元前259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赵国的都城范文4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白起便是一个标准的好士兵,少年时他就雄心勃勃,痴迷兵法,而秦国也给他实现将军梦提供了条件――收集的敌人首级越多,官升得越高。这便是商鞅制定的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白起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渐渐地,他的名声越来越响,引起了一个伯乐的注意。谁?
秦国相国魏冉。
魏冉把白起找来,聊了几次,发现白起很有指挥才能,十分喜欢,便想把他招至麾下。
魏冉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秦昭王的舅舅,独揽秦国大权的权臣。面对这么一个大人物的赏识,傻瓜才不领情呢。
于是,魏冉把白起调到自己身边,用心培养。白起的军事才能也得以充分发挥,他宛如一颗超新星,在将星云集的秦军中迅速崛起。
但不管靠山多硬,必须有显赫的战功,才能在军队里站稳脚跟。
机会不久便来了。公元前294年,秦国决定进攻韩国。领军大将,正是魏冉鼎力推荐的白起,此时白起已升至左庶长,十级爵位。
白起首战便告捷,一番猛攻,拿下了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附近)。白起也得以连升两级,成为左更。
韩国当然不甘心失败。为了夺回新城,第二年,韩国找来老搭档魏国帮忙,两国在伊阙(què)(今河南洛阳龙门镇附近)聚集了24万兵力,向白起叫板。
白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手下秦军的人数连韩魏的一半都不到,敌众我寡。
白起毫不畏惧。他利用韩魏联军各存私心,不肯先战的心态,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用少量兵力牵制韩军,秦军主力却绕到魏军背后,突然袭击,把魏军给歼灭,然后掉过头来,又把惊慌失措的韩军给收拾了。
经过此战,韩国魏国的24万精锐被尽数斩首,实力大减,从此两国被踢出了战国的强国俱乐部。而战役主角白起则名扬天下,成为令人胆寒的杀神。以至于第二年,爵位升至大良造的白起奉命攻打魏国,魏军一听说是白起又杀来了,竟然望风而逃,把61座城池拱手相让。
打垮了韩魏,秦国又把目光瞄向了另一个老对手,盘踞在南方的大国――楚国。
主角依然是白起。
公元前279年,战争打响。面对宛如猛虎下山的战神白起,楚军毫无招架之力,楚王狼狈而逃,连都城都不要了。
消息传到咸阳,秦昭王大喜过望,封白起为武安君。此时他的爵位已是二十级中的最高级――彻侯。至此,白起已由一个小兵逆袭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战神。但这还不是他人生的巅峰。
对付完稍软一点的柿子,接着,秦国就要啃一块最硬的骨头了――赵国。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赵国也通过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一跃成为秦国最强劲的对手。战国四大战神,秦国拥有白起和王翦(jiǎn),赵国也毫不逊色,拥有廉颇和李牧。
可这两大超级大国之间对抗的导火线,却是韩国的一块地――上党郡(今山西长治)。
公元前262年,白起再次进攻韩国,夺取野王城(今河南沁阳附近),切断了上党和都城的联系。走投无路之际,上党郡守(地方防守的武官)冯亭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
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要?还是不要?赵国的统治集团也莫衷一是,展开了激烈的争吵。贪心的赵王,最终还是把上党给接了过去。
眼看着就要到手的果子,却被赵国人给摘了,秦昭王很生气。两年之后,他派大将王(hé)攻占上党,赵国则派出他们的王牌廉颇迎战,两国的百万大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展开对峙。
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生死之战,由此打响。
实力稍弱的廉颇利用地利优势,坚壁清野,企图把秦军给拖垮。
长平到秦国的路途遥远,即便可以通过水路运输补给,久拖未决的战役还是把秦军拖得要死,却又无可奈何。
秦国便玩起了反间计,制造谣言:“秦军不惧廉颇,独畏马服子赵括。”赵王果然中计,用赵括把廉颇给取代了。
赵国换掉了自己的王牌,秦国却立刻换上了自己的王牌――白起。
赵括主动出击,企图与秦军决战。可只会纸上谈兵的他哪儿是战神白起的对手呀!白起采用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最终把赵括给引到了早就准备好的埋伏圈里。
赵军被死死地围困了46天,弹尽粮绝,主帅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群龙无首,赵军只好投降。
这么多俘虏怎么办?留着,只会白白消耗所剩无几的粮食;放了,下次打仗,他们肯定又会变自己的对手。
白起咬着牙下令:杀!
