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竞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良性竞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良性竞争

良性竞争范文1

近日,互联网战场又起硝烟。在腾讯投资搜狗几天后,搜狗与360互诉对方不正当竞争,并提出千万元级别的索赔。搜狗称360篡改用户默认设置,360则称搜狗不尊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金山、百度、腾讯、小米、联想等企业也加入战局,指责360手机助手恶意竞争。

姑且不论几家企业孰是孰非。互联网领域内发生无视竞争规则、商业道德和广大用户利益,肆意发起不正当竞争的乱象,近几年时有出现。其中,几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尤为频繁。

一是利用虚假宣传等恶意公关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其竞争对手的商业形象,诋毁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或者产品,从而使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在竞争中受益。二是利用自己的产品干扰用户终端上竞争对手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的下载、安装、运行和升级,误导或强迫用户不使用其竞争对手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三是利用垄断地位限定用户使用或者不使用其指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或者产品,或强行与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或者产品不兼容,强迫用户做出选择。四是抄袭,侵犯知识产权。

恶意竞争事件的发生既损害了互联网用户和当事公司的正常权益,也对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消极影响。因此,我国互联网竞争迫切需要遵守以下基本规则,保障产业健康快速成长。

第一,聚焦产品而非恶意公关。互联网企业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产品的创新与精益求精上,而不是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处理上。尤其是利用网络水军、虚假宣传等恶意公关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赶超对手而非破坏对手。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是互联网企业吸引用户、争取市场、赶超对手的根本途径,利用不正当手段破坏对手,使自己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而成为用户不得不选用的对象的行为舍本求末,只能使自己暂时得利,但最终必然会被用户抛弃。

第三,服务用户而非绑架用户。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良好的产业环境,我国互联网行业获得了高速发展,产生了很多大型公司,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寡头垄断的现象。这些大型企业拥有大量互联网用户,欺骗、挟持和绑架这些用户去打压竞争对手无疑会给对手造成毁灭性打击。但这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将严重影响互联网生态发展,损害公平竞争秩序,给互联网用户的正当权益造成巨大伤害。

第四,依靠创新而非抄袭。有些互联网企业间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长此以往,我国互联网产业将丧失创新能力,形成恶劣竞争环境。因此,互联网竞争必须杜绝侵犯知识产权的抄袭等不正当行为,加强自主创新,尊重知识产权。

良性竞争范文2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否为良性竞争?我认为不属于良性竞争。原因如下:

从语文角度看,这句话存在逻辑性错误。虽然这是着名的军事家拿破仑的名言,但是这过于肯定,而且如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一定不是好士兵,那么谁去打仗?谁去冲锋陷阵?当我们是一位士兵的时候,要做好士兵的工作、尽到士兵的责任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才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所以,我觉得是不是一个好士兵的评判标准不应该是想不想当将军。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角度上,这句话的措辞和说法就过不去了。古往今来,并不是名人的话就是真理,孔子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就并不被我们所认可,现在的美国国务卿、德国总统不都是女强人吗?她们并不要男人来持家操养,她们自己的能力就足矣。所以我认为,拿破仑不仅语言措辞存在一定问题,其逻辑思维也让人难以理解。

从政治角度看,这句话并没有体现良性竞争。我不否认这句话体现了竞争意识,因为这的确激励着人们要奋进,而且给后人们以非常充足的干劲。但这是否体现良性竞争呢?非矣,当上了将军的士兵就一定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吗?当然我也不是说他们没有正当竞争。这就话不能以良性恶性来分类。这句话告诉人们的是一个竞争的目标,或是说一个美好的结局,但这中间的过程谁会知道?我们不能说因为这是名人说的就一定是良性竞争,当然他也不一定是恶性竞争。所以这句活与良性恶性竞争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一支军队,将军指挥有方,士兵服从调动,这样的军队是要打胜仗的;如果士兵不安于做士兵,人人想当将军作决策,甲说需往北打,乙说应向北攻,这样的军队结果如何呢?人之于社会,均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充分认知自己位置的重要性,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上进心要有,切忌不着实际,好高骛远,漂浮到半空中,找不到地了,这样要摔跟头的。不想当将军不是好士兵,人人都想当将军也是可怕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没有体现良性竞争。

北京市161中学初二年级:付马婉瑶

良性竞争范文3

一、审计行业低价竞争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

(一)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美国的一个研究组织在研究了价格与执业质量关系后得出以下结论:时间和预算压力经常导致审计不合格。很明显,审计收费的低价竞争势必造成严重的预算压力,从而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更加无法达到独立审计的目标——对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

