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

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范文1

您好!

或许是太激动,手竟有了些发颤。很高兴自己小学毕业了,回首六年小学历程,酸、甜、苦、辣四味俱全。有些舍不得,有些难忘,但终究是要离别的。踏进新年级,初中,从此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是中学生了!”

不久,我就要认识您了,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焦淑媛,今年12周岁了,我可是“00”后啊!我特别爱展示自己,当让也会有些羞涩。我喜欢唱歌,跳舞,对了,我还会古筝咧!当然,我还只是个“菜鸟”,也就是新手意思。自认为长相不算太丑,但也不漂亮,长相一般,但心地善良。一大特点是耳朵较大但比胡图图的小很多。人家说,大耳朵有福,我想也是,我福运不断,要不怎会在您这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班上呢!这一定是上天降福与我,您说呢?

下面说一下我的学习,哎,谈起这,我就黯然伤神了。不知怎的,我的学不扎实,以前的老师说我浮在上面,沉不下来,不稳当。但我今后不会再苦恼了,因为您教学这么棒,我以后想浮也浮不起来了。肯定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稳稳当当的,您说对吧!我的弱项是数学和英语,会做却做不对。语文嘛,比如这张卷那我就不好说了,生字都忘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唉,苦恼啊!

老师,我希望您是一个温柔成熟型的,不会在我们考不好后对我们大吼大叫,更不能体罚我们,比如扎马步、打耳光等等啦。也别吓唬我们,比如,要是我们考不好就打死我们了等等。可能要求蛮高的,可对您这种高水平、高水准的老师,不高要求岂不是太小瞧您了,太大材小用了!

我以前当过班长,我应对能力较强,社交啊,主持啊,都可以试试。我希望您能经常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狠抓品德修养。我认为一个人的谈吐不光代表你自己,在学校,你代表你们班;在外地,你代表你们家乡;在国外,你甚至代表中国!我认为品德很重要,社交能力更重要!

以上是我的想法和建议。特别希望您多关注关注我。说不定,长大以后我成了比较厉害的人物,我会在电视上感谢您喔!所以,老师,该批评时使劲批评,该表扬时略微表扬一下即可,但最好当别人面啊!关注一下我,一个不错的女生,焦淑媛。

您未来的学生

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范文2

亲爱的中学老师:

您好!

我是您的一名学生,我的名字叫石紫悦,我是从南昌市站前路小学来到这里的学生,我为能成为您的学生而感到自豪!我是一名从外地转来的孩子,说起来,您可能不相信,我是从六年级下学期才转来的,所以我却没有担任过什么职务。但我在乐平市小学担任过不少职务,例如:组长,班干部,三好学生,四好少年,共青团等,每次月考的成绩都在前十名,全班共八十五人,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全年级第二十二名的好成绩,全年级大约1600人,虽然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但对于我来说,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我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孩子,生来就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更没有参加过什么活动,但是我得过不少奖励,有作文方面的,有书法方面的……我的作文曾经得核心杯的全市二等奖,平时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来朗读。在书法方面,我也得过《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赛铜奖,舞蹈方面也过了九级,英语和数学方面也经常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我为我的特长时常感到一丝的骄傲。虽然在南昌呆的时间很短暂,但是我已经完全熟悉了这里的环境,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发奋图强,争取成绩更上一层楼。

说起我的优点,那可是数不胜数。我的自尊心很强,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我成绩只能算是中上,但期中考试让我的名誉大失,几个特大的红叉叉,再加上一个七十九分,改变了同学们对我的看法,就连老师也不相信那是我的试卷,不过,有不少题因为是粗心和字太难看而扣的分,拿到试卷以后,我非常后悔,但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我只能好好地接受现实。回到家后,奶奶对我进行了语重心长的教诲,她说,我要是考了九十七分这该有多好啊!第二天,我来到学校,不少学生都笑着说,我的成绩还没有他们的好呢!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努力,争取考个好成绩,在老师讲试卷的时候,我非常认真地听,虽然这次考试我发挥得不好,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后一定能考个好成绩。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时,我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同学们都对我另想相看。

希望我在您的带领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江西南昌站前路小学石紫悦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范文3

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完全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地就没有收成;而即便有收成,也收不了多少粮食。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马燕就生活在西海固下辖的贫困县之一――宁夏同心县。

同心县是全国著名的发菜集散地,当地发菜的收购价为每斤70元左右。为了生计,大人们扒上火车到严寒的戈壁滩上挖发菜,同心县的孩子则从六七岁起就开始跟着大人上山“捡”菜。马燕居住在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由于贫困闭塞,张家树村的人们依然保留了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把这看作天经地义。在张家树村,女孩子们一般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要辍学回家,为父母分担生计;然后早早出嫁,很快生孩子,继续着父母一辈的人生轨迹……

马燕亲眼见过一个和她一起长大的女孩,在14岁的时候辍学了,15岁结了婚,16岁的时候已经成了母亲。马燕最后一次看见她是在乡里的集上,她自己几乎还是个半大孩子,却已经是个小婴儿的妈妈。马燕非常可怜她,“结婚实在太可怕了。”

小小的马燕心气很高。她不想像妈妈们那样过,像村里的姐妹们那样过,她要读书!

