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克服困难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克服困难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现代诗歌 中学生 精神家园建设
一、中学生精神现状及现代诗歌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地全面迅猛发展,“快餐文化”正渗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商业性特征所体现出来的追求物欲和感官享受的文化环境,很容易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带来拜金主义影响和功利主义色彩。中学生因其特有的年龄、心理特征逐渐成为“快餐文化”消费中最活跃的群体,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们知道,“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在青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人生经历浅,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选择能力和辨别善恶能力较弱。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中学生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部分中学生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倾向。他们学习上不肯努力,行为上迷恋网络、电子游颍思想上胸无大志。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古以来,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的传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板块中指出教学应“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课程标准如此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引领学生阅读富含“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搭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歌在提高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诗歌因其自身“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独特的人格”特点,不失为我们帮助学生更好地搭建自己精神家园的一条“捷径”。
二、现代诗歌对中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
现在的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呵护,致使他们意志脆弱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就逃避现实,这不仅不利于学业的进步,对其身心也将造成极大的影响。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运动,历经了“”这一特殊年代,其中不乏我们先辈在巨大苦难面前勇敢前行的不朽篇章。如牛汉的《半棵树》,“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诗歌在向我们交代了半棵树的命运遭际同时,更为我们塑造了半棵树倔强挺立、韧性战斗的不屈形象。诗人在《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中这样说:“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找寻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一千个自己)。于是,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在这段叙述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不屈于命运的“半棵树”就是诗人“自己的一个真身”,他的“真身”就是缘于我们这个民族“天行健”的意志。教师在教学《半棵树》时,可以以“读《半棵树》有感”为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以练笔的形式写一段文字,以期达到学生能从“半棵树”上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直面挫折的勇气的目标。
2.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2015年3月第10期节目中,嘉宾马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言论受到各界人士的批判,但从另一方面折射了现代女性的择偶观――金钱至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清晰地注意到此类相亲节目受到了我们广大中学生的喜爱,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少学生的爱情观会受其影响,从而对其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对此,本人认为,教师不能忽视或回避“爱情”这一话题,而应该通过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感悟“什么是爱情”。针对这类学生,舒婷的《致橡树》则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在诗中,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持坚决的否定态度。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以一种独立的身份出现。这首张扬女性意识、宣布女性人格独立的诗歌,无疑是对《非诚勿扰》中女嘉宾的“金钱至上”的择偶观的有力反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婚恋观,相信在学生心中自有一杆衡量之秤,孰轻孰重、孰是孰非自有选择。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诞生于“五四”运动的现代诗歌,从出生时间就注定它必须正视祖国人民的命运并为之呼喊抗争。在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中,诗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反对侵略、捍卫、振兴中华成为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们或慷慨激烈,或愤恨不平,或厉声疾呼,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感人篇章。如郭沫若《黄浦江口》,“平和之乡呵/我的父母邦!/岸草那么青翠/流水这般嫩黄!”这种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字字句句让读者在吟诵之余感受到诗人内心炽热的爱国情怀;再如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诗歌开篇就用如此沉重的声音击打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对祖国灾难沉痛的悲吟之情;再如梁小斌《雪白的墙》,“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我们惊讶于诗人孩子般口吻的同时,更为祖国走向新生而欣喜不已。现代诗歌中表现家国之思、爱国情怀的诗歌不胜枚举,这就为我们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通过爱国主义诗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现代诗歌能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品味
现代诗歌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和形象之美,在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阅读吟诵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品味。如徐志摩《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在优美的旋律中将诗人对“不胜凉风”的“水莲花”般日本女郎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恰到好处。又如郑愁予《错误》,借用“莲花”“东风”“柳絮”“青石”“春帷”“窗扉”等意象,创设了一个优雅美妙且又极具江南风骨的古典情境,使读者感慨哀叹于那淡淡忧伤、悠悠情韵。又如郑愁予《错误》,借用“莲花”“东风”“柳絮”“青石”“春帷”“窗扉”等意象,为读者创设了一个优雅美妙且又极具江南风骨的古典情境,置身其中无不让人感受到那淡淡忧伤、悠悠情韵。美是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带给我们情感满足的同时又使我们精神愉悦。别林斯基曾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现代诗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启迪学生感悟人性之美,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品味。
5.现代诗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社会化的生产和发展使如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功利现实。在如此纷扰喧嚣的人世中,人一旦没有了诗意的栖息地,精神家园也将不复存在,从而使心灵异化甚至扭曲。现代诗歌是诗人灵感的顿悟,阅读诗歌,这种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悟,将会毫不保留地感染读者,扣动读者灵魂的心弦,使其终身受益。如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的诗句,带给我们强烈的时空感。品读着诗句,不由使我们深临其境,仿佛自己已置身于哈尔盖荒凉广阔宁静的天空之下,在深深地感受到自然的博大和永恒同时,更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哈尔盖的草原、哈尔盖的天空,感受到小草的美好,感受到人生的美妙,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感。而这种自然的诗意、社会的诗意、内心的诗意也许只有现代诗歌才是我们能找寻的至美答案,从而唤醒沉睡麻木的灵魂,开辟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素养。
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达着诗人的情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学生精神文化建设中必然需要这样的精髓来丰富提升,从诗歌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理想、培养高雅的文学素养、感悟人生的真谛、丰富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S].民族出版社.2005.7,P23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P8.
