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谜语大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谜语大会范文1
玉米,光合效率极高,生物产量提高潜力较大,且是发达国家非食用粮食,兼具优良的加工特性。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扬,发展清洁可替代能源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玉米因为可以较为容易地制成乙醇,进而制成乙醇汽油,需求也出现大幅增长,已然成为国际粮业巨头的关注焦点。
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伴随全球玉米需求扩张的浪潮,中国的玉米消费也出现大幅上涨。一方面饲料消费增长,一方面国内深加工需求上升,使得国内的供求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从全球最主要的玉米出口国转变为“潜在的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05年前我国玉米进口量较少,年度进口量最多的为2002年的6,280吨。2006年进口量达到6.5万吨,其后两年的进口量继续保持较低水平。2009年进口量有所增长,达到8.3万吨。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市场预计产量大幅下降,仅为1.4亿吨。供需平衡相对紧张,同时玉米深加工快速发展,推动了2010年玉米进口大幅增长,达到157万吨。
2011年国际和国内通胀压力严重,国内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际机构继续炒作国内需求的增长和国内缺口。在大量缺口的基本判断下,国内贸易企业、部分饲料企业、深加工企业大量收购和囤积玉米,推动玉米价格大幅上涨。至2011年7 8月份,国内玉米价格一度高达2,500元/吨,新玉米上市后玉米价格则出现大幅下降。
从2011实际的进口来看,1-11月的玉米进口量为118万吨。12月玉米的进口量为全年最高水平,进口量在56万吨左右,全年玉米进口量较上年增长11%。去年产量或被高估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玉米产量达创纪录的1.918亿吨。但许多国际人士对此数据持怀疑态度。咨询机构JC Intelligence(JCI)资深分析师李强称,“政府补贴政策令农户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大豆种植。业内预计玉米产量增加,但增幅没有统计局说的那么大。”
据路透社报道,根据一些重要商行和JCI等机构的评估,2011年中国将玉米产量被高估了680万2400万吨,相当于12―44天的消费量。JCI估计中国玉米产量在1.68亿吨,比官方数据低约2,400万吨。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认为产量在1.85亿吨,比官方预估低600多万吨。而一些来自国有谷物交易机构的交易员认为,产量约为1.8亿吨。
中国目前是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玉米消费国。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2011年丰产,今年玉米储备充足,不需要大规模进口。但路透社的文章称,交易员和分析人士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在大量采购之前通过口头言论来压低价格,国有谷物买家正在艰难补充大大减少的国家库存。因中国政府三年来动用粮食库存以增加国内供应,并平抑由肉类需求增长推高的食品价格,战略性库存目前远低于政府放心的水平。低库存以及对玉米产量的高估,使得中国政府没有多少回旋余地,未来只能增加进口。今年预计进口飙升
美国农业部预计,创纪录的产量加上400万吨进口将满足中国今年的需求。国际贸易商依赖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来判断全球供需状况。一家国营公司的高管在新加坡行业会议上表示,中国在2011/12作物年度的玉米进口料将达到400万吨,比上年的150万吨增长逾一倍。
不过,美国可能无法满足中国的全部需求。美国农业部预估,该国玉米库存今年将萎缩至16年来的最低。业内人士称,其他供应方如阿根廷,最近与中国签署了一项贸易协议,但由于该国产量低于预期,中国可能无法大量进口。
中国2012/13作物年度的玉米种植前景有理由看好,因近期东北部玉米种植带普遍降雨。这位国营公司高管表示,玉米价格上升,也将鼓励农民在2012/13年度将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约2%,而上年的玉米种植面积为3340万公顷。
不过外界预计,中国在2012/13年度仍会进口玉米,进口规模介于600至800万吨之间。彭博社3月22日的文章称,到2020年,中国玉米缺口将达2,000万吨。
中国农牧业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近日表示,建议中国重新定义粮食的范畴,可将粮食分为口粮和饲料粮。口粮仍以自给为主,而可以适当放开包括玉米在内的饲料粮的进出口监管。提高养猪效率或可抑制需求
加拿大《环球邮报》3月19日刊文称,今年中国玉米价格上涨约10%,达到创纪录的高位。中国正在变成一个主要玉米进口国的预期正在进一步推高全球玉米价格。但玉米投机者可能低估了北京在这一重要农业商品上实现高利用率的决心。一旦中国开始提高养猪效率并解决供应链瓶颈问题,玉米价格将被证明是脆弱的。
玉米投机者现在打赌,曾经发生在全球大豆市场上的一幕将重演。曾为大豆出口国的中国现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占到全球年贸易量的60%。同样还是中国,曾经是玉米净出口国,但在过去两年里每年的玉米进口量都超过100万吨。美国农业部则预测中国在当前季节至少会进口200万吨玉米。
中国谜语大会范文2
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给我举了以色列原总理西蒙・佩雷斯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的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令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是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印象深刻?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我们有1400万中小学教师,我们虽然口口声声希望培养孩子创新、独立思考的思维,但我们的老师真的希望孩子们多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吗?这和我们的部分文化传统,如师道尊严又是矛盾的,所以我们在创新的路上的确还背负了沉重的文化枷锁。
