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1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创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创业问题更加突出。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为深入了解衢州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对就业创业政策的关注度,以及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建议等,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对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36名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专题调研,其中衢州学院17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19人;从性别上看,男生20人,女生1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毕业生10人,高职(专科)毕业生26人;从毕业去向看,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有31人,为继续深造做准备5人。他们中过半数没有关注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其余关注的政策大多集中在创业贷款和就业社保领域。
一、就业情况
2017年,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有应届毕业生2343人和1991人,截止到5月底,两校分别就业956人和732人,升学489人和155人,就业率61.7%和44.6%(含升学人员)。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每年8月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截止2017年8月底,衢州学院就业率为98.0%,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95.8%.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就业渠道广泛。被访的31名已落实就业毕业生中通过各类招聘网站落实就业单位的有8人,通过校园招聘会和老师、校友推荐的各6人,通过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的有4人,通过工作实习和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的各3人,通过学校的招聘信息的有1人,无人通过高校毕业就业信息网、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报纸(杂志)的招聘信息渠道落实就业。可见专业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师友亲属等社会关系仍是毕业生落实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二三线城市更受青睐。31名已就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在直辖市的有1个,省会城市的12个,非省会城市和县级市各8个,乡镇和农村只有2个。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较多,竞争压力更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城市就业,压力较大的一线城市和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大。
(三)非公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力。31名已就业毕业生去国有企业的有6人,事业单位1人,三资企业3人,其他企业(民营企业)21人。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其他企业依然是就业市场最大的需求者。
(四)所学专业与岗位相关度一般。31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即将从事的工作很相关的有5人,相关的有12人,一般的有6人,不相关的有7人,很不相关的只有1人。过半数被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所学专业与工作无关的也有四分之一。
(五)工作满意度较高。31名毕业生对已落实的工作认为很满意的有2人,满意的有12人,一般的有17人,没有不满意勉强就业现象,表明自由择业能够让近半数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六)受到能力制约影响较大。31名毕业生认为求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就业能力不足、缺乏求职技巧等问题,选择岗位信息不足、社会关系欠缺等客观因素的较少。
二、就业指导服务情况
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均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采取了强化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快改革创新,强化就业帮扶等措施。衢州学院表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上存在人员紧缺困难。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就业形势与往年基本相当,但存在专业不对口、就业层次不高问题。学生求职时定位不准,心态不稳,经常变动单位;个别学生缺乏忧患意识,求职时不积极主动。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成效显著。36名被访毕业生均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就业政策宣传解读、招聘信息、就业形势分析与判断、就业心理辅导、创业指导与训练、就业实习与实践、校园招聘会、就业困难帮扶、升学(或出国) 指导等就业指导与服务,所有指导服务项目均被过半数毕业生认为有很大或较大帮助。最受认可的是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认为有很大和较大帮助的各有12人,其次是举办校园招聘会,认为有很大帮助的12人,有较大帮助的11人。就业心理辅导项目认可度相对较低,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只有7人,说明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心理帮扶被各方忽视。
(二)就业指导服务仍需加强。36名被访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不到位,就业政策宣传解读不够,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指导。大部分被访毕业生不了解国家或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服务政策,仅有6名被访者表示有所了解,他们相对认可应征入伍服兵役、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等政策,对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到基层或中西部就业专项政策的认可度最低。
三、创业情况
两校选择创业的应届毕业生都非常少,但大部分被访毕业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没有马上选择创业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人脉和经验。
(一)创业意愿强烈。被访毕业生普遍怀有创业理想,同时对自身现有能力有清晰认识,大多选择先就业提升综合素质后再开始创业。36名应届毕业生中有29人表示愿意自己创业,其中26人打算工作几年后开始创业,毕业后马上创业的仅2人。从创业形式看,选择合伙创业的有12人,个体商户形式的7人,互联网创业的5人,自己办公司等其他形式的5人。