[3]赵志峰编著.中国现代诗歌经典选读[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9.
[4]李新华.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存在与改革构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8.5.
[5]王倩倩.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意义及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5.5.
克服困难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数学文化 高中数学 数学之美
著名数学家柯朗在名著《数学是什么》的序言中写道:“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严重的危机。数学教学有时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事实上柯朗指出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高中数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题教育,会做题、能考试的就是好学生。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应付考试中度过的,往往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思想。然而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会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理性思维,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即看问题的数学角度、有条理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与习惯和运筹帷幄的素质。
1.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全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无限潜能得以开发。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力量。数学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宏观地观察数学,往往与数学史相联系,即从历史上考察数学的进步,揭示数学的文化层面。微观的一面,即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数学如同文学、诗歌、和绘画一样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表达、安慰和净化。数学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优质文化,数学活动以人为核心,追求真理,处处展现美的力量,“物不自美,因人而美”。
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其中包含知识的由来与发展,数学家的故事等。高中老师应从身边的数学、数学典故和数学问题出发,把数学知识上升到思想和方法的层面上。数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高中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数学主干课程中努力做到:溯源析流,道术合一。把数学文化渗透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广泛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并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让数学文化点亮高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学生既学到数学知识又体味到数学文化的深邃,感受到数学思想的深刻性和数学的优美。从而把数学之美,智慧之美播种到高中生的心田。
2.1数学知识哪里来――介绍知识的由来与发展
苏教版必修一中首次出现了数学文化相关的内容――“函数概念的发展”,讲述了早期的函数是几何观念下的函数,到十八世纪发展到代数观念下的函数,十九世纪的函数概念是对应关系下的函数,现代的函数概念是集合论下的函数,至此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函数的本质,“函数”一词是由我国清朝数学家由“function”译来的。函数概念的发展涉及历史的发展,高中数学老师在讲授函数概念的同时介绍相关知识,不仅贴合课程内容,更能增添学习的趣味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以及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2.2追求真理莫畏难――榜样的力量
在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数学家的故事,如必修三的阅读“尚克斯算错了吗?”,讲述了英国数学家尚克斯十年如一日将π值计算到707位小数,英国大学生弗格森对尚克斯计算的π值的608个数字作了统计,发现0到9十个数中7出现的次数明显偏少,他想:上帝总不会对7怀有歧视吧!尚克斯的计算是否有误?于是他花了一年的时间算出π的710位小数,结果发现尚克斯计算的π值从第528位开始就出现了错误。他再次统计的结果表明7出现的次数并不明显少于其他数字。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介绍数学家的经历和知识产生过程,让学生走进数学史的长河,追随数学家的足迹,从数学家的奋斗历程中学到勤奋、坚强、百折不挠、不畏权威、献身真理的精神,使他们有信心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砺意志,茁壮成长。
2.3数学是美丽的――古诗词中的数学
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函数的周期性,看来白居易不仅是诗人还是“数学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数学的意境之美,又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极限的变化和无限趋近的过程。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时候,有诗句“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向下成倍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塔顶几盏灯?”诗词和数学看似非常遥远,结合起来却能擦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诗词往往“以美启真”,而数学往往又是“以真启美”,我们用美学的眼光看待数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体会、认识和欣赏数学之美。
2.4奇思妙想哪里来――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克服困难的诗句范文3
一、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语境
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语言描述的情境,是领悟语言内涵、感受语言情感的重要基础。而要使学生深切感悟课文情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当角色,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语言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声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他们就能深切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请看《春雨》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就是课文中的孩子们啊,你们在春雨中干些什么呢?
