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故事情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梦故事情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故事情节

红楼梦故事情节范文1

任何一部戏剧都应该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并且通过演员的演绎来表达主创者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水景秀《红楼梦》以“红楼梦起”、“女娲补天·宝玉降世”、“群芳争艳·游园惊梦”、“梦游太虚·初试云雨”、“共读西厢·落红成阵”、“元妃省亲·宝玉大婚”、“黛玉之死·贾府之倾”这几个故事情节串联而成。虽然这些情节都是《红楼梦》小说原著中的情节,但是编导的选材却未免太过断章取义,仅仅以视觉冲击力为选材依据,而完全忽视了主题思想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表现。

“群芳争艳”一节浓墨重彩地演绎了“宝钗扑蝶”,该节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薛宝钗在扑蝶时来到滴翠亭,隔窗听见了小红和坠儿的私房话,听出了她的声音,宝钗知道小红素习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于是使用了“金蝉脱壳”法,嫁祸黛玉。水景秀《红楼梦》当然无法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演绎如此深层次的内涵,那么编导选择此节的意义何在呢?难道是为显示薛宝钗的清纯、可爱吗?

此外,“游园惊梦”一节也甚为荒唐,对中国戏曲略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该节是《牡丹亭》中柳梦梅与杜丽娘初次相遇时的对白。“姐姐,小生那一处,不曾寻得你?却在这里。”“姐姐,咱一片幽情,爱杀你哩!”该剧嫁接到宝玉与黛玉初会时的情境,当时宝黛二人的年龄不过十二三岁,而且即便是日后长大了,二人青梅竹马、两情相悦,这也不可能是宝黛二人的对话方式,如此生搬硬套岂不荒谬至极!

再说“梦游太虚、初试云雨”,该节取自《红楼梦》小说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可以说太虚幻境是全书提纲挈领的一个章节,在全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钗的命运与结局在各自的判词中得到了预示。这个回目是值得人久久回味与研究的,原不适宜搬至舞台,编导弃之不取,原有其道理。然而,编导对宝玉“初试云雨”一回的搬演却显得牵强附会,没有体现原著的思想精华。原著第五回,警幻道:“如世之好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兴趣,此皆皮肤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关于“”的解释,警幻仙子又说:“‘’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可见是一种境界,除了贾宝玉,再没有第二人可以当之无愧。警幻仙子早就说了:“吾之爱汝者,乃古今天下第一人也!”可见,“”是曹雪芹对宝玉的一种褒赞,而后的小说回目中也通过贾宝玉对晴雯、平儿、金钏等人的关怀来体现宝玉天性是个 “情种”。水景秀《红楼梦》以直白的舞蹈演出及幕后旁白来演绎宝玉“初试云雨”,虽说确实取材于原著,却难免让人产生断章取义之臆想。尤其是最后宝玉在牛鬼蛇神中挣扎,不仅不能给人一丝美感,反而让不了解原著的观众对宝玉形象产生误解,以为宝玉也是情迷之徒,这真真玷污了宝玉的形象,也玷污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纯净、真挚、发自肺腑的爱情。

红楼梦故事情节范文2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根据各地中考名著题的不同设计,笔者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上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红楼梦故事情节范文3

既然名著已经成为高考的一部分,把握高考名著阅读题的备考策略也就至关重要。

一、明确考题题型

为了避免简单的考查识记,名著阅读题的考查题型采取了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主观题两道,共十分,以简答的形式呈现。客观题一道,共五分,以双项选择的形式出现,纵观2008~2012年的高考中,题干皆表述为“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即要求考生辨识错误的选项。本类试题从2008年开始出现于江苏高考试卷,五年高考中,题型没有发生改变。

二、明确命题范围

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相关的命题要求,研究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出题的指向,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江苏省历年高考“文学名著阅读”题的考试范围,主要是《考试说明》中推荐的10部文学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巴金《家》、沈从文的《边城》、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郭沫若的《女神》、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根据2013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雷雨》改换成老舍的《茶馆》。其中中国作品7部,外国作品3部。体裁丰富,小说7部,戏剧2部和现代诗1部。每份试卷涉及的试题共为7部名著,简答题两道,各涉及一部名著,客观选择题涉及5部;每个选项涉及1本书,选出2个答案,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2008年名著阅读选择题的五道选项分别涉及《女神》《家》《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哈姆莱特》,第一道简答题关注于《呐喊》,第二道简答题则是关注于《红楼梦》,另外三部作品则没有涉及。