然而,尽管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三年级的时候,按照母亲的安排,马燕还是中断了学校生活,回家喂羊,给两个弟弟做饭。

当时马燕还小,妈妈还能蒙骗她一下。妈妈骗她说,学校已经没有书了。你先喂羊羔,喂得大大的,然后把它卖了,你再去学校,到那时候就有书了。

妈妈想的是,先让她混混吧,混混她上学的念头可能就消失了。

然而,每天拔完草,马燕就蹲在小羊羔面前,盼着它快长啊,长得大大的,羊羔长大了,她就能上学了。每次给羊羔拔草的时候,看到同学们住学校走,她就蹲在路边一个劲地看,看得眼泪汪汪……

这一切都被妈妈白看在眼里。妈妈的心肠无法再硬下去了,她跟马燕爸爸说,还是借钱吧,借钱让孩子上学吧!

小羊羔喂了2l天,卖掉后赚了13块钱,妈妈又借了些钱替马燕交学费,这样马燕得以重返校园。那年她依然考了全班第一名。

等到上五年级的时候,西海固地区连续干旱四年,地里一分收成都没有,妈妈再也撑不住了。她对马燕说,家里这么困难,没法上学了。你已经是五年级学生了,你回来吧。

马燕从饭桌上抬起头来问:“那我两个弟弟上学吗?”

妈妈看了看她,说你两个弟弟当然上学。

“为什么两个弟弟上学,不让我上学?”

在少女马燕心中,“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有权读书。”然而,在张家树村,还没有一个女孩上过初中。妈妈也坦率地告诉她,家里实在太穷了,她最大,又是女孩,所以只能让她回家,让弟弟们继续上学。

而且,这一次回家,是彻底辍学。邻近有人听说马燕要辍学了,就来给她提亲。

马燕顿觉大脑中一片混乱。她知道村里的女孩们辍学后是怎么过的。她们摘发菜,每次回来脸上都带着伤疤,冬天脚冻肿了,手也冻肿了。马燕虽年幼,却十分有主意,她觉得这样活着实在太累,太痛苦。她的想法很单纯,那就是“有知识比下苦好”。

马燕开始和自己的妈妈谈判。她哭着哀求,一遍遍地讲道理给妈妈听,可是妈妈不为所动。妈妈心中有一个简单而又无法更改的主意:全力供两个儿子读书,牺牲女儿是无奈的,也是必须的。

在这之前,身边已有太多同学因贫困而辍学,这使马燕过早地有了一颗敏感的心。从四年级开始她就有了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每天一点一滴的感受都写下来,为的是有一天不得不离开学校时,还能为自己保留一点校园生活的印记。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怀念。到小学快毕业时她已经攒了六本日记,其中三本被粗心的父亲卷旱烟抽掉了。马燕把厚厚几本日记塞给妈妈,并且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让弟弟转交。她是想让自己的妈妈深入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希冀以情打动母亲坚硬的心。

母亲白是个文盲,根本看不懂女儿写的是什么,信是由马燕的小弟弟读给她听的。听了马燕的信后白觉得心里特别烦,晚上一个人悄悄流泪。她知道马燕就是要上学,而她也认为女儿应该上学,自己到城里找工的时候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马燕上了学就可以学习个理发裁剪什么的了。

晚上等三个孩子睡着后,白拉开了灯,她挨个看着孩子,特别是女儿马燕。在这母女之间,实在是有一条强大的生命纽带维系着彼此啊。然而,她在心里说,妈妈只能给你们生命,给不了你们远大的理想。

二、漂流瓶

就在马燕把日记交给妈妈几天之后,衬里来了一批外国人,其中有法国《解放报》的记者韩石(中文名),他和摄影记者萨拉来到西海固是想拍一些照片。当他们拍完照片准备动身离开时,一位村妇把一封信和三本小册子交到同伴萨拉的手中。那小册子蓝色的封面上写着整整齐齐的汉字,萨拉很是惊奇,而那位村妇坚持要她收下这些东西,好像此事事关她的生死。几分钟以后,韩石一行带着这件神秘的、又似乎很珍贵的礼物出发了。

