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爱国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杜甫的爱国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爱国诗范文1

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束曼之邀参与《公共图书馆为阅读障碍人群服务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研究》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课题组岳西馆基地的实践工作。本课题将系统研究公共图书馆阅读障碍服务的理论,发展和丰富我国公共图书馆理论;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探索公共图书馆为特殊人群服务的方法与措施;指导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障碍者服务,提供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方法、技能和服务模式。

一、阅读障碍儿童服务的概况与现状

读写困难(Dyslexia),是对阅读和书写能力不良儿童的神经医学判定名词,是一种较常见的表现为阅读、书写等能力缺陷的神经综合症,是儿童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 LD)的主要类型,约占其中的85%,也是学生成绩欠佳的主要原因。

国际图联从上世纪起就开始关注阅读障碍群体的服务问题,强调公共图书馆为阅读障碍者提供各种资源以满足其特殊需求。提出“获取信息:服务阅读障碍者”、“阅读障碍无处不在,你的图书馆做了什么?”。许多国家图书馆在阅读障碍服务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有所进展和突破。如瑞典、丹麦、美国、英国和日本。

我国关于特殊群体服务的研究始于世纪之交,国内的图书馆较为关注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而对阅读障碍群体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足够重视和深入服务实践以及服务政策层面设计。相比之下我国图书馆在这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对于读写困难的研究和相关政策措施已经比较完善。在中国大陆地区,存在读写困难的儿童数量高达千万,但得到帮助的孩子寥寥无几,这跟读写困难在中国没有基本认知有较大关系。读写困难的概念,目前急需在国内进行基础知识普及,在图书馆领域也是如此。

目前,课题组已经着手与广州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合作开展读写困难症系列活动。岳西县图书馆于2013年11月加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公共图书馆为阅读障碍人群服务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研究”的实践研究工作。成为全国首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课题的实践,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基层公共图书馆实践基地。

二、阅读障碍儿童服务课题岳西馆基地实践的案例分析

1.阅读障碍服务研究课题的目的

在我国大陆对阅读障碍症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社会上没有阅读障碍的意识,不知晓什么是阅读障碍,阅读障碍这一词汇在中文工具书中也似乎难以查找,更不知阅读障碍词语的释义。服务课题的实践就是使全社会对读写困难有个基本的认知,读写困难的概念及基本知识在社会得到普及,使阅读障碍群体在社会得到广泛的关注、足够重视和深入服务实践以及服务政策层面的保障等。

2.阅读障碍儿童服务课题在岳西馆基地实践的方法与措施

2.1馆员首先对读写困难症知识有充分了解

首先让图书馆馆员对阅读困难症基本知识有充分了解,通过让馆员观看知识宣传片《拯救聪明的“笨小孩”》,使馆员知道什么是读写困难症,了解读写困难症概念范畴等。提高馆员对所有人都享有文化和信息的权利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之一的意识。在平时工作中如何帮助读写困难症儿童,开展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使阅读改变人生。图书馆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的实践更深入付诸于对读写困难症的研究。

2.2读写困难儿童知识宣传普及和问卷调查

2013年11月初,岳西县图书馆与华南师范大学读写困难儿童服务研究课题组正式启动岳西馆基地服务实践,着手建立课题实践基地,实施图书馆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计划,开展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各项实践活动,承担课题实践任务,开始谋划课题宣传、问卷调研等前期工作。

2014年新春伊始县图书馆正式启动课题的实施工作 ,印制2000份读写困难儿童知识宣传折页和1200多份调查问卷,普及读写困难知识,为问卷调研工作做好准备。在此期间县图书馆课题实践小组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广泛开展读写困难知识的宣传,几次前往岳西县实验小学与该校共商读写困难儿童服务活动和调研工作事宜。经过课题实践小组的知识宣传、阐释实践的意义,岳西县图书馆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心,该项工作最终获得该校师生及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随后,县图书馆针对实验小学老师、家长及学生发放1200份调研问卷和1800份读写困难知识宣传折页。宣传折页主要是让老师、家长了解读写困难的基本知识,使人们对读写困难症有个认知。调查问卷主要是社会对读写困难症知晓度和图书馆为阅读障碍儿童服务的调查,课题实践小组对有效回收的1100多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准确可靠的调研数据――《关于读写困难儿童研究调查数据统计报告》,并通过网络发与华南师范大学束漫教授,为公共图书馆读写困难服务的课题研究提供科学准确数据。