(二)创业指导服务欠缺。36名被访毕业生认为学校创业指导服务主要问题在于对学生创业上的指导不够,创业孵化基地配套不完善,未能全部发挥作用,创业信息、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希望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完善创业基地相关配套措施。他们中认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需要在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上改进的有14人,简化审批手续的有10人,加强场地支持力度和提供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各有8人。
(三)希望政府加强帮扶。衢州学院希望政府在推动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上加强帮扶力度,关爱基层就业创业工作者;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应当及时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被访毕业生对政府的政策期许主要集中在提供低息贷款的资金帮扶和技术、法律方面的指导等。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就业、创业帮扶投入。提高高校就业、创业环境建设投入,增加校园招聘活动补助。加大高校就业、创业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高校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素质;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平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科学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简化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审批制度,让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大对行业急需但生源不足的专业财政投入,减免人才紧缺专业学费,保证人才紧缺专业生源,优化人才供给。
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2
摘要:通过对南华工商学院2011年应届未就业毕业生进行问卷式调查及分析,从毕业生层面掌握到了一些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未就业成因;调查
广东省南华工商学院是一所位于广州市的高职院校,为了贯彻“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获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利依据,促进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我们于2011年6月,在应届毕业生毕业离校前,对全院应届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319份,占全体未就业应届毕业生人数的69%。其中男生151人,女生168人,涉及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法律文秘等26个专业。经过对答卷进行仔细地整理、统计,认真地分析与研究,对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成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应届毕业生未就业成因调查与分析
(一)选择性未就业者占较大比例
1.在“未就业原因”的调查项中,虽有73.5%的人正在“求职中”,但有13.2%的人是“刚辞去工作”,而有13.2%的人是“暂不想就业”。
2.在“目前你是否有收到面试通知”的问题中,有74.2%的人答“是”,只有22.3%的人答“否”。而答“是”的人中,收到1-3次面试通知的占51.9%;收到3-5次面试通知的占23.8%;收到5次以上面试通知的占24.3%,并且其中面试后又有46.4%的人收到了录取通知,却因自身的原因没去上岗工作。
3.在“找工作时的个人感受”调查项中有5.3%的人认为“不困难”,有60.7%的人认为“一般”,感到“困难”和“特别困难”的分别只有28.3%和5.7%。
从以上各项数据中可看出应届未就业毕业生中,真正因就业困难而“无业可就”者实为少数。
(二)部分未就业毕业生择业观有待调整
1.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大多数未就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基本务实。在择业态度上认为要“先就业后择业”的占56.9%,但“找到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才就业”的仍占22.2%,“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才就业”的有20.8%。
2.未就业毕业生对工资期望值的选择上最多的是集中在1800-2000元和2000-2500元两个数段,均占28.3%的比例。其次是3000元以上和1500-1800元两个数段,分别为14.7%和14.3%。据南华工商学院2010年对应届毕业生的有关就业调查,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基本集中在1200-1800元之间,2500元以上的极少。本次调查中未就业毕业生的工资期望值显然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3.未就业毕业生求职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工资”、“地区”、“岗位”,分别占28.2%、27.2%和27.2%。其次“与专业相关度”,占14.4%。“其它”仅占3%。这显示出部分人的择业观是以自我为中心和功利化思想严重。
(三)未就业毕业生中“学生干部”占一定比例
在老师和社会大众的潜意识中,做过学生干部或参与过社会实践的毕业生因综合素质较高,应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就业情况会比一般同学好。而本次调查的未就业毕业生中“一般学生”为39.2%;曾担任过“一般学生干部”的占22.5%;曾担任过“班、系或院重要学生干部”的占16.5%;“参与过社团工作或社会实践工作(专业实外)”的占21.8%。
据我们曾对本院大三在校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学生中“一般学生”为44.9%,曾担任过“一般学生干部”的为17.8%,曾担任过“班、系或院重要学生干部”的是15.6%,“参与过社团工作或社会实践工作”的为21.7%。
从以上两组数据比较和图1中可看出学生干部在未就业毕业生中的比例不但没有减少,而且略有增加。为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对如下选项中的几组数据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后发现:
1.对工资的期望值,“一般学生”明显低于学生干部和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其选择主要集中在1500-1800元、1800-2000元、和2000-2500元三个选项中,分别占22%、30.9%和21.6%,1800-2000元为集中量数。要求2500元以上的仅为10.2%。“一般学生干部”的选择主要集中在1800-2000元、2000-2500元和2500元以上,分别占27.7%、20%和19.9%。“做过班、系或院重要学生干部”的选择主要集中在1800-2000元、2000-2500元和2500元以上,分别占21.9%、39%和25%,集中量数为2000-2500元。“参与过社会实践工作”的学生选择同样主要集中在1800-2000元、2000-2500元和2500元以上,分别占25.4%、23.7%和28.7%,集中量数为2500元以上。
2.对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的要求上,答“应是完全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的“一般学生”、“一般学生干部”的比例明显低于“担任过班、系或院重要学生干部”以及“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分别是:9.9%、8.8%和16.4%、17.1%。这种对求职的高要求,必将加大就业的难度。
3.面试后收到录取通知却“暂不想就业”的,“担任过班、系或院重要学生干部”的比例最高,达21.1%。最低的是“一般学生”,占12.8%。“一般学生干部”与“参与过社会实践”学生的比例分别是17.4%和13.3%。