那位村妇就是白,她交到萨拉手中的,是女儿马燕的刀口封信和三本日记。

韩石等人回到北京后,先对几本小册子进行了简单的翻译,紧接着,他被这些稚嫩而简单的文字震撼了。信和日记的主人是个13岁的小女孩,她的人生正面临着一场考验。“我想读书。”女孩在信的标题中写道,信纸的背面是豆子种植说明书。纸上不少地方有涂抹的痕迹,好像信的作者满腔愤怒,无法自控。透过这些东西韩石完全能想象出,这个小女孩如果不能再重返校园接受教育,简直就像生命也结束了一般。

拿到日记的27天后,韩石回到“处在世界尽头”的张家树村。飞机从北京到银川只要1个小时,但是汽车从银川到张家树颠簸了一天。

到村里时,马燕和妈妈白都不在村里,家里没人。最终韩石他们找到了马燕的父亲,一个沉默寡言的农民。

马燕父亲告诉韩石,读了女儿的信,他们很受震动,于是借了一笔钱――70块,让孩子读完这一年。现在马燕就在预旺中学上学呢。

在预旺中学韩石见到了马燕,一个很有活力和光彩的女孩,梳短发,穿着一件朴素的白衬衫,一条红布裤子。得知韩石和助手是专程为她而来,她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

他们一起返回村里。在当地阿訇的家里,人们自发地聚集起来。马燕一点也不胆怯,说了许多话。她说当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能上学时,心里非常悲伤;她感谢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明白她的悲伤,为了让她上学自己再次到400里以外的地方去摘发菜……上学究竟能不能改变当地女孩子的命运?就这个问题村里人和马燕展开了激烈讨论。村人都认为不可能,而马燕执着地认为,上过学的女人能自立,一定可以改变早早出嫁、用聘礼替兄弟们找媳妇的命运……

夜色渐渐深了,大家激动的情绪过去之后,正打算各自回家,一个纤弱的身影在黑暗中出现了:白,马燕的妈妈。她外出打了两个星期工,这 天突然回到了村子里。她满脸疲惫,风尘仆仆,长头发裹在一顶白帽子里。她马上就弄清楚了眼前的情形,“看到我们,她明白她把女儿的日记交给我们,就像把一个瓶子抛向大海,瓶子到达了目的地,她泣不成声。”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

回到法国后,韩石将马燕的故事写成两个整版的报道在《解放报》刊出,激起巨大的反响。

一位名叫爱玛・纽丽的中学老师在班上读了这份报纸,好几个同学哭了。一个学生说,从前他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幸的孩子,但是有了马燕,他从此能够把一个名字、一张面孔同一个具体的情况联系起来,并且读出了不幸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两个女孩交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读到马燕的故事之前,并不喜欢上学。今天,我们才知道自己多么幸运,我们拥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有能力送我们上学。感谢您打开了我们的眼睛。”

更多的孩子问:“老师,我们应当怎么做来帮助她?”

最后,学生们给马燕写了二十多封信,有图画,有诗,并且每封信里都装了一支笔。这么做的原因是马燕在日记中说,为了买一支圆珠笔,她不得不把买饭的钱省下来。

几个月以后,韩石再次返回宁夏,这一次的目标更大:帮助更多的孩子返回校园。他在巴黎成立了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为了宁夏孩子协会”(地址:法国巴黎娜扎雷特圣母街45号Email:enfantsduningxia@yahOO.fr)。最初的会员就是那些读了《解放报》上有关马燕的报道而做出反应的读者。

《马燕日记》由韩石整理后在巴黎出版,很快登上法国年度畅销书排行榜。接着又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人们同情马燕的苦难,更赞赏她不凡的勇气。一位14岁的法国中学生说:“我觉得她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很对。她很勇敢。”法国东部地区一位教师反复使用用马燕的故事教育他的学生,他班的学生民属于并不富裕的社会阶层,学习上有很大的障碍。

法国教育站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上,鼓励年轻人参加社会活动,支持各项伟大的事业,并举出了马燕的例子,题目是:“马燕,14岁,拯救自己,也是拯救别人。”

