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物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物理范文1
爱因斯坦曾经描述说,物理学是至善至美的科学,他还特别把物理的美归纳为“简单、和谐、完善、统一”。
(一)物理学发展史是一部美学发展史。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们探索物理学规律,总是一方面体现出对美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出他们精神上的种种美德。正是由于他们在美学思想指导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一个个重大成果得以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哥白尼、开普勒是带着强烈审美意识探索自然规律的先驱者。哥白尼与托勒密地心说的决裂,就是有其执着追求美的因素,他深信完美的理论在数学上应该是“和谐与简单”的。托勒密为了解释天文观测的现象,引入了许多“均轮”、“本轮”,使得天文理论既复杂又失洽。因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哥白尼研究了三十多年,终于建立了不朽的日心说。后来,开普勒深切感受到日心说的美,不懈坚持几十年的观察,积累的大量的天文数字,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定律来论述天体的运动是如此的简单与和谐。物理学家根据世界的对称性,通过预言、设想来推测未来事物的存在。“电可以生磁、磁可以生电”,法拉第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由“磁生电”的梦想。牛顿追求规律的统一,是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关键,他把天上的力学和地上的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每一位物理学家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对自然科学美的追求,他们为真理奋斗不息的精神之美,都是我们的榜样,也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品质的典范,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成功的意志。
(二)物理学规律的美学特征: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与秩序的学科,它探索物质和谐地存在与运动的根源”。杨振宁在《美和理论物理》一文中提出物理理学具有“物理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也有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美”“简洁明快美”等。对物理学的种种美学评估,只是摄入角度或提法上的不同,本质上都是揭示科学真与科学美的辩证关系。科学美是科学对象美与科学表现美的统一。下面,简析物理学所体现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1、简单美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美感,称为物理学的简单美。物理学的简单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上。物理学家巧妙地从复杂的真实世界中,把研究对象抽象出最简单的物理模型,诸如质点、理想弹簧振子、理想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光线、薄透镜等等,以这些优美的理想模型概括出物质运动宇宙中纷乱的各种物体通过牛顿引入的质点概为一体,牛顿只用几条简单的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麦克斯韦只用四个方程组就概括了复杂的电磁运动,量子力学理论使行踪飘忽不定的微观粒子眉目清晰等。这些都体现了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洁美。物理理论的简单美还体现在组成物理理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表达上,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F=ma概括了牛顿运动第二定律等。还有在物理方法上如:理想化模型、理想化方法本身就是遵循简单性原则。2、对称美对称现象是辩证法的生动体现,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物理学的对称美。物理学的对称美主要表现为时空对称、数学对称和抽象对称。如杠杆的平衡、平面镱成像、磁体的磁感线分布、电荷的正负、等量同种、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分布等表现了物质的直观形象在空间上的对称性;周期和频率等体现出时间的对称性;简谐振动图线、波动图线的对称性体现了数学图形的对称性。物理学还体现了抽象对称性,即从一个概念、一个命题或一个理论中所反映出来的对称性。较典型的例子是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把伽利略的力学相对性原理作为基本假设,而在1916年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把电磁理论中的洛仑兹不变性作为对称性假设。正是这些抽象的对称性思考,有助于解开宇宙密码,推动物理学的进展。3、和谐美“和谐”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与数之间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和谐的。而物理学家认为,物质世界自身及物理理论的“统一”“对应”乃是宇宙和谐的反映。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既遵循各自内在的规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体。例如,以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简洁形式所表示的牛顿力学,把地上的力学与天上的力学统一了起来;优秀的麦克斯韦方程把电、磁、光统一为电磁场理论;而作为近代物理支柱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又把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统一了起来。而三大守恒定律(物质、能量、动量)乃是物质世界和谐性最完美的体现。宇宙、地球、分子、原子、核与粒子,就象交响乐团的各种配器,演奏出物质运动的雄浑主旋律;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之间相互渗透,还与其他学科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其节奏、韵律体现了层次和谐美。
二、如何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美学
中学物理教育不是美学专业课,但是可以要求物理教师应注重美学的渗透,即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物理教育全过程中处处创设美的情境。
(一)尽可能创造美的物理学习环境。诸如在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张贴体现物理美的挂图或者带有哲理话语的物理学家头像的挂图,在学校科技橱窗里展示优秀的物理实验制作和报道最新物理学进展与物理学前沿的情况等。校园文化、校园美育氛围,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导向和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可以创设开放性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创造性思维,在课外活动时开设有关物理美讲座等。
