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1
(1)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2)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3)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4)品味春*,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5)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4、根据第(5)段内容写字、解释加点的词。(4分)
开qǐ( ) 易shì( ) 难驻( ) 别去( )
5、读第(1)段,你感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3)段中白居易的诗句“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与朱自清的散文《春》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春》是怎样具体体现这两句诗的意境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4)段画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4)段中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和那位现代美国哲人难能桑塔耶那面对同样的春天,心态却明显不同。请借助文中“悔”和“冲”两个词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从春天里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照第(2)段画线句子仿写。(3分)
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评判青松的高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4、启 逝 驻:停留 别:另外、别处(解作“离开”亦可)
5、多雨、短暂、来得艰难(春光金贵,春光难觅,雨水多)
6、谁者承认春天是美好的。(无论谁都承认春天是美好的)
7、《春》通过总写“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和具体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事物的生机盎然,表现了“遇物尽欢欣”的诗意;通过写孩子们的玩耍和大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各做各的事情,写出了“爱春非独我”的诗意。
8、品味春*,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9、“悔”字表现了怀春思夫的女子内心的压抑和无奈,而“冲”字则充分显示出了桑塔耶那的自由奔放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10、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进取中的春光,由当常驻于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2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王庭《移居东村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姚范《山行》)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③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
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题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其一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二是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s。爱杀江南!
这支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明丽淡远的江南秋景图。前三句为静景,烟波浩渺,荷花丛生,两岸人家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自然之美陪衬人间之繁华;紧接着四句为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画船渐近,酒旗摇曳,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静景,显得单调,只有动景,显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衬,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2012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明代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想心切和流光飞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012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针对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其参考答案为:“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类别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况且,诗歌鉴赏这种审美活动主要基于主观判断,感情成分多一些,这就造成类别界限很难完全划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类别,前两者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些句子确实兼具二者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其中,第三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潺潺溪水从乱石中穿过,发出细碎的喧哗声,这句是动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静和谐,这句是静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同时,也是以动衬静,小溪的欢唱更加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
可见,鉴赏诗歌时,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作品做切合实际的分析,胶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说来,为动静结合区分类别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有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明我们仍在用自然科学思维来审视文学艺术,希望能有百用百灵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艺术,其实,这是违背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我们对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以细究,既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经常出现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因为找到动静和静景似乎很容易,学生经常不加辨别,轻易就认定某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事实上,尽管能找出动景和静景,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苏轼的《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熙宁五年(1072)苏轼被派遣担任杭州州试的监试。试院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首诗。当学生面对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认定它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认为一四两句是动景,第三句是静景。如果不考虑整首诗的情境,孤立地看这几句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的时候,这首诗与那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横风吹雨,来势凶猛,霎时,雨收云散,海阔天青,电光如蛇,间或穿梭。此诗为我们呈现了傍晚时望湖楼所见的壮美之景,并于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中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诗通常呈现的是赏心悦目的优美,以及恬静、幽深、宁谧的境界。
最后,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附2013高考语文辽宁卷的诗歌鉴赏试题中的第8题,有助于区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 轩 诗 兴
张 C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3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此在高考古诗词鉴赏中,语言的鉴赏就成为考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每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中,对诗词语言鉴赏的考查均占一定的分量,其中对“炼字”的考查多有涉及。在2012年的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直接命题对诗句中某些字的艺术表达进行鉴赏的就有4套。
一、【真题展示】
1.(2012年四川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2012年重庆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3.(2012年安徽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2012年湖北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二、【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每年高考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当然炼字题目也包含其中。 炼字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因此解答时要抓住其中几个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一般来说解答此类题可分为三个步骤:
1.解释字义
解释这些词语的字面意义。包括句法特点及活用现象。如果字表意义比较浅显,可以省略这一步骤,或与第二步合并。
2.阐述效果
