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区域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区域发展范文1
农村地区在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八成的资金被用于扶持城市发展,对待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支持明显不够。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受制于资金的瓶颈,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差距的扩大和差异的不断凸显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在金融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应对和解决农村与城市存在的差异性问题,积极探索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新道路,促使金融改革的落实和实现,为我国的和谐发展添砖加瓦。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分布的区域差异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明显不均衡。在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广大农村居民拥有的金融资源非常有限。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金融结构在农村地区直接设立营业网点的数量比上年度不但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交通不便、人口少、地域广、不利于开展集中性金融业务等因素,是造成我国金融机构不不乐意开展部分空白乡镇金融业务的直接原因。以贵州省为例,可见部分边远落后地区不仅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与发达地区营业网点分布密度具有明显差别,其服务水平也明显不足。[1]除了上述分布不均衡的弊端之外,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内控机制长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坏账率较高,信贷审批权限小、额度低,风控能力较差等。
(二)农村金融规模的区域差异
从现有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看,农村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差异,部分边远落后地区金融发展长期滞后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城市差距更是巨大。发达地区由于市场规模大、企业数量较多,这些为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了有力条件。而落后地区因为缺乏上述优先,造成在申请贷款、开展各种衍生金融品服务中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区域差异
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本就不高,以农村地区的储蓄资金投资率为例,很多农村居民习惯上把资金存入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获取稳定的储蓄收益,而把这部分资金进行在投资的人员却相对较少。2013年,银监会公布过去三年农村存贷款变动情况,发现除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少数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农村都存在存款余额高于贷款余额的现象。这与城市贷款高于存款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部分欠发达的边远落后农村,部分居民已经习惯于储蓄,不愿意把资金用于消费。当然,造成这种储蓄率长期较高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因素的结果。传统存贷款业务在农村地区开展本就先天不足,更无论其他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拓展。因此,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发展看,金融市场效率比城市相对要低很多,不同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效率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四)农村金融供给的区域差异
金融供给一般侧重于能够更好开展各种金融业务的地区。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也出现明显的差异性现象,如发达地区金融供给数量明显要高于欠发达地区。部分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本就缺乏金融融资的欲望,加上他们对融资额度大小不一、融资需求也不同,有的农村居民是临时性需要获得贷款等因素,造成这些地区的金融供给不便于操作。对比发达地区和恰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储蓄产品种类和攻击率明显要多于欠发达地区。从金融服务方面看,我国很多边远落后地区由于金融需求小、金融消费多边性等特点,造成这些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也相对不足。商业银行一般把绝大多数的业务范围限定在城镇等发达地区,给农村居民提供贷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有农村居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渠道还是农村信用社,这几乎成为农村金融贷款业务的唯一来源。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金融发展历史较短,在金融管理和产权等方面与商业银行等差距明显,这造成它本身金融供给能力比较有限。[2]
(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
我国金融机构分布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长期存在,正如上面所述我国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的营业网点在2014年不但没有比2013年增多,相反还有所减少。即便是统一省的不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设计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的现象。这种地区性差异造成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金融发展中始终出现相对滞后的状况。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本就不如城市地区,部分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更是不容乐观,如果不从法律、制度和业务等方面开展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入创新,最终会让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始终处于低端水平。这不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之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种地理条件,政策因素的差异是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就当前我国的发展情况而言,不仅东西部经济存在着差异,沿海和内陆存在着差异,即便是同样是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可以说在交通、经济的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交通设施也较为完备,因此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环境相对优越;而欠发达地区在环境条件方面则相对较弱,加上我国政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待不同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同,加之金融机构为了获得自身收益而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执行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政策,这些无疑都造成了不同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3]
(二)农村经济领域的影响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农村金融发展差异性的根本性原因。除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一直明显滞后,这使得该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也相对滞后。北方某省数据统计显示,城乡之间农村金融信贷规模之比为3.5:1,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信贷比为2.6: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与城市地区相比差距更是惊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居民金融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本身诚信意识不高,还有农村信用机制建设不完善等原因。这带来农村地区金融信贷工具一直较少,金融服务能力相对其他地方要低很多。2.农村经济结构影响。农村发达地区的居民,农业收入已经不占据主要的收入来源,大多数发达地区的农民主要通过当地的乡镇企业和从事第三产业等新型就业方式获得自己的收入。这些地方严格来说已经不能够称其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因此,这些地方的金融发展相对较好,比以往传统的农业贷款范围要广的多。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一般是在经济比较活跃,居民收入相对较高的地方健全,这些地方开展金融风险的难度较低。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还是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获取收入的方式,农业生产贷款需求比其他产业要低得多。这些造成当地的金融发展一直缓慢,如果单靠开展农业生产性金融服务,一是贷款规模小,二是农户还本付息的风险高。这也是造成这些地区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营业网点不但没有增加,相反数目还有所减少的直接原因。[4]毕竟金融结构开展金融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它们不会轻易在这些地区开始新的营业网点。
