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冬雪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冬雪的诗句

冬雪的诗句范文1

我们对五年级部分出错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整理后可以将错因归为两类:(1)由于题中两个问题非常相似,学生分不清哪个是求具体数量,哪个是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么都当成量,要么都当成率,或者思维混乱,分不清谁除以谁。也就是老师常说的“量”“率”不分。(2)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低年级求份数时,总数大于份数并且能够被份数整除。但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遇到份数比总数大或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感觉无从下手,凭感觉行事。

读懂了学生的错误,教学研究就能有的放矢。老师们围绕“区分量和率,学生的困难在哪里?”“针对学生的困难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研讨。首先从学习内容本身来分析,分数既可以表示实际数量,还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分数所具有的“量”和“率”的双重功能,与学生之前熟悉的整数、小数都不同,学生在建构上会存在困难。其次,从教材编排顺序来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只理解到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率”;四年级结合小数的认识,教材中出现了带单位的分数;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的意义时,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用分数表示的具体量。因此,在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时候,学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负迁移影响,习惯性地把分数都看作“率”。第三,在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每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题时,正确率很高;在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学生做“每份是多少”这类题目正确率也很高,但当两个问题综合在一起时就出现大量的错误。这说明学生对如何根据题意区分两类问题缺少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关注了本节课的重点,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重视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题目综合性的增强,原本隐藏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如何改进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阶段解决。第一阶段,克服思维定势,重视对分数具体量的认识,帮助学生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在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组练习: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多少米?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多少米?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是多少米?

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三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结果是整数,有的结果不是整数,这时可以用小数或分数来表示。因为除不尽时,用分数表示既准确又方便。这样设计有利于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领悟到: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可以带上单位表示具体数量;在解决具体量的问题时,分数和整数、小数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重视在变化和比较中使学生抽象出分数的本质。在后续练习课中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先变换总量,再变换份数,然后提出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归纳概括:求“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不管总量是多少都看作单位“1”,只需看“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列式:“1”÷份数。

第三阶段,加强对比练习,指导学生区分问题。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 )米,每份占全长的( )。

量、率出现在同一题中,可以变换前后位置,着重引导学生从叙述方式上区分两个问题,并比较解题方法的异同:两个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求每份占总量的几分之一”只需把单位“1”平均分了多少份,和具体数量无关;而“求每份的数量”必须用具体的总数量除以份数。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在后续练习课中可以多次出现,灵活进行变式,以加深理解,巩固解题方法。如,量、率出现在同一题中,叙述方式发生变化:每份占( ),每份长( )或其中2份占全长的( )等;还可以增强综合性,如,对折再对折,每份占全长的( )。

教师在实施改进措施后,随堂测试统计,错误率下降至13.8%。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出错和改错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读懂学生的错误,养成深度反思的习惯,及时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冷凤义.浅谈小学数学的简单应用题教学[J].好家长,2015(37).

[2]高丽.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J].江西教育,2015(9).

冬雪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移动学习;两面观;3G网络;掌上电脑;智能手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目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此基于两面观的视角,对移动学习谈一点管见。

一、数字化学习与移动技术的融合:催生移动学习新模式

(一)移动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移动学习研究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Andrew研究项目。此项目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移动学习研究项目,随后全球性的移动学习研究就此展开。如2001年欧洲“下一代学习”项目、2002年非洲农村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等,目前移动学习在国外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

2000年,爱尔兰基更博士在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的学术会议上,做了题为《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的报告,从此“移动学习”的概念传入中国。国内移动学习的项目始于2001年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时至今日已有10年。

(二)移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从技术的角度去理解,有的从学习的角度去看待,有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释。虽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承认:移动学习是借助于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的基础是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本质却是一种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一是学习形式的移动性。这是移动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学习场所、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是可以移动的。

二是学习设备的无线性。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基于无限上网的学习设备,自由、方便且有效地实现学习资料的传送。

三是学习的泛在性。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都可以学习任何信息(Anything)。

