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等级划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话等级划分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1

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由四个测试项构成,总分为100分:

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限时3分30秒,占10分。目的考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

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限时2分30秒,占20分。目的是除了考查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外,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的读音。

400字短文朗读,限时4分钟,占30分。目的是考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能力,重点考查语音、语流音变、语调等。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87-02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测试工作已形成规模和体系。随着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多行业都对员工提出了普通话等级的要求,不少高等院校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许多方言区考生迫切希望了解如何才能在短期内进行有效的测前训练,解决自身的方言问题。近年来,众多语言专家和普通话测试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广西方言区如何有效开展普通话学习进行了探讨。在此,笔者针对广西方言区特点,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前的准备要点,以帮助广西方言区考生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

笔者认为,广西方言区考生进行测前准备,要在熟悉普通话水平测试流程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准备要素。

一、明确自身的方言归属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着汉、壮、瑶、苗等12个民族。由于历史、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形成了广西区域内使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各语言使用区域参差交错,各语言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格局。在广西,除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语言。广西方言种类较多,是我国汉语方言种类较多的省(区),有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桂北湘方言、闽方言等。其中,粤语的使用人口最多,其后依次是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桂北湘方言、闽方言。

广西考生必须明确自身的方言归属,分析自己所使用的方言或民族语言在自己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学习语言的突破点。特别是一些语音复杂的考生(同时会几种方言和民族语言)更要注意这一点。

二、针对不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的练习侧重点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97年12月5日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把普通话水平划分为三级六等,分别为: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不同的行业对普通话水平的等级要求不一样。在此,重点谈一谈想考取一级乙等、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的考生在练习普通话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想考取一级乙等的考生的练习侧重点

普通话一级乙等指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在92分以上,但达不到97分,其整体语音面貌较好,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广西考生中常见的平翘舌音问题在这个等级里已经不是障碍,但要加强语流音变的学习,注意偶然的字音、字调失误。例如,前后鼻音、声调调值不够高等问题,可以通过朗读字词、文章来加强训练。另外,对于希望考取一级乙等的考生来说,识字也是关键。因为,这个等级的普通话测试总失分率在8%以内,这就要求考生在测试的前三题里,尽量避免出现太多的失误,否则会影响总体成绩。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题目的扣分量是不断增加的,越往后,题目的分值越大。对于想考取高等级的考生来说,每一题都需要把握好,争取最大程度地少出错。

(二)想考取二级甲等的考生的练习侧重点

普通话二级甲等指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在87分以上,但达不到92分,其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但少数难点音(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边鼻音等)有时会出现失误,词汇、语法错误程度小。

想考取二级甲等的考生,语音面貌要有一定的良好基础,应加强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这两大类声韵母的训练。有些考生反复多次地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可分数一直处于二级甲等的临界状态。这就需要考生查找自身存在的方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练习,重点纠正方言音,如边鼻音、舌面音等。考生要从找准发音部位入手,多听标准普通话,增强语感,提高发音的准确度。

(三)想考取二级乙等的考生的练习侧重点

普通话二级乙等指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在80分以上,但达不到87分,其普通话发音个别调值不准,声韵母发音有不到位的现象,声韵母的难点音失误较多,有使用方言词汇、方言语法的情况。

一般来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在75分以下的考生往往发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的准确率都偏低。想考取二级乙等的考生,应着重加强对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的训练,在提高平翘舌音正确率的同时,从难点音着手,提高声韵母的发音水平,提高使用词汇和语法的准确度。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前辅助练习

(一)熟悉普通话水平测试用书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于《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考生要仔细地看一遍该书中的单音节词表,把不认识的字、容易读错的字等用笔标注出来,并多读、多看。考生应尽可能地将《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所有的词语都读一遍。如果考前准备时间不足,考生可以重点训练朗读方言音较重的声韵母词语。

(二)朗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用书中的作品

考生要认真朗读一遍《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的1—40号作品。考生应深入分析自己容易出现的字音、字调问题,在朗读时,对发音易错的字词进行标注。如5号作品的第一句话:“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若考生的平翘舌音容易出错,可查找出句子中的平翘舌音,并这样标注:“夕阳落山(sh)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r)烧(sh)着(zh)一片橘红色的晚霞。”这样的朗读训练,能够提高字音的准确度,而反复进行朗读,能够增加熟练度,从而加深考生对正确字音的记忆,提高其普通话水平。

(三)重视语调问题,避免使用方言词汇、方言语法

广西人说普通话调值普遍偏低。在测前准备阶段,考生要重视语调问题,适当提高调值幅度。特别是想考取高等级的考生,这一点尤为重要。考生要克服心理障碍,在日常生活中适时寻找和创造机会练习普通话,只有敢于开口练习标准普通话,才有可能提高普通话水平。

另外,考生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比如,南宁方言中的“男仔、女仔”,要说成“男孩儿、女孩儿”,如果儿化发音困难,可说成“男孩、女孩”。又如,南宁方言中的“这篇文章,他总背不得”要换成“这篇文章,他总是背不下来”的表达方式。

(四)加强说话训练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最后一题——命题说话,分值40分,为测试题目中的最高分。练习时,考生要特别注意说话过程中的字音准确程度。对于普通话基础较差的考生来说,特别要加强平翘舌音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加强前后鼻音等难点音的训练。在字音准确的情况下,提高说话的流畅程度,避免出现方言词汇和语法错误。

(五)借助光盘多听、多读、多练,有效使用模拟测试卡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3

【关键词】双语双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模式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07-04

双语双方言是指人们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在双语双方言区推广普通话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地处双语双方言区的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过级率普遍偏低。以贺州学院为例,贺州是广西境内较复杂的多民族杂居地之一,居民使用的语言除汉语外,还有瑶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则有客家话、粤语、官话、本地话、铺门话、九都话、坝佬话、鸬鹚话、开建话、怀集话等方言。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与普通话并存,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双语双方言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县城,乃至家庭,多有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为主,兼用多种方言的现象。

因此,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双语双方言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种状况对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普通话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当前双语双方言区高校普通话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贺州学院中文系2007级普通话教学实验班”的基础上,对教学实施过程及252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调查,采用调查、实验、测评、统计等方式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双语双方言区高校提供有效的普通话教学新模式。

一、教学实验概况

(一)教学实验对象

贺州学院中文系2007级252名学生(均为一年级本科新生,涉及师范教育、现代文秘、新闻学三个专业)。

(二)教学实验时间

2007年9月到2009年12月。教学总时间为20周,共66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周,每周3学时;第二阶段两周,每周6学时。

(三)教学实验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分析实验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使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实验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分析,反馈调整教学程序。

(四)教学实验目的

形成相对完整稳定的、可操作和可推广的普通话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利用经验和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避免教学目标简单化。应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整体性,强调知识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出现。强调“真实的学习”,即学习应该发生在现实情境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教学本身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要素构成的旨在引发学习的系统,良好的教学取决于这些要素间的有效互动。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学模式建构的一部分,教学模式应涵盖教学设计,还应包括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学模式应该是基于教学理论指导,经过实践检验、概括、提炼形成的稳定的、可推广的教学体系的实施框架和实施方式。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汲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调动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主观和客观的优势,规避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对象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环境进行分析,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新的教学目标,采用新的教学策略。

