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品德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品德课范文1
情感体验;主体作用;教学氛围;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82—01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显得活力不足。笔者认为,要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主动践行课程理念,组织学生进行演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不该是脱离现实生活、灌输式的说教课。思想品德教师应注重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现实生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了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学生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对教材观点的理解抑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到困惑的事情。演讲的形式由学生自己选定,可以是单纯的演说,也可以运用图表阐释自己的观点等。对于学生的准备工作,我则给予了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并及时地进行评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发挥语言艺术功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1.教学语言要富于感染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为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积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快速地进入了学习新知的状态。如,在讲授“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使他们获得了对“爱”的初步体验。然后,我给学生讲述了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女生命的故事。很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如何与父母相处。通过讨论,他们对于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及与父母和谐相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讲解要具有趣味性。思想品德教材涉及的概念、原理多且较为抽象枯燥,倘若教师照本宣科,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但如果教师的讲解具有趣味性,能够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引入课堂,寓教于乐,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讲解要贴近学生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讲解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珍惜学习机会”一课时,我采用了下列材料进行导入: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国务院妇女儿童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现在中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失学率是9.3%,也就是说有近200万农民工子女失学。如此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新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合理分组,并组织他们进行小范围的交流和讨论,使其做到畅所欲言。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可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实现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其话语有着绝对的权威性,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弱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情况会怎样呢?有些教师担心,在课堂上向学生“示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释疑解惑,会显得自己没学问、水平低。但事实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示弱”,会使学生拥有一方“用武之地”,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
思想品德课范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巧;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89-01
曾经有一名老师对初中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居然有近40%的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常是空洞的说教,因而对思想品德学科没有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兴趣,提高能力又从何说起呢?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是我就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所作的思考。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是不是教师提出了问题,就一定击中学生的心中的疑,点中学生的心扉,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呢?不是的,只有那些带有探究性且紧扣学生知识“生长点”的问题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情况,以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巧妙设置问题。
巧妙设置问题需要有梯度和坡度,要考虑到班上学生的参差不齐情况,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最重要的是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运用“布白艺术”,采用比喻、故事等来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有时可以使用幽默手段导入新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公平和正义”(“竞争与合作”)时,教师可以讲述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然后提问:①为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喝?②为什么两个和尚能合作?③为什么有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了呢?学生思维活跃了,通过激烈讨论,大家认为一个和尚不存在公平问题;两个和尚抬水时他们会认为彼此权利和义务是相当的,因此也不会过于计较公平与否;等到三个和尚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然后,教师提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三个和尚才会有水喝?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生讨论后认为,社会需要规则,规则必须体现公平。这些有针对性有探索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二、巧排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从十一二到十四五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年期,它在个体心理发展史上是一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他们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狂笑,也会因为某一件小事而颓丧,初中学生的这种情绪外露是很明显的。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收集整理时事风云人物、重大事件,(如以中国高铁的强大、华为集团的成长、里约奥运的中国来讨论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从美国2016大选中反思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与不足,从南海仲裁案谈爱国主义、谈强国等),以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注视国际风云的热情。可让学生制作成课件,在讲课时进行小组展示,评选出优秀合作小组,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因为“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可以产生愉快。对于这种年龄的孩子,竞争确是一种最好的刺激。”
三、巧用多媒体,增强学习兴趣
李阳的疯狂英语,之所以在整个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手、耳、眼等各种感官并用,提高对知识的记忆效率。世界最强大脑中的记忆大师之所以能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境记忆联想记忆,提高对知识的记忆效率。
