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菊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元稹菊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元稹菊花范文1

关键词:园林景观;小区;人文设计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own village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wi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rn living environment of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scape; Village; Humanist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质,因此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使小区景观设计作品拥有一种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呢?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一个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问内更多地接触自然。而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团林景观才能营造一个有品味的现代居住环境。

1目前我国城镇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虽增加了绿化率,但忽视了人们步行的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区绿化设计很少考虑无障碍设计,忽视残疾人的行动方式,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小区没有充分考虑居住对象的年龄阶段,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等;有的住宅小区的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致使绿地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有的居住小区许多水景由于缺水而成为旱景,水景只是一种摆设,甚至破坏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某些居住小区许多水景水质恶化,水体在日常使用中,疏于管理,以致浑浊不堪,甚至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破坏住区景观效果。某些居住小区室外环境小品地方性、艺术性不强,情感依附性欠缺,忽视本土文化、照搬、照抄严重。

2现代人居环境中的的小区园林设计的一般要求

随着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在购房时,除了考虑住区的位置、住宅户型平面、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的合理性因素外,更注重环境的综合质量。住宅环境的质量,主要包括绿色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等,具体要求如下:

2.1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地域环境,营造地域特色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是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公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2.1.1小区园林绿化景观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园林”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近年来,笔者设计的园林景观,采用的是围绕这个主景轴线(从大门到中心旱地喷泉公园的轴线),将欧式风格的条形住宅和各个院落空间连成一片,组合成完整的绿色景观环境,以满足居民对绿化景观的需要。

2.1.2“人车分流”以满足小区交通环境设计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公路,桥梁和交通工具的改良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交通系统正在迅谏发展。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是在日趋超前,汽车消费和旅游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解决好小区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当今现代小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小区环境设计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宁静、清新、自然、充满人情昧和生活气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笔者认为“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之一。我们从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几乎都采用“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式,人们可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真正留给居民一个安全宁静的“以人为本”的绿色共享空间。

2.2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

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应把小区住宅作为一种家庭生存生活载体来整体设计考虑,营造极具当地地域特色的现代住宅小区。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2.2.1首先要提升环境设计的理念

对人居环境设计要放大设计空间,走出居室,走出住宅小区的围墙去领会人和自然的关系。

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考虑居室环境的优化,而且还有考虑户型,小区绿色生态环境和小区入口及周围城市大环境的对接、过渡和协调,否则这个人居环境就是不全面的人居环境,就是与城市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异类”。一个世纪前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就曾提出“有机建筑”理论,他非常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认为建筑必须体现人的自然性,著名的“流水别墅”正是介于对大自然的渴望而成立的不朽名作。21世纪的建筑和小区设计,随着就WT0观念的逐渐发挥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有机环境效应,将是重中之重。

2.2.2要认真搞好规划设计

对室内外大、中、小地区环境应统一考虑,一开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创新手法。大的人居环境规划应与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交通、人文、历史、经济环境进行对接,使居住环境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小区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实现城市大环境到人户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渡与对接。这就使得居者的室内外环境互相对接,彼此沟通,容为一体,又处处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总之,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为活动规律为主线,以日常生活项目的停留时间为节点,划分各功能空间。

3城镇居住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3.1人完整的景观设计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人,我们需要锻炼,但人需要休息,我们需要沟通,他们需要住房,需要安全,但也需要挑战,既害怕孤独的,但也愿意关注,以及其他类似的焦点,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充满人性的地方。

3.2景观设计回归自然

人类生存离不开来自大自然,地球是一本书的人文景观:土地和道路,大门和桥梁,围墙和围栏,建筑和城市土地,并告诉人们文科踪迹,人,和谐的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名称社会。

3.3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地方风格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北京--- 政治和文化中心,悠闲的城市--- 温州商业--- 都江堰市。只有当地人知道如何生活,满足当地人将有一个公共空间的设计寿命。

