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增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增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范文1

关键词:农业 经济增长 因素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虽然有着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还是很快。这些人中大多数都生活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在满足这一庞大群体食物需求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保证经济不间断增长,归根结底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虽然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极少,同时土地制度完全不同于国外的私有制,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手段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是基础产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什么因素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进而寻求到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

根据农业发展的需求变化,我国也组织探讨了农业的发展模式,并由此先后建立“精细农业”、“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和“有机农业”等发展模式.目前针对我国农业增长方式成因及其转变的观点国内学者基本分为两类:“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事实上,我国农业的目前增长方式,既有技术进步因素的制约也有体制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殊之处.结合国外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积攒的探求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二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的农业经济发展理论,这些都可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帮助与借鉴。

二.农业经济增长的本质

1.农业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及土地装备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农业经济由来已久,作为几千年以农立国的国家,对这点我们都有比较清楚地认识。农业经济就目前来看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全部。目前,世界各国间以和平发展为主,民以食为天,因此农业经济受到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大家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农业与资源环境问题、农村发展与农民收入问题等方面。通过世界各国农业经济学者研究,大家普遍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土地生产率,就必须增加土地替代型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提高土地装备率,那就意味着要增加投入资本,特别是在利用农业机械等替代型资本的装备率。农业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生产率(Y/L)、土地生产率(Y/A) 和土地装备率( A / L)之间有着下列恒等关系:

Y/L=( A / L)• ( Y/A )

其中Y表示农业总产出,L表示农业就业人数,A表示农地面积。这个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增长其本质就是土地生产率或者土地装备率的提高。

2.影响农业经济因素的模型的建立

为了验证土地施肥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村劳动力素质、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人4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选取1989--2004年的土地施肥总量、农业机械动力、农村文盲和半文盲率、国家财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个指标来构建一个影响因素模型。建立回归方程: Y = a + bx1 +cx2+dx3+ex4+ε 。其中Y代表农业生产率,x1,x2,x3,x4分别代表土地施肥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文盲和半文盲率、国家财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3.关于影响农业经济因素模型的应用

用Eviews 统计分析软件的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回归结果为:

Y=-18529.30+4.80x1+375.53x3,R2=0.9866,F=477.4565,DW=2.0681,各项检验均能通过,回归效果较好。笔者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5) 和《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4 ) ,2004年农村的文盲、半文盲率是根据历年的趋势估算的。

4.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业生产率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变迁,农业生产率可以通过“节约劳动型”技术和“节约土地型”技术达到目的。节约劳动型的目的是动力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而节约土地型则能促使肥料投人对土地的替代。当然农民的素质以及国家及个人对农业投资的多寡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增长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1我国尽管幅员辽阔,但人口基数庞大,人均可耕地数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近两年城市化进度的加快,更多的可耕地也被划为建筑用地,这些都导致我国耕地数量的进一步下降。

1.2受到耕地面积的限制,播种面积的增加潜力也有限,通过农业内部生产优化与调整,因地制宜,根据外部市场需求,发挥地区生产优势,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经济量的提升。

1.3农业中剩余的、无法安置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选择参与到其他副业中去,也可以选择到城市中寻找工作的机会。国家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培训、增加对农业资金方面的投人力度,将已达到最大利用的传统生产要素结合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组合,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大幅度增长,进而改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1.4有效利用时间。农业经济有其特点:独有的季节性。农村人员在农闲时间段基本没有事情做,导致闲散游荡人口数量剧增。根据此种情况,鼓励农民展开自己的第二副业,像一些大棚反季节蔬菜,家禽养殖等。这些不仅能为农民带来一定收入,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2.生产技术加大开发与推广力度

加大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力度对目前广大农村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2.1做好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普及先进的种植模式以及推广高效化肥、新的机械,为了加快这些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减少推广所耗用的时间,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利用行政手段,早一天实现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就意味着用较少时间实现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实现农业经济的更快增长。

2.2新技术的开发必须持之以恒,做好新技术甚至替代技术的开发,技术革新不但可以消除以前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换代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对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村教育可以帮助农民获得和利用为农业研发的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科技投人的效果充分显现出来。同时加大农村教育,也能够使农民掌握和提高其从事非农工作所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在农闲时节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能与时间增加收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民加强对农业生产投人,长此以往,产生良性循环,在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4.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这对农业来说,它是牵扯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能否良性运转的根本,所以政府不应该仅仅关注粮食补贴等,这些政策无法直接形成生产能力,政府应该在做好这些的前提下,同时重点加大在农业方面基础建设的投入,比如水利工程基础投资、交通等。

