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昭君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范文1

一、绪论

作为历史名人的王昭君,她的故事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历史的记载,却只有《汉书》以及晚一些时间出现的《后汉书》。本文旨在整理和宏观把握戏剧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希望通过昭君形象在元代的《汉宫秋》、明代的《和戎记》、清代的《吊琵琶》以及现当代的《王昭君》几部不同时代的戏剧作品里的嬗变,窥探出王昭君形象嬗变阐释出的一些启示。

(一)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原型

昭君出塞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东汉班固的《汉书》最早记载这个史实,《汉书》有三个地方写到昭君出塞和亲,《汉书》成书之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增添一些新的血液使得昭君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具体化了昭君的容貌:“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汉元帝见到昭君“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乎韩邪单于三次入朝觐见汉帝,并且在第三次入朝也就是公元前33年提出“愿婿汗氏以自亲”,于是也就有了最初的“昭君和塞”的故事。

(二)昭君文化形象的初步生成

东晋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使得昭君的文化形象得以初步生成。葛洪为《西京杂记》作的跋道出了编写此书的目的“以补《汉书》之缺”①。

1、设定了“画工之祸”的情节。

南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最早提到了昭君和画工的关系。在《西京杂记》中,昭君与汉元帝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一个矛盾冲突来解决。所以有宫女必须要行贿画工,这样才能有好的画像,因此画工毛延寿的出现更显得合情合理。

2、昭君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的转变

在《西京杂记》里,特别在小说中,王昭君开始成为主要关注的对象。因为设立了“画工之祸”的矛盾冲突,为后代马致远的《汉宫秋》里的爱情悲剧创设了一定的条件。

二、昭君形象在《汉宫秋》中的完美演绎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最早取材于昭君和番的戏剧作品。他不仅仅吸收借鉴了《西京杂记》等前人的文学成就,本身也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对历史题材的使用和创造

1、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其身份确定为一个“庄农人家”。剧本的第一折里王昭君就说出了她的出身是“父亲王长者,平生务农为业。母亲生妾时,梦月光入怀,复坠于地,后来生下妾身。年长一十八岁,蒙恩选入后宫”②。

2、在作品中马致远添加了一部分对二人爱情的描写。他将前人描写的昭君出塞马上弹琵琶的情景移植到冷宫中,道出了得以与汉元帝见面的缘由。从这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马致远的写作意图,在残酷的政治背景之下,作为一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连自己的一个爱妃都保护不了,让其远嫁匈奴和番,何等可悲,这就为为昭君形象渲染了典型的悲剧气氛。

3、《汉宫秋》改变了以往昭君故事的结局。昭君在远嫁匈奴的路途中,为了守节,在番汉交界处的黑江,投江殉国,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三、其他戏剧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一)明代传奇《和戎记》

到了明代,同样出现了大量昭君戏,影响较大的要论《和戎记》相比较《汉宫秋》,《和戎记》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昭君的出身。在这里,昭君的出身有了很大提高,她的父亲由原来的“务农”升为“越州太守”。这样的改动被以后昭君题材的很多作品传承。

2、昭君的出身也决定了她在汉宫里的地位。在《和戎记》里,昭君摇身成为众人仰慕的“皇后”。这样的社会地位,在之前的戏剧中是不曾出现的。

3、新的情节出现。找昭君的替身者“宫人萧善音假扮昭君,出塞议和。”。好景并不长,三年后,毛延寿识破了假昭君,唆使匈奴要真正的昭君。迫不得已,昭君踏上了和番之路。也正因为让一个朝代的皇后去和番不太可能接受,所以后来的作品仍然将昭君地位定在皇帝妃子的位置上。

4、在逼迫匈奴立下降书降表,杀掉毛延寿之后,投进乌江而死。并且“太白金星命土地变为白雁,为昭君传书元帝。”王昭君托梦给汉元帝,令其娶了昭君的妹妹王秀真。这一新的情节的植入,最终有了大家普遍容易接受的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二)清代的《吊琵琶》

清代尤侗创作了描写昭君的戏曲《吊琵琶》。在文本中,以昭君为主,直接让昭君唱出自己的悲怨之情,同时鲜血淋淋的痛斥那些朝廷软弱无能之辈和奸佞小人。

在《吊琵琶》里,昭君与元帝的爱情已经是事实,在昭君决定投江之前唱道:“渡江而死公无吊,女子卿受不得冰天雪窖。这魂魄啊,一灵儿随着汉天子伴黄昏;这骸骨呵,半墩儿交付番可汗埋青草。”至死都不忘元帝,至死都把自己与元帝的爱情看的那么重要,哀婉凄惨的爱情无不令人悲叹。