西海固贫瘠的土壤也因马燕而起着种种骚动。

马燕成为村里第一位女初中生,她突如其来的幸福令同学、乡亲们羡慕不已,有人说“马燕修了八辈子福气”,有人说“马燕就是运气好”。

预旺中学教导主任杨正林认为,马燕出名确实有偶然因素,但实事求是地讲,马燕能有今天,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杨正林说:“什么是素质教育?最简单讲应该是学以致用。我们身边不乏读死书死读书的学子,而谁能够学以致用,谁才能成为命运的宠儿。马燕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山里的孩子很少有人记日记,马燕从小就开始记日记,并且坚持不懈,这本身就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她面对困难不低头的精神品质。在山区,在乡村,一个14岁女孩的肩头能够承受如此压力实属不易。”

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范文4

遭遇失恋,痴情小弟成为迷途羔羊

蔡斌出生在湖北省潜江市一个农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他有4个姐姐:大姐蔡玲、二姐蔡芳、三姐蔡秀和四姐蔡玉。蔡斌从小受到父母和姐姐的疼爱。

1997年,蔡斌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某名牌大学。全村人都为出了这个“天之骄子”而自豪。蔡斌的高中同学王燕,头年高考落榜,她写信给蔡斌,说希望能在学习上得到他的帮助。得到蔡斌的应允后,王燕直接到了武汉,在蔡斌所在大学附近租了间房子潜心复习,以迎接高考。蔡斌心也很纯净,一下课就来到王燕的住处给她辅导,不遗余力地帮助她。

1998年9月,王燕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青海师范大学,在赴青海前一天,王燕专程返回武汉把蔡斌约了出来。一年的相处,两颗年轻的心早已靠近。王燕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蔡斌,千言万语最后化作了三个字:“我爱你!”说完就羞涩地低下了头……

弟弟的初恋女友就是王燕,大姐蔡玲起初也很高兴,她认识王燕,这个女孩因借书来过他们家里几次,是一个长相漂亮又懂事的女孩子。只是王燕和弟弟读的大学一个在武汉,一个在西宁,相隔太远,他们的爱情能经受得住距离的考验吗?蔡玲了解弟弟,他是一个性格内向、心胸并不宽广的男孩子,一旦付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遭受挫折会变得非常脆弱。为此,对弟弟的初恋,蔡玲和3个妹妹多次商量过,她们的心里既感到欣慰,又都隐隐感到一丝担忧。

但热恋中的王燕和蔡斌不会懂得蔡家姐妹的担忧,他们用信件互诉相思之苦,随着频繁的书信来往,两人的感情也急剧升温。这种 “柏拉图”式恋爱一直持续到大四,遇到的现实问题出来了。因为临近毕业分配,王燕希望蔡斌毕业后到青海工作。蔡斌却不愿意离开家乡,他劝王燕一年后来湖北。两人为此还在电话中发生过争吵,王燕生气地责问:“你不是口口声声说为我可以舍弃一切吗?怎么出尔反尔!”蔡斌为缓和关系,两次远涉千里从湖北赶到青海,但王燕总是避而不见。

2001年寒假,王燕从青海回老家过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好心的同学特意将他们两人紧挨着安排在一桌。谁知,王燕竟当着众人的面说:“我和他早就没什么关系了!”说完,就径自走向别的桌子。这令蔡斌羞愧难当,在同学们惊诧的目光下,他红着脸离开了。回到家里,蔡斌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蒙上被子整整哭了一个下午。

蔡玲很快就察觉到弟弟的变化,赶紧叫来3个妹妹轮流来安慰他。但无论姐姐们怎样劝他,身陷“情感漩涡”中的蔡斌都听不进去。

毕业分配日渐临近,别的同学都开始忙着联系单位,沉浸于失恋痛苦中的蔡斌对此不闻不问。最后听天由命地分到了河北邯郸市某地质大队,他独自乘火车来邯郸报到后,心情更加失落。尤其每到节假日,五层的宿舍大楼,只剩下他和看门的老大爷,刻骨铭心的孤独和凄凉便笼罩在心头。他无比思念王燕,但是伊人却从他的生命中消失了,没有任何音讯。

一年后,蔡斌从一位老同学那里得知,王燕已经大学毕业,她也没有留在青海,而是去了深圳。这天,心灰意冷的蔡斌在核算报表时,发现单位账面上居然有几十万元钱。“反正活着也没意思,不如取出一笔钱到深圳去,哪怕再看王燕一眼也好,然后了此一生。”这个念头一下子攫取了蔡斌。当天下午,蔡斌就利用职务之便,从银行取出20万元公款不辞而别。

蔡斌到了深圳。虽然怀里揣着20万,但他节俭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先找了家简陋的宾馆住下来,每天,就在匆匆而过的人流中寻找王燕的身影。他仔细观察每一个行人,但一个月过去了,王燕没有出现,他彻底失望了……

