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顾炎武与友人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顾炎武与友人书范文1
关键词:诗书下酒;苏舜钦;顾炎武;于成龙;林清玄
古人有诗曰:“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这句诗道出了文人的七件雅事,其中的“诗”“书”“酒”则为文人所必备之事。“书”,可理解为书法,也可理解为读书,不读书何以为文人?不会作诗也不能算作真文人,而且,还必须会喝酒。“诗”“书”“酒”可以说就是文人的代名词,样样不可或缺。但以“诗书”做为下酒物,却不是一般文人可为的!闻一多先生说:“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是的,只有真名士才能以“诗书下酒”,诗书和酒,入于肺腑,酝酿发酵,遂成浩然之气,气贯长虹,流芳百世。
北宋苏舜钦以“《汉书》下酒”,书读得深情,酒喝得酣畅。喜怒哀乐中,荡气回肠时,兴至处,手舞足蹈;伤感时,涕泪纵横。于是,以酒助兴消愁,酒入豪胸,情怀万丈,酒浇愁肠,泪雨淋漓!这部《汉书》,真是读出了情味,读出了古今现在。一个人的孤夜,有奇书有美酒,再加一个骨气奇高的苏才子,一代名士就这样炼成了!
明代顾炎武《与归庄手札》有言:“别兄归至西斋,饮酒一壶,读《离骚》一首、《九歌》六首、《九辩》四首、士衡《拟古》十二首、子美《同谷》七首、《洗马兵》一首。壶中竭,又饮一壶。”这就是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位先贤。看他读诗饮酒,其胸怀多么阔大,其豪气直冲云霄。一夜之间,两壶美酒,三十一首诗歌,可以想象他痛饮畅读的情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杯美酒下肚,万丈豪情升腾;“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又是一杯。这左一杯右一杯,诗到动情处,酒入热血肠,于是“天下兴亡”之忧患都涌进这“匹夫”之胸,于是,浩荡的国仇家恨就在诗酒中弥漫开来,化作暗夜里熠熠生辉的北斗星。
随着电视剧《于成龙》的热播,清代廉吏于成龙的美名天下传扬,而他“唐诗下酒”的故事更是为人乐道。于成龙《与友人荆雪淘书》曰:“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为酒为泪也。”可怜堂堂封疆大吏,竟无下酒之物,而以唐诗佐酒!但可敬的是他以天下为念,为民生立命的青天形象。酒入愁肠,诗出其口,化作忧国忧民的激情,感天动地!
林清玄曾说:“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的时候,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温一壶月光下酒》)
顾炎武与友人书范文2
1、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10、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6、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1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2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2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2、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24、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2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6、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2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3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3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3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35、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9、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40、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4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42、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43、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44、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45、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4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
47、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50、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5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52、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53、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5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5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5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5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58、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3、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昼夜乐》
6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65、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66、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67、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6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6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7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7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74、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75、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7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77、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78、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7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8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83、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8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8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8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89、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9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9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9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9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9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9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9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9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0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0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102、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10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10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0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0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10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108、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109、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1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112、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1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1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1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16、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17、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18、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1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
顾炎武与友人书范文3
例1 (2011·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2)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3)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例2 (2012·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试题解析
翻译题每小题3至4分,一个句子总要包含3至4个知识点以作为得分点才会设成翻译题。这些知识点包括:
1. 重要实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复词) 2. 活用 3. 特殊句式[判断、被动、省略、疑问、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4. 固定短语 如例1的第(1)句中的“”“勒”,第(2)句中的“居”“前行”“持满”“无得”,第(3)句中的“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后省略“之”)等。例2第(1)句中的“屈意”“礼”“委”,第(2)句中的“以”“此”“于”及介宾后置,第(3)句中的“尔曹”“不逮”“姑”“师”。]
应对策略
解答翻译题的基本原则是:一一对应,字字落实;实词要落实,句式要到位。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解题时首先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一定要有揣测各个句子检测的实词、特殊句式等得分点的意识,逐字对应翻译,尽量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解释成对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做到一一对应,“字字落实”,同时注意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特点,强化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弄懂意思基础上翻译的意识,细心甄别多义词适合的义项,审视句子特点,做好换、留、删、补、调。增强文言意识,个别字说不通的考虑是否通假或活用,将译成的双音节词语连接成句子,省略要补全,倒装要理顺,被动要译准,语气要体现。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注意句子的通顺,尽量做到多就少改。
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
1. 保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照原文抄录。
2. 解释。联系上下文组成现代汉语常用的双音词语,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3. 更换。结合上下文换成现代汉语惯用的词语,有些特称词语和修辞格还要采用意译。
4. 增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文言句子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如果是词类活用,也要补译出来。
5. 删除。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6. 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现场练兵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①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 ①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1. 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2.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3. 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人。少时即具倍年之觉,总角工为时艺,塾师大奇之。年方十五六,即结文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时于举业外,为声歌古文辞,已有集成帙矣。后久研性命之学,颇有得,识者谓其识力、胆力迥绝于世。
乙未谒选为吴县令,始以其学试之政。人皆谓吴门繁剧,而公超脱,或足以困之,乃公洒然澹然,不言而物自综,事自集。吴赋甲于天下,猾胥涂改簿籍,多征民间,人皆不知。公一目了然,摘其影射之条若干,呼猾胥曰:“此何为者?”胥不敢欺,皆俯首曰弊,公俱置之法,而清额外之征凡巨万,吴民大悦。公机神朗彻,遇一切物态,如镜取影,即巧幻莫如吴而终不得遁,故遁词恒片语而折,咄嗟狱具,自非重情,无所罚赎,杖之示惩而已。以故署门酒家萧条,皆移去。县胥隶之类,或三四为曹共一役,不食县官,唯借公事渔猎里闾,公拣其宜用者食之,无所差遣,终日兀坐,不能糊口,皆逃去归农。居常不发私书,尘复函数寸,期年而政已成。公为令清次骨,才敏捷甚,一县大治。
会因讼意见与当路相左,遂闭门有拂衣之志。公既得请,走吴越访故人,同览西湖、天目,登黄山、齐云,恋恋烟岚,如饥渴之于饮食。间发为诗文,俱从真源中溢出,别开手眼。天下才人文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饰之病,其功伟矣。
戊申春暮入都,补验封司主事,摄选曹事。猾吏多舞文,正当急选之期,故事掣签时,凡琐屑事皆曹郎躬为之,吏无敢近者。一老吏忽排闼而入曰:“每次大选,例与都吏一二美缺。今有某驿缺,已予都吏百金矣,幸以见与。”公目摄之,叱之出。少宰杨公乔曰:“吾辈身为大臣,受制胥吏,切齿久矣。”会猾吏私一姻戚,已罢官而仍留之,公察得其故,大愤曰:“如此则铨柄尽归此辈矣。”誓除此大蠹。时冢宰拟以疏文而后逮治之。公曰:“此胥吏也,但置之于法,以一知会疏上,则迅雷不及掩耳。虽有奥援,将安用之?”遂如言具疏,而绳胥吏入刑部。疏下,竟以欺罔坐重辟。
乙酉公主试秦中,试官以避嫌不过搜求,公通场皆自取阅,所取士大半得之落卷中,及出榜,多名士,试录为天下第一。
庚戌卒,年四十三。海内知己,谓其识如王文成,胆如张江陵,而不逮下寿以殁,天下惜之。
(选自《公安县志》,有删改)
1. 自非重情,无所罚赎,杖之示惩而已。
2. 间发为诗文,俱从真源中溢出,别开手眼。
顾炎武与友人书范文4
第一份名单上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上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左宗棠,龚自珍,盛宣怀。
对照这两份名单,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后者,这些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每个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人生有为,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而对前一份名单上的人物,虽似曾相识,可又一时说不出个所以然。甚至在心里说,这都是什么样的小人物啊!