4.在对目前就业状态的个人感受选项中,答“困难”的比例最高的,出乎意料的居然是“担任过班、系或院重要学生干部”的学生,达30.9%。以下依次是“参与过社会实践”、“一般学生”和“一般学生干部”,比例分别为25.8%、23.5%和22.9%。
在就业过程中曾做过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优秀学生更容易由于期望值过高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其中有个别学生干部或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因在校时从事过多的工作或社会活动,忽略了专业学习,就业时,因专业能力较差,而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四)没有实践经验是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在感到就业困难的学生中,自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没有实践经验”,占39.2%;其次是“期望值过高”,占12.7%;再次是“专业能力较差”,占11.6%;下面依次是“求职目标不明确”、“个人综合素质较差”、“紧张、胆小、不自信等心理问题”、“无法获得就业信息”、“表达能力较差”和“其它”,分别占9.9%、8.8%、6.1%、4.4%、3.9%和3.3%
(五)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
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主要是“提供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辅导”,分别占48%和47.1%,其它仅占4.9%。
二、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的重要工作之一,高职院校各级领导与相关老师尤应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应加大对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机构,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建立高水平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组织专人对毕业生未就业情况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积极探索使全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合格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工作目标。为保证毕业生质量,高职院校应在制订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大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弥补毕业生就业时“专业能力较差”和“没有实践经验”的缺陷。
(三)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毕业生除专业能力与水平外,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心理素质、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都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因学制短,更因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应从大一开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择业观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访谈,网络、电话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毕业生的就业过程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心理辅导;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高度关注毕业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对在校时曾担任过学生干部、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成绩突出等优秀学生的了解与关心;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增大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量,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努力使全体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晓宇.大学毕业生未就业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05,(7).
[2] 李军凯.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问题研究[J].北京教育(高
教),2010,(11).
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3
我是一名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2009届毕业生,在今年2月25日很有幸被金星啤酒集团录用,成为一名实习业务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我进入了河南金星啤酒销售总公司;于是我被派往豫东的太康销售分公司,我从基层的访销员,实习业务员做起,时至今日已有三个月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营销知识,也让我个人更加的成熟和坚强;在实习工作中,当我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时,曾夜不能寐的思考解决方法,因为我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具体的市场上,曾受到无数次的拒绝和嘲讽,有多少次在深夜里独自一个人哭泣,有多少次已经决定卷铺盖离开;可是第二天又早早的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当中,因为我始终相信:生命在于坚持,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却拒绝放弃!
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我坚持了下来;如今的我已经变的老练和成熟了,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曾多次受到主管经理和副总的表扬;在具体的市场上,能很好的处理同客户的关系,同时维护好同终端的客情关系,从而让我感受到了营销给我带来的乐趣!
首先,我介绍一下所在市场的基本情况,我所在的太康市场是豫东深度分销的楷模,实行的是大客户与小客户相结合的乡镇体制,除了县城的几位大客户外,在每一个乡镇设一个一级经销商,是完全的市场精耕。
其次,我很有幸能够参加2009年啤酒大战,感受啤酒营销,在我们区域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流通领域的维雪啤酒,餐饮渠道的雪花啤酒,当然了还有其他品牌的啤酒,如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等。
在3月和4月份是啤酒竞争最为激烈的时间,因为都在抢占市场;我们金星也组织了大规模的铺货活动,比如把金星旗下的新一代,小麦啤酒等进行大的促销,并迅速的占领了优势市场,赢得了主动!
在抢占市场的时刻,在流通领域里铺货时,作为总公司的主打产品金星新一代的促销政策是10带2加1.8升的大豆油,展示两个月,27元/箱;维雪20带3,28元/箱;雪花10带2,28元/箱;竞争是相当的激烈。在县城的每一个终端店都是必争之地,各个厂家都在抢,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餐饮领域的竞争,更是在比拼实力,都在买店,你出3000,我出5000,经过较量我们金星买断了大部分饭店,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花费了将近200万买店费!