对教学实验对象进行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252名实验对象,年龄均在18~20岁之间,男生95名,女生157名。来自北方的45名,南方的207名,其中广西的138名,占被调查总数的54.8%。母语为壮语的有28名,瑶语8名,北方方言45名,西南官话(包括桂柳官话)32名,粤方言62名,客家方言38名,湘方言12名,闽方言6名,赣方言3名,其他地域次方言(如本地话、九都话、平话等)18名。在138名广西的学生中有36名学生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说壮语,是典型的双语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3%。会说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的学生有56人,即双方言人,占22.2%。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普通话的学习需求,43%的学生认为很需要,48%的学生认为需要,有9%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不同的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南北地域和城乡的差别。来自南方乡镇、农村的学生由于普遍受地域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基础不是很好,大多处于三甲或三乙水平,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认真、自觉,但对学习的期望值较低,只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完成学分或者达到毕业所要求的PSC等级(中文师范生为二甲,非师范生为二乙)即可。而来自北方的学生和一部分来自南方城市的学生普通话较好,入学时普通话水平大多已经可以达到二乙,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二甲。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相对模糊,普遍认为普通话课程可学可不学,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值较高,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不仅要达到毕业所要求的PSC等级,还希望能取得一乙,甚至一甲证书。

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我们作了如下考虑: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摸底测试,将学生按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按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分级教学”。高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乙的高分阶段(85分以上),语音基础较好,语音错误不多,主要表现为语音缺陷,此班有学生38人。中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乙的低分阶段(80~85分),有方音,但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有学生142人。初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在三甲或三乙阶段,方音较重,语音基础薄弱,有学生72人。其中,中级班和初级班学生由于较多,我们分别分成两个班上课。

课程结束后,在PSC前夕开设强化辅导班,按语言、方言差异进行合理分流与科学组合,分类分班,如壮语班(28人)、瑶语班(8人)、北方方言班(45人)、粤方言班(62人)、客家方言班(38人)、西南官话班(32人)、湘方言班(12人)、其他方言班(27人),进行“分类辅导”。之所以实行分类辅导,是因为双语双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会出现不同的中介语即地方普通话,这些地方普通话能清晰地显示民族区域和方言区域的人们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典型错误,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改变学生的语音面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四、学习环境与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环境的分析要考虑实施教学的学习系统:学习者、教学材料、教师、教学设备与器材、教学组织以等。对于实验班的学习环境,我们作了如下考虑:教学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现有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另一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随时进行选编;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接收能力较强、普通话口语水平高的教师,其中高级班的教师要求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级班和初级班要求是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PSC测前辅导班的教师还要求对学生的母语或母方言系统及其对普通话的迁移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为保证教学过程高效率,信息量大,训练材料丰富、形象、生动,全程配备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下的普通话教学;教学组织严密,教师在教学实验组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普”的大环境和学校“推普”的小环境,通过普通话实践课程和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产生效果的预先估计和设定,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一个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经过对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实验班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体现有限性和特定性原则,分层级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各层级的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总目标——能熟练地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我们将此概括为“分层达标”,即在前面分级教学和分类辅导的基础上,结合PSC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差异,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各自的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考级过关率,培养一些普通话精英分子。具体操作如下: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确定的教学终极目标分别是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阶段目标分别是二级甲等、二级乙等的高分(85分以上)、二级乙等或三级甲等的高分(75分以上)。三类班级可根据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级别滚动调整,达到阶段目标的,可继续留在原来教学班学习;如果超过阶段目标而达到高一层级的阶段目标的,可升入高一层级的教学班;如果未能达到阶段目标的,要降到低一层级的教学班学习。学期授课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母语或母方言背景参加在PSC前夕举办的“分类辅导”培训,朝终极目标进发。已通过相应等级的学生,如果有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愿望,可申请继续参加相应等级的普通话课程班学习。高级班的学生则可申请选修我们专门为普通话精英分子开设的普通话高级应用课程,如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演讲与口才、辩论与口才、实用口才艺术、公关语言艺术、职业口语实训等。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且这种层次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减少学生报考PSC的盲目性,大大减少测试的工作量,缓解测试的压力。这样,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能接受到不间断的普通话全程教育,达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师要利用目标指导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引学生学习。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音的规范: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二是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三是普通话口语的应用:朗读、说话。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讲解普通话知识,尽可能做到形象、具体。给学生提供各种丰富有趣的普通话训练材料和视听资料,如绕口令、相声、小品、诗歌、散文、经典的演讲词、辩论词、主持词,以及相应的名家朗诵、演讲、主持的视听资料等,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模仿,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

2.普通话实践课。充分利用国家、地区、学校大力“推普”的有利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市语委办和学校语委办、演讲协会、朗诵协会、辩论协会等各类组织举办的各种普通话比赛活动。如每年十月左右举行的“推普周”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教研室举行的“啄木鸟”行动,到大街小巷去寻找各种不规范语言和文字并进行媒体曝光;每年国家语委举办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我们先在学校进行比赛,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广西赛区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我校中文系大学生辩论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体验普通话的美感。

3.一对一个别辅导。个别化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实行自我调节,增强个人领悟能力,把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内化,调整教学以满足个体需要。除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课外主要针对要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的学生精英进行,实现“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有机结合。

4.PSC测前辅导。包括测试流程、评分细则、应试技巧的讲解和介绍,对具有不同母语、母方言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音强化训练。

(二)教学内容

本模式的教学内容分三个方面:普通话知识与正音训练;普通话在口语中的应用;PSC前的强化辅导。由于实施“分级教学”,实验班分成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班上课,因此不同等级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有所差别。高级班突出语流教学,忽略音素教学。教师略讲或不讲普通话知识的内容,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找语音缺陷,纠正个别难点音,重点放在语流音变训练、语调操练和语感的模仿与把握上。在教学中增加语调教学内容,包括句调、重音、节奏、停顿、语气等,并将之放在语流音变教学之后和朗读、说话教学之前,这是由于语流音变是语调操练的基础,语调操练又是朗读和说话训练的基础,可以说是音素教学完全向语流教学过渡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流教学的开端。这样安排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忽视语调教学和训练的弊端。除了朗读、说话等一般性的口语项目的训练之外,增加朗诵、演讲、辩论等高级口语训练项目,强化普通话在各种口语表达中的应用训练。训练的着眼点放在“优化”二字上,也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优美动听,努力向标准普通话——一级乙等靠拢。

中级班教学将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流音变的训练上,加大语流音变的训练力度,适当进行语调的教学和操练,只开展朗读、说话等一般性的口语项目的训练。中级班教学要把“提高”作为着眼点,抓住“提高”二字,才有可能实现动态性变化,逐步提高中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使他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初级班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学困难大,是普通话教学的重中之重。初级班教学尤其要讲究教学步骤的层级性,首先从音素教学入手,然后逐渐过渡到语流训练。字音是话语的细胞,是教学的基础,应把音节作为基本教学单位,遵循由基础到运用,由单项到复合的排列顺序,经过词语、语段的训练最后达到语篇(朗读、说话)的训练阶段。同时要特别注意这一层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注重鼓励他们多说普通话,少说方言,激发他们说普通话的兴趣,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总之,夯实基础,养成习惯,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是初级班的主要目标。

在PSC前夕开设强化辅导班,进行分类辅导和应试技巧指导,是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辅导内容除了讲解测试流程、评分细则、应试技巧,还对具有不同母语、母方言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音强化训练,对症下药,以克服母语和母方言对他们普通话的负迁移。教师要以不同母语和母方言背景学生的日常口语为研究对象,以PSC的录音档案为研究材料,考察各种地方普通话的不同表征,探寻其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找出影响这部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针对不同的辅导班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地方普通话的共性寻求自己语音中存在的问题,并比照普通话语音,找出对应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同一辅导班中凸显的共性问题,一定要讲清练透。分类辅导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各种语言和方言及其中介语的研究开设不同的考前辅导班,让“研”有专长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强化辅导。