2.3举办读写困难儿童知识专场讲座

组织读写困难儿童知识专场讲座,呼吁全社会关注“特殊孩子”。4月11日岳西县图书馆实践基地邀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先生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教授、著名图书馆学者、《公共图书馆为阅读障碍人群服务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研究》国家社会基金项目主持人束漫女士做客岳西县图书馆“古岳大讲堂”,为大家讲述读写困难知识。呼吁更多人去关注读写困难儿童和认识读写困难症状,进而促进社会对读写困难儿童的理解和尊重,让读写困难儿童尽早地被发现并及时得到正确的帮助和治疗。同时,与老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密切互动,为大家答疑解惑。

2.4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障碍服务活动

为探索公共图书馆为读写困难儿童的服务方法,开展阅读障碍的创新服务,提升公共图书馆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水平、能力和模式,岳西县图书馆开展了系列的探索服务与模式研究。

系列活动之一:“说好普通话”。目的是使读写困难者正确掌握发音技巧和口语表达方式。内容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读写困难儿童进行语音的纠正,学习鼻边音、平翘舌、去声变调等的发音方法,方法是老师运用制作的课件和一些典型的词组、绕口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进行教学。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系列活动之二:“读喜爱的书,讲趣味故事”。“六一”儿童节主办“读喜爱的书,讲趣味故事”活动。邀请阅读障碍儿童、家长五十余人来图书馆与我们的馆员一起参与此次活动。让读写困难儿童与我们的家长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同我们的馆员一起阅读图书,分享有趣故事。使家长、孩子在图书馆共享亲子阅读的时光与快乐,达到陪伴孩子阅读,矫正消除孩子读写困难障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系列活动之三:“优秀书刊漂流暨千人签名活动”。举办优秀书刊漂流阅读――“中国梦 我的梦 家乡梦”图书漂流暨“走进图书馆,共享阅读精彩”千人签名活动。让阅读障碍儿童走近社会、亲近社会与广大市民一起参与借阅漂流图书,分享阅读经历和感受读书乐趣。引导阅读障碍儿童读书、爱书、藏书。

2.5购置障碍阅读服务的图书和基本设备

岳西县图书馆为做好实践工作,保证课题实践的正常开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从有限经费中拿出10万元购置读写困难儿童服务最基本的图书和设备。引进一批电子版少儿启蒙教育和国学经典有声数字书籍,采购阅读服务所需的电脑、教学显示屏和有关有声伴读设备,切实丰富障碍阅读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满足读写困难儿童读者阅读需求,为亲子伴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公共图书馆阅读障碍儿童服务的几点思考

现代公共图书馆在对社会大众发挥着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等阵地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延伸服务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对特殊群体服务以及对读写困难症儿童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对这方面的探索仅仅是开始,涉猎这方面的工作远远不够,理论与实践差距还有很多很多。因此,在现阶段读写困难儿童基本知识宣传、问卷调研和讲座举办等一系列活动实践工作中,基层公共图书馆就如何改善对读写困难群体的服务做出几点深刻思考:

1.提供一些更适合读写困难儿童的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 。诸如有声伴读数字读物、色彩鲜艳的绘本图书和大字体书本等。

2.提供特殊设备和工具,支持读写困难儿童有效地阅读。例如装有阅读辅助软件的电脑、辅助视听的设备、读笔和放大镜等。

3.从保护儿童的角度出发,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必须设置读写困难儿童阅读专区。

4.先进行馆员教育,让馆员了解什么是阅读障碍。馆员应怎样关心并主动向阅读障碍孩子提供帮助。

5.针对阅读障碍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制作宣传栏目,在网站和图书馆公共阅览区域向社会大众宣传服务阅读障碍孩子的理念。

