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曲洪山(1955-),男,山东牟平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89-03

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ondo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Examination Board,省略为LCCI)是世界著名的国际职业资格鉴定组织,该组织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以下简称LCCI课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旨在向工商企业提供能在工作中驾轻就熟的职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金融与会计、文秘与企业行政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通用企业管理、旅游观光等七大类课程。2002年,我国教育部与LCCI签订合作协议,2004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又与其正式合作,共同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该合作项目是中英两国“中英携手,共创未来”的16项合作中唯一一个教育合作项目。我国引进该课程的目的是为适应加入WTO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模式、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本文试就该课程的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谈几点认识。

一、基于岗位能力的证书与课程体系具备多重服务功能

(一)构建以岗位分级为基础并与学历教育相沟通的层级式证书体系

LCCI从工商企业业务与管理岗位的层级性和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各种层次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从低到高的1―4级证书体系(外加一个预备级),并赋予相应的课程,形成自低到高,逐级递进,自然衔接的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

LCCI已被纳入到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简称NVQ)框架中,参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并成为NVQ中最大的颁证机构之一,它所提供的培训及职业能力鉴定已被许多跨国公司如麦当劳、柯达公司、索尼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认可为某些岗位招聘的基本条件(获得LCCI2级证书一般认为具有某种职业的从业资格),一直享有“求职通行证”、“就业绿卡”的美誉。

LCCI证书与普通学历文凭保持着等值与沟通关系,全球100多所大学承认LCCI证书的入学资格。获得LCCI3级证书可以升入大学本科一年级并可免修部分课程,获4级证书可以进入本科第三年学习,也就是说,通过LCCI4级考试者再学一年本科课程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英国本科学制一般为3年)。

这种以能力为基础,能力、知识、技能相统一,与国家职业资格相符合,与学历层次相对应的资格证书体系具备了就业和升学双重服务功能,使它保持了百年不衰的生命力。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

LCCI课程完全打破了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关系组合教学内容的思路,不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为追求,而是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根据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知识及技能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从低级岗位到高级岗位,从初始技能到高端技能,职业能力逐步提高,学习内容逐步拓展与加深,下面以会计学证书为例加以说明(见表2)[1]:

从表2可见,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这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的关键之所在。职业岗位的层次性、人才的专业性和发展性构成了证书与课程分级的客观基础。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将要从事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择相应级别的课程来学习,在岗员工也可以结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来制定下一步继续深造的目标,雇主可以根据员工所持证书的级别及成绩来判断其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进而知晓他能胜任何种工作岗位。

(三)秉承终身教育的理念,满足不同类型人才自我发展的需要

LCCI不仅为适龄青年升学或就业提供课程,还为在岗位上的工作者继续深造或拓展新的职业领域提供学习服务,不仅提供单科证书(其特征为只涉及某个职业领域,一般的学习程度,如上述会计学证书),还开发了群组证书和专业证书。

群组证书是为那些已掌握某种职业岗位知识技能,想要横向拓展职业领域,学习相邻职业或岗位知识技能的求学者而开发制定。学习内容为一门必修课加上2-3门选修课,例如,会计与财务3级群组证书要求学习者在获得1-2级会计证书基础上,在3个月内修完1门《会计学3级》课程,再在指定课程库里面选修2个其他科目,如《商业统计》和《管理会计》。

专业证书适合于已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想要在某一职业或学科领域纵向深入发展,成为该专业领域专家的求学者。他们需要在6个月内修完至少3门紧密相关的系列课程,另外,再选修1门其他课程。例如,会计学专业证书,需要学员必修《会计学》、《商业统计》或《高级商业计算》、《会计职业论理》3门3级课程,另外,从《成本会计》、《审计原理》、《会计英语》、《电算化会计》、《企业决策与计划》、《企业经营评价与改进》等课程中选修1门课程。

继续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证书及课程的设置上,还体现在教学与考试的实施上。其最大特点是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学员可以到培训中心参加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以往试题答案以及学习指导等资料。“在线测试”、“专家咨询”、“考试指导视频(Podcast)”等栏目给学员带来极大便利。

每年定期举行3―4期考试,如有特殊需要,还可以单独申请某一科目的考试(即期考试),个人或集体均可申请,因病未参加考试者可持医院证明申请延考。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奖学金。