授课是“分级教学、分类辅导”较难操作的环节,既要教同一教材的内容,还要顾及三个层级的异步施教;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高、中、初三个层级的“分”。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案必须能够检验出目标是否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是以学为主;教学评价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教学评价方法是考察学习者是否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如何。

本模式的评价方式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观念,实行综合性评价,不是简单地依靠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最后得到的学习评价在以下基础上形成:日常出勤情况(10%)、课堂学习情况(20%)、普通话实践成绩(20%)、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各占25%)。普通话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平时参与的各种普通话实践活动或比赛情况来评价,期中期末测试参照PSC进行。教师根据这几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七、本实验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分层达标”的普通话教学模式初见成效。分级教学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均有收获,分类辅导既可以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得到专门的正音辅导,同时可兼顾全体学生。笔者对2007级高级、中级、初级学生的第一次PSC成绩分别进行了统计,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高级和中级班的PSC成绩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高、中级班的阶段目标分别是二甲、二乙的高分),虽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分别是一乙、二甲),但教学效果显著,成绩喜人,如中级班大多数学生(71.8%)已经完成终极目标,高级班有8人(21.1%)完成终极目标,达到一乙水平,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况且这是学生第一次参加PSC的成绩,在毕业前还有机会再去参加测试,还有时间去争取更高的等级。令人遗憾的是初级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基本上达到了阶段目标(二乙或三甲的高分),100%的学生达到三甲的高分以上,彻底消除了三乙,但仅有一半的学生(二乙占41.7%,二甲占8.3%,共50%)完成终极目标(二乙)。据任课教师分析,初级班学生普通话水平差异较大,摸底测试成绩从60多分到70多分都有,个别甚至不到印分,方音色彩浓厚,存在方音的“化石化”现象,纠音极为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太明显,建议还可对初级班进行细分。鉴于此,我们将在以后“分级教学”中进行适当调整。

对2007级各班级学生的PSC成绩进行的比较是一种横向比较,为了进一步观察实验班的教学效果,笔者还将2007级(实验班)学生的PSC成绩跟2005级、2006级分别进行了纵向比较,统计数据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2007级(实验班)PSC成绩为三甲的学生比例(14.3%)同2005级(15.5%)、2006级(14.1%)的差不多,但二甲的比例明显增多,达到54.7%,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达到二甲水平,二乙的比例则大幅下降。而2005级和2006级学生二甲的比例分别只有28.8%和24.4%,多数学生处于二乙水平。这说明实验班的教学突破了往届学生多数处于二乙水平的瓶颈,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从二乙提高到二甲,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7级(实验班)有8个学生达到一乙水平,虽然所占比例只有3.2%,但相对于前两个年级来说,已经相当不简单了(尽管2005级也有一个学生达到一乙水平,但比例仅为0.3%,而2006级没有),这直接体现了新模式实施精英教育的效果。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PSC成绩来看,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八、结论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4

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专业没有限制。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要求不同,比如说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市区,想要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学历至少是研究生,除非你特别优秀并且有教学经验。

小学老师的职责要求:

教育培训:教育学、中文、数学、音乐、绘画、心理学、英语、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部的小学教师资格认证:是成为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普通话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划分为三级六等,教师应达到二级或一级水平,语文科教师应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水平。

工作经验:热爱小学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敬业爱岗;身体状况良好,性格开朗,有亲和力和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强,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来源:文章屋网 )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5

关键词 常用字 常用词 字频 词频

一、引 言

为了适应外国人学汉语的需要,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在2010年10月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作为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等级划分》里的《分级汉字表》和《分级词汇表》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里的《HSK等级字表》和《HSK等级词表》相比,常用字和常用词的选取更准确,等级划分更简明。《大纲》将字和词分别分为甲、乙、丙、丁四级,《等级划分》将字和词分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以适应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要。划分等级的常用字表和常用词表不仅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国内小学汉语汉字教学和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字也需要,同时也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程测试和工具书编写,值得深入研究。

二、常用字的选取及其等级划分

我们研制分级汉字表和分级词汇表的目的,是想使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先学习一批用处最大、用得最多的常用字和常用词,基本上能读懂、听懂书面语和口语,以提高学习汉语汉字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些字和词是初级水平的人应该学习的,哪些字和词是中高级水平的人应该学习的,要有充分依据。把用处不大、用得不多的字和词选入字表或词表,或者选入的字和词的等级划分不恰当,或者急需学习的字和词失收过多,都会影响字表或词表的质量,徒然浪费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违背了我们研制字表和词表的初衷。

现代汉语通用字约有8000个左右,除了以汉语为专业的外国人,一般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并不需要识这么多字。《分级汉字表》将外国人学汉字的字数定为3000个是恰当的,这相当于我国小学毕业生的识字水平。各种字频统计表明,如能识3000个常用汉字,现代书报刊物上用白话写的文章就可以认读出99.5%左右,剩下的5000个左右汉字的使用率仅占0.5%。如想继续提高汉语汉字水平,还需要再学习1500个以上汉字,但不必在课堂或教材中学习,读书看报时查工具书就可达到目的。

《分级汉字表》收录一、二、三级汉字各900个,三级附录汉字300个,共计3000个。据笔者统计,其中有《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的常用字2438个,次常用字495个,《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上的通用字67个。由此可知,《分级汉字表》选字大多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依据的,但又不拘泥于此。这是因为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汉语的词汇也随之发展变化,有些词渐渐不用或少用了,有些词用得多了起来,还有更多的新词产生出来。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词汇的这些变化也会使某些字的使用频率发生变化。例如“倭寇”“日寇”中的“寇”字,在1988年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是常用字,但因为近年来用得很少,所以《分级汉字表》不收这个字。又如“媒”“谐”两个字,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是次常用字,因为近年来“媒体”“传媒”“和谐”用得多了起来,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以下简称《词表(草案)》,这3个词的频序号分别是1992、6591、2234,可以看出其使用频率都较高,所以在《分级汉字表》中“媒”被划为一级汉字,“谐”被划为二级汉字。再如“弘”“崛”两个字,本来是不常用的通用字,因为近年来“弘扬”“崛起”两个词用得多了起来,查《词表(草案)》,“弘扬”的频序号是3254,“崛起”的频序号是4981,所以在《分级汉字表》中这两个字被划为三级汉字。《分级汉字表》的研制者选取这些字并对这些字划分等级是很恰当的。《HSK等级字表》不收“弘”“崛”两个字,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的2500个常用字全部照搬,没有增删一个字,虽然也收“媒”“谐”两个字,但是将这两个字划分为丁级汉字,等等,使人觉得《分级汉字表》更适合对外汉语教学需要。