(二)物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渗透美学的最重要场所。
中学物理范文2
【关键词】中学物理;美育;教学;物理美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58-01
一、物理美与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
我们在教学中常发现一些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认为物理抽象难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日常物理教学中忽视了对物理美的启发和发现,因而缺少了美的因素,就使物理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物理不是像一幅画、一尊雕像的美那样外显,而是融合在物理知识之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和提示。这就需要教师去提高自身素质,对教材中的美进行深入的挖掘、收集,而且要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合理的引导学生发现、挖掘物理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学物理的真善美
我们提倡真善美。中学物理有没有美的追求?有。原先不敢谈,现在,有乱弹。“美”作为一个人们日常用语中十分常见的词语,它指代的对象是复杂的。一是外观形象的美。任何物象都有它自己的表现个性,同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二是内存本质的美。它的运动构造及其特有方式。二是影响环卫连接的氛围。物理学中显然存在美。物理学是历代物理学家在实践中对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俸“真”(规俸性)的认识。当“真”的认识符合物理学家的主观目的或社会目的,即实现人和社会的功利性(善),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者在一定形式上自由地交融,使理性不断地积淀在形式之中时,就成为物理学之美。任何美都必须有感性的白然形式,物理学之美也不例外,物理学美的感性形式主要表现在物理学体系结构、物理学规俸、物理学概念、物理模型、物理学方法以及数学表达式的简洁、对称、互补及统一等。
美育属于情感教育,而情感(通常表现为喜欢爱、厌恶、愉快、愤怒、兴奋等)属于非智力因索的范筹。这决定了美育,只能引导我们学生积极地去体验。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最初由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提出,20世纪初由王国维、和梁启超等人引入我国。“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现代意义上美育的任务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即要通过美育,使学生能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社会、自然和他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学物理美育就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掘各种美的教育因索(包括物理学之美),从而使人充分感受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科学美的形式,逐渐形成一定的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中审美,老师引导不可或缺。语言之“美”体现在语言的精炼与语气的抑扬顿挫,能拉住人的眼球;板书之“美”体现在粉笔字的大方与漂亮、版画的直观与形象、版而整体的清晰整洁与条理分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之“美”在于色彩选择的合理,动化效果的形象生动,背景声音的悦耳与引人入胜。
从美育上讲,物理学家生平事迹,也有美育功能。布鲁诺因坚持“日星说”而被判以火刑,直到在熊熊烈火中,仍在大声呼喊,“火并不能把我征服”;富兰克林为了证实雷电与摩擦起电是统一的,不怕生命危险作雷电实验,从这些实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物理学家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人格之美。哥白尼认为托勒密88个圆的地心说既不简洁又不优美,从而萌发了他“日心说”的意念;牛顿为了消除望眼镜中像的不美(像差和色差),着手研究光学;库仑用对称思想解决了等量带电的困难――这些实事表现了物理学家在研究中对美的偏爱与追求,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物理学之美。
美是什么?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看法代表了不同的美学观。热爱物理的人,会认为物理至美。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也能理解物理学概念及其规俸所具有的形美(简洁、对称、互补和统一等)。如在机械运动的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关于匀速运动的经验,以及已有的运动学初步知识入手,猜想出物体运动快慢,运动时间与运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式,然后进行实验,测量自己所需的各种情况下的物理量值,最后对大量实验数据作归纳处理,得出结论,运用结论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了各种匀速运动背后蕴藏的普遍规俸(运动速度=运动距离/运动时间)通过这种探究,他们不但掌握了匀速运动的基本规俸,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最关键的是对物理规俸所体现的简洁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中学物理范文3
一、互动式教学的前提:学生为主体的预习
课改以后的初中物理课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与实际联系紧密,强调了物理源于生活。所以,在课前预习时,对生活细心观察是进行互动式教学的前提。
1.要求学生上新课之前先看课本预习,学生通过自学进行知识结构上的“热身”。对于学生看书就能理解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酌情不讲或者少讲,这样,在课堂上就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地授课。
2.学生课前预习要力求仔细,教师对课前预习要做有针对性的辅导,每节课设置好下节课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吸放热公式:Q=Cmt时,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归纳吸热和放热两种情况下t计算方法的不同。因为在这个公式中的各个量必须采用合适的单位,才能使等式成立。而在初中范围内,公式Q=Cmt对应着吸热和放热两种变化,吸热时t=t2-t1,放热时t=t1-t2,t1是始温度,t2是末温度。学生往往会记混,一旦记错了,温度差就出现了负值,求出的热量就是错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准备活动与教师预习辅导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3.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当然不只局限于课本,还要指导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籍,多参加科普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用已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者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互动。