生:我们在雨中种树。
师:春雨淋湿了你们的帽沿,淋湿了你们的花褂,你们为什么还在干呢?
生:春雨来了,正是我们种树的好时机,我要把它们快快栽下,我要让它们快快长大。
生:我们要为大地换上新装,我们要为祖国搞好绿化。
师:看到小朋友们于得这样起劲,春雨又沙沙地响了,它在干什么呢?
生:它在赞扬小朋友们呢!
师:如果你就是春雨,怎么赞扬小朋友们呢?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你们真是绿化祖国的红领巾。”
生:小朋友们,你们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小朋友们,你们为大地添上了新绿,你们真是绿化祖国的好儿童。
在上述事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充当课文中栽树的孩子,充当课文中的春雨,课文中的诗句,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出现在面前,从而使学生在情境的想象描述中,具体而深切地感悟到孩子们为绿化祖国,美化家乡的好思想。
二、在角色扮演中成受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粗线条的,他们不容易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进入了往往又会因教师的一时不介意而离情远去。只有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真情,教师就要充分体验学生的情感,努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相融合,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本身动情外,可让学生充当文中角色,尽量使他们忘记课堂。忘记学习,从而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和文中的人一起经历文中的事。这样,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文生活,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情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与作者与文中人物想法相近,感受相似。
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围绕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固定的角色行为模式,让其在课堂学习中随机充当各种角色:充当编者,促其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充当作者,促其高屋建瓴地探究写法;充当教者,促其设身处地地设计学法;充当文中人物,促其身临其境地体会感情……这样,就能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如《再见了,亲人》第一节在初读理解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作大娘,教师以“记者”的角色巡回行间随机“采访”:①大娘啊,您身体支持不住了,为什么不回家休息呢?②您是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吗?③大娘啊,路上是那么危险,您为什么给我们送饭呢?④大娘啊,敌机来了,您为什么丢下惟一的亲人,而把我们的伤员背进防空洞呢?阅读写小金花和大嫂的段落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充当角色,表述内心,外化感受,能有效地活化内容,动化教材,趣化教程,以强化学生对内容和中心的理解,深切感受大娘、小金花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三、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语义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旦遇到难办、难过的事,他们大多能真切地表述内心的感受。但有些课文内容比他们生活中的事要生动感人得多,却难以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经历的事情是真实的,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听觉上,无论是从感官上还是从心灵上,都给了自己“真正”的撞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课文中叙述的事情再生动感人,也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角色的转换,从而与文中的人物想在一起,以深刻地感受语言的蕴涵,理解语言的意义A:阅读《挑山工》。一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的:
师:谁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画的那幅画挂在书桌前?
生:我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用挑山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因为在登山途中,他亲自看到挑山工,被他们那种登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他要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只要一看到挑山工的形象,就会从中受到启发。
生:我认为作者把画挂在书桌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请挑山工来帮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果他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一看到这幅画,他就会被挑山工的精神所鼓舞,就会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作者为了用挑山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专门画了幅画,并把它挂在书桌前。如果是你。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候,你看到了这幅画,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叙述吗?
生:在我遇到困难时,我一看到这幅画就会这样想:看人家挑山工,山路是这么陡,担子是这么重,他能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我为什么不能呢?