在一个发廊门前,蔡斌眼睛突然一亮,里面有个女孩长得非常像王燕。他好奇地与她攀谈起来,原来这个酷似王燕的女孩是一位按摩女,名叫齐晓丽,也是湖北人。

此后,蔡斌经常约齐晓丽出去吃饭,他把她当成王燕,借以麻醉自己的感情。齐晓丽觉得蔡斌与那些寻求刺激的人不一样,渐渐萌生爱意,她离开了发廊,与蔡斌住到了一起。

齐晓丽对蔡斌的爱是真心真意的,她从不过问蔡斌的身份,但还是看出来他心事重重。她多次劝蔡斌振作起来,在深圳做点小生意,和她好好过日子。可蔡斌哪有这个心思呢?

2002年10月的一天,深受良心折磨的蔡斌给齐晓丽写了一封长信,随信放下3万元钱。他在信中告诉她,自己身不由己,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回深圳了,让她把他永远忘掉……

离开深圳后,蔡斌本想回家,可又觉得无脸见人,便在广东、湖南、湖北三省多个城市颠沛流离,四处躲藏。他想等口袋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时,就跳河自尽。

亲情浩荡,为弟弟挣回失落的人生

蔡斌携款逃跑后,单位和检察机关先找到蔡玲,向她询问情况。蔡玲怎么也不相信,弟弟会干出这样的事来。她一再央求办案人员,不要将这件事告诉她年迈多病的父母,并保证一有弟弟的消息,就动员他投案自首。

当天晚上,蔡玲把弟弟的事告诉了丈夫李凤明。李凤明也非常吃惊,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对泪盈盈的妻子说,我娶了你就要为你分担痛苦,你弟弟的事就是咱家的事,他年纪还小,咱们得帮他走正路啊。蔡玲听后感动不已。

蔡玲背着父母召集了3个妹妹,她说:“我们不能让弟弟走上绝路。我问过了,如果想办法凑钱,还上那20万,就可以减轻他的罪行。”20万,对姐妹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她们都是农民,哪来这么多钱呢?但姐妹四个都纷纷表示,再苦再累,也要将钱凑齐。

2002年的春节即将到来,蔡玲和丈夫,带着四妹蔡玉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他们在北京昌平租了房子,买了两辆手推车。李凤明跟别人押车,从张家口往北京昌平蔬菜批发市场运菜。而蔡玲、蔡玉则每天从市场批发回蔬菜后,再用手推车运到街道的菜市场卖。他们天不亮就起床,中午就在菜市场啃个烧饼充饥。

呆在老家的二姐蔡芳,除了在服装厂打工,她还在家附近一个裁缝店找了份工作。三姐蔡秀则承包了村里的一块荒地。每当检察机关来人,都由她们俩出面接待,瞒着了父母和全村的人。她们一边用血汗换来工钱,一边静候弟弟的归来。但是蔡斌没有一点音讯。

蔡斌到底去了哪里?离家很长时间了,他无比想念父母和姐姐们,但他没勇气去面对亲人。离开深圳后,蔡斌先在武汉一位同学那里住了一段时间,随后因为同学多问了他几句,他又慌慌张张地离开,去湖南投靠另一个同学。

走的地方多了,蔡斌不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评判,他估计自己已经成了一个被通缉的逃犯,但又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下去。心情极度郁闷的时候,他就大量地抽烟、喝酒、泡吧,希冀以此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他几次想投江自尽,了却这不光彩的一生,但又似乎有很多牵挂放不下。

2004年8月底,蔡斌来到了北京,他想最后的一站就留给首都吧,看看天安门。在北京街头游荡了几天后,他花光了几乎所有的钱,最后口袋里只剩下3块钱。也许,该到了自我了断的时刻。蔡斌鼓足了勇气,给王燕写了最后一封信:“亲爱的燕,你是我爱过的唯一的女孩,尽管我们没有缘分走到一起。我曾无数次告诫自己忘掉这段恋情,可我做不到,为此我还做了很多荒唐的事。在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还是要深深地祝福你……”写完信,蔡斌泪流满面。他花1块钱买了信封邮票,在信封上写上王燕父母家的地址寄了出去。随即,他把最后2块钱花在给父母打长途电话上。电话那边,毫不知情的父母无比欣喜。蔡斌这才知道,大姐、四姐在北京昌平卖菜。