朋友告诉我,若以“时效”论英雄,前一份名单上的人物该是多么的辉煌和显赫!他们前程锦绣,光宗耀祖,被众星捧月,万人敬仰。因为,他们都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后一份名单上的人物,却全是清朝的科举落榜者。想当年,他们又是多么的痛苦失意!前程黯淡,亲友奚落,郁郁寡欢,门庭冷落。
然而,谁能想到,历史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年那些号称“时代精英”,且是人人羡慕的状元们,并没有对人类历史做出本应与其身份相符的一番大事业,在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人死灯灭之后,即寂寂无闻,一个个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反倒是那些名落孙山的寂寞落榜者,不甘沉沦,埋头苦干,发奋进取,勇于创业,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这里,特别想提一提清末中兴名臣左宗棠。他连续参加科举考试十三年,三次赴京应试,也未考中进士。虽然他曾写诗明志:“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然而,在世俗社会里却是“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日过午”。在一般人看来,已过“而立”之年,又直奔“不惑”岁月的左宗棠,应该有自知之明,正确面对现实,赶快解决谋生问题。
但左宗棠毫不气馁,始终牢记自己的誓言:“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他断然放弃科考,转而“悉心研究兵法,熟读三韬五略,孕育将帅之法,与朋辈交游,喜为壮语警众,又常以孔明自比。时人皆笑其狂妄,唯独友人胡林翼极力称赞,说他横览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民族英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回家乡路过长沙时,指名见左宗棠,深为左的过人才智所惊叹,把自己在新疆考察所得全部托付给左宗棠,并为他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传世名句。
直到40岁,左宗棠终于得到了人生的最大转机,在出山镇压运动中渐露头角,渐渐登上国家军事政治舞台。进而,在清末列强入侵、国土大片沦丧,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沉重的边疆领土危机中,他大声疾呼,痛陈利弊,力排众议,抬棺西征,彻底打败受沙俄支持的侵略者阿古柏,收复占整个中华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
近代中国历史,有谁能像左宗棠一样所向披靡,以铁腕收复大片国土?如无左宗棠,今日中华之新疆,又将落入谁人之手,亦未可知矣!无怪乎当时人们评价左宗棠“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也赞扬左宗棠曰“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经那么夺目璀璨的状元,大多已是默默无闻;曾经那么灰暗惨淡的落榜者,却有那么多人与日月争辉,这其中的奥妙真是耐人寻味。是科举制度不公平吗?非也,在长期的封建等级专制社会里,相对于“世袭制”“祖荫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等靠血统和权势的人才选拔制度,可以说,基本上完全依靠个人考试成绩的科举制,是无可替代的相对“公平”的选人制度。否则,它也不可能延续千年,而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
在人生命运转机的最珍贵的青少年时代,这些状元们全部一跃成功,赢在了起点上;而那些落榜者却一个个被碰得头破血流,输在了起点上。然而,人生却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竞赛,赢在起点上,并不能保证一定也会赢到终点上。那些赢在起点上的人,往往优越感油然而生,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歇一歇享受人生的成功了,从而失去了当初拼搏发愤的进取精神,前进的步伐便不知不觉慢了下来。相反,那些在起点上碰得昏头昏脑的失败者,却往往知耻而后勇,头脑冷静下来之后,能更清醒地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足和优势专长,校准最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向,找准差距,埋头苦干,为未来的人生大成功默默积蓄力量。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故亦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此,锲而不舍,终生勤奋,虽受尽挫折,九死一生,亦必能大器晚成!
而且,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往往还与家庭出身、社会环境、历史机遇等外界环境密切相关。越是出身穷苦,越是家境贫寒,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所受到的挫折和打击就会更大。然而,真正有大志者,除了靠个人更加发愤的努力,又能靠什么?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只会徒增苦闷,埋头苦干迎头赶上才是正理。一条路堵死了,还可以有别的路走。世上本没有路,所有的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或披荆斩棘,或剑走偏锋,苍茫大地路何在?大路条条通北京!
顾炎武与友人书范文5
护国永宁宫:光绪《肥城县志》卷2《古迹志》载:“护国永宁宫:陶山东麓。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刘文质(康熙肥城举人)撰碑云:前明万历年间,有羽士周姓者,为后宫宗人,赐真人之封。敕建此宫,额曰‘护国永宁’。前殿三楹,以奉关帝圣像,后殿如前,乃万历皇帝金容。左为五福观,右有报恩宫,十二重楼同时鼎新,岁六月六日,建醮设会,士女云集。”其宫在陶山东崦关王殿村北,20世纪50年代毁,至今遗址仍散落众多琉璃瓦、陶片及雕花砖石,犹可遥想当时壮观。
五福观与报恩宫:《岱览》卷32记载:“凤咮峰,迤南为报恩岩,岩北有白姑洞、黄姑洞,南有柏香洞。其下有关帝庙(按即护国永宁宫),庙南为报恩宫,奉元君……小泰山南下有五福观,观内古柏二株,大数抱,供洪范五福象。”根据前引刘文质碑记,五福观、报恩宫皆为明末与永宁宫同时兴建。
十二重楼:《岱览》卷32载:“(报恩)宫东南有十二重楼,明末镇守太监所筑,为母后祈福,旋经兵燹,仅存四重,四壁屹立,至今人犹称十二重楼也。”楼为方形,墙厚1米,4层高约20米,主体墙内外以方砖垒砌,中间以三合土填充,石材皆精工雕就。壁内残留檩条、梁头均为上等木材,后遭拆除。当地民间传说,楼原拟修12层,与小泰山相齐,修了4层后因兵乱停工。
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陶山之上,为什么会这般密集地出现皇家道观,实在耐人寻味。特别让人感到奇特的是,这里不仅有专为“母后”(按万历朝与泰山关系密切的“母后”,只有万历生母慈圣太后,故此楼祈福的对象当属慈圣太后)祈福的十二重楼,宫中还建有专门供奉万历皇帝金容的大殿,这些无不显露了陶山宫观与大明宫闱极为密切的联系。
“羽士周姓”应为周玄贞
刘文质永宁宫碑记称奉敕重建此宫者,为一“羽士周姓”。那么,此人是谁呢?