结语

目前我国农业受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农业经济的增长不能单纯的仅仅依靠土地、化肥等传统要素的投入,必须寻找新的增长路径,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从根本上可以提高农业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王俊芹;宗义湘;赵帮宏.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9(02)

[2]. 贾丽涛;贾丽艳.白城市农业经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

[3]. 李光辉;王庆锋.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04)

农业经济增长范文2

0引言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趋势加剧,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水平提升直接影响金融事业的发展壮大,相应的,金融事业发展,国民经济也得到进一步促进。通过研究观察可以发现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与我国整体金融发展有区别,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成为热门课题。我们知道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时展的今天,农村金融刺激着农业经济发生变化,它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使更多人意识到,想要提升农业经济,先做好农村金融。

 

一、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首先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来看,纵观全世界,对工业经济发展及工业金融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对农业经济研究较少,这是由于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农业大国所占经济量下降了,我们看到农民越来越少,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也是,农民工多数放弃了农业,选择了进城务工,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类现象,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在财政补贴上做文章,以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式鼓励农业经济的发展,在部分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农业经济占比重很大,更需要重视农业经济与金融的发展。

 

其次从农村金融的研究角度看,金融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非农业,尤其在传统体制下,农村金融从金融中衍生出来,由于不是农业部门操控财政收支,这样的情况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都是不容易的。在我国对于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通常采用变量的方法探究二者的关系。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服务体系不完善

 

随着全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金融格外重视,也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主导农村金融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发展只是趋于表面化,本质没有改变,多数银行为了追逐更高的利益纷纷撤离农村市场,造成金融工具有限、银行落后等不良结果,这些都使得金融服务缺乏正规性,可见体系不健全阻碍农村金融发展。

 

2、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与农户,极少用在农作物生产及居民生活上,目前我国农村信贷还不够规范,大部分金融机构为乡镇企业投资却忽略了基础建设与农业开发,从本质上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行为,毕竟后者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推力。

 

3、农村金融机构工作效率相对偏低

 

农村金融机构以服务农村为主,由于农村人口数量有限,部分地区相对落后,对于金融的利用也没有规律,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来满足人们的信贷需求,无形中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除此之外,部分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不够,存在顽固与思想保守的一面,这与工作职位极度不匹配影响工作扩大开展。

 

4、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

 

农村的金融发展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在农村金融市场,还无法达到让资本产品融入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对金融概念的认知还处于不健全的状态,对金融工具缺乏利用率,更多现代金融的益处是农村享受不到的,可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是苍白的,融资渠道单一,经济发展受限。

 

三、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1、金融规模的影响

 

农村的供需平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更合理,这样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可用之处更多了,目前来看,农村金融供需还达不到平衡状态,农村要发展,资金一定不能少,农村金融的支持一定不能少。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容量持续下降,主要因为金融供应与需求不匹配,金融规模偏小没能满足农业经济相关的信贷要求。

 

2、金融结构的影响

 

金融结构能够推动自身发展,也能推动经济增长,金融作为经济发展核心,投资方主要以较低的费用获得更多的资金,通过投资生产,提升生产。虽然目前农村金融相对落后,这就更需要优化金融结构,以此满足更多村民的需求,找更多的融资渠道,满足更多的资金流转,刺激农村生产积极性。

 

3、金融效率的影响

 

对金融效率的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提高储蓄能力、投资转化率、投资投向率。在农村投资不均的时间时有发生,因此,要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科学使用金融手段,使资金物尽其用。有供求关系制约,投资总是会优先选择收益高风险低的项目,以便安全获得更多的的利益,这不仅是合理的调配,更为资金创造了更好的流动渠道。

 

四、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

 

1、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金融规模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首先从农村金融机构来看,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做为模范单位持续为相关区域提供服务,发挥其金融机构只能为农户服务;其次从农村信用社的优势资源来看,在发挥金融职能时能有效的将资金优势进行合理分配,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持,虽然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信用社体制问题,它既不是合作制也不是股份制,产权不明确,再有信贷发放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是有必要的,并在未来不断开展贷款等相关业务,建立健全信贷制度,解决农村用钱问题。

 