要使学生知道,他们身边的物理现象举不胜举,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物理世界,我们可以尝试性地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也可以将一些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悬置”起来等到以后再解决,这种尝试或者悬置将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巨大动力。
二、互动式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
1.通过互动的实验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是师生课堂互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物理知识要结合实例才能更好地深化学生的理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只有亲自动手,印象才深刻。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要做到操作规范,科学读数,准确记数。例如,在使用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会疏忽接线柱的连接情况,造成指针反偏和读数错误。教师要通过演示、练习、检查结果等多种方式的互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课的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对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具体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完“浮力”一章后,设计一个求金属块密度的开放性实验。同学们各显神通,有的采用常规做法,用天平测其质量m,用量筒测出体积V,代入公式ρ=m/v,即可求出金属块的密度。有的同学能在启发式互动后想出其他设计方案,如用弹簧秤测出物体的重力G,再用公式G=mg,求出质量m,然后再求出密度;有的同学能够采用浮力称重法,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上,放入水中完全浸没,这时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求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G-F示。又因为物体是完全浸没于水中的,所以V排=V物,再用公式F浮=ρ水gV排,最后利用公式ρ=m/v,就求出了金属块的密度ρ。经过这样动手、动脑、亲自操作,学生找到了多种求大于水的固体物质密度的方法,虽然有些方法比较复杂,但却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互动式教学成果的巩固:精选练习题
解题过程是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题要精选精练,选题和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要有代表性:习题所包含的内容和解法都要具有代表性,尽量能融会贯通所学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并能从中总结出解题规律和技巧。
2.选题要有目的性: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点,要及时纠正和辅导,而且要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使之在训练中弄清问题,强化知识,并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质量。
3.解题要有扩展性:教师讲解习题时也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要先进行一题多解,再避繁就简,选出最佳解题方法,同时,还要多进行一题多变,使知识网络化,从而深化学生对网节知识点的理解。
四、中学物理互动式教学的动力机制:兴趣和好奇心
中学物理范文4
1.物理学彰显出科学给人类带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人类可以把宇宙飞船开进太空,去探寻更多、更深、更远的领域,人这无不彰显出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人类能把宇宙飞船开入太空的基础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空气动力学知识,都属于物理学知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物理学领域的纳米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人类便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子或原子团进行重新排列,制造出纳米材料,使人类文明有了质的提高。物理学的发展彰显出科学给人类带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物理学魅力的有力体现,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巨大意义。
2.物理学使人们能揭示出物质本质的奇妙特征。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的自热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可以小到原子、粒子,也可以大到整个宇宙,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物化成果使人们了解到物质的本质特性,认识到物质许多奇妙的特征。另外,物理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科学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上。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无一不体现出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的地位。
3.物理学的最大魅力在于魅力需要人们去探索去发现。物理学魅力除体现在它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史上外,物理学最大的魅力在于需要人们去探索,也就是说物理学的真正魅力在于物理学的探索性,人们在探索物理学知识和探索物理学魅力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体验才是物理学最根本的魅力所在。物理学的理论具有简洁性、抽象性等特征,连同他结论的奇异性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奇妙的境界。物理学理论的简洁性、抽象性和物理学结论的奇异性,能让人们在研习物理知识和实践物理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2]。