由于我国目前主要实行按资产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审计费用,本来这个比例就偏低,再打折就会压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润空间,甚至降低到成本以下。由于审计行业属于盈利性的行业,不可能亏本经营,因此,较低的审计收费必定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以求达到生存的目的。

(二)不利于事务所人员素质的提高

作为服务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是产生利润的核心。没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不利于事务所的长期发展。不仅如此,招募费用的短缺以及较低的薪金也会增加事务所的人员流动性,不利于事务所长期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提供出真实可靠的审计数据。

(三)不利于事务所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审计的直接成本,与客户的规模大小、审计的复杂程度等有关;二是审计的保险成本,为了防御日后可能的诉讼风险或惩罚风险,当客户很可能发生经营失败时,保险成本的比例越高。

事务所压低审计收费将会导致风险基金低于实际的保险成本,从而导致事务所降低了抵御审计风险的能力,无法应付意外的行政处罚和诉讼费用。

(四)不利于诚信执业的事务所的生存,造成市场竞争混乱

诚信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会因为其他事务所采取的低价揽业的行为而丧失大量客户,从而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无法维持生存。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恶性竞争的蔓延,整个审计市场就不能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从而造成整个审计市场的混乱局面,进一步降低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审计行业低价竞争形成原因分析

(一)我国审计市场供求不平衡,市场过度竞争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远远大于上市公司数量,导致双方供求不平衡,这必然会造成事务所之间为抢夺客户而恶性竞争。为了保住大客户,事务所审计业务的价格越压越低,审计利润也随之减少,导致审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签字的工具”。从而难以审计出上市公司虚增利润、隐瞒债务等重大财务问题,提高了自身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行业缺乏信誉评级机制

声誉是一项无形资产,向市场传递了一种品质担保的信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号对于减少逆向选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这就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如果审计行业存在着健全的信誉评级机制,审计委托人在与事务所签约前就可以较充分地了解该事务所的能力和服务品质,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

(三)我国审计风险成本水平较低

首先,由于我国事务所规模普遍较小,其面临的风险较小。因为存在“深口袋”责任现象,在同等条件下,审计委托人、投资者等利益关系人更可能向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起诉。因此,大型事务所预期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比小型事务所要大。

其次,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处罚不力。我国的司法制度是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这无疑会大大提高诉讼门槛,使诉讼成本大大增加,受害者在比较诉讼成本与收益的情况下,往往会放弃起诉。同时,这些条件限制了诉讼对象。而且,由于不接受集团诉讼,事务所将不必承担巨额的赔偿责任。这些,都在根本上大大降低了事务所和审计的法律风险。

(四)政府行为的影响

第一,我国审计收费是采用政府指导定价原则,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授权中注协确定行业的收费标准,以指导事务所的收费。第二,审计收费应在平均工时成本费的基础上考虑必要的税金和合理的利润,并结合市场的供需进行分析。第三,审计收费应体现服务的复杂性、资质等级事务所的社会信誉。

我国对审计业实行价格管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防止垄断现象的产生,尤其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还处于挂靠制度下,部分企业没有选择事务所的主动权,极易形成垄断局面,从而提高审计业务的收费。第二,防止事务所通过降低审计收费来招揽业务,从而形成审计收费的恶性竞争。

实行价格管制有利于我国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又给了一些人“低价揽业”的机会。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收费标准。表1、表2对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个城市的出具审计报告的价格标准进行了直观的比较。

综上可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审计业务的收费标准没能达到统一,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各地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不仅如此,由于收费标准的不同,增加了国家治理审计费用恶性竞争的难度,为一些靠低价保留客户的事务所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遏制审计行业低价竞争的对策

(一)严格审计市场准入制度

解决审计供求不平衡的一个方法就是严格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标准,以达到限制那些整体质量比较低的事务所进入到市场。为了防止一些低质量的事务所分散审计市场的供给,就应该严格会计市场准入制度。

会计市场准入制度是构建良好会计市场的第一步,所以我国政府对其给予了很大重视。虽然目前政府已经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来约束会计市场进入行为,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法律尚不健全,缺乏对会计市场准入秩序中的混乱行为的强有力的监管。由于目前各部门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从而导致机构间沟通不足,削弱了会计监管力度。所以目前协调各个监管机构,充分沟通才能达到最好的监管效果。同时,适度提高事务所设立的条件也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

