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离别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离别诗

离别诗范文1

《 痛心曲 》

忆夜苦,

惊吓匆忙归。

不愿病魔缠,

祈愿得安康。

《 君心愿 》

虚友病床卧,

执笔尽欢颜。

愿友早安好,

挥笔写苍穹。

《 再见愿 》

初夏时离别

望友虚憔悴。

愿君体健魄,

再见如雄鹰。

——段凌云

赠 :段凌云

《泪尽曲 》

与君约江南,

把酒尽言欢。

共论雄心事,

席散沧海泪。

《君安曲 》

愿君离别后,

梦得红颜归。

家业壮美胜,

百载更长久。

《沧海曲 》

约君江南见,

繁华一席地。

一盏清酒尝,

挥泪遥相望。

离别诗范文2

摘要:《雨霖铃》和《别离辞:节哀》都因描写离别而著称。同是描写离别,两位诗人的心情却不同。《雨霖铃》以凄婉的笔触来表现词人面对离别时沉痛苦闷的心情。在《别离辞:节哀》中,邓恩用玄学手法来表明离别只是暂时的,夫妻间的情谊不会因为离别而改变。经比较得知,两首诗中不同的别离心情是由诗人的文风不同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

关键词:离别;婉约;玄学;文风

一.引言

作为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擅长慢词,题材多以城市风光、歌姬生活以及文人羁旅为描写对象,在词由雅到俗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北宋的慢词发展和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雨霖铃》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全词声情哀怨、委婉凄恻。

约翰·邓恩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玄学派诗歌以晦涩难懂的比喻和不拘一格的形式而见长。1611年冬,邓恩随罗伯特·特鲁里爵士出使法国,临行前写了《别离辞:节哀》一诗赠予妻子Anne。不同于《雨霖铃》伤感的氛围,在离别之际,邓恩劝慰妻子不要因为他的离开而伤心,不要把离别看成是爱情的障碍和终结,而应该将它看成是对爱情忠贞与否的考验。正如秦观所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本文从玄学派与婉约派诗风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等方面入手,分析离别时的不同心情。

二.同是离别,心情各异

1. 文风的差异

《雨霖铃》的基调是伤感的。“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当时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词往往锤字练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极其巧妙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1]作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是文学批评家热衷研究的对象。

《雨霖铃》上阙着重描写离别。开篇就使用“寒蝉凄切”来点明整首词的基调是凄凉。“长亭”、“骤雨”、“泪眼”、以及“暮霭”等意象,体现了诗人和其恋人分别时的痛楚。“凄切”、“无绪”、“留恋”、“催发”、“无语凝噎”、“去去”、“千里”以及“沉沉”这些都是令人心情沉重的描写。[2]从这些描写中得知:婉约派词人更倾向于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下阕抒发了别后的怀念之情,想象着别后能否再次相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句为全文情景交融的点睛之处。秋风瑟瑟,凉意无限之时的离别,使得分别之苦更加不堪承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之愁无从排遣,唯有寄情于酒。本想千古情愁酒一壶,怎奈面对的只是“举杯浇愁愁更愁”的现实,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无奈。杨柳在古代通常有惜别、送别之意,此处的离愁别绪,自是不用多说。“晓风残月”的景物描写,将词人的哀婉幽怨的心境尽显。

《离别辞:节哀》的主题虽然也是描写一对爱侣的离别,但是基调却完全不同。

此诗前两节中,邓恩用因死亡而别离的场景来比喻夫妻间分离的痛苦。他表明应该像德高望重的人看待死亡一样地正常看待别离。第二节中,诗人主张不要因别离而痛哭,不要像世俗的人那样受不了别离。这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截然不同。第三节中,邓恩将别离比作天体运动。离别除了给夫妻双方带来思念之苦外是不会造成像地震那样的危害的,而如果夫妻之间有充分的理解,那么即使离别,也会像天体的震动一样,“什么也不伤”。诗歌第四、五、六节,强调了邓恩崇尚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这种爱情不注重肉体之爱,而是灵魂的和谐一致。最后三节的“圆规”意象是邓恩最著名的比喻,他把夫妻双方比作圆规的两脚,男方是动脚,不断旋转,女方是定脚,永远站在中心,看似不动,但是当男方开始转动的时候,女方也随之前倾,并随之旋转。男女双方互相倾心,互相支撑,互相理解,彼此忠贞的情感表现得非常新颖贴切。邓恩在提出“圆规”意象的同时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圆”的意象。“圆”或者“球”在文艺复兴时期常表示圆满,因此“你坚定,我的圆圈也会准”表达了邓恩夫妻间无比融洽的爱情。[3]此外,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大多是以“圆”或“球”对世界上的一切进行观察和思考,利用“圆”或“球”的意象来创作。