由于《分级汉字表》只收3000个字,《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显然不能全收,又由于汉字的常用性一直在变化,必然有若干常用字和次常用字落选。在落选的62个常用字之中需要商榷的有:“驴、骆、驼、狐、狸、蚂、蚁、蝴、蝶、蜘、蛛”等动物类名词用字。这些字在供外国成人学习的汉语教材中可能用得很少,但在供外国少年儿童学习的汉语教材中就可能用得很多。例如《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寓言、童话中就常常用到这些字。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以下简称《频率词典》)里的《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驴”的频序号是4211,“骆驼”的频序号是1496,“狐狸”的频序号是5801,“蚂蚁”的频序号是3344,“蝴蝶”的频序号是3677,“蜘蛛”的频序号是3742,可知这些字和词的使用频率都较高。查《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这些词该表都收。由此可见,这些字和词都应该收入《分级汉字表》和《分级词汇表》。又如“眯”字,可做单音节动词,又是多音节形容词“笑眯眯”的语素,查《频率词典》,单音节词“眯”的频序号是4759,“笑眯眯”的频序号是5407,使用频率都较高,可见这个字也不能不收。再如,“箩”和“锣”是器物类名词用字,《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收了这两个单音节词。既然《分级汉字表》收了“筐”和“鼓”,这两个字构成“箩筐”“锣鼓喧天”“紧锣密鼓”等词语时,就少不了“箩”“锣”两个字。看来增字或删字必须有照应,不能顾此失彼。

选准常用字,确定恰当的数量是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划分等级是为了便于教学,做到“急需先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HSK等级字表》中许多字的等级划分不恰当,反映了研制该表时对汉字的特点以及汉字与词汇的密切关系不够重视。例如“土、木、王、石、金、止”等字,既是最常用的基本字,又是单音节词,在《HSK等级字表》上本应划为甲级字,却被划为乙级字。这些失误以及其他失误已被《分级汉字表》纠正,但仍然不彻底,而且另外又有一些字的等级划分不恰当。例如“田、虫、豆、瓜、革”5个字,应该划为一级汉字,却被划为二级汉字。“田、虫、豆、瓜、革”都是语素字,又是单音节词,能够单用,通称单字词,在汉字系统内既是表义偏旁,能构成“界、畔、略、男、蚊、蝇、虾、蚕、豌、瓣、瓤、鞋、靴、鞭、靶”等字,又是表音偏旁,能构成“甸、佃、融、逗、短、孤、狐、弧、缂”等形声字。其中“田”“虫”两个字还是频度很高的基础部件,查《部件组字频度表》,“田”能组字480个,频序号是14,“虫”能组字328个,频序号是22。可见这5个字都是构字能力很强的基本字。查《常用构词字典》,“田”“虫”两个字各构词60多个,“豆”字构词70多个,“瓜”字构词40多个,“革”字构词20多个,可见这5个字也是构词能力很强或较强的语素字,在学习汉语词汇和汉字的初级阶段必须学习。

常用字与常用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字的等级与词的等级也是如此。某个字的出现次数多,主要原因可能不是构词的数量多,而是在所构成的若干词中有一两个出现次数较多,这一两个词的出现次数多,字的出现次数就多。在《分级汉字表》上,绝大多数划为一级汉字的字,其构成的词在《分级词汇表》上就有一个或几个一级词,凡是划为二级或三级汉字的,其构成的词在《分级词汇表》上就没有一个一级词。如果某个字的等级划分不恰当,由其构成的词的等级划分也可能是不恰当的。例如“革”字,因为被划为二级汉字,所以“革命”“改革”两个词也被划为二级词。查《频率词典・汉字频率表》,“革”字的频序号是164,出现次数是2176。查《频率词典・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革命”的频序号是71,出现次数是1963,“改革”的频序号是1477,出现次数是117,“变革”的出现次数是39,“革新”的出现次数是20,“皮革”的出现次数是9,可见“革”字的出现次数大多是从“革命”和“改革”两个词的出现次数中统计出来的。再查《汉字频度表》,“革”字的频序号是61,查《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革”字的频序号是195,查《词表(草案)》,“革命”的频序号是246,“改革”的频序号是563,这无可争辩地证明“革命”和“改革”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都应该划为一级词,“革”字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字,应该划为一级汉字。这就使我们悟出一个道理,对外汉语教学是为了掌握常用词而识字,不是为了识常用字而掌握常用词;从选择常用词的角度来选取常用字而研制出来的常用字表一定会更准确、更适用,从选择常用字的角度来选取常用词必然有一些词被误选或者划分等级不恰当。

《分级汉字表》的三个等级比较起来,一级汉字的选取最重要,因为这一级的汉字是为以后学习更多的汉字打基础的,所以《等级划分・说明》也称这一级是“普及化等级”。在识字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多从教学需要考虑,查阅各种字频、词频统计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比对,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各条选取常用字的原则,从而筛选出外国人急需学习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字(词)。下文笔者再从一级汉字中提出一个字来讨论:

“李”字是我国最常见的姓氏用字之一,但不是专用字。查《汉字频度表》《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等统计资料,“李”字的频序号都在800号以前。“李”字如果不做姓氏用字,作为“李树、李子、行李、瓜田李下”等语素字使用,出现次数就不多。《频率词典・汉字频率表》因为在统计时不统计姓氏用字的出现次数,所以“李”字在180多万字的语料中的出现次数只有41次,频序号是2196。如果按照《汉字频度表》上的数据(频序号是756,出现次数是5339),“李”字应该划为一级汉字,如果按照《频率词典》上的数据,“李”字划为二级汉字才比较符合实际。查1952年6月教育部的《常用字表》,该表未把“李”字作为最常用的字列在1010个一等常用字之内,而是列在490个次常用字之内,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见,《分级汉字表》将“李”字划为一级汉字是不恰当的,应该划为二级汉字。

另外,还有一个三级附录汉字的等级划分需要讨论,这就是“孔”字。“孔”字被列在2700个汉字之后,使人诧异。“孔”字不仅可作姓氏字用,查《常用构词字典》,它还能构成20多个词语。在《频率词典》上可以查到“面孔、鼻孔、脸孔、孔雀”等,这些词的频序号分别是3502、4505、6829、6638,可知这些词都是高频词,但是这些高频词《分级词汇表》一个都不收。查《频率词典・汉字频率表》,“孔”字的频序号是1068,查民国时期陈鹤琴的字频统计成果――《语体文应用字汇》,“孔”字在55万多字的语料中出现次数是106,频序号约为1130,跟《汉字频率表》的频序号接近。再查1952年6月教育部的《常用字表》,“孔”字被划为次常用字(在1500个常用字的范围内),更证明这个字绝不应该被排列在2700号字之后,不应划为三级附录汉字,而应划为二级汉字。孔子是中华文化名人,外国人进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学汉语必然要遇到一个“孔”字,为什么外国人非要到学汉字的高级阶段才能学习“孔”字呢?

三、常用词的选取及其等级划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外国人学汉语必须首先掌握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词。哪些词是最基本的词?哪些词是最常用的词?如何筛选?选出的词如何分级?这些都是研制分级词汇表时会遇到的问题。选取常用词并对常用词划分等级比选择常用字并对常用字划分等级复杂得多,不能仅凭词的使用频率来选词或者分级,还要根据词义性质(基本义、常用义还是罕用义)、遵循教学原则进行人工干预。

《频率词典》是我国第一部字词统计兼顾的频率词典。由于它所统计的语料具有代表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力求克服抽样偏差,使“假象高频词(字)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它所统计出的词频和字频数据最接近我国中等文化程度的人用词用字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比较,知道语料数量分别比它大6倍、12倍的《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汉字频度表》的统计成果,其客观性、准确性都不及它。《频率词典》的语料共计180多万字,统计出不同词语31159个,不同单字4574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前8441个词语累计出现频率占全部语料的95%,其余22718个词语仅占全部语料的5%,使我们知道日常生活、社会交际所需要掌握的词语大约是9000个左右。据笔者初步统计,频率最高的前8441个词,共用了2799个不同单字,其中有常用字2351个,次常用字375个,通用字73个。这样的用字情况与《分级汉字表》的用字情况(三级附录汉字除外)大致相似。为了使常用词表收词做到少而精,根据以上统计和《分级词汇表》所收词语的情况,笔者将其与《频率词典・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词表(草案)》《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HSK等级词表》4种词表所收词语进行比对,发现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常用词表收词9000个左右比较合适,基本上能帮助外国人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进行会话,此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少则需要多学四五千个词,多则需要多学近万个词,很不经济,《分级词汇表》收词似乎多了一些。

