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1

关键词:配乐朗读;插图;大自然;“空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课文配以音乐朗读激发想象

有些文章思想感情深厚,若能借助想象,那么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得就更深刻、更透彻。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时,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合上书,用听磁带唱、男生唱、女生唱、齐唱等各种配乐唱想象出“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的美丽画面。学生边凝神听边发挥想象,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学生的感情自然地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对景物的想象,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画面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插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利用好课文的插图,符合低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让学生眼观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达到阅读的效果。在领会的过程中,学生则完成了一次想象的过程。

三、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如,学习《病房里的故事》时,就可以请学生到户外搜寻碧绿的湖水、飞舞的蝴蝶各种各样的鲜花、嬉闹的学生、撒欢的小狗……然后请他们自由讲述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自己是什么心情,学生都开心极了,从而学生更加理解了大卫听到吉姆描述这美丽的外面世界,心情舒畅,身体在慢慢地恢复。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学生开启了想象的大门。

四、填补文本空白,训练想象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许多地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教学《穷人》一课时,可以合理利用课文有关内容,充分挖掘课文空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补白,进行场面、心理、对话描写等片断训练(每课时教学时可安排一个重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和美好心灵,又能达到读写的有机结合,使文中的人物品质进一步得升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敬,培养了学生阅读、感悟、想象、写作能力。

五、引导仿写、续写改编,展开想象

低年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诗歌的佳境。如,学了《秋天来了》,我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例进行仿写,学生的想象被点燃了。比如,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乘着火红的枫叶来了,

随着雪白的棉花来了,

伴着迷人的果香来了,

顺着缓缓的小溪来了。

秋天手捧一个宝瓶,

把神奇的颜色向大地挥洒;

火红送给枫叶,

金黄染给。

嫩绿注入豆角,

棕色包住核桃。

美丽的大自然,

展露着丰收的笑脸。

有的学生还配上了图画。多么富有想象啊!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展开联想,也会有新的情节。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292-01

教学对话,它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思想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对话课堂情景,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

一、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对话兴趣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师生对话教学,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二、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对话情感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 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话艺术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对话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教师的对话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当学生说到: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引用课文中的话)于是,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春风轻轻一吹,小草弯下腰来,好像――(引说,且指名):好像在向我们鞠躬;好像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好像在说:“春天多美啊。”……在学生不断地想象说话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三、确定话题,找准目标

对话需要对话的媒介,这就要求对话之前就要找准对话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就是通过话题来实现的。那么,这个话题的选择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话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话题要能够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到可以对话的内容。比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你是孙悟空,遇到这样一个不明是非的师父,你会怎么做?”学生一定会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二是话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对话的话题要有趣,这是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而科学性则是为了适应书本教学的需求。比如同样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设计“你觉得师徒几人中哪一个最聪明?”肯定没有“你最喜欢师徒四人中的哪一位,为什么?”更有科学性。三是话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性是现代语文发展的一个方向,对话的话题如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对话的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学习好了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与学生对话:“《西游记》其他哪些回合里出现了跟这一个故事类似的情况?”以此拓展课文的内容。

四、紧扣疑点,适当点拨,实现对话的真实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如《李时珍》一课学习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张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到此,有学生问:“为什么李时珍知道良方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所有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同伴对话:

生1:我认为李时珍怕给父亲丢脸。在当时父亲已小有名气,而那天却遇到了杂症。他怕说响了父亲不开心,影响他的地位。

生2:我觉得李时珍“轻声”说,只是想帮父亲的忙,不想表现他的本领比父亲强。因李时珍的良方是他“偷学”来的,只能轻轻地说。如果大声说,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况且父亲还不同意他学医,令父亲不开心。

师:(追问)你怎么说“是他偷学来的”?

生3:因上文说“那时侯,行医是受人鄙视的。李时珍的父亲不让儿子再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偷偷留心学习父亲的本领,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生5:李时珍也不想让人们现在就看不起他,其实他也想当医生。

生6:因为李时珍如果“大声”说话,会影响旁边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声音很大,受了刺激会更糟糕。

生7:我也这样认为,况且这病人还是疑难杂症,病人心情本来就糟,如果他还大声说,或许不但惹父亲生气,还令病人心情郁闷烦躁。他心里一直替别人着想的呀!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3

