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梦溪笔谈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梦溪笔谈作者范文1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八,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己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则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于时月。”是《梦溪笔谈》中“论采药”篇(485条)的记述,沈括在这里批判了机械地固定在二、八月采药的旧法,以事实证明因药物部位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该不一样,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
《梦溪笔谈》中586条说:“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本草》用叶,南人却用根;赤箭,《本草》用根,今人反用苗。如此未知性果同否。如远志用根,则其谓之小草;泽漆之根,乃是大戟;马兜铃之根,乃是独行。其主疗各别。推此而言,其根苗盖有不可通者。如巴豆能利人,唯其壳能止之……”在属于动植物的中药药品中,应采用药物的哪一部分,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得来的。沈括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同一药物中的不同部位性能疗效竞截然不同,从这里可看出他注重实际、尊重科学的精神。
“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皆云‘射入肝肺’。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这是《梦溪笔谈》中48条记述的。沈括在这里指出药物到达五脏,是药物到胃肠后,由其精华气味进入五脏的。不是药物本身直接入肝肺胃,从而批驳了当时流行的药物本身直接到达五脏的错误说法。
该书482条云:“旧说有‘药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说。其意以为药虽众,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级相为用,大略相统制,如此为宜,不必居然也,所谓君者,主此一方者,固无定物也。《药性论》乃以众药之和厚者,定以为君,其次为臣,为佐,有毒性多为使。此谬说也。设若欲攻坚积,如巴豆辈,岂得不为君哉?”沈括在这里指出,根据主要症状不同,有毒的药物也可用作主药,批判了《药性论》中认为只能用药性平和醇厚的作为主药的固定不变的错误论点,体现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千金翼》云:‘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大体出河西诸郡。其次江池间圩埂上者。实圆如樱桃,全少核,暴乾如饼,极膏润有味。”《梦溪笔谈》的488条记载了陕西地区特产的上品枸杞子,给后人留下了药物学的珍贵资料。
“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迦然青色,士人谓之‘青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蒿的种类很多,《梦溪笔谈》的502条说明了一些常见蒿的异同,沈括注意到茎叶的形状及全株的体态、色泽、气味,帮助人们加容易认识和鉴别,至今仍有应用价值。
梦溪笔谈作者范文2
指南针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③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④中独茧缕⑤,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⑥,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⑦。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⑧。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方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缕悬:用丝线悬挂。④纩(kuàng):丝绵。⑤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⑥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⑦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⑧莫可原其理:没有办法可以推究它的道理。原,推究。
译文:
有特别技能的人用磁石磨成非常尖锐犀利的指针,就能用来指南,然而常常稍微有些偏东,不是指向正南方。磁针穿过灯草浮在水面大多是荡来荡去,摇摇摆摆,放在指甲上或碗口上也都可以使用它,并且运转的速度很快,只不过因坚硬光滑容易掉下来,所以不如用线悬挂更为理想。那种方法是取新蚕丝中的单根蚕丝,用芥菜籽那么大小的蜡粘结在针的腰部,在风吹不到的地方把它悬挂起来,那么指针常常指向南方。在这些指针的制作中,也有磨成指北的。我家里指南的指针和指北的指针都有。磁石指南,如同柏树指西,没有谁能探究出它其中的道理。
【选文二】
火井
西川有火井①,事甚奇。其井居然②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③,合缝漆布④,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⑤,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⑥,水即滚沸。启竹而试之,绝无半点焦炎意⑦。未见火形,而用火神⑧,此世间大奇事也!
(选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释:①西川:即四川。火井:指天然气井。②居然:竟然。③去节:铲除竹节。④合缝漆布:用漆布把竹管的缝包好。⑤釜脐:锅底。⑥火意烘烘:火光熊熊。⑦焦炎意:烧焦的样子。⑧火神:指天然气燃烧。
译文:
西蜀四川有一口火井,事情非常奇怪。那口井的水竟然是冷的,绝对没有火气,不过将长长的毛竹剖开后,除去竹节,用漆布把竹管的缝包好,一头插到井底,另一头的上面弯曲连接,把口紧对锅底,在锅里倒入盐水,只见火光熊熊,水立即就烧开了。打开毛竹试验它,竹管内绝对没有半点烧焦的样子。没有看见火光,却能用天然气燃烧,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奇怪事情!
探究练习
1.选文一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
2.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卓有成就的,试从选文一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
3.选文二中的火井实质上是什么?