生:如果我做事三心二意时,我看到这幅画,我就觉得画上的那个挑山工在批评我,“你啊,做事怎能三心二意呢?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克服困难的诗句范文4
综览朱元璋诗文,其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征战生活记述、英雄抱负抒发、朋友臣下赐赠、风景人物歌咏等四类,本文拟就其赐赠类诗作内容加以摭析。
一、彰显太平盛世,烘托君臣融洽场景
朱元璋的赐赠诗作中的翘楚,是为洪武八年(1375年)的赐赠臣下宋濂之作:
西风飒飒兮金张,特会儒臣兮举觞。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斝兮银浆。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这是朱元璋在宴会上赐给宋濂的诗,全诗结构匀称、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是朱元璋诗歌中为数不多的佳品,且该诗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既阐明了事,也抒发了情,获得后世一致称道。作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起即跟随朱元璋共闯天下,明朝建国以后,历任翰林学士承旨、《元史》编撰总裁等职,洪武年间的重要诏令、文告,大多出自其手笔,是朱元璋所倚重的功臣之一。宋濂虽为文人,但远没有李太白的喝酒豪情,不善饮。在这次宴会上,朱元璋一再劝这位不会喝酒的老人“举觞”,一方面是对宋濂的看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活跃君臣宴饮场面的气氛,增加作诗的题材,在政治上笼络宋濂等文人。宋濂也颇能领会主子的意图,真的喝了个“忽周旋兮步骤跄跄”。据说,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致仕(退休)前夕,朱元璋送给他一套《御制文集》。此时君臣还共同唱和了一首诗:
朱元璋:白下开尊话离别,知君此后迹应稀。
宋 濂: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在这里,朱元璋对宋濂的赞许与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而宋濂对朱元璋的感激和不舍之情同样刻骨铭心。
另有一人林延刚,其事迹同样值得一说。林延刚尝侍游,太祖首唱诗二句曰:江间小殿与云齐,梁上新添燕子泥。
公承旨补足另外三联曰:
锥尾晓开红日近,龙衣春湿彩云低。放旗影里辘琳息,斧钱门前哄骥嘶。替笔诗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赐新题。
朱元璋前两句视野稍窄,出语平缓柔婉,全无蓬勃浩瀚霸气,而林延纲的续诗,神兽频现,大气磅礴,极能符合朱元璋心意,充分把朱元璋未说尽之意阐述的淋漓尽致,因此朱元璋赐其名“恒忠”,可谓深永意味,亦可以看出君臣之间的这种默契与心领神会。
对于封建时代而言,能够得到皇帝以诗赐赠,或是能够置身唱和之列,则有如身登龙门,荣耀无比。他们在沐浴“天恩”之余,当然会感激涕零,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皇帝们所期待的,也就是这种来自臣子们的称颂圣明、表达忠心的声音。由此推之,朱元璋赐赠诗作毫无疑问带有这种浓厚的政治色彩,要彰显太平盛世歌舞升平,还要凸显君臣之间默契和谐共创大业的良好氛围。
二、颂人借以自颂,抒发踌躇满志情怀
朱元璋赐赠诗作中,不乏对赐赠之人的溢美之词,但这些赞美别人的诗句中同样饱含了对自身的肯定与推崇。刘基,字伯温,浙田人,元至顺年间进士,所作诗文雄浑奔放,当时与宋濂并称。刘伯温在朱元璋夺取天下、定都南京、稳固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洪武四年,刘伯温辞官还乡,朱元璋赠诗一首:
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
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
该诗首联和颈联极言刘伯温的才略和殊勋,充分肯定了其开国功臣无人可替的尊贵位置,尾联对刘伯温的辞还行为并无挽留之意,深刻表明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理解和尊重,正所谓“知人之者智”,这一点很好了的印证了朱元璋的包容胸怀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行。
朱元璋征战过程中,都督杨文云作用不可小觑。朱元璋专门赐诗作一首: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马鸣甲胄乾坤肃,风动旌旗日月高。
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更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庆百劳。
这首七言律诗,也是写于军中的作品,生动刻画了大英雄横刀立马、横扫千军的威武形象,作为赐赠之作,写得豪气十足,初看便会主观认定诗中素描人物为杨文云,但事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诗中所绘人物,是有杨文云的影子,但更是作者本人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写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自己的才能和胆识是深信不疑的,对自己威武高大的个人形象更是引以为豪,这首诗在这一层面上很好的表现了其踌躇满志的情怀,与其说本诗是赞美他人制作,倒不如说是自赞之作更为恰当妥切。
三、巧绘壮丽美景,勾勒麾下大好河山
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一统江山。自己双手培养的成果总是甜蜜的,是值得赏玩的,在自己眼中更是秀美壮丽。《钟山赓吴沉韵》中说:
嵯峨倚空碧,环山皆拱伏,遥岑如剑戟,迩洞非茅屋。青松秀紫崖,白云生玄谷,岩畔毓灵芝,峰顶森神木。时时风雨生,日日山林沐,和鸣尽啼莺,善举皆飞鹄。山中道者禅,陇头童子牧,试问几经年,答云常辟谷。