2.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柳永年轻时,常出入歌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第三次虽说已考中了,但当仁宗知道柳永就是那个写《鹤冲天》(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的书生时,便提起朱笔在他的试卷上写下了“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至此,柳永与功名无缘,索性流连于茶楼酒肆、花街柳巷,为歌女填词聊以谋生,并且不无解嘲地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1]胸有经纶却功名未就,流落民间,自然心中颇多感慨,生活无趣,仕途渺茫,柳永便欲离开京城。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于是便有了《雨霖铃》这一千古绝唱。

其次,柳永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主义的一个阶段。当时父权制占统治地位,女子被定义为顺从的代名词。她们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男性。更何况,即将和诗人分别的女子,并不是柳永之妻。柳永居无定所,事业无成,和这样的人分离,只怕是再见无期。在此情景下,《雨霖铃》以如此凄婉哀怨的笔触描述着两人的离愁别绪,皆在情理之中。

邓恩生活的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个社会大发展时期,一个打破中世纪的束缚,思想上空前活跃的时期,而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异样丰富,有创见、有推动力的文学时期”[4]。此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浪潮已经过去,但是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乐观精神的影响,《别离辞:节哀》虽然描写离别,但是其基调却是乐观的,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这首诗“轻松活泼,体现了他的思想意识,他也没有忽视对爱情的现实把握,让诗充满强烈奔放的感情,以及他那独特的精神之爱。他采用极富想象力的比喻和有些玄乎的夸张手法来阐释和强调他的主题思想”[5]。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即使离别在即,诗人仍然能够用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别离。

三.结语

《雨霖铃》和《别离辞:节哀》同样写离别,但由于作者的文风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差异,致使伤感的离别,在不同的诗人的笔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绪。《雨霖铃》整篇都在描写别离带给人的痛苦和伤感,凄然哀怨之意跃然纸上。而《别离辞:节哀》却在众多奇思妙喻的烘托和一些惊世骇俗的描绘中,凸显出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极力地宣扬着他所倡导的精神之爱。两篇佳作各具代表性,值得反复品味。(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Reference:

[1]柳永集. (胡传志等解评)[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刘华民.宋词导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曹军,祖恩华. 浅析约翰·邓恩玄学诗中奇喻的哲学意味.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5). 2004: 67-69.

离别诗范文3

关键词:“兴”象言事;托物起“兴”;“兴”“比”共赏

钟嵘《诗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从作法上讲,传统起兴手法分为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谋篇布局而言,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其“兴”象之法在重温与遵循上述基本手法之外,更特别擅长以多样化、立体化的形象思维摹写生理感受,藉令读者置身其中、物象并发,更以通感手法结构具象,渲染情绪,升华主题。他的创作由一颗“哀乐过人”的敏感心灵出发,体物入微。往往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情境肇端,借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切实可感的形象化描写,托物起兴,引人共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通感手段将各种感官体验多元呈现,予读者以自由解读其时、其人、其事乃至其情的想象与感受空间,从而实现了多重结构化的意象表达,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加深并升华了诉之不尽的离别之悲,相思之苦,隔绝之恨。

(一)视觉

1、色泽

(1)冰雪表示一种清冷的环境,是冷色调,对离别场景起到了渲染的作用,增强悲凉的效果,如:《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中的“雪絮”、“雪如波”描写清冷的雪景,离别场景中无处不流露着悲与凉;是一种对离别后的凄苦与悲凉设想,和对友人前途多艰险的叮嘱。(2)“青”、“黄”给人一种萧条之感,一般表冷色调,如:《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中“碧云”,杂乱的野草,表现离别之时,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不知所措。《寄裴衡》中“黄叶”,有枯叶飘落之感,离别在即,不觉悲从中来。(3)“霜”、“云”有一种凄凉,迷离之感,一般表示冷色调,如:《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中“雨云”,即黑色的乌云,表现离别的愁苦之情。(4)残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悲苦之感,表示冷色调,如:《银河吹笙》中“残烛隔霜清”,燃烧殆尽的蜡烛,清冷的秋霜,离别后的形单影只之感,清苦悲凉之心跃然纸上。(5)白色表示冷色调,如:《石城》中“鸳鸯两白头”,表现离别之苦,仿若一夜白头。(6)“清”一般表示冷色调,如:《归来》中“清晓”,天刚刚亮的时候,天地灰白一片,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到秋》中“清秋”,有一种清冷的伤感之情。