三、明确设题角度

《考试说明》对加试中设有名著阅读题进行如此的说明:“要求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因此名著的设题角度可以说是多方面,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风格、手法多个角度都可以命题。

(1)明确双项选择题的设题角度。主要要把握错误选项的设题角度,避免混淆。以2008~2012年的高考真题来剖析,名著选择主要会从以下两个角度设题:①曲解错解。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错误的解释,使选项的表述和原著的内容不相符。2009年选择题E选项中关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终于保住了马林鱼”的表述就是对原著内容的错解。2010年D选项错认为《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复仇举动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2011年B项将《家》中觉民给觉新写信的情节错判为觉新给觉民写信;E项将《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放弃抢夺梳妆匣的原因错判为女儿拿刀以自杀威胁。②张冠李戴,把本不属于某个人物的情节、特征或者不属于某部作品的内容强加到这个人物或这部作品中。2008年试卷中A选项中将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两篇作品内容混淆、对应错误;C项将《三国演义》曹操败走华容道后哭郭嘉的情节误判为哭荀彧。2009年A选项将小说集《呐喊》《风波》中固守旧制度的九斤老太错误地归结为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2010年A项将《阿Q正传》中,砸静修庵的龙牌,拿走宣德炉等本是关于假洋鬼子的情节搬到阿Q身上。2012年B项将《雷雨》中当年周朴园所迎娶的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错判为蘩漪;D项将《边城》中被称作“岳云”的傩送误判为天保。

(2)明确简答题的设题角度。归纳近五年的名著阅读高考真题,可发现以下几个设题角度:①人事场景的判断。侧重考查考生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有效地回忆与辨识。2008年简答第一题要求考生能将“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五个人物分别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对应。2011年简答第一题是针对《红楼梦》判词的辨析和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对“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一判词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理解,能够回忆辨识其中的“优伶”和“公子”所指何人。2012年简答第一题要求考生从题干所给的一首诗来对《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和“宝玉娶亲”的情节做出准确的辨识和判断。②人物形象的总结。此类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否对人物典型形象做出全面完整地认识和理解,能否辨识、再现或者概括、阐述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2009年简答第一题是关于《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的人物形象,考查学生对吝啬鬼这一形象的认知把握程度。2010年简答第二题更具有针对性地要求考生从《三国演义》中“许攸投奔曹操”的情节去归纳概括曹操这一人物形象。③故事情节的概括。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对某部作品、某个章节或篇目、某个事件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2009年简答第二题要求考生能够回忆并且概括《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情节。2011年简答第二题需要学生在对《雷雨》全篇情节的整体把握上,提炼、归纳鲁侍萍所经历的人生悲苦。④典型概念的理解。此类考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并解释每部作品中出现的经典型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旨的理解。2008年简答第二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解释《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含义。⑤作品主旨的探究。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意蕴的了解,把握作家在不同的人物、情节上所投射的思想意蕴,因此此类题型往往和情节、人物相联系。2010年简答第一题需要考生能够结合人物形象理解并阐述《老人与海》中的主旨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含义。2012年简答题第二题要求考生能从鲁迅的《药》中的不同人物的语言中来探究其对革命者夏瑜的态度。

四、明确答题策略

在名著加试题中尤其是简答题,要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1)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针对人物形象出题,还是针对故事情节,或者是思想主旨等;是要求“分析”还是要求“概括”;“分析”则需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概括”则点明特点,无需阐释。

(2)答案组织要点。不同的题目,其答案组织要点各不相同。概括故事情节时,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这六个要素去组织答案。归纳人物形象,需要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经历及重要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对比。人事场景的判断,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识记和辨别。典型概念和作品主题则需要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归纳评判。

(3)语言简洁通畅。一方面要将人物、事件、主题交代清楚,另一方面精炼简洁、明白晓畅,避免颠三倒四、杂糅冗长、大而无当、表意笼统。

红楼梦故事情节范文4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跨文化交际,服饰,文化内涵

《红楼梦》素来享有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作者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为小说的艺术魅力增色不少,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暗示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在英译过程中,该类词语的翻译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霍译本的服饰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原作的文化内涵是否在译本中有所体现。

一、服饰翻译与人物形象刻画

服饰与着装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人的性格特征可由服饰反映出来。以小说第三回为例。宝玉初见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译:“He was wearing a narrow-sleeved, full-skirted robe of dark red material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two shades of gold.”