吴沉,明洪武年间东阁大学士,博学多识,是朱元璋的重要词臣之一,这首诗是朱元璋同他的唱和之作,以清丽浅近、流畅自然的语句描绘了钟山的秀丽景色。全诗既有极目远眺钟山整体之貌,更有走近山中近观之景,虚实相生,远近结合,在视角变换中引出意象“飞鹄”,在这里,作者以飞鹄自喻,抒发了远大的理想“鸿鹄之志”,读来既让人如沐钟山之景,又让人感叹作者雄才伟略。
洪武年间,峨眉山有一个著名的宝昙禅师,据说是宋代高僧断岩禅师转世,来到峨眉山普兴场募化修建一座普贤寺,以便教化世人去恶向善,皈依佛门,早成正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欲拜宝昙为国师,宝昙辞谢圣恩,便铸一普贤金像,早晚课诵,祝大明江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朱元璋挽惜之余,亲自题诗二首,以慰思慕之情。《寄宝昙禅师》:
其一:断岩知是再来身,今日还修未了因。借问山中何所有,清风明月最相亲。
其二: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两首绝句言语平时,明白晓畅,作者独特感悟、景物描绘、情感抒发有机结合为一,是为其赐赠之作中一典型作品,诗歌对祖国大好河山、尤其是峨眉山色做出了普才渲染,大大提高了峨眉山在华夏大地的影响。
爱尔维修说:“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造就出这样的人物来。”封建时代逐步没落的特殊时代造就了朱元璋,作为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典型代表,朱元璋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并非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但一个文盲能够通过刻苦的自学给后世留下诸多文集,这多多少少是一件杰出而难能可贵的事情,是一件值得细细思索品味的事情,其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值得嘉奖,其勇于攀登的毅力与意志更是值得后人学习。
克服困难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韵律 数学 精炼 思维 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学的文采,表现于简洁,寥寥数语,便能道出不同现象的法则,甚至在自然界中发挥作用,这是数学优雅不俗的地方。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懂得的。语言就是传承经验、知识、和智慧的有效途径。而语言中最精炼还属诗词了,诗词不但言简意赅,而且美感十足。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数字之美深化了各个不同的意境;慷慨激昂、琅琅上口、悦耳易记的诗词又表现了韵律之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春风又绿江南岸”,妙用一字,境界全出,诠释了诗词的语言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了逍遥的意境之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内涵着丰富的哲理,感受哲理之美的同时受到教益。
如何借用诗词、韵律这把利器打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数学学科呢?本文是笔者短短几年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大家分享,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借词韵佳途、铺交流奇路
新学期,面对这么多陌生的面孔,如何更快地、高效地和学生们交流呢?如何缩短师生之间的磨合期呢?当我们第一节课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应该都认识我们了,或许还能从谈吐、穿着、动作等方面了解了我们。可是我们呢?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上百的陌生面孔,不可能像学生们了解我们那样直接,或许我们需要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错过了很多和学生及时交流的机会,错失了拯救一位位各行各业天才的最佳时机。
第一堂课不急于学习课本知识,做好铺垫是第一要义。和同学们阐明我的教学立场:民主、合作、交流、真诚。如教育学家魏书生先生所言“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不丢弃、不放弃每一位同学,期待和每一位学生成为朋友,在学习上我们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通过合作学习,增进同学们之间互助互学的能力和钻研精神;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锻炼;鼓励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给我或者数学课提建议;提倡同学们展示“真实自我”,不抄袭作业,不会的地方留白,可以备注“不会”或者“参考别人的”等等。
通过他们写的文字,我可以了解一部分学生的情况了,虽然名字和人暂时可能对不上号,但是至少我了解了一部分,这就是收获。我给每位学生都回复了不带任何说教或者评判色彩的藏头诗,也可以称为“心语诗”。
同学们收到心语诗,很快地从心灵上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些不但为今后的交流做了良好的铺垫,而且还达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个学生受我的影响开始写起了诗词;竟然有位学生从此之后经常写诗文,还狂热地爱上了古代文学,;有位学生十几年来一直埋怨父母给她起的名字不好,收到我的词后,再也不反感她的名字了,反而十分感激父母给她取了那么有深意的名字。
心语诗内容很灵活―可以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还可以暗示他们学习方法或习惯中的某些不足:也可以根据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赋诗词以激励或者警醒。笔者发表在《教育学文摘》2013年1月的“心语诗韵情意长,无声交流话衷肠”文章里详细地阐述了笔者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采文字灵韵、悟数学精魂