两个姐姐就在北京,临死前我再偷偷看她们一眼吧。蔡斌想。

此时蔡斌已身无分文,他羞于乞讨,只好拣别人吃剩的盒饭充饥。他一个菜市场接一个菜市场寻找,但一连找了几天,也没有找见姐姐,他望着眼前匆匆忙忙的行人,眼泪都出来了。姐姐,你在哪儿?上次在深圳,我就是这样与王燕擦肩而过,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姐姐,不见姐姐一面,就是死也难以安心啊。

亲情和爱情,铸就新生的勇气

一个月过去了,蔡斌还是没找到姐姐。为了生存,他找了一份送水的临时短工,有了微薄的收入。他不用再乞讨,每天空闲下来后,就去各大菜市场寻找姐姐,同时也是为了拣些菜叶回去煮着吃。一天傍晚,他刚到菜市场,发现一个卖菜的女人很像大姐,定睛细看,又觉得那女人很苍老,大姐应该不是这个模样。想起上次在深圳误把小丽当作王燕所做的荒唐事,蔡斌便收回目光继续在地上拣菜叶。

“斌斌!”那个女子喊了一声,是大姐的声音!蔡斌顿时如遭电击般怔住,是姐姐,我找到姐姐了!瞬间的迟疑后,他下意识转身就要逃离,那女人猛地跑过来,紧紧抱住了他!蔡斌鼻子陡然一酸,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下来。“斌斌呀,你这样逃下去啥时候才是个头!”蔡玲泣不成声,哭着捶打着弟弟……

这天晚上,蔡斌和大姐、四姐、大姐夫聚到了一起,听了弟弟的逃亡经历,蔡玲、蔡玉几次落泪。

第二天,接到电话的蔡芳、蔡秀从湖北老家赶到了北京,姐弟5人相见,拥抱在一起痛哭。姐姐们劝蔡斌投案自首,他吃了一惊,说:“晚了,我已经把20万挥霍完了,没有退路了……”蔡玲痛心地说:“你知道吗?你不仅伤了姐姐的心,还伤了王燕的心!她一直不知道你犯事了,直到收到你的信后,她才知道一切。她非常难过,一打电话就哭,可见她还是没忘记你。”

原来,这几年,王燕过得也很苦,她一直没再恋爱。毕业后她去了深圳,试图通过玩命工作忘掉过去,但一直郁郁寡欢。她几次想与蔡斌联系,又怕蔡斌不原谅她。在深圳呆了一年,她回到青海,做了一名中学老师。终于有一天,她通过查号台找到了蔡斌所在单位的电话,拨过去后,却听说蔡斌携款潜逃了,当下她就懵了。神志稍微清醒后,她赶紧央求:“我一定替他还钱,你们能不能先……”不等她说完,对方就说检察机关已经立案了,这时,王燕如五雷轰顶,“哇”的一声拿着电话哭了起来……

王燕知道蔡斌最信赖大姐蔡玲,她想办法和蔡玲取得了联系。蔡玲告诉了王燕弟弟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她真诚地说:“我相信我弟弟对你的真情,如果你不嫌弃他,我希望你回到他的身边,那样他才有获得新生的希望,你能帮我一把吗?”王燕答应了。

听了大姐的讲述,蔡斌不知道有多后悔,他不停地捶打着自己的头:“姐姐,我太不应该了,我想活下去,我还想见到王燕……”

蔡玲早有准备,对弟弟说:“这3年,姐姐们都在为你攒钱,凑到一起,再借些,估计也差不多了。”她拿出这几年和丈夫,还有四妹一块挣的9万元积蓄,蔡芳、蔡秀也取出从家带来的6万多块钱的存折。与蔡玲一块儿卖菜的商贩们听到蔡玲姐弟的事后,纷纷解囊相助,不到一天工夫,就凑够了20万元。

几天后,蔡斌走进了邯郸市检察院。他将20万元钱交给检察官后说:“是姐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我没有任何侥幸心理,不管判多少年,我都认真改造,出来后重新做人。”

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范文5

【关键词】 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新生教育;差异;有效衔接;途径

一、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符合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的教育规律,需要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每一个节点都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无论在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等各个阶段,都应该做好教育的“无缝对接”。而其中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生活的连接尤为重要。