6.通过亲子阅读会、读写困难儿童阅读辅导和读写困难儿童家长交流会等,家长和图书馆相互配合的方式改善“特殊孩子”读写困难现状。

7.图书馆应与公益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政府、医疗等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读写困难儿童阅读的相关服务。同时,应从一开始就实行跟踪服务,不断测试读写困难症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变化。

8.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应从政策层面对阅读障碍群体服务给予法律和政策上保障,出台相应的、必须的法规与章程。改善和提升公共图书馆对读写困难群体的服务能力,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确保公共图书馆读写困难阅读服务基本设施设备和必须的教学用书及图书数字资源,以解决读写困难儿童阅读需求。

杜甫的爱国诗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文陶冶;语言魅力;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有。从我们古人留给我们那浩如烟海的爱国诗词中就是明证。2009年湛江日报报一则报道《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危机了吗?本文选取几首小学语文教材内爱国诗歌为例,探讨诗歌教育中如何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的反思

在《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报道:“让人们担忧的是,在这次的爱国主义浪潮中,不少90后、00后却没有赶这个时髦,国庆阅兵和举国欢庆的气氛似乎并没有给这些张扬、自信的孩子们带来的一次洗礼……” 面对上面的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我们不该反思吗?

二、诗歌中的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爱国主义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些爱国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史册。从诗歌文学形式来看,中国人的爱国情节是非常强烈的,绝不是一般的国家可比的。本文选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赏析对象。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感受其中的诗文意思,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他们的心情。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很好的教育,比起平时说教好有效果。

为了便于赏析这些诗歌,笔者分为两大类:一为太平盛世时期的诗歌,二为国难当头时期的诗歌。具体如下:

(一)太平盛世时期的爱国诗歌

古代中国太平盛世的时期较少。在这些人民能够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时代,我们的爱国诗人们,没有放下为人们的福祉安康,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奔走呼号。此类诗歌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二是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1、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首推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其二)。该诗选自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请看诗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江西省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七言绝句的《望庐山瀑布》堪称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本诗融情于景,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

首句形象贴切比喻庐山的形状及其烟雾情景。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学生对老师讲解后了解到庐山的形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前去实地旅游考察,自然而然喜欢祖国山水。这就是语言修辞魅力所在。

次句“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挂前川”把瀑布比喻成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最后两句句则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一词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疑是银河落九天”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本诗夸张、比喻、想象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对中国语言修辞的魅力所吸引,自然了解到李白的“诗仙”的语言能力,学生对李白描写的庐山美景所吸引,深深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得到应有的教育。

2、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塞下曲》);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的诗句。古代的边塞之作,往往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也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们的幽怨和士兵们的艰苦,歌颂这些将士的爱国英雄气概,同样表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其一)》选自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诗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本诗表现了诗人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的愿望。通过诗意文化领悟到祖国文化,学生由衷的学国语言,爱国情怀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通过诗文把原本西北塞外戈壁荒漠的情景在作者笔下描绘的边塞美景,打消了学生心目中塞外无风光的心理,学生自然喜欢这首诗歌。“秦”、“汉”两字暗示边塞战事自秦汉以来连年战争,表达时间之久。用两个字把战事连年概括的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第二句中的“万里”也表达出征战之苦,“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读到这里,学生对作者的抒发的感情已经接受并影响。最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也显示出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字里行间也透出大国子民的一种内心强烈的自豪。学生读此诗句除了领略到祖国文化的深沉与博大,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精简凝练概括性强特点,自然激发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二)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歌

当国家国力日减,面临动乱,或将要灭亡之时,人心中的爱国情感才更加的深刻,更加地真切。生活在各个朝代的这样的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人,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唐朝的杜甫,宋元以后的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小学语文人教版中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具有代表意义。先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本诗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生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资料,在老师的讲解下,不难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只有理解了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才能很好的了解杜甫的写作目的,赏析诗文的语言文化内涵,难道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担忧吗?

