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蜡烛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蜡烛阅读答案

蜡烛阅读答案范文1

一、激发学生需要,精心组织教学

1.巧设导语,引发阅读需要

根据学校条件,学生实际,学习内容,阅读需要等设计导语,朗读一首诗、背诵名言、叙说故事、评议现象、播放视频、学生表演诸方式,制造悬念,引起阅读需要,让学生迫不及待地钻研课文,寻求答案,求得真知。

2.抓准关键词句提问,引起解疑需要

疑是激发学生的诱因,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破除学生头脑里的僵化思维,激励他们从无疑之处找出疑来,循着生疑――质疑――释疑的思维流程获得新知,发展智能。

二、整合教科书,突出学习特色

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编排,知识点的分散等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自己学校的学生实际。对此,结合教师的教学特色,学生需要,对语文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调换顺序,增减知识,分散难点,突破弱点,使其更加贴近学生。

整合教科书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调整课内。将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进行交换,便于学习,形成有序的整体。二是单元内整合,根据单元内部的逻辑顺序,对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重新调整,让学生从中获得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三为单元间的整合。各单元之间相关内容,集中到一起学习,有益于学生获取较为系统的知识,构建有序的认知。还可将教科书里某个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相联,提前或延后学习某单元或某课。四是延伸拓展。教科书提供的资源受时间、容量的影响而受限,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求知的触觉伸得更远,让学生获得更多。以人教版义教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为例,七上第11、12课的“研讨与练习”第三、二大题分讲比喻、拟人,我集中到第11课,从本体、喻体、喻问介绍明喻,补学暗喻、借喻,提醒学生:同类相比,想像猜测举例均不是比喻句。拟人延伸到比拟,补充拟物。八下第五单元的《五柳先生传》和第六单元的《诗五首》中的《饮酒(其五)》整合,失学陶的自传,对其性格、志趣、精神气擀有深刻感悟后,理解《饮洒》的意境及主旨就极易。而第四单元的《端午的鸭蛋》放于节后学习,过端午时提醒学生:感受家乡的端午,搜集其民俗。过完返校学本文,与本地风俗对照。学完九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利用非常规思维向课外延伸:房内5只燃烧的蜡烛,风吹熄3只,问房间有几只蜡烛?吹灭的蜡烛未燃,另外2只一直燃完,还有3只蜡烛。这是常规思维。为了照明,将吹熄的蜡烛点燃,最后5只全燃完,是0只。刮风后一雨,屋漏雨滴在烛上熄灭,又变成5只。卷走的房屋分裂,天花板不存,刚好被刮的蜡烛厂里的蜡烛掉入此房,答案就难定。其实,各种答案皆有可能,这正是运用了课文里的创造性思维的探索结果。

三、分组合作,共同进步

蜡烛阅读答案范文2

听时光飞舞(节选)

老人们坐在黑色的木椅上手扶乐器明亮的灯光将他们脸上的皱纹很明显地照映出来,但他们一致拥有不惧沧桑的平和表情。演奏台与看台没有界限,我坐在第一排,与他们近在咫尺。

演奏终于要开始了。屋子里的灯光突然消失了,我们陷在黑暗中,一种慑人心魄的寂静中忽然有划燃火柴的嚓的声响,一簇橘黄色的火苗鲜润活泼地诞生了,它被一双老人的手护卫着,勃勃地靠近台中央神龛上的一支蜡烛,蜡烛亲切地接受了火光的热吻,欣然散发出柔和恬淡的光晕。在这片黎明般飞旋的烛光中,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突然如骤雨袭来,接着是一声开阔悠长的锣声响起又落下,音乐如长河流水一般汹涌而来。那一瞬间,我犹如回到了远古的洪荒*年代,看到了篝火、奔跑的野兽、茂密的丛林和苍凉的黄昏。随着音乐越来越走向细腻、典雅和舒缓,时光也迅速向前移动,①我来到了汉朝的石桥,河对岸店铺林立、画坊遍布,空气中洋溢着好闻的墨香气,文人学士饮酒作赋。这是《八卦》曲,②它以一种无法言传的魅力把我带入了遥不可及的旧时光中。我专注地看着已逾八旬的赵应仙老先生,他双目微合,手操大胡,烛光将他的白发和那缕花白的胡子染成金黄色,仿佛要将他燃烧。他的嘴唇不由自主地轻轻嚅动,仿佛在咀嚼着什么。他在咀嚼音乐还是已逝的青春?