数学是逻辑的精炼,文学是记忆的提升。数学的语言简明扼要、寥寥数语,便能道出不同现象的法则。诗词的语言要求“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等。诗词和数学就在语言上有共通之处。
在结束了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概念的学习之后,我让学生们做个复习小结,可是我看到他们的“总结”后,傻眼了,大多数学生都是属于抄书性质的总结,根本是把数学当做语文学了,好可怕啊!课堂上,我们也以提纲的形式共同总结了集合概念的特征、要素、符号形式、表示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可是,学生们仍没有领悟到数学语言的精确、简洁,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巧妙地引导了。
于是我想尝试着利用诗词的言少意足、押韵易记的特点,对数学的概念、性质、方法、技能,用诗词的方式给以范示:
集合概念篇:学期伊始集合迎,元素性质须记清,
四类方法来表明,语言列举描述形,
确定互异无序性,归属符号要用清,
常用数集心中铭,自然数集永有零!
分数有理一家情,骨肉分离泪盈盈…
披荆斩棘向前行,未来你我来共赢!
集合关系与运算篇: 多个集合谈关系,运算全集乃前提,
子交并补全到齐,从属包含写清晰,
真子集合一字异,含义符号难相比,
子集个数有规律,2的n次表全体,
总数里面减个一,方可数出真子集,
零与空集不相宜,关系判断需警惕,
空集隐藏最诡秘,下笔慎思心间记,
若把空集常丢弃,做题永远白费力。
策略巧妙方制敌,韦恩数轴相交替,
做题审题三比七,深思熟虑必得益!
函数篇: 函数初中已涉及,一次函数正反比,
二次藏在弧线里,抛物线中表其一,
定义出自过程里,自变因变紧相依。
高中函数有新意,变量集合称作域,
非空数集两边立,对应关系鹊桥起,
四性满足才有意,三种要素心间记,
表示方法无变异,图像列表和解析,
单调奇偶性质齐,数形结合有裨益。
函数映射几字异,集合不同根源起,
函数乃属其中例,分段函数归一体,
切莫分开起争议,应用广泛有深意。
史话数学实践里,合作学习觅史迹!
这样的总结不但形式新颖,而且上口好记。在享受诗词美的同时,学生们既学习了知识,又得到了启示,还激发了兴趣。
三、琢诗文雅道、练思维体操
--词异物相同、万变不离宗
自古以来,历代诗词家对同一事或物都有不同的吟咏。例如,对杨柳的描述: 温庭筠:“柳丝长,春雨细……”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风吹柳花满座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后,诗人往往通过各种想象、联想,采用不同韵律、格调,使用不同手法来抒情达意。
同样地,数学家对某些重要的定理,也会提出很多不同的证明。例如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有十个种以上;不同的证明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事实,往往引导出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在高中教学中,同样也需要这样对一道题目进行联想、变式,从而达到强化知识、锻炼思维的效果。例如,必修一第35页 例5(3):判断函数奇偶性。
课本上给出了f(x)是奇函数的证明,这里就不多说了。函数 是个非常有
研究价值的函数。于是,我们对函数f(x)的各种性质展开了讨论:
第一组和第二组画出f(x)的图像,并分析图形的特点;
第三组写出f(x)的定义域和值域,并观察定义域的特点;
第四组判断f(x)的单调性,如果有单调性,试试写出f(x)的单调区间;
第五组探索f(x)的最大、最小值;
第六组给出f(x)的奇偶性的结论;
第七组研究f(x)与的关系;
第八组探讨(a>0)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通过探究性合作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对勾函数f(x)的魅力,也深深领悟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月考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已知:函数.证明:函数f(x)在区间(0,1)上是减函数. )他们不会再那么轻视对课本例题的学习了。由于他们所学知识有限,对于f(x)的渐近线、导数的应用等的研究,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探索。
文学家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歌咏,但在创作的工具上却有比较统一的对仗韵律。从数学的观点来说,对仗韵律是一种对称,而对称的观念在数学发展至为紧要,f(x)就是一个关于原点对称的优美的函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韵律和数学的契合之处。
四、临言韵意境、辟实践蹊径
--诗词景意投、数形画里游
形象是诗词的生命。别林斯基说过:“诗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维”。可见,诗词的图画感和形象性是极强的。这样方可从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想象无限主观的画面、去构想无穷幻想的空间,获得美的享受。
数学语言由文字、符号、图形三部分组成,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具体性。数学和诗词都是形象的,它们的内在联系,就在于意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数学角度看,这段诗句堪称为传达时间和空间感知的佳句。第一句,诗人以“孤帆”为原点形成形象的一维空间:(0,+);第二句描写三维的现实空间:天、地皆乃平面,长江浩浩荡荡流向天边,构成了立体的伤感画面。这样的意境,数学家和文学家是彼此相通的。
诗的形象美,有平面的,亦有空间的。一首诗或一句诗,皆能把读者引向广阔无垠的空间。