四是学习的碎片性。一是学习的时间较传统的课堂、图书馆等整块时间不同,主要是利用坐车、等待、睡觉前等零散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属于零碎时间的充分利用;二是阅读行为上,以一点一滴的零散摄入为特征,区别于深入阅读、专业学习。

五是学习过程的交互性。移动学习的技术实现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数字化学习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传输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双向交流。

六是灵活性。无论从学习时间还是学习资源的角度来看,移动学习都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媲美的灵活性。

(三)移动学习的优势与局限

移动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移动学习和传统教育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 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所需要的内容,这种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的学习需求,这也奠定了移动学习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拼图一样。

三是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

四是可以消除心理负担。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来说,移动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和面对面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的场面,驱除交流的胆怯心理,从而轻松地学习和交流。

正如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移动学习强调移动性,强调技术对教育的驱动,这同时也决定了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第一,移动学习情景的随意性和休闲性会分散学习者学习的注意力。在移动学习情境下,学习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可能站在嘈杂的大街上,也可能坐在公交车上,还可能在咖啡馆等地,学习者周围存在多种干扰因素,这样学习者就无法像在教室中一样完全沉浸于学习当中,也很难保持较长时间及较高的注意力。第二,移动学习所建立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完全的自主学习环境,这只能保证为学习者提供一套优质的教育基础设施,但不能保证提供的是优质的教育,更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受到优质教育。第三,技术在驱动移动学习发展的同时也困扰着移动学习的推广和普及。比如,移动设备虽然便携,但是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较低,手持设备屏幕普遍偏小、屏幕的分辨率低、运算能力偏弱,移动学习中技术带来的复杂操作对学习者纸质学习养成的无需频繁操作便能轻松学习的习惯也是一大挑战。第四,移动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人―机对话,使原本学习中所追求的情感体验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贫乏,带来情感交流的缺失。第五,移动学习受限于移动通信信号的强弱,如有些地方移动信号弱,上网速度慢或无法上网,就会影响移动学习的效果。

(四)移动学习前景广阔

移动学习尽管有诸多的局限,但它对今天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提供了一种极具希望的解决方案。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既不可能全部掌握所有历史上产生的知识,也不可能全部掌握成长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新知识。他们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经常是他们没有学习过的,解决问题需要新的知识,这是传统教育体制所提供的知识传授系统不可能承担的任务,而移动学习恰恰为解决这一危机带来了曙光。作为知识媒体的一种,手机、PDA等移动设备,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大扩展人的知识存储和传播能力的媒体工具。未来的教育系统将注定是基于移动设备的一种系统,人们无需把必须的知识全部背诵记忆在大脑中,而是存储在移动设备中,人们无需全部自己完成工作,而是通过移动设备联结专家,通过专家的协助来解决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形态将基于这种改变而发生变革,因此,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必将对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硬件基础与软件配套皆弱: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瓶颈

移动学习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并未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没有实现预期的价值,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移动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影响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无非是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从认识层面看,人们对移动学习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大多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审慎态度和理性思考不够,称赞多反思少,设计多评估少,对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的研究没有完全跟上等,都制约着移动学习的发展。

从实践层面看,影响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基础主要包括: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3G网络的构建,微型化、个性化、多媒化、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开发。软件配套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何建设丰富多样的微型学习资源;如何更为有效合理地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以使内容的呈现更为有趣等。硬件基础与软件配套两者皆弱已成为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第一,设备应用难普及。国外移动学习设备品种较多,涉及手机、PDA、UMPC(便捷移动电脑)等,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国内电子词典、学习机、手机应用广泛,而PDA、UMPC等设备普及范围较小;而且各种设备在应用的时候资费比较高,比如,用手机浏览一个普通WAP页面,虽然GPRS资费不断下调但仍显昂贵。 第二,是学习资源少、学习效果难跟踪问题突出。由于移动学习本身设备的局限性使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目前有针对性的资源设计和开发除了英语教学外,其他方面资源相对缺乏,已有的大部分也还是效仿已有的网络资源和课堂资源,而这些资源和内容并非都适合用于移动学习,且难于跟踪学习效果。第三,标准化建设欠缺,平台标准不统一。在移动学习领域,由于本身存在终端、开发技术、应用平台、资源形式等多样性,标准化研究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并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但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还没有出台,影响了移动学习的蓬勃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产业链尚未形成。目前虽然有一定数量学校、企业、政府间合作项目,但多是基于一个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完成,尚未利用三者优势形成设计、研发、应用、评价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第五,地域的不平衡性。对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来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习条件差,最需要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普及优质的教育技术,但由于移动学习设备普遍较贵,一般学习者无力购买,再者移动上网费也让他们难以承担,影响移动学习在西部地区的普及。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发挥移动学习价值的路径

