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建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建筑学

景观建筑学范文1

关键字: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风水、联系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比较当代景观建筑学、建筑生态学和古代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分析其自然观、环境观和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审美意象,我们就会清晰的看到景观建筑学和生态建筑学的基本精神中蕴涵的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价值取向,看到其所深含的古代自然观和环境科学艺术结合的灵光,以及由此而架构起沟通的桥梁。

二、生态建筑学

所谓生态建筑学或称建筑生态学,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或者换过来说,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

1、建筑生态学的基本取向

生态建筑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麦克翰指出:“建筑生态学的观点是革命的,它包括了时人类行为如何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了解,建筑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上。”由此可知,生态建筑学确定了其基本取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在现有条件下,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利用并合理的改造自然,符合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寻求创造最适宜于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各种生态建筑环境的有效设计方法。

2、环境分析主旨

自然生态系统中包含着气象、地质、地形、水、土壤、动物、植被等基本组成因素。分析研究的关键,是其间的关系。首先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来看待,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如下一些方面:

(1)自然优先

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活动,都应有服从于自然。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如果像通常那样,以人的利益优先,把经济置为首位,人类会付出很多代价。

(2)自然的内在价值

人们常认为只有人才有价值。但事实上,自然也具有其内在的固有价值,自然亦有其固有的“规划”人们在进行“开发”事业时,应正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发现自然的规划,发现自然本身的目标是什么,并积极适应之,仿效自然生态系统而创造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有机谐调的人工生态系统。

三、景观建筑学

本世纪尤其是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设计师们在再度审视人与自然环境景观关系的反思中,使景观建筑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科学技术领先的西方,已更臻自觉地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审美观照。追求自然界固有的和谐美。顺应之并有节制地加以修饰,利用风景景观丁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中。”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景观建筑学的基本取向,以及这些取向的其具体运用,包括景观品评、基地选择和空间组织。

1、景观建筑学的基本取向

西方现代规划设计的显著特点,不是建筑尺度,不是发展范畴,而是人们对自然的断然蔑视,以及对地形、覆土、气流、水流、树林与绿野的轻侮;而现在,我们必须知道在自然的力量(形式与特点),尊重它,回应它,并把它用到适虽它自身的目之上,我们必须重新发现自然。

2、基地选择

首先,我们要对有关地形进行详细的测量,对自然环境景观的构成因素进行勘察,然后,再用绘图分析基地自然因素:第一,最佳景色、不良景色、令人生厌景色。第二,树林中哪些保留,哪些移走。第三,洪水水位。第四,基地中建筑用地合理的进出口。第五,基地以外的讨厌物及评价、处理方案。第六,强风与微风。第七,其他特殊有关因素。

由此可见,景观建筑学所看重的,是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固有的景观美。虽然涉及了自然资源的分析,但是主要还是着眼于自然景色的保护,范围比较小,还未能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明确地从自然环境的整体系统上,去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于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应运而生,产生了建筑生态学。

四、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回归

当代西方景观建筑学与建筑神态学的蓬勃发展,使不少设计师把反思目光投向了历史,结果,人们注意到,在东方,在古代的中国,曾有一门延绵发展了数千年的学术,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

众多西方当代学者对风水理论了以积极的评价,从本质来说,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中的风水理沦饱含着历史真知,饱含着同当代景观建筑学和建筑学基本取向、原则与方法相吻合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当代景观建筑学、建筑生态学,实际上正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回归和新的升华。

1、中国传统风水的基本取向

传统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特别关注于人与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这也就是常说到的“天人合一”。基于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经验理知的积淀,风水理论认为,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它的存在与运作,乃“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黄帝宅经》)。在风水理论看来,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份,人的伦理道德或行为准则即“人道”。人道亦应与天道一致:既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却可以而且必须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并加以巧妙运作,达到合人人的境界。基于此,在风水理论看来,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概称为“宅”,它为人与自然的中介。