多媒体组合教学集幻灯片、投影、录音等多种手段为一体,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图象、动画等的组合处理后,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动静结合的画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眼耳手多感观并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范文3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二、稳扎稳打,稳中求新,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而无论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都要考,而且是闭卷。情感怎么考?没法考。目前,我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所以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三、加强师生交往,转变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范文4
【关键词】 【教法】、【活动】、【感知】
正文:
目前,有一部分中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比较单调,枯燥。不容否认,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内容枯燥,方法呆板,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明理、启智、导行功能不能发挥,效果不尽如人意。
如何才能让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回归青少年的天性,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呢?我认为 ,就必须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知心的话儿说出来,开心的歌儿唱出来,优美的动作舞起来,在活动中产生体验,产生感动 ,形成冲动,最终化为行动。这才能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须知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觉悟的转化,只能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否则,教师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学效果如何,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首先须民主。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和学生谈心、聊天、讨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透视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竭力融人他们的生活。事实证明,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仅丰富了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可贵的是使学生融人角色,激发了众多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师生关系平等,也要讲究艺术性,对于课堂上调皮捣蛋、影响纪律的学生,本着尊重爱护、批评引导的原则,批评但不伤及自尊、惩罚但不体罚的方针,让其自亮绝活,当众即兴表演:说学逗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达到惩罚的目的,活跃了气氛,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维护了师生的关系,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将课堂让位于学生,课堂变成学习场,引导学生积极活动。
新课标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 。教师占据讲台,一人空洞的说教,实在乏力,乏味,不如主动让贤,充当导演,将讲台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将知心的话儿说出来 ,实现自我教育。
我在教学《青春期的我》中《驿动的心》这一节,在读完课文后,针对青春期的燥动与不安困扰着许多少男少女的现状,我便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说说我们的悄悄话,我愿帮帮你”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各述心声,气氛非常热烈。通过活动,学生们明白了面对青春期的燥动与不安,一方面需要正确对待,冷静思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好听的歌儿唱起来,课堂变成音乐场。
歌曲是人们喜闻乐道的音乐形式,引进课堂,无疑是活跃课堂,激感的好方法。我在教学《春蕾初绽》一目时,学生们大谈其烦:青春痘,烦;个不高,烦;貌不美,烦;体发胖,烦……我便带领大家唱起了《小小少年》,唱后提问:为什么忧虑烦恼都来了?大家会心答到:因为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
欢乐的动作舞起来,课堂变成歌舞场。
场景剧,小品都能够创造出一种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情境,让潜在的道理以生活的形式,鲜明的表现出来,故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动
在教学《生命的感动》一目时,我特地请来一位中年女教师讲生养孩子的艰辛。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妈妈这样辛苦孕育子女,眼中挚满了泪水。借着这份感动 ,我又激励学生,知道了生命的孕育诞生过程 ,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请将它写下来,比一比,谁的最感人。孩子们纷纷谈到:自己能够长大到今天是非常之不易的,过去对妈妈的不理不睬,呼来喝去是非常错误的。当来到学校,离开了温暖的家后才倍感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全体同学一致表示 ,要珍惜青春,珍爱生命,珍爱亲情!
3.在平常的日子自觉的行动
活动的设计 ,不仅是学生情感的参与 ,思维的参与 ,最重要的在于行为的参与 。初一新生学政治还是全新的一页,只有老师循循善诱,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我们的教学才会被学生所接受。
在教学完《珍爱生命》,我就要求学生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身边的一切 。每天按时吃饭,及时添加衣服;学习完《调节控制情绪》,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微笑面对生活学习,上课一定要看见大家的微笑 ,遇事要冷静思考;学习完《与会交往》,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学会与同学交往,学会与父母交流 ,学会与老师沟通。首先在课堂上学会与我沟通。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缓解了新生进校的不适 ,使他们健康、愉快、活泼地投入新的学习生活中去。
人非生而知之。要求得知识 ,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初中政治课,正是通过学生的活动,使之感动,产生一种冲动,最后化成自觉的行动 ,真正实现道德践行,最终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方法应是随机应变,灵活多样,不能僵化教条。一个成功的教师 ,总是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 “察言观色”,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情感的交融。实际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力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让学生感受真实与美德,善于做学生实践的好榜样
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以人为本”不能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更应走进我们的教学思想,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一次,上课铃声响过好长时间,一个学生慌慌忙忙才跑过来,我当时有些生气,就责备了他两句,只见委屈的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原来他闹肚子上厕所才回来。我此刻很是羞愧,马上向全班道歉,并暂停上课让课代表送他去校门口卫生室看病,下课后再专门为他俩补课。学生后来在小论文中写道:“老师用了一个简单的方式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老师无私的爱,我们更加喜爱这门课了”。这件事情对我自己触动也很大。说实话,起初我的做法就有失原则,幸而我问清缘由,否则不知道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伤害。后来我把这件事写在我的教育日记中,作为警醒自己的一个案例。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与艺术, 需要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使课堂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参考资料】
思想品德课范文5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适应“生活主题”的新变化