注:*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1、第一段结尾为什么要强调演奏台与看台没有界限,这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中描写音乐如骤雨袭来,如长河流水一般汹涌而来,试着概括你此时感受到的音乐特点。

3、文段句子①是联想还是想象?这句话与前文哪些词语相对应?

4、文段句子②中提到无法言传可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解释,即:

,不可言传。(请填出上半句。)

5、请你谈谈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一种慑人心魄的寂静

(2)仿佛要将他燃烧

(3)他在咀嚼音乐还是已逝的青春

答案:

1、说明我与表演者之间没有距离,心灵相通,从而容易产生共鸣。

2、奔放,豪迈,紧凑,富有原始气息。

3、想象,与前一句细腻、典雅和舒缓对应。

4、只可意会

5、(1)用摄人心魄来形容寂静,写出了听众的迫切期待。

蜡烛阅读答案范文3

有一年冬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肺炎,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出院没几天,就到了我的生日,母亲早就说好了,那天一定包饺子给我吃。谁知到了我生日那天,母亲却病倒了,发着高烧,脸烧得通红,父亲找来赤脚医生打了一针,才好了一些。到了傍晚,母亲还是强挣着起来,和面,拌馅儿,开始包饺子。馅是白菜的,没有肉,但母亲倒了不少豆油,黄澄澄的,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气。母亲这次包的白面饺子明显要多,差不多占到了一多半。但我们都知道,每次吃饺子,母亲在舀的时候,是很用心的,她的那碗里黑的多,白的少。而给父亲和我们兄妹的则是白的多,黑的少。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既是病号,又过生日,肯定是白的更多。

因此,那天我躺在炕上,看着母亲拖着病体忙着包饺子的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天黑了,趁母亲烧火的空当,我悄悄将妹妹和弟弟叫了过来。我们三个人嘀嘀咕咕了大半天,最后达成了一致:无论如何,这天要让母亲多吃上几个白面饺子。

终于,饺子下锅了,灶房里热气腾腾的。一家人团团围坐在炕上,在我的要求下,父亲点上了一支蜡烛,屋里亮堂堂的,就像过年一样。弟弟和妹妹伸长脖子,打闹着,等着开饭。不一会儿,随着一团涌进来的热气,母亲端着饺子上来了,每人面前放了一碗,香气四溢。最后,当母亲端着一碟蒜泥上来时,我们已拿起了筷子,只等着父亲说声“吃吧”,就可大快朵颐了。这时,一向机灵的妹妹突然说:“妈,我听人说外国人过生日,都要许个心愿,然后吹蜡烛,这样可以长命百岁的。我看,我们今天也让哥哥许个愿,也吹蜡烛吧?”

“那敢情好。”母亲听妹妹这么一说,眉毛一扬,眼里闪着光。母亲一向有些迷信,尤其在孩子有点儿小病小灾时,她的心更是虔诚。

弟弟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听母亲这么一说,立马喊道:“哥,快点,许个愿吧,我都饿坏了。”

我双手合十,闭上眼,许了一个愿后,“扑”的一声吹了蜡烛,屋内立刻暗了下来。这时,我伸出手,摸到了母亲的碗,迅速换到了我的面前,然后大声说:“好了,我们吃吧。”在弟弟的欢叫声中,父亲擦燃火柴,重新点上蜡烛,一家人开始吃饺子。

吃完饺子,母亲又给每人舀了一碗饺子汤,味道也很鲜美。可以说,那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香的一顿饺子。只要一想到母亲在我生日这天,能够多吃几个白面饺子,我就感到特别开心。

很多年后的一天,母亲过生日,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母亲包的牛肉馅饺子。当饺子端上来时,我愣住了,每个碗中居然还有几个黑面饺子。母亲说:“这是纯地瓜面的,听说保健,城里人都爱吃呢,你们也尝尝。”

看着这黑白混杂的饺子,我突然想起当年吹蜡烛吃饺子的趣事,就当作笑话说了出来。弟弟早就忘了这事,说他一点也没印象了。

而母亲却看着我们,笑了,说:“是有这事,我记着呢,你还偷偷将你的那碗饺子换给了我。不过……”母亲慈祥地看了看我,又说,“肯定是你出的主意吧?又是许愿,又吹蜡烛的,就你们那点花花肠子,还能瞒过我?那天,你在换我的碗时,我就听到了,你刚一放下,我又给换了回来。别忘了,当年我能在黑夜里纳鞋底,我的耳朵可好使了……”母亲得意地笑了。

我却在那一瞬间愣住了,看着母亲鬓边的白发,我的眼角湿润了。我低下头,大口大口地吃着黑面饺子,心里暖暖的,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摘自《特别关注》2011年第10期)

【阅读训练】

1.第1节中哪些词语渲染了当年粮食的紧缺?试找出3-4个来。

2.那年冬天的饺子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忆犹新?