首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联系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事件,学生肯定能理解这两句诗句意思,典型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促使学生学好祖国历史、祖国文化的兴趣。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本联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这种场景能不感染吗?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最后两联语言得到升华,学生想象这几个画面,很快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

杜甫的爱国诗范文3

读懂古诗,第一关便是语言文字关——读通古诗,字音准确。这需要提前安排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利用注解或工具书读通诗句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春望》一诗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帮互学,读通读顺课文之后,借助注解,疏通诗句,对实在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记号以备共同探讨;然后通过反馈,对“抵万金”“烽火”等一些历史文化意蕴较为浓重,学生普遍不解的语句进行集中讨论、释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突出了释义的难点重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善于联系古诗背景,理解诗意。

有些诗句从字面意义上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这时我们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手法中、象征意义中去理解“言外之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如教学《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我设疑:“为什么作者一开篇就写到自己所看到的凄凉景象呢?”学生沉默时,我加以点拨: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说吗?学生立刻恍然大悟,于是纷纷举手发言: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Q(45*2。15(1,1)-W〗望》。通过联系,学生从而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的深刻意蕴,联系社会背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读解能力。再次朗读这句诗时,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依托情境渲染,感受诗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诗歌又是情感的艺术。若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只能算是学到了些皮毛。诗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想象。俗话说“情由境生”,情境的创设,气氛的渲染,可以激活学生脑中的表象,活跃想象,从而拉近与古人之间的距离,利用多媒体课件更能有效地辅助这一教学。《春望》一诗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感情沉郁,感受颇为不易。为此,教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我播放了殷承宗的钢琴曲《我们是黄河泰山》的VCD片。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汹涌奔腾的壮观景象,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无不让学生感动。在教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影像,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苦闷地在门口等待家书的到来。”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梳理头发时,头发白了许多,头发脱落得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了。”还有的说:“国家政治不稳定,老百姓的日子不太平!那些失散的亲人何时才能相聚呢?”在这些想象描述中,读者与诗人的心贴得是多么近呀!这就是以情感为纽带进行教学所具有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杜甫的爱国诗范文4

公元759年东,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家眷入蜀,寄居在古草堂寺中。次年初,在浣花溪畔建造了茅屋即草堂。杜甫在此居住了三年又九个月,创作诗篇近250首,很多都是我们现今信手拈来的熟悉诗篇。草堂在杜甫离开蜀地之后曾一度荒废。直至五代时期,韦庄寻得草堂旧址,由此建成了第一座由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发展而来的纪念性建筑。后又经过宋、元、名、清多次修复扩建,最终演变成集纪念性质和诗人故居为一体的园林建筑。同时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其文学价值由此确立。杜甫草堂是建筑诗性与文学诗性的合璧,草堂承载着文学,文学传扬着草堂。

一、杜甫草堂建筑的文学诗性

杜甫草堂从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将传统园林和诗歌、书法、绘画完美结合的纪念性建筑,传承着我国古典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的命名大部分取自于杜诗,草堂的匾额和题对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匾额两侧的楹联有些也是后人根据杜诗而写。整个园林笼罩在杜诗的精气神之中。同时茅屋以杜诗为依据而建造,重现了诗人故居的原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诗香。

1. 正门

在进入草堂正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白墙黑边由砖而砌,将草堂建筑群与郊野隔开,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如同文学创作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正门两侧的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取自于杜诗《怀锦水居止》。杜甫所建的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百花潭的北边,这两句诗暗指了草堂的地理位置,与今天的草堂位置吻合。进入草堂的正门,庭院根据杜诗营建,小桥林立,碧水萦回,古木参天,葱葱郁郁,营造出了杜诗中“浣花溪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诗意意境。置身其中,模糊了时间的边界,仿佛昨日重现。

2. 大廨

大廨是草堂轴线的第二重建筑,为敞厅式,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均衡有序的空间。“廨”,即宫蜀,是古代官吏办公之所。虽是此意,里面没有却布置任何办公的用品,取而代之地放置了一尊诗圣的雕像。雕像身姿单薄,神态沉思苦吟,向天长跪,仿佛在悲诉着黎民百姓的辛苦沧桑,杜甫郁郁不得志却心怀苍生忧国忧民的一生霎时再现眼前。其大爱情怀在空旷的敞厅中回响,感人至深。大廨内的几幅对联与雕像呼应,“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高度评价了杜甫的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操,是后人的崇敬与俯首。