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在过去,思想品德课程总是给人高高在上“说教”的印象,课堂枯燥乏味成为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因此,教师应钻研新教材,把握教材的新特点,提前了解“变革”这项旅程的特点,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以往使用的教材对初中生的理论体系、理解能力定位过高,关注的是与学科相关的概念、原理与观点,而新教材是对原有教材的辩证否定,在内容上有增有减。苏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符合当前的形势需要,把学生生活及他们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作为教材内容,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的主题中,从而达到用生活支撑政治教学,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新教材,找准切入点,学习和接受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任务。
二、更新观念,把自己变成“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主体思想虽然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的教师仍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有的教师放不下“传授者”的身段,习惯于居高临下;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不够信任,不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自己变成“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是指导者,不能“越俎代庖”,应充分地信任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走“以学定教”的路子。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加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实践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转变角色观,变“传授者”为“合作者”“研究者”,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将活动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
初中生的心理波动和生理变化比较大,在学习中,他们的可塑性大,独立性逐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应着重于学生学习要领和学习意志的扶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结合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特点,教师可以多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生活需要宽容友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以史为鉴”的讨论活动内容,让学生代表讲“将相和”“七擒孟获”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让学生分组讨论宽容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换个角度让学生讨论,如果故事中的主人翁没有一颗宽容的心,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从而让学生明白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胸怀坦荡,度量恢宏。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可以设计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沉寂的气氛,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使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乐趣。
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品德课程很多内容都具有开放性,因此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授人以渔的方法包括:教会学生看书,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教会学生提问,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教会学生答题,增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成功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好课。
参考文献
[1]刘海明.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的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0(24).
思想品德课范文6
关键词:公开课;现象透视;常态课;境界追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十分陶醉,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执教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有些课,表演成分很浓,一堂课就像精心筹划的电视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些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多大的触动;有些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可谓“完美”,但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些课,教师课前早已进行多次排练,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精雕细刻,花样百出……这些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既费时费力,又不能使听课者受益,反而令人反感。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回归课堂本位教学呢?
一、回归“常态课”,追寻靓丽课堂
时下,诸多所谓的优质课基本上就是功利性的教学,华而不实。公开课教学的实质是为听课的教师指明方向,让听课教师听了之后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所以,公开课应该接近教师平常的教学,也就是回归“常态课”,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这样的公开课才更有实效和意义。
二、攫取生活的契机,演绎常态课堂的真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进行思想品德“常态课”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活。“常态课”教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识,还要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把握媒体的尺度,演绎常态课堂的精彩
多媒体是当前最时兴的教学手段,能让道德说教变成耳闻其声、目染其形、身临其境的快乐学习。恰当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常态课”上演绎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电视网络,也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动画或适合课文内容的录像,将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和观点转化为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相互交融的情境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
四、优化合理的资源,演绎常态课堂的鲜活
“常态课”虽然不像公开课那样精雕细琢,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但是,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也要合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取舍资源,以提高资源的效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也可补充本土化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五、开展有效的活动,演绎常态课堂的乐趣
“常态课”下的有效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核心,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悟,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六、荡起情感的涟漪,演绎常态课堂的魅力
当前课程改革,教学中情感因素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在实现三维目标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常态课”下教师运用情感教学,要发挥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功能,始终以“情”为纽带,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提高情感教学的自觉性,以情感为突破口,讲究育情策略,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完善与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增强课堂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