开放灵活的教考安排使广大学员可以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提高,使学习伴随终身,在校学生也可以在业余时间利用第二课堂来学习LCCI课程。这种基于终身教育的教考组织,使LCCI课程大受欢迎。

当前,我国正在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LCCI的经验值得借鉴,由于构建了层级式课程体系,适应了企业与社会对不同层次技能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初、中、高,三个等级职业教育层次分明,顺畅连接,形成完整体系,又与普通学历教育保持等值与沟通。柔性化的教学模式,连续学习与弹性学习相结合,既满足了青年人就业和升学的需要,又满足了成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这些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所要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是构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

课程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课程界限及其衔接关系尚未厘清,或重复,或靠文化课的不同来体现中、高职的层次区别。虽然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之间没有建立起对应关系。因此,探索建立一种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挂钩,与普通教育学历层次相对应,职前职后相结合的层级式课程体系或许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彰显职教特色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LCCI课程采取的是行动学习方法(Action Learning)即“做中学”。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知识和技能以案例或工作任务的形式来体现,在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了技术原理,学会了方法,再经过反复练习,巩固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有利于强化能力与技能培养。LCCI教材别具一格,颇有特色。文字叙述十分精炼,读起来毫无冗长生涩之感,所谓理论也只是讲解实用技术原理,准则,规范等,而非学术观点之争。

LCCI与工商、金融界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实际,并且始终跟踪实际业务的发展变化,适时修订教材,不断将经济领域一线的新业务,新变化充实到教材中去,学员的所学和所用完全一致,学成之后可以得心应手地胜任工作。

(二)“实例渗透式”教学方法

LCCI的教学领域主要涉及会计,市场营销,商务秘书和企业管理等,学习内容涉及较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准则、惯例等理论知识,给初学者带来较大困难。国内同类教材一般都是以阐述理论和解释概念为主,大概念套小概念,重叠纷繁,初学者往往懵头转向。

LCCI的初级课程采用了“实例渗透式”教学方法,简化和淡化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实例让学生领会原理和概念。如《薄记与会计学2级》教材中,每个案例都是沿着下面的程式展开[2]:

经济业务(Transaction)――给出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会计事项。

要求(Required)――指明要求学生做什么。

解答(Solution)――展示正确的做法。

答案注释(Notes to the solution)――对解答做出简要说明。

本章要点(Points to remember)――在若干案例之后以简洁而条理化

的语言给出。

在入门阶段,LCCI并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度,对于名词概念的解释也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渗透。如讲解会计要素“资产”的定义时,这样渗透:“为了经营你的企业,你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可能投入属于你私人拥有的各种财产,比如现金、机动车辆和办公用具,这些企业的资源就称为资产。”待学习进行到高级阶段才在理论和概念层面进行表述。而我们目前的会计教材,不分中职、高职还是本科,一律都引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统一表述:“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然后解释什么是“交易”,什么是“事项”,何谓“拥有”,何谓“控制”,何谓“经济资源”。然后讲资产的特征、确认的标准、资产的分类等等。一下子陷入理论概念的圈子里。这种不分对象,不分层次,不考虑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科型教育观念束缚的结果,不适合职业教育[3]。

LCCI课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中,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摆脱普通学科型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开发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进而科学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2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什么样的素质呢?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从应具备的知识方面来说,除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些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知识、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

知识和能力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能动。本科毕业生必须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即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讲,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指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制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

综上所述,笔者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

二、改革专业设置

我国原来会计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着企业经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和后劲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会计毕业生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国家教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了专业设置,要求只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但有些学校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认为欠妥。为了使会计毕业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如设立财务会计专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和审计专业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予以认定。再说,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更广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哪一门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是按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课三类。每一大类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会计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如下:

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心理卫生、心、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大学、机基础、高等数学、当代科技概论、、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环境与自然、美学原理、诗词名著导读、书法绘画欣赏、世界文化学、检索、中外等。

相关学科课:财政学、国际、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统计学、运筹等、企业管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保险、国际投资、市场营销、价格学、价值工程、证券与期货、经济地理、广告学、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概预算、组织行为学、调查原理与、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应用文写作、外贸函电、人事管理等。

专业知识课可分为一般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

一般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政府及非营利单位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概论、会计实验、专业英语(含会计、审计、管理、商贸)、会计电算化、会计史、专业比较会计、财务管理学、珠算等。