3.第8节画线的句子中,“那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香的一顿饺子”,其原因主要有哪些?

4.很多年后,母亲过生日时餐桌上再次见到的黑饺子与当年的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5.联系全文,说说母亲的性格特征。

蜡烛阅读答案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35-01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或问答,大胆探究,主动学习,让语文课堂更有效率。

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阅读离不开想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甚至可以允许他们有适当偏离文本的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文本的意境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情境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想象,课堂也会活跃起来。

例如,课文中有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教师让学生对此拓展开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花瓣飘香》一课中描写小姑娘摘下一片带露水的花瓣,“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她为什么飞快地跑远了?此时小姑娘心中想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小姑娘很爱妈妈,想让病中的妈妈早点看到这美丽的花瓣;有的认为小女孩飞快地跑回家是不想让妈妈为自己担心;有的提出小女孩也很爱花,知道摘花是不好的行为,怕被人看见,所以飞快地跑了。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老师讲解前思考该提什么问题,就是研究文本、发现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能够让教师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而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

如教学《石头书》一课,笔者在揭示课题时作了这样的引导:“从课题来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大家对课题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围绕课文题目猜想一下。”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石头做成了书,那不是很重吗?有的说,石头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怎么会是书呢?有的说,石头是怎样成为书的呢?还有的说,我们也能做一本石头书吗?教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文,验证自己的推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在阅读时有目的,而且在验证答案的过程中提高了审题和构思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让学生细细品味、琢磨。例如,在教《诚实与信任》时,笔者以“纸条”为突破口,先引领学生提问,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作者把原因写进纸条中?二是被撞的车主拿到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车主根本不知道这次交通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打电话不是索赔,而是致谢呢?由于问题是自己所提,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很高。经过小组讨论和补充,他们终于明白了:留下纸条是“我”勇于担责的表现,电话致谢表明了文章的主旨,即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珍贵。

另外,班级里常有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教师可以激励他们率先示范,以此激发其他学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讨论氛围。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问:“绝密情报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谁的功劳最大?”先让一位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先说,他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理由是只有她成功地端走了蜡烛,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笔者再提问:“有不同的观点吗?”有学生认为杰克功劳最大,他很懂事,很从容;有学生认为妈妈功劳最大,是妈妈赢得了时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妈妈想出来的;甚至还有学生想到两个孩子都很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在积极的讨论中,学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角色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在课上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角色的情感,让学生深刻感悟文本内涵,将自己的情感代入课文的角色中,实现对文中语句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艾滋病小斗士》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让学生从“竟然”“挺到”等词语中感悟在许多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孩子“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的残酷现实面前,恩科西“挺”到了上学年龄的不易,他那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和顽强意志多么令人敬佩。再引导学生联系下文读,想象从幼年到少年,从与病魔抗争到向全世界呼吁关爱艾滋病人,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在反复诵读中,学生领悟到“挺”字的传神。

蜡烛阅读答案范文5

《花灯》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 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历月份。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在________历________月,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除春节外)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灯阅读答案:

1.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2.提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3.端午吃花糕

4.通过对比,突出我国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民族特色。

蜡烛阅读答案范文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帝以为崇文院校书。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②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谒范仲淹 谒:拜见

B.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善:交好

c.终日危坐一室 危:端正地

D.诏知太常礼院 知:主持、管理

5.下列各姐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警之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载读其书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为知人而不知天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与有司议礼不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在范仲淹的告诫下开始研读儒家经典,又访学佛教、道家之书,后来与二程探讨道学,抛弃其他学说,淳朴学道。

B.张载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每月都选择吉日准备酒菜,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

c.张载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D.张载家庭贫困,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所以在张载死后向朝廷请求追加赠赐,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助办丧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4分)

②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3分)

③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3分)

参考答案:

4.B(善,在这里应解释为完善)

5.C(都是表转折。A项,连词,于是/副词,才;B项,那/自己;D项,和、跟/亲附。)

6.C(秦、汉时期学者错误,应是秦汉以来的学者。)

7.(10分)

(1)近日(或等到)见了二程,(觉得他们)对《 易经》的理解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得分点:比弗及师及句意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