在表现昭君爱恋元帝之外,作者还表现了昭君的另一种泼辣的悲怨之情,在这点上较前人更细微地道出了昭君出塞的矛盾悲怨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昭君更真实的一种情思。

(三)现当代的《王昭君》

同名话剧《王昭君》是先生晚年创作的历史剧之一。先生创作的昭君新形象不同于以往戏剧舞台上的形象。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在先生笔下,昭君俨然成为了一位自愿和亲,为胡汉的老百姓牺牲自己的美好形象。昭君不想老死深宫,同时又能为四方百姓出力,所以她自愿出塞。这是一个有想法,有思想的女人。

2、为了民族的稳定,国家的兴盛,昭君勇敢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为了加强胡汉两地的交往团结,她使汉人学习骑术,胡乐等,同时匈奴人学习汉文化等。王昭君是连接汉朝与匈奴的一条纽带。

3、作为了匈奴乎韩邪的妻子之后,勇敢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从容淡定,不伪饰,努力实现“汉匈一家”,表达自己和平友好的愿望。

总之,先生一改前人赋予昭君形象的悲怨,将昭君塑造成了一个积极,勇敢,为了民族友好的使者形象,一个崭新的昭君走来。

四、昭君形象嬗变的启示

(一)昭君文化的形成

“和合”思想是我们中华名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髓。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沉淀、升华,王昭君的和亲出塞之精髓已经逐渐形成一种了昭君文化。这种文化显示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共同努力建设家乡的文化愿景。王昭君犹如“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努力“追求自己的尊严”③,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流逝人们也未将她忘却。

(二)昭君形象偶像化

在现当代,昭君形象不断演变,丰满,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历史赋予昭君形象更多的内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涌现着更多新的昭君,有女孩、男青年、也有头发稀疏的老人等等,他们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定,为了帮助少数民族人民走向现代化,依然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旅途中。一批又一批地的人被亲切的称为新时代的昭君。昭君形象在今天的时代里已经逐渐偶像化。(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注解:

①丁宏武等,《试论道教学者葛洪的史学成就》,《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期

②《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69页

③帕斯卡,《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元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班固,《汉书・匈奴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4]顾学颉,《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5]刘荫柏,《马致远及其剧论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6]郭勇,《杨莹莹,:昭君文化形象的初步生成》,《三峡论坛》,2010年第2期,总第224期。

[7],《关于话剧的创作》,《人民戏剧》,1978年第二期。

[8]高玲,《戏剧史上的昭君形象演变及启示》,《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2月第12卷第1期。

[9]甄静,《元明两代昭君戏比较研究――以与为例》,《现代语文》,2010年4期。

王昭君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昭君出塞 时代背景 创作特征

一、歌曲《昭君出塞》的作者简介

曲作者王志信,1942年生,河北乐亭人,1958年进入了中央歌舞团,凭借他的实力,随后就担任了中央民族乐团的副主任以及合唱队的常任指挥。他曾在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担任评委,并经常为海内外的艺术工作者讲学。他从事艺术创作已经有四十多年了,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学习,先后跟随着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和杜鸣心教授学习,王志信的作品是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被广为流传。

词作者刘麟,1943年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著名的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在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他是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他创作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极大的热情。

作者将《昭君出塞》这个民间故事题材改编成了一首情感跌宕起伏、以歌颂传统女性优秀品质为主的女生独唱曲。为昭君树立了一个深明大义、为了民族的团结与和平作出重要贡献的光辉女子形象,昭君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

二、歌曲《昭君出塞》的音乐特征

《昭君出塞》是一部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内容是讲述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丰富感人,创作手法上新颖独特,引入的是民间音调,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中西合一”,让人倍感亲切。这首歌曲结构上严谨规整,更美的是旋律抒情婉转,音区跨越及其演唱情绪都极富戏曲性。