三、运用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实施有区别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传统的金融制度中,针对农业地区的发展一般设立不同类型的三种金融机构: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一般负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保教护航,该银行不对普通居民开放金融信贷业务;二是商业性农业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但是今天的农业银行金融业务的侧重点也在城市;三是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农业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办理贷款的主要来源,但是其金融成本相对商业银行要高。因此,从未来农村地区发展看,要想促进当地金融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巨大作用,要进一步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当然,首先要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晰的问题,要结合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新型农村信用合作社。特别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我国政府必须要重视制定金融扶持政策,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的金融扶持。我国政府可以鼓励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地区,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同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还要针对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相应的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要真正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要做到回归农村地区,二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强化自己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优势地位。要逐渐在欠发达地区尽力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样才能够满足这些地区农民融资的渴求,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更加有利于金融机构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最终要在农村地区建立良性的可持续性的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村地区持续发展提供融资帮助。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我国政府应当指导金融机构指定灵活的货币政策。对发达农村地区可以逐步推行城市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欠发达崎岖,我国金融机构要建立严格的担保机制,可以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这样可以让当地经济发展获得更多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同时我国政府还要进一步依据不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策等。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防止出现挤占挪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资金的行为。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结构本就机构数量少,规模较小,因此我国人民银行应当根据农村地区发展忒点,建立欠发达地区金融专项辅助政策,进一步拓宽农村地区金融信贷规模,降低金融信贷的成本。同时,要建立严格的金融风险内控机制,防止出现金融信贷中呆账、坏账的产生。总之,畅通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加强信贷金融监管,是我国未来农村金融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对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执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要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货币供应,尽快推动它们快速赶上发达地区。我国央行还可以通过制定欠发达农村地区利率优惠和利率补贴等方式,帮助这些地方实现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减少办理贷款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加借助于金融力量实现自己融资目标,进而推动自己家庭事业的发展,进而增加自己的收入。
(三)实施有差别的农地金融制度
我国目前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性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金融制度是治本之策。我国农村地区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模式,要求我国金融机构必须要围绕这一特点制定完善可控的金融发展与风险控制机制。要想建立这一机制,需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动积极地进入农村,充分了解农村金融信贷业务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农业金融市场拓展制度。当然,针对目前农村融资中普遍采用的土地、房产抵押等方式,我国政府应当制定严格的规范政策。要防止大量农村土地等资源被挪作他用,否则最终不利于农业地区长远健康的发展。农村地区要想发展非农产业,也要在保障完善有序的土地流转前提下,实现对农村土地经营权的风险可控性。同时,为了解决农村日益增长的土地市场化运营状况,我国政府可以建立灵活的土地政权回收方式,让农村土地市场化运营能够得到更加妥善的监管。土地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尤其是农村土地主要承担着生产粮食的重任,这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口口粮安全。因此,对待各种农村金融中的农业土地抵押要深入考察,把各种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如果一些必须要进行的土地流转,应当由当地政府出面进行土地资本的运作,这样可以保障广大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同时也可以让社会资本或者私人资本进入农业土地流转领域,可以进一步拓宽农业资金的来源渠道。
(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要想推动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除了做好金融工作之外,最根本的是要转变目前农村传统的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方式。要在有条件的欠发达地区适当发展其他产业,如对待一些边远落后但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依托资源进行矿产开发、冶炼等。要重视发展农村服务,对待农村服务也执行适当优惠政策,让更多农村居民转变以往单纯依靠农业生产为主的收入方式,更加积极的从事其他产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还可以为农村地区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饱和,未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起点。农村地区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资金等。这样可以极大推动农村地区快速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而形成新的农村地区发展的特色,实现城市与农村真正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总而言之,我国当前农村区域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仅与城市地区存在的明显的差异,存在着东西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而且,即便是农村地区内部相比较,也存在着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金融行业发展规模不高、融资效率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进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必须通盘考虑,针对性地制定扶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援助政策,采用切实有效的积极措施,通过减小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资金的支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来不断推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有效的经济动力。
作者:吾买尔江·艾山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莫任珍.浅析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金融经济,2015(4):197-199.