《词表(草案)》是在《现代汉语通用词表》研制的基础上,利用3个大型语料库(总计2.5亿字)的数据,又适当地进行人工干预而编成的,是资料性的常用词表。该表判断词与非词基本上符合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共计收录词语56008个,用了不同单字5144个,为我们研制实用性的常用词表提供方便,弥补了《频率词典》所统计到的不同词语偏少的缺点。但是由于该表用来检测词频所采用的语料中时事新闻类语料偏多(占54%),这就使地名、国名、职务名、姓氏用字和某些词语的使用频率偏高,频序号偏前,又由于《词表(草案)》上每个词只有频序号而没有频率、使用度数据,某个词是否真正常用或者在哪一类语料中常用没有具体数字标示,容易使人误判。好在研制该表时所利用的语料数量巨大,大多数词语的常用程度还能从频序号上大致推测出来,如果再用《频率词典》《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和《HSK等级词表》跟它进行比对,对判断词语的常用程度以及划分词语等级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分级词汇表》收一级词2245个,二级词3211个,三级词4175个,三级附录词1461个,共计11092个。笔者以《词表(草案)》为依据,将《分级词汇表》所收的词语一一登录在《词表(草案)》上以后,发现《分级词汇表》所收的词语多半是《词表(草案)》上频序号15000号以前的词语,15000号以后的词语不太多,再用《频率词典》上的8441个高频词、《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上的3996个词和《HSK等级字表》上的8822个词与《分级词汇表》的11092个词进行比对,知道《分级词汇表》失收、不必收以及分级不恰当的词语仍然不少。失收的词中名词有“老虎、老鼠、乌鸦、麻雀、衣裳、袖子、化学、电子、花朵、闲话、田地、田野、战线、阵地、皱纹”,动词有“起身、鼓吹、呼喊、轻视、厌恶、奔驰、作(做)主、走动”,形容词有“洁白、苍白、欢喜、急切、飞快、镇静、静悄悄”,等等。这些词除了“乌鸦”外,其余在《词表(草案)》上的频序号都在11000号以前。笔者还注意到,《分级词汇表》选收了“虎、鼠、衣服、化肥、肥料、电子版、电子邮件、鸦雀无声、袖珍、袖手旁观、驰名”等词语,但是“老虎、老鼠、衣裳”等口语里常用到的词却未收。“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不收“化学”只收“化肥”,解释“化肥”时还是要讲“化学”、学“化学”这个词的。不收“电子”,解释“电子版、电子邮件”时,也要讲“电子”、学“电子”。何况现在“电子商务、电子游戏、电子图书、电子计算机”等词很多,“电子”这个词怎能不收呢?“鸦雀无声”的意思是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如果不学“乌鸦”和“麻雀”两个词,解释“鸦雀无声”时还是绕不过这两个词。此类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研制词表时我们必须多从教学上考虑如何选取词语的问题,要从词义上考虑是基本词汇还是一般词汇,基础的、具体的、可图解的词优先,然后是抽象词语,同时要重视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性,不能违反“急需先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假如词表收词有限,宁可不收“化肥、鸦雀无声、袖珍、袖手旁观、驰名”等词语,也要收“化学、电子、乌鸦、麻雀、袖子、奔驰”等词。《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是从日常生活和教学上是否需要来选取常用词的,1987年增订后收词3996个,常用率达到87%,大体上做到了少而精,不贪多求全,这样的选词经验值得借鉴。

再谈不必收的词。我们选取常用词主要是为了满足外国人学汉语的一般需要,很少用到的词语,“见词而知义”的熟语,仅为专业人士或更高水平的人所需要的词语要从严掌握。例如《分级词汇表》中的“忌口”“卤味”,查《词表(草案)》,这两词的频序号是53785、55761,显然是难得一用的低频词,不必收。又如“恰恰相反”“冷酷无情”“疲惫不堪”等一些“见词而知义”的熟语,因为《分级词汇表》已经收有“恰恰”“相反”“冷酷”“无情””疲惫”“不堪”等词,就没有必要再收这3个熟语,《词表(草案)》就未收。

《分级词汇表》收了跟体育运动有关的词大约40多个,例如“排球、球迷、球星、球鞋、球拍、亚运会、奥运会、比赛、竞赛、参赛、预赛、决赛、半决赛、联赛、大赛、大奖赛、金牌、银牌……”,这一类词是否需要收这么多?如果以使用频率作为选取常用词的唯一标准,“球星、球鞋、球拍”在《词表(草案)》上的频序号分别是13453、30963、33030,频序号都在11000号以后,就不必收。“亚运会”“奥运会”是简称,不必收,只收“运动会”就可以,不必具体到是什么地区或范围的运动会。假如的确需要,就另收“亚洲”“奥林匹克”。“赛”字构成的同族词《分级词汇表》收了9个。“比赛”是基本的常用词,词义涵盖面广,可以代替其他同族词使用,划为一级词毫无疑问。查《词表(草案)》,它的频序号是899,在“赛”字构成的同族词中,它的使用频率最高,也可证明这个词最常用。“参赛”是简称,一级词汇已经收了“参加”和“比赛”,这个“见词而知义”的“参赛”就不必收进词表了。“竞赛”是“比赛”的同义词,词义跟“比赛”差不多,要不要收?这就取决于词表的规模。《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只收“比赛”,其余“赛”字构成的同族词都未收。《HSK等级词表》只收了“比赛、竞赛、预赛、决赛”4个词,也无可非议。可是《分级词汇表》不加节制,居然收了9个“赛”字构成的复词,显然有失偏颇。又如《分级词汇表》收了“球迷、歌迷、影迷”3个“迷”字构成的同族词,查《词表(草案)》,这3个词的频序号分别是4717、31156、37277,可见选取“球迷”就可以了,后两个词使用频率都不高,就不必选取。如果不严格控制,那么“戏迷、棋迷、网迷、舞迷、财迷”等词也要收进词表了。《分级词汇表》类似这样不适当地放宽收词的例子尚多,恕不赘述。须知常用词表收词有限,为了做到“少而精”,只能收最需要或较需要的,可有可无的词应尽可能不收。学生只要掌握若干基本词和常用词以后,教师就可利用语素扩展法让学生用“赛”“迷”这两个语素字构词,从而扩大词汇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跟体育运动有关的词只收十几个,可以看出该表的研制者很注意控制收词量,讲求词义的涵盖面及常用字的构词能力。在这方面英、法、德、俄等国研制基础词汇表的许多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语言学教授萨瓦尔提出了词汇价概念的理论,目的就是为了使选词做到少而精。据《计量词汇学及其他》著者程曾厚(1987)转述:“基础词汇要少而精。少而精是和语言的经济原则直接相关的。词汇价是什么?词汇价是指一个词取代别的词的能力。在任何语言中,很少有词是不能用别的词替代的。如果一个词在很多场合能替代别的词,而表达的意义不变,那么这个词理应更有希望被收进基础词汇。”根据计量词汇学的理论和国外研制基础词汇表的经验,有了各种词频统计资料后,我们研制常用词表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对基本词、同义词和同族词的研究,筛选出其中最基本又最常用的词,力求做到以简驭繁、以一当十,而不应贪多求全、无所不包。