根据上引史料,陶山之宫观关联着万历帝、慈圣太后与镇守太监,而能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泰山道士且又姓周者,只有一人,即周玄贞。
周玄贞(贞一作真)为五峰山洞真观之道士,其人与明宫有密切联系。清初李雨霑《重修五峰山碑记》:“逮我明有淡然子周法师,奏请神宗,封为保国隆寿宫,创建三元殿。”隆寿宫中建有九莲殿,祀慈圣太后。周玄贞还参与岱顶《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铜钟铸造。据今存于岱庙之万历四十二年(1614)铜钟铭文:“钦差总督泰山金殿等处工程御马监等衙门太监张忠、林潮、叶忠、陈承寿、齐芳,内官监太监崔登,管理太监李忠,领修金殿等工全真道士周玄贞仝奉旨造。”周玄贞连通宫掖,与皇帝、太后均有交际,频繁参与了泰山祭祀活动。周氏之阐教中心五峰山,又与陶山近在咫尺,其于五峰所建护国隆寿宫,与陶山护国永宁宫,不独宫名相近,性质亦完全相同。因此刘文质碑中的“羽士周姓”,指为淡然子周玄贞,应有极大可能性。
今承肥城友人王庆吉先生提供了一条最新发现的史料,证实了笔者上述推测。《肥城县丘氏族谱》录有明陕西布政使、长清进士李徽猷撰《重兴五峰山云清周法主墓表》,中云:
法主讳元(玄)贞,号云清,又号淡然子,肥城人,其姓丘。父宗尧,母张氏,梦神授道箓一书,觉有妊,默然而生,众奇之。年七岁就外傅,六尺游泮水,过目成诵,书通三教,医卜如神,尤长于兵法,咸以将相期之。第道根宿植,既冠,遂弃儒而取元(玄)。父母强迫之,为后嗣计,甫如愿,即出为汗漫游。从师周姓,遍历名胜,多得异人传。岁丙申(万历二十四年,1596)驻舄都下,神祖(万历帝)命主钵白云观。先数年,有董姓者梦彩衣载一木主,题曰“重兴五峰祖师周人”,莫知所谓。遂奉敕领经为五峰主者。法主之生,洵不凡哉!至以大兴山场为己任,奏请帑金创建三元宝殿、太平等阁。一切尝住道院,悉为崇楼,一石一砖,复非旧物。又建陶山报恩宫、群仙等殿。岁异荒,贫民道路相望,赖以全活者不下数万人。虽拮据,尤修藏注书,分镇名山等处。代上泰山进香,沿途设施,日不再食,迄归囊无一钱。忠孝似旌阳,刻苦若长春。恶衣恶食,不炉不扇,凡交际不可却者,尽以助婚助葬,拯难周急,瓢屡之外无长物。又有圣贤一芥不取、万物一体之风也。丁卯九月四日,沐浴更衣,谈笑自若,乃手书云:“余非尘世叟,奉旨到人间,令阐元(玄)中妙,故演妙中元(玄)。噫!只因速赴西池召,难留光阴七十三。七十三,人不识,不识真可惜,总然说得坠天花,焉动庸夫心与耳。若论浮生三哭三笑,三笑三哭,推周世数,吾崇降之。”和衣侧身而化去。生于嘉靖乙卯十月朔,化于天启丁卯九月四日。十月二十七日埋于宫左。(铭略)
此篇所披露周玄贞族系及生平,为其他史籍所未言,澄清了其生平诸多疑案。参稽其他相关史料,可钩稽玄贞事迹如下:
周玄贞(1555—1627),号云清,又号淡然子。原姓丘,谱名建中,肥城县西衡鱼(今石横镇衡鱼村)人。衡鱼邱氏系左丘明后裔,为肥城望族。明代肥城县属济南府,故玄贞所纂《皇经集注》中自称“山东济南小兆臣”(《道藏》第34册,632页)。少曾为生员,后弃儒为道,师从一周姓道人。万历二十四年(1596)入都,奉神宗之命“主钵”白云观。万历二十七年(1599)神宗将《道藏》颁赐“天下名山宫观”,遣其赍送一部于长清五峰山洞真观,自此遂住持于此观中。次年上疏奏请重修洞真观,神宗“特赐帑金”,令其“总领五峰山殿宇工程”,至二十九年八月竣工。三十三年(1605)三月,明廷赐观额为“保国隆寿宫”、殿额为“三元宝殿”,翌年于观中立《敕赐五峰山保国隆寿宫记》以记盛典。此后神宗屡遣内侍诣观斋醮,洞真观成为内廷一处重要祭祀场所。另外还曾参预《续道藏》编纂(据张琰考:《皇经集注》前序、誉录序、刊传疏文等处都提到玄贞修藏一事)。还纂有《皇经集注》10卷,收入《续道藏》中,此当即墓表中所言“修藏注书”事。万历末期,受命代神宗“泰山进香”(据墓表言时“岁异荒”,当指万历四十年前后山东大旱之事),参与了泰山金殿、御香殿铜钟、天启灵佑宫铜碑铸造等大型工程。卒于天启七年(1627)九月,年73,葬于五峰山洞真观左。
墓表提到周玄贞所建诸观中,列有陶山报恩宫之名。按此宫即为永宁宫之组成部分。《岱览》记云:“关帝庙(按即护国永宁宫),庙南为报恩宫。”得此墓表文字,遂可证刘文质记碑中之“羽士周姓”,为周玄贞无疑。
“后宫”之人应指周端妃
墓表记周玄贞行迹十分详尽,但关键一点却语焉不详——周玄贞作为一介山野道人,如何能交结宫掖、蒙受帝知,而成为“去天尺五”的通天人物?刘文质永宁宫碑对此提供一重要内容:“羽士周姓者,为后宫宗人,赐真人之封。”言明周玄贞乃后宫妃嫔本家,那这一妃嫔又系何人?