3.4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文化历史

人类历史: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历史,因此,景观设计,挖掘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历史,突出地方特色,从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的过程,内在的力量,设计形式的原因背后的权力,反映了设计的本质。

4城镇居住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

4.1 广场的设计

从功能出发,将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林荫树阵广场、国际象棋图案铺装及景观小品、螺旋形铺装广场、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镜等景观要素,遵循动静分离、分区明确、适度围合、边界开敞的原则合理布局。运动空间开阔平坦、无障碍物;儿童活动区铺装图案柔和流畅、铺装形式新颖、色彩丰富、设备及材质安全舒适;树阵广场以极富动感的一组倾斜平行线为构图背景,树阵下灵活分布仿树桩桌凳,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汀步石与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区空间连接为一体,动静分区相隔却相见,创造轻松、休闲的感觉。

4.2 绿地的设计

绿地属于一种居住区内贴近居民生活的开放空间,是居民最接近的休息和活动场所,主要供住宅内的居民使用。为建立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促进邻里交往、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给居民以归属感和领域感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因此,绿地应有较多的活动面积,以便于居民活动。

4.3道路的设计

充分考虑小区整体空间布局和道路路线的协调性,把设计重点放在小区入口处。因为入口是小区的门户和标志,既是一个点景观,又是一个景观序列。通过入口及站在入口处视域范围内景观的组织,应形成一种优质的景观形象,给居住者以归属感和认同感。基于此,在不影响人流和车辆通行的前提下,重点布置一些装饰性绿化,并搭配一些建筑小品,不仅可以突出小区的入口氛围,还能体现小区的文化品味。在小区的主干道绿化上,行道树的栽植应考虑到行人的遮荫与交通的安全,在交叉口及转弯处,依照安全三角视距要求,保证行车安全。

4.4 水景的设计

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基于此,在气候和养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戏水池,保证水质清洁,水深不宜超过35~40 cm。为防止摔跤,湿滑区域的边界处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时还应设置座位,以便成人监督儿童玩水。在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建设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景观湿地系统,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

结语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惟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问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祟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倩,设计与传承-将山水艺术融入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今日科苑,2006(4):17

元稹菊花范文2

关键词:主持人 话剧演员 真与美

话剧作为舞台表演的一种综合表演的艺术形式,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演员需要在一次性的演出中,以临场表现和高能量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因此,在诸多表演艺术形式中,话剧演员的素质要求较为全面。而对于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大家的印象似乎是年轻、形象好、俏皮,素质要求并不特别高,其实不然。对于吸引和感染观众这一点,综艺节目主持人与话剧演员在自身角色的塑造上,其实是互通的。笔者基于多年的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工作经历和角色体验,参演了话剧《这个孩子》,深刻体会到了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与演员的角色塑造之间在“真”与“美”方面存在的异同点。

声情并茂在二者语言表达中的异同

话剧演员要表达出戏剧人物的情感,塑造人物形象需要把握好语调。语调并不是综艺节目主持人那种挥洒自如、能说会道、插科打诨,而是应该根据人物的感情与思想,还要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戏剧人物的生活情景用自己的脑与心灵展现出来。

《这个孩子》是一个现代主义戏剧,叙述的是一个单亲妈妈对儿子近乎畸形的爱,特殊的角色在“真”的追求上有独特的要求。传统的戏剧是在完整情节的渲染中塑造人物的性格,《这个孩子》的情节是不完整的,它没有一个完整的性格发展和情绪酝酿的过程,它只有破碎的、碎片似的人的情绪,不可能在这里通过行动表现人的完整的性格,表演者只能在短短八分钟的片段里呈现一个爆发式的情绪。