[2]孟兆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异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415-418.
农村区域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村物流;区域经济;资金;交易成本
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一种叫作现代物流的新型运输方式,由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企业中降低成本的最关键的控制点,并且同时成为销售和生产公司追寻的“第三利润源”。这其中,物流中最重要的就是区域物流,地区现代化程度由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进行权衡,并且成了一个重要的指标。所以,对区域经济和物流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对之后两者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区域经济和农村物流是一体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和互相依存,农村物流的发展是由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物流发展来推进的,农村物流中关于供应和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区域经济和农村物流两者的作用机理,也就是说,增加农村物流的供给能力和提高农村物流的需求,通过以上方式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物流供需的发展会随着农村物流的改善而提升,这样为后期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两者的作用机理图如下:
二、农村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农村物流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农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地区的物流发展慢。农村物流可以将传统的物流活动进行高效的整合,例如采购、运输、仓储和装卸搬运以及流通加工,这样便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快速的形成,专营农村物流,互相合作的前提下,农民只需要专注的进行农业发展,农村物流服务商为农户提供物流服务,并且同时与外界相关的农贸市场进行对接;除此之外,农村物流的发展可以增强农民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专业合作社,使农民的地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稳固提升,最终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2]。
(二)农村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由于没有高效的、便捷和网络化的物流系统,传统农业一直都是小农经济,由于解决了地域方面的限制问题而且信息和物流的传递效率和流通效率都得到提升,因此现代流通体系对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水平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农产品营销和农资配送等社会农业化的发展。
(三)农村物流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经济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一体化,随着农村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跨区域生产产品及消费都将可能成为现实,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能力以及涉农物资全部随着农村物流的进步得到了高效的提升,在这过程中,使得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大大降低,产品流通时的物流成本大幅度减少。以上有利的方面都加强了农产品的流通加工等增值活动,并且同时将这些项目转移至全部产地。
(四)农村物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勤保障系统农村的生产以及消费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而农村物流的作用体现在众多方面,一方面将农产品高效的运输到有需求的地方,帮助农民达到高收入高产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确保及时地将农村地区需要的生产商品及资料等涉农物资运送到,使得农民的生产和消费都得到合理的保障。
(五)农村物流通过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加强物流产业的效率、对农村物流体系组成的因素加强组织管理和提高农村物流的供应能力以及农村物流网络建立的合理性等,通过以上措施将农村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便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保证在区域经济中,物流服务和农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将会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生改变。
三、区域经济对农村物流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引起居民消费习惯的变化对农产品的新鲜度及消费品的多样化的要求会大幅度的带动相关的流通加工、运输和仓储等这些行业的发展,致使相关行业结构改变,因此增加对农村物流的需求。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农村物流的发展农村物流的供应和需求能力,以及农村发展需要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及物质基础均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对农村物流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物流的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那么物流的重要性越明显,经济快速发展将会导致非常大的物流需求,这将很大程度的带动物流业的飞速运行,那么社会以及政府对物流的支持力度加大。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现代化物流的组织形式,以及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建设。现在社会各个层面对物流业的重点关注都验证了这个经济规律。
四、我国农村商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意识低且相关产业发展较慢商业物流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缓慢的,原因是封建思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民对经济的认识相对落后,并且农民对一些活动也不感兴趣,例如商业物流的发展这类活动,因此认知比较落后,造成经济发展的形式相对老旧。并且,农村经济的发展包括很多不利的地方,例如各级政府不重视农业发展,没有将先进的人才引入农村,而且不对农业进行大量资金投资。因此农民缺乏对商业物流的认知、美誉建设经济信息体系的认识、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差异[3]。除此之外,商业物流发展缓慢,导致了其他附属产业相对发展滞后,比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比较落后,建设菜市场的相关设备进度缓慢等,这些导致了商业物流发展落后。