查考万历后宫中,确有一周姓后妃:《明神宗实录》卷122载:“(万历十年三月)甲子,上御皇极殿,传制册九嫔:周氏为端嫔,郑氏为淑嫔,王氏为安嫔,邵氏为敬嫔,李氏为德嫔,梁氏为和嫔,李氏为荣嫔,张氏为顺嫔,魏氏为慎嫔。” 又:“乙丑,升昭妃父刘应节为指挥佥事,端嫔父周清为指挥同知。”又卷279:“(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戊寅,册封端嫔周氏为端妃,李氏为敬妃。”周妃生皇子常浩,封瑞王。妃薨年不可考,卒葬在天寿山陵区内。清初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称:“又南为银钱山,有郑贵妃暨二李、刘、周四妃之墓,神宗妃也,制如二井,南向,今毁。”今尚存遗迹。周玄贞攀附之“宗人”,应即周端妃,其能进入明廷、蒙受帝知,当源于周妃之荐。
另外,今知周玄贞本出于肥城丘氏,与周端妃家族毫无血缘,惟师为周姓,可能与周端妃同宗且有交往。玄贞出于攀附宫闱之需,乃改从师姓,借之与周端妃认作本家,从而取得“后宫宗人”贵戚身份。最终通过这一关系,成功联结上万历皇帝。
永宁宫中的“万历金容”
陶山诸道宫中除供奉万历金容(明神宗铜像)外,同时还奉祀关羽(永宁宫前殿)与慈圣太后(十二重楼)。这样的祀神格局,又见于顺天府漷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境)诸道观中。
顾炎武与友人书范文6
[关键词] 清诗; 莲社; 遗民诗社; 《顽潭诗话》; 陈瑚; 陆世仪
chen hus ″lian society″ and wantan shihua
zhu zejie1 huang zhiguo2
(1.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2.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re is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ies form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lian society,founded by chen hu the famous thinker,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sociations of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the information about lian society could be mainly found in wantan shihua edited by chen hu.although it is called shihua,it is a kind of respondingstyle poetry collections.the works and authors contained in wantan shihua are numerous and jumbled.therefore,wantan shihua is not simply equal to the poetry collections of lian society.through carefu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upon wantan shihua,we find that lian society was founded on august 15th midautumn festival,1647 (the forth year under the rein of emperor shun zhi in the qing dynasty).it is located in the wei village,one of the small villages in kunshang city,jiangsu province.the members of the lian society also made their own rules named the law of lian society.they often held gatherings and responsory activities,at least more than six events, such as enjoying the full moon while drinking,rowing on the pool,village visiting,drinking in lancao,imitating the poems of pi rixiu and lu guimeng in lanxi,writing poems in the house of fenglin,and so on.in august,1649 (the sixth year under the rein of emperor shun zhi in qing dynasty),chen hu was invited by mao jin,a famous bibliophile and published author,to teach in changshu, province,which marked the end of their gatherings and responsory activities in the lian society.the members of lian society included the prominent thinker lu shiyi,wang yu,sheng jing,lu xibin,jiang shishao,xia youguang,li guomei,hua qianlong,wang faxiang,gong wan,cao fen,etc.some of menb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in the meanwhile,we find that some members of the lian society also joined other similar societies,such as zhongqiu kunhu literary society in changshu,jiangsu province,loudong shilao society and yinxi poetry society in taicang and the like,so other researches will be made upon this aspect.above all,we can also make the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other poetry societies that chen hu and other members founded or joined.thus,we can clarify relations about lian society and wantan shihua in more aspects.all of the related investigations will be useful to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whol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even the ci