(二)建立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信誉评级机制

在我国审计市场中,不仅要对事务所还要对注册会计师实行信誉评级制度,最终使审计服务产品按质论价,避免低价竞争。信誉的评级可参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的vision项目所归纳出来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具备的核心价值(core values)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方面的相关指标。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信誉评级不能搞终身制,应该是由独立公正的专家评定委员会定期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作出评定并对外公布,并且按照其表现的优劣随时调整其等级。如果将该机制与事务所退出机制联合起来,实现以资信评级逐步代替各种资格认定,就可以逐步消除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这一类的“壳资源”。

(三)加大对执业过失的执法和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由于一方面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营利性的组织,另一方面它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必然会造成职业道德与其短期利益发生一定的冲突。此时,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让违规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遏制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的判罚较轻主要是由我国的诉讼规则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决定的。这两点要从根本上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但仍可以通过多加重对违规者的惩处力度来弥补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同时,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使事务所的违规成本远远大于违规收益,从而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四)完善我国有关审计收费方面的法律法规

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必须有相应合理的法律法规相支持。我国审计行业目前最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当前,实行政府对审计收费的有效监管,制定合理的价格底线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以被审计的资产规模作为基础而制定的收费标准并不科学。审计收费标准的制定需要参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制定以工作量为基础的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此外,还要把风险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合理科学的审计收费标准。

另外,审计收费标准的确定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一,除政府价格部门参与定价外,应建立集体审议制度,结合审计行业的特点,咨询行业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听取直接利益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价格标准,最后交集体审议机构通过。第二,收费标准可对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进行区分定价,因为审计业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风险较大,应贯彻高风险高报酬的原则,对非审计业务可采用例外管理或是不制定指导价的方式进行。

完善关于审计收费方面的法律法规是我国立法机构的任务,但也需要众多专业人士的协助。只有重视对经济发展动态的把握,密切注视实务的发展,加速会计制度准则的建设步伐,同时也有必要借鉴利用国际会计领域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遏制很多问题的蔓延。

四、结论

总之,我国的审计行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净化审计行业环境,遵守行业规则等,保证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充分使用企业财务报告,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东林,林震.我国审计市场竞争状况分析[j].会计研究,2003(3).

2、晏凡英,张云祥.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影响分析[j].中国农垦经济,2004(11).

3、洪卫青.审计质量低下的成因及对策[j].会计天地,2004(7).

4、刘建秋,邓永勒.审计收费、审计质量与审计诚信产权安排[j].当代财经,2005(5).

良性竞争范文4

【关键词】大众传媒 媒介素养 政府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一百年[1],也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新世纪的到来,在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众传媒的重点在城市,其竞争日益激烈,媒介市场细分化严重,已接近饱和。由于经济落后一直被媒体忽略的广阔的农村市场,不容置疑,将会是媒介未来巨大的潜在市场。我国广大农民本可以很好地抓住这次有利时机,迎头赶上。然而,由于“经济”这个制约瓶颈,在获取信息方面,农村远远地落后于城市,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贫困信息越闭塞,信息越闭塞越贫困。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大众传媒的去农化(远离农村)现象严重,而远离农村又使得传媒失去了抢占广阔农村市场的先机。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即一方面快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同等的信息化所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也为大众传媒有效地拓展农村市场,拓宽媒介的生存发展空间开辟道路。这就需要政府做出大量的扶持工作。

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投入

媒介素养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2]。在现

实中,可以说它是缩短城乡之间知识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怎样有效地加强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经济投入

农村、农业、农民涉及三农的问题很多,要切实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从外部注入大量的资金。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政府的发展重点在城市上,使得本该注入农村的大量资金流也随之流入到了城市。据中国网提供的数据,2008年,即使是在国家空前加大对农村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全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总支出共5955亿元,而当年中央财政总支出为34831.72亿元,计算起来,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只占总支出的17%[3]。再比如,2008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72291亿元,其中城镇为148167亿元,农村为24124亿元,细算起来,对于农村的投资只有城市的16%[4]。这种投资倾斜现象必须加以改变,政府要合理分配资金投入,使用于发展农业的国家财政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相适应。

加强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教育,提高经济水平是基础条件。政府还要抓好必要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大力扶持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普及,开通信息获取渠道。“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提高到99.7%;目前全国97%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在27个省份,‘乡乡能上网’已成现实[5]。”在改变了过去那种“早闻鸡鸣,晚闻狗咬,无事睡觉”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把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致富门路、高科技知识传入农村,送到农民朋友家中。目前正在进行的“村村通”媒介设施投入项目就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工程,构筑农村信息接受网,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服务。