解析这个字或词在诗歌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所炼之字在描摹修饰中所创造的意境;②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结构作用;③所用艺术手法(含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作答。
3.揭示情感
说明(揭示)所炼之字以这种艺术效果(意境)更好地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试分析首句中“惊”字的妙处。
〔依法解读〕
①解释字义――“惊”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晚暮静坐的诗人受到惊动;②阐述效果――诗人晚暮临窗独坐,室外之风吹门动竹,诗人疑为故人来访,故为之心惊,但只是虚幻,所以忧思不绝;“惊”字,既描摹了抒情主人公凝神孤坐忽为惊动的情态,又引起下面一系列的情节和想象,具有启动全诗的结构功能。③揭示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能力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使诗歌增色不少。请指出诗中第二句哪两个字用得巧妙,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赵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②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音pīng。美貌,面色光泽。②燕,通“宴”。
词的上片中哪个词运用得非常巧妙,试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韦 庄
忽觉东风景渐迟,野梅山杏暗芳菲。
落星楼上吹残角,偃月营中挂夕晖。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
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
“红尘遮断长安陌”中“遮断”一作“望断”,你觉得哪一种版本好,简要陈述理由。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
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诗中第二句的“才”“半”两个字用得巧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表现了作者欢悦和赞美之情。
2.词之首句起笔不凡,以拟人手法写春风似乎可以用她那灵巧的“手”,启开冰封雪盖的万物,而且最“先”使梅花吐出了嫩蕊。“试手”而先,仿佛是春风对梅花特别钟情。
3.“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4.“遮断”好,故国遥远,关山迢迢阻断了回乡之路,甚至于眺望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表达作者羁留异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望断”好,望断即望穿,刻画了一个羁留异乡极度盼望、期待、思念故国的游子形象。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4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2.(201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2016·丽水)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4.(2016·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__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5.(2016·济南)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6.(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溪①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__答案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_
7.(2016·长沙)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8.(2016·兰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煞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像车轮般很快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煞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鲜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煞”,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9.(2016·温州)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10.(2016·吉林)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5
一、就分值而言,从6分到17分不等。其中,6分的为重庆、福建两卷,7分的为湖南、广东、浙江三卷,8分的为安徽、湖北、四川、天津、山东、江西、上海、全国大纲八卷,10分的为江苏卷,11分的为辽宁、全国新课标两卷、17分为北京卷。看来,8分为常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北京卷,不妨一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秸①
张耒[宋]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⑴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⑵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其中,让我们感到出新的是13题。这道题新在要我们联系实际来谈,新在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新在分值竟高达10分。这样的题目,在来年的高考中,会不会也出现在别的试卷中,值得我们关注。
二、就作者而言,唐朝的选了杜甫、储光羲、周朴3人的;宋朝的选了欧阳修、张耒、刘敞、苏轼、黄庭坚、周邦彦、陈与义、华岳等8人的,其中苏轼、黄庭坚出现在两套试卷上;明朝的选了高启、张弼2人的;清朝的选了厉鹗1人的;上海卷从东汉时期无名氏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选了《明月何皎皎》。看来,2011年高考,宋朝诗人的诗作出现的最多。就这些诗人而言,其中有好多是我们并不熟悉的。之所以选这些人的诗歌,该是为了避免被人们猜中题。就是我们熟悉的诗人,除了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外,其他的也是我们陌生的,自然这也是为了避免大家猜中题目。明白了这些,在复习备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心中自然也就有数了。
三、就题目设计数量而言,一般是两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是特例,这就是湖南卷,我们不妨一看: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虽然题目仅一个,但分值并不小,为7分,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答深答透,具体体现在字数上,绝对不能三言两语就完了,要尽可能多一些,具体的说该不少于五六十字。
三个题目的为北京、湖北、天津、江苏、上海5卷。其中,北京、上海各有一个选择题,其他全为主观题。
四、就设计题目所用诗歌数量而言,一般是用一首诗歌,有时候也用两首。用两首的时候,其实是要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如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我们回答同中之异,湖北卷给的刘敞的《登城》和苏轼的《望湖楼晚景》,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是在楼上观览雨景,也就是说属于同一题材。但这并不是说在所写内容、写法、风格等方面没有区别了。现在就是要我们回答这些不同。怎样回答呢?最为重要的还是去认真阅读所给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给以比较,找出其不同,诉诸成文。大家不妨仔细研究下面的参考答案,看一看,想一想,肯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参考答案】
(1)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 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现其壮观。
五、就题目设计类型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是要求我们回答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安徽卷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福建卷要求“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广东卷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江苏卷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江西卷要求“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国大纲卷要求“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全国新课标卷要求“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山东卷问“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但毕竟是可以分类的。平日我们作一梳理,知道有“思念、愉快、欣慰、悲伤、愤怒、羞愧、自豪、感激、遗憾、热爱、同情”等种类。考试答题的时候,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从中选择作答。
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了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如江苏卷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江西卷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全国新课标卷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安徽卷要求“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
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有限的,我们平日也该作以整理,记忆在心,以备考场上答题调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动静结合、前后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侧面描写、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照、设问、对偶、借代等。