vil societies form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 qing poetry; lian society; adherents poetry society; wantan shihua; chen hu; lu shiyi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同名的“莲社”,在本文中是指清初陈瑚创立的一个遗民诗社。陈瑚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诗人。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结社最为繁盛的时期,仅清初遗民所结的各种社团就至少可达数百个,其中“莲社”的地位大约仅在“惊隐诗社”稍下。但目前学界还未见有详细的特别是比较正确的介绍,本文拟从原始文献出发对该社进行相对系统的考察。
一、 《顽潭诗话》的两个问题
考察“莲社”,必须从《顽潭诗话》说起。《顽潭诗话》包括正编上、下两卷,陈瑚辑;又《补遗》、《附录》各一卷,其孙陈陆溥辑《顽潭诗话》上、下两卷及《补遗》均题“顽潭主人陈瑚确庵辑”,但据陈陆溥为陈瑚而撰的《安道公年谱》卷上顺治“六年己丑”(1649)条所说“《顽潭诗话》成。上、下两卷……溥更附《补遗》一卷于末”,可知《补遗》该卷实系陈陆溥所辑。见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1册,第327页。。该书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清末民初才有刊印,现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六年(1917)昆山赵氏峭帆楼校刻《峭帆楼丛书》本最为易得。关于该书,有两个问题需要首先予以说明。
第一,《顽潭诗话》属于诗歌总集而非诗话。《顽潭诗话》由多组诗歌(包括个别其他文体)组成,具体为卷上17组,卷下12组,《补遗》4组,《附录》3组。每组作品相当于一个小集。按照陈瑚自序的说法,“其间有一人为一类者,《指南》、《心史》之续也;有一事为一类者,《月泉吟社》之续也;有一时为一类者,《谷音》之续也”[1]503。这里后面两类究竟哪些属于“一事”,哪些属于“一时”,事实上相当模糊,很难区分;“一人为一类”者,则如卷上第2组陆羲宾(号鸿逸)《晚香亭集》、第3组龚捖(字与参)《后印溪草堂集》、第17组李国梅(字萼青)《村居诗》等,一望便知。但无论具体类型如何,《顽潭诗话》总体上由若干作品小集汇编而成,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
此外,陈瑚还编纂过两种典型的诗歌总集——《离忧集》和《从游集》,两者内部同以作者立目,以人领诗。与之相比,《顽潭诗话》在体例上确实显得有些杂乱。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以“诗话”命名。但它的性质仍然属于诗歌总集,关于这一点,赵诒琛在校刻跋语中说得很清楚: “此书虽以‘诗话’名,实系清初高人逸士唱和诸作”[1]569。又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二说: “陈确庵自号七十二潭渔父……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诠次同志之诗,为之传记,曰《离忧集》。明年己亥(十六年,1659),复评次其门弟子之歌诗,为《从游集》。其《顽潭诗话》则一时酬唱之作也。”[2]58这里将陈瑚(确庵其号)所辑三种诗歌总集叙述在一起,虽然内涵有别,但性质基本相同。按照诗歌总集的大致分类,《离忧集》和《从游集》归入全国类,《顽潭诗话》则可以归入唱和类。
第二,《顽潭诗话》不等于“莲社”社诗总集。大凡诗社,建设最好的往往编有社诗总集,对考察诗社也最为便捷、有利。但《顽潭诗话》所收作品虽然多出自“莲社”成员之手,保存“莲社”相关资料也最多,却并不等于是“莲社”的社诗总集。如上文提到的几种“一人为一类”者,作者固然都是诗社成员,作品却大抵为社外之什。又如卷上第1组《无闷谣》,据陈瑚诗小序盖作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1]503;特别是原居最前而被陈陆溥移至卷上第12组的《戳谶》,陈瑚小序称“予录《诗话》,特托始于此”,据题注乃作于顺治元年“甲申”(1644)[1]524,这些都在“莲社”成立(详后)之前;此外如卷上第8组《端午竞渡》作者第一人郎星纬(字玄翊),顺治二年乙酉(1647)即已死难(“就死”王昶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二九《人物?忠节》“太仓州?明”,见《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页。),更与“莲社”没有丝毫关系。这就是说,《顽潭诗话》所收作品和它们的作者不能全部归于“莲社”,必须进行仔细的鉴别和分析。这自然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
除此之外,《顽潭诗话》内的作者很多都只是以字号的形式出现,其中有些人甚至连姓氏都无法考知。下文在具体叙述的过程中,凡只知字号者,于字号加上引号以示区别;不知姓氏者,则姓氏暂以“某
字代替。另外,凡姓名可知者,如上文所示,必要时加注《顽潭诗话》对应之处的字号(同一字号只注一次)。
二、 “莲社”的成立与社约
陈瑚原籍江苏太仓,顺治三年丙戌移居昆山的蔚村,在那里从事讲学等活动。“所居有莲潭七十二”[1]503,而“顽潭”为其中之最参见《顽潭诗话》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龚捖小序,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可作代表。《顽潭诗话》取名于此,所结诗社则称“莲社”。
陈瑚《确庵文稿》卷一《莲社招隐诗》的小序中说: “蔚村有七十二潭,潭皆种莲花。思与友人共乐之,而作是诗。”[3]209据集内作品排次,此诗作于顺治四年丁亥(1647),具体时间应在其下一题《五月十四夜》之前。诗中表达了陈瑚结社的愿望,并且提出了社名,可以视为“莲社”的滥觞。
《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是“莲社”第一次集会之作,具体题目为《中秋诸同社举鼎甫五十觞兼玩月,赋诗并序》。该组陈瑚小序的开头明确说“丁亥中秋”[1]511,亦即顺治四年八月十五日。又作者第6人陆羲宾诗的首联云: “莲社初开日,佳期正仲秋。”[1]512第16人徐“文若”诗有句云: “汐社重盟向此宵”[1]513。如此反复印证,可知该年的中秋之夜的确是“莲社”初次活动亦即正式成立的日子。
这里用作典故的“汐社”是元初宋遗民谢翱创立的诗社。又作者第7人江士韶(字虞九)诗云: “遁世多佳客,趋田即野人……莲社因非晋,桃源避自秦。”[1]512这是从晋宋之际释慧远在庐山创立的同名“莲社”生发,同时兼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而此处的“秦”字在清初诗歌中演变成一个普遍使用的特殊意象,即暗指清王朝。这些地方都反映出该“莲社”属于遗民结社的性质。 有社约,制订于结社次年(参见下文),其情况比较复杂。该社约全名《莲社约法》,原曾编入陈瑚《确庵文稿》卷二五,但“未刻”[3]207。不过,陈陆溥为陈瑚而撰的《安道公年谱》卷上顺治“四年丁亥”条“约村人为改过迁善之学”一事之下有这样一段叙述:
公学问深造,与同志为性命之学,又与村中诸友指陈切近功夫。用吕氏《乡约》、朱子《白鹿洞规》、温公“真率会”遗意,著《莲社约法》五章: “(一)‘会约’有五: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会戒’有四: 不谈非礼,不发人隐私,不谋利欲事,不作无益。(三)‘会人’有二: 同属之亲,同志之友。(四)‘会期’有四: 论道之举,景物之举,宴享之举,过从之举。(五)‘会品’有三: 便设,特设,非常设。”又有《蔚村讲规》……《蔚村三约》……《五柳书堂学规》……《小学规条》……公知道终不行,而随处为世道人心之计,故设教不厌周详云。[4]318319