专业方向课:

(1)财务会计方向: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保障会计、会计理论专题等。

(2)理财方向: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含会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电算化等。

(3)审计方向:高级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电算化审计、非审计服务、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案例、审计理论专题等。

现在很多人认为应实行“大三分流制”。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前两年一点不接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及时建立起专业兴趣;不利于正确选定专业方向。我们应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到会计知识,加强对会计作用的认识,培养起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大三选定专业方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前三年要将一般专业课学完,到大三的下学期,再按选定的专业方向学习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

在课程方面,总体讲,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首先,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也要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创造和思维的能力。过分重视传授前人的知识经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思维和学习训练,人云亦云,唯上、唯书倾向严重,缺乏独辟蹊径、开拓进取的勇气难以培养出这些领导世界学术潮流的杰出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要教惯常的思维模式,还应教反向思维等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应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再如,在专业课程的内容方面,举例来说,在财务中应加入一章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这对于当前扭转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银行会计、基建会计、外贸会计等行业会计课程,其原理部分不必重复再讲,主要是结合这些的会计实务不同的部分,突出各有关行业的特点,使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日后中能举一反三进行思考。

在大学几年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的形成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即毕业实习。现在有些学校出于经费紧张及其他一些原因取消了毕业实习,是不妥当的。

四、改进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来讲,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启发式教学法不是单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提问: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这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

2.研讨式:针对一些和实务,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个人也可以分成小组,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能力、创造能力,还可做到“教学相长”。

3.论文写作: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给出资料目录,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乃至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模拟实验、案例教学:对一些专业课应采用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财经类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最好不要限定唯一解,因为生活的复杂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5.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重点难点应讲深讲透,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练习、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印发补充材料,提供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

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内容也应改进,要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要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答案可以有唯一解,也可以有多种解,只要学生分析得有理有据。

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3

在现今的会计教学当中,普遍存在如下特点:第一,老师在课堂中占主导角色,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听。在这种类型的教学中即使做得好一点的也就是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阐明原理,解释清楚各种关系。而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将相应知识内化也未可知。第二,讲解会计原理与讲解经济大环境、企业其余部门的整体运作相脱离,学生对数字只有枯燥的体味,缺乏深刻的数字背后相关联的知识。

有感于学生在会计学习中的这种被动的角色,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有益的各种尝试。本文介绍“任务型”教学法。这一名词本来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当中。“任务”被定义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当中所从事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1]。而“任务”被设置于教学活动当中的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一定真实的任务,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相应知识的能力。

nunan (1989) 认为,“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2]。将任务型教学应用于会计教学当中,课堂的很多活动就会被设计为学生执行的带有目的性的任务,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会主动地将相应知识内化并在需要表现的环节将这些知识外化,老师更方便发现其中的问题。课堂活动通常都会分组进行。组与组之间强调沟通,组内的成员也强调沟通和配合。下面按活动方式分类举几种典型的在会计原理教学中可应用的方式。

1. 创造测试法。在这类型的任务中,学生扮演通常的老师角色,负责编制练习题。可以将整个班的学生分为几组,每组的成员都编出数条练习题,老师在此前可对题目的形式作出规范,也对题目的难度作出要求,并且规定出题的范围是哪些知识点。同组的学生协作编出试题后,就与其他组交换试题,回答其他组给出的题目。正确率较高的组获胜。学生在编制练习题的过程当中,对知识点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这种交互的活动中,也会明白一些或会被忽略的东西。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保持活跃的状态。

例如,在讲述损益表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复习归纳出重要的知识点,在上课的时候,分组编制练习题。时间分配如下:每组花20分钟时间撰写问题,交换问题后花10分钟时间答题。题目的形式为单项选择题和配对题,在答题之后每组都公布答案。老师的角色就是监督这些题目的质量和判别给出的答案是否有偏差,对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2. 扮演角色法。在这类任务当中,学生扮演真实生活中的角色,如会计、财务经理、审计人员、财经记者等角色。通过扮演各种相关的角色,学生可以对会计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讲述销售收入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更明白数字背后的实质,老师可将学生分组,在每一组中有一个学生扮演会计,一个学生扮演审计人员,老师向学生下发的资料包括:向其中扮演审计员的学生派发的销售收入明细表、分类销售明细表和分月销售明细表;向扮演会计的学生派发的公司的业务性质、周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年中的重大事件。“审计员”在研究销售明细数字变化后总结出问题向“会计”提问为什么数字会有相应的变化。而“会计”则通过手上的资料给出相应的财务数据变化的原因。时间分配上,可用15分钟时间准备问题,5分钟时间进行问答环节,10分钟时间供各组“审计员”向老师及全班同学汇报成果。