二、物理学魅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能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角度分析,没有人愿意去学习那些没有用的知识,也没有人愿意去钻研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然而物理学的理论的简洁性、抽象性特征,结合其结论的奇异性可以把中学生引入一种奇妙的境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地钻研习物理知识。所以,物理学魅力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2.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印迹的人物,都是为物理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中学生在研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受到他们精神的影响[3]。人们的内心都有成为有用的人的愿望,只是缺少引发它的条件因素。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物理学魅力,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
三、如何打造物理魅力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巨大魅力的自然科学,物理学魅力对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物理学魅力的作用呢?笔者基于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提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很好地发挥物理魅力作用的建议。
中学物理范文5
Abstract: No matter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urpose, high school physics and the university physic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 of high school physics and university physics to find a solution to move between cohesive device.
关键词: 中学物理;大学物理;衔接
Key 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university physics;cohesion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64-02
0 引言
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物理一般都是面向大学低年纪的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刚从高中阶段过来,但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学生总习惯用高中的思维和方法来理解已经比较复杂的大学物理问题,比较难接受新的概念和方法,比如在中学物理中的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没有错,但在大学物理中求物理碰撞后移动的距离再利用这个规律就不对了,很多同学在学学物理的过程中还是习惯用中学的题海战术来学习发现最终掌握知识的效果并不好。
下面笔者从以下方面来谈几点感受。
1 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联系与区别
1.1 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联系与区别
大学物理和中学研究都是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以及原子物理五大内容,虽然在内容上有所重复,但中学物理只是描述了基本的物理现象和概念,而大学物理是通过深入的学习并揭示出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规律,研究这些规律所需要的数学表达式和推导过程。
比如在静电场中,高中物理因为数学知识的限制只讲述了一些基本的规律和概念,无法描述静电场的相关性质,大学物理通过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环路定理揭示了静电场为有源无旋场,这是在高中学习中无法做到的。
1.2 在教学和学习方法上的区别
大学学习主要以复习和自学为主,而中学往往是集中时间学习一个概念和公式,然后强化训练举一反三,在教学形式上,高中物理内容比较少,课时多教学进度比较缓慢,教师有时间对内容进行讲解,分析,提问并进行随堂练习,大学物理在内容上多,课时却相对很少,所以课堂教学知识量需要学习的就比较大,在大学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不能从高中的学习方法上过渡过来在某个知识点方面花过多的时间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进度跟不上来。
1.3 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心理的区别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有个理想的分数,所以在成绩决定论的作用下学生学习很刻苦,钻研也比较深,但在大学中由于大学没有了升学率的要求,只需要修完相应科目的学分即可,60分就算合格,所以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起来比较随意,甚至有旷课,考试的时候带小抄蒙蔽过关的情况。
2 如何做好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衔接
2.1 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更新
在大学物理开课时候就要向学生讲解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并介绍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教师要根据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特点,刚开始适当的放慢教学进度,从学生由高中比较缓慢的节奏过渡到相对快,学习内容信息大的教学当中,对高中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只需要复习一下,对需要加深的内容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推导和讲解,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上新课程之前可以向学生以布置作业的形式,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预习教材相互讨论得到初步的答案,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让学生回答相应的答案,通过答案给予肯定和意见,在比较抽象和深奥的知识点,应多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演示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生动画面和实际的操作相结合,这样就使学生从高中的生硬的学习到能自主学习的成功转变,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
2.2 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加强教材改革
大学老师应该首先对中学物理的教育特点,现状和内容有非常明确的了解,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能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可以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需要重点讲解的,比如恒力冲量的定义式和恒力做功公式在中学都学过,但变力冲量和变力做功没有接触,在教学中在可以先通过简明扼要复习高中的知识,目的是引入大学的物理新内容。
在教材上,要了解中学物理教材改革的动向,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把大学的物理教材和高中的物理教材紧密联系起来,避免知识点重复和过大的跨越,内容要做到少而精,真正把高中的物理和大学物理很好的衔接起来。