其实多收几百个词或少收几百个词对收词11092个的《分级词汇表》的质量影响不会太大,关键是选词要准确,划分等级要恰当,尤其是一级词汇中的各个词要选得准,最基本最常用的词不能失收过多,该划为一级词就不应划为二级词,该划为二级词就不应划为一级词。对词划分等级不能仅凭使用频率高低来确定等级,同时还要考虑是基本词汇还是一般词汇,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性,词的难易度,先学后学的顺序,等等。例如《分级词汇表》将“茶”“绿茶”“红茶”划为一级词,这3个词比较起来,“茶”是基本词,初级阶段必学,应收,“绿茶”“红茶”不是基本词,暂时可以不学,就不必收。因为一级词汇已经收了单音节形容词“绿”和“红”,到需要学习单义的偏正结构的合成词“绿茶”和“红茶”时,一定不会觉得困难。查《词表(草案)》,“茶”的频序号是2047,“绿茶”的频序号是24777,“红茶”的频序号是29108,可见这3个词的常用程度大不相同,不必同时学习。又如《分级词汇表》将“电话”“公用电话”划为一级词,“公用”划为三级词。既然在初级阶段已经学了“公用电话”,到了高级阶段就没有必要再学习“公用”一词。实际上将“公用电话”划为一级词是不恰当的,一级词汇只收“电话”即可。查《词表(草案)》,未收“公用电话”是有道理的。再如《分级词汇表》将“堵车”划为二级词,“堵塞”划为三级词,也是不恰当的。从意义上考虑,“堵塞”比“堵车”重要,应该先学“堵塞”“车辆”“汽车”等词(一级词汇已收“车辆”和“汽车”),后学“堵车”。这是因为合成词的词义跟语素义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合成词的意义一般可由语素的意义去推求。查《词表(草案)》,“堵塞”的频序号是7976,“堵车”的频序号是21106,可知“堵塞”的使用频率比“堵车”高得多,应该划为二级词,“堵车”划为三级词或者不收才比较恰当。

根据《〈词表(草案)〉研制报告》,在该表收录的56008个词语中,单音节词有3181个,约占5.6%。虽然单字词在全部词语总数中只占少数,但它是词根,表达的是人们在交际时最不能缺少的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能构成成千上万个合成词。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HSK等级词表》将“土”“木”“金”划为乙级词,“王”划为丁级词,“石”未收,现在《分级词汇表》将“土”“金”划为一级词是恰当的,但是将“木”“王”划为二级词,不收“石”,则不妥当。研制常用词表失收某些单字词以及对单字词的等级划分忽高忽低,反映了我们选词、划级的标准和原则不很明确,可操作性差,随意性大。“木”“王”“石”等单字词在汉字系统内也同前面论述过的“田”“虫”“豆”“瓜”“革”一样,既是表义偏旁又是表音偏旁,能构成许多常用字和更多的通用字。这3个单字词也能构成许多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其中还有“树木、木头、木材、国王、石头、石油”等高频词,在学习汉语汉字的初级阶段必须学习。查《词表(草案)》,这3个单字词的频序号分别是2166、327、1291,也可证明应该划为一级词。如果不将这3个单音节词划为一级词,就跟《分级汉字表》上将这3个字划为一级汉字自相矛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汉字与词汇的密切关系,不能忽视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有用也是最稳定的部分这一事实,不能忽视汉语词的形式从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节为主的历史。汉字是词的书面载体,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语素或者是一个单音节词,成千上万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字)合成的。从《HSK等级词表》到《分级词汇表》,还有不少对外汉语教材,对于汉语的词是由集形音义于一体的字构成的特点认识不足,没有紧紧抓住汉语构词的最小单位――语素,尤其是能独立运用的单字词来进行汉语教学,致使词汇教学跟汉字教学脱节,反映在研制等级词表时不重视选取单字词,或者虽然选取了,但是是“降级使用”,而不是“越级提升”,如“木”“王”“田”“瓜”等单字词就是被这样对待的。外国人学汉语可以不必从语法入手,但是不能不从词汇入手,学一些数量不多、最基本最常用的单字词和数量较多、常用的合成词。

四、结 语

《等级划分》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是对外汉语教材和工具书编写的依据,正如《等级划分》专家鉴定会“鉴定意见”所说,它“首创汉语音节、汉字和词汇有机融合的三维基准体系”,“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新理念”,应该称赞,但是由于通盘协调不够,致使三维基准体系的有机融合在不少地方没有落实,所以出现上述一些问题,必须严肃对待,抓紧修订。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陈鹤琴.语体文应用字汇.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3.程曾厚.计量词汇学及其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4.傅兴岭,陈章焕.常用构词字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5.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7.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8.李兆麟.汉语计量研究初探.辞书研究,1989(1).

9.李兆麟.三种字频统计资料的比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88(3).

10.《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1.郑林曦.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增订本).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7.

12.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局.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6.

13.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武汉大学.部件组字频度表.中国语文,1985(4).

14.中央教育部.常用字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6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教学 师生互动模式 多媒体手段 语音意识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已成为商务往来、求学求职中的重要媒介语言。1996年以来,在香港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数平稳增长,“截至2010年底,参加测试的人数已超过七万人次。”(中国评论新闻,2011年5月31日)由于普通话学员的语言能力、社会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如何通过短期强化教学提高学员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普通话口语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针对学生个体进行阶段性语音诊断,反馈、强化的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普通话口语强化模式。在教学理念上,通过渗透语音学理论知识而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通过传授学习策略而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强化以正音为主旨的日常功能会话时突出语体特征,并增加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热点词语学习与热门话题讨论。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口耳教学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起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语音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二、研究背景

(一)普通话培训对象

普通话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粤语等方言背景的成人学生,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也有来自海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学生都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到北京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普通话更加自然、流利、地道,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内地的社会情况。此外,他们的思想很活跃,喜欢通过活泼有趣的、互动性强的课堂教学来学习普通话。

从语言背景看,学生对汉语都具有一定的认知。大多数至少掌握了一种汉语方言。在语法上,普通话与粤语等方言差异有限(袁家骅等,2001),学生的普通话语法偏误相对较少。在词汇上,普通话与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韩玉华,2006、2007),只有通过大量地接触普通话资料才能逐步得到改善。与此相对,普通话与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是巨大的(李行德,1985;林露,2007))。对成年学习者来说,纠正语音相对困难。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普通话交际能力。然而,很多人没有系统地学过汉语拼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普通话语音学习。因此,掌握汉字的普通话语音和强化普通话发音就成为这些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普通话教学现状

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社会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口语水平是强化培训的主要任务与最大挑战。

1.教材

现有普通话语音培训教材在项目编排方式上大同小异。一种是以声母、韵母、声调等语音项目为纲构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系统,比如《普通话培训教程·语音课本》(刘广徽,1997)。另一种则以送气与否等语音特征为线索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比如《汉语普通话语音辨正》(李明、石佩雯,1986)。此外,为适应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还会增加说话、作品朗读等应试性培训。

现有普通话口语培训教材主要有两种编排体系,一种以功能项目为纲,课文主要以对话体呈现功能项目,比如《普通话培训教程·口语课本(1)》(张辉,1997);另一种以热门话题讨论为核心,课文主要以提供讨论的背景资料为主,比如《普通话培训教程·口语课本(2)》(朱彤、张辉,1998)。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目前普通话培训使用的教材是1997年出版的为澳门公务员班编写的。其基本交际表达形式、语音培训要点等很经典,但需要更新现时的社会情况与思想动态,补充当前使用的鲜活词语与表达方式。