(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12期,有h改)
最近两年,国内综艺节目市场可谓是火爆异常,不仅是节目数量呈井喷式爆发,更在节目类型与模式上作了深入的探索。最为可喜的是,过去往往被认为是阳春白雪的高冷文化节目,在摒弃了惯用说教的窠臼而改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承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一贯以“文化”综艺为标志的央视推出的系列“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再到《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血脉相承的节目无不以其高娱乐和深内涵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一、文化不要沉闷,不要掉书袋,要有引起价值认同的乐趣。
如何做好“文化”与“娱乐”的叠加和平衡,这是所有文化综艺节目都面临的首要难题。过往文化节目之所以给观众留下沉闷和掉书袋的刻板印象,其中的重要原因便是缺少对于文化核心价值的挖掘,最终使得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平直化、简单化,也没有在把握文化含量、层次的同时考量大众传播的动力,忘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最终不得不祭出“曲高和寡”的托词来。像再度归来的《中国诗词大会》,则是通过强化文化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大家在快乐中获取营养,也赢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成绩与口碑。只要幕后制作能够从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合适的内容切入点,寻找到价值认同的共通点,文化节目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会难以想象。
二、文化不是鸡汤,不是无病,是千百年底蕴的熏陶。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鸡汤”借着这股东风流行开来,但归根结底还是源自部分国人的精神空虚和文化匮乏。这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名人名言”,往往在思想浅薄、文化贫瘠的人群中最有市场。这些人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让那些难让人明辨是非,又迎合某种既有情绪的“鸡汤”大行其道。试想,如果大家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时刻能受到高尚情操与高雅趣味的熏陶,“鸡汤”还能有多少市场呢?答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谜语大会范文3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机构,中国网络电视台紧紧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顺应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一直在积极将中央电视台强大的电视内容优势向新媒体延伸,开展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双屏实时互动,使电视观众与新媒体用户互为转化,探索具有新媒体特质和适配多终端需求的原创内容产品建设,在新媒体领域树立节目新品牌。
首先做的事情是将电视节目进行数字化传播,即变线性播出为非线性播出,在直播服务基础上,提供点播、时移、回看等功能服务,突破传统电视节目时间上的藩篱;变一屏观看为多屏观看,突破传统电视节目空间上的藩篱。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国网络电视台目前初步形成了“一云多屏”的新型传播格局。
第二步做的是在电视节目中引入社交互动,即运用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技术实现跨媒体介质、多屏呈现的社交化传播。首先实现的是手机和电视之间的“双屏互动”。连续两年热播的《中国谜语大会》,在节目直播过程中,电视观众通过下载“央视悦动”手机客户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等方式,与场上选手同步竞猜谜语,竞猜结果在电视屏幕上及时呈现,手机小屏和电视大屏互动互通,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实时互动,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由单向传播向电视和新媒体双向互动传播的转变,不仅将电视观众转化为新媒体用户,还将年轻的新媒体用户拉回到电视机前。
中国谜语大会范文4
“我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孩子学习、获得一些知识,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我认为,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希望教育要注意体验。”冯骥才强调。
冯骥才进一步说, 还有一个就是不断创新的方式。这两年央视几个节目,比如《乡愁》、《诗词大会》、《朗读者》都很好。我们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热爱,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提高他们的修养。这个是潜移默化、循循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踏实做,一定要做实,一定要想各种办法。
另外,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冯骥才还建议,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机制,传统村落已经进入名录的,没有提出严格的以保护为基础的旅游计划,国家不能批准他们开展旅游,这应该是一个硬性措施。因为村落不仅仅是旅游的消费品,也需要留给后代。不能让积淀了千百年的村落,在我们手里一年两年就糟蹋掉了。文明传承就像火炬传承一样不能熄灭,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艰巨问题。