2、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通过调节金融结构,实体经济得到调整,为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基础。客观的来说,农村金融要发展,是必须要满足农村经济的多元要求,因此需要不断考察市场,随着农业需求进行改革。政府在改革中要给予必要支持,如在融资方式和完善融资体系等方面,目前农村金融的融资还处于间接融资与外援融资两个方向上,从实际情况来看,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经济,只有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减少贷款频次,有效的降低成本,促使农村金融调整结构最终实现与农业经济共同增长。现在我国农村市场存款与贷款的融资形式较为普遍,这远远无法满足乡镇企业及相关个体户的需求,还需提升金融方式的灵活性,保证金融服务更全面更到位。

 

3、提高农村金融效率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相比,金融效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它作为金融功能,相对普通,好调控一些。通过实践研究表明,金融体系的效率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还是要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将平衡制度贯彻到底,实现互相制约,保证农业经济收益。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融量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格外重视协调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效率,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结束语

 

综上,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水平影响金融发展,同时经济也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制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有步骤的调整金融结构,进一步实现金融效率的提升,以此满足农村用户与乡镇企业的各类要求,实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目标。

农业经济增长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经济增长;集约生产

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于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增幅相对放缓,不过欧美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基数相对比较大,因此其农业科学技术相对于亚洲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都处于先进水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在增速上相对放缓,这主要是当时的发展中国家相对重视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过在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和转型上,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进一步探索新的路径。因此,针对当前的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实际,要充分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困境,从农业经济的模式出发,更加全面地调动农业科技投入当中的各项生产要素,让农业生产能够充分结合科学技术进行发展。只有推动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化升级,真正全面地推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转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联系的特点

针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联系,有很多中外学者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农业经济学家Alston等对于世界上各主要国家所付出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强度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在整个农业国民生产总值里面的比重进行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都极为重视,并且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增长速度更高。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在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相对放缓,但是一直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中国政府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财政投入和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均衡关系。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大部分还是依靠政策性的财政扶持,通过这一类方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变革,而且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明显正相关的联系。

(一)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逐步递减式影响

农业科技投入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农业科技投入之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种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从而让农业产能能够提升。不过农业科技投入并不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为农业科技的投入对生产方式或者生产手段的改变,实际上有一个滞后期,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方式是有一定的时间性。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有着一定的滞后效应,即农业科技投入每增加1%,当年的农业经济将会增长1%,不过随着年限的不断推移,原来的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对于一定时间内的农业生产能够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当这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普遍应用时,这种农业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比例也会逐渐缩小。所以农业科技的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也是一种逐步递减的关系。针对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农业科学技术也是不断地升级和优化的,只有持续性地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让农业经济的增长实现质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联系

从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上看,二者是维持一种动态均衡的联系。农业科技的投入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增加,而农业经济的增长在这种增加的刺激下也会随之提升,这是一种动态均衡的联系。当一项科学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时,通过资金投入而开发的新农业生产技术,将会进一步拉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而农业经济增长在这种持续性的科技投入影响下,也会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况。虽然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却不一定能够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产生一种积极的协调反馈作用。因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相对的独立性,农业经济的增长不一定是仅仅通过科学技术的影响而增长,有可能是农业经济传统产能扩大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增长的背景下,科学技术是否能够通过农业经济的增长而产生一种持续性的发展,则要根据农业生产的主体模式而定。不过从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上看,农业科技的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均衡。这种动态的均衡本质上是农业生产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只有通过成熟的科学技术支撑,才能够让农业经济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农业刚性需求下的农业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在农业刚性需求下,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中国的农业刚性需求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刚性需求,中国人口的增加而对粮食的需求不断的提升,这也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必须关注到农业的发展。而中国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源,实际上是存在着不可再生等刚性约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和水资源,以人均角度分析是极不平衡的。粮食的需求增加,而中国的土地与水资源并不会随之增加,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必然是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因此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必然是要转变为一种逐年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逐年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且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过中国的农业刚性需求下,很多农业生产者仍然是呈现出一种家庭式的生产方式。这种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往往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因为科学技术的转变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种投入不可能仅仅是依靠官方财政的投入,更需要生产者的配合,通过调整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等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增加下,农业生产模式如果相对滞后,那么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将会被削弱。

二、强化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联系的策略

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要依靠农业科技人才、交叉型的都市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能够夯实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投入并不能仅仅依靠资金的盲目投入,还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的模式、农业科技的研发模式,以及帮助农业科技生产研发团队进一步进行融资,这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政府在倡导相关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渠道,对一部分的改革进行试点,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投入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投入的核心