(二)农村商业物流规模小且体系不完善我们国家农村商品零售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城镇的各类发展情况均优于农村方面,尤其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商业物流,它主要靠城乡间的短途运输。某些人口流量比较少的地方,几乎没有物流行业,几乎都是商户自行和城乡中转站联系,进行合作,不仅增加客户自己的成本,还限制了物流的效率。由于农村中的物流点、人力物力的配置等物流体系全部没有建设完善,无法达到系统性的配送服务,因此目前来看,农村的商业物流仍然保持在发展初期。
(三)农村商业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较差目前,我国农村商业物流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落后,冷藏技术也比较落后,这些农村商业物流基础设备设施的落后导致商业物流发展速度缓慢。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区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建设过程中全部都存在物流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并且国家对交通和物流的投入相对低,例如路况及运输设备差,然后造成了农贸市场各方面比较落后,例如设施及设备条件比较差,冷藏和储藏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关于农产品短途的冷链的保鲜方式几乎做不到,造成了许多农产品严重的损耗,质量严重下降,例如运输过程中质量变差、发霉变质。除此之外,现代物流的体系发展和农贸产品的发展不能实现紧密连接,因为没有完善的物流体系,因此造成了产地与销地的农产品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对农产品流通环节造成严重的滞后影响,不便于农村商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出现这样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商业物流的支持力度,加强商业物流设备的改良,重视城乡之间交通条件及网络的发展,建设城乡商业物流的一些基础设备,保证农村和城镇之间的物资流通畅通,促进新型物流模式后期发展。
(四)区域间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滞后经济发展需要信息网络化与高新技术的支持,我国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前景与技术和信息有极大的关联,而且它们可以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技术与信息持续快速的发展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型模式必将传统的经济体系淘汰,然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再是单打独斗。但是就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而言,我们仍然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对农村商业物流模式进行管理,尤其针对设施设备运行问题及物流配送体系等相关方面都存在信息化水平偏弱的问题,造成物资运送速度慢,商户的成本增加,均导致农村商业物流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进程的变慢。
五、区域经济环境下我国新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措施
(一)政府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面对所处的经济区域环境,首先政府应该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各级政府针对物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农业方面都应该配置专项资金,来确保各个地区新农村商业物流的不断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帮助农产品企业与各个商超建立合作关系,并且建立良好的双向物流运输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使用奖励资金的形式,大力推动新农村商业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积极提高农村商业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农业经济会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日益增长,同时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相关关联,并且协同发展,使得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要合理的对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管理,当前,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等的发展前景也日益明朗,农产品向外销售的情况愈来愈多,而且外销时对农产品的要求也相对严格起来,此时需要将农产品的资源配置作为首先工作,同时保证农产品物流运送时的效率,推动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4]。
(三)完善物流体系的发展当前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物流形式的发展很重要,物流可以推定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离不开物流体系的建设,而完善健全的物流体系可以促进并推动新农村商业物流的前进,同时还需要建设一个物流空间体系,并确保这个空间布局是符合要求的,如此这般,便可将当地的经济和物流体系的发展情况互相关联。除此之外,一体化发展的物流体系,在实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保证零误差,然后把所有的单独进行的物流行业整合,将物流成本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增加收益,降低损耗,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村区域发展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世界级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农村教育改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为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农业教育改革,提高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农村教育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而农村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指导。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之间的管理,并针对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作用。
前言:我国作为世界级农业大国,全国大概有65%的人口源自农村。因此,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问题。而同时,农村教育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者尤为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更是得到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早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