有关书法进校园以及汉字书写推广的问题,苏士澍表示,作为两届政协委员,一直在为书法进课堂奔走呼吁。2009年他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指出,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看到孩子不好好写字,拿笔的姿势都不对,看来传统文化在孩子们身上有一点远了。后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书法进课堂发出了通知。
现在来看,当前有很多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在美术或者国文里学书法,书法没有列为一类学科,所以这些毕业生没有办法到学校当老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经过调研之后,各地都有不同的办法,有的“1+1”,请书法家和老师一起;还有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中国书协、中国文联和教育部用五年到七年的时间“翰墨薪传”培养了7000名书法老师,现在需要教育部门把书法教师的岗位和编制解决好,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经过调研发现,小学基本上还是写字课,怎么办?只有通过语文老师加强培训来解决。中学或者高中的体育课有操场有体育老师,音乐课有教室有钢琴,要想办法上书法有一个教室,再有一个老师就好了。这样通过几方面努力书法进课堂就可以解决了。
从网上看,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各界人士对于书法进课堂、传统文化进校园给予大力支持。落实国家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书法进课堂必不可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书法进课堂会全面开花。
苏士澍说,这两年,写万福送万家,得到全国好评。特别在去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这一天他在北京车站开始印了30万张,后来印了50万张,写万福送万家。他说那个时间段在北京站上车的人,拿到书法家一个福字、一副对联,心里特别高兴。
“我想,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好好把汉字,这个中华民族的根,利用一个节日传承下去。我觉得,从小学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苏士澍强调。
当下国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一些文化类综艺节目非常火爆,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如何运用好的形式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此,海霞说,据数据表明,今年播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一轮的播出收视人群将近12亿,到2月中旬,节目在微博中话题阅读量达到9000多万次,在网络中点播了将近600万次,另外海外社交平台Facebook上,总浏览量也达到了800多万次以上。
其实,不仅今年,在去年《中国诗词大会》刚刚推出第一季的时候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奖。而且《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一系列大会节目当中的一员,从201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就不断地推出这样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等,而且每播必火,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热潮,有很多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
海霞进一步说,其实不仅仅是文艺综艺类节目关注中国文化,就像《新闻联播》节目,在春节期间,大家都注意到了老百姓自拍的《厉害了我的国》,在百度搜索量已经超过了1亿,还有像街景式的海采,《一路回家》、《天下父母》等这些节目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收视。为什么这些节目老百姓这么爱看?总结来看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到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去挖,能挖出很多东西,那是一个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诗词大会》就是源于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背的唐诗宋词,《汉字听写大会》也是中国人都要写的汉字,像新闻里面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们温情的表白,就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过年的时候一家人照一张全家福,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过年的时候阖家团圆,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
“记得当年冯友兰先生谈到中国的文化有一句话,他说‘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这说明我们中华文化在全世界文明当中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基因非常强大、非常优秀,所以才会不断地选择和传承。”海霞表示,我们的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大富矿,需要不断地从中挖掘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去传承它。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媒体人的坚守、奉献,对于中国文化的责任,真的不是说一句空,而是体现在一个个节目当中,一条条新闻片子当中。