宝玉第二次出场时,“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

译:“He had changed his robe and jacket for a rather more worn-looking rose-coloured gown, sprigged with flowers……. thick-soled crimson slippers.”

贾宝玉的服饰以红为主,符合其在贾府的身份地位,也体现了他的热情与活力。此外,宝玉的“尚红”还能体现出他尊重女性、爱慕女性的心理特征。但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寓意着危险和暴力。霍克斯在译文中分别使用了“dark red”、“rose coloured”和“crimson”来处理以上三种的红色,呈献给读者深沉、暗淡的色调。该部分的翻译处理虽能使西方读者更易接受,但宝玉性格刻画方面的文化内涵未能得以体现。

二、服饰翻译与人物身份描写

服饰是人物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象征。书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均能通过其服饰充分体现出来。以小说第三回王熙凤的首次登场描写为例。

“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霍译:“Her chignon was enclosed in a circlet of gold filigree......imported silk crêpe embroidered with flowers.”

“赤金盘螭璎珞圈”中的“赤金”的翻译有失准确。“red gold”中文释义为纯金,与赤金的概念对等,但译为“red gold”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文化内涵传达的缺失。曹雪芹如此浓墨重彩的描写凤姐的首次出场,正是为了暗示其张扬的个性、奢华的风格及其在贾府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因此,将赤金译为“highly-refined gold”更能对文化内涵的传达起到强调作用。

在穿着描写中,霍克斯将“袄”译为“dress”,较好的保留了原作的美学效果。而将“褂”译为“jacket”则破坏了译文的整体和谐。根据《红楼梦大辞典》的解释,“褂”指的是妇女在棉袄和裙子外穿的无袖、束身、长至膝盖下方的宽大的长外衣。而“jacket”意为“短外衣”。“jacket”不仅不能在概念与功能上与“褂”达到对等,更不能传达“褂”与其他中国传统服装相搭配的独特美感。

三、服饰翻译与故事情节发展

《红楼梦》中细致的服饰描写还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第六十八回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为例。

“凤姐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

霍译:“She was dressed in half-mourning, with hair-ornaments of silver......a plain white satin skirt.”

此处对凤姐着素服的描写与其平常鲜艳奢华的穿着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有三:更显漂亮清丽,堪比尤二姐之美;掩盖其咄咄逼人的强势,使二姐放松警惕;震慑二姐,贾琏在国孝、家孝期间偷娶二姐违例犯法。这正为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后的不幸遭遇做好铺垫。这一场景的服饰翻译翔实,但与简洁的原文相比,少了一些震慑力。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主导思想,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的过程,认为影响翻译的决定性因素是翻译目的。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在于使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红楼梦》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构筑桥梁。因此,服饰翻译部分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避免中国传统服饰的复杂命名、抽象样式为西方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在这一点上,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成功的,但原文服饰描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缺失和不当翻译应引起广大译者的重视和思考,并在今后的翻译活动中尽可能的避免。

参考文献:

[1] Cao Xueqin and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and John Minfold. London: Penguin Group, 1973-1986.