在选修1-1第二章椭圆的定义中(先让学生动手,观察结果)
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图板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
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思考: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经过观察:在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动手实践之后,他们既复习了圆的知识,又明白了椭圆图形的画法。根据图形,给出定义: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2a)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通过上面诗词的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定义中的‘平面’换成‘空间’,图形又是什么样子?”
经过分析、讨论,自然联想到了椭球体,也想到了咱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形状,进而有些同学也想到了行星运行轨道的图形。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又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隐藏着约八百年后出现的非常有意思的狄利克雷函数:
狄利克雷函数是由创立了现代函数正式定义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定义的。狄利克雷函数是个偶函数,却永远画不出它的图像;它是个周期函数,但没有最小正周期,它的周期是任意有理数;在高等数学中,它还有很多独特的分析性质,如处处不连续 、处处不可导 、在任何区间内黎曼不可积 、是可测函数、在单位区间[0,1]上勒贝格可积等。
此例一出,诗词和数学的联系达到了极致,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体现得细致入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数学角度,它就是一条射线,不管射线的一端如何延伸,它都始于你踏出的第一步。所以,我们从充分发挥诗词的“诗情画意”、“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的优点,学习诗人丰富的联想力和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开始,不断地运用到创新、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枯燥的数学语言形象化。
五、品炼字苦妙,探学海珍宝
--文尽意旨远,万物情感源;态度价值观,一切归实践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闹”、“弄”和“绿”字皆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古人十分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描写的是贾岛追求 “僧敲月下门”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词以境界为最上”。 数学的学习以及研究亦是有境界的。
从历代诗人炼字的奇闻轶事中,让学生感悟到好的文学艺术作品要达到:“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境界,都是通过艰苦的磨练、不懈的思索、忘我地投入才得来的。学习数学更需“咬文嚼字”、对细节“斤斤计较”,否则,他们学到的数学将是“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做题时候也是状况百出。例如,函数与映射,只是研究前提的区别:“数集”和“集合”,几字之差、面貌全无;必修一课本第三页是这样描述集合的列举法的:“像这样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可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注意“用‘{}’括起来”这些字眼,就出现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1,2)”和“{1,2}”, 而“(1,2)”可以理解为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也可以看作是开区间(1,2);同样地,第三页的例一给出了列举法的具体例子,大部分学生甚少发现其中的细节:“元素之间用‘,’隔开”,写出了他们所谓的集合“{1.3}”,就是因为‘,’错用为‘.’导致他要描述的集合“{1,3}”变成了只有一个元素的“{1.3}”了。惨痛的教训、严重的后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笔者发表者在《素质教育》上的“新思维、新观念、新角色(二)”的论文中,具体、形象地阐述了通过实践、创新以及数学游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他们学习“有生命力”的知识,从而体验数学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并且还是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
假期的实习作业,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勇于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各种间接经验结合起来,获得了比较完整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样,他们才能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达到诗人“炼字”的境界和勇于对“权威”提出质疑的魄力,形成健康的人格,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