1.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
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良性系统。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农村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系统循环不畅,影响到国家到农村的整体规划,良好发展。因此,农村教育与农村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内部联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重要互动机制。
从农村教育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实行情况好坏的重要条件。农村对教育改革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以经济水平作为最基础的保障,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动力;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广,也完善了经济结构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使农村面临更多的经济业务范围。而经济收入的渠道增多了,自然人们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2.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农村教育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教育结构早已不能适应时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村教育落后遏制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象普遍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农村教育体系中,缺乏美育教育老师。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老师充足,但是音乐、美术、体育等美育老师,师资严重不足。造成农村无法全面开设学生应有的教学课堂,不能做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二,农村教育教师团队现状颇令人担忧。目前,农村教育中许多教师一人兼任数值,例如,语文老师兼任体育老师或者是美术老师等等课堂教学,造成基础知识教学与艺术教学,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师做指导,形成农村教育分流困难,无法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由于农村教育结构的缺失,严重造成农村素质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做到想协调。
2.2对教育的不重视和教育经费的缺乏,造成农村教育的缺失
据我国教育权威部门统计,一个学生从接受学前教育开始到完成高中素质教育,平局每年的最低投入约为2千左右,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投资约为1万元左右。而接近50%的农村家庭拥有两个孩子,一般家庭对这种规模的教育经费已经难以承受,要支付两个孩子教育经费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担,对于这种规模的开支,早已超出他们的最大承受能力。就造成农村家庭无力送他们的儿女去接受高等教育,部分学生也存在中途退学的现象。
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随之为农村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农村家庭生活好了,但是对教育的观念仍旧未改变。虽然农村父母可以负担起教育索花费的费用,但是让然为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部分农村父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靠地赚钱,经济收入增多了和教育无关。对于个人经济的增长属于更多劳动力的在地工作的结构。正是因为农村父母对教育意识的单薄,不肯为农村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条件,也造成农村教育往往不能符合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久以往势必遏制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与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在我国领导、政府的大力促进之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遏制教育发展的成因,给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瓶颈,解决工作刻不容缓。
3.1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结构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为农村建立良好的经济结构、良性循环机制,势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因此,针对农村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应该重新构建农村教育提醒,将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农民对自己教育的实际需求是上入手。对学校的教育机构开展,灵活式,开放式教学和对学生的跟踪式服务。
3.2 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家庭无力承当教育支出的情况。我国政府,因该发挥政府教育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以政府强制手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有困难的家庭,免受学生的杂费,提供住宿伙食费,帮助其完成学业。同时,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农村教育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业科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长,以学致富。从而有效的做到农村教育的大力推广。
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的各个专业的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专业、合格的优秀教师支教到农村中来。在完善各个学科专业教师的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农村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的良好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农村教育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力,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又是农村教育改革赖以生存的基础支撑力。因此,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强化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21世纪农村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龙井仁. 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J].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3) .