红楼梦故事情节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33-02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初中阶段)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

与之相适应,我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也出现了考查名著阅读情况的试题。本人两年前参加中考阅卷,所批改项目恰恰就是名著阅读题。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此题的实际得分率极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教师方法引导欠缺,阅读教学效率低;二是因为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不是很突出,阅读不得法,即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简单说,就是不愿也不会读书。

如何让学生愿意读书,会读书,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边摸索边总结,认为以下方法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整体了解,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名著之前,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不要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在介绍时,教师要对作品中的著名情节、作品的巨大影响等,向学生大力渲染,先入为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阅读,相信阅读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升。当然,有了这样的先期指导,学生的阅读指向性也会有极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了解了曹雪芹曲折的身世,才能认真体会作品中所萦绕的凄凉,而不是被表面的繁华与热闹所蒙蔽,不知作品本意;阅读《聊斋志异》,先知道了蒲松龄的身世遭际,才能用心去感悟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阅读《童年》,就要知道高尔基的生平经历,才不会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情节中迷失了阅读的方向,才会读懂其中的人生苦痛。

二、讲述情节,把握整体思路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但是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读来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其难以把握是很正常的。所以对中学生来说,理清故事情节,对小说形成整体认知,是阅读的关键。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之后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缩写,也可以让学生以人物为主线概括出与各个人物相关的主要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概括中逐步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的。但在每一章回里,又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八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片段,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在教学中,师生要达成共识――智取,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阅读中要把“智取”放在首位,以“智取”为线索,概括出情节、人物特征等等,能转述出“智取”在小说中的具体表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对故事整体把握,再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作品的细化理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每周一个问题设置的形式达到这样的效果。如,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火烧赤壁对三国局势的影响是什么,等等。

三、关注人物,于细节处品析

细节,是文学名著的精华所在,是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反复品味之所在。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细节,正是细节展现了这些人物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于是我们在赏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诸葛亮的“智”,要关注那些足以看出诸葛亮之“智”的细节,真正读出诸葛亮的“智”,这样才不是人云亦云;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乱世之奸雄”――曹操,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找出那些可以看出曹操性格的细节反复揣摩,这样才不至于将曹操的形象仅仅局限于作者的世界观下,做到有自主见解地阅读。在阅读中,教师还要有意引导学生明白,发生在小说中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都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是性格使然。《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王熙凤“弄权铁槛寺”,都是对人物性格最好的诠释。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及时雨”是《水浒传》中宋江的外号,既可见他“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明白他的“江湖地位”的由来;“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的特点,再见她算计尤二姐的阴狠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有限的阅读课上,我们只要紧紧抓住这些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细节细细品味,反复品析,即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阅读赏析。

四、重视提升,不可忽视读后感

红楼梦故事情节范文6

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心线索”的问题。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人对这一问题发表有卓见的文章。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止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单线”、(二)“双线”、(三)“三线”。现分述如下。

“单线”。此种意见又可梳理为六种观点:

一、“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此说提出最早。下举三家·①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问题》(《新建设》1955年4月号)中说:“《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恋爱故事作为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②舒芜同志在《“谁解其中味”—有关〈红楼梦〉的若干问题讨论》(《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辑)中认为:“无论如何,宝、黛、钗之间的故事,才是《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或者说,是贯串和联络千头万绪的一条主线,这是不可否认的。”③邓遂夫在《<红楼梦>主线管窥》(《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1辑)中指出:“这部作品的主线,正确表达,应该是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作品中‘描写主人公具体活动的具有连续性的、贯穿全书的一个中心事件’,也不仅仅是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还应包括与此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宝玉、宝钗之间的婚姻悲剧,实际上是相互交错地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更具典型意义的中心事件—宝黛钗三人的命运悲剧。”除以上三家外,诸如吴组缃《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北京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组写的《<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北京大学学报》1973年第3期)等文章也都持此观点。

二、“宝黛爱情悲剧说”。持此观点的文章最多。下举5家:①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②李春祥在《<红楼梦>的主线与主题》(《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中说:“从以上概括的情节线索中无可辩驳地说明,宝黛爱情婚姻悲剧决不是《红楼梦》的附属部分,而是贯穿全书的情节主线或中心情节。”③黄立新的文章题目就叫作《宝黛爱情故事应是<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4辑)。在该文中,他首先阐明什么是“主线”,及“主线”应具备的条件,然后指出,《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作为主线,是‘确切’的,符合实际情况的。”④何永康在《纲绳擎起,美目盼兮—<红楼梦>艺术结构小议》(《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4辑)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线索,……成功地负起了全书矛盾主线的使命。”⑤韩进廉在《衔山抱水建来精—<红楼梦>艺术结构试绎》(《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0辑,1983年8月)中指出:“综合起来看,全书的结构主线应该是宝黛爱情悲剧。”除以上5家外,持此观点的文章还有:郭预衡《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北京师大学报》1963年第3期);张信生《<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面镜子》(吉林师大《读书与批判》1973年第1期);辽宁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进修班的文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地主阶级垂死的诊断书》(《辽宁大学学报》1973年第3期);冯宇《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兼论<红楼梦>的主线》(《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胡念贻《谈<红缕梦>的艺术结构》(《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辑,1979年11月);张文潜、颜纯钧《试论<红楼梦>的爱情主线》(《福建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邢治平《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郭英德《佳作结构类夭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辑)等。