(二)加大文化教育投入

1.短期内着重传播科技知识和信息。在短期内,农民最急切需要的是资讯类、技术类以及实用性强的科技知识和信息。各级党委政府可以以开办学校、培训班等形式向农村传播各类信息和科技知识,尽可能普及在绝大部分农村还算是空白的网络。网络作为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方式,是填补城乡之间知识鸿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长期应注重对其进行观念的更新。 农村所缺乏的不仅是在短期内能够带来明显的效益和实用性的信息,他们还需要能够改变思想观念的信息。对于成年人,可以有步骤地向他们灌输一些信息以改变他们固执的思想、观念,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对于未成年人,在学校就应该致力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及思考能力,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自我超越的勇气。

二、政府应扶持大众传媒进入农村市场

为了有效地遏制大众传媒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恶性循环,政府不仅需要扶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对

大众传媒进行适当的扶持。在竞争中,大众传媒为了求生存、图发展,不得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吸引巨额的广告是最便捷有效的途径。由于农村的贫穷,以农民为对象的媒体广告来源远不如以城市为对象的媒体。因此,为了鼓励传媒多关注农村、农民,方便传媒向农村市场进军,政府就必须出面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进行必要的扶持,利于他们享有与以城市为对象的媒体同样的发展条件,使他们在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让农民在获取信息方面得到实惠。

政府一方面必须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在制定经济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时,对这些传媒企业加以间接资助。

(一)直接投资

通过注入大量的资金及使用其他经济手段,对传媒企业进行直接资助。对于传媒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采、编、发行等、及时注入资金,使传媒的运作畅通,使在自身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民得到实惠,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信息服务,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民的信息贫困。通过科技信息致富,进而解决农民的收入难题。另外,政府也可以直接出面办一些媒体,增设专门面向农村的农业频道。一些有责任感的电视媒体已经先行一步,到2008年,我国除了中央台7套外,省级电视台开办的专门对农频道的有黑龙江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吉林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浙江电视台。

(二)间接资助

在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进行直接的资金投资的同时,也需要对媒体进行必要的间接资助。众所周知,媒体的发行环节是极其薄弱的,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更是如此。所以,政府可以出面为这些媒体的发行销售部门创造贷款的优惠条件,对其进行间接的资金资助。比如,一方面可以考虑减少贷款的各种烦琐的手续程序,降低贷款的进入门槛,从而为这些媒体建造一条贷款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适当降低这些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的贷款利率,在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以吸引更多的媒体转入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行列中。

另外还可以从税收政策方面给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来控制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管理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其传媒产品实行税率征收不等可以达到对传媒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鉴于此,若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在税率征收上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就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一批以农村为对象的媒体节目正日益蓬勃发展起来,以实用的信息、周到的服务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其中以《南方农村报》为典型代表。《南方农村报》创办于1963年,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第一张子报,其前身又叫《南方日报农村版》《广东农民报》。最高期发数曾达56万份,广告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是全国最成功的农村媒体之一。《南方农村报》的成功在于她独树一帜的办报理念:以为农民维护合法权益、争取合理权利为己任,坚信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权利的保障。保障农民的权利,即保障农民作为一个正常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南方农村报》近年创办的“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在全国“三农”领域中颇具影响,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在此风云际会,打造一个为“三农”政策制订提供决策参考的平台。此外,《南方农村报》以专业增页的形式创办《养殖宝典》和《兰花宝典》,考虑市场细分的问题,由于内容贴近从事养殖的农民,贴近种兰花的花农,这两个专业增页很受欢迎。不但增加了报纸自身的发行量,为报社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因此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他们亲切称之为“一份连中缝广告都被阅读完的报纸”。《南方农村报》以实用的信息、周到的服务受到城乡人民的衷心喜爱,在活跃城乡经济的同时,媒体自身也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结语

“三农”问题一直是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就要缩小城乡之间的知识鸿沟,改变农村的信息贫困现状,这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而大众传媒在填补城乡之间知识鸿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应该对两者进行必要的扶持,有了政府的扶持,迎来农村和大众传媒繁荣的春天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总序第1页.

[2] 陈先元、邬彬彬、王翰.传媒素养的基本含义及社会地位[J].成都.新闻界杂志社第22页.

[3]中国网.省略/news-page.asp?ID=26248.2009年3月5日.