虽然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投入能够推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缺乏人才的支持,那么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当中的影响作用就会被削弱。因此,在强化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联系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强化对农业科技的人力投入。在农业的各项资本要素当中,农业科技人才实际上是一项可以不断增长的资本,相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言,人才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可再生的条件下,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因此,在相对比较好的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应该积极培养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要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科学人才,应该形成一种具备激励性的考核机制,对于贡献较大的农业人才,应该更进一步地进行选拔和考核。从政府的层面上,应该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通过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鼓励资金更进一步的注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之内,并且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研究当中。只有具备人才这一座桥梁,才能够让农业经费的投入,以及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通过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发展交叉型都市农业

农业科技投入不仅仅要促进生产型的农业发展,更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都市农业。都市农业这一个概念,首先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而来,重点是让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生产粮食等基本的农作物,更能够结合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服务型的农业。通过让农业朝着都市化的模式发展,能够让农业的生产业态更进一步转化,形成多元化的业态,特别是形成生态绿色农业,以及观光休闲农业等融合了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模式,将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转化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都市生活的发展,农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生产和提供粮食,更需要体现出农业本身的文化特性,而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科学方式进行生产,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生态化的都市农业发展。所以应该充分的挖掘当前农业生产当中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并且在开发农业生产的多种功能上投入更多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这一基础上,农业不仅仅停留在满足日常的粮食需求上,还可以成为一种服务于都市、服务于广大居民的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所以未来的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不仅仅是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更是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模式

农业科技投入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融资模式,特别是根据实际降低农业科技投入的各类融资门槛。国家要出台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通过一系列的融资优惠策略,帮助农业科技成果逐步产业化。结合复合式的投融资模式的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联系,建立农业高科技的产业融资模式。对于过去门槛较高的一些农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模式进行改革,提供农业科技的绿色融资渠道,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研发人员走绿色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同时,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融资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要真正分析农业科技成果产业的实际需求,构建科学的投融资机制,进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要培育新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和资本市场之间进一步对接,鼓励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企业的组织和发展,创新组织形式,更进一步地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要求。

三、结语

中国的农业生产需求和资源之间的不平衡格局,决定了中国的农业生产不能够走粗放型的模式,而是应该走集约型的道路,只有透过集约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调动中国农业生产当中的各种积极要素,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促进中国农业经济朝着资源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科技的投入,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探究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的农业科技投入,应该根据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实际,并且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分析当前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过程里面所出现的难点,更加全面地推进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生态农业和科技型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迎,姜玉勇,孙昭智.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产出相关性实证分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2]杨传喜,徐顽强.湖北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结构与配置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5(S1).

农业经济增长范文4

 

农业经济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显示,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与否的标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还是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只有对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有目的的改善和提高影响农业经济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

 

1.投资

 

1.1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投资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市场化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到了90年代,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幅度的缓慢和市场过剩等影响,农业投资逐渐减少,这说明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效投资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率。

 

1.2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据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显示,在1999年的农业投资有56.49亿元,这些投资包括国家预算、银行贷款、外资、融资和自筹等,这些资金的投入也提高了农村集体的基本建设水平。近年来,政府对农业投资的主要手段是通过银行贷款,但随着银行商业化推进,农业不能享受之前的贷款优先性和利率折扣性。加之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取消,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基本只有农产品收购资金。银行的风险意识使银行降低了对回报率低的农业的投资,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业经营困难。

 

2.出口

 

2.1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经济面临的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出口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是许多发达国家常用的手段,我国是农业大国,如果大量的农产品可以出口国外,那么农业经济自然增长幅度自然会变大,农民的收入也自然会增加。

 

2.2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物产比较丰富,但是农产品出口比重一直不高。所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增加一些特色农产品,会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重增加。我国的劳动资源的优势可以扩大农产品加工数量,也能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高竞争力。

 

3.消费

 

3.1消费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消费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消费可以刺激农业经济发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增大,形成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农产品的价值就会上涨,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各行业就会对农业投资增加,使农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农产品属于社会必需品,我国的众多人口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条件。

 

3.2消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据相关资料显示,1994年,中国的畜类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明显,但由于消费增长快,使供求比较稳定;1994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也比之前有增长,但是总体还是低于当年的粮食总量;1994年的棉花产量低,纺织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但实际情况是供大于求。这种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是9亿农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没有挖掘出来,农民消费水平低,想要提高消费水平,但实际经济能力不行。目前,我国的农业面临这样的困境,比如玉米在北方过剩,在南方却紧缺;一些农民自种的橘子、桃子等卖不出,但一些洋水果却畅销等。对于这样的困境,我们要做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经济能力跟得上消费水平的需求。

 

4.制度

 