首先,这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规律的需求。这一年龄阶段(18-25岁左右)的教育对象呈现出更多个体心理发展的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独立自主,希望改变依赖承认的状况,要求取得和成人平等的地位与权力。但在经济上多数不独立,需要依赖家庭供给;日常生活中还不具备成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锁闭性逐渐增强: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自我意识觉醒,心里不成熟但自尊心很强,一些学生不愿向他人吐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若成年人或教育者不能因势利导正确对待,则进一步促进了其心理上的锁闭。社会性逐步增强:理想、兴趣、动机、品德、世界观等个体意识倾向逐渐清晰和展开,大学时期层侧重于思想认识的社会性和交往的社会性,注重自我发展。所以,中学到大学的阶段同属于青年期,在心理发展上有许多共性,同时更有连续性和发展性,注重教育的衔接是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是教育系统健康发展的需要。无论教育系统的哪个教育阶段,均有着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的集合,并且由诸多教育要素构成一定的组织形式。教育系统必须在合理划分教育阶段的基础上,加强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和谐的结构;教育系统必须发挥各个教育阶段的相关性,是他们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教育系统应及时了解教育现状,使个教育阶段相互了解各自存在的问题以便协同解决。要实现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实现,就必须加强教育结构和层次的衔接,是各级各类教育能为下一级教育做好铺垫。高校教育与中学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两个相邻的阶段,则要注重其相互链接的重要性。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更多的是分化而非沟通,成为现有的高校新生教育工作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化对比

二者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与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1]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2]总体看来,两个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有层次性,但也有联系。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成为当前普通中学现实中的主要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视角,具体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环境的差异

中午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有基本固定的教室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中学校园门禁制度相比之下较大学严格。中学的课堂教学时间稳定,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几乎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可供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物理环境的相对固定,学生在班级内则有固定的友伴群,班主任则便于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各类实践育人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状况等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

大学的环境相对开放,开放的校园,开放的教室,不甚紧凑的课程,开放的校园活动,淡化的班级的概念,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更多,兴趣选择性范围更大,造成学生的流动性增强。学生的相对固定的管理者一般为学生辅导员,不再以班为单位配备有效的管理者,管理模式宽松。

2、教学方式的差异

中学教学方式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高考是重要的指南和风向标。中学教育在教学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虽然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上学校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高考的压力迫使中学的课程讲授目标以分数论,目标明确。

高校的教育没有升学的明显压力,学分制、选课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选择上更具有主动性。在教学方面则采用比较自由开放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少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明确的指标性的要求。中学期间以高考为目标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上父母老师的督促,同时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初入大学时的不知所措。

3、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生活依赖于学校和家长。学习规划主要由学校负责,生活管理主要由家长负责。事实上,这种做法却使得高中生丧失了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导致了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不适应。

现有的高校寄宿制集体生活,要求学生在生活上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学会自我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具备合理的消费观。高校开放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形形的信息和人群,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应对能力。而现实中因为不具备这些能力在新环境里产生不适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的情况屡见之。

4、友伴群的变化

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区域有限,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友伴群,几年里都相对固定,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在学习和升学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相对较少,人际关系并不复杂。

进入大学后的友伴群关系需要重新建立和组合,但不仅限于班级,可跨越专业、年级、院系、校际、校内外。而重新建立起的人际关系网络较以前是相对复杂的,如地域上的更大差异、生活习惯差异、“三观”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等。对于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实质上是在中学期间甚至更早期就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中学时期没有显现出来的问题,到大学期间由于环境的倒逼而显现,个别学生出现没有安全感、自我封闭、交流障碍,甚至更严重的情形。

5、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区别

无论是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学校都在探索创新更加有效的思想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所有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仍在于密集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占据着绝大多数时间。高中期间关于思想教育课程固定的开设几乎停滞,学生思想教育也采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但在升学的压力下,思想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中学的德育实施与教学结合紧密。

高校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凸显。首先在低年级固定开设的“两课”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其次,高校对党团教育工作非常重视。第三,树魂立德、树风立人的理念深入人心,由此依托党、团、班级、社团开展了许多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各类实践活动。第四,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时空的局限,隐性、显性的教育相互作用,潜移默化。高校的德育实施与学生工作结合紧密。

三、做好大学新生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

美国教育家杜威批判道:“训练与教育不同,仅是某些技能的获得。本性上的才能可训练到一个更高效率的程度,而并无新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但后者正是教育的目标。”[3]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决定了中学教育以“训练”为主的现状,导致了高中教育目标的窄化。当前高校与中学的联系,更多的是功利性的,比如抢夺优质生源,确切地说是抢夺高考高分生源。而在大学的育人实践中,学生显现出来的问题许多是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存在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现实中表现出明确的不一致性和断层,所以,高校在为新生开展教育活动的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教育信息的对接