三、“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说”。下举4家为例。①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文学评论》1963年第6期)中说:“曹雪芹在《红楼梦》全书内用荣国府、宁国府由盛而衰这样一根基本线索把许多大大小小的情节贯串起来。”②程鹏在《人物千姿百态,意境气象万千—漫谈曹雪芹刻画贾府外围人物的艺术特色》(《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辑,1979年11月)中说:“《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鼎盛走向崩溃的衰亡史。”③孙逊在《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谈<红楼梦>的主题与主线》(《红楼梦研究集刊》第5辑,1980年11月)中说:“我们看《红楼梦》的精心艺木构思,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的这样一个显著特点:即以贾府荣枯盛衰作为统括全书的一个总的脉络。”“贯串小说全部情节和人物的,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这条主线。”④曾扬华在《<红楼梦>艺术结构试探》(《红楼梦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提出:“从《红楼梦》全书所反映的内容来看,足以担当得这付担子,成为全书主线的,就只有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因为只有这个过程才能容纳得了书中已写的一切人物和事件。”除以上4家外,持“衰亡史说”的文章还有:石一歌《<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略谈<红楼梦>的主题》(《学习与批判》1973年第4期);王一纲《从第四回看<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辑);张春树《<红楼梦>结构简论》(《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辑);王西彦《大波与潜流—关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的笔记》(《我读红楼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等。

四、“贾宝玉叛逆道路说”。①张锦池力主此说。他在《试论<红楼梦>的主线》(《哈尔滨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中说:“围绕着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而展开的叛逆与反叛逆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又在《也谈<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1辑)中说:“一部《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心,以贾宝玉和贾政等人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叛逆和反叛逆为主线,以四大家族衰败为结局,全面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张锦池先生还在《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红楼梦>主线与明清小说传奇结构形态》(《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1辑)中说:"《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正像‘桃花扇’是《桃花扇》不容置疑的主线一样,《石头记》不容置疑的主线当是‘通灵玉’……《红楼梦》以‘通灵玉’为主线,实际上也就是以贾宝玉为主线。”②马国权先生也是力主“叛逆道路说”的。他在《灰蛇伏线,终有迹象可寻—从四次大的矛盾冲突看<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沈阳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说:“笔者认为。反映在宝玉和贾政之间的叛逆与卫道的斗争是小说的情节主线。”③鲁云涛在《也论<红楼梦>的主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中说:“《红楼梦》的主线,与其说是宝、黛、钗的爱情纠葛,毋宁说是宝玉的成长和生活道路。后者同《红楼梦》里的各种生活、事件、人物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这条线索才是真正贯彻了作品的整个始终。”④余致君在《<红楼梦>结构论》(《红楼》1990年第3期)中指出:《红楼梦》“是‘石头’的自传。顽石投胎为贾宝玉,因此,本书就是贾宝玉的传记。贾宝玉的成长与成熟就是本书的主线。”除以上4家外,主此说的还有王景霓等3人合写的《试谈<红楼梦>的主线》(见《延边大学学报》1974年第1期),韩黎范的《略论<红楼梦>艺术结构的总纲》(《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4辑)等文章。

五、“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说”。①洪广思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10月版)中说:“作者选择贾、史、王、薛这样的四大家族,以它们的盛衰为主线展示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该文还批评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的观点。②柏青《封建家族的兴衰—谈<红楼梦>的主线》(《北京大学学报》1975年第3期)也指出:“宝黛的叛逆悲剧(包括爱情悲剧),在全书中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但是,宝黛的叛逆,并不是《红楼梦》的基本线索或主线,它只是从一个方面来呈示四大家族的兴衰。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才是《红楼梦》的基本线索或主线。”