2、风水选择意向

在风水理论看来,宅居外部环境的选择,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而这样的阴阳枢纽,即风水格局的理想模式,概称为“穴”。即是风水格局既须有山川聚结,形成内敛的外即“龙、砂、穴、水”的审辨,察验“生气”和辨方正位等等方法和过程。这种缜密的选择方法和程序,历经数千年的丰富实践经验与理知的积累,从而在其本质上兼容了合符现代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心理学、景观学与建筑学等多方面的合理内涵。这种选择,须通过很多具体而微妙的方法和过程,这就是风水中通常所说的“地理四科”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分析和选择环境的主旨比较,有着惊人的相似。

3、宅的经营意向

风水之所谓“宅”,有生人居住的城市、村落、宅院等,概称“阳宅”,也有死人归宿的“阴宅”即坟墓。经营宅居环境,应仿效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它的人工生态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谐凋。在风水理论看来,宅的经营,无论其座向方位,规模大小高卑,内外空间的界合与流通,都要同自然环境相称,通过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等细腻处理,来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使之参与到宅中,进而使宅的人工生态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有卡,协同地运作。

五、风水学对现代建筑规划的启示

1、人与自然协和

以前的农业社会依赖于自然的生存法则,而如今的工业社会不再一味的遵循自然的规律,而是想着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导致现在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现如今人们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后,阻止这些毁坏自然规律的事情发生,但是还是有一些国家存在这种现象。顺应自然才能很好的利用自然,这是千年不变的自然规律。风水学就是指引人们朝这个方向指引,它的优点在于从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用建筑美化自然景观,既保护了自然山水又衬托出了人类建筑的美好,将人与自然高度的协和为一体,逐渐的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和、相互制约的良好循环模式。

2、保护环境意识

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要求人们顺应自然,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纳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中。风水学问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进行建筑,如何开挖,以保护形势,风水还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植树,以培养生气。“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出于保护山水,然而客观实际却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在古代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先人们自然而然的以为这是应该顺应自然的理由。在人类通过大规模建设活动使得地表性态改变的能力极强的今天,更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六、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和风水之间的联系

由上面有关西方当代景观建筑学、建筑生态学及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三者在本质上都是以注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景观环境为基础的。相比较而言,景观建筑学在生态因素的探讨方面,重在对自然景观的品评与修饰,对自然的风貌特色加以保护和利用,但是其在具体的环境规划中,却未能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存在及运作的角度来考虑环境的规划,具有局限性。而生态建筑学,是建立在人类对于自然更宏观的认识基础上,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而言,虽因古代自然科学及物质技术力量的局限,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有节制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方面,远不能达到像当代建筑学所具备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在基本追求上却是一致的。而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中,风水尚尤注重于精神方面的两情相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这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合同的意境,登上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的高峰。这使传统的风水理论既具有关注生态环境的生态建筑学的属性,义具有审美的景观建筑学的属性,虽具有历史局限性,仍不失为景观建筑学与生态建筑学的兼容。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当代景观建筑学和生态建筑学,成了传统风水理论的精神内涵的延展和物质技术手段的充实。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是从整体方面进行考虑有机的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实施手段,更以当代科学技术的物质条件为重以及古老的风水学说为依据,来实现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下构件人工生态系统,以其间的具体的、物质的交流,争取达到最优关系。

参考文献:

[1] 潘海波:《别墅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25期

[2] 亓琳,于小川,张迪:《现代建筑中的风水理论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34期

景观建筑学范文2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一直以来,景观,建筑,城规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景观设计课主要开设于建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农林院校的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1]。不同院校的专业背景,教育理念,教学目标等都会使景观设计的课程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面对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又该如何应对?如何让它很好地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服务,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紧紧围绕我院的办学目标,结合我院的教育理念,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景观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一门能起到促进作用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国内教育现状

景观设计一词作为一个专业词汇由“现代景观设计之父”Frederick Law Olmsted在1857年提出。1900年,美国哈佛第一个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1997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第一个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开启了景观设计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2]。

目前国内景观学科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学科目标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按照自己特色优势来进行课程建设。比如,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科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在景观艺术造型方面的研究; 以北林为代表的农林院校侧重植物景观配置,景观生态等方面的研究; 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则较于突出学生的手绘,设计表达等内容。因此,景观设计仍是以服务于其他学科为主,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3]。