[4]中国网.省略 2009年2月26日.

良性竞争范文5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

不论何种类型的人才,其质量特征均表现在基本素质(也称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其中,基本素质是根本,它制约着人才规格的形成和人才发展的高度,基本素质特征是不同人才类型均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具有一般性;专业素质要求则具有针对性,它不仅要体现相应的职业特征,而且还要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具有特殊性。因而,专业素质特征会因人才的类型、规格、职业岗位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具有多样化和差异化并存的特点。

(一)基本素质特征

(1)职业道德过硬。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则是会计人员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根据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方面,这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是面向会计实务的,是会计信息和相关会计服务的提供者,在经济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是有序市场秩序的重要维护力量。只有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了职业道德过硬这一质量特征,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会计的公共需求,才能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会计信息,为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保障,才能摒弃因道德缺失给国家、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因此而导致的有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过硬的会计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秩序保持有序、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质量特征。

(2)善于沟通协调。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看,会计是一个人造信息系统,是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标准将经济交易或事项转换为经济决策有用信息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数量信息的收集、加工与输出(披露),似乎很少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更不涉及对人、财、物的管理,体现的是会计的技术性。然而,会计实务并非纯技术性的,即使在技术层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交易与事项日趋复杂化,尤其是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复杂、新兴的交易事项不断涌现,会计确认、计量更加专业化,会计计量属性也趋于多样化,会计确认与计量日趋困难、涉及的面也日益广泛。在这一背景下,会计人员难以独立地对某些交易事项进行确认与计量已经不足为奇,他们往往需要借助于其他部门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工作,这就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否则将不能胜任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工作。从管理控制论的角度,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其管理职能具有间接性和非正面性,是在信息处理与披露过程中自然地、不自觉地发挥着管理与控制功能。而这种间接的、非正面的管理与控制是以会计人员分析、利用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即,只有会计人员能够从会计信息中发现了问题,才能提出管理建议;也只有会计人员具备了沟通与协调能力,才能使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理解并接受建议,会计主体的经济管理政策才能得以落实、控制程序才能发挥作用,会计的管理职能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因此,无论是会计技术层面的确认与计量,还是会计管理与控制职能的发挥都离不开会计人员成功的沟通与协调,善于沟通协调已经成为新经济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的又一重要质量特征。

(3)精于学习研究。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新交易、新事项、新规则、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教育如果不能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墨守成规,将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追求。在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创新,传统的学校教育核心必须发生转变:知识教育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理念与方法、传承与创新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新核心,知识教育必须加以升华。会计教育亦是如此,但会计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认识并遵守。从会计史的角度考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是诱致性的,它总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被动发展的,因而又具有滞后性。会计发展的诱致性和滞后性特征决定了会计教育改革的诱致性和滞后性,尤其是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这种滞后性的表现尤为突出。在新经济环境下,金融创新加剧,新交易、新事项、新会计技术首先在实务中不断被创新出来,而这些新事物只有经过总结、规范之后才能进入会计教育的视野,真正成为会计教学内容,这就是应用型会计教育滞后性的真正原因。经济发展、金融创新越快,这种滞后性就越显著,应用型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脱节就越严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就越尖锐。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仍然在于重新定位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核心,教育核心应由单纯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和显性技能训练转变为学习研究方法教育。所以,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在专业知识教育与显性技能训练中,使学生认识专业规律,形成专业思维,掌握专业学习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精于学习与研究,不仅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技能特征,也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专业情感强烈。成才是一个系统过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关键,而内因中的关键又在于成才意识。有了成才意识,才能驱动主观努力,成才才有了可能。就专业人才而言,成才意识的形成又以专业情感为基础,缺乏专业上的认同和强烈的专业情感,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成才意识。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还必须具备内在的、主观上的特征——强烈的专业情感。只有在主观上认同会计专业,对所学或所从事的专业怀有深厚的专业情感,才有可能为之努力、潜心钻研、孜孜追求、不断探索,才会有意识地自我培养、自我完善,才能在本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强烈的会计专业情感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必备的主观特征,它将决定其对会计职业发展的态度。

(二)专业素质特征

(1)系统的专业知识。知识是素质与能力形成的基础。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不存在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那么他就没有成为一名会计人才的可能,专业知识是成才要素中的基础性要素。作为知识,系统性是其基本特征,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同样必须具备系统性特征。掌握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的专业素质特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现有文献已从不同层面给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答。如许萍、曲晓辉(2005)认为,会计人才,尤其是是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专业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公司理财、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外语、价值管理、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2010年9月,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高级会计人才要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既不是研究型会计人才所特有,也不是高级会计人才的“专利”,同样是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是他们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形成及其职业发展的最基础性要素。