3. 诗史堂

诗史堂是草堂轴线的第三重建筑。“诗史”出自于唐人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被誉为“唐朝微缩的历史书”的杜诗,展现了唐朝的衰荣更迭,披露了民间的辛酸疾苦。因而在清朝重建时,便将这座建筑命名为“诗史堂”,以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及其他的诗作。堂内有很多对联极具历史文学价值。“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题,上联说草堂永存后世,受人瞻拜,下联指诗圣流传千古,受人敬仰。“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由沈寿容和彭毓崧合撰。其中,“南来寻丞相祠堂”出自杜诗《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丞相祠堂即指位于成都的武侯祠。“一样大名”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之五中的“诸葛大名垂宇宙”。下联中的“襄阳耆旧”语出杜诗《遣兴》五首之一中的“昔日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联中末句则出自于晚唐诗人罗邺的《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这两联将杜甫与诸葛亮并说,借杜甫对诸葛亮的赞美高度颂扬杜甫,同时慨叹了杜甫壮志未酬难会故友的愤懑。

诗史堂也是过厅式建筑,中部设置杜甫铜像,除中部留为进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半桩台,其上安装花窗做装饰性封闭,形成框景效果,意境甚美。杜甫的铜像背对天空,因明暗对比而愈发清晰,远远望去,诗人在那里自顾自吟,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开场的空间是他的听众。建筑的虚实空间对比成为这幅美妙的剪影画的烘托,诗情画意氤氲而来。

4. 柴门

柴门是草堂轴线的第四重建筑,原是指杜甫应在草堂时的木薪院门,其取名于杜诗“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江涨柴门外,儿童抱急流”等。门前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是明人何宇度所撰,改自于杜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上联将“岂”改为“信”,下联将“漫”改为“犹”,将诗人的自谦转为不朽的赞美,十分巧妙。

现如今柴门是一座过厅式建筑,体量在草堂中是最小的,可谓简朴,似瘦如柴,与其名字相吻合,却带给诗人无限的快乐,落于诗词之中,流传后世。。现在的它一直敞开静候,迎接世人们来瞻仰这位伟大的诗圣。

5. 工部祠

工部祠是草堂轴线的最后一重建筑,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故命为此。这是正月初七后人祭祀杜甫的飨殿,建筑的体量并不宏大,四角檐柱平直,简洁朴素,既符合诗人的平民形象,同时又不失纪念性建筑的工整宏伟式样。两侧楹柱上的对联是源自杜甫和高适人日唱和的典故,由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飘逸潇洒,遒劲有力。君子之交如这工部祠,低调而又温婉,淡如水,又荡起浓浓的香韵。

“水竹居”位于工部祠右前侧,其名出自杜诗“拾遗曾走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恰受航轩”位于工部祠的左前侧,建筑体量小巧,形状狭长如舟,其名出自于杜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工部祠、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品”字形院落布局,相辉相映,气韵回环。

6. 茅屋

最为世人耳详的草堂茅屋是依据杜诗所建。茅屋为三字开间,西端突出凉亭,东端为厨房,由“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可看出。故居内古楠参天,青竹缀影,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再现了“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抱村流”的景象。茅屋西侧是在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西岭”,根据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营造,以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西岭微缩于庭院之中,意境深远,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驻足观望,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仍回响于耳。

二、草堂园林景观的文学诗性

草堂内不仅建筑体现了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植物景观配置也是如此。草堂一直都是以杜甫的诗歌意境作为造景的依据,尽力营造杜诗的意境,以真实再现诗人的生活场景。园内的植物配景以楠书和竹为主,伴植榕树、柏树、杉等树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石榴等配饰。整个园内葱葱郁郁又零零星星地点缀几抹他色。