2.教学方法

口耳相授仍然是普通话口语教学的主要方式。老师通常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角度展开教学,也常常利用普通话与方言对比等教学方法。由于课时有限,学生的语音问题主要以课上即时纠正为主,对普遍性问题进行定期总结、不断纠正。老师也可以进行个别纠正,学生也可以主动请教老师。

由于语音是转瞬即逝的,不管是老师的发音演示还是学生的模仿练习,都无法获得重现,更无法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老师的示范与学生的偏误。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语音教学设备与多媒体教育技术,有目的地采录各种发音资料,从而突破单纯口耳教学的时空局限性。这样,教师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分析与指导。

另一方面,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更应该在教学中担负积极的角色。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实现由被动的语音学习向自主的语音学习转变,比如加强师生互动语音练习,潜移默化地介绍语音理论,引导学生采用适当学习策略等,并且形成自主语言学习能力。也就是,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因此,本研究从教师加强语音学理论知识教学与学习策略引导入手强化学生的语音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学生个体进行阶段性语音诊断、反馈、强化,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普通话口语强化模式。

三、研究方法

(一)教学实验的前期准备

为进一步提高普通话口语教学水平,本研究尝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于2008年9月到2010年1月期间,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普通话教学班中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性教学,逐渐摸索出一套对学生个体进行阶段性语音诊断、反馈、强化的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普通话口语强化模式。

(二)教学实验的效果与反馈

本研究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普通话培训班正式进行教学实验,授课时间为2010年3月10日至6月1日。该班共有学生17名,全程参加了为期12周的普通话口语学习,普通话口语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研究采用成绩测试与调查问卷方式来考察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共有16人参加了最后的结业考试。

教学结束时进行成绩测试。我们将普通话培训12周班A、B与C在口语考试中出现问题的词语进行了横向对照。就粤语背景学生的普遍性语音难点而言,进行教学实验的C班的发音问题更加集中。比如,全部16人中,有11人次在读“名胜古迹”时出现了发音问题,主要是声调问题。就书面语色彩较强的非常见词语而言,进行教学实验的C班的问题也同样突出,“不卑不亢”仍有4人次出现发音问题。与此相对,A班有7人次出现发音问题,B班没有人出现发音问题。上述分析表明,不同的普通话学习者会有自己特定的学习问题。

教学结束时进行学生反馈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映。一共发放17份问卷,收回了16份。从学生对教学五个方面的总体评价看,学生对普通话教学总体上是满意的(见表1)。对教学给予积极评价的占到93.75%。

表1:学生对普通话教学的反馈

问题 评价

低1 2 3 高4 不知道

你习惯学校老师的上课方式吗? -- -- 7 9 --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否给你足够的指导? -- -- 11 5 --

老师纠正语音问题的方法对你有没有帮助? -- 2 8 6 --

口语课时,老师是否给同学足够的时间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 2 10 4 --

口语课时,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具有互动性(interactive)、能否调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 1 8 7 --

小计 -- 5 44 31 --

百分比 -- 6.25% 55% 38.75% --

(注:表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是学生评价时使用的词语,评价划分为四个等级:很低、比较低、比较高、很高。)

学生也对改进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你对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有什么想法、意见或建议,请如实写出来。这将有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谢谢!”学生的主要意见比较集中:第一是要缩小班级规模,以10人以下为好,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说话,获得老师更多的个别指导;第二是要更新课本,因为课本是1997年出版的,实在太陈旧了。此外,也有学生建议再增加课堂小测试,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

四、教学实验的实施

(一)概述

教学实验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在强化以正音为主旨的日常功能会话时突出语体特征,增加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热点词语学习与热门话题讨论。第二,在教学手段上,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实施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的诊断、反馈,强化教学方式。换言之,将传统口耳教学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起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发掘传统口耳教学潜力,使教师、学生、教材等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在教学理念上,潜移默化地将语音学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中,循序渐进地主动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并通过传授学习策略而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纠正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补充

普通话口语课的现有教材在功能项目选取与排列、语音训练内容的编排等方面还是很经典的(程相文,1996)。最重大的问题是由于出版年代较早,教材内容显得过于陈旧,未能反映中国社会的现状。鉴于此,教学实验一方面保留了部分交际功能会话及课文朗读、语音练习等;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热点话题讨论,作为语音训练的一种更具现实性的方式也推出了社会热点主题词语。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展开教学实验的普通话培训12周班每周有4次口语课。所用教材为《汉语普通话教程(口语课本)》(张辉,1997)第一册。具体教学安排见表2。口语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交际功能为核心的对话、课文以及相关语音练习;以题材为主轴的口头表达,以及热门话题讨论;以语音强化为目的的语音训练。

2.以交际功能为核心的对话、课文以及相关语音练习

这一部分涉及的主要交际功能包括:打招呼、问候;约会、邀请;打算、愿望;建议;询问;称赞、夸奖;劝慰、禁阻;欢迎、感谢。此外,还准备了若干备选交际功能同意、反对;推测;喜欢、厌恶;委托、承诺;道歉。为了更好地突显一定的交际功能,我们也对交际会话和课文进行了调整,比如:问路、购物。

教学要点一方面体现在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上。就话语内容而言,口语表达有时具有相对固定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表达形式具有模式化特征,比如在询问姓名时可使用“你姓什么、你叫什么名字、您贵姓、您怎么称呼”等。

就话语形式而言,口语表达有时具有相对固定的表达内容,也就是说表达内容具有程序化特征,比如进行邀请时通常会遵循以下程序:(1)介绍或引入邀请事件的背景,比如要求他人看电影前会介绍电影的精彩之处等;(2)询问被邀请者的意向、兴趣,或者询问被邀请者是否有时间;(3)以适当的形式提出邀请;(4)在邀请被接受的情况下,进一步商量具体细节,比如见面时间、地点等;(5)在邀请未被接纳的情况下,以适当方式作出回应,比如表达遗憾之意等。

实现邀请功能的上述环节可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完成。比如在询问时间上是否允许时使用“你有空儿吗、你有时间吗、你有事儿吗”等。

另一方面,教学要点也体现在表达风格上,具体体现在:(1)表达语域(register)与文体风格(style),比如正式(formal)或者随意(casual)等;(2)表达语气之强式与弱式;(3)询问策略之委婉与直白。

3.以题材为主轴的口语表达以及热门话题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交际功能、并打下一定语音基础的同时,教学实验重点在于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要求表达内容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首尾呼应。我们通过经典范文与学生自己的范文来展示具体表达技巧,比如首尾呼应等问题。

(2)要求表达形式语法正确、词语恰当、语音标准,语速适中、语流自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表达中的语音技巧等,我们也补充了一些最常见的语音要点,比如表达手段的运用可以包括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表达中义群的掌握等。

(3)要求语言口语化,减少或避免欧化长句,多使用短句;尤其针对粤语背景的学生,特别提醒注意普(通话)粤(语)的语法差异以及词语差异。

(4)要求注意针对不同题材的表达内容的表达技巧。我们不但选择了若干不同题材的内容着重练习,并且还精心准备了表达相关题材的范文让学生去学习,比如记人、记事、谈感想等。

此外,本实验课还就若干话题展开讨论,并提供了相应的主题词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国内的热门话题并掌握一定数量的相关表达。其中的热点话题与主题词语都根据现时情况做即时更新,比如2008年的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等。