4.《指南针》一文结尾说“莫可原其理”,《火井》一文结尾说“此世间大奇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赏析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民具有聪明和才智。这两则短文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指南针》一文选自《梦溪笔谈》,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是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文章开篇指出“有特别技能的人用磁石磨成非常尖锐犀利的指针,就能用来指南,然而常常稍微有些偏东,不是指向正南方。”如何解决指南针不是指向正南方这个问题呢?接着作者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解决的方法,“取新蚕丝中的单根蚕丝,用芥菜籽那么大小的蜡粘结在针的腰部,在风吹不到的地方把它悬挂起来,那么指针常常指向南方。”可见,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卓有成就。指南针的制作精细、巧妙、科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火井》一文形象具体地说明天然气的原始采集,用长长的毛竹剖开后,除去竹节,用漆布把竹管的缝包好,一头插到井底,另一头的上面弯曲连接,把口紧对锅底。这就是天然气管道,天然气就从这管道中流到锅底。我国是应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充分地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这两则短文均属于说明文,作者分别向读者介绍了指南针、天然气管道的制作、结构、使用方法等,说明时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俗易懂。我们从这两则短文的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朱碧玉/供稿】
参考答案
《古代科技作品选读》
梦溪笔谈作者范文3
杭州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于世,有“人间天堂”之誉。杭州市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 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它拥有著名的西湖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两个紧密相连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世界奇观钱潮,京杭大运河终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天目山等名胜景区。并且毗邻世界著名山岳名胜黄山、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贯通普陀山、宁波、奉化溪口、雁荡山、天台山等著名风景区成为人们理想的游憩之地和观光中转之地。
杭州不但神秀 所钟,风景如画,而且人文荟萃,科技文化兴旺。西湖四周拥有许多著名的石窟造像、碑刻、古建筑,成为我国珍贵的艺术瑰宝。历代名人在杭州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诗书绘画。杭州还孕育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和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等伟大人物。
现在,杭州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十余座,各级科研机构3000作者沈括等伟大人物。杭州经济发达,工农业总产值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它是中国的“丝绸之府”丝绸生产历史悠久,产品类多质优,它又是“鱼米之乡”、“茶叶之地”,为著名绿茶“龙井茶”产地。抗州市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十数倍于杭州市区人口。杭州属于中国,杭州属于世界。
杭州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距上海151公里,是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七大古都之一。2200年的建城历史蕴育着长达223年的吴越、南宋王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 马可·波罗(元代)赞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杭州所辖6个区及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临安、萧山、余杭7个县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人口608万。以汉族为主,有回、蒙、朝鲜、 畲等27个少数民族。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2℃,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
杭州,自然神秀,山水旖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左环西湖、富春江新安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右抱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亦如明珠般点缀其间。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尤以“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临安为最。这里,峭壁奇峰、美荫幽谷;这里,清泉碧潭、瀑布飞濑;这里,翠竹修篁、山野清风,宛若置身于独具江南魅力的“世外桃源”。在这一团团、一簇簇流动的绿波中,您将真正忘却都市的喧嚣,而独得山水之幽,虫鸟之乐,花草之芬芳。
梦溪笔谈作者范文4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
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问题】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收人面令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参考译文】
梦溪笔谈作者范文5
关键词:小结 成语式 口诀式 故事式 编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42
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小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成语式小结、口诀式小结、故事式小结是三种比较特殊的形式。这三种小结都有特殊的表现力感染力。如果老师们能编一些这样的小结,和各位同学共同学习交流,将能加深同学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记忆,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下面抛砖引玉分别谈谈这三种形式的小结。
1 成语式小结
成语式小结就是用成语的模式总结物理概念和规律,小结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也有少数是三个和多字的。成语式小结可粗分为两种类型。
1.1 略语型
这类成语式小结就是对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从字面上进行缩减,最后只留下几个关键字。例如,多用电表测量前,应将红表笔插入正(+)测试笔插孔,将黑表笔插入负(-)测试笔插孔,可小结为“红+黑-”。用天平称质量,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被小结为“左物右码”。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和功率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和功率与电阻成反比,小结为“串正并反”。把用电场线描述的电场与水在重力场中的流动相类比,顺着水流方向地势逐渐降低,则在电场中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可小结为“顺流降低,顺线降低”。