在这种类型任务当中,尤其要注意的是组员必须重视自己所演的角色,明白自己的身份。

而该种扮演角色法还可应用于如研究应收账款的变化,应付账款的变化和固定资产的变化中。

3. 汇报法。在讲解会计原理时,不仅要介绍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填报表、计算成本损益等,也要介绍企业的重要循环,如购入原料循环、销售循环、发工资循环、报销差旅费循环等,这些有助于学生对企业的运作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在讲述这几类循环时,老师可以选择介绍其中较为复杂的几类循环,例如销售循环,从客户下订单开始,销售部门接单,根据数据库中的客户信息和价格信息决定是否予以销售折扣,将相应的订单输入联网数据库中,仓管根据联网数据库中传输过来的信息准备要配送的货物,打印一式四份的出库单,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相关部门在出库单上签字,再到财务部门核对出库单无误,打印发票等流程。这个循环中涉及不同部门的配合,不同文件的准备和传递,体现了企业的严密内部控制。汇报法可以体现在讲解稍为复杂的循环,如销售循环和购货循环时,由老师讲解,学生分组并分工合作,一些组员负责根据老师的讲解绘制相应的流程图,一些组员根据流程图向所有学生解说这一循环。老师也可以在讲解一些复杂的循环后将一些相应简单的循环交给学生去设计,比如发工资的循环。学生可以合理推测发工资涉及的部门和单据,并且在相应的环节设置合适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绘制流程图。

对这些循环的介绍不但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帮助,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令他们了解到一种逻辑的、严密的处理事情的方法,而且在这类练习当中,由于他们是作为积极的参与者,所以对相应的知识印象也特别深刻。

4. 改错法。在这种类型的任务中,学生扮演的是改错的角色。老师可以搜集学生经常犯的错误,编制成资料,让学生把相应的错误找出并改正。也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如折旧的计算题,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去演算并发现其中的错误。

这类练习也可设计成更高级、更复杂一点的任务。如学习固定资产的购入时,老师向学生派发相应的资料,包括:购入数件固定资产的相应的会计分录、模拟的发票数张、支付价款的支票数张,学生的任务是与组员讨论后决定是否能够根据这些原始凭证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如果不能又该如何去更正。

5. 补充完整法。在这类型的活动中,老师可以布置编制会计分录和核算的任务给学生,同时要求相关的分录和核算必须要有原始凭证的支持,老师可以派发给学生模拟的发票、支票等,但是并不把所有的原始凭证都发下去,学生在编制和核算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发现他们手上缺少的东西然后向老师索要,再继续手头上的活动。例如,编制购买相应的建筑物分录时,学生并没有得到购买该建筑物的协议,必须向老师索要这份协议才能有依据地编制分录。

以上举例介绍了任务型教学的几种活动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采取这种形式的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也特别高,包括对活动的精心设计,信息输入包括要派发给学生的资料的准备,因为这些资料量大,仿真性又高,所以对于老师来说挑战也很大。再者,因为很多活动都是分组讨论沟通进行,这种教学法更考验了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指导能力。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解基础上的,它们绝不能取替老师的清晰的课堂讲解与分析。

在进行这种任务型教学时,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活动设计的时间安排要合理,难度要适中。这些活动是安插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数个课时的哪一个环节效果最好,活动耗时多久,这些都要恰当控制。另外,难度要适中,尽量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如果这些活动只能够暴露学生的短处,就会令他们畏难而退,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第二,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一定真实的任务,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相应知识的能力。所以老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具体的要求,尽量将这些要求渗透到课堂的活动当中,令学生能够受益。

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噪声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77―0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应用科学理论又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特点是行业性、应用型、社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噪声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含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噪声的评价和标准,以及环境噪声评价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措施,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典型课程。以往的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讲授,较少体现实践性、应用型的课程特色。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当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研究。