由于中学教育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对封闭,学生对于高校的了解多来源于招生宣讲材料、老师家长、朋辈、媒体报道,而从这些渠道了解的高校的信息相对单一。中学生对于大学情况的了解明显不足,对高校的性质层次、学科现状和发展、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日常管理和生活等,或者了解片面、或者道听途说造成误解。大学的自由化程度有时也被中学老师和家长有意无意的夸大描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对学校不满意、对专业不满意、对生活条件不满意、对压力不适应等问题。

高校新生教育中要设计全面的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阐释高等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明确其接收高等教育的目标,促使学生了解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期望。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支持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定位、构建个人发展蓝图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通常情况下,介绍校史、院况、专业教育是使学生认同自己大学生身份的起点,近两年来各高校以及二级院系尤其重视这一点,纷纷在学生入学前的暑假就利用网络媒体及各类自媒体平台,设计的生动活泼的校情介绍。而学生入校后的生活和管理则依靠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老师以及朋辈教育进行。

2、班级概念的强化

大学生新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思想处于最具浮动性的时期,新生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平衡点,而一些学生则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放任。这是比较典型的新环境适应期的表现,也反映出大学新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作为高校教育者,这一时期的学生不能片面的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而需要引导和培养。而“班级”则是过渡期的最好载体。

如本文之前提到,较之于中学,大学期间班级的概念相对淡化。但考虑到新生身份转化和身份认同需要一定的过程,虽然教室这一物理环境不能承载“班级”活动区域,则只有依靠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风建设来强化班级的集体概念。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最需要将相对固定的人群作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基础,班级则是建立这种“友伴群”的“圈子”。同专业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朋辈关系的建立在此时也尤为重要,便于新生对自身的身份认同。

3、内在动机的调动

大学新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自我意识发展,主体精神增强,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同时表现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表现出不一致;渴望成才但普遍存在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独立意识很强但自理能力较弱。这些表现在中学期间也同样存在,但由于目标明确(高考)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问题并不显现。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是满足个人社会需求,如求知、成就、交往等的更高的途径,但却目标不清、定位不清,所以感到“迷茫”。作为高校的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的需求并且引导学生设立目标,这一目标即是学生所“需要”的,促使其寻找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由此产生内在发动机去激发其朝向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内的多种资源和平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刺激其内在动机的显现。

4、家庭与学校的联动

中学期间学生的家校教育十分紧密,而一旦进入高校,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许多家长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虽然许多高校初步建立起了家长联络制度,但对于教育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许多国外高校也把新生父母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之中。例如哈佛大学,每个哈佛新生的父母都会被邀请写一封信给哈佛本科院长,介绍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关注点,以帮助学院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如搭配合适的室友。学校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本校,还邀请新生的家长来学校深度游,此外还安排参观宿舍,认识子女的同学,认识子女的父母们,选听孩子的一堂课,品尝食堂饭菜,参观校医院;心理医生跟大家将新生适应性问题,就业辅导部门跟家长将实习和就业问题,学校校长跟家长对话,回答父母的相关问题。[4]

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不具备成熟的处事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形成,突兀的以“上大学”作为学生“成年”的标志,而脱离家庭教育,是不具备科学性的。中国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即便是在成年以后也非常亲密,影响力也大得多。将家长纳入到新生教育体系之中,发挥父母的家庭教育对新生的影响作用。学校把良好的理念传递给家长,通过家长的亲情角度能给予学生有效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也使得学校的教育者能更有针对性的做出判断和指导。

5、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强调新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引导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以教育引导为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隐性教育为主;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内在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以线下教育为主。新生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校园稳定安全教育等。在教育形式上反对一味灌输,如连续的讲座和报告,应采取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较强的形式如小组讨论、演讲、团队训练、观摩、社会实践等,增强入学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语

中学教育与大学新生教育的对接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在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高校新生教育是贯穿新生入学以后长期教育过程,而非几个星期的一蹴而就。新生教育也并非是解决大学新生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作为高校目前越来越重视的一项专项工作,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过渡期,它可改进和空间还有很大,但需要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作为生源提供者的中学教育机构共同重视。

【注 释】

[1] 叶瑞祥 沈晓量.中学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5.

[2] 倪明江.创造未来:工程教育改革研究[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4.

[3] [美]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4] 胡哲、邵天舒.中外高校新生入学的比较和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参考文献】

[1] 王颖.论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的衔接――某师范大学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的启迪[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2] 陈慧敏.从中学教育解析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信息科技,2007(23).

[3] 刘春腊,申秀英,徐美,刘沛林.大、中学环境教育对接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4] 蒋雪岩.大学,应主动做好与中学人才培养的对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5] 毛青松.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研究[J].文教资料,2010.5.

上一篇漂亮衣服

下一篇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