起初在排练时,笔者按照综艺节目主持的习惯,注重形式美,特别注重一些台词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处理,按部就班地与儿子进行对话。虽然笔者的发音比较美,与儿子之间的交流也较流畅自然,但总觉得母亲的形象不够丰富立体,说话过于理性,没有达到人们对人物期望的真实效果。后来通过与导演仔细揣摩剧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位母亲心理上有些畸形,所以语言没有足够的逻辑性,总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她说话的节奏和儿子不在同一个频率,说话时会跳进跳出,神情恍惚,有时会突然手舞足蹈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又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有些失态,立刻又恢复到正常状态。

根据这些人物特征,笔者重新ο肪缛宋锏奶ù式行了处理和分析,让母亲的语言表达具有恍恍惚惚、跳跃闪烁的特点,人物形象因此变得有层次、更加真实可信。

比如,母亲和儿子的这段对话。

母亲:你怎么能变得这么无礼?是发生了什么?还是没发生什么让你变成这个样子……对你的母亲……你才刚满十岁。

儿子:对不起,妈妈!我没想伤害你,我只是希望你能理解一件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我不喜欢上学迟到,我不喜欢这样,真的……

母亲:脱下你的外套。我已经跟你说过了……在屋里面。

与话剧表演类似的一点是,综艺节目主持人也需要在舞台上表演,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与话剧发自肺腑的声情并茂不同,主持人的声情并茂主要是用来“调解”节目的。这种“主持”而非“表演”的体现,实际上要求主持人不仅要“能说会道”,还应该具备一些表演才能,让自己在舞台上的状态更加轻松自如。换句话说,主持人首先需要追求“美”,这种美需要通过表演来完成。当然,主持人的“真”并不完全是要求主持人这个角色本身的真实,而是在与嘉宾交流时情感上的真诚。

角色体验在二者的叙事表现中的异同

话剧演员要演好角色,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体验和表现。这种体验需要演员仔细感受角色的内心,是一个理解角色和塑造角色的过程。然后,演员在表演角色时倾注自己的感情。话剧演员创作人物角色需要想象力,需要不断扩充角色的背景、理解角色的生活,以保证自己表演的人物的真实性。与话剧表演相比,主持人可能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揣摩角色、体验角色。

在《这个孩子》中,笔者扮演的母亲,有些心理问题和恋子情结。她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情绪波动起伏很大,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她到底在想什么。情节讲述的是儿子上学要迟到了,母亲却千方百计阻拦,甚至威胁恐吓自己的儿子。直到最后母亲说:“还可能发生比这个更为严重的事,你知道吗?更严重的事!”这句话给观众留下了悬念,母亲是否会去自杀?这段戏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通过母子间貌似平淡的对话中,不断地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对人物的身份、境况、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表演时必须根据母子的对话来逆推人物的身份、背景、现状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诠释人物的形象。笔者对母亲做了一个人物小传的阐述:这个女人年轻时被男人抛弃,独自一人把孩子抚养大,很艰难很孤独,承受着世人冷漠的眼光,生活的艰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只有孩子是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所有的生活状况形成了一个病态以及她对儿子产生的错觉――儿子是她的全部世界。她想尽办法在心理上和语言上操控儿子的一切,每次和儿子发生争执时都会以一种威胁的口吻来挽留儿子。正是因为母亲心里的畸形,复杂的心理变化,人物的情绪才会跌宕起伏。

经过笔者的体验和诠释,母亲的形象非常生动,比如其中一段对话:

母亲:我需要你也拥吻我一下……我需要……你平常那样只是跟我说话是不够的……你知道吗?我觉得最近你开始变得跟我有些距离……你变得冷淡了,你不再紧紧地抱着我,你不再叫我亲爱的小妈妈,你不再给我像以前一样多的亲吻……你甚至好像在躲着我……是的,跟我交谈这点你很擅长,但是一旦涉及到除此之外的东西你似乎在逃避我。

儿子:这下行了!我彻底迟到了……

母亲:你在逃避我!噢,我的上帝,我到底做了什么孽,你让我有了这么一个只想着逃避,只想着一直逃跑的儿子?

儿子:对不起,妈妈!