《昭君出塞》这首歌曲主要是塑造了王昭君这位传奇女子的光辉形象,一方面是对王昭君伟大献身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是表达人们对战争及民族纷争的厌恶,期盼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整首作品来看,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融入了现代人的新思想、新精神。王昭君出塞时眼看着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家乡,此去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祖国,再也见不到父母亲人的面孔,产生出悲伤、怀念、惆怅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她是一个弱女子,如何不悲伤?但王昭君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心胸开阔,为了祖国的和平、百姓的安宁,自愿去匈奴和亲。本文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历史故事的社会含义并进行了创新,赋予了王昭君新的思想内涵,所以作曲家不是在重复和简单的撰写历史。因此歌曲里将王昭君对历史做出贡献的真实面目呈现出来了,而不像历史资料里面描写的那样痛哭流涕、满怀冤屈,充分展现了她博怀的一面,所以使整首歌曲不再是简单的历史传说。

三、歌曲《昭君出塞》演唱的情感处理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可以说“情”是音乐的灵魂,声乐演唱是一种表演艺术,强调的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由此看来一个歌唱者不光只是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是否正确、全面的,这是决定演唱是否有“情”的关键之一。

(一)歌曲内容简介

《昭君出塞》这首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叙事。第一部分序曲是比较自由的慢板,是对昭君离别家园的叙述。

第二部分速度转变为热情奔放的快板,情绪高昂,表达了匈奴人民对昭君的欢迎,瞬间冲淡了昭君离开家乡时的那种离情别绪的心情,也让她感觉到了些许的慰藉。

第三部分主要是描述昭君内心的情感活动。速度是中速,词曲缠绵,音调委婉,增添了几分悲壮,把情绪逐渐的推向了。

第四部分是对王昭君英勇事迹的歌颂,是整个故事的与升华。

(二)情感处理

前面说到了歌唱要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所以说只有声情并茂的演唱才能打动观众,这首歌曲《昭君出塞》作曲家王志信要表达的不是“怨”,而是对昭君出塞的极度颂扬。

首先开始的引子部分就是一个9拍的长音,气势宏伟,瞬间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就是昭君乘坐马车准备离去的情景,为下面进入歌唱做好了准备。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这时候虽然是离别家园,但她身负重任、心系天下,是为了两族人民的和平安宁而去。而且这时候的她毕竟是以一个公主的身份出嫁,所以演唱时要有一定的身份感,不要把情感表达的柔弱小气、凄凄惨惨。后面一句“昭君琵琶马上弹”中的“马上弹”气息下沉,要把声音放下来。接下来的“女儿情”情绪要很激昂,眼界逐渐开阔。第一句“从此长城无烽烟”要能表达出她内心的希望,那就是希望汉匈两族和平安定,以后不再有战争,而第二个“无烽烟”则要强烈的表达出昭君的决心。在演唱时要铿锵有力,语气由轻而重,感情表达是从希望到决心。第三个“无烽烟”的“无”后面有休止,在这里换气,为后面的一个8拍的长音做好准备。

王昭君的故事范文3

几十年来,类似中国传统故事文化题材的声乐作品早已涉足,可是很多篇幅短小,曲调单纯。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冲破的作曲家中,王志信就是其中之一。王志信的独特音乐艺术风格是值得我国许多音乐学者研究的,尤其是他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再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王志信的音乐艺术风格与其他作家相比,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爱好者,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先后接触了许多王志信的作品,被其作品风格特点、旋律、情感所吸引,同时为能更多了解他的作品特色,笔者渴望不断对王志信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在不断学习探究过程中,笔者对王志信的作品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随着对王志信作品学习与研究的不断加深,发现王志信音乐风格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歌曲再创作体裁都是以民间历史材料与风格为主,加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加工,使之更贴切我们的生活。让歌曲更具有韵味,情感更加真实,让演唱者能更好地诠释歌曲的内涵。

本文就是在了解王志信的多部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作品的特点、风格以及演唱特色,并以《昭君出塞》为例对王志信的音乐作品进行浅述。

一、历史故事《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王志信创作的一首广为传唱的历史故事歌曲,是王志信的创作中一首新现代性的民歌。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紧紧抓住故事的核心,将歌词与旋律合为一体表现得天衣无缝。并首次在第十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演唱,获得广泛的认可。

1、创作背景

王昭君是一名汉朝宫女,原名叫王嫱,长得十分美丽又聪慧。宫女进宫后一般见不到皇帝,皇帝是通过画工画像才挑选宫女。毛延寿是收取宫女贿赂的画工,谁送了东西就把谁画得美丽。王昭君并没有像其他宫女一样送礼给画工,所以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特别丑,致使王昭君被打入冷宫。