三、实践研究

一、明确教学思路,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首先,以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为基础的学校要能够站在高处看全局,培养学生全面把握某一块地最恰当的利用或为某些使用目安排最合适的土地。 所以,所以在制定建筑学专业课程培养计划的时候,我系建筑与城规教研室除了考虑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充分考虑到建筑学科与景观学科相互联系的特点以及建筑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等各方面的因素,开设《景观设计》课程。这样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它们从中汲取营养,逐步将景观设计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与建筑学科知识紧密联系成一体。只有明确了教学思路和方向,教学效果才会不断提升,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同步进行

首先,在平日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建筑设计》课程开展,结合一些具体的优秀案例,进行典型性分析,让学生了解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学科范围和工作要点,使建筑与景观之间不出现断层,建筑与景观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而不是通常的在最后的“残留物”上做景观。最好是能一一对应,在同一学期安排相同类型的建筑设计课程和景观设计课程。其次,建筑学科下的景观设计主要涉及到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方面。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也适当提高以上相关类型的授课学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第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植物认识与利用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方面是薄弱环节,而这又是最能体能景观设计思想所在的方面,也会影响到同学们今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性开发的研究不够深入。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会进行景观植物应用、景观生态设计、景观低能耗专题讲座,普及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既科学又灵活的教育方式。

三、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从我国现有的情况看,各高校对景观的认识不一致,从事景观设计教育的教师也分别来自不同背景,教学水平也参差不一。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需要长期进行,始终贯彻的方针。比如,学院和系上会不定期地安排建筑与城规教研室的老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利用寒暑假进行校企合作等等。一方面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一方面帮助老师们积累实战经验,更好地服务课堂。由于景观设计涉及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等相关知识,如何通过《景观设计》这一门课程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到这些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技能,是我们现在以及今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在建筑学学科领域开设景观设计课程,能否展示其课程雄风,将其特性和优势渗透到建筑学专业学习的实处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需要一直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我院建筑学专业中景观设计课程设置的思考,笔者希望能够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我院的专业建设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提升和发展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汛翰,论我国的景观教育,建筑学报,2006.2,80-82

[2]申迎迎,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49-50

景观建筑学范文3

一、教学主线——设计类课程中的环境训练

建筑设计类教学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在此类课程教学中进行环境设计训练最容易取得潜移默化的成效,教学中可结合建筑的分阶段教育目标设置环境分阶段训练目标。

1.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

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集中在三大构成训练,近些年开始融入建构训练。传统建筑教学中拟定的题目主要针对构成目标的个体,往往未设置环境的背景。这样容易让学生在最开始就忽视对环境的设计思考。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主要集中在一年级。给每个构成作业设置具体的环境条件。比如色彩构成中,引入四季的主题或者课程所处的季节特色主题,让学生进行能表达主题环境的色彩设计;比如在空间建构中给出明确的地域环境或者场地条件,让学生在该背景下进行主题建构训练,形成的空间能和环境产生诸如视线或型体等联系。

2.自然要素的设计训练

进入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开始逐渐学会小中型建筑的设计手法,在这个时候也是学生开始对自然界中光线、风体等要素最感兴趣也最不知如何运用的阶段,这个时候的设计训练中要进行纯粹自然环境要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训练,即抽掉所有的和人文、习俗、文化符号等场所环境要素,让学生在研究场地的光线、通风,研究这些要素如何运用到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探讨水体、地形等环境要素如何和建筑在型体、功能布局、氛围营造等方面发生联系,从而进行完全和自然环境有关的建筑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既能避免对各种流行建筑风格的抄袭或者单纯追求纯粹符号性的立面或构图,也能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进入自然环境的探索。

3.文化景观的设计训练

进入大三下学期以后,在设计类课程中可以逐渐增加环境训练的难度。除了自然要素的设计训练外,该阶段要增加以历史人文等文化景观为主要出发点的设计训练。在设计前期可通过制定便于学生调查的场地,让学生对场地所在的历史、人文、习俗等人文景观进行深度调研,并在设计方案中以文化符号设计的形式进行体现。当然,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和自然要素设计训练要继续。

二、引导副线——理论类课程中的环境教育

理论是设计训练的基础,除了设计类课程中的训练,可增设以环境教育为主的理论课程。

1.基础环境教育

和融合环境的设计训练阶段相呼应,该类课程要开设在一年级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特色。以概述讲解为主。