母亲:滚!滚吧!去学校找你的同学,去找你的女老,那个宠爱你的,那个可以说彻头彻尾崇拜你的女老师。滚啊!我只是希望你不要因此而感到后悔!

……

儿子:但是逃学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不应该的。

母亲:不幸的是还可能发生比这个更严重的事情,你知道吗更严重的事情。

这段表演将母亲心里的那份恋子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短暂的停顿将母亲复杂困惑、压抑已久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正是因为母亲所呈现的这种真实的内心状态,才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法国导演布隆代尔在排练《这个孩子》时对传统戏剧进行了颠覆,采用了著名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表现手段。他要求把演员身份强调出来,反复告诉观众演员是在表演,强调演员与角色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观众与剧中人也要保持距离,以惊愕和批判来代替共鸣。

二者需要处理“真”与“美”的关系

布莱希特认为,“演员在舞台上不可完全转变为表演的人物,他不是李尔、阿巴贡、好兵帅克,他是在表演这些人。他要尽量真实地传达出这些人的言辞,按照自己对人的理解表演他的举止行为,但是他绝对不试图使自己(并且借此也是别人)幻想由此而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演员应该懂得,当导演或者同样把一个特殊的段落,作为不完全转变的表演方法的例子示范给他看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因为这不是他自己的角色,所以他不完全变成角色,他强调的是技巧性的东西,而保持纯建议者的态度。”①

布隆代尔导演希望呈现的是“我”在舞台上而不是角色在舞台上。布莱希特的这种表现方式对演员表演的艺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剥离,而是在掌握角色的过程中的一种疏离。由此看来,不论是综艺节目主持人还是演员在角色塑造的把握上,真和美的确是一条内在的规律。

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进行形象塑造时,对美的追求更在于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主持人不仅要语言自然流畅、着装大方得体,仪态端庄优雅,更需要学识丰富、品德高尚、涵养深厚,需要与节目嘉宾将心比心。在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的基础上,观众才能感受到主持人的真情与真实,主持人传递的信息才能真正地深入观众内心。

话剧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时,在戏里戏外要达到一种融合,要进入一种忘我的阶段,隐去演员本身的身份,忘记自己的存在,凸显出剧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再现人物,让观众得到心灵的震撼和对角色的认同。主持人和演员在塑造各自的形象时也有共同之处,不论真与美的先后顺序如何,在一个共同场域下,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受众对他们所呈现的形象有一种认同感,达到所需要传达的信息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本文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 [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页。

参考文献:

1.苏宝华:《怎样当好节目主持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曹可凡,王 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元稹菊花范文3

[关键词] 核心能力 企业多元化战略 决策矩阵模型

近年来我国企业纷纷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但不少企业走入了多元化陷阱。其实企业要成功走向多元化,结合核心能力进行决策很重要,本文将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矩阵模型,并对美的集团的多元化战略进行分析。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新解释

自从1990年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立刻引发了研究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热潮。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多种多样,目前并没有形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普拉哈拉德与哈默(1990)将核心能力明确定义为企业组织中的累积性常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构多种技术流的学识,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奥纳多・巴顿(1992)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

本文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元素集合体,具体来说,它是企业知识累积创造整合能力、技术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战略能力、变革创新能力、优秀企业文化培育与发展能力等的动态集合体。核心能力具有难模仿性、战略性、自我创造性,它是企业区别与其竞争对手的关键竞争优势的持续来源。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矩阵模型

本文认为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可以从两个维度考虑:第一个维度是拟进入行业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匹配程度,它是指拟进入行业所要求企业具备的能力与企业现有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匹配程度;第二个维度是拟进入行业的产业吸引力与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及关联度,它是指拟进入行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多元化战略所需资源的剩余量与拟进入行业的关联度。具体如何决策,见下图。

图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矩阵模型

(资料来源:作者自己设计)