农村区域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
本文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提供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从区域层面上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衡量和分析,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一、各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金融发展指标。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呈现非均衡状态。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总额远远高于其它地区,农村金融相关比率也高于其它三大区域。而东北三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金融发展在总量上看落后于其他地区,缺乏资金来源和信贷支持,很多项目难以实施,限制了其农业经济本身的发展。各区域农村金融上的差距,限制了欠发达地区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影响了区域之间农村金融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2)结构指标。一是收入比。2012年我国四大区域的农村收入比均超过2005年,说明金融机构在组织和动员经济剩余的能力方面有所增强。西部地区2005~2012年之间,农村收入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了西部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金融中介储蓄运用的效率。二是存贷差与存贷比。农村地区在2003~
2012年均表现为存差,并且存贷差处于上升的趋势,农村资金是净流出,经济剩余比较多。2003~2012年,中部和西部的存贷比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区域之间差异不大。从2003~2005年,西部地区的贷款-存款比率最高,东部最低,从根本上看,东部有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资金来源多元化,东南沿海有些地区有外汇流入,外汇占款较多。
二、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差距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造成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各区域金融的结构与规模,在经济发展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大,除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以及农村金融资产的规模都会相应扩大和发展,这些作为对农村居民需求的回报。相比而言,我国东北、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作为经济主体的集体经济和农户个人支付金融机构进入的固定费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发展缓慢,金融市场相对滞后。(2)各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包括农村经济)在整体上的资源配置方式、运行机制、经济发展战略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市场化进程的非同步性,在各区域之间表现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推进的过程,赋予不同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3)政府行为的区域差异。我国四大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政府行为也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制度安排的不同导致金融发展呈现非均衡状态。从地方政府来看,为了本地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必然会展开对资金的争夺,一般表现在对投资机会的争夺上。而地方政府之间具有不同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发展及控制力,在争夺金融资源的博弈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肯定有优势,这种行为差异,使得中西部落后地区金融环境相对恶劣,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行为对金融机构的外在作用。
三、运用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在总体制度安排上体现区域差异。对金融发展较为充分的东部地区而言,因为资本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比中西部、东北地区大,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主要依靠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力量,以巩固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成果,保持其货币化、市场化程度,稳定农村金融发展秩序。而对欠发达地区,利用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加上农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必须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强调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和帮助。(2)在具体政策工具上体现区域差异。区域金融目标的实现需借助一定的政策工具,我国的金融政策工具通常指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不发达,地方政府不准发行公债,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对区域金融调节能力较弱,很难应用到缩小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上。除三大法宝外,央行还可以直接运用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不同区域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行直接控制。(3)实施有差别的农地金融制度。对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目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说,农地金融制度在实施中必须体现区域化和因地制宜,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完善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将农村土地抵押市场让位于私人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国家制定详细的调控政策,具体运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
参 考 文 献
[1]蔡日方,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30~37
农村区域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路径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筹集农村闲散资金来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为农民服务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效果显著。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乡镇政府都有巨大的金融需求,但由于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当前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如何立足农村市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很多农村,现代化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大规模开展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个体经营,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量。但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1农村区域资金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因为贷款种类多、手续简便、放款及时等优势吸引了大批农村客户,成为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但随着近年来金融结构的调整,四家国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逐渐收缩机构网点,农行也撤消了在县城以下的全部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市场资金需求中呈现“孤军奋战”的局面,其所承受的资金压力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进一步弱化了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作用,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服务转向城市,这更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压力。农村信用社从支农的主要力量变成支农的“孤立军”,其有限的资金无法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导致供需不平衡。
1.2农村信用社服务体制不健全
很多农村信用社存在服务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扶持政策不到位的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低、交通条件落后等因素,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分散、金融市场分割不能形成相应规模,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无法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地区由于没有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放货过程中成本偏高,缺乏相应的物权保障,增加了借贷风险。其次,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制度要求在发放贷款时,通过抵押或信用贷款,而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民和企业发放担保贷款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或抵押物,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正常享受金融服务。
1.3资金不足,无法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由于结算渠道狭窄、结算手段落后、汇路不畅等问题,在金融行业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而社会上很多人士对农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在农村信用社存款有很大风险,导致很多资金雄厚的优良客户都不愿意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农村信用社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仍无法吸引一些黄金客户,无法很好的组织稳定性较好、成本低的行政事业单位前来存款。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加入争夺农村储源市场的行列,成为农村信用社强大的竞争对手,农村资金分流严重,农村富余资金无法被农村信用社有效吸纳。很多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存贷比例失调、信贷资金极度匮乏,无法加大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1.4信用环境差,逃债现象严重