2、视角远近

近景与远景是视觉上的成像,是生理上对自然景物的反映,视角的远近转换,使场景的描写更加真实可信,使视觉层次多样化,立体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无形之中拉近了诗人和读者心灵上的距离,能更好的与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诗人在近景的描写上多采用小视野的特写镜头表现,将人的视线转移在眼前事物的身上,引人入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拉近和读者心灵上的距离,而不会有视觉疲劳。诗人远景通常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大意境,视野十分开阔,给人一种恢弘的气势,然而这种恢弘的气势亦是一种空旷的悲凉,更加给人以心灵上的反差,产生强烈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之感。如:《鸳鸯》中“雌去雄飞万里天”鸳鸯雌鸟离开,即使远在天涯雄鸟也会追寻,表现连鸳鸯雌雄之间都伉俪情深更何况人,不堪离别。

(二)听觉

诗人听觉描写主要从人的哭声、笑声、歌咏声、箫声、谈话声,自然界的雨水声、风声,动物的中的鸣叫声,这三个方面来写,这些声音的描写都是为伤别服务,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包含了悲的元素。写人的如,《别薛岩宾》中“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写自然界声音的如,《二月二日》中“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以上诗句听觉上的描写都是为了渲染离别场景的悲,往往也起到了起兴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情感爆发的导火索,通过它们打开伤别情绪的闸门,呼之即出,有利于将离别的悲情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嗅觉

诗人在嗅觉的选取上多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耳熟能详的气味着手。诗人在嗅觉的描写上主要写花香,写花香又多从通感和时间的长短来入手。例如,诗《属疾》中“寒花只暂香”,《杏花》中“香径”均是写花香。《汴上送李郢之苏州》中“香径”,《杏花》中“香径”均运用了通感表现花香。《属疾》中“寒花只暂香”,《杏花》中“香径”均从时间的长短来表现香。诗人用的花香、酒香、被香均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能够瞬间刺激读者的联想,并产生相应的情感,拉近诗人与读者心灵的距离,就像一个受了伤的故人找你来倾诉心中的苦闷,既通俗易懂,又能更好的与读者产生灵魂上的共鸣。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香味,一个“薄”字乃画龙点睛之笔,甚为高明,甚为传神。香味是没有薄厚的分别的,诗人将嗅觉的淡转化为视觉上的厚度来表现。同时亦激发了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四)触觉

纵观李商隐伤别诗中对触觉的描写,主要以凉和寒为主。冷在肌肤,凉在心头,肌肤之冷乃是诗人对客观环境的生理反应;诗人心头之凉则是直面离别,诗人内心对故人的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凄苦与悲凉,是诗人的心理反应。如:诗《送郑大台文南观》中“五月寒”,《独居有怀》中“浦冷”均是写肌肤之寒冷,都是诗人对周边客观环境的生理反应。诗《春雨》中“相望冷”,《月夕》中“兔寒蟾冷”,均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写寒是为了写心凉做铺垫,写凉与写寒相呼应,二者相辅相成,如此能更好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的去表现生离死别之苦。即使是天气寒冷,人也会因为性情豪迈、心胸阔达或是自身幸福美满而感受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乐观向上。如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能说明以上所述。也就是说,诗人也客观环境“浦冷”的同时,亦是自我情绪的无意识的流露。

(五)味觉

诗人用味觉上的苦来表现深深的思乡之情,如《初起》中“苦雾”,雾是没有味道的,更不会有苦味,其实并非是雾苦,而是主人公因为思念故人心中苦闷,愁苦不堪,诗人用味觉上的苦来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故人的思念之深。《人日即事》中“诗思苦”,诗人作客异乡,突有感怀,思家之情油然而生,并非是诗思苦,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思考的过程,可谓别具匠心。

(六)通感

离别诗范文4

题记:一曲叹离别,伤已近千年。

我曾为你付出了我的全部,

而你,却把我抛弃在西门之外。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你离开我那一刻,

太多太多的话,

我还没来的及说。

可苍天依旧毫无情面的,

将你我分隔了两个世界。

一曲叹离别,伤已近千年。

你在我心中,

还是当年那副容颜,

笑的如此天真,

笑的如此灿烂。

我曾以为,

我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可万万没想到,

苍天一次无心的玩笑,

让我们的爱,

夭折的粉碎。

一曲叹离别,伤已近千年。

我曾无数次埋怨苍天,

却最终未果。

我也曾苦苦寻找,

苍天能够成全我们的要求。

我也曾死守在南天门外,

可你依旧没赴我一面之约。

一曲叹离别,伤已近千年。

你在那里,还好吗?