1.第一象限是拟进入行业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匹配程度高,拟进入行业的产业吸引力与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关联度大。此时,企业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

2.第二象限是拟进入行业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匹配程度高,拟进入行业的产业吸引力与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关联度小。此时企业可以适度多元化。因为新进行业与核心竞争力的匹配程度高,这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产业吸引力和剩余资源量及关联度小,又制约多元化的深度与规模,所以从成本收益考虑应当适度进入该行业。

3.第三象限是拟进入行业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匹配程度低,拟进入行业的产业吸引力与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关联度小。这时的企业拟进入该行业缺乏核心能力、且该行业利润空间较低,也缺乏多元化剩余资源的支持,所以不宜进行多元化经营,如贸然进入会失败。

4.第四象限是拟进入行业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匹配程度低,拟进入行业的产业吸引力与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关联度大。此时企业不宜进入该行业。因为核心能力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进入多元化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内因。此时拟进入行业虽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且企业有剩余资源,但该行业所需能力与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不匹配,即使多元化也不会成功。

三、模型的应用:对美的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反思

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多元化中很盲目,不断跳进了多元化经营的陷阱中,下面本文以美的集团多元经营为例进行分析。

1.美的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概况

美的集团,在以下行业进行了多元化:第一,空调行业。1998年收购芜湖丽光空调厂,扩大空调的产能;1999年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开始生产空调的核心部件;2004年与东芝开利签署了空调方面的合作协议,加大在空调方面的研发和合作;2004年收购冰箱空调制造商广州华凌电器,加大空调的产能;2004年美的与开利株式会社设立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空调核心部件一压缩机,加大在核心部件上的研发。第二,小家电行业。2001年收购日本三洋的磁控管工厂,掌握生产微波炉的核心部件,成为全世界三大生产基地之一;2005年美的电器就直接控制的小家电业务进行了重组,在多元化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发展。第三,汽车行业。2003年8月收购云南客车企业,正式进入汽车业;2003年10月收购湖南三湘客车,加大在汽车方面的投入。第四,洗衣机行业。2004年吞下洗衣机制造商合肥的荣事达,进入洗衣机行列;2004年收购冰箱空调制造商广州华凌电器,扩大在洗衣机方面的产能。

2.对美的集团多元化战略的评价

美的集团进行多元化经营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偏离核心能力。美的在生产微波炉的磁控管和生产空调的压缩机上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且,磁控管和压缩机是生产微波炉和空调的核心部件。但美的进入不具有核心能力的行业,如汽车与洗衣机行业。第二,对进入行业的产业吸引力与企业剩余资源等方面没进行很好的权衡分析。比如美的进入汽车行业,选择在经济较落后的云南省,同时企业行业本来就竞争很激励,是规模经济效益很明显的行业,同时美的又缺乏相应的核心能力,美的进入该行业是不可能有竞争优势的。因此,据本文的多元化战略决策矩阵模型,美的应当选择其具有核心能力的行业进行多元化,比如空调、小家电,同时退出不适宜进入的行业,比如汽车业。

参考文献:

[1]Leonard Barton D.“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ey,1992,13(summer special issue):111-125

[2]Prahalad,C.K.and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5-6):79-91

元稹菊花范文4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55-03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就湖北省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1.67:1持续扩大到2010年的2.75:1。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还会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2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2.1研究方法

向量自回归(VAR)是西姆斯(C.A.Sims)提出的使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本文考虑将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们之间的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lngapt=αlnurbt+βlndlt+γllndclt+C+εt(1)

式(1)中,t表示时间变量;urb表示城镇化水平;dl、dcl、gap分别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未纳入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作为残差ε。

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以揭示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2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81~2010年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湖北统计年鉴》。

(1)城镇化水平(urb)。对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有多种观点,主要有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2)城乡二元对比系数(dl)。也被称为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主要用于衡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程度。本文采用(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人口)/(非农产业产值/非农业劳动力人口)来表示二元对比系数,当其值为0时,经济的二元性最为显著;而当其值为1时,经济的二元性消失。