关键词:小学 音乐 多媒体 展示 应用 策略

一、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数学这些文化课而言,音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显得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实物对象进行分析,只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案例的倾听进行学习。这就使得音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概念化,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理论知识讲的过多,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不足。而如果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则又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不能进行专业的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注重教学中情境模式的创设,以便能够通过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洛列莱》这首歌曲时,我通过讲神话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既美,又忧的神话故事意境中,通过故事了解了歌曲内容,感受了歌曲情感,从而激发了他们想去体验美丽神秘的罗列来与船长之间的动人故事,把自己带进故事情景中去学习演唱歌曲,孩子们把作品表现的很到位很投入,通过这样的谈话很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有,在学习《原谅我》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与同伴间发生的事,在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体验作品情景,然后导入课题,激发他们在歌曲中去寻找答案,孩子们一下子兴趣高涨,很快熟悉了歌词,掌握了演唱方法,也找到了解决矛盾的答案,紧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唱得哪么好,你们能把自己与同伴间的故事也编成歌来唱唱吗?话刚说完,孩子们就极不可待的自编自演自唱了起来。”这样通过谈话,运用语言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使他们在跃跃欲试中,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去感受艺术的美。

二、 更直观的展示音乐内涵,便于教师的知识解析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通过录音机、磁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只能够通过声音进行音乐知识的模仿、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形式较为单调,同时学生的学习面较窄,在理解的时候由于感知内容较少,影响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认知。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就能够通过画面、声音、图片等形式来想学生展示音乐知识,也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感知触角,通过音、画、图等形式使学生对于音乐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便于教师对于疑难知识的解析。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节课的时候,我将有关春天的视频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桃花、燕子、蜜蜂”等在高兴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就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春天来了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 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

新课改以来,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体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项目。而多媒体教学又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协作教学,促进学生对于音乐更好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乐曲的欣赏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对乐曲进行大概的乐段划分,我是利用击打节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用手掌击打节奏,随着音乐的快慢、松紧,击打节奏的频率也时快时慢,时急时缓,根据乐曲的速度及学生击打节奏的快慢,学生很快就分辨出了乐曲的段落层次。用这样的方式要比手把手的传授要快很多,并且学生接受的也特别快,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果,促进了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认识。

四、 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综合知识的全面学习

在笔者看来,音乐欣赏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综合知识的学习,以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于音乐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与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造成现在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教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议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参考文献: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4

关键词:诵读;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53

一、前言

我国文学教育从古代开始就注重诵读教育,学堂传来朗朗读书声。在朗读声中揣摩文章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慢慢地淡化了诵读的重要。我们要如何传承诵读的精华,让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二、诵读的现状和误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诵读教学慢慢演变成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渐渐被淡忘。诵读教学的现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教育水平的高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诵读教学质量慢慢下降。有学生不够重视、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 不深入了解诵读的意义,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急功近利;2. 目标不明确,把诵读教学当作语文教育的附属品草草了事,完成教学任务;3. 方法简单低下无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 由于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不足,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

三、诵读教学的作用

语言表达体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诵读教学从生理上可以让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心理上让学生自信心增强。人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诵读具有以下作用:

1. 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语言是人类发明的产物,也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语言在人们交流中产生,也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重要的工具。语言的表达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就是语言美丽的一面。比如唐诗宋词,只有在诵读中,在流畅的声音里才能更好地感觉出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感觉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贴切入心。

法国作家巴尔扎特说:你要不严肃,全神贯注,休想用声音来表达诗,也休想领会诗。朗诵的人和万众必须密切结合。否则,感情不可能像电流一般沟通。双方的心灵不打成一片,诗人,就等于一个天使在地狱的诟淬声中唱天国的歌颂。

2. 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诵读没有理解就不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所以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提高诵读的水平。

3. 提高写作能力

熟能生巧,平时我们多诵读,读多了就能熟记在脑海里。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4. 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的感悟能力,从而形成文章。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在诵读中慢慢揣摩,反复地思考,吸取文章中的精华。

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诵读时能从抑扬顿挫的声音中感受到文章中所描绘的祖国大美河山,歌颂人类心灵的美德,使诵读者心旷神怡。

6. 加深民族文化的认知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诵读古文、古诗词。领悟古文诗词的精髓,学习名人的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四、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观

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情感地、正确地朗读。这是初中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正确地诵读古诗文。教师应该有耐心地指导,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改正。

五、诵读教学的方法

诵读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提高诵读教学水平呢?教学的水平都是相同的,但还是有经验值得借鉴,笔者总结了以下诵读教学经验:

1. 有情有趣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作者写文章时所看到的一切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把学生的情感放到诵读中。

例如:教师在教授《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动人的艺术境界。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2. 有声有韵

在诵读课的时候,要大声大胆地读出来,让自己陶醉在自己的音里。例如:朱自清散文《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有感有味

在诵读的时候把文章想象成一桌美味佳肴,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受用。

4. 有点有面

教师在指出文章的重点后,学生在诵读中根据重点慢慢理解文章的内容。

5. 有法有序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在诵读中有序不乱地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寓意。

6. 遵循多元化、发展性的评论

教师在选诵读教材中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平等地对待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成绩差的学生不羞辱,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对诵读教学不产生厌恶感。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5

我们知道,教小学要尽量讲究趣味性,以为孩子的年龄小,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深入浅出。备课的深入,是为了教学的浅出,何为浅出的教学呢?就是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的感悟、体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朗读的指导为支点

低年级的童话、寓言的教学,识字是重点,其次是感性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于蕴涵的道理的感悟,能有初步的感受即可。而中高段情感性浓郁的课文,可以少些理性的分析,多在朗读中感悟。

1、要重视示范朗读。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长句子往往会断句或者读不通,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朗读,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重视示范朗读。示范朗读,既可以是长句子或者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也可以示范朗读全篇课文。

2、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第一课时的朗读,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课时,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当然,这是通常所说或一般而言,不是说所有课文的朗读都要这样做。有的课文往往只需要一个课时,有的需要三个课时,还有的课文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可以不提感情朗读这一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默读。

3、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须引起注意的是,无论是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朗读,老师都应该提出明确的听、读要求,如,认真听听,看看发现什么问题;认真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当然,我们更应该提倡学生间的互评。

二、以与生活的联系为支点

记得一次在上《燕子》一文时,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如哪几个词需重读,读时语速稍快,可练了好多次学生就是读不出那种味道。

后来,我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你在春天的田野中看到的燕子是怎么飞行的,读书的时候脑中就联想那幅画面,你的朗读让人听了就感觉到燕子在眼前飞过,带着这种感受再去试读,结果效果截然不同。虽然老师只是短短的几句提示,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当然这便要求教师时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环境,并且引导学生热忱地关注生活,积极地体验生活,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正确、敏锐的感悟力。

例如,《争吵》一文写的就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小事。在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你和你的朋友有没有发生过小矛盾?你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又是怎么解决的?”先从实际出发,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情境,然后再讲解内容,最后再前后呼应,让学生学后进一步思考,再遇到相似的事情时会怎么做?在这个情境的创设下,学生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身边事情,从而有所提高,有所获得。

三、以情境的创设为支点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优势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实现意义的建构。

1、导语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燕子》一课,先播放歌曲《小燕子》并辅之以优美、生动的导语:“春天来了,在农村、在城市、在田野、在树林随处都可以看到美丽可爱的小燕子。瞧,燕子来了(教师板画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多么美丽的小燕子啊 !”通过形象生动的导语和欢快的乐曲渲染及简单的画面,仿佛把学生带入了春天的境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氛围之中,主动自觉、欢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启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6