世界更喜欢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华语媒体在传播“中国故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于媒体提出的问题,刘长乐说,《茉莉花》这个民间小调,是由乾隆时代的英国公使秘书巴罗用五线谱的方式,英文记录了乐谱,把它传到了西方。在乾隆33年,也就是1768年,距今250年,那时卢梭在《音乐词典》中收录了这首歌。到1924年,意大利最有名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了《图兰朵》非常著名的歌剧,歌剧的主要音乐素材就来自于《茉莉花》,现在已经脍炙人口,非常熟悉。《茉莉花》这个曲调加入歌剧以后,1926年在意大利演出,一时间一鸣惊人,效果非常震撼。这首曲子直到现在大家都难以忘怀,有人说是中国的第二“国歌”。《茉莉花》的故事说明了民族的东西是中国自己的特色,说明了美好的东西是全世界受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草房子》是曹文轩老师写的一个儿童文学作品,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老师获得了安徒生国际文学大奖,这是儿童领域的奥斯卡奖,也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曹文轩老师讲了一个叫桑桑的孩子经历苦难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出了曹文轩老师作品里有非常多的悲悯情怀,这个悲悯情怀讲的是从苦难中奋发图强。这说明世界上需要真实的、多元的中国题材,这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近获得奥斯卡奖外语片奖提名的伊朗作品《推销员》,这个作品是法哈蒂先生导演的第二部在奥斯卡得奖的大作,第一部是2012年的《一次别离》。他的作品反映人性,反映生活,故事虽然很曲折,跌宕起伏,但是确实是以人性、人类的共同情感作为题材,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有关如何发挥媒体的作用,刘长乐举例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13世纪来到北京。那时候北京是一个国泰民安的、祥和的、富裕的城市,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西方对中国形成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在启蒙时代,像法国的孟德斯鸠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眼里的中国就是另外一个中国了。他和英国节目制作公司合拍了一个《寻踪马可波罗》,当时请了一个意大利人作为旁观者来寻找马可波罗的足迹,看看马可波罗走过的地方如今变成了什么样。此片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有2.75亿的受众观看了这个节目,网上有900多万点击率,给中国形象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去年11月,成龙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也成为了中国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电影人。他在获奖感言中尤其提到,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当接到奥斯卡通知我拿终身成就奖,第一感觉不相信,第二因为从来没有想过我去拿这个奖,四十几年前我们拍低成本的庸俗动作电影怎么会拿奖?不管是金鸡奖、百花奖、金像奖、奥斯卡,离我太远了。那个时候拍《蛇形刁手》、《醉拳》,25万、50万拍完一部戏、一个电影,就是一个空地、一个庙就拍完了,而且也不讲剧情。”
中国谜语大会范文5
有关元宵节的英语~猜你就不知道~
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英语之元宵习俗
根据道教所言,农历正月的第15天又称“上元”",英文为“Official of Heaven",所以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又称“上元节”。
团圆饭(reunion dinner)
猜灯谜(guess lantern riddles)
观花灯(watch lantern)
放烟花(set off fireworks)……
可惜的是很多古人有趣的习俗,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遗忘了,这些被人遗忘的元宵传统,你想知道吗?
约会 Finding love
Some have dug into the festival' s origin and found that it was truly a romantic day as ancient Chinese girls grew up at home and hardly had chance to go outside to meet people. But the Lantern Festival was an exception. On that particular day, young women were allowed to go outdoors at night to see the lantern displays, offering them an opportunity to meet young men.
有人深扒元宵节的渊源发现,在古代中国这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中国古代深闺之中的女孩很难外出见人。但是元宵节是个例外。在那天,年轻女子被允许晚上外出逛夜会,并有机会和男孩约会。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迎厕姑(卜紫姑) Sciomancy/Planchette writting
厕姑又称紫姑,据说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妾(concubine),因遭人嫉妒于正月十五被人害死在厕所。被天帝怜悯的紫姑升天为神。于是百姓在这一天祭拜她,祈求丰收平安,卜紫姑又可以卜问来年农耕、桑织之事。
“正月望夜,迎厕姑谓之紫姑……”(《梦溪笔谈》)
打十番 Playing drums
又称打锣鼓。大家子弟7-10人成组,每人配备乐器一件敲至天明(唱打交融 "drum-beating" and " dialectal singing")。
“人行月中,音度水上,殊有清趣……”(《岁华忆语》)
请春酒 Spring wine
南京旧时习俗。一桌新鲜蔬菜——多为刚发芽的农作物,招呼亲友品尝,为妇女老人庆祝,寓意祝福亲朋好友健康长寿,还有“天人合一”(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的意思。
元宵节英语之诗词英译
元宵佳节,怎么不说一说古代诗词!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脍炙人口。英文翻译有很多。最著名的非许渊冲老先生翻译的版本莫属了。
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The Lantern Festival Night - to the tune of Green Jade Table
by Xin Qiji
(1)许渊冲、许明译,简称许译
One night's east wind adorns a thousand trees with flowers
And blows down stars in showers.