教学实验根据以往教学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挥的、与中国相关的适当话题,由学生自主介绍背景并进行课上自由讨论。一些比较成功的话题包括女大学生婚后是否应该回到家里,中国传统节日与洋节日在中国,特长培养、专业抉择等中小学教育与儿童成长问题,经济危机、个人压力与心理调适,地震等自然灾害、慈善捐助与个人幸福等。

3.以正音为核心的语音强化训练

在将基本交际功能学习、口头表达与热门话题讨论交叉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口语实验课在不同阶段还穿插展开有针对性的、以特定目标为主的语音训练。这些训练以多种形式进行、以不同内容为学习材料,主要是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强化语音。

(1)以纠正学生语音缺陷为主的诊断与纠音练习,是基于对以往的粤语背景学生的常见语音问题设计的,并且给出了鉴别学生发某个音素或者某组音素的字表与词表,比如声调、声母“n”和“l”等。

(2)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阅读训练,针对不同语音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材料,还具有一定的发音问题鉴别功能。比如普通话测试朗读作品53号等。

(3)以提高学生掌握表达、阅读时的节奏感为主要目的的故事朗读训练,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节奏,并且主动利用节奏的快慢、舒缓等实现特定的表达功能,比如古诗词朗诵等。

(三)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在既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课上和课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实施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的诊断、反馈、强化教学方式。教学实验将语音学习融入日常的口语课中,并在互动式的口语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语音问题给予全方位的反馈与指导。我们主要通过课外的阶段性测试与课上的实践性任务对学生的语音学习进行诊断、反馈、强化。

1.阶段性的课外诊断测试

教学实验利用录音笔、电脑等多媒体工具,在课外对普通话12周班的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并且做针对性的反馈。每个学生的诊断测试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测试时间是在每天上课前或者在中午休息时间。诊断测试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录音,并且要录音。教师在测试时要记录学生的问题;之后,教师再通过听录音来全面分析、评价学生的语音水平。

首先,在开课后的第一个星期内做诊断测试A,主要目的是甄别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的能力,测试对象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含轻声)、语调等,测试方式包括朗读单字、双音词以及简单句子等。

通过诊断测试可以总结粤语背景学生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个别学生的突出问题,再根据学生实际语言水平与具体发音情况有所选择地进行反馈,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反馈让学生尽早适应教学方式、明确自身的突出问题。比如,通过测试A发现,个别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海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培训;为此,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常用汉字表、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照等资料,帮助学生找到快速学好拼音的方法,比如利用拼音输入汉字等练习。

此外,为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习开始,利用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背景信息,包括个人所学专业或所从事工作的具体业务,个人兴趣爱好或今后就业意向,是否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普通话培训,近期是否有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意向等。教师尽快了解学生个体的以往语言经历、学习目标等,制定、调整教学的总体计划、细节安排。

其次,在5~6周之际做诊断测试B,主要目的是全面评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了解学生前四周学习的效果。阶段性诊断式测试综合考察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包括朗读双音词、多音词以及复杂句子等。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诊断式测试B,教师既要总结普遍性问题,也要重点分析每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即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教学的反馈,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个别反馈,并且提出改进建议、适当给予具体指导,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也便于在有需要时调整教学安排。

在学习指导之外,还要注意学习态度、信心等个人因素。比如对于语音学习困难较大的个别学生给予个别指导,主要问题是平卷舌“s”“sh”等声母不能听辨,“j、q、x”组声母不能正确发出等,这样就使得语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本能跟上全班的水平,也避免了这样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学习。

最后,在学习结束时进行成绩测试,考察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可以作为学习的最后结果,也可以与之前的普通话培训12周班的学生做横向对照,并以成绩测试来全面衡量教学总体效果。由于测试试卷内容相同,授课内容相同,只是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测试试卷包括两种,诊断测试用的试卷A、B与结课时的成绩测试试卷。测试内容来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04)、《汉语普通话教程(口语课本)》(张辉,1997)、《汉语普通话教程(语音课本)》(刘广徽,1997)。诊断测试项目包括朗读字、词、句子等。成绩测试项目还增加了“就所给话题说一段话”。

2.课堂上的实践性任务

在教学实验的不同阶段为学生布置课堂上完成的阶段性语音实践任务。教师不但在课堂上有即时性讲评,而且在课外进行个别指导,指出问题,提出具体改正手段。此外,在此后的教学中还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与强化。

学生的阶段性语音实践任务包括:第一阶段为1~4周,语音学习侧重字、词,练习寓于课上口语学习中。第二阶段为5~8周,语音学习侧重句、段。课上口语学习中增加专门的短文阅读练习。短文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基于课文改写的段落。在学生同意下利用录音设备记录,以免增加学生压力,也便于课外给予学生反馈。第三阶段为9~12周,语音学习侧重成段表达的自然、流畅。课上口语学习中,增加学生自己选定题目并可以事先做一定准备的自由表达练习。在学生同意下,实验课对学生的课上自由表达练习进行录音,或者辅以录像,以便对学生进一步做语音指导。课上自由表达练习题目主要来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的话题,对学生的要求同样参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3.反馈

从普通话培训的教学手段看,现有的以口耳为媒介的教学手段在课上可以给予学生即时的指导,但是,学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不能保留到下课后的练习中,也不利于学生在不断进步中进行回顾式总结。

为此,除了上述阶段性的诊断、反馈、强化教学方式以外,教师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有很强针对性的反馈、指导与强化。相关教学设备包括MP3录音设备、电脑、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此外,引导学生间展开相互监控、纠正、强化,设立学生互助小组。比如,在课上,教师即时反馈与纠正,之后持续强化。再如,在课外,教师一对一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与指导。这样不但可以挖掘教师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语言素养等开展有针对性个别指导的潜力,而且也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自我监控、自我纠正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无限延伸。

(四)转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潜移默化地将语音学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并且通过传授学习策略而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纠正的能力。首先,教师适当传授语音知识,将语音知识零星融入课堂口语学习中,并潜移默化地介绍语音学习方法,比如对比方法与最小对立体、正则元音与口腔舌位图、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语音学习意识,发挥语音学习的自主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次,对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举办语音知识讲座。另外,传授一些可行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提高自学能力,比如利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等倡导自主学习,利用语音处理软件cooledit等倡导自我监控学习。

五、结语

本研究的普通话口语实验课在课内和课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阶段性的、有针对性的诊断、反馈、强化教学手段,提高粤语等方言背景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语音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纠正的自学能力,探索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普通话教学的互动模式,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

(本研究获得北京语言大学项目“普通话口语”[项目编号:D100204]的资助,特致谢意。)

参考文献:

[1]程相文.论《汉语普通话教程》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96,(3).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

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韩玉华.香港考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中几种常见的偏误分析

[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4]韩玉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香港人普通话中的词汇偏误问

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3).

[5]李明,石佩雯.汉语普通话语音辨正[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

版社,1986.

[6]李行德.广州话元音的音值及长短对立[J].方言,1985,(1).

[7]林露.粤方言背景学习者普通话声调习得的实验研究及教学对策

[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刘广徽.普通话培训教程·语音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

学出版社,1997.

[9]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10]张辉.汉语普通话教程·口语课本(1)[M].北京:北京语言大

学出版社,1997.

[11]朱彤,张辉.汉语普通话教程·口语课本(2)[M].北京: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12]港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15年增加65倍,2011年5月31日下载自:

上一篇结婚祝语

下一篇新闻稿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