(2)胜任的专业能力。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某一任务或岗位工作的能力,它是相关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综合。任务或岗位的性质不同,其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亦不同。即使是同一任务或岗位,其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也会因经济、行业、技术、法律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专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具有多样性和时代特色。但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变迁,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如何变化,专业胜任能力不仅始终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质量特征,而且还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任何专业领域,专业胜任能力与任务或岗位的职责要求必须相匹配,否则将不能实现该任务或岗位工作的既定目标,也就违背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所以,专业人才是相对于具体任务或岗位,抑或专业领域而言的,必须与具体的工作岗位或工作任务相联系。如果某人缺乏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他就不能算是该专业领域的人才;如果某人连常规性的、程序性的会计实务都不能胜任,就不能称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是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的核心特征。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具备上述人才质量特征,应该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但在当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却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在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影响了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的全面实现。这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它是系统人才培养过程的指向,需要科学定位、清晰表达。只有明确、清晰、表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具有操作性,才能真正发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但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目标描述笼统、人才质量特征抽象、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等弊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发挥统领作用,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这一制约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式选择不当。当前,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均采用了类似的“人才规格式”,即以人才规格来描述目标,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等作为目标的落脚点。然而,对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又属于“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在素质与能力方面存在哪些差别等核心问题均未能明确回答,没有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准确描述,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

(二)人才培养逻辑不清 从技能与能力的逻辑关系来看,技能是能力构成要素之一,是显性的,而能力是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综合体,是隐性的。就会计专业而言,其显性技能主要表现为出纳业务办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纳税申报、会计信息化等方面。由于这些技能具备显性特征,因而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最容易为应用型会计教育所接纳,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显性技能训练为核心,却又不自觉地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行应用型会计教育模式。诚然,每一个应用型会计人才都应当具备上述显性技能,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能只是能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只是能力的外在表现,显性技能培养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部,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应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核心能力是以下三个能力要素的综合,即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理解能力、对会计标准(包括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准确把握与恰当应用能力和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能力。其中,能力要素形成的基础、综合的纽带就是会计专业思维。所以,会计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归根到底就是会计专业思维的培养。只有经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借助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会计专业规律,才能真正形成会计专业思维;有了会计专业思维,才能综合三大能力要素,形成专业核心能力;有了专业核心能力,就会轻松掌握上述显性会计技能,通过实践最终形成专业胜任能力。这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逻辑。遗憾的是现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并没有彻底认清这一逻辑,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本末倒置现象。

(三)教学改革方向迷失 在现行应用型会计教育及其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受到质疑,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否定专业知识基础性和系统性的观点,主张“打破学科体系”、“理论够用”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应用型会计教育是片面的和短视的,其直接后果是,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不系统,难以形成有效的专业思维。(2)避重就轻,没能准确把握会计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质,甚至错误地将传统的、已被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技能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能力,并加以机械地训练,重点培养。专业知识教育和显性技能训练没有得到升华,未能有效地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专业核心能力。(3)人才标准指向不明,从而导致教学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人才质量特征的实现,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4)由谁引领教学改革,观点不一。如有观点认为应以“企业实务引领教学改革”,而有的则认为应以“全国技能大赛为引领,指导教学改革”,等等。指导思想上的不统一,必然导致教育教学改革上的混乱,最终影响的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会计教学改革方向的迷失,从整体上影响了会计教育教学质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缺陷,不能完全具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期望差距。