Fine steeds and carved cabs spread fragrance en route;
Music vibrates from the flute;
The moon sheds its full light
While fish and dragon lanterns dance all night.
In gold-thread dress, with moth or willow ornaments,
Giggling, she melts into the throng with trails of scents
But in the crowd once and again
I look for her in vain.
When all at once I turn my head,
I find her there where 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
(2)译者U君,简称U译
The east wind at night has flowered a thousand trees,
Bringing showers of glowing stars down streets,
Fleeting our scented chariots and stately steeds.
Phoenix-cooing flutes resounding,
Jade-pot-flashing lanterns revolving,
Dolphins and dragons are dancing away--
All night long it’s bright as day.
See the grain moths silvern, the tassels golden?
See the snow-clad willow twigs of the maidens
Passing with laughter gurgling, fragrance floating?
Far and near, among the crowds surg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rounds for one I’ve been searching;
Only on a glance cast backward do I behold:
There she is, where lights are burning so low!
(3)温哥华陶先生译,简称陶译
Night lights a thousand trees in bloom
A shower of stars blown
By the east wind
Ornate carriages drawn by gallant horses
Filled the boulevards with a sweet fragrance
Voice of the magic flute flowing
Luster of the jade white urn turning
All night the fishes and the dragons danced
Butterflies, willows, charms of gold
Gone -- that angelic laughter, that subtle perfume
In the crowds for her I’d searched a thousand times
Perchance I turned
And there she was
Where lights were few and dim
三篇译文简洁,流畅,有诗意,而且比较忠实于辛公原作。音韵上,三篇中许译和U译都押韵,念起来很有音乐感。陶译基本上不押韵,念起来比较平淡。
文字上,各有千秋。例如雕车一词,许译直接用雕车(carved cabs),U译用香车(scented chariots),陶译用华车,装饰华丽的车 (ornate carriages ) 。这一词,许译比较忠实于原来文字。宝马的马字,许译和U译用英语诗中常用的马字(steeds),比较好。而陶译则用普通的马字(horses)。
凤箫一词,U译用( Phoenix-cooing flutes)最好,有凤之形和凤之声。Cooing 是鸟类的鸪鸪声,也可以是人类的喁喁情话。想像一下,凤箫声动,发出如鸟鸣,如情话之声,多么美。许译只简单地用箫(flute)一字,没有译凤字。陶译则用神奇的箫(magic flute)代替,也没有用凤字。
暗香一词,U译成浮香(fragrance floating),说出香的形态而没有说是微淡的香。陶译成幽香(subtle perfume), 许译成缕香(trials of scents)都很好。但是,如果根据林和靖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暗香的形态可以是浮动的。因此,如果U译加一字,改成暗香浮动(faint fragrance floating),就贴切了。
“暗香去”的去字,U译和陶译用过去(passing, gone)不及许译用融入(melts into)好。
“蓦然回首”一词中的蓦然,陶译比较简单,只用偶然(perchance )一字, U译用匆匆一瞥(only on a glance),两者都未能表达出蓦然一词中有突然的意思。许译成突然(when all at once), 最贴切了。
由上可见,诗词的英文翻译要做到简洁,流畅,有韵律,有诗意,贴切,忠实于原作,并不容易。
元宵节英文知识及祝福语,你造么?