移动学习要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必须在借鉴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一)全面认识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局限

认清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局限才能准确定位移动学习在诸多中学习方式中的位置。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持的新型学习模式,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必须看到,其学习理念与现行的学习制度、学习模式依然有着较多的冲突与矛盾,技术方面也还有诸多的限制,虽然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它能否真正革新传统学习,还需实践检验。

(二)深化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研究

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成效如何,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它和利用它,亦即树立适应移动学习时代要求的学习观。学习观是要解释人类学习的发生机制,是对学习活动本质属性的看法,它决定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用,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移动学习时代,教育者和学习者需要对“学习是什么”和“学习为什么”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对移动学习时代的本质进行全面认识,要认真研究移动环境中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移动环境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理论问题,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充分发挥移动学习教育价值的前提。

(三)进一步规范移动学习的标准

美国国防部1997年启动的“高级分布式学习”(ADL)研究项目所提出的“可共享内容对象参照模型”,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性最强的规范,我们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加强移动学习的标准化研究,在目前已颁布的一些标准的基础上,将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研究纳入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之中,从而促进移动学习各个方面研究的规范发展。

(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创建足够可以利用的学习内容与资源,激发人们对移动学习参与和运用的积极性。目前,计算机软件和数字学习资源基本上是针对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它们与移动终端设备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把现有的数字学习资源转变为适合于无线与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开发适用于无线与移动设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软件,都应成为未来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充分利用PDA、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的功能

PDA是一种理想的移动学习工具,它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舒适、令人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在PDA上已经能够学习完整的课程,学生可以在火车、地铁、汽车、机场等任何可以移动的地方进行学习。最新款的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也都具备移动学习的功能,移动学习可以针对其特点,开发篇幅简短的课程、考试总结、课程重点以及补充信息等学习材料,然后把它们发送到智能手机和移动电话上,利用它们的功能为移动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1).

冬雪的诗句范文3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D镇1所中心小学、14所村小学及10个村教学点为研究对象。为方便调研,本研究选取该镇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为样本,对原有村小学及教学点撤并后进入该中心小学就读的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范先佐等著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1]中的有关内容。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6份,回收率为84%,实际有效问卷121份,问卷有效率为96.3%,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从家长的角度了解当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和家庭所产生的影响等,以利于把握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真实动态。问卷调查的数据经过SPSS19.0统计处理。同时,本研究还与该中心小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个别任课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从学校层面了解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与县教育局个别领导也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从政策层面对当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有宏观的把握,为本文探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势奠定了基础。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动因

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必有其预期目标,农村中小学校撤点并校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益。在与调研地相关人员深入交流之后,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动因推动着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当地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

(1)缓解财政压力,提高教育规模效益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乡镇,即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和县乡财政拨款。由于县乡财力薄弱,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2]“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由乡镇级上移至县级政府,这一改革给许多县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尤其是那些财力薄弱的县。本调研地D镇所在的县原为国家贫困县,县财政压力一直较大。据相关领导表示,每至年底,县里经常向临县财政借款,否则教师及很多公务员的工资都难以下发。在此情形下,试图通过压缩县内农村小学校的布点,进行集中办学和管理,以实现教育的规模效益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缓解财政压力,就成了当地政府进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