再从不同角度切入,对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特点进行综述后,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说一说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因为读懂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读不懂,那么一切还是等于零。
谈到古代诗歌的欣赏,一些同学总露出畏难情绪。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难的,只要我们能够给古代诗歌正确定位,就是古代诗歌不过是一则短而又短的特殊的文言文罢了。说短,七言律诗不过56个字,五言绝句才20个字。这么说来,又有何难?有何特殊呢?我们也谈四点,也就是送给同学们能够开启古代诗歌之门的四把金钥匙。
1.特殊在古代诗歌用的一些词语都打上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一些文化印记。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古诗一旦翻译成外文,往往就走了味。举例来说,松梅竹菊往往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也就是说古人常用其来表现志向、气节。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可在古人眼里也是有生命的,看到月亮便勾起自己的思乡思亲的情怀来,你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月亮),无一不是这样。杨柳传递的则是依依惜别之情,最早《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往后王维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莫不如此。梧桐与杜鹃又都与凄凉分不开,落花与流水又都与愁绪分不开,作为候鸟的大雁又往往触动游子的乡愁。总而言之,这些表示自然之物的词语,都寄寓着一些特殊的情味,且得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认可。我们读诗注意到了这些特殊的词语,可以说也就拥有了开启古诗欣赏之门的一把钥匙。
2.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语序,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古诗中也有这些现象,但说起来应该是比这复杂得多。因为古诗特别是近体诗要讲押韵,要讲平仄,也就是说,语序要为押韵、平仄开路。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应该是“文章岂著名,老病应休官”。“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下句应该是“一月夜飞渡镜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后两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6
一、以时间为序,分段把握诗人情感
人的情感起变化,得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感它不是突然就产生的,可能之前有一个铺垫,之后有一个延伸。如果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条分缕析,我们可以在纵向上把诗人的情感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个阶段。如果我们尝试着在这三个时间段上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体会把握,就可以把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感细分出来,就可以快捷而且准确地解读出诗人的多种情感(或者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例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
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入手。本诗表达的是梦醒时分,诗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惆怅之情。但从时间上看,诗的第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毫无悲切之感,而诗人恰是以此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之情,因此诗人的情感前后有一个转折的过程。
[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例2:(201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
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
门对寒流雪满山。
(1)请简要分析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解析]前三句诗恰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利于考生切分诗人的情绪。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就能够体悟作者的情感。“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二、细分咏叹对象,不同对象不同情感
诗歌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应当注意一首诗中生感的主体可能不止一个人。这里的情感主体可以是诗人自己,也有可能是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还有可能是诗歌中涉及到的有关人物。所以我们就必须从不同的对象,多角度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诗歌中蕴含的多种感情。
例3:(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题干中明确提到“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可见抒情的主体不是单一的。从具体的诗句可以分析出三种情感:“番腾妆束闹苏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了叹春归去之情。
[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例4:(201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部分已经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愁”或“喜”,考生可以选取任意一个角度作答,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写出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或悲,或喜,或“悲喜”兼有),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三、不遗漏引感的任一外界因素
人的情感通常是受外界触发而产生。诗歌情感多元化常常是因为多重外在因素引起的,包括诗人造访某个地方所引发的联想、景的目睹变化、事的发生回忆、物的刺激触发等等外在因素,这些都会引发人的情感。所以考生在读诗的时候,就要细细分析诗人的情感有没有因为外因的变化从而导致情感的复杂多元。
例5:(2014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摇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8.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花落”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带给诗人的感慨,燕子怜惜花朵故衔花修补房梁上的花朵,实际上也是作者托物言情,表达自己的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和王导、谢安家族的没落给诗人带来痛衰之情。可见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受了外界不同事物的影响。
[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剥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例6:(2014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9.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求考生回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诗歌本身,或许略显朦胧,所以命题人在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因此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宋]周 密
夜深归客倚筇①行,
冷②依萤③聚土塍④。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本是竹的一种,这里指竹杖。倚筇:扶杖。②:火,俗称鬼火。③萤:指萤火。④土塍:田野里的土埂子。
问:“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
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
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
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
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羁绪”之情由哪些原因所引发。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问:“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浪 淘 沙
[南宋]邓 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邓剡被元兵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途经台城(南京),作了此词。
(1)请说说“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中“一叶”的妙处。
(2)全词以“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作结,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①江上夜泊
黄 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说说下片的“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3.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4.(1)“一叶”点出这是初秋季节,突出了作者的孤独之感和对身世飘零的慨叹。(2)当年南京城名门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废墟一片,长满了青青野草。作者运用典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命运无常、国家兴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