常用词汇:
the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rice glue ball 元宵
glutinous rice 糯米
lion / dragon dance 舞龙/舞狮
guess lantern riddles 猜灯谜
play couplets game 对对联
enjoy beautiful lanterns 赏花灯
snuff 灯花
exhibit of lanterns 灯会
dragon lantern dancing 耍龙灯
walking on stilts 踩高跷
land boat dancing 划旱船
yangko/yangge dance 扭秧歌
beating drums while dancing 打太平鼓
drum dance 腰鼓舞
fireworks party 焰火大会
traditional opera 戏曲
variety show/vaudeville 杂耍
Lantern Festival's temple fair 元宵庙会
colored lanterns' temple fair 彩灯庙会
2
句型篇
经典句型:
How shall we celebrate the Festival of Lanterns?
我们怎么庆祝元宵节呢?
A:How shall we celebrate the Festival of Lanterns?
甲:我们怎么庆祝元宵节呢?
B:Let's enjoy the colorful lanterns in the evening.
乙:我们晚上去赏彩灯吧。
A:I prefer to go to the dragon dances.
甲:我更想去看舞龙。
We eat yuanxiao in this festival.
我们在这个节日吃元宵。
A:What do you eat in the Festival of Lanterns?
甲:你们在元宵节吃什么呢?
B:We eat yuanxiao in this festival.
乙:我们在这个节日吃元宵。
A:Is that the rice glue ball?
甲:就是用糯米粉做的元宵?
B:Yes, it's delicious. We have other activities like the lantern riddles.
乙:是的,很好吃。我们还有其他的活动,比如猜灯谜。
A:it's so interesting.
甲:真有趣。
元宵节的习俗
中国传统的过年,一般要持续到元宵节,元宵节一过也象征过年的结束,人们就要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了。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举行各种民俗活动,赏月、观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普天同庆,其乐融融。元宵节也成为中国诸多传统节日当中最热闹的一个,可以称为中国的“狂欢节”。
Eating Yuanxiao吃元宵
Yuanxiao is the special food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 It is believed that Yuanxiao is named after a palace maid, Yuanxiao, of Emperor Wu Di of the Han Dynasty. Yuanxiao is a kind of sweet dumpling, which is made with sticky rice flour filled with sweet stuffing. And the Festival is named after the famous dumpling. It is very easy to cook - simply dump them in a pot of boiling water for a few minutes - and eaten as a dessert.
元宵是元宵节的特色食品。据说,元宵是因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而得名。元宵是一种带馅儿的甜食,是由糯米粉加上甜的馅料制成。元宵节就是因此食品得名。元宵的烹制方法非常简单,将元宵倒入装满沸水的锅中煮几分钟就可以了。
Guessing lantern riddles猜灯谜
"Guessing lantern riddles"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Festival. Lantern owners write riddles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ost them on the lanterns. If visitors have solutions to the riddles, they can pull the paper out and go to the lantern owners to check their answer. If they are right, they will get a little gift. The activity emerged during people's enjoyment of lanterns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As riddle guessing is interesting and full of wisdom, it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all social strata.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活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灯笼的所有者将谜语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如果赏灯者猜出谜语,就将纸条取出,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打对的话,他们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这个活动起源于宋朝(960——1279)。猜灯谜活动极富情趣和智慧,因此在全社会广受欢迎。
Watch fireworks 看烟火
中国谜语大会范文6
那里,承载着,他一生剪不断的校友情结,
满载,思想的重量,
他爱学校如家、爱学生如子。
当时光的车轮,不快不慢地驶向前方,
当在课堂上辛勤耕耘的历史静静地画上圆满,
当那些曾被翻阅了不知多少回的课本,轻轻地合上,
他偕同太太,又开始奔赴另一个航向:
联系校友,振兴集美!
将那段情结,
固化成了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固化成了永恒!