(2)出于方便教育管理的需要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下,县级教育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均大大增加。面对数量庞大却又布局分散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特别是大量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的小学和教学点,县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部分学龄人口偏少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撤并,进行集中管理,客观上减轻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压力,提高了管理效率。

(3)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

由于原有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布局分散,散落在各个村庄,规模大小不一,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因此严重制约了当地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调研中不难发现,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当地小学的教育质量,并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此可见,不管是出于现实困境的考虑,还是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动因都很明确。

2.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差距?撤点并校的政策能否经得起现实的拷问?这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亦是本研究的重点任务。根据调查及整理的数据,本文将D镇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如下。

(1)学生上学的安全问题

原本可在本村就近上学的学生,在撤点并校后需到临村小学就读,但这并不一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学。中心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有些家住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单程要走10公里以上,这对于低龄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安全隐患。调查显示,有72%的家长认为撤点并校后孩子上学不方便,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他们不得不在学校附近买房或租房居住。面对孩子要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家长们存在各种顾虑,但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这一比例高达44%。其次是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问题。

(2)学生的受教育成本上升

撤点并校后,由于上学距离的增加,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带来不便。因此,有的家庭只能让小孩寄宿学校,但住宿费和生活费陡增,给一些低收入家庭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有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安全,同时也为了方便照顾孩子的生活,选择在学校附近购房或租房居住,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家庭的生活成本。学生受教育成本的上升让有些困难家庭生活无以为继,儿童辍学率较以往增加,辍学率的上升也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受非议的地方。问卷调查表明,与原来的就读学校相比,有68%的家长认为花在子女教育上的费用增加了。此外,有34%的家长感到负担孩子上学的住宿费和生活费有困难。同时,在原来的村小学或教学点撤并后,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有40%的家长在孩子就读学校附近租过房,还有22%的家长选择了就近买房。这是去镇中心小学上学的孩子家长采取的措施,可预知,诸如其他去临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家庭,买房或租房的可能性会小很多,但寄宿学生数量则会增加。

(3)原有的校舍资产处置不当

农村小学的广泛撤并必然带来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处理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D镇被撤并小学或教学点对于校舍资产的处理较为灵活,既有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也有出租或继续作为教育场所,或是拆除以作他用的。但令人担忧的是,闲置的校舍数量更为庞大,调查显示,多达52%的校舍处于闲置或荒废状态,仅有2%用作教育场所。政府在力图通过撤点并校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过程中,对原有校舍资产的不当处理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另一种巨大浪费,因此应当引起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4)村民对撤并的不支持态度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每个就学儿童的切身利益,地方政府在开展撤点并校工作时,应积极地宣传动员,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单纯以政策压人,强制开展工作。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6%的家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小学撤并过程中并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只有少数干部或者教师身份的家长知晓此事。强制政策也引来了家长的不满,有高达58%的家长表示不支持本地小学或教学点被撤并,为此,32%的家长对恢复当地小学或教学点的设想持支持态度。因此,在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中心学校面临的压力较大

由于村落小学及教学点的被撤并,中心学校的班额陡增,原来村小学或教学点的班额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十几人,教师的管理较为简便,而今中心学校的平均班额超过45人,明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据D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和老师反映,接收被撤并村小学的学生,使得中心小学的住宿条件、后勤设施、教学设备、财政经费等一时难以跟上步伐。寄宿学生的增加使得中心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编内教师数量不足,只能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要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 讨论与建议

1.目前政策的可着力点

农村小学布局优化和调整的初衷毋庸置疑,但据本研究的调查显示,这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与预期的政策目标尚有距离,并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本文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努力弥补撤点并校带来的“后遗症”。