这里所列《莲社约法》的五个条款应该是可信的,但从它的具体内容来看,似乎管得太宽。这一方面固然属于一般诗社制订社约的通例,另一方面恐怕也与陈瑚的其他结社乃至讲学活动有关。考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三《打乖吟,戏赠确庵》小序曾说: “确庵于蔚村结四(‘四’字疑衍)大会,大会之中又分四小会: 一‘讲会’,与同志讲《易》;一‘忏会’,以合蔚村奉佛诸公;一‘乡约’,以和村众;一‘莲社’,以联诗文之友。”[5]557据此可知,“莲社”本来只是陈瑚“蔚村大会”中的四个小会之一。然而在有些场合,“莲社”也用于泛指整个“蔚村大会”。如陈瑚《确庵文稿》卷一《斯友堂诗》在叙及顺治六年(1649)“己丑孟陬,同人集蔚村讲《易》”时有云: “顽潭莲社开,讲易阐复姤”[3]215,这里的“莲社”显然不限指诗社。又卷二三《圣学入门书序》叙及“莲社之约”[3]441,大略也是如此。由此看来,《莲社约法》正如《安道公年谱》上下文的叙述所示,确实不一定是专为我们所说的“莲社”而设。因此,我们在讨论“莲社”时,必须注意区分它的专指与泛指。同样道理,在考察诗社集会和认定成员时,也必须持审慎的态度。
三、 “莲社”的集会唱和
“莲社”在“玩月称觞”之外还有不少集会唱和。就《顽潭诗话》中的作品而言,下述各组确切属于该社集会唱和的产物,可借以考知相关活动。其先后次序即依《顽潭诗话》排列。
一是卷上第6组《题画扇》。据该组陈瑚诗小序,“称觞之夕”诸“鼎甫”之弟诸“惠甫”(“甫”字或写作“
父”)“出画扇请题”[1]513,因有此作。这从诗社集会的角度来说,仍然属于第一次。
二是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据该组龚捖小序,本次是陈瑚“飞书及诗”,特地招邀龚捖等人参加“莲社”,并“出……《莲社约》……相示”,集会时间在顺治五年(1648)“戊子……七月十三日”前“两夕”[1]522523。其中第一题龚捖和诗的首联云: “秋来潭月与人期,白社相招去不疑。”[1]523这里的“白社”全称“白莲社”,是释慧远“莲社”的别名,借指陈瑚“莲社”。又第六题陈瑚等联句《停舟命遫歌子美客至,即用原韵》第二句云: “元亮今因莲社来”[1]523,这是用陶渊明(元亮其字)与释慧远“莲社”的典故,双关龚捖等人入社。
三是卷下第10组《村访》。据该组王育(字石隐)小序,本次是陈瑚“《莲社约》……甫就,寄书招”王育、陆世仪(号桴亭)、盛敬(号寒溪)等人来蔚村聚会[1]555。小序署款时间为顺治五年“戊子清和月之第一日”[1]556,亦即四月初一。但唱和第一题陆世仪和诗,《桴亭先生诗集》卷三题作《三月廿九日过访确庵,剧谈三夕,赋此以赠,步石隐韵》[5]553,可知始于其前两日。而从王育小序所说“《莲社约》……甫就”一语,可以推测“莲社”社约的制订完成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又唱和第一题陈瑚和诗两首之一第五句“采莲君子社”云云,同样是双关“莲社”。
四是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据该组王育小序,本次“辍饮”唱和的时间在同年四月的“三之日”,亦即初三。其中陈瑚《即席》首尾略云: “幽赏高谈几逸民……同是莲花社里人。”又陆世仪《雨雹》第三句云: “买鱼沽酒续莲社”[1]557。检《桴亭先生诗集》卷三,该诗题作《四月戊辰(初三),过澜漕访黄子幼玉,幼玉为续举莲社。时同过者,石隐、寒溪、确庵诸兄也。席未半,大雷震电,雨雹如拳,屋瓦尽振(一作“碎”)。同志皆错愕而起,为之撤席。赋此志异,并赠幼玉》[5]554。据此可知,这次集会的主人乃是黄“幼玉”。
五是卷下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据该组陈瑚小序,本次集会的时间在顺治六年“己丑五月二十九日……越一日”[1]557,亦即五月三十日。集会的主人,小序提到“庸夫举社”,则为诸“庸夫”。“庸夫”有时写作“庸甫”,也是诸“鼎甫”的兄弟行。陈瑚《确庵文稿》卷一有《诸庸甫家社饭》一诗,首联云: “双扉烟雨闭菰蒲,莲社栖心避世徒”[3]218。从其前后作品排次来看,应该就是为这次集会而作。
六是《补遗》第2组《枫林书舍联句》、第3组《枫林书舍分韵赋诗》。据两组陆世仪两篇小序,本次“联句”和“分韵赋诗”同在顺治五年“戊子端阳后一日”[1]559,560,亦即五月初六,地点在太仓的江士韶(号药园)家“枫林书舍”。其中的后一组,小序还特别点明“同社诸子”。又陆世仪的《分得“书”字》第五句亦云: “莲社客来缘话雨”[1]560。
以上六次集会唱和之作,《补遗》该次毋论,第二次与第三次在《顽潭诗话》中的排列次序显然前后倒置。事实上,《顽潭诗话》所收各组作品,特别是正编卷下,在排序上确乎比较混乱。仅此一项也能见出该书作为一种诗歌总集,尽管经过陈陆溥的修订和刊印者的校勘,就技术层面而言仍然是不够成熟的。这对原编者陈瑚本人而言,的确只是一部未定稿。李北村过访石隐,石隐并拉予辈同过小酌,再举莲社,即席口占》,第二句云: “莲花社里发清吟”[5]554。据集内前后作品推测,当作于顺治五年戊子“四月戊辰”(初三)至“端午日”之间,显然属于另外一次集会的唱和,主人为王育。但《顽潭诗话》内全无该次唱和的相关作品,可知其遗漏确实未能尽免。
上述各次集会唱和的地点主要在蔚村,另外还有附近的澜漕及太仓;人数或多或寡,主人以陈瑚居多,也有其他社员;其时间则集中在顺治四年丁亥(1647)八月十五日至顺治六年己丑(1649)五月三十日之内,头尾三年,实足不满两周年。陈瑚为陆世仪而撰的《尊道先生陆君行状》谓“君与王君石隐辈,岁一入社”[6]375,这主要是就蔚村而言,并且只是一个大概。至于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二把第一次集会所作《中秋夜,诸同社泛舟莲渚,为诸鼎甫举五十觞》编在顺治三年“丙戌”最末一题[5]550,则显然是一个疏忽。此外,其他不以“莲社”名义组织的集会唱和以及非集会形式的唱和,则都可以置之不论
。
顺治六年己丑八月,陈瑚应毛晋之聘,移居常熟隐湖教授生徒,“莲社”正式的集会唱和活动就此结束。《顽潭诗话》所收各组作品有时间可考并且与“莲社”密切相关的,基本上都在此之前。其他如卷下第3组《春星草堂雅集诗》、第4组《又雅集诗》,以及陈瑚《确庵文稿》卷二《甲午元夕,同人集尉迟庙,文介石先生讲蔚村三约,限“真”字韵》所涉[3]228,时间贯穿顺治七年庚寅(1650)至康熙十年辛亥(1671),并且作者有一部分甚至全部恰巧是“莲社”成员,但那些活动对于“莲社”来说至多只能算是一种余响。
四、 “莲社”的基本成员
关于“莲社”成员情况,依据上述各次正式集会唱和出现的作者以及相关人物,顺次去除重复,可以得到一份基本的名单:
第一是《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作者最多,计有16人: 李“三有”、某“九游”、王育、某“艺公”、盛敬、陆羲宾、江士韶、夏有光(字玉汝)、李国梅、华乾龙(字天御)、程“士起”、黄“幼玉”、陈瑚、王发祥(字登善)、陆世仪(字重威,一作道威)、徐“文若”。另外本次无作品者诸“鼎甫”以及第6组《题画扇》涉及的诸“惠甫”兄弟,这里暂时不算。
第二是《顽潭诗话》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增加6人: 龚捖、龚“仲纯”(龚捖侄)、诸“惠甫”、李“远公”、陈逊(陈瑚长子)、陈遫(陈瑚次子)。其中龚“仲纯”未见有诗,陈遫本次无诗。
第三是《顽潭诗话》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据王育小序增加诸“晋甫”1人。另外所涉黄“幼玉”之“坦君”亦即女婿某人不算。
第四是《顽潭诗话》卷下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增加3人: 李梅(号白庵)、诸“鼎甫”(法字且了)、诸“庸夫”。