集美中学情,一生难忘
美丽的福建厦门,有一所被誉为“中国名校”的学校――集美中学,1954年,潘斯随先生大学毕业后,便登上了集美中学的讲台,从事物理课程教学工作,这一踏入便是整整十五载,集美中学是他从教生涯的起点,让他毕生难忘,而他的太太吴瑞华女士亦在厦门第九中学教授地理课程,夫妻俩共同奋斗在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里。
十五载,似水年华、悠悠岁月,潘斯随先生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辜负逝去而不会再来的每一天,他将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精心培养,春去秋来,四季更替,时光流转,一批批学子满载知识,满怀感恩之心地离开校园,一批批新的学子满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这个校园,生生不息,潘斯随先生总是满心欢喜,满脸慈爱。
1969年后,他离开集美中学,来到厦门九中任教,直至退休,但无论何时何地,他那份教师的职责不改,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不变。数十年光景,潘斯随先生辛勤耕耘,“春风化雨润桃李,黑积霜无怨言,几度春秋心血干。默无言,笑看硕果缀满园。”许多年以后,当再次与曾经教授的学生相遇时,学生一声“老师好”,饱含着多少深情?多少敬意?足以让潘斯随先生深感此生无悔。
数十年的教师生涯过去,教书生涯有际,而爱无边,课堂上,课堂下,校园里,校园外,无论时光走得多远,而潘斯随先生对于集美的那份深情,始终一如往昔,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沉淀。
延续情结奉献深情
潘斯随先生的一生与集美中学情深意浓,那情结,萦结于他的心头,一生一世都挥之不去。时间的风吹不散他对集美的热爱,时间的水,冲不去扎根于心的“嘉庚精神”。
1992年,退休后的潘斯随先生来到香港定居,本可放下忙碌,安享晚年的他却不愿停下来,曾多次回集美中学,为振兴集美中学忙碌奔走;曾和太太吴瑞华女士带头联络在港校友,以香港校友会之名义给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去函,反映学校和发展的问题,此信函引起了市长的重视,市长委托新上任的教育局局长莅校调研,最终做出“厦门市政府和香港校友会共同出资上亿元”的决定,建成集美新校区,此新校区由集美区拨地百亩,位于北区凤林,规模为60个班,潘斯随先生和吴瑞华女士可谓功不可没。
熟悉或认识潘斯随先生都知道他喜欢集邮,这个兴趣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在不知不觉中,已化成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张张或新或旧,或普通、或具有历史意义,或便宜、或价值不菲的,每一张邮票都凝聚了潘斯随先生的心血和感情,是他心头的挚爱,然而,在集美中学和邮票之间,他选择了为集美中学割舍挚爱。
2008年10月,是集美校友会成立90年周年庆典,潘斯随先生和太太吴瑞华女士拿出珍藏的9部邮册,作为献给集美中学的礼物,且不论价格高低,单看其中的价值和这份心意,便已经不可估量。2011年10月15日,集美中学93周年校庆,潘斯随先生再次精编两部邮册,献给了集美中学。这天,在校园的一号楼,潘斯随先生开办了一张“珍贵邮票展”,此次邮票展共展出15本由他捐赠的珍贵邮票,其中不乏包括以、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为主题的邮票。
随后,潘斯随先生来到新建成的校区,主讲了一场由集美中学集邮协会主办的名为“邮票乐趣”的爱邮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祖国珍贵邮票展览”;“真善美的载体、创意艺术的结晶”;“集邮乐趣多”,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曾有人问:“为何不把价值连城的邮票留给你的儿子?”潘斯随先生回答说:“留给儿子,最多只是为他们增添一点财富而已,捐给母校既可以增加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名校更加名副其实,更可弘扬嘉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培养学生不求功利的高尚情操,不是更有意义吗?”对集美的感情,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花费几十年收集、创作的数理化各科谜语,整理成辑出版,献给了学校,至今仍被陈列在图书馆内。据悉,此书包含物理谜语411条,数学谜语208条,化学谜语102条,其蕴含的知识和价值、心血和情谊,值得学校永远珍藏。
潘斯随先生永远记得集美中学流传了近百年的“嘉庚精神”、“诚毅校训”,心里一直牵挂着集美中学和从集美中学走出来的人,当香港集美校友会,香港集美侨友同学会等相关社团相继成立之后,成立“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念头从他的心底生出。