梅兰竹菊是“花中的四君子”,代表着傲、幽、坚、淡。其表现着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这正是诗人杜甫的写照。同时也是杜甫的所爱。在园内到处种植着竹,绵竹、苦竹、慈竹、琴丝竹等交错登场,挺拔劲节,青翠欲滴。遍布最广的则属绵竹,它是园内最高的。杜甫有“风含翠筱娟娟净”、“笼竹和烟滴露梢”、“竹日净晖晖”、“白沙翠竹江村暮”等赞竹的诗句。同时“竹诬寻幽”、“结茅竹里”、“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等竹类造景手法遍布园内。

提到梅花,世人不免想到那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以其坚强高雅、不同流不屈服的品性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诗圣杜甫也是偏爱梅之人,草堂内种有腊梅,分布在诗史堂庭院和梅园之中,其初冬绽放,冬尽结实。杜甫咏梅之诗有三十多首。其中《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被明代诗人王世贞评为“古今咏梅第一”,“梅动诗兴”、“对雪(梅)”忆人、梅“伤岁暮”、梅“乱乡愁”,借梅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诉说了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无奈。还有“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的春回大地,“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的闲适愉悦,“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的妙趣横生。一梅载千情,以梅表初心。可见诗人对于梅花的情有独钟。

此外,茅屋的周边还种有楠树,它是常绿大乔木,这是诗人杜甫十分喜爱的树种,诗人有许多描写草堂楠树之诗:“倚江楠树草堂钱,古老相传二百年”、“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等。后来,诗人所钟爱的楠树被吹风雨吹倒,他痛心咏叹“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今园内随处可见楠树,亭亭如盖,繁密葱郁,为草堂营造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杜甫之诗魂之惊魂,也在这挺拔俏丽之中,长存世间。

三、结语

杜甫草堂作为诗圣故居的纪念性祠堂,它不仅是一座建筑、一处园林,更是一本文学诗书,向世人传播着诗圣杜甫的诗篇和他那风霜傲骨。杜甫千古流传的诗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朝拜。人们在此地重游,感受着诗人千年以前的生活故地,品味着诗人创作的诗歌,体会着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在建筑前,欣赏绝妙的楹联、回味诗人的美妙诗篇、与诗人隔空交谈;在庭院中游历如诗的环境,那宛转悠扬的小道,那浓密葱郁的竹丛、冷艳幽芳的梅花、深沉苍劲的楠树,无不是草堂的文学诗性的提炼升华。一座诗人仅仅居住三年的故居,千百年来被重建、修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杜甫的文学诗篇将会继续被世人传颂,带给世人醍醐灌顶的觉醒。草堂也会继续以文学圣地的形象存在,像是吟唱一首绵绵无尽的,关于杜甫的诗。

参考文献

【1】冯至.杜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2】张志烈.杜诗全集今注本【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

【3】计成.园冶【M】.北京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

杜甫的爱国诗范文5

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任官时,留下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

崇州罨画池景观为西蜀名胜,分为罨画池、陆游祠和州文庙,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此为官而闻名。

罨画池水面呈椭圆形,面积约10亩,被誉为蜀州胜景,以广植梅花著称。唐代裴迪与流寓成都的杜甫曾来此赏梅,相互和诗,杜甫在此留下了被誉为“古今咏梅第一”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现崇庆每逢春梅早发,均在此举办赏梅花会。罨画池池周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曲径通幽,名贵花木千姿百态,盆景艺术享誉川西;池中游船往来,风荷左右,倒影如画,五彩缤纷。

陆游祠是全省保护最完整、成都地区唯一的一座木质结构园林。陆游祠为一江南园林风格四合院式建筑,祠内有梅园、梅阁、花径、放翁堂、风雨楼等建筑。放翁堂内有陆游像,气宇轩昂。祠内陈列有陆游的诗、画及《怀成都十韵》、《游近村》等草书手迹石刻。陆游曾两任蜀州通判,在蜀州大地上留下了他永久的足迹和众多吟咏蜀州美景的不朽诗篇。陆游祠也是除浙江绍兴陆游家乡之外,全国唯一一个可以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地方。

杜甫的爱国诗范文6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前言】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翻译】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上一篇普通朋友

下一篇用车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