(四)师资成“短板”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核心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逻辑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专业规律、树立专业意识、形成专业思维、实现能力目标。在这种既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也不同于研究型会计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或成“短板”,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产生这一制约的根源在于:(1)优秀人才的引入困难。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许多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人才工作规划,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对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致使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后续发展乏力。(2)在师资培养中尚存诸多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和有效控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师德师风问题、动机问题、进取心不足、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忽视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及纯朴学术氛围的形成,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学负担日益繁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加深,各高校的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张,师资日趋紧张,由此带来了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学负担繁重、师资队伍年轻化趋势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直接后果是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不高、专业实践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师资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五)校企互动困难重重 校企互动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其原因在于:一是会计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性质。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其核心是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会计信息提供与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应用型会计人才是面向会计实务,是能够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并善于以会计为平台参与经济管理、参与经济决策的实践性专业人才。两者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校企互动的必要性。二是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滞后性。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滞后性客观存在,为缩小应用型会计教育与现行会计实务的差距,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及时了解并把握会计实务的发展动态,校企互动是理想的解决方案。总之,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需要实务界的广泛参与,寻求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以校企互动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但以下两个原因终将导致校企合作与互动困难重重,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难以建立:(1)企业目标与学校目标的不一致。企业目标是寻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高校教育提供的是半公共物品,与企业目标重叠不多,企业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激励。(2)会计实务工作的特殊性。在操作层面,由于会计实务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在该领域的校企合作会给合作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而在客观上也阻碍了紧密型校企合作的实现。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是全面具备人才质量特征的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全面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而遵循人才培养逻辑、克服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则是全面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基于能力框架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显示,高质量会计人才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这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根据该框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即可确立基于能力框架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具备内外部财务因素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会计及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经济政策与形势的分析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会计及相关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种基于能力框架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克服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弊端,目标表达更清晰、明确,操作性和指导性更强。

(二)实施“嵌入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专业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与训练,并非数门课程的学习就可以解决。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事先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线,并以此为轴,将有助于人才质量特征实现的各种培养要素嵌入到这条轴线之中,构建“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而言,就是以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会计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专业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养成嵌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使培养对象最终具备基本素质特征和专业素质特征。实施“嵌入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强调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要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突出施教主体的全员性,以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2)强调培养对象的自觉性,要求培养对象能够自觉地将外部施加的各培养因素内化为内在的成才要素,树立成才意识;(3)需要建立多主体、多视角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多主体、多视角的质量评价是客观、全面评价的有力保证,多主体、多视角的质量监控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三)构建“岗位导向”会计课程体系 现行应用型会计教育中的会计课程体系单纯而简单地沿袭着传统的学科体系,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会计岗位的对接不够,因而岗位针对性不强。该课程体系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对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尤其是对各岗位工作的规律性缺乏全面、深入、相互联系的了解,难以形成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思维和整体印象,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岗位适应期才能真正进入岗位角色,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经济业务事项时不能自主分析并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该问题的应对措施是会计课程岗位化,构建“岗位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即将学科体系下的会计课程与会计岗位实务合理对接、有机结合,依据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与要求整合教学资源,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岗位性和实践性,又要能很好地兼顾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具体说来,即根据会计岗位设置,分别开设出纳岗位实务、会计主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岗位实务、纳税岗位实务及理财岗位实务等“岗位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均由工作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特定的工作规律与要求、需要解决的常规与复杂问题等整合而成,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会计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做”一体化是应用型会计教学模式的最优选择。通过“教、学、做”一体化,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模拟教学相结合,使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相衔接,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如图1所示。

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基本区别在于研究能力的要求不同。研究型人才的研究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力,是一种学术性的研究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能力则表现为对理论与规则的应用能力,主要涉及理论成果的转化问题,是一种实务性的研究能力。新经济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这种实务性的研究能力,应用型会计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这种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借助于调查、体验、实习、实训、问题讨论与争辩等手段,让学生在对会计实务问题的研究中学习并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从而具备“精于学习研究”的特质。

(五)以“双轮驱动”克服师资短板 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素质更高、专业能力更强的师资团队。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应是“双师素质”的教师,会计教学团队应是“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如何满足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需要,克服师资“短板”,其唯一途径是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而这种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的有效模式正是一种以自主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如图2所示。

(六)以科研、大赛助推教学改革 引领教学改革的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而不是职业技能大赛,也不是某一特定行业,更不是某一具体企业。科研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于追踪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趋势,缩小乃至消除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差距,明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通过科研,可以加强会计教师的企业实践,深化其对会计实务的研究,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新动向、掌握新技术,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不仅可强化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及其与现行实务的紧密度,而且缓解校企合作的矛盾,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技能大赛所能发挥的作用应当理性认识。技能大赛只能是教学交流的平台,借助于该平台,院校间可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交流,展示教学成果,发现差距,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有助于推动各院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协调好科研、技能大赛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间的关系,准确定位科研与技能大赛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在人才培养中的助推作用,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良性竞争范文6