3 总结
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制定适合本学校的大学物理教材,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物理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所以现阶段作为大学物理教学的工作者要重视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衔接的工作,使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水标等.关于大学物理习题的几个问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中学物理范文6
(一)物理学的重要性
一切物理现象存在于自然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实现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与物理知识应用的全面掌握,在中学物理中展开了深入学习,其内容主要有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等。根据物理学的相关内容可知,它在高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于物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实现的,分别为“性质”与“定律”,二者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均有所呈现,二者有着特殊性,此时要求教师要对二者形成准确的区分,并且明确其中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其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现阶段,在中学教学中,对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场”,它主要是指对于自然界的物质而言,物质间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特殊的关系。根据“场”对中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进行分析,其中有磁场、电磁场与重力场等,此时的“场”系统具有复杂性。在对物理学科进行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场”观点的积极利用,保证了中学物理教学的有序开展。
(二)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中知识难度本身较大,而物理学科的学习与掌握的难度相对较大,为了促进物理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以此促进学生物理运用能力及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对教学理念进行了更新,并选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多元的教学手段。但通过物理学实际教学情况的了解可知,大部分物理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物理学科的课时较少,难以在少量的课时中,对所有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讲解,因此,中学物理教材中仅对基本物理知识点进行了介绍。在此情况下,教师对物理学的讲解具有分散性,同时其讲解的难度把握能力较差,进而制约着学生对物理学的高效学习与全面掌握。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均不断提高。
二、基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并长期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学生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此时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作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让学生实现自主的学习,并促进其质疑精神的培养,提出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自探
此环节主要是教师利用情景问题的设置,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问题的导入,为教学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此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阐述自身的理解、观点与问题。教师将对问题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设置自学提纲,此提纲的设置依据为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要保证其设置难易度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学提纲与教材内容展开自学,通过探究以此实现问题的有效处理。例如:关于力学的教学,教师首先创设了情景问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均感受到过重力,但对重力有人了解吗?此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兴趣,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设置了自学提纲,为了保证提纲适合所有的学生,对学困生、中等生与优秀生给出了不同的提纲。学困生对重力的概念与性质进行了解,中等生要掌握静形状不规则物体重心的内容,优等生要明确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二)解疑合探
此环节主要是对上个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其掌握了基本的内容,则可以对较为深入的内容进行自学;如果未能解决其中的问题,则可以由中等生对其进行补充。对于中等生与优等生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全体同学的探讨以此实现有效的解决。例如:关于功能关系的教学,根据自学提纲,学困生对力的性质及能的性质进行掌握,如果对其中的公式难以理解,可以由中等生进行帮助。此后,由全体同学对物体在各种实际问题情景中的运动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明确其受力与做功。通过合作探讨,全体学生的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质疑再探
在对新课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展开探讨,此时要注重质疑探讨氛围的营造,使其探讨始终处于自由、和谐与平等的环境下,再此情况下,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够不断增强。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习题的编制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学生所学的知识将得到巩固。例如:力学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极可能造成不同形式的运动,同时对其也可以进行深入理解与讨论,如斜面上的物体模型等。此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以此实现了相关知识的灵活与全面掌握。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