(3)城乡二元反差数比(dcl)。二元反差系数是两部门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的平均值,即农业和工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平均值,二元反差系数理论上在0~1之间,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二元反差系数越小则二元经济结构就越不明显。

(4)城乡居民收入比(gap)。此指标主要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衡量,值越小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数据的剧烈波动和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故本文对所有研究变量序列取自然对数,记为lnurb、lndl、lndcl和lngap,相应的一阶差分记为dlnurb、dlndl、dlndcl和dlngap。

3实证分析

虽然某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就称作协整方程。协整方程表达的多个线性变量之间的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更是多个线性经济变量相互影响及自身演化的动态均衡关系。进行协整检验的目的是揭示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1单整检验

在有关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中,如果随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时,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否则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以此做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本文采用ADF检验对原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为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原序列lnubl、lnubs、lnufm、lnufl都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原序列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均小于1%置信水平的临界值,这表明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即lnubl、lnubs、lnufm和lnufl都是一阶单整的。

3.2协整检验

由单整检验可知,与序列的一阶差分是平稳时间序列,因此根据模型(3)建立各研究变量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VAR模型,如式(2)所示。从式中的AR2、F、AIC、和SC值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对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

对式(3)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其序列ADF值为-2.39,其5%临界值为-1.95,P值为0.0187。因此,可以判定残差序列VECM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协整关系式反映的是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模型(3)表明,湖北省城镇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的弹性效应是0.67、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效应是0.99、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效应为1.63。从长期看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的扩大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向城镇聚集,促使城镇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而农村则相对萎缩,导致了二元结构系数的增长;而城乡居民的收入随城镇化的提高都呈现出绝对增长,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持续拉大。基于此我们发现研究期内湖北省城镇化并未给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的影响,现阶段的城镇化模式并不能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3.3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为了进一步探索湖北省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比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利用Cholesky分解方法进行脉冲响应及其方差预测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是基于模型(2)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因变量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响应程度,设置追踪期为10年。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其自身新息的响应在起初就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衰减,在追踪期内一直保持较强的正向响应,这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受自身的影响较强,并且持续期很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来自城镇化冲击的响应也呈现正向,并且能一直持续下去,这说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来自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冲击的响应表现出波动状态,在第4期时表现为负向的最大值,第8期表现为正向的最大值,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的扩大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来自二元反差系数的冲击也呈现出波动状态,在第4期时表现为正向的最大值,在第9期时表现为负向的最大值,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反差系数的扩大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以上分析说明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关系,这与协整分析的结果相符。

图1脉冲响应函数曲线预测方差分解可以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即方差分解给出的是每一随机信息对VAR模型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通过比较这个相对重要的信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就可以估计出该变量的作用时滞和效应程度。本文应用方差分解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各个变量的不同预测期限误差的方差进行分解,以期了解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一直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其它因素对它的影响随时间的增加而变强,但强度都不超过其自身的影响;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呈现出上升趋势,从期初的微不足道到期末的53%,其中城乡二元反差系数贡献度最高,其次是城镇化。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受到自身的影响较大,并且持续期长;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影响持续稳定;城镇化对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从长期看,研究变量中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是城乡收入差距自身,其次是城乡二元反差、再是城镇化、最后是城乡二元对比系数。

4主要结论和启示

根据上述基于湖北省1981~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非平稳时间序列lngap、lnurb、lndl和lndcl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均为一阶单整。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比进行了动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按可比价计算湖北省在1981~201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从1.67扩大到2.75;城镇化水平也从22.7%增长到49.7%。从此可以看出,城镇化的推进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成转移。

(2)湖北省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为长期均衡关系。由协整方程可知,湖北省城镇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的弹性效应是0.67、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效应是0.99、二元反差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效应为1.63。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化、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有长期的影响,影响力排序结果为: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城镇化>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因此湖北省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打破对于农村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应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让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01,(4).