1.2 概括型
即将有关的物理知识概括总结。例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同大小,同性质,同作用线,同存亡,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概括为“四同二反”。闭合电路局部变化引起动态变化,与变化电阻属并联串联关系的电阻,其电压电流功率变化与变化电阻阻值的关系小结为“并同串反”。判断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用右手定则,小结为“左力右电”。楞次定律,根据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去判断,概括为“增反减同”;根据感应电流产生的机械效果去判断,概括为:“来拒去留”。波动图象,确定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时,用的方法是:顺着波的传播方向走,曲线上坡的点向下振动,曲线下坡的点向上振动,总结概括为“上坡下,下坡上”。对相互接触的物体,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弹力,采用的方法是:先后将两个接触物搬走,看看两个的运动状态有无变化,如有变化则说明相互间存在形变,存在弹力,反之无弹力。这种方法小结为“搬家法”。
2 口诀式小结
用口诀的形式,把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学习兴趣。这种形式寓知识于艺术之中,因为语言悦耳动听,所以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用。比如,力的图示画法,可以小结成:“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画箭尖,最后数据标尖边。”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时,应注意的要点可小结为:“液体压强看三‘度’,定性分析用两‘度’,密度相同看深度,深度相同看密度,哪怕容器啥形状,液重体积全不顾。”在物质的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中,熔化、汽化、升华属于吸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属于放热过程。在晶体熔化、晶体凝固和液体沸腾时,虽然也吸热或放热,但是在吸热放热过程中,物质的温度是保持恒定不变的。几种物态变化中,熔点、凝固点、沸点等知识要分清。这些相关的物理知识小结成:“吸热熔汽升,放热固液凝,恒温熔固沸,三点要分清。”
3 故事式小结
运用故事小结物理概念、规律,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舒缓上课紧张状态,消除因长时间紧张而产生的疲劳感,对强化新学的物理概念、规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刚学完新知识 “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后,笔者用一个小故事进行小结:“河南镇平菩提寺,悠久的主建筑主佛像,吸引着不少的游客,很多人拿硬币朝佛像基石的石壁上按,据说谁的硬币能粘在石壁上,谁就有好运气。说也奇怪,有的硬币真粘住了。真的是如来佛的‘神力’在帮助这个人吗?”用小故事设置疑问,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用刚学过的分子间作用力跟距离的关系去分析,从而起到了复结应用新课重点知识的作用。再例如,学完“电磁场”的知识后,用故事进行小结:“《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卷二十记载,某年,内侍官李舜举的寓舍遭雷击。雷击后李内侍发现诸物无损。令人惊诧的是墙上一把宝刀已在鞘中化为钢液,而漆布刀鞘依然完好。大家用刚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解答,这是为什么?”增加了趣味性,使课堂教学顺利达到理想状态。又例如,在对新知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进行小结时,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话说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张飞对自己排在第三位总感到不服气。有一天他要与关羽比比力气,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谁就排第二。张飞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出最大力气往上提,结果没能使自己离开地面。关羽想了一下,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过一个树杈,双手使劲往下拉,结果身体慢慢离开了地面。张飞为什么输给关羽了呢?”此时学生露出微笑,顿生兴致,开始受力分析,进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争辩区分,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新学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
梦溪笔谈作者范文6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姑且不谈,先来看看“白日”当作何解释。湘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师用书》,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解释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之水正滚滚流向大海。很明显,诗中的“白日”被解释成了“夕阳”“落日”。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一、解释为“落日”,与景观的地理方位不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中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中条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西南,山狭而长,东太行,西华岳,此山居中,故名中条。大河就是黄河,而流经永济的黄河,其西岸是渭河平原,东岸毗邻中条山脉。沈括所记,不仅标明了鹳雀楼的地理位置,而且点明了景观之所在。试想,如果将“依山白日”解释为“落日”,那么太阳西沉时,“依着的群山”就只能是中条山脉。可鹳雀楼之西隅并非中条山脉,而是渭河平原。显然,释为“落日”,这与鹳雀楼的地理方位不合,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不符。且“前瞻”“下瞰”当为登临、题咏之首选,与王之涣的诗风也吻合。因此,牵起诗人思绪的“依山白日”,只能是前瞻时东岸中条山上初升的太阳,而绝非日薄西岸时渭河平原的夕阳。
二、解释为“落日”,一为“白日”的颜色所惑,二为“尽”的字义所累
毋庸置疑,我们不能以颜色的红白来论太阳是“朝阳”还是“夕阳”。因为“朝阳”并非一定是红色,“夕阳”也不一定就是白色的。春冬时节,特别是前一天下了大雨,朝阳多呈白色,抑或先一天傍晚下了滂沱大雨的夏天,朝阳也多呈白色。而夏秋之时,晚霞布天,夕阳不也是呈红色的吗?
“白日依山尽”的“尽”字既可理解为夕阳西沉,也可理解为朝阳依着群山冉冉涌出之势已尽,欲腾空而起。笔者认为,诗人捕捉的应是白日喷薄而出的动态瞬间,开启白日升起、明彻天地的壮阔境界,因而诗中点明的“白日”,恰是准确地描绘了旭日升腾的夺目亮光。日出是宇宙中最美的动画,正是这蒸蒸日上的动态之感,使诗人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震撼,才触发他更上层楼、目击千里的念想,进而吟唱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