结果,40万赵兵几乎全都被坑杀,制造了战争史上的一大惨剧,白起“人屠”“杀神”外号更加深入人心。
但杀神白起最终也没落得什么好下场。公元前257年,因为不愿意指挥没有胜算的邯郸之战,得罪了秦昭王,他最终被赐死。
大 懂 干戈
战国的那些军事改革
进入战国时期,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更加野蛮和残酷。各国进行战争的目的,不再是称霸,而是抢地盘、吞并对方。
国家一旦落后,关系的已经不是挨不挨打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下来的问题。所以,各国争先恐后地进行军事制度改革,整军备战。
魏国:自讨苦吃
最先行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在任用法家大师李悝(kuī)进行变法的同时,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对魏国兵制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创立了武卒制,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挑选和训练,使魏武卒成为一支战功赫赫的精锐武装,魏国也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可惜,魏国像一个一夜暴富的土豪,有点儿家底便忘乎所以了,东征西讨、四处开战,家底很快便败光不说,还将邻国都得罪了,最终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被齐国打垮。
秦国:瓜熟蒂落
秦国一向被东方六国鄙视为没文化的乡巴佬。秦孝公愤然奋发图强,招聘了一个优秀的法家毕业生――商鞅进行变法。
军事方面,商鞅最重要的措施是改革户籍制度,奖励军功。他建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士兵每杀一定数量的敌人,便能上升一级,享受相应的待遇。
这下子,秦兵的战斗力被彻底激发出来。为了升级,战场上的秦兵就像饿极了的虎狼,凶猛无比,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斗力最为强悍的部队,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赵国:虚怀若谷
商鞅变法后不久,一向被人欺负的赵国也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进行改革。不过,他学习的对象是胡人,也就是少数民族。因为在与胡人的战斗中,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胡人骑兵这种机动灵活的快速反应部队的优越性,所以决定学习胡人的长处,穿便于骑射的胡服,训练士兵在骑马运动中射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掀起了一场军事大革命。
赵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强秦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英雄们的末路
吴起,商鞅和赵武灵王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英雄,可惜他们都没有善终。
魏文侯死后,吴起因为和魏武侯有矛盾,便逃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进行了吴起变法。但吴起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楚悼王一死,他们便把吴起杀害了。
商鞅更惨,因为在变法时得罪了太子的老师,秦孝公一死,他便被迫接受了一种残酷的刑罚――五马分尸。
吴起和商鞅之死都是由于客观原因,赵武灵王则是由于自己的老糊涂。他挑起了两个儿子的王位之争,最终被乱兵围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
马大会
感受完古战场,咱们也来一场桌子上的赛马大会吧!每个玩家准备一匹马、一位骑手和一根长长的绳子。
先准备:薄纸板,描图纸,铅笔和颜料,绳子和剪刀,强力胶水,手工黏土,水管细刷或细电线。
按照图中的样子,在描图纸上画出马、底座和马鞍,翻画在薄纸板上,再剪下来。
按照图中的方法,在马蹄上沿红线剪开。用颜料给马儿涂色,涂好后晾干。
按照图中的方法,剪两段电线,穿在一起,做成骑手的身体和腿。再剪一根,拧在身体上,做成胳膊。最后用手工黏土做头。
有几个玩家,就在桌子上绕几根绳子,绳头打结。用手工黏土做成障碍物,压在绳子下面。
把纸马放在绳子上,黏上马鞍。按照图中的方法,把马蹄上剪开的两片纸板向左右两边折开。折好后,卡进绳子,粘上底座。
跟我学
赵国的都城范文5
【毛遂自荐,一鸣惊人】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当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奉赵王之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便勇敢地推荐自己。可平原君根本没把毛遂放在眼里,讽刺挖苦道:“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会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马上破头而出,先生在我这儿呆了三年,却没什么举动,你还是省省吧!”毛遂却从容地说:“问题是您一直没有把我放在口袋里啊。”平原君一听,这个人的反应够敏捷,就答应了。
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都没有结果,此时毛遂站了出来,一番唇枪舌剑后,楚王终于答应营救赵国,避免了赵国惨遭屠城的惨剧。毛遂也因此声威大震,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千古美誉。
毛遂瞅准时机自荐成功,在上司万分危急又束手无策时挺身而出,显示出非凡的自信和过人的才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毛遂自刎,一败涂地】
毛遂深得平原君的赏识,由一个普通门客被提拔为客卿。第二年,燕国率军讨伐赵国,赵王一甩手又把这事交给了平原君,平原君第一个就想到了毛遂。毛遂得知这个消息,倒吸一口凉气,唇枪舌剑是他所擅长的,而统兵打仗可就是他的弱点。毛遂赶紧跑到平原君家里去,这次可不是“自荐”,而是去“请辞”,“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指挥作战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不才之处?”毛遂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可平原君还是硬要他担当重任。
两国短兵相接,尽管毛遂先生身先士卒,但因不懂兵法,最终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还有何面目去见家乡父老?遂跑到深山老林里,拔剑自刎,以死谢罪,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赵国的都城范文6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当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奉赵王之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便勇敢地站出来推荐自己,请求跟着平原君一起去。可平原君根本没把毛遂放在眼里,还讽刺他:“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针尖马上就会钻出来。先生在我这儿呆了三年,却没什么功绩,我看你去了也没用!”毛遂从容地答道:“问题是您一直没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锥子一样全部露出来了!”平原君一听,这个人反应够敏捷,就答应了。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都没有结果。此时毛遂站了出来,唇枪舌剑,豪气冲天,说动了楚王派将领带兵去救赵’国,避免了一场被秦军屠城的惨剧。毛遂也因此声威大震,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千古美誉,可谓一“战”成名。
毛遂瞅准了时机,最终自荐成功,在形势万分危急时挺身而出,显示出非凡的自信和过人的才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毛遂自刎,一败涂地
从此以后,毛遂深得平原君的赏识,由一个普通门客被提拔为客卿,成功演绎了一出战国版的“毛遂先生升职记”。然而,就在毛遂自荐后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军栗腹率军讨伐赵国,赵王又把这事交给了平原君,平原君脑子里第一个就想到了毛遂。然而这次不是去搞外交,而变成了领兵打仗。毛遂得知这个消息,倒吸了一口凉气,赶紧跑到平原君家里去,这次可不是“自荐”,而是去“请辞”。毛遂很有自知之明――唇枪舌剑是他所擅长的,而统兵打仗可就是他的弱点了。平原君很诧异:“先生当年自荐,豪情万丈!如今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推推诿诿,忸怩得像个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耍嘴皮子我当仁不让,指挥作战实非我所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不才之处?”毛遂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可平原君还是硬要他担当此任。
于是,两国短兵相接,尽管毛遂先生身先士卒,但因不懂兵法,最终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作为在赵国口耳相传,深得人心的榜样人物,还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毛遂独自跑到深山老林里,拔剑自刎,以死谢罪,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