2.自然环境教育

课程以介绍自然光线的特征、风的运用和发生规律、地形的识别和与建筑建造之间的关系等主要自然要素和建筑设计间的理论。

3.人文环境教育

现行的课程中建筑史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和设计理念。除此类课程外,可增设更加细致的人文环境教育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个文化符号或者场所文脉在建筑中表达的过程和具体方法。

三、认知副线——实践类课程中的环境示范

1.环境认知

该环节可增加环境认知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知。比如选择某个具体的建筑及环境,让学生选择一天的不同时段和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进行跟踪观察,并进行图示笔记,记录光照、风等自然要素在建筑内外空间的变化和对内部舒适度的影响等。记录不同人群对建筑内外利用的感受,分析其内在的人文原因。这样的认知训练能使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并能在设计中自觉养成对环境因素的运用。

2.建筑与环境的实践实习

景观建筑学范文4

关键字:建筑哲学 建筑环境 贝聿铭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与哲学

哲学(philosophy) ,英文中 phil- 是“爱”的意思,-sophy 是“智慧”的意思 ,所以“哲学”一词的意思即是“爱智慧”。这也是为什么哲学被称作是是一门爱智慧的学科。

哲学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哲学包含四个要素:洞察力, 想象力 ,记忆力和注意力。建筑学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建筑哲学通常被称为“第三哲学”,因为它是介于第一哲学(唯物论)和第二哲学(唯心论)之间的一种哲学,即既是唯物的又是唯心的。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解释一些为什么,指明需要干什么。建筑哲学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

二.贝聿铭的建筑环境观

贝聿铭有关建筑哲学的四句话:“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建筑师的工作室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环境—以公众用的大空间到个人的小天地”;“只要建筑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他们就永远不会被社会遗忘”;“空间形式是本质”。

从贝聿铭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建筑哲学思想的本体论是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价值论是创造生活工作环境,方法论是空间与形式是本质,追求的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

三 .从作品中解读贝聿铭的建筑哲学思想

1.建筑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贝聿铭强调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正是体现了“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哲学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环境现实的可能性出发,将环境渗透到建筑中,与环境和谐统一 ,让建筑与环境交流和对话。

(1).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美秀美术馆是位于日本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坐落于自然保护区中两座山脊之间陡峭的山腰地带,占地9900平方米。对于它的环境设计,贝聿名说:“我肯定来这里的人将会明白我是有意识地设计此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物耸立于自然中,同时亦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美秀美术馆最大的特色是建筑物的80%都隐藏在地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为了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整个建筑工程是由下而上来进行施工建造的,主体建筑先完工后,再将先前挖起的土石覆盖好,并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设计中,还巧妙的运用了中国传统造园中借景的手法,将附近神慈秀明会神殿的景色借景到美秀美术馆中,巧妙的加强了美术馆与周围建筑的联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进入美术馆的中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然后慢步到北馆的中庭,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看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一番景色呢。

(2).注重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建筑不是讲究流行的艺术,建筑物应该以环境为思考点,与毗邻的建筑物相关,与街道结合,而街道应该与开放空间相关。”贝聿铭的这一观点在华盛顿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东馆地处华盛顿中心绿地北侧东端,与老馆隔宪法大街相望,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纪念性建筑。贝聿铭尊重所有既定的条件,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作为展览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2.注重文脉的传承和空间的创新

(1)文脉的传承

贝聿铭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建筑理想和民族自尊的可能性。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通过各种传统元素的演变或简化运用,来体现建筑、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本源。

苏州博物馆是本着“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设计的。由于其毗邻拙政园和忠王府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贝聿铭选择了再现与创新传统苏式建筑的外部形式——白墙黑瓦。所以白色粉墙是新馆的主色调,将其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在空间布局上把新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为了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2)空间的创新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有无论”, 从哲学的层面解释了中国建筑,辨证的论述了建筑中实体与空间的辩证关系。而这一特点,在苏博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建筑与园艺是互相依托,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相互借景、相互辉映,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3.体量的和谐