4.1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体制改革也在推进,农业体制对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是比较适合中国当时农业发展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农业发展现状发生变化。实际出现的一些问题证明,之前的农业相关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4.2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想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让中国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实力,就要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适应市场,服务市场,并实现企业化和股份化,可以降低农业的风险,提高农业的适应程度。

 

5.科学技术

 

5.1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农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科学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增长。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起的关键作用。

 

5.2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农业一直在发展,但是与农业相关的科研体系却不是十分健全的,一些科学技术无法转变成生产力。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扶持农业科学研究所,鼓励农业技术创新,让农业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农业服务。

 

结束语

 

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只有认真分析,并找出积极的作用,才能够有的放矢,出台相关政策,有针对地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简介:

农业经济增长范文5

关键词: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

农业经济水平显示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而衡量一个国家的富裕水平看的就是经济增长水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因此注重农业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当今,农民已经告别了手工收割,越来越多的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机器相应出现,需要的专业人员也更多,导致人力资本成为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

1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制约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3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对外贸易。中国的农业国际化水平较低,所以对外贸易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影响不大。而物质资本主要包含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和交通运输设施等[2]。对于传统的产业经济来说,物质资本处于领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成了制约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现阶段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普查及特点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含教育、培训、保健和迁徙。教育,是指为子女教育经费或者深造的经费;培训包含给予招收人员的培训经费;保健即健康,就是农户为健康所支出的费用;迁徙包含交通、通讯等费用。

2.1人力资本投资普查

2.2人力资本投资特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低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土地使用非农化种植成为了主流。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化经营,成了解决农民经营不善的主要途径;同时,合理、科学地使用各种辅助生长制剂成了政府和农户关注的重点[3]。中国的发展策略是农业与工业并重。农村的收入与城市相比较低,因此大量人员向城市转移成为了普遍趋势。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面向五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绿色化和信息化。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农村加大了对教育的支出。同时,教育支出的增加也显示了农民想要提升自身素质的追求和顺应时代需要作出的努力。迁徙支出的增长显示,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保健支出的增加显示农户也开始注重健康问题。但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仍选择将生活保障放在第一位而忽视健康保障。

3结语

人力资本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将3个时间段(第一时段为2000-2004年,第二时段为2004-2008年,第三时段为2008-2013年)的人力资本总投资值导入DEA模型得出的DEA平均得分显示出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其中第一时段为0.796,第二时段为0.812,第三时段为0.864,以上数据可以显示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呈上升趋势。且从表1中的普查信息中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从表1可以看出,对人力资本投资占比最大的是教育投资,与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接轨;教育投资一直是农户的重心,但相关书籍显示,至少培育2代以上的人,才能使教育带动经济发展。因此,对教育的投资不具有长期性,难以成为稳定收入的基本。迁徙支出的增长幅度比健康支出的增长幅度大,提示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注重迁徙支出,同时健康支出的增长空间也较大。

作者:武丽红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宣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杜江,刘渝.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源,还是对外贸易?.南开经济研究,2010(3).

农业经济增长范文6

1.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农业经济增长可为其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但在现有财政体制背景下,国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的资金投入逐渐减少。因自然生态环境及资源的影响,若想促进农业企业发展、提升农业合作组织、保护生态环境,应在前期活动中增加资金投入。由此可知,在资金投入体制中,期与原有技术创新活动相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可行的投入手段,即改进现有资金投入手段,拓宽投入途径,增加资金投入,慢慢构建多样化的投资结构,进而加快技术创新脚步。

1.2加强成果转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若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加强成果转换,使其创新成果快速转变成农业生产力。由此可知,首先,应妥善处理技术提供方与使用方之间的信息以及能力不一致的问题,然后,改进政府机构、环境治理组织、技术研发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全的合作协作机制,创设积极、有利的氛围,进而快速转换技术创新成果,并合理采用农业科技产业化组织手段,借助合同,确保各个主体利益分布均衡,且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

1.3尊重组织的主体地位

因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自身的独特性,要求应有效融合新资源和农业生产活动。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尊重农业组织的主体性,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有效发挥主体功能,合理分配农业组织,全面提高组织自身创新性,进而增加产品收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4构建可行的技术扩散体系

因在现有农业研究工作中,注重技术推广,大部分农业科研力量主要聚集在产中时期,忽略产前及产后阶段,农业技术创新追踪不到位,持续推广力度不足。在这一背景下,应构建可行的技术扩散体系,不断改进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可借助远程教育技术加强科研培训,还可借助农业科研项目组建专业水平较高、青年力量较多的技术创新队伍。

2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