(1)合理确定学校的服务半径

2012年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2012)48号】要求各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距离远近、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那学校的服务半径多大才合适呢?调研中家长们大多认为当地农村小学生上学距离以不超过2公里为宜。否则,无论学生走读或寄宿家长都不放心,让家长接送则极大增加了其负担,而且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家庭来说,也不具备条件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被问及“您认为解决孩子上学路程过远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时,有30%的家长赞成恢复原有的教学点,有28%的家长选择自己接送孩子,还有些家长选择让学生住校或者学校教师、班车接送等。因此,当地政府可深入各村了解实情,据此确定学校的服务半径,有必要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恢复小规模学校,切实保障山村孩子的受教育权益。

(2)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对困难学生的补助

尽管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在“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县级教育财政的现实压力仍然很大。地方政府应充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资办学,努力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保障各地小学的基本教育经费,同时扩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范围,加大补助力度。调研中,有48%的家长认为目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配好各门课程的教师并提高教师水平”,有24%的家长认为应该“增加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补助”,此外还有18%的家长认为要“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这些诉求的实现都要求当地政府有足够的教育财力投入,因此,如何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是目前当地政府急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3)加强对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规划利用

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大量闲置相对于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来说更是一种浪费。对于这些资产,各级政府可灵活处理:对于状况良好的教室可直接改为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或作为幼儿园等教育场所;出租或出售给村民经营;比较破旧、不宜使用的可拆除,用以修建农村基础设施等。对于各类所得可作为保留教学点或其他学校的教育经费,这就提高了原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

2.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势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是农村小学学龄人口减少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自然选择,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纷纷响应,积极推进。如今,尽管中央政府要求各地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并叫停盲目撤并农村义务学校,严格规范撤并程序和行为,有些地区也积极做出调整。但本文谨慎地认为,在中央政策的号召下,各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推进措施将趋于理性与合理,停止撤并或恢复学校及教学点或将只是一阵风潮,最终撤并的发展趋势将难以逆转。具体原因如下:

(1)学龄人口减少的客观趋势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加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小学学龄人口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有些村落小学或教学点总在校生也只有几十人。在这种现实面前,效率和公平博弈的结果通常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一些就学儿童数量过少的村小学或教学点被撤并就成大势所趋。

(2)城镇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在我国,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大量涌现,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向城市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村办小学也必然受到这种趋势的冲击。若按行政村办小学,则有很多地方的适龄人口根本不足以办一所完整的学校,因此,按人口规模和转移的趋势重新规划学校布局是必然的选择。 [2]

(3)“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

“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给县级政府及教育部门不仅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也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提高了管理成本。因此,压缩校点,集中办学和管理,提高教育规模效益是一种自然选择。

参考文献

冬雪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能源价格模型;时滞;Hopf分支;稳定性;周期解.

中图分类号O175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时滞微分方程系统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金融等领域,出现了很多描述价格变化规律的微分方程模型[1-8].其中,田立新等学者首次将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理论引入能源经济系统,并进行了相关理论的研究[6-8].文献[6]建立了能源价格的时滞微分方程模型(1),并利用主项分析法和Hopf分支理论对系统的平衡点进行分析,给出了能源均衡价格局部稳定性条件和出现Hopf分支的条件,得出能源经济系统的相关结论.

本文将以滞量τ为分支参数,考虑系统(1)作周期振荡的充分条件,然后利用规范型理论和中心流形定理,对能源价格模型(1)进行相应的动力学分析,同时用分支理论解释了能源价格模型产生且维持周期振荡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王玥,佟仁城,刘轶芳. 基于有向加权网络的价格传导时滞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24):63 -70.

[2]吕堂红,刘振文. 具时滞物价瑞利方程的Hopf分支[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47(3):441-448.

[3]刘新建,杨翠红. 基于新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农产品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解析[J].统计与决策, 2010,25(8):13-16.

[4]周路军.投资过程中具有时滞的一类动态宏观经济模型[J].经济数学,2010,27(2):13-16

[5]吕堂红,周林华.双时滞物价瑞利方程的的Hopf型及余维2型分支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 50(3):409-416.