一 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保证,是指导课程教学,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大纲的改革开始。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要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要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位置及课程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关系,重新确定各章节各教学环节的学时、主要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一)明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基础。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根据工程实际进行噪声控制设计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噪声污染控制方法及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设计。

(二)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强化实践教育,改革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而忽视实践的情况,应增加实验、现场教学、综合训练等环节:在学时分配上,应向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倾斜。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理论教学学时必须作适度的缩减,对在其他相关课程中能涉及到的内容可以少讲,如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等内容在“大学物理”课程中会涉及到,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等内容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会涉及到,因此可以少安排学时;在教学重点上,除强调基本概念外,还要注重与实际相关的内容,如“环境噪声控制应用实例”也应作为重点来讲解;在考核方式上,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改变只由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做法。

(三)学时分配参考方案。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地位与性质,决定了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学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采用34学时。表1所示为“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参考方案。

二 重在应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要做好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内容要体现适时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的原则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做到理论适度,突出实践,重在应用,并适当介绍新技术。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包含了各种传统的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又引入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对这些庞杂的内容按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行优化整合。

(一)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对理论知识不能求全求深,以够用为度;对实践性、应用型内容需要强化,如将原噪声测试和监测、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精简后整合到环境噪声控制中去讲授。对吸声和室内声场、隔声技术、消声器等宜结合现场教学,对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

(二)保留传统,重在应用。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噪声控制技术,这些内容是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基础。如在大型的影剧院、放映厅都用到有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高速公路边经常见到隔声屏障,这些内容都是噪声污染控制的核心,需要详细阐述。

(三)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实现这个目标。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多选择一些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环境噪声控制应用实例时,以柴油发电机房噪声控制工程设计为例,引导学生从声源、声传播途径等环节对柴油发电机房噪声进行控制,选择合适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并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进行设计计算,实施噪声控制措施,并确定治理后噪声是否达标。

三 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后,要实现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专业名词多,理论抽象,所以“难讲授、难理解、难记忆、难应用”成为课程教学的难点,可以通过采用现场教学、项目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达到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使用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直观、生动。可以使学生对比较陌生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快速地掌握相关内容。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能有一个相关的教具放在现场,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听讲,一边观察实物或模型,对感兴趣的地方提问,甚至可以动手拆装,这样教学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如果能在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的噪声控制技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从理论上和具体结构上对主要的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比较学习,无疑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好的帮助。若采用课堂教学法来讲授,由于学生对相关的机械结构等知识比较缺乏,所以讲授的内容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我们尝试采用了直观、生动的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与一般的认识实习或者参观有所不同,认识实习只能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现场教学是在通过操作示范、观察现象后进行理论讲解和总结分析,透过一般现象得出普遍规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后还可以通过布置综合性练习,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现场教学变数较多,要做好课堂设计和课前准备,如对“吸声和室内声场”部分进行现场教学,目的是要讲解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的结果与特征,以及材料的密度及厚度、背后空腔、空间吸声体等因素对多孔吸声材料吸声特

性的影响,课前要准备好相应的吸声材料和吸声体。

(二)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需要探讨的问题为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找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启发,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案进行评价。也就是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智力,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目的。如讲授“消声器”时,把“摩托车的排气筒除了排气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作为问题提出,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根据消声器消声降噪的原理给出各种答案,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并对消声器进行分类。问题引导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很抽象,有些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有时需要用到大量图片来说明问题,这些内容很难在黑板上描绘,还有很多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也很难在黑板上表现出来。为了讲解这些图片和一些学生无感性认识的噪声污染控制技术,靠挂图和简单教具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当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为了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考核,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的构成可以是: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30%(含作业、测验、实验等),期末综合大作业占10%。综合大作业是课程学完后进行的综合训练,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作业可以是一些典型机房、车间、道路等地噪声控制工程的设计,通过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声传播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噪声控制技术。单元测验、期末考试试题中要加大应用题的比例,评分标准不能单一,答案只要符合降噪的原则,都可以得分。

五 结束语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只有做好每门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是当前课程教学中的新课题,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只有在课程教学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探索、创新,才能达到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1):68,78,88.

[2]郑坚.应用性本科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3(2):60―62.

[3]徐国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4]沈建明.现场教学法在《数控机床》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7,28:146.

会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

上一篇勒歌

下一篇美人自刎乌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