[2]唐礼智,刘喜好,贾璇.我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11).

元稹菊花范文5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居民消费;水资源消耗;因素分解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2.07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2-0029-05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on Water Resource Consumption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QIN Teng1, ZHANG Hengquan1, TONG Jinpin2, MA Jianfeng1,2

(1. 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

2. School of Busines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

Abstract: With Kaya model in vector form and LMDI method, this paper decomposes the change of water consumption into 6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scale, urbanizati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restrai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Results show that growth of water consumption is mostly caused by residents consumption, especially the growth of indirect water consumption induced by urban consumption. Population scale and urbanization present continuing positive effect on water consumption, and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is bigger than population scale. The effect of consumption restraint goes through positive to negative, and presents reverse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consump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resent continuing negative effect on water consumption, however, annual variation is small, which highlight weaknes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water conservation. Although residents consumption greatly promotes water consumption, due 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water intensity in whole national economy, elevating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is not against watersaving target.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 the watersaving techniqu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ment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meanwhil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water consumption; factor decomposition

引言

现阶段我国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极大地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水资源的消耗。居民消费引起的水资源消耗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居民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直接耗水,如洗衣做饭、个人卫生和饮用等[1];二是居民消费品在原材料选择和生产等过程中的间接耗水。可见,居民对于不同终端商品及相关行业的消费倾向将会影响最终的水资源消耗情况。从直观来看,居民通过对日常商品的消费推动了水资源的消耗,但是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居民消费相当于抑制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居民消费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以城镇化背景为出发点,从居民消费视角针对我国水资源消耗现状进行分析,对于缓解我国水供需压力,实现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就水资源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出发,以居民家庭用水为对象进行分析,考察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类:自然因素,如降水和气候变化[2];社会经济因素,如水价、家庭平均收入及个人纳税额度[3];人口及家庭因素,如性别、家庭规模和人口数、住宅类型和面积以及景观所占面积等[4];技术因素,如节能设施的推广和家用电器的效率等[5];心理及意识因素,如受教育水平、环保意识以及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等[6]。

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或行业层面出发,考察水资源消耗过程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7],且普遍认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我国用水强度的下降[8],抑制了用水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则推动水资源的消耗[9]。随着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冲击,部分学者开始以城镇化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且指出城镇化对用水量的驱动力十分巨大[10],加大了水资源的环境压力[11],若不控制城镇化发展速度,将会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12]。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针对水资源消耗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且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城镇化对用水量的巨大影响,但是研究大都只是就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忽略了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影响。事实上,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倾向会对用水量变化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居民消费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亦会影响用水总量的变动情况,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涉及。鉴于此,本文对传统的Kaya恒等式进行向量形式的扩展,在分析传统影响因素,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口城镇化和城乡居民消费纳入水资源消耗分解模型中,着重分析人口城镇化、城乡居民消费以及整体国民经济中居民消费比重变化对用水总量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结果分析

利用式(1)至式(14)对1997~2014年我国用水量变动进行因素分解,结果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研究期内我国用水总量由586603亿立方米增长至60949亿立方米,增长幅度为22887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03%左右。从每年的变动趋势来看:2003年以前用水总量出现小幅度的波动,2003年之后呈现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

从各因素的分解结果来看:居民消费效应是用水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城镇化和人口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消费抑制效应总体上对用水总量表现为负效应。对比各因素的累积效应可以发现(见图2):居民消费效应对用水总量的贡献最大,其他按顺序排依次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消费抑制效应、城镇化以及人口规模效应。下面就各因素对用水总量的具体影响展开详细讨论。

21人口规模与人口城镇化

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必需的基本要素,人口因素的变动必然会推动水资源的消耗,人口规模和人口城镇化实际上表征了人口因素的2个方面,即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调整。由图3可以发现:研究期内由于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用水增长总量位于30~50亿立方米,近十年来变动值趋于平稳;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贡献值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10096亿立方米减少为2014年的1495亿立方米,且近三年驱动力已经弱于人口规模。