[6]田立新,钱和平. 能源价格的时滞微分方程模型及动力学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1(2):240-244.

[7]田立新,钱和平. 时滞影响下区域能源供需模型及 动力学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9(5):453-456.

[8]吕堂红. 一类双时滞能源价格模型的稳定性及Hopf分支分析[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29(4):474-479.

冬雪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具;教具;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55-01

数学知识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符号和公式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在表达形式上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理解数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具教具进行辅助教学,把课堂立体化,让学生能进行立体思考,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教具进行教学。

一、围绕课堂重点,合理使用数学学具教具

在利用学具教具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用学具教具的时机和方法。数学学具教具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辅助教学的角色,教师使用学具教具能让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使用学具教具的时机,搞清教学主体与学具教具之间的关系,明确学具教具的使用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课堂重点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特性”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重点观察三角形,通过对三角形的观察发现其主要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角形。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三角板的特性,并把书本知识与三角板的实例进行结合,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有关三角形的介绍,对三角形的特性进行验证。比如,“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定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进行自主验证。这种简单的学具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合理使用数学学具教具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并与老师热情地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通过合理使用数学学具教具,让学生在玩乐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知识,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学具教具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把对学具教具的兴趣转移到数学知识本身,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使用学具教具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考虑结合一些有趣的教学技巧,比如以小游戏、比赛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保持较高的注意力,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倍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小木条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发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小木条,然后让学生自由拿出一定数量的小木条摆成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之后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探讨如何将此图形放大一倍、两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上一个同学展示的图形放大一倍、两倍。这样,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互动中积极开动脑筋,倍数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要注意学具教具的使用时间,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知识的消化与理解,把学会课堂知识放在第一位。

三、拓展教具形式,合理使用数学学具教具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学具教具的更新,不仅可以利用一些物体进行辅助教学,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辅资源进行辅助教学。针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图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辅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对其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仔细观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学习有关射线的知识时,可能对“射线从一个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展”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播放有关射线形成过程的动画,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深化对“无限延伸”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上,有时受环境限制,很多数学知识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书本内容。比如,教学多边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电脑播放PPT中的演示图形,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多边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当作首要教学目标。教师利用学具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数学定理公式具象化,以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记忆与理解。无论是利用教具还是学具,教师都要把握好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并把重点放在数学知识本身,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志勇.有效地使用学具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J].小学教学参考,2010(12).

[2]陈素琴.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J].新课程研究,2010(03).

[3]杨芹英.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科学使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冬雪的诗句范文6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党的主要任务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在农民。这既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又对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新阶段我们做好农机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推进滕州农机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着力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探索创新我市农机化发展的道路和机制。

1、抓住发展第一要义,提高农机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要把加快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来抓。2007年我市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100家农机示范县,农机化工作在促进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新形势下,农机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工作全局,实施好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促进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保有量持续协调增长。重点是在玉米机械化生产上实现新突破。目前,制约全市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是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大力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既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玉米秸秆焚烧问题的迫切需要。坚持以农机补贴资金为引导,积极争取上级补贴资金,不断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增加玉米收获机的保有量。将玉米机收率纳入镇街年度考核目标,予以量化,努力减少秸秆焚烧现象发生。

2、发展农机服务业,提高农机利用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共同利用农机是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中国农机化发展的特色。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农机化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在现有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保持农村基本经营体制长期不变的条件下,发展农机化主要解决的是大农机与小生产的矛盾问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矛盾,对农机服务提出了更为现实迫切的需求。要大力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成果,不断拓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领域和季节.

3、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收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多种形式共存的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许多村已经具备了发挥集体经济作用发展农机化的条件。引导和动员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农机化,既推进了农机化发展,又对发展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强化集体经济功能、提高集体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市已把加强新型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农机部门也组建了农机协会等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今后要继续把引导鼓励发展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协会、农民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农机大户等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农机化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和扶持建立集体经济独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村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形成多种发展形式和谐共存、繁荣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上一篇桑央嘉措

下一篇合肥劳动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