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展到一个强盛的时期,因为国家疆土的问题与北方的匈奴不断发生战争,匈奴在不断的战争的影响下,经济逐渐走向衰落。当时的匈奴统治者呼和韩单与为了民族和国家百姓的安定,主动依附汉朝力量,带了牛羊匹马主动与汉朝公主和亲。元帝同意,但是他认为当时匈奴的政治、经济力量远远落后于汉朝,所以他不愿意将公主嫁给呼和韩单与。经过与朝中各臣商量后,决定将后宫的一名宫女嫁给呼和韩单与。消息公布后,后宫宫女没有一人愿意。就在大臣们一筹莫展时,王昭君知道了此事。她为了国家百姓的利益,决定报名到匈奴去和亲,将自己毕生的幸福托付给遥远而陌生的匈奴。王昭君离开长安与元帝告别时,元帝才发现后宫有如此美丽动人的女子,而自己却不知道,想留下昭君,可已来不及。

王昭君离开了长安,千里迢迢到了匈奴。与呼和韩单与成亲,第二年生下了一名儿子。三年后呼和韩单与死亡,王昭君按照匈奴的礼俗被迫嫁给了呼和韩单与的大儿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虽然她很想回家但为了国家和百姓她牺牲了自己。她也渐渐习惯了这儿的生活,匈奴人民非常热情好客,敬重她、喜欢她,她也与人民相处得非常好。在这期间,她促进了匈奴与大汉朝的交流,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面,都为匈奴和大汉朝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她劝匈奴统治者不要去发动战争,保住和平,也毅然将中原文化、手艺传给匈奴人民。自此,匈奴和汉朝60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战争,而且在经济贸易上面交流频繁。

2、歌曲内容展开

第一部分:离别家乡。前奏开始呈现出一条漫长的旅程路,节奏宽阔,速度自由,到了琵琶出现的地方,犹如马车行驶“嘎吱嘎吱“的响声,昭君的感叹便从这里开始了。昭君心头伤心可是却深明大义,坚信自己能让“从此长城无烽烟”的决心,为此作者讲这句进行了反复。

第二部分:到达匈奴。前奏为快板,变得热情欢快起来,加上人声伴奏“咳”,像是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又显得粗狂豪爽的性格。马车的“嘎吱嘎吱”声音也变得欢快起来。

a段:昭君放眼望去,绿草、牛羊、毡房、马匹,还有热情的人民映入眼前,冲淡了昭君的思乡之情。所以整个a段都被欢快热烈的气氛笼罩。在这段中,王志信采用古琵琶曲《塞上曲》和古曲《春江花月夜》中的旋律作为素材,将其重组,使其变得更有意蕴。

b段:昭君“回首中原”思念故乡的感情,但看在“小麦数千英里,炊烟袅袅,黎民百姓生活和平”的景象心中非常欣慰。接后两句“啊啊”第一句有汉朝古典音乐的韵味,第二句有蒙古豪爽大气的韵味。体现王志信“两句同样的词一定要有不同的情绪”的创作理念。

第三部分:是整首乐曲的部分,以第三者的身份看待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乐曲的情绪转为激昂的,采用广板。 这时演唱者的声音、音量要求饱满,咬字清楚,体现出后人对王昭君出塞的事迹的感叹以及赞美之情。

二、王志信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音乐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好的,王志信扎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中,通过亲自采集信息以及敏锐的发觉能力,创作出了一个个经典的音乐作品。因为拥有着一种音乐创作理念,所以能决定音乐作品的风格,下面笔者就从王志信的音乐理念和作品风格进行阐述。

1、音乐创作理念

民族精神注入音乐作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民族具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先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就应该拥有一个兼容的思想,善于去寻找素材。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每家每户都有故事以及传颂着家喻户晓的故事,这样的素材如此广泛,吸取它们优秀的地方,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耙”。创作者就应该谨慎选择,秉着与时俱进、挑选符合当代社会理念、积极向上的素材,注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于音乐作品中,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得以传颂。

多角度、多方面的阐述音乐。“终身学习”是一个人应当秉着的执念,学习的东西很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间就需要用到。“专攻”和“综合”其实并不冲突,但对于作曲家来说,就更应该注重综合类的学习了,了解更多的音乐组成元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出发,通过这种不同的视角进而打动观众。在王志信的音乐创作中,采用民歌、戏曲、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来表现和包装音乐,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层次感更鲜明。这样的作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欣赏,其表现力足以满足各种品味的观众。