时止今天,我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了,在这三个月当中,我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同时也收获了硕果;由于我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色,已成为集团公司的一名正式销售人员,享受国家统筹及优厚的薪酬待遇。《文档资料库》- WWW.READER8.CN
最后,感谢我的母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一直以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市场营销系全体老师传授给我的营销知识,感谢三年以来教育过我的所有老师!学生在此向你们敬礼了,你们辛苦了!
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4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就业焦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特性转化基本完成,与之相匹配的毕业就业分配制度也基本确立,即由国家“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市场选择和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担心前途和未来,心理负荷较重,进入大四年级就开始偏离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调查显示,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大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尽早妥善解决,极可能引发其他多种过激行为,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也可能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本课题研究旨在了解大学毕业生心理焦虑现状,为高校和相关组织机构实施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年龄范围在18―25岁,平均年龄22.6岁;发放问卷519份,回收519份,回收率为100%;最后获得有效问卷497份,有效率95.76%。按性别统计,男生共计237份,占47.78%;女生共计260份,占52.22%。按生源地统计,城市学生有203份,占40.84%;农村学生有294份,占59.16%。按专业统计,文科类有196份,占39.47%;理科类有244份,占49.16%;另有57份工科类问卷,因并非主流,故在此不作具体讨论。(详情参见表1)
表1 有效问卷的性别、生源地及专业结构
(二)研究工具与方式
1.大学生就业心理初始调查问卷。参照内蒙古师范大学张玉柱和陈中永的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编制,共26个题目。经测定统计,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表明该问卷信度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可用于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研究。
2.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华裔教授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该量表有20个项目,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采用4级评分,用于评定被试在焦虑方面的主观感受。经测定统计,SA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3.测量方法。以学院为单位,在辅导员的协助下,使用规定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指导学生测验,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学生独立填写,以邮件回复的方式回收。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所得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进行了主成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整体状况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在江西师范大学497名被测学生当中,焦虑的总体检出率为26.13%,其中轻度焦虑为18.51%,中度焦虑为6.26%,重度焦虑为1.36%。大学生SAS均分为42.472,明显高于国内常模37(P<0.05)。(详情参见表2)
表2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M±SD)
具体分析导致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焦虑的原因,由重至轻依次是缺乏就业支持、就业竞争压力、自信心不足以及对就业前景的担忧。而缺乏就业支持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详情参见表3)
表3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原因(M±SD)
(二)不同性别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的比较
分析表4中数据不难看出,江西师范大学男女毕业生在SAS测验的量表得分上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均低于女生,且在缺乏就业支持及对就业前景的担忧这两个方面更是趋于显著,这说明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程度相对较严重,教育管理者应给予重视。
表4 男女学生SAS量表得分比较(M±SD)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
0.001,下同。)
(三)不同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的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江西师范大学城乡毕业生在SAS测验的量表得分上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而在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心的得分上,城市和农村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表5 城乡学生SAS量表得分比较(M±SD)
(四)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的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江西师范大学文理科两专业毕业生在SAS测验的量表得分上存在一定差异。文科类和理科类大学毕业生在自信心不足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类大学生的自信心明显低于理科类大学生。而在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对就业前景担心和SAS的得分上,文科类和理科类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表6 文理专业学生SAS量表得分比较(M±SD)
三、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表明,江西师范大学497名被测毕业生就业前焦虑发生率为26.13%,SAS量表均分为
42.472,就业焦虑检出率及SAS量表均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这与徐洁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自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毕业生不再分配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主流就业方式。新的就业方式给毕业生带来了巨大挑战,毕业生不得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寻找工作机会。加上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这些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困难。高校毕业生面对这样的就业现状更容易产生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就业压力与性别、生源地、专业有关,女生、农村学生、文科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理科生。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在追求效益最优化的原则上,会全面衡量劳动力“性价比”,而女生、农村学生、文科生由于体力、生理、婚育、家庭、思维、能力、人脉关系等因素导致“性价比”低于男生、城市学生、理科生。
四、针对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建议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学校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需要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完善就业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纵观江西师范大学定期开展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还在部分领域使用了这一策略以解决毕业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但根据以上调查不难发现,由于软硬件设施不够齐全、专业从事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师不多等客观因素存在,该校以团体心理辅导手段解决毕业生就业焦虑问题的效果尚待提高。基于江西师范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改进:
一是学校应给予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足够的关注。定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明确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制定方案并严格执行。听取心理辅导老师的建议,配备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所需要的设备、场地等。
二是重视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学校应提供条件和经费,保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咨询与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与兄弟院校保持畅通交流,不定期组织本校心理辅导教师前往兄弟学校相关单位交流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三是完善就业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系统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的同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适当干预,依靠系统心理团体辅导降低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
四是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心理需求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具有同一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统一辅导,让这些学生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进步。
五是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将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工作“中心”与“重心”。解决毕业生就业焦虑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消除大学生短期心理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在正视自我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能够施展抱负的职业。
六是在日常个体心理咨询、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当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的精神,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到班级德育活动中。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克服个体心理咨询的局限性,可谓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良好途径。高校辅导员在接受系统培训后可以指导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引导班集体健康成长。
七是树立系统团体心理辅导意识,既重视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又要关注辅导之后的评估和反馈。实践证明,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始抓起,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可以通过在低年级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待到学生毕业前,再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其了解本专业的状况,认真对待当前的就业趋势、社会需求及行业状况,加快个人社会化进程。学生通过不断进行角色调试,抓住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进而实现自己的求职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洁.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效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张晓琴.大学生就业焦虑及成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04(5):106-108.