大多数年份中,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贡献要大于人口规模效应,且累计贡献值为人口规模的156倍左右。由图4可知:研究期内我国总人口数由1236亿增长至1368亿,变动幅度较小;而城镇人口则由394亿增长至749亿,增长幅度达90%左右,与此同时,城镇化率也由1997年的319%增长至2014年的5477%,远远超过了人口规模的变化。同时城镇人口增长率始终处于下降趋势,这也解释了人口城镇化驱动力不断减弱的现象,另外,由于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用水效率的提升和用水结构的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用水总量的增长,使得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驱动效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事实上,2014年人口城镇化对用水总量的贡献值仅为1495亿立方米,不到人口规模的一半(图3)。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峰值的到来,我国净增人口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人口规模只会出现小幅度的变动[16],而我国2014年城镇化率仅为5477%,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离城镇化稳定发展阶段还有一定的差距[17],因此未来人口城镇化必将成为推动我国水资源消耗的主要人口因素。

22城乡居民消费

根据式(12)可得我国1997~2014年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贡献值及城镇和农村两种不同居民消费模式分别对用水总量贡献的变化,如图5所示。

研究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贡献远高于其他因素,近年来处于迅猛的上升阶段,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之前对用水总量表现为负效应,2003年之后对用水总量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变化值逐年增长,2014年达到201269亿立方米,相当于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由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之自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和加大政府支出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而且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也会导致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18],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我国整体居民消费的下降,使得2003年以前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变化起到负向作用。但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较为稳健的经济和财政政策,整个社会和经济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计划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收入差距的扩大,2003年之后我国的基尼系数增长幅度很小,且自2008年开始不断回落,在此背景下,整体居民消费不断增长,对用水总量也表现出逐渐增强的正向效应。

从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影响来看,虽然两者对用水总量的驱动效应都不断增强,但是变化趋势却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除了1999年外,农村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始终表现为正向的促进作用,总体增长了56倍之多,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用水总量的影响则与全国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2003年之前表现为负效应,2003年之后表现为不断增强的正向效应,且在2007年超过农村居民消费成为用水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引起的水资源消耗包括直接和间接耗水两个部分,由于后者表征为消费品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各个产业部门的水资源消耗的综合,因此居民消费引起的水资源消耗实际上包含了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全部影响。从统计数据来看:1997~2014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增长了32倍(1997年不变价格),不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增长幅度的一半。然而从两者对用水增长总量的贡献来看,城镇居民消费引起的用水增长总量相当于农村居民消费贡献值的2倍左右。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耗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分别由1997年的220L/d和84L/d变为213L/d和81L/d,人均生活耗水的城乡比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引起的间接耗水,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导致的间接耗水的不断增加。

[7]张强,王本德,曹明亮. 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水资源利用变动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7):1209-1216.

[8]佟金萍,马剑锋,刘高峰.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的中国万元GDP用水量变动及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1,33(10):1870-1876.

[9]王康. 基于IPAT等式的甘肃省用水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148-152.

[10]杨亮,丁金宏.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因素对水资源消耗的驱动作用分析――以太湖流域为例[J]. 南方人口,2014,29(2):72-80.

[11]熊东旭,陈荣. 南京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95-101.

[12]马海良,徐佳,王普查.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J]. 资源科学,2014,36(2):334-341.

[13]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R]. Presentation to the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 IPCC, Paris, 1989.

[14]Ang B W.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 Energy Policy, 2004, 32(9): 1131-1139.

[15]张陈俊,章恒全,龚雅云. 中国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与水资源消耗――基于改进的LMDI方法[J]. 资源科学,2014,36(10):1993-2002.

[16]李晖,陈锡康. 基于人口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人口结构预测及分析[J]. 管理评论,2013,2(25):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