2、作品风格

每一个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都是有差别的,他们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他们的音乐风格都不同,就算王志信的作品不写上他的名字,但凡是熟悉其作品的人一听也能识别出来是他的作品。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性格、思想、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特征。由以上王志信的两部民族声乐作品可以看王志信的创作风格主要集中在:民歌改编歌曲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歌曲。以下就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拥有背景故事。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详细的考察而来的。比如以上说的《昭君出塞》,还有一些王志信的著名作品《孟姜女》、《木兰从军》等,这些都是先前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后成为王志信手中的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因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设定,从旋律、节奏、伴奏、装饰音等编配上来进行演绎。比如《木兰从军》中,用较快的速度以及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曲调,体现木兰英姿煞爽、刚强有力、不输儿郎的形象,后又转为缓慢抒情的木兰归家时换装之后淑女的新形象;歌曲《孟姜女》中,正月时千家万户都热闹开心的迎春节,而孟姜女的丈夫却被抓去修筑长城,乐曲整体速度稍慢,节奏比较平缓,体现了孟姜女的哀怨之情。后在捧着寒意寻找丈夫,却发现只看到一堆白骨时,音乐显得更加悠远,凄凉的感觉顿时出来。从这些可以看出,王志信对人物和故事情节把握的精准程度。

赞美女性人物。图表的用历史人物焕发出气息,无论是王志信的历史改编歌曲《昭君出塞》、民歌改编歌曲《兰花花》,还是创作歌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这些歌曲所描述的多为女性人物。王志信用不同的音乐语汇,既完美又鲜明的描述了这些女性形象,又延伸了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抒发了自己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之情。丰富的创作题材,体现了王志信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腻的性格特征,通过自己的微妙见解,用音乐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让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三、结语

王昭君的故事范文4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赋中的东家之子,即美女也。东家之子究竟有多美,作者没有从正面去写,而是从侧面描绘,后世乐府诗歌《陌上桑》对罗敷的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正是借鉴了这一侧面烘托的手法,罗敷有多美,不得而知,任凭读者去想象。

本文就古代有代表性的四位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绿珠)所涉及到的部分诗歌,来探析诗歌中的美女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一、西施意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美女西施,丑女东施,已为世人所公认。苏轼《饮湖后初晴后雨》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把美丽的西湖比喻为古代的西施,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唐代诗人罗隐《西施》诗云: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同范蠡同卒于陶(定陶)。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吴灭后西施就不知所踪。这段历史故事中,西施扮演着一个爱国者的角色,国难当头之际,她挺身而出,牺牲自己为越国争取了最后的胜利。她本身也就有了爱国的文化内涵。

罗隐诗彻底为西施平了反,还西施一个清白。统治者们的事情,和西施有什么关系呢?

二、王昭君意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安石《明妃曲》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余年,促进了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匈奴的文明进步,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王昭君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本身承载着民族团结融合的文化内涵。

三、杨玉环意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李白《清平调》其一: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诗歌写的是赵飞燕,指的是杨玉环。杨玉环,唐代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后世许多诗人对李、杨爱情有歌颂,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鞭挞,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杨玉环形象和褒姒、赵飞燕等人就承载了荒的文化内涵。

四、绿珠意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杜牧的《金谷园》诗云: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绿珠,传说原姓梁,生在白州境内的双角山下(今广西博白县绿珠镇),绝艳的姿容世所罕见。古时越地民俗以珠为上宝,生女称为珠娘,生男称作珠儿。绿珠的名字由此而来。石崇为交趾采访使,以珍珠十斛得到了绿珠。绿珠善吹笛,又善舞《明君》。石崇在朝廷里投靠的是贾谧,他为逢迎贾谧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贾谧出门,他站在路边,望车尘而拜,深为时人不齿。待后来贾谧被诛,石崇因为与贾谧同党被免官。当时赵王司马伦专权,石崇的外甥欧阳建与司马伦有仇。依附于赵王伦的孙秀暗慕绿珠,过去因石崇有权有势,他只能一下而已。现在石崇一被免职,他明目张胆地便派人向石崇索取绿珠。石崇不许,使者回报后孙秀大怒,劝赵王伦诛石崇。赵王伦于是派兵杀石崇。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绿珠突然坠楼而死,石崇想拉却来不及拉住。后石崇被乱兵杀于东市。