你在那里,会想起我吗?

你在那里,可否也有春夏秋冬?

你在那里,可否没有眼泪的存在?

你在那里,可否知道我在想着你?

你的离去,却让我肝肠寸断。

你的离去,猎取了我的全部。

你的离去,迎来了我午夜无尽的嘶吼。

但、你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一曲叹离别,伤已近千年。

你可曾知道,我有多爱你。

你可曾知道,我有多想你。

你可曾知道,我没你不行。

你可曾知道,你的离去,将会引起我的世界末日。

尽管我,伪装的很完美。

尽管我,只会在无人时掉泪。

尽管我,假装无比坚强,可每当夜过子时,依旧会聆听到,子夜、心在滴血的声音。

一曲叹离别,伤已近千年。

虽已过千年,我却依旧未改变。

夜伊然,是我对你无尽的诠释。

夜色、伊人、仍然在?

离别诗范文5

好熟悉的场景,顿时,我神经最脆弱的那部分被触动了,泪水在眼眶里不断积聚。

想来我离家也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大半年来见闻了许多前所未见的人,经历了许多前所未遇的事。身上的幼稚一点点消退。慢慢的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丫头变成了一个稍会察言观色,略懂为人处事的“社会人”。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对家的思念,随着时问的流逝反而愈来愈强烈。

上了大学以后。我几乎逢假必归家,一次次,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往返于哈尔滨与S城(我家乡的那个城市)之间,于是,车站,送行,送行,车站,这两个概念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每次上车准备返校的时候,看到前来送站的父母,我总会很不争气的让泪水爬满脸颊,一滴滴,一串串,父亲故作坚强地说着安慰的话,而母亲只在一旁陪我流泪。

也许是从小就很少离家,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避风港里。我就像一只刚刚离窝的小鸟,独立生活能力不是很强,无论做什么父母都很不放心。记得来大学报到的前一天晚上,父母为我收拾好了行李,帮我准备好了一切,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告诉我要注意身体。按时吃饭。一瞬间我感觉父母仿佛老了,我的离开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说实话,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最讨厌的词汇之一就是“长大”,因为它不但意味着“独立”。还意味着我将更多地面对我最不愿面对的“离别”。但是我清楚,离不开巢穴的雏鹰永远不能翱翔蓝天,离不开母狮庇护的幼狮也永远不能纵横草原。为了未来的生活。我必须选择坚强。父母为我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是我几辈子都偿还不完的。二十几年来,他们不畏烈日灼烤。不惧寒风刺骨,加班加点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给我赚取足够的学费、让我学习生活得更加舒适,将来好成为一个人才。无论多么累,每天妈妈都会将热乎乎的饭菜准时端上,一日三餐从未变过:不管多么苦,爸爸都会一个人扛下,从不言语一声。

父母的爱比天大,爸妈的情似海深。当看到那一缕缕银丝挂上父母的头。当看到一道道印痕爬上父母的额头,当看到爸爸的身躯不再那么挺拔,当看到妈妈的身材不再那么窈窕。我知道父母真的老了,岁月已带走他们的青春。

在家的时间总显得那么短,一个寒假很快就过去了,又到了和父母告别的时候了,我们一家人又无奈地来到S城火车站,站台上拥挤着送行的人群,我和很多将返回省城和关内各高校的在学生们一样,不得不又一次面对着即将离别的父母。和古人把灞桥作为离别的代名词一样,我把“上车站”视为离别的别名。灞桥离别时曾引发那么多离人游子、诗人词家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可在这车站、这离别的时刻,我却一点诗情画意也没有。脑子里是一片茫然。和隐隐的作为儿女的责任感。

离别诗范文6

因为我近视二百多度,我因要保护眼睛所以不能常上白云飘飘网了!虽然很舍不得,但是必须离开,再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嘛。

送给大家一首歌:

有没有一扇窗,能让你不绝望?

看一看花花世界原来象梦一场,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

到结局还不是一样?

有没有一种爱,能让你不受伤?

这些年堆积多少对你的知心话,

什么酒醒不了?什么痛忘不掉?

向前走,就不可能回头望。

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

朋友别哭,要相信自己的路,

红尘中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

你的苦,我也有感触。

有没有一种爱,能让你不受伤?

这些年堆积多少对你的知心话,

什么酒醒不了?什么痛忘不掉?

向前走,就不可能回头望。

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

朋友别哭,要相信自己的路,

红尘中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

你的苦,我也有感触。

朋友别哭,我一直在你心灵最深处,

朋友别哭,我陪你就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