“万事开头难”,创办一个新的社团,总需要一批带头人出来牵线搭桥,攻破了一个个困难,此时潘斯随先生义不容辞,出任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筹备组组长,十多位热心的校友齐聚在他的家里,大家集思广益,分工协作,“一些人负责筹集创会所需的资金,一部分人负责联络校友。”潘斯随先生回忆说。他们初步的目标为:资金筹集五十万,首届会员人数为两百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出乎意料,共筹得资金八十多万元,人数达至350多人,在短时间内有如此规模,在当时的香港社团中实属少见。2010年11月28日,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隆重成立,筵开90席,一千多位来自于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厦门、北京、澳门、上海、大连等各地的校友藉此良机,在香港相聚,为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监事会就职典礼做见证。全国侨联副主席陈有庆亲自前往道贺,《文汇报》用全版报道了这一盛事、喜事。
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成立填补了中学会的空白,在香港的两万集美学生又有了一个新的、温馨的家,她的成立,让曾经的集美中学人有了彼此联系和熟悉的平台,潘斯随先生说:“以前,集美中学的学生不了解侨校,侨校的学生亦不了解航海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大家的联系能更紧密。”目前,航海校友也正在筹备,成立香港航海校友会,希冀为航海的人组建一个平台。那份对集美的情,在社团里,延续着。
潘斯随先生的太太吴瑞华女士也是一位热心的服务者,共同服务在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1998年退休以后,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社会服务上,曾在香港集美校友会负责财务管理的她现管理着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财务,谈及服务,吴瑞华女士说:“从集美中学出来的人,大多有一种校友情结,为校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有机会为大家服务,于己于人都是一种快乐。”他们早已经将那份情结转化成了无私无悔的服务,忙碌着,快乐着。
亲情无价 教子有方
亲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是一生的牵挂和惦记,作为父母,他们甘愿倾尽所有,只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些所有不单指物质。潘斯随先生、吴瑞华女士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潘斯随、吴瑞华夫妇便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坚强的品性,这样的财富,更无价,更长久,更有意义。在言传身教之下,他们的两个儿子渐渐长大。其中一个儿子毕业之后进入了航海行业,从水手开始做起,飘过太平洋,经过印度洋,在海洋上漂泊,少不了历经风浪,少不了颠簸,“最开始的时候,由于不适应,受不了颠簸,常常晕船,呕吐不止。”吴瑞华女士心疼地说,“好在孩子从小便懂得了独立地面对挫折,因此得以坚持下来,并逐渐适应。”
1988年,为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发展的环境,吴瑞华女士与潘斯随先生暂时分开,先一步通过申请,两年后,小儿子也来到香港。出生于香港、获香港永久居民资格的吴瑞华女士很快便拿到了定居香港的相关证件,为孩子在香港的起步开了个好头。
1992年,潘斯随先生也来到了香港,一家人在香港团聚、定居,两个儿子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读航海专业的孩子因为锺情于这个行业,到港后选择了继续,靠着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他在到港后的第三天便开始上班,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努力,深受领导的肯定和信任,翌年,工资便翻了一倍,转眼间,二十余年过去了,孩子一直坚守在这个行业里的岗位上,已成为行业的资深人士。他们健康,孝顺父母,这一切都让潘斯随先生、吴瑞华女士欣慰、自豪。亲情是单纯的,孩子们的出息是潘斯随先生和吴瑞华女士最大的幸福,把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给予孩子,那是父母最伟大的爱。
无论照顾家庭亦或服务校友会,都体现出潘斯随、吴瑞华伉俪坦荡的胸怀、高尚的人格,都带着陈嘉庚精神的印记。此次,随着集美中学高中部大楼的落成,他们感慨地认为:这正体现的是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延续和发扬!
潘斯随、吴瑞华伉俪主要职务与履历
潘斯随先生祖籍福建
1954年至1969年于集美中学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后转至厦门九中任教直至退休
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筹备组组长
现任职于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秘书处
香港集美校友会副会长
吴瑞华女士出生于香港
曾于厦门第九中学教授地理
1988年申请来港
曾服务于香港集美校友会财务部
现服务于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财务部
他们一生真诚付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