六、“爱情关系的复合情节体是主线说”。主此说的姜耕玉先生在《草蛇灰线,空谷传声—<红楼梦>情节的艺术特色兼论情节主题》(《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中说,“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的关系,特别是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关系的复合情节体,应该是《红楼梦》‘拽之通体俱动’的‘主体线索’。”

双线。此又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红楼梦》的主线是两条,它们之间是并列或交叉关系,没有主从关系。二是认为《红楼梦》有两条线索,但它们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副或一明一暗。

一、认为两条主线是并列或交叉关系者又有4种不同意见。

1、“宝黛爱情和贾府衰败两条主线说”。下举3家:①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0页)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是在现实生活中成长和发展的,其性格也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全书也明显地贯穿着两条线索:宝、黛的恋爱和贾府的盛衰。前者是日趋更高更美,后者日趋崩渍瓦解。”②刘建军在《<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悲剧结构》(《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中说:“宝黛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的日趋衰败,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两条主要情节线索。”③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中说:“从《石头记》的情节安排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贾府由荣变枯,由盛到衰的发展;一条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这两条线索原是并行不悖,互为因果的。”

2、“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家族衰亡两条主线说”。下举4家:①蒋和森在《<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辑,1979年11月)中说:“《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条结构。它以贾宝玉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贯穿全书的情节故事。但是,整个小说并不是仅仅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还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其中又集中描写荣国府。不妨说,这也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②王启忠在《试论<红楼梦》的艺术结构》(《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1辑)中说:“《红楼梦》中的家庭衰亡和爱情与婚姻悲剧两大主线便是全书的中心事件。”③刘生良在《简论<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中说:“笔者认为《红楼梦》是两条主线。两条主线是:一,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④李兴汉在《<红楼梦>结构线索新探》(《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说:“笔者同意《红楼梦》有两条线索的基本观点”,“我认为两条线索,一条应是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个悲剧,一条应是贾府没落衰败的过程。”“它们各有自己的完整的发展过程,只有交叉关系,没有从属关系。”除以上4家,同意此说的主要文章还有蓉生的《试论<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3辑)等。

3、“顽石下凡历世和神瑛、绛珠及作‘陪’的女冤家下凡历世两条线索说”。徐子余先生在《<红楼梦>主题论议》(《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4辑)中说:“在《红楼梦》中有顽石下凡历世和神瑛、绛珠及作‘陪’的女冤家下凡历世两条线索。”“再就这两条线索的关系来说,石兄下凡经历的‘离合悲欢’,一方面是他的俗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离合悲欢’,另一方面是与作‘陪’的女冤家的俗身的离合悲欢。所以,在《红梦楼》的结构上,宝黛爱情故事与作‘陪’的女冤家下凡历世的故事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4、“贾宝玉人物情节线与王熙凤人物情节线说”。主此说的杜景华先生在《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文史哲》1982年第1期)中说:“《红楼梦》不再属于说话的艺术,它是依照生活本身的逻辑,以宝、黛、钗爱情与婚姻悲剧及王熙凤理家的悲剧这两个主干线索、牵动着作者描绘的广阔的生活面,平行地向前发展着。”杜先生在《论<红楼梦>的结构线》(《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4辑)中,对他的观点又作了进一步阐述:“一部长篇小说有两条平行的结构主线,不仅有前例,而且也得到了论家的认可,”“贾宝玉人物情节线与王熙凤人物情节线二者为小说结构主线,其它为暗线或支线,至于宝、黛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如果我们不将它与贾宝玉情节线归在一起,它只能被认为是主统之外的一条支线。”