由于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当前农村信用社逃债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农村用户和企业对借贷,不能很好的守信自律,在借贷到期时认账不还或赖账,甚至有部分借款人或企业有意、恶意逃废债务。少数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处理农村信用社金融债权问题时,为维护地方和部门的利益,纵容企业和用户逃废债务,严重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利益。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长期被这些不良贷款占用,大大降低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不仅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更阻碍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路径
2.1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首先,政府部门要尽快落实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消除资金压力,提高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其次,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筹集资金,并把该区域的涉农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对于限制农村信用社开户或存款的相关规定要及时撤销,帮助农村信用社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资金,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同时鼓励和引导各企事业单位、团体到农村信用社存款,充实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储备。
2.2以市场为导向,完善金融服务体制
农村信用社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找准支农信贷市场定位,切实提高自身实力,通过积极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和支农水平。同时,也应积极完善金融服务体制,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金融服务上有所突破。例如可以开通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卡等各项便民业务以带动服务质量的总体改善,提高同业竞争力和吸储能力;注重市场营销模式,消除歧视性政策,加大对优质客户的公关工作,同时增加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团体的农村财政性存款比重,在与政府及其它经济组织合作的过程中中,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信用资源来获得充分的资金来源,以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
2.3拓展服务领域,增强资金实力
农村信用社在逐步完善已有信贷产品的同时应及时总结经验,拓展服务领域,开发有当地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增强自身资金实力。如可以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耐用品消费、住房建设等消费贷款产品,同时开发适合农户产业特点的大额农贷和适合中小企业实际的生产性贷款,探索和拓宽农户抵押物的范围。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创新将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组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综合高效的信贷服务。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实现贷款、票据兑现和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2.4健全信贷保障机制,营造良好信贷环境
建立有效的信贷保障机制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制度保证,首先建立信贷担保机构,设法让民间或政府出资作为信贷担保基金,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进行担保。当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时,担保基金可以代偿,这样很好的减少贷款风险;其次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一个贷款保险机制,贷款时企业对无法担保部分进行投保,当企业不能归还贷款时,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保险金获得收益,弥补损失;第三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间资本创业,通过启动民营资本缓和农村区域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的压力,分流农村信用社资金风险。要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信用社平时可以以创建类似“信用农户”评比活动的方式,提高用户的信用意识,各级党政干部也应该成为守信的模范,配合农村信用社维护信贷安全,为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做表率。
三、总结
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希望农村信用社注重改革创新,融入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中,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韩正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10,09(01):89-90.
农村区域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农村 其余经济 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大国,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开发历史差异所形成的发展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等各异的众多区域。对于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目前最为通用的是将全国划分为3个不同的经济区域:即东部经济发达区、中部经济次发达区、西部经济欠发达区。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经过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大地带的农村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成倍增加,农村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而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农业结构畸型以及农产品产地与加工工业、生产区与消费区严重脱节的状况,农业布局日趋合理。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加之中国农村生产力整体水平仍然很低、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科学技术、文化、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失误,使得一些区域内优越的自然资源不仅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反而遭到破坏,三大经济区域内农村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反而越来越明显。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成因
(1)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①农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都选择了外出打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率。②城市与农村之间未建立良好的贸易组织与贸易机制,并缺少有效的贸易互动,农民并未能在贸易活动过程中取得理想的利润与收入。③农村整体较少的收入使得农村未能有足够的资金生产投资,在银行贷款方面,周期较长,利息较高时贷款过程受到了较大阻力,促使农村的经济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
(2)农业生产要素流动不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拥有的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具有充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各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组合比例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未能认识到这种变化,再加上本就落后的人力资源与高科技技术,使得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
(3)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农民收入与劳动者文化程度正相关。因此,对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建设,人才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致使相关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有效改进,生产效率低下,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给予其技术支持,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劳动率,同时还能有效的解决农民的转业问题。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政府应结合农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与部署。积极推进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以充分发挥科技技术的优势。利用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建立全方位的经济体系和特色的农业经济。以最大限度消除贫困,维护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就生产投资而言,政府应当出台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企业对农村进行投资。并充分发挥银行职能,对农业的开发进行扶持,使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当调整自身的运营目标,提高服务质量,把农村吸收的存款尽量投放到农村经济的建设中来。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取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流畅,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保障。因此,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不仅应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机制、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机制和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以激活各农业生产要素,更要建立起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人才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将农村课程改革纳入到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中,把科普知识以及有关的医疗卫生知识投入于日常教学,并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相关的科普宣传。同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以最大限度的促使其开放思想意识,转变市场知识观念,达到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而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人才、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畅所造成的。因此中央政府只有发挥其调控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各区域的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才能有利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振芳.国外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世界农业,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