第五是《顽潭诗话》补遗第2组《枫林书舍联句》及第3组《枫林书舍分韵赋诗》,增加两人: 曹(字尊素)、江“俊求”。后者此处无诗,但前一组陆世仪小序提及,后一组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三有为江“俊求”代作的一首《同确庵诸兄过药园枫林书舍,分韵(又得“门”字,代俊求)》[5]554。
以上合计28人。此外如果放宽条件,或者发现新的资料,那么应该还可以增加一部分,但目前暂时就确定这一些。
这些成员的籍贯基本上也是太仓或昆山。现今得以了解的关于他们生平事迹的记载,文献多寡不一,详略相差很大。其中陈瑚、陆世仪同以思想家著称于世,过去各有年谱,如今研究论著更多,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还有《陆世仪评传》。又王育、盛敬,沈受宏《白溇先生文集》卷二分别有《外王父庄溪先生石隐王公行状》[7]6566、《寒溪先生墓志铭》[7]6364,卷一还有《外王父庄溪先生为位私议》[7]8、《盛寒溪师六十寿序》[7]34。又陆羲宾、江士韶、夏有光、华乾龙、王发祥、曹,嘉庆《直隶太仓州志》中都有传记。又龚捖,汪学金辑《娄东诗派》卷一一选其诗,附有小传[8]180。
此外有些姓氏等,从现存陈瑚、陆世仪两家著述特别是《顽潭诗话》中可以获得大致的线索或者更多的信息。如李梅,《顽潭诗话》卷下第4组《又雅集诗》内,作者第8人作“白庵李梅”[1]554,这就能够推测“白庵”系其别号。又如李国梅,张宗芝等四人合辑毛晋六十寿诗《以介编》内,作者有“鹿城李萼青(名国梅)”[9]556,可以知道其名、字(另此处“鹿城”系昆山别称);而据《顽潭诗话》卷上第15组标题《北村自寿》以及李国梅小序[1]529,还能够进一步知道他的别号为“北村”,以及准确的生年月日。特别是诸“鼎甫”,《以介编》作者有“鹿城诸且了(名海净)”[9]576;而联系《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陈瑚小序所说“吾友鼎甫……近以浮屠氏隐”[1]511,并综合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王育小序所说“诸鼎甫”[1]557、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作者第5人所谓“且了”[1]558,可以断定就是同一个人,只可惜其俗名还是未能知悉。至于李“远公”的姓氏,《顽潭诗话》卷下第1组《野言》陈瑚小序曾提及其父为“伊土”[1]536,则再从唐时升《三易集》卷九《香树集序》“娄东李君伊土”云云即可推得(另“娄东”系太仓别称)[10]129,只是其名仍不详。
另外还有两人连姓氏都不得而知。其中某“九游”,今人陆勇强先生《明清作家史料钩沉》一文“储福畴”条,曾引录储欣《在
草堂文集》卷四《从兄九游传》,谓“九游讳福畴”,江苏宜兴人,明末名士,入清后“隐处不仕”,顺治十五年“戊戌毙于盗”[11]204,推测很有可能就是这个人。另一某“艺公”,杨廷福、杨同甫父子两位先生合编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有一位秦树榖字艺公[12]1062,也是无锡人,但生活年代未详,姑记于此以待异日再考。的这些成员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排除陈逊、陈遫这样入清之后才渐次长大成人者之外,在结社期间都是真正的遗民。至于后来如王发祥举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进士,并在清朝服官,则是另外一回事。
“莲社”成员中有不少学者,陈瑚、陆世仪之外,王育、盛敬、江士韶等人也往往撰有学术著作。从《顽潭诗话》的某些小序中可以发现他们在集会唱和的同时,经常相互出示、阅读交流。结合他们的讲学活动来看,这个诗社确实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这与约同时期的“惊隐诗社”涌现出顾炎武、王锡阐、吴炎、潘柽章、戴笠(字耘野)等一批著名学者很相似,只不过在学术领域方面各有侧重而已。可惜的是,陈瑚、陆世仪之外其他成员的著作,包括他们的诗文集,基本上没有流传,无法对我们考察“莲社”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五、 “莲社”成员与其他结社
“莲社”的某些成员还组织或参加过其他诗社(包括类似结社)的集会唱和活动,也就是一人兼为多个诗社的成员。这里结合《顽潭诗话》,以陈瑚为主,先考察以下三个诗社。
(一) 中秋昆湖文会
《顽潭诗话》补遗第4组《癸巳中秋文会》,所收为“癸巳”亦即顺治十年(1653)八月十五日陈瑚与其弟子辈以及毛晋举行社集的唱和之作,凡两题。第一题“开”字韵,陈瑚首唱;第二题“秋”字韵,王育长子王孝持首唱。作者除去重复,计有陈瑚、毛晋、张溯颜、钱嘏、冯长武、毛天回、陆焕、刘严御、许焜、张履祥(一姓杜)、周士槱、吴迁(一姓黄)、王孝持、瞿有仲、毛褒、毛衮、费来、顾湄、陈逊、毛表、黄御香“黄御香”依《顽潭诗话》原文,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第563页。但据其前作者署名格式类推,有可能单名“御”,而“香”字系“唱和”的“和”字之讹。,共21人。
又其中毛晋“仲子”毛衮诗,陈瑚曾另外辑入《从游集》卷下,题作《中秋昆湖文会,次确庵师韵》,正文第三联文字不同,并且末尾还有这样一段自注: “是日与者三十人,备五经之选;课制义五篇,论、表、策各一道,又成诗二首,一时传为盛事”[13]681。这里首先是标题所说的“昆湖”,即上文提到过的常熟隐湖。当时陈瑚正在那里教授生徒,所以有此会之举。其次是与会人数,据此处所说应有30人。另外黄御香诗第三句“四座即看符列宿”,自注说: “是日二十八人”。如果仅仅就弟子辈而言,那么加上陈瑚和毛晋,刚好也是30人。只是目前除了《顽潭诗话》该组所列21人之外,其他9人或7人究竟为谁,均不得而知。
这次“文会”从毛衮诗自注来看很像是一次课艺活动。但较之于一般的课艺,它却带有明显的结社倾向。如许焜诗起句即云“百里昆湖文社开”[1]562,又其中不少作者还表达了来年此日继续举社的愿望。如毛晋诗: “明年此夕铜螭署,应见姮娥月里催。”[1]561陆焕诗: “秋期此夕明年会,笑折琼枝玉漏催。”吴迁诗: “记取来年今此夕,广寒应见桂华催。”[1]562假如这个愿望真正得以实现,那么“中秋昆湖文会”也就完全可以看成是有规律的诗人结社了。可惜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是陈瑚在隐湖坐馆的最后一年,该年中秋未见有续举社事的记载。
(二) 娄东十老会
《顽潭诗话》附录第1组《娄东十老图诗歌》,陈陆溥小序说:
吾祖确庵公与嗣祖鸿逸公为“娄东十老”之会,略仿香山“洛社”遗意。吴门高士张永晖绘图志盛,而延陵吴誉施亦仿西园故事叙而记之。岁远人湮,不知流落何所矣。此幅则一方外摹写,坐立位置与原图间异,而笔墨复不足观。然披览之间,犹得想见故国衣冠及前辈风格也。当时诗歌应多,不复得见,仅存敝簏数稿,特倩东村陆先生书之图后,以存遗迹云。[1]564
此处所说《娄东十老图》的摹本,今影印底本《顽潭诗话》未见刊印,但吴誉施为张蟾(永晖其字)“原图”而撰的记文仍然辑录完整。据该文所记,此“十老”依次为陈瑚、宋龙、陆世仪、郁法、顾士琏、盛敬、王撰、陆羲宾、王育、江士韶。其中除宋龙、郁法、顾士琏、王撰之外,另六人都是明确的“莲社”成员,并
且每人虽以别号为称,但都注有对应的名、字和当时的年龄、住址,可以当做小传看待。