二、认为两条线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副或一明一暗者有6种意见。

1、“宝黛爱情悲剧是主线,家族衰败过程是副线说”。主此说者主要有3家:①冷宴明在《略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青海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说:“与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面相适应,《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展开,采取了多线推进的方法。贯穿全书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是一条主线;另一条是贾府衰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件,这是一条副线。”②薛瑞生在《佳作结构类天成—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文艺研究》1982年第3期)中说:“《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盛衰为副线的。以这两条线索为经纬,形成了许多网眼,然后盘根错节,在极其广阔的生活场景上,勾画出了封建社会鲜明的艺术图画。”③赵秉文在《简论<红楼梦>前五回的整体作用—兼评第四回是全书的总纲》(《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3辑)中说:“《红楼梦》的中心故事和结构主线到底是什么,这在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宝黛爱情中心说,二是四大家族兴亡说。而笔者倾向于把二者结合起来,以宝玉的爱情为结构主线,以贾府的兴亡为副线。”

2、“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主线,贾府衰亡过程是副线说”。张松泉在《<红楼梦>与长篇小说美学问题》(《北方论丛》1980年第6期)中说;“《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关系的矛盾纠葛为主线,在艺术表现上处理为‘明线’,以贾府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为副线,在艺术表现上处理为‘暗线’,全书以明暗交织,主副交叉的推进方式,构成贯穿全书、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显示出《红楼梦》悲剧结构的多样统一的特征。”

3、“王熙凤理家过程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说”。何宁先生在《论<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中说:“我认为以王熙凤为主人公,通过王熙凤在管理荣国府过程中和赵姨娘、邢夫人、贾琏三组矛盾,使王熙凤由威重令行到心劳日拙到积劳以死,从而表现了这个家族的衰败,这才是《红楼梦》的主线。”“至于宝、黛爱情这根线,那是一根副线。”

4、“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主线,其他少女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副线说”。翁柏年在《论<红楼梦>的爱情主题及其情节结构》(《社会科学》(兰州)1984年第3期)中说:“一、《红楼梦》的主人公就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二、《红楼梦》围绕这三个人物的爱情婚姻悲剧,具有一条脉络清晰,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这就是全书中唯一的主线。……五、大观园中其他少女的爱情婚姻悲剧,是为了供托主线,加强主题的政治意义而谈的。如称之为‘副线’,亦无不可。”

5、“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女儿的悲剧故事为主线,贾府的衰亡为副线说”。白盾在《“诗”与“史”的交融—论〈红楼梦〉的艺术构思与创作目的》(《红楼梦新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中说:“所以,《红楼梦》的构思也就显出了这样一个迹象:即是他将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的悲剧故事置于最中心的地位,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处理:将最主要的篇幅献给了这些‘原应叹息’(元、应、探、惜的谐音)和真应怜(甄英莲谐音)的不幸的女儿们。与此同时,他将贾府的树倒猴散,一败涂地的故事,则作为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女儿们的悲剧故事发生的背景,置于次要的地位,当作情节发展的副线处理。”

6“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明线,暗线可能是宝玉的人生道路说”。刘敬圻在《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4辑)中说:“这部大书也存在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无疑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暗线却不一定只是归纺为贾府的衰亡历史。”“就一般而论,在这一大作品中,男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命问题,往往构成那条潜在的、深层次的、与作品主题有着更密切关系的暗线,《红楼梦》似乎也正是这样。”

“三线”。即认为《红楼梦》的主要线索是三条。此观点主要有3家各不相同的意见。

一、“王熙凤的权势地位变化,众多女儿们的命运和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发展”三条线。丁淦在《<红楼梦>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旨意》(《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2辑)中说:“《红楼梦》全书的人物、事件、情节、命意如此纷繁复杂而又条理井然,方寸不乱,原因在于它们很明显地由三条大线索成麻花形交织串连组成。一即:以封建皇朝衰败为表,封建家族衰败为里,王熙凤的权势地位变化为标志的发展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金陵十二钗为主体,众多女儿们的命运为背景的发展线索;和贾玉玉的‘补天—济人’为核心的叛逆性格或叛逆事业的发展线索,将全书诸多头绪编串成一个宏伟的整体。”“这三条线索紧紧绾联、相互交叉、此起彼落、时明时暗,因此孰为明线,孰为暗线,很难一概而论。”

二、“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的悲剧和贾府败亡悲剧”三条情节线。白盾在《<红楼梦>的审美序列与主题的界定》(《济宁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中说:“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的悲剧与贾府败亡悲剧的三重题材所构成的三条情节线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的网状结构显示了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审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