王昭君的故事范文5

1、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2、“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王昭君的故事范文6

夏夜,很静很静。只有蝉沙哑的嗓音在唱着,万家灯火再也不见往日阑珊,而俏皮的星星却永远在那儿眨呀眨的,闪烁、跃动着自己的眼皮……

那个时候,我还很小。

总是翘着两个牛尾巴似的小辫子,扎着粉得可爱的蝴蝶结,一唱一跳地去上幼儿园,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充实,可爱的内容。由于外婆家离学校近,所以那段日子我都住在外婆家。谁能料到,那些日子,竟会拼凑成这一生再也无法挽回的幸福……

外婆是那时家中的老主娘,五六十岁,人挺精神,她最喜欢念叨自己现在年轻,干什么活儿最顺心应手。家中还有两位舅妈。一位在外打工,一位在家做主妇,在家这位呢,总是看着外婆做事,却插不了手。每每一开口,外婆总是说:“趁我腿脚利索,得多运用运用……舅妈苦笑着,好言请外婆休息,让自己做家务。外婆软硬不吃,就给舅妈安了个苦差事:照看我。

我可不是什么乖小孩。一像麻雀飞呀飞,二像青蛙跳呀跳,三像夜莺唱呀唱……嘿嘿,瞧把舅妈累得——气都“呼哧呼哧”地喘不停啦!折腾得……那叫什么?那可是“鸡犬不宁”啊!……后来,不知怎么,她把我给钉椅子上,拿起用木刻的梳子,轻轻地梳着梳着,梳长了我的头发,也梳理了我的性格……当时,我还是很想唱唱跳跳,可小姑娘,爱美是她们不变的天性,我还是乐意把自己装好看的……渐渐的,我不再淘气了,不再一上一下蹦这儿到那儿了……

白天对我来说是乐儿啷当的。

白天对舅妈来说是需要耐心的。

晚上……

舅妈认为,晚上我就可以静下来了,她也可多少分担点事务。可天不从人愿,一到晚上我就怕:总是很早就困,想睡觉,却没人陪我睡,家里总是有妈妈陪我睡的……我真的很怕,很怕外婆给我讲的黑白无常——我……

只好哭哭啼啼地,吵着闹着,可大家手里的活儿还没了结啊!这时舅妈那高大的身影总是浮现在我跟前,随即,她便轻轻地把我抱起,轻轻地要我不哭,轻轻为我拭去眼角旁闪烁着余光的晶莹透明的泪珠,哄着我,讨好着我,我想,也许这样,舅妈会很辛苦。她一边对着呆呆的我微笑,一边来到了家后的小院子。尽管现在是悄然的夜晚,可她嘴巴轻轻一翘,就能给予我太阳般的恒温——“不哭了哦!”她像商量似的对我说。“嗯——”我咬了咬牙,有点带味,斩钉截铁地应了一声。话音一落,她的嘴角又变成了倒悬的绚丽的彩虹。

“现在,我们坐下来。”她说。舅妈小心翼翼地放下我。与我一同坐了下来。她坐在外公为我绑的秋千上,我搬来小小的竹椅,坐下之后,正好像小狗似的蜷缩、依偎在舅妈怀里。我要舅妈讲故事,她说她不会,最后拗不过我,只好讲了起来。舅妈讲的一般是西施沉鱼,貂蝉闭月,杨贵妃羞花啊——当然,还有王昭君,舅妈最喜欢王昭君了,她钦佩于落雁的王昭君千里迢迢为国而离别故土的精神。舅妈还会唱关于昭君出塞的南曲,南曲中《昭君出塞》是很难唱的,可舅妈的拍子还捕捉得挺准。她的声音很细,像来自天国的音乐,十分好听。舅妈还曾告诉我,人如果逝世,灵魂就会被飘复在一个星星上,借助星星的双瞳去凝视远方的亲人……尽管每一夜都是同样的童话,可我却听得有滋有味,月光洒落在舅妈那一缕发髻上,似乎令我品读到一种莫名的怜爱。姐姐不知从哪个时空也蹦了出来,与我一同倾聆那所谓的天籁之音……

那个故事还在回味,那曲音乐还在聆听,突然……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