吴誉施这篇记文,根据其所注陈瑚等大多数人当时的年龄推算,应该撰写于康熙十年辛亥(1671)。此外,仅王撰、陆羲宾、王育三人记文所称年龄与所见其他记载略有出入。如王育,记文说当时“八十岁”,但据前及沈受宏《外王父庄溪先生石隐王公行状》,乃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十月十一日”另陈瑚《确庵文稿》卷九《寿石隐八十》、《次和庄溪老人八十生日诗》两题,据集内作品排次均作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亦可为证。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7]66,至本年还只有79岁。又陆羲宾,记文说当时“七十一岁”,但据《顽潭诗话》卷上第16组《同人寿鸿逸》陆世仪小序“今年辛亥春正,为君七十生申之期”云云[1]531,则本年刚好为70岁。这种情况应该是吴誉施因缺少把握而尽量把年龄往高里说造成的。至于王育本人在题诗末尾自谓“庄溪八十老不死”[1]564,这个“八十”乃是泛言。
关于“娄东十老会”的成立时间,陈陆溥所撰《安道公年谱》卷下即依照吴誉施记文定在康熙十年辛亥,并同样将其全文附录于后[4]378380。但据沈受宏之子沈起元《敬亭文稿》卷一《娄东十老图跋》载,“《娄东十老图》绘自康熙庚戌”,亦即九年(1670)其下文叙及“十老”年龄,则明显有误。另按: 今人庄天明主编《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明清肖像画》中《彩色图版》第34幅即为《娄东十老图》,可惜“无款”,而所附《图版说明》称其“作于康熙九年(1670),作者不详”。见庄天明主编《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明清肖像画》,(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075、121页。该图人物“坐立位置”与吴誉施记文所述全无差异,因此很可能就是陈陆溥所说的“原图”而非摹本,而其作者应该就是张蟾。[14]84。假如这个说法可信,那么“原图”应该绘于吴誉施撰写记文的上一年,“娄东十老会”也即成立于那一年。 老”中声名最著的人物陆世仪在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不幸病逝,享年62岁;紧接着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陈瑚也随之谢世,享年63岁。其他成员年龄基本上都比两人大。作为一个诗社,“娄东十老会”后来即使还有活动,估计延续时间也不会太久,至少已经不完整了。
(三) 印溪诗社
《顽潭诗话》卷下第8组《和陶田舍诗》所收为龚捖与顾梦麟(号中庵)、陈瑚、李“远公”四人先后追和陶渊明诗歌的作品。其中龚捖第一次所作题为《印溪诗社约田家诗,和陶始春怀古田舍韵》[1]553。这里所说的“印溪诗社”显然是龚捖创立的一个诗社,因此才会约定诗歌题目,邀人同作。又龚捖第二次所作的“自序”中提到: “丁亥秋,予以一编谒中庵先生。先生过为延赏,和其中和陶田舍诗二章,有‘将托沮溺’、‘同为比邻’之语。”[1]554由此推测,“印溪诗社”最迟在顺治四年“丁亥”(1647)的秋天就已成立。而根据上文的考察,龚捖在顺治五年戊子七月才应邀参加“莲社”。因此,这个“印溪诗社”与“莲社”原先并不存在任何关系,而且其成立的具体时间很可能还略早于“莲社”。只是该社究竟有哪些正式成员,举行过哪些集会唱和之类活动等等,目前还知之甚少。
除了上述三个诗社之外,“莲社”成员如陈瑚,至少还参加过“含绿堂吟社”和“石佛庵诗社”[15]。
这里叙述一人兼为多个诗社成员的现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说明陈瑚等人笔下经常出现的“同人”乃至“同社”并不一定都是指“莲社”成员,《顽潭诗话》所收也并不全是“莲社”的诗歌。
最后说一下陆钺。陆钺为常熟人,陈瑚辑《离忧集》卷上曾选录其顺治三年“丙戌以后”之诗,内有《拟撰郭林宗赠茅季容劝学诗,蔚村社韵(约)》、《拟林和靖雪夜偕妻子倡和四首(莲潭社约)》、《感春四首(印溪社约)》、《立春(定远社约)》诸题[16]6870。这里所说的“蔚村社”、“莲潭社”很像是“莲社”的别名,但《顽潭诗话》中没有见到这两个题目,也未见陆钺任何作品,不知是因为失收还是本来就不相干。又所说“印溪社”则有可能是指龚捖的“印溪诗社”。此外还有“定远社”,与本文无关。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像陆钺这样广泛应邀参加多个诗社的社题创作,很难说他到底是不是某诗社的正式成员,与明确一人兼为多个诗社成员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无论这里的“
蔚村社”、“莲潭社”是否就是指“莲社”,我们都不把陆钺算作“莲社”的成员。
[参 考 文 献]
[1] 陈瑚辑、陈陆溥补订: 《顽潭诗话》,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chen hu & chen lupu(eds.),wantan shihua,in xuxiu siku quanshu: vol.1697,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2.]
[2] 杨钟羲: 《雪桥诗话三集》,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yang zhongxi,xueqiao shihua sanji,beijing: beijing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91.]
[3] 陈瑚: 《确庵文稿》,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年。[chen hu,quean wengao,in siku jinhuishu congkan: vol.184,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2000.]
[4] 陈陆溥: 《安道公年谱》,见北京图书馆编: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1册,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chen lupu,the chronicle of andao gong,in beijing library(ed.),rare edition of chronicle collections in beijing library: vol.71,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ublishing house,1999.]
[5] 陆世仪: 《桴亭先生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lu shiyi,futing xiansheng shiji,in xuxiu siku quanshu: vol.1398,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2.]
[6]凌锡祺编: 《桴亭先生行状、行实》,见《丛书集成三编》第85册,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ling xiqi(ed.),futing xiansheng xingzhuang xingshi,in congshu jicheng sanbian: vol.85,taipei: xinwenfeng publishing company,1997.]
[7] 沈受宏: 《白溇先生文集》,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8册,济南: 齐鲁书社,1997年。[shen shouhong,bailou xiansheng wenji,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vol.238,jinan: qilu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