在卢浮宫的改扩建设计中,怎样处理新建建筑的体量以保持与旧建筑的和谐和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贝聿铭巧妙的对这一问题做了处理,他将扩建部分设计在底下,地上则重新组织了环绕着一个中心庭院的U形建筑物,在中间建立一座高21米,底宽30米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这座玻璃金字塔被用作博物馆新的主入口,提供主要通道以通往分散在卢浮宫三个侧翼的画廊。

金字塔形体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之感。通体透明,将遮挡降到最低,并且成为广场中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转角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三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巨大的水晶柱烘托着玻璃金字塔。

四.结语

贝聿铭认为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点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从这些作品中能清晰和深刻的解读出他的建筑思想,以及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利用和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张家骥, 张凡 . 建筑艺术哲学 [D]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4

[2] 王天锡 .贝聿铭[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8

[3] 杨冬江, 方晓风, 梁雯等 . 建筑大师访谈录[D]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景观建筑学范文5

1. 建立相互信赖、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不应该是服从与命令的关系,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老师的“对手”,如果这样,一个班就有六七十个对手,不要说这么多对手,就是一个对手都难以应付。相反,如果让每个学生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效果会如何呢?和谐的师生关系,班集体便有无穷的力量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2. 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班规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奖罚分明的班规,才能使班级走上自主管理的轨道,使全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真正做到“法治”而不是“人治”。班规要经学生讨论,以校规为依据,逐步完善。班规确定后,最好做到学生人手一份,并且连续三周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结合实例学习。用一个时髦的词语来说,叫做给学生“洗脑”,使每一位同学尽快了解、熟悉班规。

3. 选好班干部,指导其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其才能

班干部好与差是决定一个班级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关键所在。我的做法是,各主要班干部,以及科代表、小组长,均在全班“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试用期一个月。这期间,班主任要指导班干部工作方法,培养班干部能力,做到能者上,不能者下。

4. 完善班干部工作环境,责、权、利分明

选拔、培养班干部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完善班干部工作环境,做到责、权、利分明。“责”:班主任要及时给各班干部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使其职责分明,避免其互相推诿,当个别班干部办事拖拉,工作不到位引起问题时,班主任可采取层层问责制,追究当事班干部的责任。“权”:下放权力给班干部,班规明确规定:对班干部职责范围内的命令学生要坚决执行,不理解的也要先执行,执行后不服者可向班级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得打击、讽刺、报复班干部,违者一次扣2分并在全班通报批评。这条规则有力地树立了班干部的威信,为班干部履行自己的职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能顺利完成本职工作的班干部每周享受德育量化加1至2分的待遇,用待遇留人。这系列措施使班干部放心工作,大胆工作,乐于工作,甚至有创造性的工作。有不少本来不想做班干部的同学也纷纷被吸引了。我曾经在班里公开招聘一名纪律委员,竟然有8名同学竞相应聘。此举充分调动了全体班干部的积极性。

5. 设立仲裁委员会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剑拔弩张,个别的甚至差点打起架来。这固然有学生表现玩劣的原因,但也和班主任总是冲在第一线,矛盾逐渐累积有关。班级设立仲裁委员会能让班主任笑看风云,置身事外,巧妙地化解班里的种种不和谐行为。班级仲裁委员会,成员由2至3名公平公正的普通同学自愿报名担任,当接到同学的仲裁申请时,仲裁委员会要找相关当事人进行调查,尽快给出答复,做到有错必纠,公平、公正处理每一件事情。有效地防止了个别班干部滥用权力,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有地方投诉。使同学之间、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班级成为和谐班级。

6. 开好每周的班会课

星期五中午放学后由班长召集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召开班委会常务会议,进行一周情况汇总,为下周一班会课做准备。班会课分别由各主要班干部做上周班级情况小结,学习委员主要是宣布缺交作业名单及早读课、正课积极受表扬学生名单,纪律委员宣布上周各种违纪学生名单,卫生委员宣布卫生迟到或缺席学生名单,班长做全面小结并公布上周每个同学的加分、扣分、合计得分等情况。这样,给了班干部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他们既得到锻炼,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班主任也很轻松,只要到场视察一下即可,如有必要,可对班内比较突出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简易点评。

7. 使用好德育量化统计表

景观建筑学范文6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