【关键词】财政 良性发展 经济

一、当前影响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筹资缺位,非财政筹资越位

我国财政分配职能逐渐呈现弱化现象,财力管理比较分散,财政预计内内力水平高低不一。随着财力空缺程度不断加深,预算财力膨胀速度加快,出现增长无序现象。从我国建国以来,我国财政稳定性一直无法得到保障,财政增长速度时而出现缓慢或者加快,加之我国一直以来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制度,无法保障财政支出。时常出现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不相匹配问题,财政困难也因而导致。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将收费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方式,在我国法律规定范围以为,会议各种名称来设立名称,不断向当地企业、农民以及个体户收取费用,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渠道。随着时间推移,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收费规模也越来越大,会导致人们不满意,影响社会稳定发展。

(二)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

各类行政事业机构的臃肿和庞大,吃皇粮人数的众多和持续增大,是一个屡次精简之后易犯的痼疾。目前,机构改革尚未让吃财政饭的‘机构从根本上得到削减;在不少地方,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个别地方全部财政用于发工资还不够。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财政经济的运行。

(三)财政资金投资不合理

第一,对于一些生产建设企业的投资,各级地方政府会向上级增补或者是追求,使得投资成为财政收入另一方式。随着时间不断推移,该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策略,这种策略主要将框架构建出来,再将预定的资金投入其中,该框架会出现一个问题,当资金供应不足时,会使得整个体系难以运转。这样的事实也出现,当地政府开始向上级部门申报,申请资金,来弥补当地财政不足。因此,很多当地政府会出现一些滚动计划,这些计划无法根据规定开展,问题也因此层出不穷。第二,很多各级当地政府面对百业待兴事业,开始增加需求量,随着投资量逐渐提高,当地政府便没有将资金同经济建设挂钩,资金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

二、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理应树立起科学地理财思路,将财政问题投入整个经济建设中,在收支上不能单纯的将财政作为文章,应该同国家经济建设相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尺,财政部门明确各自职责之后,理清了经济发展间关系。在进行财政管理时,能够从财政大环境出发,对当前的经济发展以及循环发展做个统筹计划,并且在实际运行中将其纳入整个大环境内,为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快财源建设

发展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为财政注入新活力重要举措,也是保障财政良性循环发展之关键。财政建设尽可能的基于有限条件下开展,从企业、工业商业等环节出发,将发展思路定位为经济建设大业。主要重点为树立起效益发展观,不断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将一些亏损的项目作为财政建设重点。第二,财政向农业不断投入的同时,逐渐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保障农民经济收入,引导农民掌握高科技技术,进行科技生产。这是开展财政渠道又一方式,呼应科技兴农,将一些有实力的城镇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对该城镇管理要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从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农产品转化率,提升农民经济收入。逐渐转变农民以往发展方式,提出“两高一优”发展农业战略。另外,还需要减轻农民的压力,降低农民负担,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三,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将其定位为财源重要途径。从第三产业发展历程上看,第三产业具备投资少、发展速度快、成效明显特点,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鼓励个体经济以及私营经济发展,给这些经济发展对象一定政策优惠。

(三)强化税收征管

加强收入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坚决堵住跑、冒、滴、漏,严禁违反税法的包税行为,只要有税源,就要严格依法征税,从严控制税收减免,把该收的税坚决征收上来,做到及时足额,应收尽收,保证财政收入有效、稳定的增长。广大财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国收税没有错,有税不收才是过”的思想,要进一步确立财政在社会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目前财政部门尚未介入分配的行业的税收征管,如证券交易、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转让、电子商务等,制定与《税收征管法》相配套的综合征管法规,开辟新的税源。

政府经济推动纳税申报制度,对一些税收进行综合规范管理,使得税收向公开化、社会化、透明化方向发展。另外,一些漏洞的税收制度,应该将其摒弃,杜绝一些非法收入。同时,进行税收时要做到依法税收,保障税收数据真实性,杜绝一些不明确的财政数据出现。一些不该纳入管理范畴的收入,坚持不纳入,这样才能保障财政运行效益。另外,还需做好优化支出结构工作。财政管理体制理应得到深化以及优化,支出结构逐渐呈现优化,从根本上保障财政经济两性循环发展。需要从员工工资发放、政府职能发挥以及生产控制三个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财政管理工作,保障财政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会带动财政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入逐渐提升,能够增加我国财政收入。这是一个相互促进之过程,财政良性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作用,当财政储备丰富之后,国家会增加更多的基础建设,推动我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金珊,张世俊,叶托.从碎片型财政走向整体型财政——富阳市“大财政”体系改革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PKU CSSCI-2011年6期.

[2]邹秀清,ZOU Xiu-qing.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的提出与面板数据检验[J]. 《中国土地科学》,ISTIC PKU CSSCI-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