[3]张玉柱,单和盛,诺敏.高师毕业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27-30.
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5
去年,我市生源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共2.72万人,截至去年12月底,佛山市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8%。同时,全市722名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除14人因继续升学等原因无就业外,其余708名特困家庭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
据统计,今年我市生源高校应届毕业生有2.7万人,另外,根据近几年我市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情况反映,预计2010年外地到佛山求职的毕业生约5万人。因此,今年在我市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达7万人左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周天明强调,一定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同时要加强对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根据前段时间的调研情况,我市今年的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共有464人。
据了解,由于佛山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可能考虑调整专业。同时,在今年我市生源中,64%是文科生,而物流、营销等专业可以符合文科生的就业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方法。
“设计人员还是比较容易找,但是有销售潜质和意向的销售人员比较难找。”记者在佛山人才市场现场看到,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开出的价位很高,最低的底薪为3500元/月,最高达到20万/年。在现场,为了招收好的销售人员,有些公司甚至打出“无需经验,自信+沟通+学识=人民币”的标语以吸引大学生。
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6
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回顾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不断完善
自2009年以来,我区先后出台的相关文件形成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1+9”政策体系,组织实施的相关就业计划形成了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特岗教师、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中小企业人才储备等6项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加上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考、市场就业、人才派遣以及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总计12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治区财政及其就业专项资金每年都要至少拿出两个亿的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逐步扩大
通过电视台、电台等多家媒体开辟专栏,宣传我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向全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有关部门发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政策宣传》的宣传单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宣传手册。另外,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培训班,向各盟市负责高校毕业生就工作的工作人员和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宣讲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三)人才市场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专场招聘会和网上招聘等方式,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人才市场是主渠道,中小企业是主方向,2010年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人数为5万人。据统计,2009年和2010年,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占其当年总数的比率分别为53.4%和58%,都在50%以上,总数达10万多人,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名符其实的主渠道。
(四)其它人才公共服务项目发挥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全区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及人才市场已经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平台和服务窗口,集“政策、项目、资金、平台和窗口”建设于一体的体系框架初见端倪,“政府促进就业、人才市场调节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接收、调转、存放和管理高校毕业生档案达20万份以上,并提供了社会保障、职称评定、户口托管、评价派遣、流动党员管理、鉴证仲裁等相应的人才公共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派遣计划就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提供人才派遣服务。2010年我区人才派遣服务已派遣高校毕业生5234人。
(五)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0年我区共有就业见习基地300多家,国家级就业见习基地6家。我区共有8333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2010年我区共有3601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创业培训。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展情况
今年年初,自治区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区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今年我区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人才储备、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的载体作用,力争到年底使9.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
今年,我区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万人,达10.1万人,比上年增加7000余人,创历史新高。自治区人才公共服务部门负责开展12项就业计划中的市场就业、人才派遣、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截至5月底,全区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329场次,共有23746名高校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为大中型企业派遣3279名高校毕业生;组织1617名和2130名高校毕业生分别进行了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通过组织实施上述计划和其他8项工作计划,今年前5个月,我区共有3.2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或落实了就业去向,占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2%。
三、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促进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区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想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有诸多制约和阻碍。
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2011年我区毕业生首次突破10万人。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保持高位,我区将连续三年在10万人以上。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生活和就业,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二是服务经费不足,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公共服务应该主要依赖财政的支持。由于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总量激增等原因,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而现行有关政策法规还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还没完全得到“正名”,所需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处于“一事一议”地临时拨款甚至缺位状态,对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形成严重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