“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秋色,灿若黄金,在阳光的下,显得格外辉煌。置身之中,倍感温暖。大山顶,田野里,草原上,公园里,到处布满了秋色,一种纯净无暇的颜色。初秋,叶子只是半红半绿,还未枯黄凋零,在微风的嬉戏下,叶子也忍不住跟着翩翩起舞,用最优美的舞姿来迎接秋天的到来,最后,散落在秋天的睡梦里。初秋,像一个婴儿一样,活在童话般的世界。晚秋,则像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卷,静美如初。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在小河边,还有绿绿的小草,在池塘里,还有未曾掉落的荷花,而在寂静的院子里,梧桐树叶已变微黄。我们丝毫没有感觉秋天的到来,而它却早已游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这就是秋,让人们捉摸不透。有时候,想一把抓住他,却又遇而不见,两手空空。有时候,我们想遗忘它,而却听见它呼唤我们的声音。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对秋天有一种独特的向往,我们才会如此喜爱它。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白天,知了的歌声随着云朵稀疏散去,黑夜,蟋蟀的“摇篮曲”也渐行渐远。豆大的雨点打在金黄的麦穗头上,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院子里嬉戏的孩子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迎接秋天的到来。从他们的欢笑声中,收获到的是快乐。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带来了很多欣喜。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秋天的香气,让人们心旷神怡。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夜,风起,吹动万千树叶,沙沙作响,好像是在向世人倾诉自己的哀愁一样。如若漫步在公园里,或者是林间小道,幽静的天空下,蹲下随手拾起一片落叶,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它竟然是如此美丽。像一个老去的女子,虽然容颜已老,但那份温柔,那份美丽却永远无法取代的。只是如今,她不得不静静地沉睡着,等待下一季生命的轮回。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在萧萧雨中,站在城市的最高处,俯瞰整座城市,空中云雾缭绕,而城市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座天空之城。然后,当你漫步森林,感受自然的味道时,秋天却悄悄地跟在你的身后。山上,河边,看那戴着草帽,雨中放牛的孩童,看那梧桐树叶上,珍珠般美丽的水珠,闻一闻地上泥土的鲜香味道,抬起头,任由雨点打在脸上,肩上。而在内心深处,却充满着一种无法言语的悠然。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秋天的夜里,总是很静很静,窗外风吹叶落,迎着微弱的月光,在水里泛起点点水波。无声的秋夜,人们心里却是躁动不安的。仿佛满地落叶,载着无限思绪死去。最后消失在黑夜的尽头,又或者和落叶一样,被土壤掩埋在地下,去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归宿。在这样静静的夜里,风,仍然肆无忌惮地吹着,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情,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天空倒影在水中,仿佛世界突然变小的感觉,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停留在水心中央,像天空的眼睛,也像湖水的一颗心。那些黑夜,那些落叶,总是无人看见,无人知晓。在这样的夜里,也有很多人将自己隐藏起来,黑怕别人找到。坐在电脑前,写写心情,或是端杯茶坐在书房,把自己丢进文字里,享受唐诗宋词的一抹书香。叶落一地,书香也洒满一地。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秋天,微凉的秋天,衣服增厚了,心也需要一个保护层。伸出手,触摸冰冷的空气,深深吸一口冷气,告诉自己,有些人早已刻印在自己的心里,永远也抹不掉。当你行走在某些地方,那些曾经熟悉而如今陌生的地方,常常会想起一些人,而今形同陌路的人。曾经的校园,曾经的公园,曾经的纪念,都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无尽的思恋,在心底泛滥成灾。伸出手,让阳光穿过之间,却再也感受不到任何温度的存在。微凉的秋天,勾起了无限难忘的回忆。秋天,也为此似乎成为了悲伤的代名词。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常常叹息生活的无聊,乏味。习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深夜,习惯静静地发着呆,习惯了无所事事的生活。一个人,一盏灯,一支笔,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自己的哀愁,会觉得夜里注定充满了忧伤,会觉得在夜里,自己内心的孤独无处可藏。其实,夜里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悲伤也好,快乐也好,至少做回了自己。不再需要任何伪装,所以不觉得会有多累。孤枕难眠,浅放流年。时光逝去,悲伤也会随之逝去。天明过后,又是一个新开始。因为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生活的步伐总是习惯性超越我们的步伐,一个人的生活就像一年四季一样,在春天出生,在夏天成长,在秋天老去,在冬天转世。因此,每到秋天,总是叹息生命的短暂。马路上,小湖边,到处铺满了落叶,像一个个生命在消失,看着这一切,难免让自己觉得惋惜。其实,生老病死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不必在意路途中的得于失,因为我们不是落叶,我们的生命有无限个四季的轮回。带着微笑,用心生活,你会发现,其实生活是多么美好,上帝赐予我们的更多。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不到秋天,感受不到秋天的温度,快乐的人,感受不到他人悲伤。翻越唐诗宋词,却发现形式多样。有人喜欢把哀愁写在秋天,有人喜欢感悟秋天,有人喜欢观赏秋天,有人带着低落的思绪,有人带着闲情雅致,有人把自己融入了秋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故事,然后每个人的故事都只有自己懂得。你难过,你快乐,都是自己的,别人无法体会到。作为笔者,用意是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做不到让读者也和自己心存共鸣。只有笔者自己,亲身体会得彻彻底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古人眼中,秋天带有丝丝悲凉,充满忧愁。每逢秋天,总是无法掩饰住内心的忧伤。而在我心中,秋天是个美妙的季节。它既充满着忧伤,也有着快乐。游乐在秋天的怀抱中,尽情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吧,让他们都随之秋风,随之落叶,然后再被土壤掩埋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